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老庄孟荀人性观体现的儒道互补精神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雅
彭浩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27-32,共6页
既往研究多从“百家同源”、社会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儒道互补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则以儒道两家人性观为考察对象,从中探讨追溯其根因。研究儒道两家学说创立之初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可以见出其中明确的儒道互补精神。究其根因...
既往研究多从“百家同源”、社会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儒道互补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则以儒道两家人性观为考察对象,从中探讨追溯其根因。研究儒道两家学说创立之初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可以见出其中明确的儒道互补精神。究其根因,乃在于两家学说对人性不同层面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生态度与政治主张各有偏失,道家认为人性是“道生万物”时赋予人的属(道)性,无论是人还是人类社会都应保有此性而不加以改造,由此人可以“自得”“自化”“如婴儿之未孩”;儒家在承认人生而具有的生物属性的同时,强调对人的生物属性必须加以修正、教化,以规范人的生物性,达到“人文化成”的功效。所以只有儒道两家人性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性,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到后来,“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外在表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理念和生存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孟子
荀子
人性观
儒道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
被引量:
4
2
作者
权雅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7-41,共5页
分析新时期各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流派其实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世俗化一脉的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显是对...
分析新时期各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流派其实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世俗化一脉的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显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也是国家权力、资本和民众等历史情境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世俗化
儒道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论儒道两种文化心理冲突在辛弃疾词中的表现
被引量:
1
3
作者
田劲松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2,共4页
辛弃疾的词中隐含了一种很深刻的内在心理冲突 ,即儒道两种文化心理的矛盾冲突 ,具体表现为 :闲适中抒幽恨 ,旷达中寓愤激。它练就了辛弃疾一颗千回百折、沉郁顿挫的词心 ,深度开掘出词人复杂幽微的心灵世界。这样一种贯穿其大部分作品...
辛弃疾的词中隐含了一种很深刻的内在心理冲突 ,即儒道两种文化心理的矛盾冲突 ,具体表现为 :闲适中抒幽恨 ,旷达中寓愤激。它练就了辛弃疾一颗千回百折、沉郁顿挫的词心 ,深度开掘出词人复杂幽微的心灵世界。这样一种贯穿其大部分作品中的内在矛盾冲突源自于他强烈的功名意识和南归后遭排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
词
儒道互补
心理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三国志演义》的儒道互补思想
4
作者
鲁歆恺
张幼良(指导教师)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8-101,共4页
《三国志演义》是在儒道互补发展到宋明道学阶段完成的,大致可将其中的儒道互补思想分为天人关系、人生哲学和人格建构、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关键词
儒道互补
《三国志演义》
罗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种儒化的道教文化——论早期全真道基本教理教义中的儒家思想
5
作者
郭中华
《保定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8-82,共5页
早期全真教的基本教理教义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在自我修持上,全真宗师有着德识双馨的克己追求,注重学识与德行的提升与内省;在积行累功中,有着普济众生的行为践行,展现出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在伦理参悟上,倡导忠孝人伦,主张忠孝...
早期全真教的基本教理教义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在自我修持上,全真宗师有着德识双馨的克己追求,注重学识与德行的提升与内省;在积行累功中,有着普济众生的行为践行,展现出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在伦理参悟上,倡导忠孝人伦,主张忠孝亦是修行的修持观,体现了全真对儒家伦理纲常的深层认同与吸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教
儒家思想
真功
真行
援儒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老庄孟荀人性观体现的儒道互补精神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雅
彭浩
机构
辽宁大学哲学院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27-32,共6页
文摘
既往研究多从“百家同源”、社会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儒道互补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则以儒道两家人性观为考察对象,从中探讨追溯其根因。研究儒道两家学说创立之初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可以见出其中明确的儒道互补精神。究其根因,乃在于两家学说对人性不同层面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生态度与政治主张各有偏失,道家认为人性是“道生万物”时赋予人的属(道)性,无论是人还是人类社会都应保有此性而不加以改造,由此人可以“自得”“自化”“如婴儿之未孩”;儒家在承认人生而具有的生物属性的同时,强调对人的生物属性必须加以修正、教化,以规范人的生物性,达到“人文化成”的功效。所以只有儒道两家人性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性,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到后来,“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外在表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理念和生存样态。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孟子
荀子
人性观
儒道互补
Keywords
Lao Tzu
Chuang Tzu
Mencius
Hsun Tzu
Doctrine of Human Nature
mutual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
被引量:
4
2
作者
权雅宁
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出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7-41,共5页
文摘
分析新时期各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流派其实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世俗化一脉的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显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也是国家权力、资本和民众等历史情境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世俗化
儒道互补
Keywords
literature of the new era
worldliness
mutual
comple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论儒道两种文化心理冲突在辛弃疾词中的表现
被引量:
1
3
作者
田劲松
机构
襄樊学院中文系
出处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2,共4页
文摘
辛弃疾的词中隐含了一种很深刻的内在心理冲突 ,即儒道两种文化心理的矛盾冲突 ,具体表现为 :闲适中抒幽恨 ,旷达中寓愤激。它练就了辛弃疾一颗千回百折、沉郁顿挫的词心 ,深度开掘出词人复杂幽微的心灵世界。这样一种贯穿其大部分作品中的内在矛盾冲突源自于他强烈的功名意识和南归后遭排挤。
关键词
辛弃疾
词
儒道互补
心理冲突
Keywords
Xin qiji,poesy,comple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mental conflisct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三国志演义》的儒道互补思想
4
作者
鲁歆恺
张幼良(指导教师)
机构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出处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8-101,共4页
文摘
《三国志演义》是在儒道互补发展到宋明道学阶段完成的,大致可将其中的儒道互补思想分为天人关系、人生哲学和人格建构、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关键词
儒道互补
《三国志演义》
罗贯中
Keywords
the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Luo Guanzhong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种儒化的道教文化——论早期全真道基本教理教义中的儒家思想
5
作者
郭中华
机构
湖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保定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8-82,共5页
文摘
早期全真教的基本教理教义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在自我修持上,全真宗师有着德识双馨的克己追求,注重学识与德行的提升与内省;在积行累功中,有着普济众生的行为践行,展现出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在伦理参悟上,倡导忠孝人伦,主张忠孝亦是修行的修持观,体现了全真对儒家伦理纲常的深层认同与吸纳。
关键词
全真教
儒家思想
真功
真行
援儒入道
Keywords
Quanzhen
taoism
the
confucianism
Zhengong
Zhenxing
complementing
taoism
with
confucianism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老庄孟荀人性观体现的儒道互补精神
王雅
彭浩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
权雅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论儒道两种文化心理冲突在辛弃疾词中的表现
田劲松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试论《三国志演义》的儒道互补思想
鲁歆恺
张幼良(指导教师)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一种儒化的道教文化——论早期全真道基本教理教义中的儒家思想
郭中华
《保定学院学报》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