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200 YEARS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CORDS FROM THE FAR EAST RONGBUK ICE CORE, MT. QOMOLANGMA (EVEREST)
1
作者 Kang Shichang\+1, Qin Dahe\+1,Cameron P. Wake\+2, Paul A. Mayewski\+2(1 Laboratory of Ice core and Cold Regions Environment, LIGG, CAS, Lanzhou 730000,China 2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Earth, Ocean and Space, Univers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42-442,共1页
During the Sino\|American Expedition to Mt. Qomolangma in May 1997, a 41m ice core was recovered from an elevation of 6500m from the northern branch firn basin of the Far East Rongbuk Glacier in Mt. Everest. The ice c... During the Sino\|American Expedition to Mt. Qomolangma in May 1997, a 41m ice core was recovered from an elevation of 6500m from the northern branch firn basin of the Far East Rongbuk Glacier in Mt. Everest. The ice core was dated down to 1814 by counting δ 18 O peaks and referring to the variations of β activity and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 The average annual accumulation is 224mm (ice equivalent). Five cold periods and five warm periods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rom the ice core for the last 200 years and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climatic change is warming, which is agree with the temperature chang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lso the climatic records in Far East Rongbuk ice core has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in the Guliya ice cor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climatic changes are consistent in the northwestern and south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he ranges of climatic changes are larger in southern Plateau than that in northwestern Plateau. Though the δ 18 O variations has some negatively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amount for short time scale, these do not effect δ 18 O changes reflecting temperature for long time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ntly 200 YEARS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CE core mt. qomolang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MT资料精细处理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翔 陈清礼 +1 位作者 胡文宝 严良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03-607,共5页
在山区获得的 MT野外资料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干扰及地形与局部异常体的影响 ,常规方法很难满足山区 MT资料处理与解释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山区 MT资料精细处理方法 ,与常规资料处理方法相比较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TE与 TM... 在山区获得的 MT野外资料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干扰及地形与局部异常体的影响 ,常规方法很难满足山区 MT资料处理与解释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山区 MT资料精细处理方法 ,与常规资料处理方法相比较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TE与 TM极化曲线的精细识别 ;2二维精细反演 ;3电法、地质交互式处理解释。实测资料处理表明 :采用精细处理的方法来进行解释 ,与常规方法相比 ,得到了较好的地电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山区 精细处理 含油气盆地 mt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IN EASTERN REG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3
作者 Liu Hongbing,Kong Xiangru, Yan Yongli,Ma Xiaobi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71-271,共1页
A geophysical survey including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MT), gravity and geomagnetism was carried out in eastern reg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1998. It is to be known from tectonic map that study area was divide... A geophysical survey including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MT), gravity and geomagnetism was carried out in eastern reg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1998. It is to be known from tectonic map that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four blocks by three large sutures, but we have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on deep\|seated structure which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volution of Tibet plateau, our purpose is to find som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evidences of the blocks and sutures for understanding deep tectonic feature in this region. The geophysical survey region is located in about 97~98°E and 35~26°N, the profile with the length of 760km runs through Bayanhar, Qingtang and Gandise block in NS direction, 349 gravity and geomagnetic data were acquired simultaneously, and 31 MT sites are be placed along the profile with about 18km\|interval to detect electrical conductive fe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region of TIBET PLATEAU GEOPHYSICAL survey CRUSTAL structure mt and gra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深部结构与区域成矿模型解释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文渊 高永宝 +3 位作者 任广利 刘诚 李侃 孔会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0-1451,共12页
为揭示花岗岩-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矿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对西昆仑造山带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法(MT)探测。通过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探测到两个0~20 km深度范围的高阻体,反映了出露于地表的大红柳滩复式花岗... 为揭示花岗岩-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矿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对西昆仑造山带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法(MT)探测。通过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探测到两个0~20 km深度范围的高阻体,反映了出露于地表的大红柳滩复式花岗岩基和半隐伏的大红柳滩东花岗岩基;20~80 km深度范围内发现的大范围高导异常,则反映了深达上地幔的地壳重熔形成的大规模长英质岩浆储库。可见,成矿母岩大红柳滩花岗岩基是有根的,而且是规模巨大深达上地幔的岩浆储库,它们为超大型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提供了物源和热源。与松潘-甘孜甲基卡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对比,尽管川西甲基卡地区地表出露的花岗岩有限,但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显示,其也存在深达上地幔的大范围高导异常,同样反映了大规模长英质岩浆储库的存在,只是剥蚀深度浅,上侵的花岗岩未被剥蚀出来而已。从而,深剥蚀的大红柳滩地区表现为大面积花岗岩出露的“热隆”特征,而浅剥蚀的甲基卡地区则表现为花岗岩围岩“片麻岩穹隆”热变质构造特征。西昆仑-松潘-甘孜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巨型成矿带两端的晚三叠世超大型矿床是大规模地壳重熔长英质岩浆作用中心的产物,由于锂等稀有金属的喜水性,H2O的饱和度是造就伟晶岩型锂超常富集的关键,并在长英质岩浆储库、上侵花岗岩和伟晶岩不同分异演化阶段,锂的“预富集”为大规模伟晶岩型锂矿成矿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型锂矿 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 区域成矿地质模式 西昆仑-松潘-甘孜造山带 巨型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的一次观测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孙方林 马耀明 +1 位作者 马伟强 李茂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4-1019,共6页
利用2005年8月31日~9月5日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综合观测研究站的LAP3000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日变化和大气边界层风廓线结构。结果表明,该地区1500m以下大气边界层主要受高原山地地形及珠峰地区冰川环境的影响,冰... 利用2005年8月31日~9月5日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综合观测研究站的LAP3000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日变化和大气边界层风廓线结构。结果表明,该地区1500m以下大气边界层主要受高原山地地形及珠峰地区冰川环境的影响,冰川风可能是引起观测期间下午强风天气的主要原因;1500m以上高空受西风气流影响程度增大,但东南风仍占有一定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地区 LAP3000风温廓线仪 大气边界层结构 冰川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季前后珠峰地区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及能量平衡分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仲雷 马耀明 +3 位作者 苏中波 王永杰 吕雅琼 朱志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69-1275,共7页
利用架设在珠峰北坡4475 m高度处的一套开路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对曲宗地区的大气状况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平衡各分量和能量平衡各分量在高原雨季前(5月)、雨季中(7月)和雨季后(11月)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 利用架设在珠峰北坡4475 m高度处的一套开路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对曲宗地区的大气状况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平衡各分量和能量平衡各分量在高原雨季前(5月)、雨季中(7月)和雨季后(11月)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曲宗地区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平均变化均呈单峰单谷型特征,气压则呈双峰双谷型特征,风速日变化为单峰型特征,风速一般在午后突然增大。伴随着雨季的爆发,曲宗地区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气压升高,风速减小。主导风向由东北风转换成西南风。雨季前后,辐射平衡各分量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均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地区 雨季 气象要素 辐射通量 能量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峰和曲宗站2005年4,5月近地辐射能收支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茂善 马耀明 +1 位作者 仲雷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8-1013,共6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又一次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2005年4,5月)期间获得的辐射资料分析该地区地表辐射能的日变化,以及不同海拔高度、不同下垫面辐射各分量的异同,同时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地表反照率在4月和5月的月变化和日变化。
关键词 珠峰地区 地表辐射能 地表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34
8
作者 王斌 彭波涌 +3 位作者 李晶晶 普穷 胡慧建 马建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056-3064,共9页
通过样线法调查并综合有关文献,录得珠峰保护区鸟类342种,并对其鸟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其中留鸟218种,夏候鸟67种,冬候鸟43种,旅鸟及迷鸟1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二级保护鸟类31种;东洋界132种,古北界156种,广布种54种,特... 通过样线法调查并综合有关文献,录得珠峰保护区鸟类342种,并对其鸟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其中留鸟218种,夏候鸟67种,冬候鸟43种,旅鸟及迷鸟1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二级保护鸟类31种;东洋界132种,古北界156种,广布种54种,特有种19种。多样性指数2.4340,均匀性指数0.4371。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将保护区明显阻隔为南坡和北坡两种不同的生态景观。南坡鸟类群落以森林鸟类为主,东洋界成分占67%,垂直分带明显,多样性系数3.3983,均匀度指数0.6396;北坡鸟类群落以湿地和荒漠鸟类为主,古北界成分占77%。呈斑块状分布,多样性指数1.8751,均匀度指数0.4199,南、北坡鸟类群落的相似百分率为15.70,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珠穆朗玛峰 自然保护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珠峰复杂地形下地表能量通量卫星遥感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田辉 马耀明 +3 位作者 文军 李茂善 孙方林 马伟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93-1299,共7页
依据目前较为成熟的地表能量通量遥感参数化方案,利用2006年9~10月珠峰地区秋季近地面大气梯度实测资料,结合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资料,遥感估算了包括珠峰地区在内的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依据目前较为成熟的地表能量通量遥感参数化方案,利用2006年9~10月珠峰地区秋季近地面大气梯度实测资料,结合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资料,遥感估算了包括珠峰地区在内的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地表净辐射峰值约为420.0W·m^-2,介于200.0~620.0W·m^-2之间;地热通量峰值约为110.0W·m^-2,介于50.0~180.0W·m^-2之间;感热通量峰值约为270.0W·m^-2,介于120.0~280.0W·m^-2之间;潜热通量峰值约为90.0W·m^-2,介于0.0~250.0W·m^-2之间。由此可见,在高原季风期后的秋季,该地区白天地面加热场主要通过感热传输加热大气,地气之间水汽传输耗热是地表净辐射平衡中的小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地区 遥感 复杂地形 地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北坡局地环流日变化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邹捍 周立波 +3 位作者 马舒坡 李鹏 李爱国 霍翠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23-1140,共18页
青藏高原地-气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高原与全球大气系统相联系的重要纽带。陡峭的地形和强烈的地表差异在高原山区形成特殊的局地大气环流系统,在地气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珠峰北坡的局地环流系统,于2006年5~6月问在珠峰北坡... 青藏高原地-气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高原与全球大气系统相联系的重要纽带。陡峭的地形和强烈的地表差异在高原山区形成特殊的局地大气环流系统,在地气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珠峰北坡的局地环流系统,于2006年5~6月问在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实施强化观测实验HEST2006,对该地区的局地环流以及辐射和热力状况进行观测,分析了该地区局地环流的日变化过程,包括:(1)地面风场的分布和变化;(2)风场垂直结构;(3)垂直运动及可能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该地区局地大气环流是由地形与地表状态调整的大气辐射加热和冷却所驱动,包含多种不同的山地环流成分,与典型山谷风环流不同,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对地气间的交换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珠峰北坡绒布河谷 下行气流 冰川风 局地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气温和湿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兴国 秦大河 +2 位作者 张廷军 康世昌 秦翔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55-866,共12页
珠穆朗玛峰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举世无双的高度、脆弱而敏感的环境使其成为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的敏感区。根据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7个不同海拔高度观测的逐时气温和空气湿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和湿... 珠穆朗玛峰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举世无双的高度、脆弱而敏感的环境使其成为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的敏感区。根据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7个不同海拔高度观测的逐时气温和空气湿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和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海拔5207、5792和5955m高度处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为0.2、-4.4和-5.4℃,最高气温分别为14.6、9.1和18.6℃,最低气温分别为-24.2、-28.8和-29.3℃;除在冰川表面以外,空气相对湿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没有明显变化。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年变化幅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由于冰面近地层逆温层顶部暖空气与冷空气的混合作用造成其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晚于其他下垫面。年平均温度递减率为(0.72±0.01)℃/100m,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定日气象站1959—2007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探讨了对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冰川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湿度 特征 珠穆朗玛峰 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新降雪和雪坑样品的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东启 秦大河 +2 位作者 侯书贵 任贾文 康世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9-124,共6页
1998年 8 ,9月份和 1999年 6月份 ,在珠穆朗玛峰北坡东绒布冰川积累区采集了一批新降雪和雪坑样品 ,稳定氧同位素比率 (δ1 8O)以及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 ,珠峰地区大气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表现为夏季风降水中 δ1 8O值和主... 1998年 8 ,9月份和 1999年 6月份 ,在珠穆朗玛峰北坡东绒布冰川积累区采集了一批新降雪和雪坑样品 ,稳定氧同位素比率 (δ1 8O)以及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 ,珠峰地区大气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表现为夏季风降水中 δ1 8O值和主要离子浓度都很低 ,而非夏季风降水中δ1 8O值和主要离子浓度显著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地区 化学特征 降雪 雪坑 气候环境 稳定氧同位素比率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峰北坡地区地表辐射和能量季节变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马伟强 戴有学 +4 位作者 马耀明 孙方林 李茂善 仲雷 王介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37-1243,共7页
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一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珠峰地区的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得到... 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一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珠峰地区的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得到了一些有关珠峰地区地表能量的结果,即太阳总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呈现出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得到的日变化是很明显的。并且讨论了计算地表能量通量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地区 地表能量通量 辐射平衡各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年夏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 被引量:39
14
作者 陆龙骅 周国贤 张正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用1992年夏季珠穆朗玛峰地区考察的多通道有线遥测辐射观测资料,对珠峰地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珠峰地区夏季中午前后的大气透明度状况与1959年没有明显差异。夏季在珠峰绒布寺地区最... 用1992年夏季珠穆朗玛峰地区考察的多通道有线遥测辐射观测资料,对珠峰地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珠峰地区夏季中午前后的大气透明度状况与1959年没有明显差异。夏季在珠峰绒布寺地区最大总辐射大于太阳常数现象的出现十分频繁。本次考察时,在有完整资料的16天中,14天观测到了瞬时总辐射大于太阳常数的现象;这种现象从地方时9时到14时都可出现,有时竟连续出现5个时欢。瞬时总辐射的最大值为1688Wm-2,超出了太阳常数23%。考察期间记录到的总辐射时累计值的最大值为4.71MJm-2,平均强度1308Wm-2,达太阳常数的95.7%。青藏高原地区持续出现总辐射大于太阳常数的现象对近地面辐射平衡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太阳直接辐射 总辐射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夏季风对珠穆朗玛峰北坡地面风场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周立波 邹捍 +2 位作者 马舒坡 李鹏 吴瑞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73-1186,共14页
喜马拉雅山区毗邻南亚季风区,其陡峭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表状态在强烈太阳辐射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局地环流系统。为了正确理解该环流系统与南亚天气气候过程的可能关联,本文利用HEST2006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强化实验期间获得的2006年5~6... 喜马拉雅山区毗邻南亚季风区,其陡峭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表状态在强烈太阳辐射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局地环流系统。为了正确理解该环流系统与南亚天气气候过程的可能关联,本文利用HEST2006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强化实验期间获得的2006年5~6月的地面观测资料和实时的大气环流资料,对该地区地面风场与南亚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南亚夏季风间歇期,喜马拉雅山区以晴空天气为主,太阳辐射强烈,绒布河谷地区地面盛行沿河谷方向的偏南下行气流;南亚夏季风强盛期,喜马拉雅山区多为云雨天气,太阳辐射减弱,地面风场强度明显减弱。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山谷内部的地面环流系统几乎不受其高层大气环流的影响,而与太阳辐射通量及南亚夏季风指数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认为南亚夏季风对喜马拉雅山区地面环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该地区的大气热力和辐射状况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珠穆朗玛峰 南亚夏季风 局地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峰绒布河谷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6
作者 朱凌云 张美根 +3 位作者 马舒坡 李鹏 邹捍 李爱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08-1213,共6页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RAMS对2006年6月12~16日珠峰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的风温时空分布与风廓线仪LAP3000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绒布河谷地区的局地环流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至夜间盛行山风...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RAMS对2006年6月12~16日珠峰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的风温时空分布与风廓线仪LAP3000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绒布河谷地区的局地环流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至夜间盛行山风,可持续12h,且风速较大;在山风盛行期间,山风的影响高度可达400700m左右),其中下垫面不均匀性导致的温度差异是引起局地环流的主要因素;RAMS模式较好地反映了绒布河谷地区局地环流的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地区 数值模拟 RAMS 山谷风环流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的气温分布及其垂直梯度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秦翔 杨兴国 +6 位作者 李健 刘宇硕 孙维君 杜文涛 张明杰 杨俊华 张雪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在资料比较稀少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进行气象观测对于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冰川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不同海拔(5 207,5 550,5 792和5 955m)的4个自动气象站和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北坡近地面和自由大气的温度... 在资料比较稀少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进行气象观测对于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冰川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不同海拔(5 207,5 550,5 792和5 955m)的4个自动气象站和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北坡近地面和自由大气的温度分布状况及其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日变化气温5 207m站的升温速率最快,5 550m站次之,5 792m和5 955m站最小,4个站月平均最高(低)气温分别为5.7℃(-9.3℃)、4℃(-6.5℃)、1.4℃(-14.8℃)和1.3℃(-15.4℃);气温递减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最大(小)值出现在1月(3月),其值约为1.07℃.(100m)-1(0.12℃.(100m)-1),年(春、夏、秋季)平均日变化幅度白天大、夜晚较小,冬季全天比较平缓,夏季在00:00-09:00(北京时)出现正值,其他季节全天皆为负值;自由大气的温度递减率值大部分都在0~1℃.(100m)-1之间,海拔5 200~6 000m之间的平均温度递减率值为0.78℃.(100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北坡 气温递减率 山地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峰复杂地表区域能量通量的卫星遥感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耀明 王永杰 +2 位作者 马伟强 仲雷 苏中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31-1236,共6页
珠峰地区地表状况十分复杂,既有冰川(雪山)、高寒草垫,又有裸露山地及荒漠戈壁。如何确定这样复杂下垫面上的地气间的区域能量通量,一直是困扰国内外科学家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观测求取珠峰地区区域地表特... 珠峰地区地表状况十分复杂,既有冰川(雪山)、高寒草垫,又有裸露山地及荒漠戈壁。如何确定这样复杂下垫面上的地气间的区域能量通量,一直是困扰国内外科学家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观测求取珠峰地区区域地表特征参数(地表反射率与地表温度)、植被参数(NDVI、植被覆盖度、修正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及叶面指数LAI)和地表能量通量(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的参数化方案,并讨论了此方案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地区 复杂地表 地表特征参数 植被参数 区域地表能量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近地层及土壤微气象要素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茂善 马耀明 +4 位作者 Hirohiko Ishikawa 马伟强 孙方林 王永杰 朱志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63-1268,共6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5年9月—2006年8月一年的大气与土壤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珠峰地区微气象特征和土壤特征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该地区具有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不同的微气象变化特征,气温在12月最低,6、... 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5年9月—2006年8月一年的大气与土壤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珠峰地区微气象特征和土壤特征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该地区具有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不同的微气象变化特征,气温在12月最低,6、7月最高,土壤温度呈正弦变化,土壤冻结时间较短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北坡地区 微气象特征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局地环流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美根 马舒坡 +3 位作者 许丽人 李鹏 邹捍 李爱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6-1150,共5页
对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观测实验发现,绒布河谷中地面气流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山谷风系统:在凌晨至正午前后基本为<2 m.s-1的小风,而午后至午夜则盛行来自珠峰方向的偏南下山风。由于珠峰北坡地区地形复杂,绒布... 对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观测实验发现,绒布河谷中地面气流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山谷风系统:在凌晨至正午前后基本为<2 m.s-1的小风,而午后至午夜则盛行来自珠峰方向的偏南下山风。由于珠峰北坡地区地形复杂,绒布河谷中地面气流的日变化可能是山谷风、坡风与冰川风等环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分析绒布河谷中风场日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利用一个中尺度气象模式对绒布河谷中典型风场进行了模拟,并借助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进而对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北坡绒布河谷 山谷风 冰川风 RAMS模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