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4篇文章
< 1 2 2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整加工对Polyester/Lyocell混纺织物强伸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朱荣丽 梁高勇 +1 位作者 张建春 刘吉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0-43,共4页
本文研究了Polyester/Lyocell混纺交织织物的耐氧化性、耐碱性、耐高温性能,通过测试处理后织物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优化了该织物在印染过程中的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
关键词 聚酯纤维 混纺织物 LYOCELL polyester 染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Ts/Polyester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74
2
作者 曹茂盛 高正娟 朱静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4-36,共3页
研究了添加不同质量分数CNTs的聚酯基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初步分析了CNTs的螺旋结构和手征性质导致8~40GHz波段良好的吸收。其中厚度为1.40mm±0.05mm的CNTs/Polyester复合材料在25GHz有较强的吸收峰。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微波吸收率 雷达吸波材料 聚酯 CNTs/polyester 复合材料 微波吸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ar strength of clayey sand treated by nanoclay mixed with recycled polyester fiber 被引量:2
3
作者 Mehrdad KHOLGHIFARD Babak AMINI BEHBAHAN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259-269,共11页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nanoclay mixed with recycled polyester fiber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oil as a new stabilizer material.To meet this objective,a series of dra...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nanoclay mixed with recycled polyester fiber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oil as a new stabilizer material.To meet this objective,a series of drained direct shear and compaction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unreinforced and reinforced soil specimens with thre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fiber-soil ratios ranging between 0.1%and 0.5%,as well as thre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nanoclay soil ratios ranging between 0.5%and 1.5%of the soil dry weight.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mposition of the nanoclay recycled polyester fiber with the soil improved the friction angle(Φ)by 41%and cohesion(c)by 174%.The soil particles stick together through viscose gel produced by nanoclay.In addition,the rough and wavy surface of the fibers creates a bond and friction between the soil particles and prevents the movement of soil particles,and as a result,the soil strength is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treatment NANOCLAY recycled polyester fiber shear strength clayey sa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ergetic organocatalysis for stereoregular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O-carboxyanhydrides to isotactic functionalized polyesters
4
作者 Luan Shifang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001-12002,共2页
Polyesters,such as polylactide(PLA),are a class of biodegra-dable and biocompatible polymers that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biomedicine,agriculture,and commodity thermoplastics[1-2].However,the lack of pen... Polyesters,such as polylactide(PLA),are a class of biodegra-dable and biocompatible polymers that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biomedicine,agriculture,and commodity thermoplastics[1-2].However,the lack of pendant functionality of conventional polyesters makes it difficult to modify and modulat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subsequent applications[3-4].Since 2006[5],the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ROP)of O-carbox-yanhydrides(OCAs),which can be readily synthesized from amino acid or hydroxyl acid precursors,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promising route to functionalized polyesters[3-4].However,due to the increased methine C-H acidity,significant racemization of the stereogenic center and decreased stereoregularity have been identified for most OCAs,for instance,ManOCA[6](OCA from mandelic acid)and SerOCA[7](OCA from serine),when using typical 4-(dimethylamino)pyridine(DMAP)as catalyst.To minimize epimerization,some classical metal-based catalysts of coordination polymerization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mediate ROP of OCAs,furnishing isotactic polyesters[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ester polymerization stere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functional aziridine/polyester microcapsules by multiple emuls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5
作者 胡剑青 朱海军 +1 位作者 涂伟萍 王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337-342,共6页
Polyfunctional aziridine/polyester microcapsules as control-release waterborne cross-linker were synthesized by multiple emuls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a lower surface free energy with shel... Polyfunctional aziridine/polyester microcapsules as control-release waterborne cross-linker were synthesized by multiple emuls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a lower surface free energy with shell polyester is more favou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microcapsules. Full encapsulating microcapsules are synthesized with the polyester with a surface free energy of 34.5 mJ/m2. Shell-to-core feeding mass ratio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orphology and core content of the resulting microcapsules. Well defined spherical microcapsules with uniform shell thickness and core content at around 22% are produced at a shell-to-core mass ratio of 1:1. When 2.5% of colloid stabilizer is used,hollow spherical microcapsules are obtained. A high solvent evaporation rate results in wrinkling and porosity of the microcapsules,and an evaporation rate equivalent to solvent elimination in about 2 h provides a uniform rate of surface hardening.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crocapsules by SEM and FTIR demonstrates that polyfunctional aziridine is encapsulated at the centre of the microcapsule. The microcapsules synthesized can be broken at a high shear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APSULE AZIRIDINE polyester multiple emulsion-solvent evapo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以及在水性涂料方面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孙金鹏 刘树敏 +6 位作者 张靠民 李桂洋 李鑫 程建军 田文彬 范俊梅 李冲冲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3-233,共11页
目的 在合成超支化聚酯的基础上,制备出综合性能较好的水性超支化聚氨酯和水性超支化环氧乳液。方法 以偏苯三酸酐(TMA)、三羟甲基丙烷(TMP)和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P)为原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三苯基膦为催化剂,合成了4种... 目的 在合成超支化聚酯的基础上,制备出综合性能较好的水性超支化聚氨酯和水性超支化环氧乳液。方法 以偏苯三酸酐(TMA)、三羟甲基丙烷(TMP)和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P)为原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三苯基膦为催化剂,合成了4种超支化聚酯(HBPE),产率分别为97.6%、95%、95%和92%,并通过IR、DSC、TG对超支化聚酯进行表征分析。在端羟基超支化聚酯基础上,引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乙二醇600(PEG600)、2,2-二羟甲基丙酸(DMPA),合成了水性超支化聚氨酯乳液。在端羟基超支化聚酯基础上,引入环氧E51,合成了水性超支化环氧乳液,2种乳液均具有良好的透明性。结果 粒径分析结果显示,2种乳液的平均粒径均小于40 nm,均具有明显的双峰分布特征。GPC分析结果显示,2种乳液的分子量与理论计算的分子量吻合。涂膜的检测结果显示,水性超支化聚氨酯漆膜的光泽为98.2 GU,附着力为0级(划格法),铅笔硬度为4H,50 cm落锤冲击后,表面无任何裂纹、起皮和脱落现象。水性超支化环氧乳液固化后的漆膜检测结果显示,光泽度为80.4 GU,铅笔硬度为4H,综合性能良好。结论 本试验使用的是工业原料,涂膜性能的检测也采用工业标准,具有一定的工业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酯 聚氨酯 环氧树脂 水性涂料 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氧离子功能聚酯纤维成型难点:流变性能研究
7
作者 王春霞 翟功勋 +1 位作者 丁凤美 邓德贵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7,共9页
负氧离子功能纤维能够释放带负电荷的单个氧气离子,具有抗氧化、防衰老的保健功效,因此备受关注。然而制备过程中,高聚物与无机粒子之间界面结合性差,导致无机粒子团聚、纤维力学性能下降等问题,且无机粒子的功能性受限。通过调控熔体... 负氧离子功能纤维能够释放带负电荷的单个氧气离子,具有抗氧化、防衰老的保健功效,因此备受关注。然而制备过程中,高聚物与无机粒子之间界面结合性差,导致无机粒子团聚、纤维力学性能下降等问题,且无机粒子的功能性受限。通过调控熔体流变行为,解决纺丝过程有机无机多相界面难复合的问题,成功制备出符合服用的负氧离子功能纤维。先将电气石无机粉体与聚酯切片粒制备成负氧离子聚酯母粒,再经熔融纺丝制备负氧离子聚酯纤维(PET/NG_(x))。我们研究了结晶过程和流变性能的因素,发现PET/NG_(x)的结晶温度随无机粉体质量分数增加而升高。利用Jeziorny公式分析非等温结晶过程,结果显示PET/NG_(x)的结晶速率常数及Avrami指数均非整数,表明其结晶成核过程是异相成核与均相成核并存,晶体生长方式多样。PET/NG_(x)的Avrami指数n在1.05~1.07,表明其结晶成核过程介于一维结晶(针状晶体)和二维结晶之间。当无机粉体添加量超过1%,PET/NG_(1)的负离子释放量为1326个/cm^(3),已达到世卫组织对清新空气的要求,而PET/NG_(2)的负离子释放量更是高达2187个/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氧离子 聚酯纤维 功能纤维 流变性能 结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涤纶织物的溶剂萃取剥色及其对醇解的影响
8
作者 朱琳 王展鹏 +4 位作者 吴宝宅 汪少朋 刘一鸣 代成娜 陈标华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针对有色废旧涤纶织物乙二醇醇解回收过程中染料残留问题,利用溶剂萃取法进行醇解前剥色处理,进一步考察剥色对涤纶织物醇解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涤纶织物的剥色率及质量损失情况,从多种类型溶剂(单一有机溶剂、混合有机溶剂、低共熔溶... 针对有色废旧涤纶织物乙二醇醇解回收过程中染料残留问题,利用溶剂萃取法进行醇解前剥色处理,进一步考察剥色对涤纶织物醇解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涤纶织物的剥色率及质量损失情况,从多种类型溶剂(单一有机溶剂、混合有机溶剂、低共熔溶剂)中筛选出性能优异的乙酸和氯苯2种溶剂,系统探究了剥色温度、固液比和剥色时间等条件对织物剥色效果的影响,发现当剥色温度为130℃,固液比为1∶30,剥色时间为20 min时,乙酸和氯苯对9种市售涤纶织物都有较好的剥色效果,最佳剥色率分别为82.9%和88.4%。剥色前后对废旧涤纶织物进行乙二醇醇解实验,结果表明,乙酸和氯苯的使用能够普遍提高醇解产物的回收率,最高可使回收率分别增加11.44%和12.48%,且回收产物的纯度均高于90%,有助于废旧涤纶织物的高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纺织品 涤纶织物 溶剂萃取 剥色 乙酸 氯苯 醇解 回收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毛/竹炭聚酯纤维混纺面料的开发
9
作者 张淑梅 杨子烨 +3 位作者 张艳 刘美娜 王文志 郭小云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6,共9页
针对纯毛纺织品易缩水、虫蛀、功能单一等问题,采用竹炭聚酯纤维与羊毛为原料,通过优化混纺比及生产工艺,开发功能型毛精纺面料,并测试相关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羊毛/竹炭聚酯纤维(70/30)混纺面料的起球等级4~5,经/纬向缩水率1.1%/0.... 针对纯毛纺织品易缩水、虫蛀、功能单一等问题,采用竹炭聚酯纤维与羊毛为原料,通过优化混纺比及生产工艺,开发功能型毛精纺面料,并测试相关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羊毛/竹炭聚酯纤维(70/30)混纺面料的起球等级4~5,经/纬向缩水率1.1%/0.2%,异戊酸减少率达87%,负离子发生量达1 030个/cm^(3),远红外发射率达0.93%,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8%、76%、65%。该面料具有吸湿透气、抗菌除臭、远红外和负离子保健等多重功能,丰富了羊毛织物种类,满足了消费者对羊毛织物功能多样化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聚酯纤维 羊毛 混纺面料 吸附除臭 抗菌 吸湿透气 负离子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铺叠层数对涤/锦复合超纤人造革紫外线防护性能影响研究
10
作者 孟少妮 张才前 孛佩蓉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2,76,共6页
涤/锦复合超纤人造革夏季服装具有透气、散热、紫外防护等特点,其中紫外线防护性能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为研究涤/锦复合超纤人造革的规格及其铺叠层数与其紫外线防护性能关系,选取了不同规格的面料,并分别测试其在原样单层、双层、三... 涤/锦复合超纤人造革夏季服装具有透气、散热、紫外防护等特点,其中紫外线防护性能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为研究涤/锦复合超纤人造革的规格及其铺叠层数与其紫外线防护性能关系,选取了不同规格的面料,并分别测试其在原样单层、双层、三层叠加条件下的紫外线防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面料在双层及以上的铺叠情况下均能满足防紫外面料的标准要求;经纬密度较大的涤/锦复合超纤人造革具备好的防紫外线性能,面料不同位置对长波紫外线(UVA)透射率标准偏差随铺叠层数增加而减小,而紫外线防护系数(UPF)的变异系数(CV)则无减小趋势;单层面料的UVA透射率与总密度呈负线性相关,UPF值与总密度和紧度乘积呈正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锦复合 超纤人造革 紫外防护 多层铺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寒区低掺纤维高黏高弹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路用性能
11
作者 刘秀 刘梓宇 +1 位作者 刘天硕 白一凡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252-8258,共7页
桥面铺装层采用的结构和材料对其路用性能影响较为显著,为提供更适宜寒区环境的铺装层设计,基于层位功能设计原理对铺装层的材料进行分层改性优化。首先,利用层位功能的划分对表面功能层与整体功能层进行材料拟定,并分别选取木质纤维素... 桥面铺装层采用的结构和材料对其路用性能影响较为显著,为提供更适宜寒区环境的铺装层设计,基于层位功能设计原理对铺装层的材料进行分层改性优化。首先,利用层位功能的划分对表面功能层与整体功能层进行材料拟定,并分别选取木质纤维素和聚酯纤维改性。其次,通过路用性能试验确定聚酯纤维的掺量。最后,确定层位材料的选择及合理改性方式。结果表明:表面功能层与整体功能层均选用同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并分别木质纤维素和聚酯纤维改性方式,可以避免层体材料温缩系数不同,使其铺装层与桥梁结构的温度变形协调,能有效提高沥青桥面铺装层的路用性能。此外,满足工程经济要求下,当聚酯纤维掺量为混合料总质量的1%时,其制备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提高7%、低温性能提高23%、水稳定性能提高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 桥面铺装 聚酯纤维 沥青混合料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聚酯纤维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
12
作者 田小革 谢振 +1 位作者 李光耀 陆劲州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44-6151,共8页
为探究纳米SiO_(2)掺量和聚酯纤维掺量及长度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低温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对不同掺量纳米SiO_(2)改性沥青的温流变性能进行评价并确定其最佳掺量。然后将不同掺量和长度的聚酯纤维掺入到纳米... 为探究纳米SiO_(2)掺量和聚酯纤维掺量及长度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低温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对不同掺量纳米SiO_(2)改性沥青的温流变性能进行评价并确定其最佳掺量。然后将不同掺量和长度的聚酯纤维掺入到纳米SiO_(2)改性沥青混合料中制备AC-13进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及浸水马歇尔试验,借助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响应分析及最优配比设计。结果表明:通过综合比选沥青流变试验数据,推荐纳米SiO_(2)掺量为4%;相比于纳米SiO_(2),聚酯纤维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提升效果更好,同时也能显著提升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根据预估模型及响应曲面优化分析得到聚酯纤维最佳掺量及最优长度分别为0.26%、7.97mm,与基质沥青混合料相比,该掺量下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抗弯拉强度和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分别提升了177.14%、37.39%、1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聚酯纤维 沥青混合料 路用性能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织造亚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宏伟 杨人元 +4 位作者 周腾 占晓 徐余欢 龙雪彬 秦舒浩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3,共7页
为满足市场对对复合材料高性能、绿色和环保的要求,本研究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4080纤维)为基体,亚麻纤维为增强体,采用针刺非织造技术和热压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工序简单、力学性能优异、可生物降解的亚麻纤维增强4080纤维的复合材... 为满足市场对对复合材料高性能、绿色和环保的要求,本研究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4080纤维)为基体,亚麻纤维为增强体,采用针刺非织造技术和热压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工序简单、力学性能优异、可生物降解的亚麻纤维增强4080纤维的复合材料。研究了成型温度、成型时间、亚麻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形貌、热稳定性、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模压工艺为温度180℃、时间12 min。亚麻纤维含量(质量分数)为40%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最大,分别为36.51、40.56和1963.17 MPa。升温可使4080纤维熔融提高黏结性,但超180℃会破坏亚麻纤维组织;模压时间不足12 min,4080纤维熔融不完全,超12 min会破坏化学结构。亚麻纤维含量增加,拉伸强度等先增后减,断裂伸长率先减后增。热稳定性方面,4080纤维比例增大,起始热分解温度和最大热分解温度升高。形貌分析显示亚麻纤维含量为40%时,纤维黏附性最好。该工艺环境友好、简单,有望用于汽车内饰等批量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亚麻纤维 热压 非织造垫 聚酯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涤纶织物精练染色一浴加工工艺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雅静 侴远航 +3 位作者 杜金梅 许长海 李彬善 陈森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6,共4页
采用耐碱分散染料对再生涤纶织物分别进行精练染色一浴法加工和传统精练染色两浴法加工,通过对比两浴法与一浴法加工织物的各项性能,探究再生涤纶织物精练染色一浴法加工工艺的可行性。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分别讨论染色温度、保温时间以及... 采用耐碱分散染料对再生涤纶织物分别进行精练染色一浴法加工和传统精练染色两浴法加工,通过对比两浴法与一浴法加工织物的各项性能,探究再生涤纶织物精练染色一浴法加工工艺的可行性。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分别讨论染色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处理过程中烧碱浓度对织物K/S值及匀染性的影响,优化的织物精练染色一浴法加工工艺为:染色温度130℃,保温时间30 min,烧碱质量浓度1 g/L。研究发现,再生涤纶精练染色一浴法工艺与传统两浴法工艺处理的织物在染色效果、失重率、色牢度和纤维表面形貌方面相差不大,但一浴法工艺由于降低了碱用量,织物断裂强力损失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涤纶 耐碱分散染料 一浴法 精练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辐射冷却涤纶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珏昆 时一 +2 位作者 张佳文 蔡英 易玲敏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被动式日间辐射冷却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冷却方式,通常要求材料保持白色或银色的外观,不符合实际应用场景下对色彩的要求。本文通过浸涂法和相分离技术制备了分级多孔聚合物涂层涤纶织物,并引入颜料彩色层赋予其彩色外观。通过... 被动式日间辐射冷却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冷却方式,通常要求材料保持白色或银色的外观,不符合实际应用场景下对色彩的要求。本文通过浸涂法和相分离技术制备了分级多孔聚合物涂层涤纶织物,并引入颜料彩色层赋予其彩色外观。通过优化颜料含量,平衡色彩与冷却性能之间的矛盾,最终制备得到了具有较优冷却性能的彩色辐射冷却织物。结果表明,黄色和红色辐射冷却织物的光谱特性相较于仅有颜料附着的彩色对比样有着明显的提升,并分别能实现低于箱体环境温度9.3℃和6.2℃的冷却效果。在开放的户外应用场景下,其仍分别具备相对彩色对比样4.7℃和3.3℃的冷却能力,同时表现出优异的色牢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式日间辐射冷却 光谱特性 涤纶织物 分层多孔涂层 有机颜料 相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丝用钛系聚酯的结晶动力学研究
16
作者 姜庭国 况军 +3 位作者 司虎 张玉梅 陈烨 王华平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3-61,共9页
为探究钛、锑2种不同催化体系获得的2种工业丝用聚酯切片的结晶动力学差异,拓宽钛系高黏聚酯在聚酯工业丝领域的应用,借助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2种工业丝用聚酯切片进行热性能与结晶性能的表征,并通过Avrami方程... 为探究钛、锑2种不同催化体系获得的2种工业丝用聚酯切片的结晶动力学差异,拓宽钛系高黏聚酯在聚酯工业丝领域的应用,借助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2种工业丝用聚酯切片进行热性能与结晶性能的表征,并通过Avrami方程对2种工业丝用聚酯切片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与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均为稳定的一步分解过程,内部可能存在的小分子杂质对结晶行为影响可忽略不计;从切片角度来看,工业丝生产主要与其特性黏度有关;锑系聚酯切片存在冷结晶与正常结晶2部分,推测其结晶温度在185~190℃之间;钛系相较于锑系,其结晶速率更快,结晶能力更强,且钛系偏向于二维片晶生长,锑系偏向于三维球晶生长,且钛系的半结晶时间更短,易造成喷丝拉伸不均匀,后续可考虑通过降低牵伸速度等方式来缓解上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丝用聚酯切片 结晶动力学 球晶 非等温结晶活化能 钛系聚酯 锑系聚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染料对涤纶织物的可染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康啸虎 李厚明 +1 位作者 宋凯利 余志成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为开展植物染料对涤纶织物的可染性理论研究,并开发对应的染色工艺和助剂,基于无机性有机性平衡值理论,计算得到大黄、虎杖、紫草和靛蓝IOB值分别为1.43、1.26、1.24和1.17(与涤纶IOB值0.68相差不大),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和染色牢度;而... 为开展植物染料对涤纶织物的可染性理论研究,并开发对应的染色工艺和助剂,基于无机性有机性平衡值理论,计算得到大黄、虎杖、紫草和靛蓝IOB值分别为1.43、1.26、1.24和1.17(与涤纶IOB值0.68相差不大),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和染色牢度;而葡萄籽、胭脂虫红IOB值分别为1.87和2.80,染色效果较差。将涤纶织物用硫酸亚铁进一步处理,大黄染色涤纶织物K/S值提高至1.31,日晒牢度提高至3~4级;虎杖染色涤纶织物K/S值提升至6.76,日晒牢度提升至4级;紫草染色涤纶织物K/S值提升至3.97,日晒牢度提升至2~3级。研究结果可为植物染料的研发及在涤纶织物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染料 涤纶织物 无机性有机性平衡值 染色 色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有色涤纶织物的碳酸乙烯酯萃取脱色
18
作者 杨云龙 齐琨 +3 位作者 欧康康 辛斌杰 吉鹏 王华平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18,23,共6页
为实现废旧有色涤纶织物的脱色再利用,利用碳酸乙烯酯对两种有色涤纶织物进行脱色。以织物脱色前后的K/S值评价脱色效果,研究了有色涤纶织物与碳酸乙烯酯质量比(即浴比)、脱色温度和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探究脱色过程的动力学行为,测... 为实现废旧有色涤纶织物的脱色再利用,利用碳酸乙烯酯对两种有色涤纶织物进行脱色。以织物脱色前后的K/S值评价脱色效果,研究了有色涤纶织物与碳酸乙烯酯质量比(即浴比)、脱色温度和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探究脱色过程的动力学行为,测试与表征了最佳工艺条件下脱色前后织物的强力、结晶度和表观形貌。结果表明:偶氮型分散蓝366染色织物的最优脱色工艺为浴比1∶15、140℃脱色5 min;蒽醌型分散红60染色织物的最优脱色工艺为浴比1∶15、130℃脱色10 min。脱色后两种织物的强力保留率均在94%以上,纤维形态无明显变化,结晶度略有降低。有色涤纶织物的碳酸乙烯酯萃取脱色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涤纶 分散染料 碳酸乙烯酯 脱色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二苯甲酮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涤纶织物的抗紫外整理
19
作者 李文玲 居盟 +1 位作者 侯爱芹 谢孔良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8,共6页
针对当前紫外线防护纺织品光稳定性不足和防护效率低等问题,以4-羟基二苯甲酮(4HB)和2,4-二羟基二苯甲酮(UV-0)为原料,通过引入酯基,成功合成了3种二苯甲酮衍生物(BP-1、BP-2、BP-3)。紫外光谱分析表明,所合成的衍生物在260~300 nm紫外... 针对当前紫外线防护纺织品光稳定性不足和防护效率低等问题,以4-羟基二苯甲酮(4HB)和2,4-二羟基二苯甲酮(UV-0)为原料,通过引入酯基,成功合成了3种二苯甲酮衍生物(BP-1、BP-2、BP-3)。紫外光谱分析表明,所合成的衍生物在260~300 nm紫外波段的吸收性能显著增强,并改善了二苯甲酮类小分子紫外吸收剂的光稳定性。通过浸轧方式对涤纶织物进行功能整理,探讨了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和整理剂用量对涤纶织物紫外防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烘温度为200℃,焙烘时间为1.5 min时,整理后的涤纶织物具有优异的抗紫外线性能。当BP-1、BP-2、BP-3质量浓度分别1 g/L、10 g/L和5 g/L时,整理织物的紫外防护因数(UPF)均能达到50+,优于传统紫外吸收剂,并且整理织物有较好的耐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吸收剂 二苯甲酮 光稳定性 涤纶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皮在涤纶织物染色中的应用
20
作者 许苗 冯泽 +4 位作者 李圆梦 康家明 苗梦宇 吴军玲 许佳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38,共5页
以桉树皮为天然色素来源,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染色过程中pH、温度、时间、媒染剂种类、媒染方法以及媒染剂用量等因素对涤纶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法染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2、温度135℃、时间100 min。金属媒染剂的染色... 以桉树皮为天然色素来源,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染色过程中pH、温度、时间、媒染剂种类、媒染方法以及媒染剂用量等因素对涤纶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法染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2、温度135℃、时间100 min。金属媒染剂的染色效果优于天然媒染剂。此外,不同媒染剂、媒染方法以及媒染剂用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采用优化后的媒染工艺,桉树皮染色涤纶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达到3级及以上,耐皂洗色牢度达到4级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皮 涤纶 天然染料 染色 媒染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