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山区县域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及演变过程 被引量:41
1
作者 彭文君 舒英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52-865,共14页
为探讨喀斯特山区耕地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理论,以贵州省赤水市耕地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景观接近度指数、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景观类型边界破碎度、景观类型斑块优势度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景观脆... 为探讨喀斯特山区耕地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理论,以贵州省赤水市耕地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景观接近度指数、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景观类型边界破碎度、景观类型斑块优势度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景观脆弱度指数等7个景观指数构建喀斯特山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2000—2014年研究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的演变过程,试探耕地生态安全重心转移方向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15年来赤水市耕地景观生态安全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耕地景观斑块密度、分形维数、破碎度下降,斑块形状指数、连接度上升,耕地形状逐渐向复杂状态转变,且分布趋于均匀化,斑块变得越来越群聚。2)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安全性不断降低,旱地景观生态安全Ⅰ级区(危险区)向东南部地区扩张,Ⅲ级区(安全区)向Ⅱ级区(相对安全区)转变,Ⅱ级区向Ⅰ级区转变;水田景观生态安全Ⅱ级区由集中呈发散分布,Ⅲ级区向Ⅱ级区、Ⅰ级区转变,旱地和水田景观的生态安全不容乐观。3)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对研究区旱地景观生态安全演变及重心转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业总产值,其次是粮食产量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水田景观影响最大的是粮食产量,其次是单位化肥施用量和人口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景观生态安全 演变 喀斯特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南岸区山地景观生态复合体的景观组成特点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阳菊 王海洋 冯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5-149,共5页
选择山地城市中具有典型景观生态复合体特色的重庆主城区南滨路到南山风景区山脊范围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山地城市景观生态复合体的景观组成特点,以及海拔梯度变化与人为干扰对景观组成特点的影响,旨... 选择山地城市中具有典型景观生态复合体特色的重庆主城区南滨路到南山风景区山脊范围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山地城市景观生态复合体的景观组成特点,以及海拔梯度变化与人为干扰对景观组成特点的影响,旨在研究人为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山地 景观生态复合体 景观组成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乡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规划与生态恢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郎薇薇 陈洁 田国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5-208,228,共5页
废弃地改造与复建是现代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的一大重要课题。以新乡凤凰山废弃地的保护与生态恢复为研究内容,用SWOT方法进行现状分析,提出凤凰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初步景观规划,根据不同特色将项目区规划为11个分区,同... 废弃地改造与复建是现代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的一大重要课题。以新乡凤凰山废弃地的保护与生态恢复为研究内容,用SWOT方法进行现状分析,提出凤凰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初步景观规划,根据不同特色将项目区规划为11个分区,同时提出通过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进行生态恢复。为其他地区的废弃地景观保护与复建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凰山 景观规划 生态恢复 废弃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太原市山地生态修复逻辑与策略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云才 黄俊达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6-60,共5页
中国的城市发展背景下,空间扩张、人口和产业聚集等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以资源枯竭型山地城市的发展转型为契机,立足生态智慧的实践,在构建生态智慧引导的城市"生态病"治理逻辑与城市山地修复框架... 中国的城市发展背景下,空间扩张、人口和产业聚集等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以资源枯竭型山地城市的发展转型为契机,立足生态智慧的实践,在构建生态智慧引导的城市"生态病"治理逻辑与城市山地修复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市山地生态修复实践,建立从山地安全性修复、山地功能修复和山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综合修复框架,并提出分期分类创面稳固、分类提升,群落优化、浅山区多元化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策略,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地 生态修复 生态智慧 策略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塘山地系统土地利用结构景观生态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宏伟 李江 +8 位作者 郭立群 郎南军 周洪昌 计家辉 肖良伟 方向京 王庆华 孟广涛 杨斌 《云南林业科技》 1996年第3期25-29,共5页
对头塘山地系统土地利用结构的景观生态学分析表明,H、E、B指数对空间结构的描述是可行和适用的,并对系统中5个典型集水区的景观类型进行评价。
关键词 山地系统 景观生态学 土地利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东部县域“三生”用地转型与景观生态风险分析--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于淑会 康园园 +3 位作者 邓伟 王功明 王洪宽 邢宇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13-1122,共10页
太行山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评估太行山区生态风险对于保障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及保障京津冀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山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利用分类系统,... 太行山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评估太行山区生态风险对于保障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及保障京津冀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山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利用分类系统,在ERDAS IMAGINE 9.2、ArcGIS 10.2和Fragstats 3.4软件支持下,探讨平山县“三生”用地转型特征,采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析平山县“三生”用地生态风险,并对“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风险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平山县生态用地大幅减少,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增幅显著。增加的生产与生活用地主要来自生态用地,转型区域主要分布在道路沿线与水域周边。2)生态空间的风险加剧区位于县中西部高海拔区,未来应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及加强深山区生态保护;生产空间的风险加剧区位于县北部及东部的低山丘陵区,未来应更关注耕地保护及其高效利用;生活空间风险加剧区主要位于县南部,未来应调整国土资源利用方式、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布局。3)平山县乡镇单元“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风险的贡献差异性较大(0~29.97%),对生态风险贡献最大的用地转型为“生态用地转为生产用地”。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平山县“三生”用地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为探索太行山区绿色发展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用地转型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被引量:8
7
作者 刘亚茹 李莉 菊春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12-320,共9页
[目的]研究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ESV)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该区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2000,2010,2018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天山北坡城市群... [目的]研究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ESV)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该区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2000,2010,2018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景观指数模型研究了天山北坡城市群ESV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①天山北坡城市群主要用地类型为未利用地和草地,建设用地的单一动态度变化最大,动态变化幅度达2.7%;土地利用转移变化主要发生在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以草地向耕地和建设用地转入最为突出。②近20 a研究区ESV总量从1410.76亿元减少到1400.17亿元,共计损失10.59亿元,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支持服务的ESV减少最多。③研究区ESV呈现出西北部和中部高,北部和东南部低的空间格局;2000-2018年研究区ESV景观格局发生显著的变化,低、中、高ESV区的景观格局表现为研究前期破碎异质化,后期集聚同质化。[结论]针对不同等级的ESV区,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生态环境恶化,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改善其生态服务价值,降低城市群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推动区域生态景观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城市群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空间演变 景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淄博聚相山农业园规划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时玉芹 陈东田 +2 位作者 宋棣 钱兴华 高燕青 《农学学报》 2015年第7期106-110,共5页
以淄博聚相山农业园规划为例,通过对土地适应性的深入分析,将土地现状划分为低度、中低度、中高度、高度4种不同程度的敏感区,并结合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人文建设景观三大广域景观构成类型,提出针对山地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景... 以淄博聚相山农业园规划为例,通过对土地适应性的深入分析,将土地现状划分为低度、中低度、中高度、高度4种不同程度的敏感区,并结合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人文建设景观三大广域景观构成类型,提出针对山地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第一,规划六大生态景点,构建良好的生态景点格局;第二,加强景观斑块互补,注重产业生态循环,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规划中以土地适应性分析为切入点,以景点建设为落脚点,将景点与生态相结合,总结出生态景观的表达思路,以期为山地型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农业园 土地适应性 景观生态规划 农业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A的西南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分析——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德凡 焦欢 +1 位作者 周启刚 王福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2-227,共6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其时间变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文章选取2011年长寿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长寿区1:50000 DEM以及该年的社会经济数据作为数据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其时间变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文章选取2011年长寿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长寿区1:50000 DEM以及该年的社会经济数据作为数据源,用景观生态学、聚落地理学以及图形学的方法,从空间形态、空间分布模式、垂直分布特征方向对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的边界效应不明显性和形状的不规则性突出且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和层次性;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模式主要呈现集聚一随机模式,其最近邻距指数主要集中于0.85~0.95,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不明显;在空间垂直分布上,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呈突出的规律性,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高度为300500m,坡度在6°到15°的区域内。研究成果拟为快速城市化的西南低山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 低山丘陵区 景观生态学 聚落地理学 长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景观营造对策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朋瑶 李学东 宇振荣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6-375,共10页
目前,中国土地整治正在经历由传统土地整理向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分析中国土地整治发展和挑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探讨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景观营造对策。在战略层... 目前,中国土地整治正在经历由传统土地整理向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分析中国土地整治发展和挑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探讨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景观营造对策。在战略层面,要提高对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和生命观的认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恢复和提升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乡村景观特征,加强生态修复,提高生态弹性。在土地整治项目和工程技术层面,应用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多目标协同的综合景观管理方法,研发与实践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逐步建立以农户为主体并通过资金补贴的土地生态管护制度,以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景观化工程 景观途径 绿色基础设施 生物多样性 景观特征 生态管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公园坡地对林地植物景观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金光娟 王海洋 +1 位作者 赵心怡 欧阳丽娜 《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1期224-228,共5页
为探讨坡地对林地植物景观的影响,提出针对山地城市林地植物景观营造的意见,对重庆市主城区五大森林公园进行基础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APH)对其进行景观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样方内共有维管植物49科80属88种,随坡度的增加,物种数逐渐减少... 为探讨坡地对林地植物景观的影响,提出针对山地城市林地植物景观营造的意见,对重庆市主城区五大森林公园进行基础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APH)对其进行景观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样方内共有维管植物49科80属88种,随坡度的增加,物种数逐渐减少,整体栽培度降低;坡度为0~15°条件下最佳栽培度为76°~100°,坡度为16°~30°条件下最佳栽培度为51°~75°,坡度为31°~45°条件下最佳栽培度为26°~50°。提出针对不同的坡度段选择不同的栽培度,既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特性,又能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并针对不同坡度段给出适宜的植物配置模式和植物种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山地城市公园 坡地 植物景观 栽培度 生态特性 观赏特性 环境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冈市红安县山地乡村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格局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娜 李松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5期49-56,共8页
为实现农村地区生产空间统筹利用、生活空间合理布局以及生态空间平衡保护,文章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为研究区域,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运用GIS空间地理分析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法定量分析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空间现状、演化... 为实现农村地区生产空间统筹利用、生活空间合理布局以及生态空间平衡保护,文章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为研究区域,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运用GIS空间地理分析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法定量分析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空间现状、演化和空间格局演变特性。结果表明:红安县山地乡村具有显著的垂直分异特征,1990—2018年,生态及生活用地面积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生产用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生态用地大面积转换;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城镇生活空间不断地向城镇外围扩张,导致城镇生活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其他生产用地面积大幅度增长,红安县生产用地的斑块数量、景观形状指数及边缘密度均在大幅上涨,破碎度以及景观复杂程度不断增加,抗干扰能力较低。总体而言,红安县三生空间变化显著,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加剧、景观连通性减弱、抗干扰能力降低,建议在在未来国土规划过程中,应当兼顾三生空间的协调并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山地乡村 乡村人居环境 土地利用功能演变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