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红外光谱用于原油快速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褚小立 田松柏 +1 位作者 许育鹏 王京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7,共6页
基于345种原油建立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通过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快速测定原油主要性质的分析模型。利用原油近红外光谱指纹特征提出原油种类精确识别方法——移动相关系数法,结合原油评价数据库可快速得到单种类原油的详细评价数据。... 基于345种原油建立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通过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快速测定原油主要性质的分析模型。利用原油近红外光谱指纹特征提出原油种类精确识别方法——移动相关系数法,结合原油评价数据库可快速得到单种类原油的详细评价数据。对于混兑原油,采用库光谱拟合方法,可从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中解析出一组参与混兑的"伪原油种类"及其混兑比例,结合原油评价数据库可得到该混兑原油的详细评价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原油快速评价 模式识别 移动相关系数法 库光谱拟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TR的玉米种子活力太赫兹特征波段筛选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静珠 李晓琪 +3 位作者 刘翠玲 孙晓荣 余乐 孙丽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2-386,393,共6页
应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结合移动窗口相关系数法筛选与种子老化密切相关的太赫兹特征波段。选取3个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并制备人工老化0、1、2、3、4 d的实验样本,采用衰减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ATR)附件采集从样本分离... 应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结合移动窗口相关系数法筛选与种子老化密切相关的太赫兹特征波段。选取3个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并制备人工老化0、1、2、3、4 d的实验样本,采用衰减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ATR)附件采集从样本分离得到的种胚和胚乳粉末的太赫兹吸光度谱(0.2~80 cm^-1),应用移动窗口相关系数法(窗口宽度为10,阈值为0.3)筛选样本种胚和胚乳特征谱区。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样本筛选得到的老化特征谱区差异显著,说明种子老化进程受品种影响较大;在相同的老化阶段,不同品种样本的特征谱区也存在部分共同区间,且主要集中在60~80 cm^-1,说明老化进程中有些成分的变化相近;种胚和胚乳在相同老化阶段筛选的特征谱区不同,说明两者在老化进程中生理变化存在差异。本研究表明太赫兹时域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用于快速表征并探测玉米种子老化的动态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活力 太赫兹时域光谱 特征波段 衰减全反射 移动窗口相关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水溶性聚合物的二维分子光谱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孙胜童 武培怡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基于二维相关光谱的多维分子光谱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先进光谱分析手段,特别适合于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各种外扰作用下的物理化学体系的结构变化.本文就二维相关光谱及其衍生的外扰相关移动窗口技术对温敏水溶性聚合物体系尤其是LCST型... 基于二维相关光谱的多维分子光谱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先进光谱分析手段,特别适合于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各种外扰作用下的物理化学体系的结构变化.本文就二维相关光谱及其衍生的外扰相关移动窗口技术对温敏水溶性聚合物体系尤其是LCST型聚合物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LCST型聚合物水溶液在LCST(低临界溶解温度)变化前后会发生线团-胶束的分子链构象变化,而在凝胶体系内则表现为体积的塌缩与溶胀.红外光谱可以很好地跟踪这一温度变化的过程,而一维及二维相关光谱分析可以方便地确定相转变温度、转变温度区间、响应程度及各基团的响应次序,非常有助于诠释温敏聚合物体系的响应机制.本文综述了二维相关光谱分析在LCST型均聚物、共聚物和共混物、凝胶以及聚合物刷体系中的典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水溶性聚合物 LCST 相转变 二维相关光谱 外扰相关移动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窗口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对离子液体溶解生物质机理的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樊肇胜 陈建波 +1 位作者 孙素琴 周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95-96,共2页
纤维素、壳聚糖等可以溶解在室温离子液体中并通过加入对抗溶剂的方式得以重生。采用时间依赖的红外光谱技术原位采集了1-丁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Bmim]Ac)、纤维素的[Bmim]Ac溶液和壳聚糖的[Bmim]Ac溶液吸收空气中水分的红外光谱图。... 纤维素、壳聚糖等可以溶解在室温离子液体中并通过加入对抗溶剂的方式得以重生。采用时间依赖的红外光谱技术原位采集了1-丁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Bmim]Ac)、纤维素的[Bmim]Ac溶液和壳聚糖的[Bmim]Ac溶液吸收空气中水分的红外光谱图。在吸收空气中水分的微扰下对采集的红外光谱图进行点点相关和点线相关移动窗口二维相关光谱分析。通过对阴阳离子特征吸收峰的相关分析,我们讨论了壳聚糖和纤维素在[Bmim]Ac中溶解时咪唑阳离子和乙酸根阴离子对他们溶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窗口二维相关光谱 [Bmim]Ac 纤维素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锰矿-含油污泥基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9
5
作者 樊相汝 羊依金 +1 位作者 郭旭晶 张全碧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664-6671,共8页
以含油污泥为原料,添加适量软锰矿制备活性炭,用于吸附水中的亚甲基蓝并探究其吸附性能与吸附机制。采用SEM、BET、XPS、FTIR表征活性炭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结构,利用二维红外相关光谱探究活性炭与亚甲基蓝的吸附点位及吸附机制。结果表明... 以含油污泥为原料,添加适量软锰矿制备活性炭,用于吸附水中的亚甲基蓝并探究其吸附性能与吸附机制。采用SEM、BET、XPS、FTIR表征活性炭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结构,利用二维红外相关光谱探究活性炭与亚甲基蓝的吸附点位及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活性炭是比表面积达464.409m^(2)/g的介孔材料,且表面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主要受化学吸附控制的单分子层吸附。结合移动窗口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分析发现,在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中吸附较低浓度的亚甲基蓝参与的官能团较多,以各种含氧官能团为主,当亚甲基蓝浓度升高,以π-π相互作用为主;吸附机制包括氢键作用、含氧官能团参与和π-π相互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亚甲基蓝 吸附 吸附机理 移动窗口二维相关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构型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张鹏 何小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00-1506,共7页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结合移动窗口二维相关光谱技术,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在外界干扰下的分子构型变化.结果显示,填埋垃圾渗滤液DOM含有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物质,它们均含有羧基和酚羟基官能团,填埋3—5年垃圾渗滤...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结合移动窗口二维相关光谱技术,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在外界干扰下的分子构型变化.结果显示,填埋垃圾渗滤液DOM含有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物质,它们均含有羧基和酚羟基官能团,填埋3—5年垃圾渗滤液DOM酚羟基含量较高,且主要分布在类蛋白组分上,而填埋10年以上渗滤液DOM中羧基含量较高,但主要分布在类富里酸组分上.p H升高引起DOM分子构型改变不受Hg(Ⅱ)存在的影响,填埋3—5年垃圾渗滤液DOM在p H 3和p H 8—10时分别由于羧基和酚羟基解离分子构型发生了剧烈改变,而填埋10年以上垃圾渗滤液DOM仅在p H 3—4时由于羧基解离分子构型发生了变化.在Hg(Ⅱ)对DOM分子构型的影响上,填埋3—5年垃圾渗滤液DOM分子构型在溶液Hg(Ⅱ)浓度升至5μmol·L^(-1)和20—25μmol·L^(-1)时发生了两次剧烈改变,而填埋10年以上垃圾渗滤液DOM在体系Hg(Ⅱ)浓度为10—25μmol·L^(-1)发生了一次缓慢的改变.同步荧光光谱结合移动窗口二维相关光谱技术可以有效识别环境条件改变时DOM分子构型的变化及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溶解性有机物 同步荧光光谱 移动窗口二维相关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扰动下CuCl2/DMF溶液的二维相关拉曼光谱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晓静 李志 +2 位作者 李子轩 李醒醒 程龙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7-182,共6页
溶液的光谱研究一直受到化学工作者的关注,但大多研究是以一维光谱技术为主,存在分辨率低,误差较大,重叠峰难以分辨等诸多弊端,无法清晰地给出需要的信息。二维光谱通过对外部扰动下的动态光谱进行相关分析计算,从而得到光谱强度的整体... 溶液的光谱研究一直受到化学工作者的关注,但大多研究是以一维光谱技术为主,存在分辨率低,误差较大,重叠峰难以分辨等诸多弊端,无法清晰地给出需要的信息。二维光谱通过对外部扰动下的动态光谱进行相关分析计算,从而得到光谱强度的整体变化信息,显著提高一维光谱的分辨率以及重叠峰的分离度。在判断特定外扰下不同官能团的响应次序以及研究分子间、分子内的弱相互作用上具有独特优势。采用二维相关拉曼光谱和理论计算相结合,对溶液内微观团簇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利用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对目标溶液(纯DMF与0.84 mol·L^-1的CuCl2/DMF溶液)进行了升温实验。结果发现在C—N键伸缩振动谱带范围内,由于CuCl2的加入,特征峰强度整体大幅下降,峰宽变大,在1115 cm^-1有新峰产生,随温度升高,伸缩振动峰强度逐渐下降,峰形变缓。为了获得C—N键振动内各特征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采用移动窗口二维拉曼(MW2D Raman)光谱技术,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溶液内不同类别的微观团簇对温度的敏锐程度不同,随温度升高,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转化,且变化速度不同。为了获取溶液内各微观团簇运动的实质,以温度为外扰,采用二维拉曼(2D Raman)光谱对目标溶液进行分析,通过对二维光谱中特征峰进行归属和变化次序判断,发现金属Cu^2+的加入,使得溶液体系变得更加复杂,除存在原溶剂内所含的团簇构型,还存在与Cu^2+发生溶剂化的团簇构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转化。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团簇构型进行结构优化和热力学计算,结果证实了Cu^2+与DMF存在相互作用,且由此产生的团簇构型[Cu(DMF)n]^2+(n=1~6)的稳定性随n的增大逐渐变差,进一步验证了二维相关光谱分析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二维拉曼光谱 移动窗口二维光谱 溶剂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在阶段性热处理下的结构变化
8
作者 李荣 张军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46,共5页
聚乙烯醇(PVA)在热处理作用下会逐渐发生侧基脱除、断链、环化等复杂的副反应。通过阶段性热处理方法,可望在减少副反应的同时在分子主链上生成双键,从而得到类似聚乙炔的共轭聚合物。文中以PVA1799为原料,通过阶段性加热法,利用在线红... 聚乙烯醇(PVA)在热处理作用下会逐渐发生侧基脱除、断链、环化等复杂的副反应。通过阶段性热处理方法,可望在减少副反应的同时在分子主链上生成双键,从而得到类似聚乙炔的共轭聚合物。文中以PVA1799为原料,通过阶段性加热法,利用在线红外技术,研究了PVA在氮气气氛下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结构变化。热处理温度范围为30~330℃,在150℃,180℃,210℃,240℃,270℃,300℃和330℃每个温度点停留30 min。研究发现,PVA的熔点为210℃,在240℃开始发生结构变化,并在分子主链生成双键和羰基。当温度超过300℃,有少量二氧化碳(CO_2)放出,开始出现更为复杂的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阶段性热处理 温度依赖性红外 移动窗口二维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