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temisia ordosica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llowing sand-dune stabilization in the Mu Us desert,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Dongqing Fan Yuqing Zhang +1 位作者 Shugao Qin Bin W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Artemisia ordosica is an excellent sand-fixing shrub for sand stabiliz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Sand dune stabilization, a critically important process, leads changes in abiotic factors, such as soil structure and ... Artemisia ordosica is an excellent sand-fixing shrub for sand stabiliz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Sand dune stabilization, a critically important process, leads changes in abiotic factors, such as soil structure and nutrient content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factors on an A. ordosica community following sand stabilization remain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us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 ordosica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 three habitats: semi-fixed dune (SF), fixed dune with low-cov- erage biological soil crust (F), and fixed dune with high- coverage biological soil crust (FC) in Mu Us desert. The mean height and coverage of plants increased with sand stabilization, while species diversity and richness increased initially and then reduced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CA revealed that slope,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utrient contents, proportion of fine soil particles, soil moisture, and thicknes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 were all highly correlated with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uld explain 40.42 % of the vege- tatio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t the three habitats.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oil moisture in the SF dune. Soil moisture, soil nutrient, and fine-particle contents mainly affected plants distribution in the F dune. In the FC dun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was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hicknes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 and soil moisture at a depth 0-20 cm, respectively. The dominance value of typical steppe spec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ollowing sand-dune stabilization and relations between species and samples in CCA ordination bi-plots showed that perennial grasses could invade the A. ordosica community on FC, indicating A. ordosica communities had a tendency to change into typical steppe vegetation with the further fix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not only occurred i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mong the three stages of dune fixation. So,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dune ecosystems should be based on habitat conditions and ecological n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ordosica analysis Environmental factor stabilization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mu us desert Sand du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丁越岿 杨劼 +2 位作者 宋炳煜 呼格吉勒图 张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5,共8页
通过对比分析毛乌素沙地9种主要植被类型样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差异,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0~8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关系均为:马蔺群... 通过对比分析毛乌素沙地9种主要植被类型样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差异,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0~8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关系均为:马蔺群落>芨芨草群落>旱柳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沙柳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农田>中间锦鸡儿群落>流动沙地。随着土层加深,固定沙地油蒿群落、中间锦鸡儿群落、旱柳群落、芨芨草群落、马蔺群落和农田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流动沙地、沙柳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垂直分布格局和有机碳含量相似,但二者变化幅度不同。在流动沙地上进行植被建设有助于土壤固碳,且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的固碳效果较好。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强烈的人为干扰,以防止浅层土壤碳发生变化,维持土壤碳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紫穗槐根际非根际土壤磷组分含量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金辉 卢鑫 +3 位作者 周志宇 赵萍 金茜 周媛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8,共8页
以不同种植年限的紫穗槐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采用Tiessen等修正后的Hedley土壤磷素分级方法,对其有效磷、全磷及不同形态磷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限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从无机磷含量特征可以看... 以不同种植年限的紫穗槐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采用Tiessen等修正后的Hedley土壤磷素分级方法,对其有效磷、全磷及不同形态磷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限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从无机磷含量特征可以看出除了H2O-Pi(水溶磷)和Conc.HCl-Pi(浓HCl提取无机磷)外,其余无机磷均是Y60的含量最高。不同形态磷:除Y28的NaHCO3-Po(0.5 mol/L NaHCO3提取有机磷)外,其他株龄的NaHCO3-Pi(0.5mol/L NaHCO3提取无机磷),NaOH-Pi(0.1mol/L NaOH提取无机磷),NaHCO3-Po,NaOH-Po(0.1mol/L NaOH提取有机磷),Conc.HCl-Po(浓HCl提取有机磷)含量均是根际高于非根际土壤相应磷指标含量。根际土壤有效磷与Dil.HCl-Pi和Conc.HCl-Po含量显著相关(P<0.05),H2O-Pi与Total-P含量显著相关(P<0.05),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与pH值和根际全磷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紫穗槐 不同种植年限 根际土壤 磷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毛乌素沙漠黑沙蒿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康博文 刘建军 +1 位作者 孙建华 李岩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9-123,共5页
研究沙生植物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对制定沙质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路线,选定适宜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效益,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埋置网状沙袋土芯、分层挖掘、根系分析系统等方法对毛乌素沙地主要优势植物黑沙蒿... 研究沙生植物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对制定沙质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路线,选定适宜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效益,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埋置网状沙袋土芯、分层挖掘、根系分析系统等方法对毛乌素沙地主要优势植物黑沙蒿的根系生长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的黑沙蒿根系生物量变化范围及其在各土层中的分布规律各不相同。黑沙蒿根系生物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时期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其根系分布也随年龄的增加向深层土壤延伸,在垂直方向上,根生物量随深度增加呈指数递减。1~5年生黑沙蒿根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60cm土层,占总根系生物量百分比分别为99.06%、97.71%、94.31%、93.82%、84.35%。0-20cm土层根系生物量占根总生物量百分比随着树龄的增加逐渐减小,20-60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百分比则随着树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少。(2)黑沙蒿根长的变化特征与其根生物量的分布规律较为相似,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土层间根长的变幅增大,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沙蒿根长呈指数函数模式递减。(3)1~5年生黑沙蒿比根长在0-200cm土层平均比根长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减小,1年生黑沙蒿的比根长最大,5年生黑沙蒿用以构建根系的碳投入最多,比根长最小。黑沙蒿用以构建根长的生物量投入效率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同龄黑沙蒿在不同土层的比根长也各不相同,不仅说明了植物对其生存环境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也反映了土壤环境条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 黑沙蒿 根系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长柄扁桃31个优良单株坚果核仁脂肪酸组成变异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许新桥 王伟 褚建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2-147,共6页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地长柄扁桃坚果核仁的营养品质特点,尤其是脂肪酸的组成变异规律,为长柄扁桃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对毛乌素沙地长柄扁桃坚果表型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代表坚果质量和核壳厚度以及出仁...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地长柄扁桃坚果核仁的营养品质特点,尤其是脂肪酸的组成变异规律,为长柄扁桃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对毛乌素沙地长柄扁桃坚果表型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代表坚果质量和核壳厚度以及出仁率多样性的31个长柄扁桃优良单株坚果核仁为样本,利用索氏提取法和AOAC996.06脂肪酸分析方法提取分析样品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采用SPSS13.0等统计分析软件对粗脂肪和脂肪酸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个毛乌素沙地长柄扁桃坚果核仁中粗脂肪含量在46.08%~61.61%之间,平均为54.58%。坚果核仁油中脂肪酸鉴定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7种组分,其中油酸含量最高,达34.94%,其次是亚油酸,平均含量为15.87%。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在96.44%~98.31%之间,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由油酸和亚油酸构成,二者占不饱和脂肪酸的93.09%。饱和脂肪酸比例较低,在3.56%以下,主要是棕榈酸。在油脂和脂肪酸变异方面,不同单株间坚果核仁油脂含量变化相对稳定,变异系数仅为8.10%,而单株间各脂肪酸组分间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亚麻酸(37.02%)〉顺-11-二十碳烯酸(29.34%)〉硬脂酸(25.39%)〉棕榈油酸(21.83%)〉亚油酸(20.34%)〉棕榈酸(14.44%)〉油酸(8.77%),油酸和亚油酸不但含量高,而且变化相对稳定;亚麻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不但含量低,而且单株间差异大。油脂和脂肪酸含量相关性方面,油脂含量与油酸和亚油酸组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70,与不饱和及饱和脂肪酸的比值相关系数最高,为0.74,与亚麻酸及饱和脂肪酸所占比值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2和-0.68。同时,单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值与油酸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值与亚油酸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都接近1.00,说明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与油酸和亚油酸密切相关。【结论】毛乌素沙地长柄扁桃油脂含量高,脂肪酸组成相对单一,主要是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且含量相对稳定、变异小,这些油脂和脂肪酸组成及变异规律的检测分析,为油用长柄扁桃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柄扁桃 毛乌素沙地 脂肪酸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不同地貌下沙柳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峰 刘立 +2 位作者 王文科 赵贵章 段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582-15583,15607,共3页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地不同地貌下沙柳(Salix psammophila)根系分布特征,揭示干旱地区不同地貌下植物适应机理。[方法]利用中子水分仪观测沙丘上和丘间洼地沙柳样地的土壤水分动态,采用挖掘法分别对沙丘和丘间洼地上的沙柳样地进行根...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地不同地貌下沙柳(Salix psammophila)根系分布特征,揭示干旱地区不同地貌下植物适应机理。[方法]利用中子水分仪观测沙丘上和丘间洼地沙柳样地的土壤水分动态,采用挖掘法分别对沙丘和丘间洼地上的沙柳样地进行根系分布的调查研究。[结果]在水平方向上,沙丘上沙柳根量呈指数函数减少;丘间洼地的沙柳根量呈乘幂函数减少。在垂直方向上,沙丘上的沙柳根系主要分布在0~30和80~120 cm的土层范围内,根量占总根量的72%;丘间洼地上的沙柳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的土层范围内,根量占总根量的54%。[结论]沙丘上沙柳根系不仅利用表层土壤水,而且还利用中层地下水。丘间洼地沙柳根系则以利用表层土壤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挖掘法 土壤水分 根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漠区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郭庆彪 郭广礼 +1 位作者 陈龙浩 吕鑫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7-151,共5页
我国西部矿区生态脆弱,煤炭资源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毛乌素沙漠矿区采煤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在某矿首采面上方建立了地表移动观测站,利用球心空间拟合RTK测量技术进行了地表移动变形定期监测... 我国西部矿区生态脆弱,煤炭资源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毛乌素沙漠矿区采煤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在某矿首采面上方建立了地表移动观测站,利用球心空间拟合RTK测量技术进行了地表移动变形定期监测。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地表移动过程是连续渐变的,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角为58°,移动角为63°,裂缝角为79°;2地表下沉速度快,实测最大下沉速为110 mm/d,最大下沉速度系数为3.14,明显大于我国东部矿区类似深厚比条件下中厚煤层综采的下沉速度;3地表楔形裂缝发育,主要位于采区边界和工作面前方,拐角处呈现弧形状态;4地表移动分布规律基本符合概率积分法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概率积分法模型参数。上述研究成果将为类似矿区合理留设各类保护煤柱、地表沉陷预测以及设计"三下"采煤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区 开采沉陷 移动变形规律 球心空间拟合RTK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与植被有关的地下水环境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程东会 王文科 +2 位作者 侯光才 杨红斌 李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463-6466,共4页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地与植被有关的地下水环境。[方法]选择毛乌素沙漠腹地,研究沙漠地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建立了沙漠地区的研究植被与地下水关系的指标体系,即植被的种群、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含水率、地下水矿化度和包气带含盐量等,...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地与植被有关的地下水环境。[方法]选择毛乌素沙漠腹地,研究沙漠地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建立了沙漠地区的研究植被与地下水关系的指标体系,即植被的种群、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含水率、地下水矿化度和包气带含盐量等,以及相应的野外工作方法。[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分布有9个主要的植被种群,沙蒿(Artemisia)、沙柳(Salixpsammophila)和苔草(Carex)是优势植被;地下水矿化度在沙丘地区为100~300mg/L,滩地为800mg/L左右;包气带含水率全年维持在8%~16%;沙丘含盐量小于0.2%,滩地含盐量大于0.3%。[结论]这些成果为研究该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环境 植被 指标体系 毛乌素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密集型克隆植物根围AM真菌多样性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9
9
作者 山宝琴 贺学礼 段小圆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6-154,共9页
在毛乌素沙地选设3个样地,系统研究2种密集型克隆植物白沙蒿和黑沙蒿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分布及共生体结构特征。结果艟示,AM真菌的分布及多样性与宿主植物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黑沙蒿根围AM真菌的孢子密度高于白沙蒿,水肥条... 在毛乌素沙地选设3个样地,系统研究2种密集型克隆植物白沙蒿和黑沙蒿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分布及共生体结构特征。结果艟示,AM真菌的分布及多样性与宿主植物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黑沙蒿根围AM真菌的孢子密度高于白沙蒿,水肥条件较好的榆林样地黑沙蒿根围孢子密度最高。本试验共分离出AM真菌6属20种,其中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um)是黑沙蒿根围的优势菌种,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为白沙蒿根围的优势菌种。2种沙蒿根围孢子密度在3个样地均与土壤深度显著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0~20cm表层土。菌丝侵染率与泡囊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丛枝侵染率与菌丝圈百分率显著正相关。丛枝侵染率与宿主植物须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变化密切相关。分析表明,2种沙蒿均为典型的丛枝菌根植物,其优异吲沙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特化根系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牛互补的结果。同时,荒漠土壤植物-菌根最佳组合的优势菌种的筛选,可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提供材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密集型克隆植物 黑沙蒿和白沙蒿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塌陷对风沙土含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崔向新 高永 刘彩云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1-496,共6页
摸清塌陷区土壤水分状况是采煤塌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前提。根据相似可比原则,应用空间对比法研究毛乌素沙地东南缘补连塔矿区0~100 cm层土壤含水量对采煤塌陷的响应,探索半干旱风沙区采煤塌陷地土壤水分退化的空间变化,为困难... 摸清塌陷区土壤水分状况是采煤塌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前提。根据相似可比原则,应用空间对比法研究毛乌素沙地东南缘补连塔矿区0~100 cm层土壤含水量对采煤塌陷的响应,探索半干旱风沙区采煤塌陷地土壤水分退化的空间变化,为困难立地土地复垦提供理论指导。试验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增大了沙丘水分损失量,塌陷程度与土壤含水量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P<0.05)。与对照区相比,塌陷区含水量在时间和空间变化上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时间角度来看,不论降雨季节还是干旱季节,塌陷区含水量均低于对照区,与对照区相比,2005年和2004年塌陷区土壤含水量分别降低了16.55%和14.73%;从空间位置来讲,对照区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塌陷区相应深度;对照区不同坡位含水量均高于2个塌陷区相应位置(除了2004年塌陷区坡顶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生态学 荒漠化防治 采煤塌陷 风沙土 含水量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RS的毛乌素沙地景观提取及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杨 魏海平 杨景荣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8-61,72,共5页
以沙漠化研究中农、林、牧生态交错脆弱带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对象,基于CBERS和TM遥感影像数据,对毛乌素沙地类型区提取的最优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指数定量研究了2000、2006、2013年间毛乌素沙地的演化... 以沙漠化研究中农、林、牧生态交错脆弱带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对象,基于CBERS和TM遥感影像数据,对毛乌素沙地类型区提取的最优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指数定量研究了2000、2006、2013年间毛乌素沙地的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计算机自动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法解译获取的沙地类型区得到的总体精度最高,在86.21%以上,是荒漠化土地分类的理想手段;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响应关系。目前4种沙地类型斑块均呈现不稳定状态,其中流动型沙地和半流动性沙地的空间位置变化较为显著,呈现由西南部逐步向西北部和南部推移或转移的趋势,斑块之间的演替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将频繁发生,但4种类型沙地的面积之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由82.29%降至75.07%,证明通过治理,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环境总体转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荒漠化 遥感信息提取 监督分类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治理新思路 被引量:5
12
作者 董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毛乌素沙地形成的时间已有几十万年,年降水量350~500mm,是以森林草原和草原为主的地带。根据毛乌素沙地形成的特殊成因分析,提出了治理毛乌素沙地的新思路,即除植树种草之外,更要注意利用该区以南丰富的黄土物质改良沙地,这能够阻止大... 毛乌素沙地形成的时间已有几十万年,年降水量350~500mm,是以森林草原和草原为主的地带。根据毛乌素沙地形成的特殊成因分析,提出了治理毛乌素沙地的新思路,即除植树种草之外,更要注意利用该区以南丰富的黄土物质改良沙地,这能够阻止大气降水通过沙层向深部的快速渗透,能有效增加土壤的持水性,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植物固沙,能够加速植被的恢复,而且还能够在平坦的地区发展良田,能从根本上治理和利用这一沙地。由于该区紧邻黄土高原,土壤物质丰富,采取以土盖沙的改良方式对解决该区沙漠化问题应当是现实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特殊成因 治理措施 覆土盖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13
作者 王鑫 刘新月 +2 位作者 母艳梅 刘鹏 贾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75,共15页
【目的】探讨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长期趋势特征和年际波动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2001-2020年的MODIS 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TIMESAT3.3软件中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指标,包括生长季开始日期(... 【目的】探讨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长期趋势特征和年际波动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2001-2020年的MODIS 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TIMESAT3.3软件中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指标,包括生长季开始日期(SOS)、生长季结束日期(EOS)和生长季长度(LOS),分析SOS与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的时间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偏相关性分析法探究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1)物候指标的多年均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SOS平均在第(140±15)天(儒略日),从西到东以及从北向南逐渐提前;EOS平均在第(291±6)天,从北向南逐渐推迟;LOS平均在(151±18)d,从西到东以及从北向南长度逐渐延长。(2)物候指标在研究期内整体趋势:SOS呈现提前趋势(0.58 d/a);EOS呈现推迟趋势(-0.25 d/a);LOS呈现显著延长趋势(0.83 d/a)。物候长期趋势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总体上由西向东逐渐变慢。(3)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SOS、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受同样的气象因子影响。毛乌素沙地S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与季前第一个月的温度与降水呈负相关,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与季前第一个月的温度与季前累计降水呈正相关。【结论】随经度和纬度的增加,毛乌素沙地SOS与LOS分别呈现提前和延长的趋势。SOS的提前和EOS的推迟导致LOS呈现延长的趋势,且西部区域LOS延长的速率高于东部区域;SOS与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在降水较多的中东部地区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分别提前和推迟,而在降水偏少的西部地区,SOS和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主要受降水影响而分别提前和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植被物候 长期趋势 年际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油蒿灌丛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鹏 贾昕 +3 位作者 杨强 查天山 王奔 马景永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7,共8页
【目的】探究毛乌素沙地半干旱区典型油蒿灌丛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特征,揭示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以期为预估半干旱区土壤碳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宁夏盐池选取典型油蒿群落,采用切根法剖分土壤呼吸组分,于2014年4... 【目的】探究毛乌素沙地半干旱区典型油蒿灌丛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特征,揭示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以期为预估半干旱区土壤碳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宁夏盐池选取典型油蒿群落,采用切根法剖分土壤呼吸组分,于2014年4—10月利用自动气室法对切根处理与对照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连续观测,采用指数方程拟合土壤呼吸组分对土壤温度的响应,并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温度响应函数残差(观测值/预测值)与土壤含水率间的关系。【结果】在日尺度、自养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11:00)早于土壤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15:00),而异养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基本与土壤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一致;在生长季中期(6—8月),土壤总呼吸速率,自养呼吸速率和异养呼吸速率的温度敏感性(Q10)分别为1.51,1.40和1.88;自养呼吸速率对温度的响应受水分的影响,当土壤含水率小于8%时,土壤温度仅能解释自养呼吸速率季节变异的36%(Q10=1.10),自养呼吸速率的温度响应函数残差随土壤含水率升高而增加(R2=0.59,P<0.05);当土壤含水率大于8%时,自养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R2=0.75,Q10=1.88),自养呼吸速率的温度响应函数残差与土壤含水率无显著关系;与自养呼吸速率不同,异养呼吸速率对温度的响应受水分的影响较小,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均随土壤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R2>0.65);自养呼吸贡献率(自养呼吸速率/土壤总呼吸速率)在日尺度上存在中午降低的现象;在季节尺度,RA/RT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在5—8月平均为54%,9—10月平均为69%。【结论】在日尺度,自养呼吸速率受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小,而异养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温度调节;在季节尺度,异养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温度调节,其Q10高于自养呼吸速率;而自养呼吸速率对温度的响应受水分的调节,其Q10随土壤含水率升高而增大;自养呼吸贡献率在日尺度与季节尺度的动态变化很可能来源于呼吸组分对环境因子的差异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Q10 土壤自养呼吸 土壤异养呼吸 毛乌素沙地 油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动态及其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15
作者 朱娅坤 秦树高 +3 位作者 张宇清 张举涛 邵艳莹 高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8-106,共9页
【目的】监测沙区区域植被物候,并确定植被物候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对理解沙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1982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高阶曲线拟合的方法提取毛乌... 【目的】监测沙区区域植被物候,并确定植被物候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对理解沙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1982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高阶曲线拟合的方法提取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包括生长季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和长度,分析其时间变化和空间特征,并利用偏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其与气象因子(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集中在第96~144天,生长季结束日期集中于第280~300天,生长季长度介于135~195 d。从东到西生长季开始日期逐渐推迟,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生长季结束日期没有明显变化。在过去34年中,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和长度分别呈现显著提前和延长的趋势,分别为0.54和0.94 d/a,生长季结束日期呈现推迟趋势,但该趋势并不显著。毛乌素沙地植被的生长季开始日期主要受2—4月的平均气温影响,结束日期主要受8—10月的累计降水量的影响。【结论】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生长季的提前和延长,这对该区域植被恢复与荒漠化的逆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物候 毛乌素沙地 气象因子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对油蒿群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永琦 冯薇 +2 位作者 张宇清 秦树高 毛赫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2-90,共9页
【目的】通过研究生物土壤结皮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究半干旱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养分周转的作用,为认识生物土壤结皮对沙地植被恢复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油蒿灌丛间的裸地、... 【目的】通过研究生物土壤结皮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究半干旱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养分周转的作用,为认识生物土壤结皮对沙地植被恢复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油蒿灌丛间的裸地、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油蒿灌丛间裸地土壤(0~5 cm)、地衣结皮层和苔藓结皮层(0~1 cm)及其下层土壤(1~5 cm)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1)地衣结皮层和苔藓结皮层均显著改善油蒿灌木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且苔藓结皮层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地衣结皮层和苔藓结皮层相比油蒿灌丛间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分别提高3.30倍和6.51倍,微生物量碳含量(MBC)分别显著提高2.79倍和6.58倍,微生物量氮含量(MBN)分别显著提高3.49倍和12.73倍,全氮含量(TN)分别提高2.67倍和4.46倍,全磷含量(TP)分别显著提高1.82倍和2.06倍。生物土壤结皮下层土壤与灌丛间裸地相比微生物量氮(MBN)、TN和TP之间无显著差异,MBC显著降低。(2)与油蒿灌丛间裸地相比,地衣结皮层和苔藓结皮层显著提高了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其中,地衣结皮层分别提高转化酶和脲酶活性3.58倍和2.80倍。苔藓结皮层显著提高转化酶活性4.23倍。碱性磷酸酶活性则无显著影响。另外,生物土壤结皮层下土壤3种酶活性均无显著提高。(3)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影响3种土壤酶活性。SOC、MBC、MBN、TN和TP与土壤转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H与土壤转化酶活性显著负相关。SOC、MBN和TP与土壤脲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H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结论】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均能加速油蒿灌丛土壤碳素周转;氮素周转则主要由地衣结皮调控。另外,仅结皮层能提高油蒿群落养分周转。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可以加速油蒿群落间土壤养分的周转和提高土壤质量,促进该区域植被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油蒿群落 地衣结皮 苔藓结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对柠条锦鸡儿固沙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贺帅 王晓江 +4 位作者 洪光宇 张成福 李卓凡 李梓豪 高孝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6-112,共7页
为探讨半干旱区柠条锦鸡儿林沙丘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采用WatchDog土壤水分传感器、HOBO U30小型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毛乌素沙地人工柠条锦鸡儿林0—110 cm层土壤含水量与2019年降水量,分析了沙丘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与降雨入渗特征。... 为探讨半干旱区柠条锦鸡儿林沙丘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采用WatchDog土壤水分传感器、HOBO U30小型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毛乌素沙地人工柠条锦鸡儿林0—110 cm层土壤含水量与2019年降水量,分析了沙丘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与降雨入渗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5月1日—9月15日期间,柠条锦鸡儿林沙丘不同土层水分含量变化受降雨量、累计降雨以及降雨入渗效应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0—50 cm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较敏感,累计降雨46 mm可对110 cm层土壤水分进行补给;降雨量<5 mm时,湿润深度<5 cm,降雨量10 mm左右时,湿润深度<30 cm,降雨量20 mm左右时湿润深度30—50 cm,降雨量30 mm时,湿润深度>50 cm,降雨量50 mm时湿润深度可达110 cm土层,说明降雨对柠条锦鸡儿林沙丘水分状况有补给作用,但是对90 cm以下土层水分状况的补给能力有限;当降雨量基本相等时,降雨强度与土壤初始含水量对入渗深度及进程有明显影响,即降雨强度越大,土壤初始含水量越高,降雨入渗深度越深,入渗历时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锦鸡儿 土壤含水量 降雨入渗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砂替代率对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维武 陈云龙 +4 位作者 刘海峰 马菊荣 韩莉 宋建夏 杨登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7-219,共3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在水胶比、砂率和外加剂掺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沙地砂替代率对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其应力-应变曲线进一步研究沙地砂替代率对高强混凝土抵抗变形能力和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沙地砂替代建筑用... 通过单因素实验,在水胶比、砂率和外加剂掺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沙地砂替代率对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其应力-应变曲线进一步研究沙地砂替代率对高强混凝土抵抗变形能力和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沙地砂替代建筑用砂配制高强混凝土是可行的,沙地砂高强混凝土中沙地砂的最优替代率为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砂 高强混凝土 单因素实验 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油蒿枯落物分解对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牟钰 贾昕 +4 位作者 郑甲佳 黄松宇 原媛 白宇轩 秦树高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4-141,共8页
【目的】明确油蒿枯落物分解速率对增温的响应,有助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毛乌素沙地典型灌丛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养分循环。【方法】应用开顶箱模拟增温,以自然状态为对照,结合分解袋法,研究增温对毛乌素沙地油蒿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目的】明确油蒿枯落物分解速率对增温的响应,有助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毛乌素沙地典型灌丛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养分循环。【方法】应用开顶箱模拟增温,以自然状态为对照,结合分解袋法,研究增温对毛乌素沙地油蒿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模拟增温降低了枯落物分解速率。(1)自2017年5月起至2017年10月实验结束时,增温处理下,油蒿枝条和叶片枯落物质量残余率分别为91.07%和71.73%,而对照处理下,分别为86.08%和60.74%;(2)不同时段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枯落物分解速率不同,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3)Olson负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在模拟增温条件下,油蒿枝、叶枯落物的分解系数k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4)增温对枯落物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没有影响。【结论】增温可能减缓干旱半干旱区植物枯落物分解,并且温度对枯落物分解的抑制作用与分解时间和枯落物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油蒿 凋落物 细菌群落 开顶箱 升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漠区广域适应型保水安全厚度计算及开采影响分区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贺晓浪 夏玉成 +1 位作者 丁湘 孙学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96-803,共8页
毛乌素沙漠区多个近地表含水层支撑着区域生态环境、生产和生活,开展保水采煤研究势在必行。而"保水安全厚度"计算作为保水采煤研究的核心内容,由于各近地含水层的性质以及所处垂向位置的差异,导致了针对毛乌素沙漠区的保水... 毛乌素沙漠区多个近地表含水层支撑着区域生态环境、生产和生活,开展保水采煤研究势在必行。而"保水安全厚度"计算作为保水采煤研究的核心内容,由于各近地含水层的性质以及所处垂向位置的差异,导致了针对毛乌素沙漠区的保水安全厚度计算方法适用范围有限、缺乏统一性。通过分析毛乌素沙漠区内含隔水层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展布特征、水文地质性质,结合不同区域内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开采方法,探讨了保水安全厚度的定义。将煤层之上地层划分为目标保护层、预测导水段(导水裂隙带发育段)和等效保水段(由有效黏土隔水层和基岩层组成的保水段)。利用水均衡法分析了黏土隔水层与基岩层间的保水性能关系,通过"保水比例系数"形成了黏土隔水层与基岩层间统一的等效保水段计算方法。建立了具有能够适用毛乌素沙漠区内"沙-基(岩)型开采区"、"沙-土-基(岩)型开采区"、"沙-土-洛(洛河组含水层)-基型开采区"、"烧变岩型开采区"等主要不同地质条件的保水安全厚度计算模型。根据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与黏土隔水层、基岩层间的导通特征以及煤水间距与保水安全厚度的大小关系,制定了煤层开采影响的自然保水区、一般失水区和严重失水区的分区标准。并以榆神矿区小保当煤矿为例,应用建立的统一模型确定了小保当井田内砂-基型和砂-土-基型开采区内的保水安全厚度,并据此评价了煤层开采对潜水含水层的影响。所建立的保水安全开采厚度计算模型以及开采分区评价标准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也为保水采煤研究中有关保水安全厚度的计算和煤层开采对上覆含水层的影响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安全厚度 毛乌素沙漠区 保水采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