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gen sorption properties of nanocrystalline Mg_2FeH_6-based complex and catalytic effect of TiO_2
1
作者 刘燚 汤盛龙 +3 位作者 方于虎 刘怀菲 崔建民 李松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876-880,共5页
The diversities of hydrogen sorption properties of Mg2FeH6-based complexes with and without TiO2 were investigated. Mg2FeH6-based complexes with and without TiO2 were synthesized respectively by reactive mechanical al... The diversities of hydrogen sorption properties of Mg2FeH6-based complexes with and without TiO2 were investigated. Mg2FeH6-based complexes with and without TiO2 were synthesized respectively by reactive mechanical alloying,and hydrogen 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complexes were examined by Sieverts-type apparatu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mple without TiO2 releases 4.43 % (mass fraction) hydrogen in 1.5 ks at 653 K under 0.1 MPa H2 pressure and absorbs 90% of the total 4.43 % (mass fraction) hydrogen absorbed in 85 s at 623 K under 4.0 MPa H2 pressure. But for the sample with TiO2 addition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it only needs 400 s to release all of the stored hydrogen and 60 s to absorb 90% of the total hydrogen absorbed.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for desorption process of the samples with and without TiO2 are determined to be 71.2 and 80.3 kJ/(mol.K),respectively. The improvement in hydrogen sorption rate and and reduction in activation energ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addition of Ti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reactive mechanical alloying hydrogen sorption properties KINETICS activation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朊粉对菠萝果粉水分吸附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飞 王文凤 +4 位作者 刘洋洋 邹颖 彭芍丹 周伟 李积华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6-724,共9页
为探究谷朊粉(wheat gluten,WG)抑制菠萝果粉吸湿行为的作用机制,给菠萝果粉的加工及贮藏提供理论指导,采用静态称量法绘制4种不同WG添加量(0、10%、20%、30%)菠萝果粉的水分吸附等温线。选用7个经典数学模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 为探究谷朊粉(wheat gluten,WG)抑制菠萝果粉吸湿行为的作用机制,给菠萝果粉的加工及贮藏提供理论指导,采用静态称量法绘制4种不同WG添加量(0、10%、20%、30%)菠萝果粉的水分吸附等温线。选用7个经典数学模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以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拟合度最高的模型并确定其数学表达式,进而推算菠萝果粉的安全贮藏水分。通过水与物料的结合能分析,绘制出样品平衡水分含量(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X_(eq))与结合能的关系图,从热力学角度阐述WG对菠萝果粉水分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室温条件下的水分吸附过程中,样品X_(eq)会随着水分活度(a_(w))的升高而升高,而且WG添加量越高的样品,其升高幅度越小。在0.753的a_(w)下,4种样品的X_(eq)分别为0.2068、0.1921、0.1763、0.1530g/g。菠萝果粉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属于Ⅲ型等温线,Peleg模型对其拟合效果最好,其次分别是GAB、Henderson、Mod-BET、Oswin模型,而Halsey、Smith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差。Peleg模型对所有样品拟合的R2均在0.995以上,RMSE为0.0112~0.0137。模型拟合验证结果表明,Peleg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有较高的线性关系,能较准确地反映菠萝果粉的X_(eq)。根据食品安全贮藏水分理论,利用上述拟合模型表达式推算出4种样品的相对安全水分分别为0.1421、0.1308、0.1168、0.1017g/g,绝对安全水分分别为0.0803、0.0721、0.0615、0.0501 g/g。此外,结合能分析结果表明,水与物料的结合能随着X_(eq)的升高而下降,同时WG的添加可有效降低结合能,从而降低物料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力。当X_(eq)为0.20g/g时,WG添加量每增加10%,物料与水的结合能平均下降0.0396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果粉 谷朊粉 水分吸附等温线 模型拟合 结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沉积物组份对有机物的吸附与吸附机理探讨 被引量:19
3
作者 全燮 薛大明 +2 位作者 赵雅芝 杨风林 刘素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1-86,共6页
以大连近海沉积物主要组份碳酸钙、金属氧化物、腐殖酸和粘土矿物为沉积物模拟样品,测定该4种组份对硝基苯等4种毒性有机的吸附等温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组份吸附剂吸附等温模式。通过吸附热的测定,探付了4种沉积物组份吸附毒性... 以大连近海沉积物主要组份碳酸钙、金属氧化物、腐殖酸和粘土矿物为沉积物模拟样品,测定该4种组份对硝基苯等4种毒性有机的吸附等温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组份吸附剂吸附等温模式。通过吸附热的测定,探付了4种沉积物组份吸附毒性有机物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吸附机理 环境化学 海洋 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Trichoderma sp.)HR-1活细胞吸附Pb(Ⅱ)的机理 被引量:37
4
作者 沈薇 杨树林 +2 位作者 李校堃 袁辉 高力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从重金属废水中筛选得到一株能够吸附Pb(II)的丝状真菌,编号为HR-1,初步鉴定其为木霉属(Trichodermasp.).研究了pH值对活细胞吸附铅离子能力的影响及其对铅的耐受性,结果表明,该细胞对铅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597mg/g;扫描电镜(SEM)显示细... 从重金属废水中筛选得到一株能够吸附Pb(II)的丝状真菌,编号为HR-1,初步鉴定其为木霉属(Trichodermasp.).研究了pH值对活细胞吸附铅离子能力的影响及其对铅的耐受性,结果表明,该细胞对铅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597mg/g;扫描电镜(SEM)显示细胞吸附Pb(II)后发生明显的萎缩现象,在细胞表面存在大量的沉积物;X射线光散射能谱(EDX)验证了铅的吸附,同时吸附过程中存在离子交换作用.对比细胞吸附Pb(II)前后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图谱表明,葡聚糖或几丁质中的羟基和C-O-C、蛋白质的羧基是铅的主要吸附位点,与含氮官能团无关.XPS证实细胞吸附铅离子后生成PbO,XRD图谱得出其处于无定形和晶体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生物吸附 SEM/EDX FTIR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平衡水分测定及实仓智能化降温通风试验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兴军 吴子丹 +4 位作者 季振江 杨旭 赵永青 闫恩峰 吴晓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4-99,共6页
本研究对14个小麦品种在5个温度(10、20、25、30、35℃)和RH 11.3%~96%范围内进行测定,并采用CAE方程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2)>0.998,平均相对百分率误差(MRE)<2.951%。对于小麦解吸和吸附等温线,CAE方程拟合的5个参数中B1和B2差异... 本研究对14个小麦品种在5个温度(10、20、25、30、35℃)和RH 11.3%~96%范围内进行测定,并采用CAE方程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2)>0.998,平均相对百分率误差(MRE)<2.951%。对于小麦解吸和吸附等温线,CAE方程拟合的5个参数中B1和B2差异显著,不同类型小麦之间对应的CAE方程系数是相似的。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收获后可以同时处理,但其吸附和解吸行为应当分别对待。智能化粮情检测、通风窗口控制、小麦CAE平衡水分方程组成控制系统指定仓库通风。在计算机显示系统,通风窗口由小麦吸附平衡绝对湿度曲线、饱和绝对湿度曲线、通风上限温度(通风开始时为粮堆温度减去8℃,通风进行时为粮堆温度减去4℃)线组成窗口,当大气状态点位于这个窗口内,轴流小风机被启动运转,粮堆降温通风开始。当大气状态点位于这个窗口外,轴流小风机被停止,粮堆降温通风结束。在2015年12月16日—28日,这个系统用于河北清苑国家粮食储备库14号房式仓(小麦5 900 t,含水量11.5%),下行吸出式通风降温7.4℃,3台1.5 k W轴流风机运转累计用电800 k W,单位能耗0.018 k Wh t-1℃-1,节省电能55%。14号整仓裂纹破碎率均值为(3.66±0.22)%,显著低于使用4台5.5 k W离心风机的10号仓(4.30±0.28)%。2016年12月27日—2017年1月16日在山东齐河军粮库7号房式仓(小麦3089 t,含水量12.5%),采用2台0.85 k W轴流风机上行吸出式通风,平均粮温下降9.2℃,风机运转265.5 h,用电451.4 k Wh,单位能耗0.015 9 k Wh t-1℃-1,节省电能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平衡水分 CAE方程 吸附滞后 智能机械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物分子在渗透蒸发膜中的传质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雪春 陈翠仙 李继定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101,共8页
指出了渗透蒸发过程的两个关键步骤,即膜表面的吸附步骤和膜内的扩散步骤;详细描述了渗透蒸发膜中的吸附、扩散和传质模型.这些模型分析和预测了通过渗透蒸发膜中的致密选择分离层所进行的质量传递.分别阐述了不同模型的内容、特点和使... 指出了渗透蒸发过程的两个关键步骤,即膜表面的吸附步骤和膜内的扩散步骤;详细描述了渗透蒸发膜中的吸附、扩散和传质模型.这些模型分析和预测了通过渗透蒸发膜中的致密选择分离层所进行的质量传递.分别阐述了不同模型的内容、特点和使用范围.涉及模型的使用范围时还考虑到了不同的聚合物分类,即玻璃态、半晶态和橡胶态.指出了渗透蒸发传质模型研究中膜机理的研究与膜过程和组件的设计两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模型 扩散模型 传质模型 膜传递机理 渗透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氨基吡啶树脂吸附钼(Ⅵ) 被引量:17
7
作者 熊春华 舒增年 王永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67-1270,共4页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sin of 4-aminopyridine (4-APR) showed good ability to adsorb Mo(Ⅵ) at pH=4.1 in the HAc-NaAc medium.The statically saturated sorption capacity was 594 mg Mo(Ⅵ)·(...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sin of 4-aminopyridine (4-APR) showed good ability to adsorb Mo(Ⅵ) at pH=4.1 in the HAc-NaAc medium.The statically saturated sorption capacity was 594 mg Mo(Ⅵ)·(g resin)-1,Mo(Ⅵ) adsorbed on 4-APR could be eluted by 3 mol·L-1 HCl or 3 mol·L-1 NaOH quantitatively. The sorption rate constants determined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were respectively k15℃=2.24×10-5 s-1,k25℃=3.30×10-5 s-1,k35℃=4.79×10-5 s-1,and k45℃=6.85×10-5 s-1.The sorption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Ea was 29.1 kJ·mol-1.The sorption mechanism showed that the nitrogen atoms of the functional group of 4-APR coordinated with Mo(Ⅵ) to form coordination bonds,and the coordination molar ratio of [4-AP] to Mo(Ⅵ) was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氨基吡啶树脂 吸附机理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5P)与H_2的反应碰撞和电子-振动能量转移
8
作者 李佳灵 张文军 +3 位作者 封丽 刘静 戴康 沈异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9-594,共6页
K(5P)与H2反应生成KH(v″=0-3)振动态,测量了各振动态的转动分布,转动玻尔兹曼温度为455K,而振动温度为1604K,这个接近池温的转动温度和很高的振动温度是共线碰撞机制的有力证据.利用高分辨率瞬时吸收技术得到各振动能级上转动态的布居... K(5P)与H2反应生成KH(v″=0-3)振动态,测量了各振动态的转动分布,转动玻尔兹曼温度为455K,而振动温度为1604K,这个接近池温的转动温度和很高的振动温度是共线碰撞机制的有力证据.利用高分辨率瞬时吸收技术得到各振动能级上转动态的布居分布,从而得到反应碰撞转移速率系数,对于v″=0、1、2、3,分别为(3.45±0.86)×10-13、(1.35±0.34)×10-13、(6.28±1.57)×10-14和(2.35±0.59)×10-14cm3s-1.同时研究了K(5P)-H2的电子-振动能量转移,利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探测H2的振动态分布.扫描CARS谱发现v=1、2、3上有布居.由CARS峰值得到H2(0,1)、(1,1)、(2,1)、(3,1)和(3,3)布居之比.H2(0,1)布居由450K的转动分布得到,因而得到(1,1)、(2,1)、(3,1)和(3,3)态的布居,从而获得K(5P)-H2(1,1)、(2,1)、(3,1)和(3,3)的电子-振转速率系数分别是(1.1±0.3)×10-13、(9.3±2.5)×10-14、(4.2±1.1)×10-14和(3.8±1.0)×10-14cm3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机制 电子-振动能量转移 高分辨率瞬时吸收 玻尔兹曼分布 K(5P)+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