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三大地带间的产业关联及其溢出和反馈效应--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吴福象 朱蕾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0-152,共13页
本文对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的前、后向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的溢出效应不及后者对前者的显... 本文对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的前、后向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的溢出效应不及后者对前者的显著,中部地区没有发挥区域经济的纽带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协调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产业协调和区域福利补偿,必须加快产业转移,扩大区域间公共知识溢出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全球价值链 产业关联 溢出和反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采矿业隐含碳流动时空演变格局及减排路径
2
作者 杨玮 郭嫚雨 +2 位作者 龙涛 邓莎 王茜茜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4-292,共9页
追踪贸易隐含碳排放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然而,跨区域与部门间隐含碳流动特征及路径的识别面临诸多挑战,阻碍了减排进程。采矿业作为高碳排放密集型行业,其在跨省贸易中的隐含碳流动趋势及关键减排路径仍待进一步研究。... 追踪贸易隐含碳排放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然而,跨区域与部门间隐含碳流动特征及路径的识别面临诸多挑战,阻碍了减排进程。采矿业作为高碳排放密集型行业,其在跨省贸易中的隐含碳流动趋势及关键减排路径仍待进一步研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基于时空视角,利用中国2012、2015及2017年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MRIO),构建了中国采矿业隐含碳转移网络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采矿业隐含碳流动的演变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减排路径。结果表明:(1)中国采矿业因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原煤燃烧贡献的排放量最高;(2)采矿业的直接与隐含碳排放虽呈现收敛态势,但行业整体处于隐含碳净流出状态,其主要上游部门依次为S8(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S11(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S2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及S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江苏、广东、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具有较高的网络中心性,是采矿业减排的关键区域。隐含碳流动量最大的路径为陕西至浙江,达357.06万t;本研究旨在为采矿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助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矿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业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 复杂网络 隐含碳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欧盟贸易中的隐含碳测算及对策研究——基于欧盟碳关税(CBAM)法案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晨晨 徐升艳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7,共14页
欧盟将于2026年1月试运行碳关税,而中国作为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碳密集产品的出口国,必定会受到不小的冲击。为准确核算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将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数据计算到了2020年,以... 欧盟将于2026年1月试运行碳关税,而中国作为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碳密集产品的出口国,必定会受到不小的冲击。为准确核算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将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数据计算到了2020年,以此分析2011—2020年各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情况,预测行业未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动趋势。为更好应对欧盟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采用GTAP-E模型,设置了12种情景,从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量、贸易条件、居民福利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等4个方面分析了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欧盟征收碳关税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阻止中国部分产品出口的目的;关于碳关税对减排的作用,首先,与欧盟对内征收碳税的政策相比,对提升欧盟的减排作用不大;其次,碳关税对中国的减排作用微乎其微。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扩大内需,创新低碳技术;制定碳税,完善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加强中欧沟通,促进多边贸易合作;参与国际气候相关政策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碳关税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隐含碳测算 GTAP-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能源消费PM_(2.5)足迹评估——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莹莹 王赵明 +4 位作者 沈瑞华 姚磊 王旭 杨毅 李博雨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41-4154,共14页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PM_(2.5)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能源消费密集型产业的扩展显著加剧了PM_(2.5)的排放。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PM_(2.5)的来源和治理,但如何量化各省份的PM_(2.5)足迹,并系统分析其跨区域转移的路径,仍然是一...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PM_(2.5)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能源消费密集型产业的扩展显著加剧了PM_(2.5)的排放。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PM_(2.5)的来源和治理,但如何量化各省份的PM_(2.5)足迹,并系统分析其跨区域转移的路径,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量化了2007—2017年中国生产PM_(2.5)足迹(PF_(P)),消费PM_(2.5)足迹(PF_(C))以及省际间隐含PM_(2.5)足迹(EP_(F))的转移量。结果显示,PF_(P)和PF_(C)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PF_(P)始终大于PF_(C)。各省份对PF的贡献差异显著,多数省份EP_(F)出口量超过本省PF_(P)总量的一半,三分之一省份需通过进口EP_(F)的方式来满足发展需求。同时,中国向海外EP_(F)的转移重心正在由沿海向内陆迁移。从部门贡献来看,在研究期间,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始终是PF_(P)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根据不同省份的特点对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进行不断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足迹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省际转移 能源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和LMDI模型的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子龙 张意萍 +2 位作者 吕诗雨 孙颖琦 晏欣嫄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2-708,共17页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而水足迹作为衡量区域水资源利用压力的关键指标,可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因此,对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格局、区域间转移特征以及水足迹变化背后驱动因素的探究,可为全流域...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而水足迹作为衡量区域水资源利用压力的关键指标,可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因此,对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格局、区域间转移特征以及水足迹变化背后驱动因素的探究,可为全流域区域间协同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此研究构建了地级市尺度水资源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2012、2015和2017年黄河流域水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变和城市间虚拟水转移特征,并采用对数迪氏指数(LMDI)模型探究水足迹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及其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水足迹在时间上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演变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下游高,上游低”的区域格局;虚拟水转移主要集中在省域内部,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梯度导向特征;经济增长和技术因素等是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且各因素对水足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基于驱动机制差异,将78个城市划分为5类水足迹驱动模式,为分区施策、精准提升流域城市节水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黄河流域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及归因
6
作者 王博文 贺一 滕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2-518,共17页
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范围、频率和强度,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现有归因研究量化了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贡献,但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经济损失的贡献尚不明确,难以有效支撑适应政策的制定。文... 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范围、频率和强度,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现有归因研究量化了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贡献,但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经济损失的贡献尚不明确,难以有效支撑适应政策的制定。文中基于极端事件归因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全面核算了我国各省极端事件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对损失进行归因分析,并识别了重点适应部门和地区。研究发现,在中国极端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约有27%(约798亿元)可归因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这部分归因损失经由经济系统传导和放大,进一步造成了约911亿元的间接经济损失。其中,制造业和农业是最主要的承灾部门,未受直接影响的金融房地产、批发零售以及商务服务业也受到较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损失与损害 损失归因 气候变化适应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能源耦合系统研究(Ⅰ):特征解析
7
作者 冯仲恺 蒋林佚 +3 位作者 牛文静 王煜 彭少明 郑小康 《水资源保护》 2025年第5期160-172,共13页
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量化了水资源、能源足迹量及其虚拟流动量,进而构建了基于虚拟资源流动的生态网络模型。利用控制分配系数、芬恩循环指数等指标,解析了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能源耦合系统复杂特征。结果表明:区域资源足迹与地... 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量化了水资源、能源足迹量及其虚拟流动量,进而构建了基于虚拟资源流动的生态网络模型。利用控制分配系数、芬恩循环指数等指标,解析了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能源耦合系统复杂特征。结果表明:区域资源足迹与地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能源足迹与能源生产量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而水足迹与水资源禀赋存在失配性;研究区虚拟流转移网络极为复杂,河南、山东等地是虚拟流主要输入地,内蒙古等地则为主要输出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对虚拟水、虚拟能流动影响较大;受产业结构差异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水资源和能源系统均表现出中上游地区受下游地区控制,同时竞争关系主导了水资源和能源的生态关系;四川、内蒙古第二产业是能源系统关键调控对象,山东第二产业对区域整体产业驱动贡献较大;各省区水资源-能源耦合系统的资源循环效率和稳定性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水资源系统稳定性低于能源系统,应适当优化涉水产业结构以提高风险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能源耦合系统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生态网络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稀缺风险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陆中桂 康哲 +1 位作者 李巍 黄明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55-3465,共11页
基于黄河流域水稀缺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和生态需水因素的流域水稀缺风险(WSR)评估框架,以此评估了2017年黄河流域90个地级市42个部门的直接水稀缺风险损失(DWSR),并通过构建城市尺度环境拓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 基于黄河流域水稀缺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和生态需水因素的流域水稀缺风险(WSR)评估框架,以此评估了2017年黄河流域90个地级市42个部门的直接水稀缺风险损失(DWSR),并通过构建城市尺度环境拓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评估了城市间贸易驱动的间接水稀缺风险损失(IWSR).结果表明:流域DWSR和IWSR分别约为28941.49亿元和34464.08亿元,贸易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大于直接经济损失;各城市DWSR和IWSR整体上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但高风险城市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重合性,主要集中在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两省,如潍坊、淄博、郑州等;IWSR转移主要由各省内的城市间贸易产生,省际间的风险转移没有形成明显的热点区域;农林牧渔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部门的DWSR较高,同时也是主要的IWSR出口部门.建议结合识别出的重点城市、关键部门等全面加强WSR管理,协同推进黄河流域节水控水、水质改善和生态用水保障,促进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稀缺风险 转移路径 综合评估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和消费双重视角下中国省域隐含碳转移研究
9
作者 史江兰 凌昕怡 +1 位作者 范梦涵 李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170,共6页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最新的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直接排放者—最终生产者—最终消费者”过程角度核算中国不同地区的生产隐含碳和消费隐含碳,并解析其跨区转移路径。结果表明:在生产和消费核算视角下,不同地区的隐含碳...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最新的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直接排放者—最终生产者—最终消费者”过程角度核算中国不同地区的生产隐含碳和消费隐含碳,并解析其跨区转移路径。结果表明:在生产和消费核算视角下,不同地区的隐含碳分布具有明显异质性;生产隐含碳主要从西部和北部地区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转移;消费隐含碳主要转入经济较发达或人口较多的消费大省或出口到国外。大多数地区属于转入转出的中转站模式,通过中间品外包从其他地区获得生产隐含碳,并嵌入到最终消费品中转出到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隐含碳 消费隐含碳 转移路径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供给端与消费端重点碳减排省级部门研究
10
作者 苏阳 文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66,共19页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关联中的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在省级层面筛选中国的重点碳排放部门,并实施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政策,可以精准高效地实现碳减排的目标。该研究基于中国多地区投入产出模...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关联中的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在省级层面筛选中国的重点碳排放部门,并实施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政策,可以精准高效地实现碳减排的目标。该研究基于中国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采用投入产出法构建了省级产业间的经济与碳排放关联模型,分析了全国范围内碳排放关联较大的产业部门。通过产业关联分析法,探究了产业部门经济与碳排放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变化趋势,并从供给端和消费端分别识别中国重点碳减排省级部门。研究结果如下:(1)在全国层面,在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的不同视角下,碳排放关联较大的部门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在供给端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碳排放关联最大的部门;在消费端下,建筑业则是碳排放关联最大的部门。(2)2010-2017年期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作为供给端部门,通过后向关联推动了全国碳排放能力与规模的提升,但对全国经济规模增长的贡献相对有限。建筑业作为消费端部门通过前向关联对拉动全国碳排放的影响显著大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3)在省级层面,供给端的重点碳减排部门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份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新疆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消费端的重点碳减排部门主要集中在河北、内蒙古、浙江、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云南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云南和新疆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最后,该研究基于产业链的供给端和消费端,对中国不同类型的重点碳减排省级部门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关联分析 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 碳减排 “双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灰水和碳足迹减污降碳空间联合网络研究
11
作者 楚亮 顾岩 +1 位作者 席文佳 郑欣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7-197,共11页
当前,中国面临着污染治理与碳减排的双重挑战,减污降碳成了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该文以减污降碳为背景,利用2012年和2017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2012年和2017年中国30个地区间贸易产生的灰水足迹与碳排放量,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 当前,中国面临着污染治理与碳减排的双重挑战,减污降碳成了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该文以减污降碳为背景,利用2012年和2017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2012年和2017年中国30个地区间贸易产生的灰水足迹与碳排放量,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关系的视角,对2012年和2017年省际间灰水足迹和二氧化碳空间联合网络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河南和江苏等经济规模较大的地区灰水足迹和碳排放量较大,海南、青海和宁夏等经济规模较小的地区灰水足迹和二氧化碳排放较小。(2)山西和内蒙古是主要的灰水足迹和碳排放净流出区域,广东、浙江和江苏是主要的灰水足迹净流入区域,地区发展和交通因素是灰水足迹和碳排放流动差异的主要原因。(3)在2012年和2017年中国省际灰水足迹和二氧化碳的空间联合关系中,所有地区均处于空间网络中。个体特征表明,西北经济规模较小的地区以溢出效应为主,经济规模较大的地区以接收其他地区的溢出关系为主,这是产品或服务流动导致的。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灰水足迹 二氧化碳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业复杂网络的黄河流域中下游虚拟碳交换模式与效应研究
12
作者 尹翀 王文超 +1 位作者 郭玉莹 丁青艳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356-367,共12页
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在要求,而黄河流域当前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产业体系高碳问题。把握黄河流域产业系统碳流运转特征和关键调控路径,对于流域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和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虚... 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在要求,而黄河流域当前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产业体系高碳问题。把握黄河流域产业系统碳流运转特征和关键调控路径,对于流域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和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虚拟碳视角,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构建黄河流域产业碳流网络并进行虚拟碳流结构模式与效应分析。首先基于WI指数过滤区域碳流矩阵,建立产业碳流网络,清晰呈现产业间碳流交换模式,并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设计碳流溢出度、吸收度、平衡度等描述区域碳交换效应。采用2015、201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高碳溢出与高碳吸收产业具有序列集成性、关键性产业碳生产与消费链的推拉作用,各省的碳交换角色不平衡等是黄河流域中下游高碳发展重要结构因素。最后从加快新能源产业替代和绿色创新、促进绿色消费和建设区域数字化、智能化虚拟碳管控平台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中下游 虚拟碳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IRO) 产业碳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带气旋灾害经济损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德运 谭亚妮 +2 位作者 柯小玲 朱冬元 郭海湘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69,共8页
首先对2004-2016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4-2016年中国各区域各部门因热带气旋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热带气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及间接经济损失的时空特征... 首先对2004-2016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4-2016年中国各区域各部门因热带气旋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热带气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及间接经济损失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2004-2016年间登陆我国的致灾热带气旋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且主要聚集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区域,其中在南部沿海区域登陆的次数最多,高达80次。②在直接经济损失方面,2004-2016年间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区域的直接经济损失波动较明显,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中部区域是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三个区域。③在间接经济损失方面,从需求端来看,农业部门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依赖度最高,从供给端来看,轻工业对农业部门的依赖度最高;东部沿海区域对中部区域的依赖度最高,南部沿海区域对西南区域及中部区域的依赖度最高,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区域是间接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两个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时空分布 经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间贸易隐含CO_2测算 被引量:16
14
作者 潘元鸽 潘文卿 吴添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28,共8页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2007年8大地区CO2排放的生产者责任与消费者责任,既估算了各地区对外贸易出口与进口的隐含CO2排放量,也估算了中国8大地区之间贸易流入流出所隐含的CO2排放量;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CO2排放成...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2007年8大地区CO2排放的生产者责任与消费者责任,既估算了各地区对外贸易出口与进口的隐含CO2排放量,也估算了中国8大地区之间贸易流入流出所隐含的CO2排放量;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CO2排放成本转移的相对强度,提示了不同地区贸易隐含CO2排放的行业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就中国与国外的隐含CO2流动看,中国生产过程中实际排放的CO2已超过了消费者责任下的排放量;就中国内部来说,也存在着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向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的"碳泄露"现象,而南部沿海和京津地区的CO2排放成本转移的相对强度最大,同时内陆与沿海地区的隐含CO2排放的产业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CO2排放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生产者责任 消费者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的中国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安静 孟渤 +1 位作者 冯宗宪 刘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5-94,共10页
借助增加值贸易概念,使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在跨省跨产业的中国国内价值链框架下测算各省二氧化碳的生产侧排放、消费侧排放,将区域间排放转移按传统贸易、简单价值链贸易和复杂价值链贸易进行分解测算并评估不同贸易路径上排放转移的... 借助增加值贸易概念,使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在跨省跨产业的中国国内价值链框架下测算各省二氧化碳的生产侧排放、消费侧排放,将区域间排放转移按传统贸易、简单价值链贸易和复杂价值链贸易进行分解测算并评估不同贸易路径上排放转移的潜在环境成本。研究发现:(1)2012年中国大部分省份参与国内价值链过程中的碳排放占其生产侧总碳排放的80%以上,有一半的省份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90%;(2)与通过跨省的传统贸易创造增加值方式相比,通过国内价值链贸易创造的增加值更高碳;(3)2012年中国跨区域的排放转移比2007年增加了148.2%,约29.8亿吨,其中通过简单价值链和复杂价值链的排放转移分别增加了119.6%和336.7%,约10.8亿吨和15.9亿吨,这两条价值链上排放转移的环境成本也有较大增加;(4)西北地区是碳排放净流出最多的区域,东部沿海地区是净流入最多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增加值贸易 价值链 贸易隐含碳 排放转移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徐盈之 郭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63,共9页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是科学界定各国碳排放责任的基础。本文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同时基于"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对各国的...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是科学界定各国碳排放责任的基础。本文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同时基于"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对各国的碳排放责任进行了核算,并将其与"生产者负担"原则下各国的碳排放责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国的碳排放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共担原则对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更加公平和有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生产者责任最大和消费者责任位居第二的国家,然而中国的生产者责任是美国生产者责任的1.4倍,消费者责任却只有美国消费者责任的十分之一;中国和美国分别是"生产者负担"原则和共担原则下碳排放责任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共担原则下碳排放责任减少幅度最大的国家。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贸易结构特征是导致我国的碳排放责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本文据此对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以及如何减少我国的碳排放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隐含碳排放 “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共同责任的测度优化与国际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同斌 孟令蝶 孙静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31,共13页
以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为基础,以优化碳排放共同责任测算方案中的责任分担系数为核心,对15个代表性经济体的碳排放共同责任进行了科学测度与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共同责任碳排放量高于其生产端责... 以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为基础,以优化碳排放共同责任测算方案中的责任分担系数为核心,对15个代表性经济体的碳排放共同责任进行了科学测度与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共同责任碳排放量高于其生产端责任碳排放量且低于其消费端责任碳排放量。与之相对,部分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共同责任碳排放量则低于生产端责任排放量并高于消费端责任排放量。从产品视角和碳排放视角对责任分担系数优化后,重新测算的各个国家共同责任碳排放量结果与传统方法测算的结果相似,但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责任有所上升,土耳其、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碳排放责任维持稳定,而中国和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的碳排放责任明显下降。在共同责任测度优化的基础上,应根据各国发展的阶段特征按照"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完善碳排放的责任核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共同责任 责任系数优化 国际比较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碳排放转移效应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29,共14页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并构建相应的碳排放账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试图从价值链渠道、区域(国别)流向、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我国各区域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移效应。结果表明,国内...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并构建相应的碳排放账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试图从价值链渠道、区域(国别)流向、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我国各区域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移效应。结果表明,国内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通过国内价值链实现并且以中间品贸易为主,而国际价值链对于对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的贡献程度更大;国内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国外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碳排放强度和增加值系数的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而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变动效应则相反。本文结论对于如何协调国内-国际分工、调整国内产业和碳减排布局,有效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 增加值碳排放转移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卫瑞 张文城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49,共8页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本文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的变动趋势,并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9种因素对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995—2009年,每年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增长了76.55%,但低...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本文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的变动趋势,并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9种因素对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995—2009年,每年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增长了76.55%,但低技能就业始终是外需隐含就业的主体。外国最终需求产品来源地结构变动、中国前向国际产业关联变动和外国最终需求规模变动是促进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但中国国内生产部门劳动投入强度变动和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变动不利于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增长。为此,可以通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和促进生产性服务出口来扩大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需隐含国内就业 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 结构分解分析 全球价值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经济区内外部经济关联研究——基于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吴三忙 陈炜明 李善同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3期61-68,共8页
京津冀经济区是我国重要增长极,全面分析其内外部经济联系,对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henery-Moses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测算各地区通过消费、投资及出口三大最终需求对其他地区和受其他地区拉动增加值的模型方... 京津冀经济区是我国重要增长极,全面分析其内外部经济联系,对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henery-Moses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测算各地区通过消费、投资及出口三大最终需求对其他地区和受其他地区拉动增加值的模型方法,并基于此方法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我国地区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京津冀经济区内部各地区之间三大最终需求的相互影响以及京津冀与全国其他地区三大最终需求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京津冀内各地区受其他两个地区拉动的增加值占地区实现总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北京经济对津冀经济拉动作用最大,而天津经济受京津经济拉动最大;北京较为均衡地通过三大需求对津冀产生拉动作用,天津主要通过投资需求对津冀产生拉动作用,而河北主要通过消费需求对京津产生拉动作用;京津冀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相互影响程度在深化,影响渠道主要是投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拉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