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艺术的道德与戏剧化德育——经验德育的一种改进思路与实施框架
1
作者 张晓阳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近年来,我国德育学界针对21世纪以来渐成主导话语的“生活德育”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有益探索。成果之一便是倡导回归杜威学说核心,以作为生活构成要件的“经验”为支点,提出并阐发了“经验德育”这一崭新视角。作为“三重经验”的道德,... 近年来,我国德育学界针对21世纪以来渐成主导话语的“生活德育”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有益探索。成果之一便是倡导回归杜威学说核心,以作为生活构成要件的“经验”为支点,提出并阐发了“经验德育”这一崭新视角。作为“三重经验”的道德,应该是通过“一个经验”而产生,借由“表现经验”而发展,达至“审美经验”而获得阶段性完满。道德即艺术,艺术即戏剧化。戏剧化德育的愿景与目的在于造就道德艺术家和审美共同体;途径与载体在于“虚实相间的道德生活”与“三重经验”的系统整合;方法与手段在于教育戏剧习式策略的重组改造;评价方式在于艺术化的道德鉴赏与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戏剧化德育 经验德育 生活德育 教育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生活: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实践图景
2
作者 朱续杰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4,共6页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样态,我们应以共同生活为实践图景来摆脱当前幼儿园品德教育场域断裂、内容窄化和互动缺失的困境,以超越教学的共在同构来实现共同生活...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样态,我们应以共同生活为实践图景来摆脱当前幼儿园品德教育场域断裂、内容窄化和互动缺失的困境,以超越教学的共在同构来实现共同生活的品德教育愿景。幼儿园可以以共同生活为原点,建构共生性主题课程;以共同生活为指向,建构多场景共融的品德教育实施路径;以共同生活为契机,生成以共情为基础的品德教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教育 共同生活 生活润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谟道德情感理论的怀疑主义底蕴
3
作者 栾俊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6-176,共11页
休谟的道德情感理论以其自然主义承诺而区别于道德感学派,又以其实在论主张而迥异于道德怀疑主义。这两个学界通常认为难以兼得的方面,可通过深挖休谟道德情感理论的(古典)怀疑主义底蕴而得到较圆融的解释:首先,基于皮罗主义的“反独断... 休谟的道德情感理论以其自然主义承诺而区别于道德感学派,又以其实在论主张而迥异于道德怀疑主义。这两个学界通常认为难以兼得的方面,可通过深挖休谟道德情感理论的(古典)怀疑主义底蕴而得到较圆融的解释:首先,基于皮罗主义的“反独断论”与“坚持呈现”,休谟清算了近代哲学读解情感与实在的认识论—形而上学框架;其次,基于学园派哲学的“可能性呈现”思想,休谟恢复了一种日常生活实在观。借由前者休谟与道德感学派分道扬镳且可避免主观主义指责,借由后者休谟提出关于道德情感及其实在性的非独断式辩护,从而与道德怀疑主义划清了界限。日常生活实在的流变性特征塑造了休谟道德情感理论的非本质主义取向,这对当代道德哲学思考如何避免专断教条并趋于务实宽和,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感 古典怀疑主义 反独断论 日常生活实在 非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朝向主动生命的主动健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鸿 曾军 张钊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8-43,共6页
主动健康之“主动”体现了人朝向世界的积极态度,主动健康之“健康”蕴含着人对理想生命状态的追求。主动健康应以朝向人的“主动生命”为旨归,以人的主动生存实践为路径,以促进人不断生成并创造新的生命样态。朝向主动生命的主动健康,... 主动健康之“主动”体现了人朝向世界的积极态度,主动健康之“健康”蕴含着人对理想生命状态的追求。主动健康应以朝向人的“主动生命”为旨归,以人的主动生存实践为路径,以促进人不断生成并创造新的生命样态。朝向主动生命的主动健康,奠基于人建立主动实践的生存观,依赖于人养成动静有度的生命观,形成于人拥有体智均衡的学习观,落实于人达成知行统一的实践观。无论修养心灵以促进道德健康,抑或加强锻炼以增进体质健康,都须在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贯彻“中道”原则,以实现人健康与美善相融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健康 主动生命 道德健康 健康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漱溟的“真道德”论
5
作者 赵昆 张金铭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1,159,共13页
“真道德”是横贯梁漱溟人心论与人生论的核心议题。“真道德”主要表现为:人类个体生命的自觉向上、“以身从心”,以及人类社会生命之自觉恪尽伦理义务。梁漱溟以生物进化论为方法,揭示出“真道德”根源于人心之理性,并以本体——宇宙... “真道德”是横贯梁漱溟人心论与人生论的核心议题。“真道德”主要表现为:人类个体生命的自觉向上、“以身从心”,以及人类社会生命之自觉恪尽伦理义务。梁漱溟以生物进化论为方法,揭示出“真道德”根源于人心之理性,并以本体——宇宙论的方式建构了“真道德”的先天根据。“真道德”之归趣隐含了梁漱溟对新文明形态的憧憬,寄托了一种儒家式的社会人生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真道德” 道德 生命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3
6
作者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6,共6页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诸多差异,它的基本原则和生命伦理学应有所不同。将病人利益置于首位、自主、不伤害、公正、友善五原则可视为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病人利益主要是指病人生命和健康利益,是由医生根据医学科学...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诸多差异,它的基本原则和生命伦理学应有所不同。将病人利益置于首位、自主、不伤害、公正、友善五原则可视为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病人利益主要是指病人生命和健康利益,是由医生根据医学科学允许度、医生的经验和病人实情决定的;将病人利益置于首位原则的落实,首先需要医生和医院对此有真切的认识,同时也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和国家的财政支持;将目前实际上已经被倒置的医患利益关系纠正过来,是既艰难又十分迫切的,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假以时日,这一目标是应当而且能够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生命和健康利益 道德堤坝 医生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向美好生活的道德教育:可能性、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明 王佳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道德教育应指向人的美好生活的建构,其兼具外在与内在可能性,前者源于美好生活作为“至善”给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后者则是源于道德与美好生活之间的本然性关系。但朝向美好生活的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美好生活的“去... 道德教育应指向人的美好生活的建构,其兼具外在与内在可能性,前者源于美好生活作为“至善”给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后者则是源于道德与美好生活之间的本然性关系。但朝向美好生活的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美好生活的“去道德化”“个人化”,以及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对美好生活的疏远。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向学生传达一种完整的美好生活观,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在美好生活实现中的独特价值,培育学生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道德敏感性,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融入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教育 美好生活 去道德化 道德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好生活何以可能: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异化与超越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森 郑航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8,98,共8页
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异化遭遇,偏离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愿景的价值追寻。社会加速理论对于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的理论阐释,有助于回应社会加速与道德减速这一悖论问题。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异化表征为科技加速导致德... 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异化遭遇,偏离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愿景的价值追寻。社会加速理论对于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的理论阐释,有助于回应社会加速与道德减速这一悖论问题。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异化表征为科技加速导致德育的精确量化取向;社会变迁加速导致德育的代际不同步以及普遍知识化、抽象化;生活步调加速带来德育的离身化以及师生负担的增加。道德教育新异化形成的底层逻辑在于,人类在本体论上遭遇安全危机,寄托数字体验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在认识论上坚持理性的霸权地位,导致绝对的技术崇拜;在价值论上奉行资本至上,导致时间和教育被物化。数智时代,对于道德教育新异化的超越,应寻求共鸣、促进德育质的提升;追寻中华文化传统,回溯家的教育意蕴;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意义;借助加速主义哲学的成果,拥抱加速,释放技术变革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道德教育 新异化 社会加速 美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共同体何以可能?——一种塞拉斯的方案
9
作者 周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0,170,共10页
在探讨道德共同体形成可能性问题上,塞拉斯并未遵循经典方案,围绕“是”与“应当”的关系展开讨论,而是直接将“我们-意向”视为基本且初始的伦理意向。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以现实但偶然的情感为起点,也避免了以普遍却非现实的先验法则为... 在探讨道德共同体形成可能性问题上,塞拉斯并未遵循经典方案,围绕“是”与“应当”的关系展开讨论,而是直接将“我们-意向”视为基本且初始的伦理意向。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以现实但偶然的情感为起点,也避免了以普遍却非现实的先验法则为起点。塞拉斯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哲学的核心任务并非为从个体走向道德共同体奠定根据,因为真实的主体直接就是共同体内的一个成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包含了我们对彼此关系的普遍理解,道德共同体的形成与伦理世界的构建是同一进程的两面。塞拉斯的立场挣脱了“是”与“应当”关系构成的枷锁,凸显了人本的精神,也为解决“我们为何必然成为规范的道德生物”这一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独特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拉斯 道德主体 伦理生活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道德教育的美丽风险及制度防范——基于公共生活伦理的分析
10
作者 姜子豪 刘潞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6,共8页
以伦理的视角看,公共生活受陌生人伦理和契约伦理的支配。陌生人伦理排斥道德情感,契约伦理过分注重个人权利和形式合理性,导致美德丧失了存在的空间,本该具有崇高性的道德在公共生活中被拉向了底线水平。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 以伦理的视角看,公共生活受陌生人伦理和契约伦理的支配。陌生人伦理排斥道德情感,契约伦理过分注重个人权利和形式合理性,导致美德丧失了存在的空间,本该具有崇高性的道德在公共生活中被拉向了底线水平。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盲目迎合公共生活底线要求的趋势,造成规范主义的突显和美德的消解。正因每个主体(学生)进入制度化的公共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才呈现出公共生活之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美丽风险”。学校道德教育的美丽风险具体表现为:公共生活默认的规范主义对道德教育的侵蚀;道德教育崇尚的美德在公共生活中的消隐。公共生活伦理视域中道德教育的危机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内部问题,更是制度伦理的问题。要摆脱学校道德教育制度化趋势的负面影响,就要健全“扬善”的制度功能,强化“正义”的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公共生活 契约伦理 陌生人伦理 制度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疾与关怀:一种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德育寻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银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8,共13页
残疾作为人类在社会发展中脆弱性与依赖性的客观体现,是生命的基本样态之一。传统道德哲学视域中建构的人类“好生活”是一种崇尚德性的完满生活,因遵循理性主义精神范式而将残疾视为人类过上“好生活”的阻碍,残疾被置于理性的对立面,... 残疾作为人类在社会发展中脆弱性与依赖性的客观体现,是生命的基本样态之一。传统道德哲学视域中建构的人类“好生活”是一种崇尚德性的完满生活,因遵循理性主义精神范式而将残疾视为人类过上“好生活”的阻碍,残疾被置于理性的对立面,进而忽视了残疾主体内在的道德发展需求及其追求“好生活”的可能性。基于此,努斯鲍姆在反思传统契约论式的残疾建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强烈同情感与尊严的可行能力理论,强调公共教育作为帮助残疾学生在追求“好生活”过程中积极实现其可行能力的基本手段,应在尊重残疾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培育其道德品质。这一可行能力进路对当前融合教育生态下的道德教育如何满足残疾学生的道德成长需求,强化儿童之善,培育其健全人格以融入社会提供了积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好生活 残疾学生 可行能力理论 道德教育 儿童之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死亡水平的国际比较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荣清 庄亚儿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共5页
利用各国的人口资料,使用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这两个关于人口死亡的重要指标,比较中国和世界 人口的死亡水平和变动趋势。根据各国的人均收入,揭示人均收入和平均寿命的统计关系。
关键词 人口死亡 婴儿死亡率 预期寿命 人均国民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 被引量:51
13
作者 钟晓琳 朱小蔓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98,共8页
知识化与生活化是德育在当前社会转型中遭遇的两种困境。德育的知识化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者在对知识化的批判中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的生活化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读。基于德育过程的展开考察这两种德育困境,无... 知识化与生活化是德育在当前社会转型中遭遇的两种困境。德育的知识化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者在对知识化的批判中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的生活化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读。基于德育过程的展开考察这两种德育困境,无论是知识化还是生活化的德育都缺乏过程性的德育自觉与反思,困境之根本在于德育的精神性问题,即德育过程的真实的道德价值立场以及过程中学生主体生命的存在样态。知识化的德育专注于客体化的精神,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无法展开交互的、内在深层的精神性活动;生活化的德育无力触碰时代精神生活矛盾,难以关照师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内在精神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德育的知识化 德育的生活化 精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尊严死的幸福指向
14
作者 杨祖行 王健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31,46,共6页
尊严死是尊重临终主体对生命的自主选择权,不采取无意义的创伤性医疗手段,减轻临终主体的病痛程度,保留其生命尊严。让临终主体的生命无外在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消逝。在这种语境下的死亡过程,能够从功利主义的苦乐原理、效果论、功利原则... 尊严死是尊重临终主体对生命的自主选择权,不采取无意义的创伤性医疗手段,减轻临终主体的病痛程度,保留其生命尊严。让临终主体的生命无外在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消逝。在这种语境下的死亡过程,能够从功利主义的苦乐原理、效果论、功利原则三个维度获得道德诠释,有着明显的幸福指向。既指向临终主体的主观幸福,又回应了临终主体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道德难题,指明了在临终状态时死亡与幸福的可匹配性。并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相契合,有着其“应该”性和正当性。对促进尊严死合法化,健全和完善我国民生伦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严死 主观幸福 道德难题 幸福指向 儒道生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教师道德生活的困境与自主创造 被引量:7
15
作者 钟芳芳 朱小蔓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46-50,共5页
教师的本质是与学生过道德生活并共同创造可能的道德生活。面对当下师生关系发展的困境,教师道德生活的异化现象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社会舆论对教师道德的针砭时弊众说纷纭,教师道德生活面临着重新审视与澄明的迫切需要。基于此,在观念... 教师的本质是与学生过道德生活并共同创造可能的道德生活。面对当下师生关系发展的困境,教师道德生活的异化现象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社会舆论对教师道德的针砭时弊众说纷纭,教师道德生活面临着重新审视与澄明的迫切需要。基于此,在观念层面,以人文主义方式重新发现教师道德生活的情感维度,转向教师情感生命内部发力,着力于教师情感自觉对道德生活的建构是将教师道德生活向道德"初心"逼近的一种尝试。在实践层面,自主创造才是教师突破道德生活困境的真正出路。这不仅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自觉地真诚设问实施道德生活的自主努力,还需要教师自己关注那些助力于高尚道德生活的情感素养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教师 道德生活 道德生活困境 人文主义方式 自主创造 情感-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游戏成为儿童道德成长的常规力量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淑萍 和平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49-52,共4页
游戏是儿童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儿童体验和对话道德生活的天然通道,为儿童初识道德生活、发展亲社会性道德情感、生成规则意识和积累简单的道德行动智慧提供了源泉。但游戏的德育功能总是隐含于其娱乐形态之中,需要成人的适度干预,方能规... 游戏是儿童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儿童体验和对话道德生活的天然通道,为儿童初识道德生活、发展亲社会性道德情感、生成规则意识和积累简单的道德行动智慧提供了源泉。但游戏的德育功能总是隐含于其娱乐形态之中,需要成人的适度干预,方能规避游戏的消极影响,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常规力量。游戏之于儿童道德成长的价值契合了学校生活化德育的改革趋向,学校应重拾游戏资源,使其成为常态化的儿童德育途径和常规化的德育力量,真正改善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 儿童 道德生活 道德成长 适度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现代建构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辉 王忠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43-149,共7页
主体性德育的提出是哲学和教育学关于主体性讨论的延伸,同时也是德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回应。市场经济、信息化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分别从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和交往方式上把高校德育的关注点聚集在主体性上。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对... 主体性德育的提出是哲学和教育学关于主体性讨论的延伸,同时也是德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回应。市场经济、信息化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分别从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和交往方式上把高校德育的关注点聚集在主体性上。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对高校德育目标新的诠释;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信仰教育构成了高校主体性德育的主要内容;从学会生存、学会关怀,到学会选择是高校主体性德育的价值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主体性德育 生命教育 公民教育 信仰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真对待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关于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化的思考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正江 陈菊恋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1-45,共5页
一股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正在我国流行,要求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化。我国学校道德知识教育确实存在种种问题,但是那些问题并非道德知识教育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由被扭曲、异化了的道德知识教育所产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知识教育的... 一股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正在我国流行,要求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化。我国学校道德知识教育确实存在种种问题,但是那些问题并非道德知识教育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由被扭曲、异化了的道德知识教育所产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知识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知行统一"不能作为判定德育目标实现与否和德育实效如何的惟一标准。道德知识教育与生活德育本来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因此,需要对道德知识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并重新认识道德教育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知识教育 知性德育 生活德育 德育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核心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济良 赵荣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6-98,共3页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生命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史理论概述及其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以道德行为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彭芸爽 王雪 +2 位作者 吴嵩 金盛华 孙荣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4-474,共11页
生命史理论作为进化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同时关注了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是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的有机结合,但是该理论目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得到的关注还相当有限。因此该理论具体的建立、发展过程,主要理论观点,以及主要测量方法、... 生命史理论作为进化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同时关注了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是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的有机结合,但是该理论目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得到的关注还相当有限。因此该理论具体的建立、发展过程,主要理论观点,以及主要测量方法、测量工具都需要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以便于研究者对其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此外,结合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道德行为,可以发现不同生命史策略在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不道德/暴力犯罪行为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控制感、安全感和调节定向理论都会是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将生命史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更广泛的应用,为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分析道德行为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史 道德行为 权衡 影响因素 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