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GWR模型的天津市轨道交通可达性对租赁住房可支付性的空间分异影响
1
作者 张纯 王文洁 崔娜娜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3,共8页
在我国“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安居”与“出行”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最重要的支持功能。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经济视角下临近轨道交通对租房价格的影响,而公平与发展视角下轨道交通对沿线租赁住房价格更加精细化的直接和间接异质性影... 在我国“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安居”与“出行”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最重要的支持功能。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经济视角下临近轨道交通对租房价格的影响,而公平与发展视角下轨道交通对沿线租赁住房价格更加精细化的直接和间接异质性影响作用仍不清晰。以天津市为例,利用贝壳网租房价格数据与高德兴趣点数据(POI),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研究轨道交通可达性对住房可支付性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显示,到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对租房价格的影响存在差异,在0~400 m范围内呈现单向递减规律,在400~800 m范围内呈现倒U形规律,200~400 m范围内溢价最低;从轨道站点出发,不同方向的公共服务设施溢价效果不同,对轨道交通可达性的敏感度不同;轨道交通沿线住房可支付性,受到城市区位与邻里因素的可达性影响而逐渐降低。本研究通过建立基于轨道交通的住房可达性与可支付性之间的两维度地理空间研究框架,为面向青年友好的住房政策制定和高品质轨道交通生活圈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空间分异 可达性 住房可支付性 溢价效应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GWR模型的济南市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地下水资源评价
2
作者 田斌 杨婷 +3 位作者 徐珊 王蔚 窦冰 谭秀翠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67,72,共9页
地下水是济南市重要的供水水源,为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必要开展济南市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以GRACE重力卫星和GLDAS全球陆面同化系统数据为基础,采用奇异谱分析法重构陆地水储量变化(ΔTWS)数据... 地下水是济南市重要的供水水源,为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必要开展济南市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以GRACE重力卫星和GLDAS全球陆面同化系统数据为基础,采用奇异谱分析法重构陆地水储量变化(ΔTWS)数据,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以蒸散发ET、降水量PRE、地表温度LST、植被指数NDVI作为回归变量,对济南市地下水储量变化(ΔGWS)数据进行降尺度,并开展ΔGWS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及地下水资源评价。2002年4月-2023年12月,济南市ΔTWS、ΔGWS呈下降趋势,在年内,6月份ΔGWS最小,12月份最大,ΔGWS对降水变化的滞后效应明显。MGWR模型将济南市ΔGWS数据分辨率由0.25°提高到1 km,降尺度前后ΔGWS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保持较高的一致性,表明MGWR模型对ΔGWS数据降尺度适用性较好。采用BEAST算法解构济南市ΔGWS时间序列,ΔGWS主要受趋势项控制,存在2个概率大于50%的突变点。济南市ΔGWS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莱芜区、钢城区地下水储量相对较多,平阴县、长清区较低,ΔGWS重心主要位于历城区。采用ΔGWS上升段水量表征济南市地下水资源量,2003-2019年,济南市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2.90亿m^(3),特枯年、枯水年、平水年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16.57、27.22、29.55亿m^(3)。研究结果对济南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地下水储量变化 降尺度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detector和MGWR的贵州工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尹剑 姜洪涛 +3 位作者 焦露 张斌 丁乙 黄嘉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7-1227,共11页
探究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碳排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并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揭示时空交... 探究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碳排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并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揭示时空交互特征;基于此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贵州工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8.45%。②技术进步是贵州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内动力。③工业碳排放效率空间自相关的时间路径长度呈现由东部市州向中、西部增大的趋势;贵州各市州的工业碳排放效率随时间演变呈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④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耗强度、产业结构、重工业水平、生产力水平6个因素是影响工业碳排放效率的主导因子,且影响显著性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能源消耗强度与工业碳排放效率存在负相关,其余主导因子与工业碳排放效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效率 super-SBM模型 MALMQUIST指数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GWR模型的大城市房价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强欢欢 王慧 雷书雨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6,共8页
文章以2022年南京市主城居住小区为基本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克里金插值分析法对主城区房价的空间分布与分异进行分析与模拟,然后引入住房阶层理论在划分不同居住阶层基础上,分析各阶层间的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利用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文章以2022年南京市主城居住小区为基本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克里金插值分析法对主城区房价的空间分布与分异进行分析与模拟,然后引入住房阶层理论在划分不同居住阶层基础上,分析各阶层间的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利用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探究住区属性、区位条件、交通特征和配套设施4类因素对主城区房价空间分异的影响。研究表明:(1)南京市主城区房价整体呈现由主城西向周边区域逐步递减的多组团模式;(2)主城区不同住房阶层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集聚特征,阶层间虽未出现明显的空间隔离、对立或极化,但富裕阶层对主城优势资源和环境的剥夺现象显著;(3)各类因素对主城区房价具有差异化影响,其中住区属性的影响较稳定,区位条件的影响具有空间全局性,而交通特征和配套设施的影响则存在显著的空间边界效应,即房价与设施空间距离的负相关性具有空间范围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价格 住房阶层 空间分异 混合地理加权回归(mgw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萍乡市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空间的多尺度影响——基于sDNA与MGWR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文波 陈端怡 +1 位作者 党迎春 盛珍妍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8,共10页
为了探究萍乡市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影响,以2011-2020年萍乡市中心城区出让住宅地价样点为例,基于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究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多尺度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萍乡... 为了探究萍乡市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影响,以2011-2020年萍乡市中心城区出让住宅地价样点为例,基于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究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多尺度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萍乡市住宅空间分布呈现轴向发展、向内填充与向外扩散并进、多中心圈层结构相融合的演化趋势;路网形态总体呈现块状聚集,轴向延伸的空间格局;路网接近度对住宅用地价格呈现出正向的城区边缘高,中心区低的空间格局,密度、穿行度与之相反,同时出现跨尺度相似性。研究成果可为市政完善土地市场价格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为城市交通规划以及房地产选址布局提供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用地价格 路网形态 空间设计网络分析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萍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GWR的轨道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研究
6
作者 朱震军 曹湛 +2 位作者 和煜栋 张芮嘉 俞佳雯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5-99,共5页
轨道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网络的节点和城市的重要空间区域,研究其周边街道活力对轨道站点TOD发展与街道环境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街景图像、POI和人口热力等多源数据刻画轨道站点周边街道活力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 轨道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网络的节点和城市的重要空间区域,研究其周边街道活力对轨道站点TOD发展与街道环境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街景图像、POI和人口热力等多源数据刻画轨道站点周边街道活力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街道活力存在集聚效应,以站点为中心向四周延伸;POI业态齐全度对街道活力影响显著且呈正相关,绿视率对街道活力影响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天空开敞度等变量对活力影响相关性不显著,机动交通影响度则对活力呈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轨道站点周边功能布局与精细化街道环境改善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活力 建成环境 轨道站点 多源数据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异质性建成环境对出租车出行需求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健霄 印杰祥 +1 位作者 邵春福 尹超英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出租车出行需求的时空差异性影响,基于南京市出租车订单数据,结合多源数据从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和公共交通临近度共5个维度刻画建成环境特征.在考虑工作日与双休日的时间基础上,构建考虑特征变量尺...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出租车出行需求的时空差异性影响,基于南京市出租车订单数据,结合多源数据从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和公共交通临近度共5个维度刻画建成环境特征.在考虑工作日与双休日的时间基础上,构建考虑特征变量尺度差异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探讨建成环境与出租车出行需求之间互动关系,并且将研究数据通过ArcGIS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模型结果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相比,MGWR模型在工作日的调整后决定系数R^(2)_(adj)分别提高52.42%与4.62%,改进的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ICc分别下降19.66%和10.93%,在双休日,R^(2)_(adj)分别提高51.98%与0.97%,AICc分别下降21.37%和8.35%,表明MGWR模型拟合效果更优;模型回归系数显示,不同建成环境特征变量的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依据具有显著性空间单元变量的平均回归系数,在工作日与双休日,人口密度、道路密度、慢性道路密度、地铁可达性与公交站点密度对出租车出行需求影响为正,公交可达性的影响为负,在双休日,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到市中心的距离对出租车出行需求影响为负,且在双休日空间单元显著性占比更多.研究成果可为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与完善出租车运营制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建成环境 出租车出行需求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庭湖圩垸地区景观生态韧性评价及驱动因素
8
作者 朱琳 吴雨欣 +4 位作者 游经纬 段宜珂 汪成 陈欣宇 谭健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923-8938,共16页
洞庭湖圩垸地区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聚居区,长期以来在维持区域水文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物多样性、调节地方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基础而关键作用。基于“要素识别-险域聚变-驱动响应”框架分析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韧... 洞庭湖圩垸地区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聚居区,长期以来在维持区域水文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物多样性、调节地方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基础而关键作用。基于“要素识别-险域聚变-驱动响应”框架分析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韧性空间演变特征与驱动响应机制,并提出景观生态韧性提升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土地结构的持续变化中,耕地面积骤减与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是主要驱动因素。前者直接削弱了圩垸地区物质循环与生态缓冲能力,后者加剧景观破碎化;同时,湿地-水体转换及未利用地无序扩张进一步降低了生态冗余,多类用地转化的协同作用导致景观生态韧性阈值突破风险显著增加。2)景观生态韧性评估结果显示,洞庭湖圩垸景观呈现“高值聚集-低值连片-中值散点”的空间分异特征,且韧性临界区从洞庭湖核心水域向边缘地带逐年扩散。3)韧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DVI和地表温度对景观生态韧性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与地理探测结果吻合;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密度呈现唯一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圩垸 景观生态韧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协调研究
9
作者 马月伟 陈玉美 +2 位作者 张盛蓝 桂雅丽 陈艳梅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态,对于了解物种的生存现状与威胁,判断管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09、2016、2021年等4个时期Landsat影像,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利用人类足迹指数测度人类活动强度,借助InVEST模型测度生境质量,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2001-2021年人类足迹指数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高人类足迹指数范围扩大,比例由0.11%增加至0.29%,但低人类足迹指数分布范围减缩,由69.43%减少至60.12%,空间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2)2001-2021年生境质量平均值变化率为0.03%,整体波动较小,较高和高等级生境质量占比超过62%,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外围低的环状分布特征;3)2001-2021年间人类活动强度对生境质量的正负影响区域相对较为固定,且正相关关系区域(58%)占比高于负相关关系区域(42%)比例,但负面效应愈加显著;4)2001-2021间人类活动强度与生境质量之间表现为“高耦合初级协调”状态,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该研究对协调人类活动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足迹指数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 大熊猫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
10
作者 赵喜仓 蒋美 洪逗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36,共13页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绿色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且在西部地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作用效应更明显;②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路径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效应;③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且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作用效果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研究结论对于各城市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绿色技术创新 耦合协调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公交接驳地铁客流的异质性影响
11
作者 许奇 秦贝宁 +2 位作者 任澎 陈越 赖瑾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63,共12页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对比分析建成环境的影响效果差异。研究表明:MGW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建成环境对不同接驳情况的影响。车站区位对接驳量的总体影响程度最大;居住POI密度和土地利用混合熵对时间敏感,晚高峰时段两者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公交站点数量对公交接驳模式敏感;公共交通可达性和接近中心性对时间和接驳模式均敏感,且两者对所敏感的接驳情况在城市中心区域多呈现出抑制作用,在城市外围区域多呈现出促进作用。因此,在考虑优化公交与地铁系统接驳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建成环境在空间、时间以及对不同接驳模式三个层面的异质性影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策略,促进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异质性影响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公交接驳地铁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达峰预测
12
作者 薛建春 曹凌辰 +1 位作者 张翔 丁志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62,共15页
[目的]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CEADs碳排放构建拟合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0–2022年各地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方法]使用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模型分析探索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布重心和重心移动趋势,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LIS... [目的]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CEADs碳排放构建拟合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0–2022年各地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方法]使用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模型分析探索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布重心和重心移动趋势,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LISA集聚分析其空间相关性与高值聚集情况,最后利用GTWR模型从经济、人口、技术的角度分析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水平,采用情景设定法探索不同情景下黄河流域建设用地“碳达峰”情况。[结果]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下游、中游城市,但碳排放重心有向中游移动的趋势,坐标由111°82′81″E、37°01′675″N转移至111°56′46″E、36°53′425″N。同时碳排放在黄河流域内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下游地区部分城市存在高高集聚的现象。研究时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逐渐减小,但在中游地区逐渐增加;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逐渐增大,说明由人口规模引发的碳排放量逐渐增大。[结论]经济高速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碳达峰”时间为2030年,基准与低碳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碳达峰”时间均为2024年,峰值由大到小为:高速发展>基准>低碳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 影响因素 空间自相关模型 GTWR XGBo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鸟类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范佳旭 连懿 +4 位作者 高晖春 李海笑 贺梦璇 崔磊 莫训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614,共19页
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存在空间尺度的局限性。以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统计单元,采用eBird公民科学数据,引入G-F指数来量化评价鸟类物种多样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建立地... 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存在空间尺度的局限性。以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统计单元,采用eBird公民科学数据,引入G-F指数来量化评价鸟类物种多样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鸟类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总体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趋势,并呈现经度条带分异的空间规律;(2)各影响因子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气温因子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雪因子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主要局限于东北省份,水文因子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呈现从南北两侧向中部省份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植被因子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则呈现由西南省份向东北省份逐渐减弱的趋势,人类活动因子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影响表现出纬度方向集聚相连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并为鸟类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空间分布 G-F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动态演变及分区管控——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一帆 邢培学 +2 位作者 郑伟伟 夏显力 张超正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7,共15页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率由2000年的16.11%上升至2020年的27.87%,增幅达73.00%,耕地非粮化形势严峻。(2)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高-高型集聚”中心由陕北关中交界处逐渐转移至陕南地区,“低-低型集聚”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呈由中部向四周扩散趋势。(3)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影响程度及范围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一产增加值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上升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机械劳动力、平均坡度和年降水量等因素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下降趋势。(4)陕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以经济驱动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促进粮农降本增收、减少乡村人口流失是管控重点;生产支持型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管控以改善种粮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环境限制型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引导与管控结合是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非粮化 粮食产销平衡区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经济韧性与耕地破碎度空间格局及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东麟 杨胜强 廖和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0,共16页
耕地破碎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探究乡村经济韧性与耕地破碎度之间的关系,对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策略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奉节县60个村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与熵权-TOPSIS法,探究奉节县乡村... 耕地破碎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探究乡村经济韧性与耕地破碎度之间的关系,对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策略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奉节县60个村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与熵权-TOPSIS法,探究奉节县乡村经济韧性和耕地破碎度的空间格局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①高经济韧性乡村在长江以北围绕奉节县城集聚分布,在长江以南零星分布;②高破碎度耕地呈“一心两翼”格局,奉节县中部和南北两端耕地破碎度较高;③乡村经济韧性与耕地破碎度之间耦合协调度以适度协调和初级协调为主,乡村经济发展处于过渡阶段;④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显示奉节县西北部乡村耕地破碎度与乡村经济韧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耕地破碎度越高,乡村经济韧性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经济韧性 耕地破碎 空间格局 耦合协调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梦冉 徐小任 +3 位作者 王梁 段健 史舒琪 任丹丹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4-865,共12页
根据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以及农业灌溉6项碳源,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数方法测度并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及时空特征,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 根据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以及农业灌溉6项碳源,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数方法测度并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及时空特征,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了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特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4431.95×10^(4)t增至2020年的4915.87×10^(4)t,其中化肥、翻耕是主要碳源,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65%以上,农药碳排放量始终处于最低水平。(2)2005年黄河流域省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最高的是山东省,为1241.68×10^(4)t。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最高的是河南省,排放量介于1360×10^(4)~1470×10^(4)t之间,农业碳排放量最低的一直是青海省。2020年黄河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向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3)农业生产效率对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量的正向影响呈现东南和西北高、东北低的空间变化特征;农业结构的负向影响高值区为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影响高值区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交界地区;农业劳动力规模的正向影响呈现东南和西北高、西南低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碳排放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红 李鑫汝 +1 位作者 许荟珍 龚恒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81,共9页
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物流业能源消耗快速增长,造成我国物流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渝城市群的物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集聚的态势。在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水平... 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物流业能源消耗快速增长,造成我国物流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渝城市群的物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集聚的态势。在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水平与物流业碳排放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散点图,分析成渝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情况,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成渝城市群内的城市在不同时间下的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呈空间集聚态势,且相对稳定;成渝城市群内城市的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分布具有时空异质性,2020年影响系数分布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物流业集聚 物流业碳排放 莫兰指数 GT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颜辉 郑姚闽 +1 位作者 李志飞 杜莲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8,共9页
以第1~4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GIS技术定量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叠置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1)我... 以第1~4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GIS技术定量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叠置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态势,2019—2022年多个核心密度值逐年升高,边缘范围逐渐扩大,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呈“点状—带状—面状”的演变特征。(2)乡村旅游重点村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低、水文条件较好的地区,多数乡村旅游重点村依附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级别景区、主要城市与公路而存在。(3)除海拔高度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之外,其余因素的影响程度均显著提高,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5A级景区始终是解释力最大的两个因素,且影响范围较广、普适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重点村 空间格局演变 GIS空间分析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翟梦新 陆玉麒 +2 位作者 胡舒云 邵海雁 孙林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3,共11页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探究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变、交互特征及区域差异,构建“供应方—需求方—监管方—基础环境”多维影响因子框架,以时空...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探究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变、交互特征及区域差异,构建“供应方—需求方—监管方—基础环境”多维影响因子框架,以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各因子影响作用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W”形演变趋势,且保持“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态势;高效率城市由分散分布向下游集中,较高效率城市由集中于下游趋于分散,中等效率城市向下游北部转移,挤占了原低效率城市分布空间,中下游快增长型城市占比较少;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局部空间格局稳定,空间关联类型存在明显转移惰性,分流域动态性呈现“上游>中游>下游”态势;企业规模、环境规制、经济基础、对外开放以及降水在全域总体起促进作用,其余因子作用效果空间异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异质性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