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Multi-Langmuir模型评价土壤的表面电荷特性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代长 蒋新 +2 位作者 贺纪正 卞永荣 饶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1-616,共6页
用返滴定技术测定土壤的可变电荷量(Qv),应用Muti-Langmuir模型评价土壤的表面电荷特性。结果表明,黄壤和黄棕壤可变电荷量的变化范围在0~45cmolkg-1,红壤为0~21cmolkg-1,砖红壤和赤红壤为0~14cmolkg-1。可变电荷量(Qv)依赖土壤悬液... 用返滴定技术测定土壤的可变电荷量(Qv),应用Muti-Langmuir模型评价土壤的表面电荷特性。结果表明,黄壤和黄棕壤可变电荷量的变化范围在0~45cmolkg-1,红壤为0~21cmolkg-1,砖红壤和赤红壤为0~14cmolkg-1。可变电荷量(Qv)依赖土壤悬液的pH,3点位模型能很好地描述6种土壤的可变电荷量随pH的变化关系;黄壤、黄棕壤、湖南红壤、江西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的pK1分别为4.45、4.46、4.76、4.62、4.66和4.74,可变电荷量Qv1分别为11.7、9.64、9.31、7.14、4.86和5.95cmolkg-1。黄壤和黄棕壤pK1较红壤、砖红壤和赤红壤约低0.3。pK1与ZPC呈现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可变电荷量(Qv(i))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特性 可变电荷 返滴定法 multi—langmui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gmuir理论的平衡吸附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志军 刘炯天 +1 位作者 冯莉 邹文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9-751,756,共4页
为了实现对吸附反应的平衡吸附量的预测,建立了平衡吸附量预测模型.以高岭土、蒙脱土这两种黏土矿物吸附Ca2+为例,验证其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在Langmuir吸附等温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平衡吸附量预测模型,该模型应用于单组分... 为了实现对吸附反应的平衡吸附量的预测,建立了平衡吸附量预测模型.以高岭土、蒙脱土这两种黏土矿物吸附Ca2+为例,验证其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在Langmuir吸附等温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平衡吸附量预测模型,该模型应用于单组分吸附反应的平衡吸附量的预测.通过实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可以较好地吻合,证明该模型的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反应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平衡吸附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ulti-Agent的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管理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徐选华 陈晓红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194-196,共3页
针对传统模型管理系统难以解决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复杂决策问题的不足,利用Multi-Agent技术对解决决策问题所需的若干原子模型进行复合,形成解决该决策问题的模型方案。对模型复合过程中Agent的作用及实现技术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构... 针对传统模型管理系统难以解决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复杂决策问题的不足,利用Multi-Agent技术对解决决策问题所需的若干原子模型进行复合,形成解决该决策问题的模型方案。对模型复合过程中Agent的作用及实现技术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基于Multi-Agent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模型管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AGENT 模型复合 DSS 模型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位Langmuir模型活性炭的CH4吸附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岳高伟 王路 +1 位作者 李敏敏 蔺海晓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5-132,共8页
较之于压缩天然气存储和液化天然气存储,天然气吸附存储(ANG)方式具有能显著降低储存压力和运行成本的优点,然而,要将测定的吸附量转化为绝对吸附量,需要采用合适的模型。为了准确预测活性炭上甲烷的总储存量,采用双位Langmuir模型描述... 较之于压缩天然气存储和液化天然气存储,天然气吸附存储(ANG)方式具有能显著降低储存压力和运行成本的优点,然而,要将测定的吸附量转化为绝对吸附量,需要采用合适的模型。为了准确预测活性炭上甲烷的总储存量,采用双位Langmuir模型描述并准确预测了甲烷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误差在5%以内;进而解释了温度介于283.15~323.15 K、压力介于0.1~14.0 MPa条件下,活性炭上甲烷吸附平衡的临界点。研究结果表明:①在过剩吸附量超过极大值后,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将出现交叉现象,在交叉点后,温度越高过剩吸附量越大;②甲烷的吸附相体积和气相密度,随平衡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积密度项对于绝对吸附量的贡献逐渐减小;③在343.15 K和14 MPa以下,实际吸附甲烷量超过86.9%,游离甲烷相含量低于13.1%,游离甲烷相含量的贡献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结论认为,该模型能快速、准确地预测真实的甲烷存储量,可以为大型天然气吸附存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吸附存储(ANG) 过剩吸附 绝对吸附 吸附量 温度 活性炭 双位langmuir模型 精准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agent System中多维度信誉模型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徐莉 余红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6-482,共7页
在multi-agent system(MAS)中引入信誉机制是解决Agent间复杂交互问题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在构造信誉置信度和期望信誉级别两种信誉表示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资质评价作为第三种信誉信息来源,引入活动相似算子和信息来源权... 在multi-agent system(MAS)中引入信誉机制是解决Agent间复杂交互问题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在构造信誉置信度和期望信誉级别两种信誉表示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资质评价作为第三种信誉信息来源,引入活动相似算子和信息来源权重,从评价目标多维性和信息来源多维性对初始信誉置信度评价进行修正,运用Dempster规则合成计算获得最终信誉评价,并以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最后对模型的效率与抗威胁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解决了新进Agent的信誉赋值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Agent主动给出交互评价,并能很好地解决或缓解分布式系统中关键的8种安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AGENT SYSTEM 信誉模型 信息来源维度 价目标维度 Dempster合成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基于Multi-Agent的分布式入侵防御系统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谢赞福 李吉桂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9-51,共3页
从入侵防御技术的基本概念出发,讨论了入侵防御系统构造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一个基于Multi-A-gent的分布式入侵防御系统模型,该系统模型结合目前几种主要的入侵检测、入侵防御、免疫原理和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了入侵检测和实时响应防... 从入侵防御技术的基本概念出发,讨论了入侵防御系统构造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一个基于Multi-A-gent的分布式入侵防御系统模型,该系统模型结合目前几种主要的入侵检测、入侵防御、免疫原理和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了入侵检测和实时响应防御的分布化,同时增强了入侵防御系统的灵活性、可伸缩性、鲁棒性、安全性以及入侵防御的全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AGENT 信息网络安全设施 入侵检测系统(IDS) 入侵防御系统(IPS) 入侵防御系统 Agent multi 系统模型 分布式 数据挖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免疫原理的Multi-Agent模型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7
作者 周丽 杨沿航 刁洪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9-131,共3页
在分析免疫系统特性以及其与Multi-Agent系统相似性的基础上,采用人工免疫机制对Multi-Agent系统进行优化,并将此优化的Multi-Agent模型在入侵检测系统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 multi—Agent模型 免疫系统 入侵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ulti-Agent技术入侵检测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
8
作者 卢建华 陈绵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44-448,共5页
介绍了Multi-Agent系统和入侵检测系统,将Multi-Agent技术与人工免疫系统的运行机理相结合,应用于构建入侵检测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并分析了模型中各层次所含Agent的种类以及各种Agent... 介绍了Multi-Agent系统和入侵检测系统,将Multi-Agent技术与人工免疫系统的运行机理相结合,应用于构建入侵检测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并分析了模型中各层次所含Agent的种类以及各种Agent的主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AGENT 人工免疫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ulti-Agent的压风机组控制模型的探讨
9
作者 史志鹏 雷汝海 《工矿自动化》 2011年第2期36-38,共3页
针对当前矿井压风系统由于采用滞后控制方式而导致的耗能问题,通过比较当前几种压风机组控制方式的优劣,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压风机组控制模型,给出了Multi-Agent模型框架,阐述了模型框架中的每个Agent的功能以及各个Agent之间... 针对当前矿井压风系统由于采用滞后控制方式而导致的耗能问题,通过比较当前几种压风机组控制方式的优劣,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压风机组控制模型,给出了Multi-Agent模型框架,阐述了模型框架中的每个Agent的功能以及各个Agent之间的交互方式;并对模型仿真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面向对象技术和ACL语言对模型进行仿真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 空气压缩机 multi—AGENT 控制模型 交互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吸附乙烯的平衡数据测定及其Langmuir模型参数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飞龙 孟凡超 +3 位作者 郭杰 王悦 王重庆 马正飞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6,共6页
采用容量法测定温度范围为223.15~313.15 K、压力范围为0~1.5 MPa的乙烯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数据,通过Langmuir模型回归每个温度点的吸附平衡数据。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参数饱和吸附量(q_m)与温度(T)的关系为线性关系,Langmuir模型常... 采用容量法测定温度范围为223.15~313.15 K、压力范围为0~1.5 MPa的乙烯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数据,通过Langmuir模型回归每个温度点的吸附平衡数据。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参数饱和吸附量(q_m)与温度(T)的关系为线性关系,Langmuir模型常数b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关系式b=kexp(E_a/RT);将该关系应用到考虑吸附剂内存在不同吸附位点的双位点Langmuir(DSL)模型,采用DSL模型回归关联实验测定的各个温度点的乙烯-活性炭体系和文献中的吸附平衡数据,结果表明这些关系也适用于DSL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平衡 langmuir模型 模型参数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有机质含量的页岩吸附气含量计算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建国 李忠刚 +2 位作者 顾岱鸿 朱智 宋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8-33,共6页
为了对压力、有机质含量对页岩吸附气含量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更准确地对吸附气含量进行估算,基于对吸附类型的讨论,通过在储层温度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获得不同有机质含量下的等温吸附特征曲线;并根据Langmuir等温吸附理论得到Langm... 为了对压力、有机质含量对页岩吸附气含量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更准确地对吸附气含量进行估算,基于对吸附类型的讨论,通过在储层温度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获得不同有机质含量下的等温吸附特征曲线;并根据Langmuir等温吸附理论得到Langmuir体积和Langmuir压力,分析有机质含量(TOC)对吸附气含量影响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球状模型和反正切函数形式拟合等温吸附特征以及TOC与吸附气含量的线性关系,建立吸附气含量计算模型,并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3口井的多组岩心样本数据为例,对比岩心刻度后的模型计算结果与解吸气量,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相关系数达到93%以上,对页岩吸附气量和含气量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吸附气含量 等温吸附实验 langmuir模型 球状模型 反正切函数 总含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滤膜过滤阻力机理及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曹占平 张景丽 张宏伟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3,共6页
研究微滤膜过滤阻力机理及其通量的变化是该工艺应用推广需要解决的关键.以Langmuir理论和Darcy定律为基础,从理论上证实了浓度极化阻力与凝胶层阻力是同一性质的阻力,并通过Langmuir关系式统一起来,推导了微滤膜过滤阻力的数学模型.然... 研究微滤膜过滤阻力机理及其通量的变化是该工艺应用推广需要解决的关键.以Langmuir理论和Darcy定律为基础,从理论上证实了浓度极化阻力与凝胶层阻力是同一性质的阻力,并通过Langmuir关系式统一起来,推导了微滤膜过滤阻力的数学模型.然后采用一体式膜过滤反应器过滤乳化油实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与膜过滤阻力模型拟合得很好(R2=0.9912),膜表面极化浓度与相对过滤压差成线性关系,比例系数为凝胶层浓度.基于Langmuir理论的微滤膜过滤阻力模型能真实反映凝胶层阻力的形成过程.用该模型得到的沉积平衡系数Φ反映了混合液的浓度、颗粒大小、温度和黏度等过滤特性,并把极限通量JVlim与混合液过滤特性联系起来,极限通量与过滤压差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滤 过滤模型 langmuir理论 极限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因素的页岩气吸附模型——以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爱芬 韩文成 +1 位作者 孙海 ASADULLAH Memon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03-1013,共11页
甲烷在页岩中的吸附同时受页岩本体物理性质和外部储存条件的综合影响,为了建立考虑多种因素影响的页岩气吸附模型,以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了不同总有机碳含量(TOC含量)的页岩在多个不同温度、不同含水率下对甲烷的吸附... 甲烷在页岩中的吸附同时受页岩本体物理性质和外部储存条件的综合影响,为了建立考虑多种因素影响的页岩气吸附模型,以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了不同总有机碳含量(TOC含量)的页岩在多个不同温度、不同含水率下对甲烷的吸附实验,采用Langmuir吸附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了饱和吸附量及Langmuir压力分别与温度、TOC含量及含水率的定量关系,最终建立了考虑温度、压力、TOC含量及含水率综合影响的多因素页岩气吸附模型,并通过与实测吸附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能很好的拟合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在不同特定条件下的吸附数据,拟合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介于0.9728~0.9982。饱和吸附量与TOC含量呈正线性相关,与温度及含水率呈线性负相关。Langmuir压力与TOC含量呈线性负相关,与温度及含水率呈线性正相关。30℃下TOC含量为4.17%的页岩干样吸附量比TOC含量为2.95%的页岩干样吸附量高约39%。当温度由30℃增至80℃时,TOC含量为4.17%的页岩干样其饱和吸附量降低约30.6%。对于TOC含量为3.66%的含水页岩,当含水率由0增至4.2%时,30℃和60℃下页岩气的饱和吸附量分别降低了23.1%和11.4%。基于Langmuir模型建立的考虑多因素的吸附模型能准确的计算不同TOC含量、不同温度及不同含水情况下的页岩气吸附量。经与2组实测吸附数据对比验证,整个实验压力范围内的相对误差均小于6%,平均误差分别为3.67%和2.48%。经采用其他文献中不同物性的页岩吸附数据验证,表明多因素吸附模型对不同页岩有很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等温吸附 吸附模型 饱和吸附量 langmuir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蒸发传质理论与模型 (Ⅱ )溶解行为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多 姜忠义 王艳强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64,68,共6页
系统介绍了描述组分在渗透蒸发膜中溶解行为的模型,如亨利定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溶解度参数理论、Flory-Huggins理论、UNIQUAC模型、UNIFAC模型等,包括模型形式、适用范围、应用等.
关键词 渗透蒸发 传质 模型 溶解行为 亨利定律 langmuir吸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模式对有机物光催化降解的影响3.MEA-Langmuir-Hinshelwood光催化降解动力学方程 被引量:7
15
作者 潘纲 刘媛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5,共5页
传统的LangmuirHinshelwood方程式不能定性、定量地解释H酸在TiO2表面的吸附平衡常数KL与其在TiO2悬浮液中的光催化降解速率r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实际测定中,吸附平衡常数KL一般是通过给定有机物的平衡吸附量和平衡浓度而求得的.这样... 传统的LangmuirHinshelwood方程式不能定性、定量地解释H酸在TiO2表面的吸附平衡常数KL与其在TiO2悬浮液中的光催化降解速率r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实际测定中,吸附平衡常数KL一般是通过给定有机物的平衡吸附量和平衡浓度而求得的.这样的KL不能表达给定有机物不同吸附模式吸附力的差别.因而以往的理论方法不能描述吸附力对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的影响,而只能描述吸附量对r的影响.亚稳平衡态吸附(MEA)理论认为,同一吸附质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可以不同的MEA态(包括同一溶质的不同吸附构型/模式)达到实际的吸附终态.从MEA的概念对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进行半经验性修正,可以较好地描述吸附量和吸附力(吸附模式)共同对H酸在TiO2悬浮液中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酸 TIO2 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 吸附 光催化降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agent在油料调拨指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国勤 孟卫东 林朝南 《系统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4-409,共6页
为了实现信息化战争中军队油料调拨指挥决策的智能化,将multi_agent技术引入到军队油料调拨指挥系统.阐述了建立基于multi-agent军队油料调拨指挥系统的必要性;对基于multi_agent的油料调拨问题求解进行了描述;对基于multi-agent的军队... 为了实现信息化战争中军队油料调拨指挥决策的智能化,将multi_agent技术引入到军队油料调拨指挥系统.阐述了建立基于multi-agent军队油料调拨指挥系统的必要性;对基于multi_agent的油料调拨问题求解进行了描述;对基于multi-agent的军队油料调拨指挥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构造了面向油料调拨过程的各类a-gent及其运行机制;建立了相应的调拨模型和multi-agent模糊关联决策模型;最后阐明了该研究对军队油料调拨指挥决策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AGENT 油料调拨 关联模型 分布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2H_4/CO_2混合体系在活性炭上吸附的实验与模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伟 孙林兵 刘晓勤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通过重量法测定吸附等温线,研究了C2H4/CO2混合体系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分离。采用高精度的智能重量分析仪,测定了C2H4和CO2纯组分以及混合组分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将测量值与DL-IAST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并计算出了C2H4的吸附选择性。... 通过重量法测定吸附等温线,研究了C2H4/CO2混合体系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分离。采用高精度的智能重量分析仪,测定了C2H4和CO2纯组分以及混合组分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将测量值与DL-IAST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并计算出了C2H4的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DL-IAST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C2H4和CO2纯组分在活性炭上的吸附;不同摩尔分数下,C2H4/CO2混合体系的DL-IAST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得较好,C2H4摩尔分数越大,模型的相对偏差就越小;随着压力的增加,C2H4的吸附选择性减小,C2H4摩尔分数越大,C2H4的吸附选择性也减小。DL-IAST可以准确地描述C2H4/CO2混合体系的吸附等温线以及推算出C2H4的吸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二氧化碳 吸附等温线 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 langmuir模型(D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ulti-Agent和本体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广丰 马占飞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6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虚警率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用户,其原因可以部分归结为知识表示能力不足和IDS缺少协同工作。针对上述问题,融合Agent和本体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入侵检测本体知识... 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虚警率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用户,其原因可以部分归结为知识表示能力不足和IDS缺少协同工作。针对上述问题,融合Agent和本体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入侵检测本体知识库,提出一种基于Multi-Agent和本体的分布式IDS系统。该系统采用以本体为核心的多层次、分布式体系结构,从功能上分为探测器层、协同分析器层、知识管理层,从结构上由知识管理Agent、主机入侵检测Agent、网络入侵检测Agent、日志入侵检测Agent以及其他入侵检测Agent组成。各入侵检测Agent间协作采用合同网模型和熟人模型的协作算法。经过实验分析验证,该系统一方面提高了各检测器的协同工作能力,降低了虚警率,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各检测器的通信量,提高了其协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检测系统 multi—AGENT 本体 协作算法合同网 熟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戊酰螺旋霉素Ⅱ和Ⅲ的竞争吸附数学模型研究
19
作者 徐婕 朱家文 +2 位作者 陈葵 孙华丽 杨生武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共5页
采用竞争吸附法分离异戊酰螺旋霉素Ⅱ和Ⅲ。分别采用扩展Langmuir、扩展Langmuir-Freundlich和扩展Jovanovic-Freundlich模型拟合了稀溶液中异戊酰螺旋霉素Ⅱ和Ⅲ在HZ820上的竞争吸附热力学行为。其中扩展Jovanovic-Langmuir模型取得了... 采用竞争吸附法分离异戊酰螺旋霉素Ⅱ和Ⅲ。分别采用扩展Langmuir、扩展Langmuir-Freundlich和扩展Jovanovic-Freundlich模型拟合了稀溶液中异戊酰螺旋霉素Ⅱ和Ⅲ在HZ820上的竞争吸附热力学行为。其中扩展Jovanovic-Langmuir模型取得了最好的结果。并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HZ820吸附异戊酰螺旋霉素Ⅱ和Ⅲ的吸附量和选择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提高温度利于异戊酰螺旋霉素Ⅱ和Ⅲ在HZ820上吸附量的增大和选择性的提高,而提高pH值利于增大异戊酰螺旋霉素Ⅱ和Ⅲ在HZ820上的吸附量,而选择性则在pH值接近6.5时趋于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特螺旋霉素 竞争吸附模型 扩展langmuir 扩展langmuir—Freundlich 扩展Jovanovic-Freundlich 多组分动力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ulti-agent系统的可重构制造单元多视图建模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坚 孙树栋 《航空制造技术》 2007年第10期101-104,共4页
以可重构制造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其适应生产需求的快速重构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建立在multi~agent基础之上的可重构制造单元模型。
关键词 模型 可重构制造单元 multi—AG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