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海季风槽准双周振荡对广东夏季暴雨的影响
1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3 位作者
于玲玲
高晓容
梁巧倩
梁伟杰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751,共25页
利用1961~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与广东逐日降水等资料,通过选取没有与锋系联系一起、由单一南海季风槽影响导致的广东暖区暴雨过程并进行分类,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季风槽暴雨过程的时空分...
利用1961~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与广东逐日降水等资料,通过选取没有与锋系联系一起、由单一南海季风槽影响导致的广东暖区暴雨过程并进行分类,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季风槽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重点揭示了(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在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特征及低频信号的来源与机制。结果表明:(1)(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占总个例的54.1%,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与内陆的三大暴雨中心(阳江—阳春—恩平、海丰—陆丰—汕尾、龙门—佛岗),其余三类季风槽暴雨过程[(强)西南季风辐合型、东南季风扰动型、热带气旋远离/消散型]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的两大暴雨中心及珠江口两侧。(2)季风槽暴雨过程主要存在5~8天的准单周振荡、10~24天的准双周振荡,少数年份还存在40~65天振荡。(3)(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鼎盛—减弱期,低频信号不仅来源于从欧洲西部到东北亚具有准正压性、呈相间排列的“反气旋—气旋”的低频波列东南向传播,还来源于对流层中低层菲律宾东南的热带西太平洋低频气旋西北向传播。它们使南亚高压从孟加拉国向巴基斯坦移动,西太平洋副高逐渐加强西伸北抬,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我国中东部地区由间歇期的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逐渐转为鼎盛期的低频气旋环流或高空槽控制。(4)当华南高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东南侧的强东北风逐渐转为华北—江南低频气旋性环流底部的强偏西风与印度半岛—南海西北部低频反气旋外围的西北风控制,高空辐散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强。中低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控制逐渐转受来自南海中北部—孟加拉湾低频反气旋北缘的强西南风控制,并受东北亚、日本及其以南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环流的阻挡,在我国西南—江南—华南上空形成强的低频气旋性环流与正涡度。广东处于来自低纬度季风环流圈与中纬度次级垂直环流圈上升运动的汇合区,来自对流层中低层偏南风异常与垂直上升运动及绝对涡度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强。地面由弱均压场逐渐转为北部湾向北伸展加强的闭合低压控制,南海季风槽北抬并增强,使(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从无转为开始并达到鼎盛期。它们可为季风槽暴雨的中期—延伸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槽暴雨
准双周振荡
(强)西南季风型
低频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季风槽环境中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与数值预报试验
被引量:
8
2
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2 位作者
吴亚丽
徐道生
陈德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80-998,共19页
应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华南沿海受季风槽影响下发生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分析,并探讨采用数值模式对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进行预报的可能性。分析表明,暴雨由多个相继发展...
应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华南沿海受季风槽影响下发生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分析,并探讨采用数值模式对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进行预报的可能性。分析表明,暴雨由多个相继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在相似环境中,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形态和水平尺度有较大差异,最大可组织发展成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但一般为β中尺度线状或带状对流系统。对其中发展形态分别表现为椭圆形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S-2)和带状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4)的对比分析发现,对流的起始发展均发生在夜间,与季风槽中低空急流的南风脉动有良好对应关系。基于临近探空资料的诊断发现,被认为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发展有指示作用的关键物理量如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风垂直切变难以区分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形态和趋势,探空资料的代表性将影响诸如"配料法"等暴雨客观预报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利用华南区域中心GRAPES(GRAPES_GZ)数值模式对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的模拟预报结果表明,采用数值模式对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进行显式预报已成为可能。比较而言,3 km水平分辨率模式可以更好地预报出暴雨的发生,但结果对是否调用对流参数化(CP)方案敏感。尽管不依靠对流参数化方案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报出中尺度对流系统初始降水的发生,但会过度预报发展成熟后的降水。模式中如何描述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的组织发展机制、如何处理对流参数化方案的"灰色区分辨率"问题需要仔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槽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诊断分析
数值预报试验
对流参数化方案
灰色区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季风槽影响下热带气旋暴雨增幅的研究
被引量:
29
3
作者
卢山
吴乃庚
薛登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59,共7页
使用NASA的热带测雨卫星TRMM资料、常规气象观测降水资料、NCAR/NCEP-2再分析资料及NCEP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资料,分析研究南海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华南而导致热带气旋暴雨强烈增幅的事实,并根据观测事实提出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
使用NASA的热带测雨卫星TRMM资料、常规气象观测降水资料、NCAR/NCEP-2再分析资料及NCEP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资料,分析研究南海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华南而导致热带气旋暴雨强烈增幅的事实,并根据观测事实提出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华南的定义。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导致热带气旋降水强烈增幅的天气现象发生在盛夏季节;(2)环流背景表现为副热带高压带状西伸,稳定控制华中一带;同时,西南季风活跃,南海季风槽位于南海北部之时;(3)热带气旋登陆后的填塞消亡时间因为季风槽的伴随而大大延长,热带气旋云系有再生、加强和扩展现象;(4)伴随登陆的季风槽对热带气旋暴雨无论是空间,时间,还是强度上均有强烈增幅作用,热带气旋暴雨在季风槽南侧延伸,尺度可达1500~25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槽
热带气旋
TRMM
暴雨
增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10年海南岛后汛期特大暴雨环流配置及其异常特征
被引量:
25
4
作者
冯文
符式红
赵付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通过对2000年10月11—14日、2008年10月12—14日和2010年10月1—8日3次持续性特大暴雨典型个例的对比分析,总结了近10年来后汛期特大暴雨的环流配置和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后汛期特大暴雨个例的天气系统配置都具有非常相似的特...
通过对2000年10月11—14日、2008年10月12—14日和2010年10月1—8日3次持续性特大暴雨典型个例的对比分析,总结了近10年来后汛期特大暴雨的环流配置和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后汛期特大暴雨个例的天气系统配置都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在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位于南海北部上空,高层存在稳定的辐散区。在对流层中、低层,热带低值系统、中纬槽后冷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南海北部地区南北向和东北—西南向气压梯度加大,海南岛上空锋区结构建立,涡旋增强和维持,同时诱发偏东低空急流;南海北部存在强盛的偏东风低空急流是后汛期特大暴雨的天气学特征中最显著的强信号,其由热带低值系统东北侧的东南风,冷高压前缘的东北风和副热带高压南缘的偏东风汇合而成。最强降水发生前急流核的变化呈现出自东向西移动,高度逐日上升,风速脉动剧烈三个明显的特征。后汛期特大暴雨过程中大尺度环流相对气候同期平均态的异常特征也很显著:北半球亚洲区内热带辐合带(ITCZ)异常活跃,南海季风槽和印度季风槽南撤速度缓慢,比常年平均异常偏北偏强。南亚高压的位置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东偏南,东亚中纬槽,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也比常年明显偏强。异常偏强的天气系统配置为强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造成暴雨增幅的水汽主要来自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汛期
特大暴雨
偏东风低空急流
季风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南季风槽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
22
5
作者
陈见
梁维亮
+2 位作者
高安宁
陈伟斌
唐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6-548,共13页
利用EC再分析资料(2.5°×2.5°)及华南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71—2011年的5—9月145次南海季风槽活动过程与华南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发生区域性以上暴雨过程与不明显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场进行多样本合成对比分析...
利用EC再分析资料(2.5°×2.5°)及华南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71—2011年的5—9月145次南海季风槽活动过程与华南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发生区域性以上暴雨过程与不明显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场进行多样本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槽活动于5—9月,年平均3.6次及19.8天,一次季风槽活动的天数平均为5.4天;(2)季风槽暴雨落区存在两个主中心和一个次中心,主中心分别位于广东和广西沿海,次中心位于广西东北部;(3)南海季风槽可划分为西南季风扰动型和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辐合扰动型两类;(4)区域性以上暴雨过程与不明显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共同点是环流系统配置相似,不同点是环流系统位置、强度及干湿特征存在差异;(5)利用这些特征差异按类归纳,建立两类季风槽暴雨预报着眼点,可作为日常天气预报业务中,判别华南是否出现区域性以上季风槽暴雨过程的参考依据,为华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提供基本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季风槽暴雨
合成分析
环流特征
预报着眼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1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
12
6
作者
黄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78-1184,共7页
2011年6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为单一极涡,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欧亚中高纬环流较平直,多短波槽活动,季风槽较常年略偏弱,槽前西南气流明显。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2.8mm,比常年同期(97.1mm)偏...
2011年6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为单一极涡,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欧亚中高纬环流较平直,多短波槽活动,季风槽较常年略偏弱,槽前西南气流明显。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2.8mm,比常年同期(97.1mm)偏多5.9%。全国平均气温为20.5℃,比常年同期(19.5℃)偏高1.0℃。月内,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北地区东南部、川渝地区、华北、黄淮、东北南部等地发生暴雨洪涝;有3个热带气旋生成并登陆我国;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西北东部、华北、黄淮、江淮北部等地上中旬气象干旱持续发展,下旬干旱缓解;全国23个省(市、区)遭受风雹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季风槽
暴雨
热带气旋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季风槽准双周振荡对广东夏季暴雨的影响
1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于玲玲
高晓容
梁巧倩
梁伟杰
机构
广东省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研究院
北京市通州区气象局
出处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751,共2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65001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海上风电联合基金面上项目2023A1515240067
+2 种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3010016751
广东省气象局科研项目GRMC2023M33
GRMC2024Q20。
文摘
利用1961~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与广东逐日降水等资料,通过选取没有与锋系联系一起、由单一南海季风槽影响导致的广东暖区暴雨过程并进行分类,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季风槽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重点揭示了(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在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特征及低频信号的来源与机制。结果表明:(1)(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占总个例的54.1%,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与内陆的三大暴雨中心(阳江—阳春—恩平、海丰—陆丰—汕尾、龙门—佛岗),其余三类季风槽暴雨过程[(强)西南季风辐合型、东南季风扰动型、热带气旋远离/消散型]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的两大暴雨中心及珠江口两侧。(2)季风槽暴雨过程主要存在5~8天的准单周振荡、10~24天的准双周振荡,少数年份还存在40~65天振荡。(3)(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鼎盛—减弱期,低频信号不仅来源于从欧洲西部到东北亚具有准正压性、呈相间排列的“反气旋—气旋”的低频波列东南向传播,还来源于对流层中低层菲律宾东南的热带西太平洋低频气旋西北向传播。它们使南亚高压从孟加拉国向巴基斯坦移动,西太平洋副高逐渐加强西伸北抬,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我国中东部地区由间歇期的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逐渐转为鼎盛期的低频气旋环流或高空槽控制。(4)当华南高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东南侧的强东北风逐渐转为华北—江南低频气旋性环流底部的强偏西风与印度半岛—南海西北部低频反气旋外围的西北风控制,高空辐散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强。中低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控制逐渐转受来自南海中北部—孟加拉湾低频反气旋北缘的强西南风控制,并受东北亚、日本及其以南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环流的阻挡,在我国西南—江南—华南上空形成强的低频气旋性环流与正涡度。广东处于来自低纬度季风环流圈与中纬度次级垂直环流圈上升运动的汇合区,来自对流层中低层偏南风异常与垂直上升运动及绝对涡度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强。地面由弱均压场逐渐转为北部湾向北伸展加强的闭合低压控制,南海季风槽北抬并增强,使(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从无转为开始并达到鼎盛期。它们可为季风槽暴雨的中期—延伸期预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季风槽暴雨
准双周振荡
(强)西南季风型
低频信号
Keywords
monsoon trough rainstorm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
(Strong)Southwest
monsoon
type
Low frequency signal
分类号
P45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季风槽环境中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与数值预报试验
被引量:
8
2
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吴亚丽
徐道生
陈德辉
机构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
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中心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80-998,共1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C1506902)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B020244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5053、41505039)
文摘
应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华南沿海受季风槽影响下发生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分析,并探讨采用数值模式对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进行预报的可能性。分析表明,暴雨由多个相继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在相似环境中,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形态和水平尺度有较大差异,最大可组织发展成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但一般为β中尺度线状或带状对流系统。对其中发展形态分别表现为椭圆形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S-2)和带状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4)的对比分析发现,对流的起始发展均发生在夜间,与季风槽中低空急流的南风脉动有良好对应关系。基于临近探空资料的诊断发现,被认为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发展有指示作用的关键物理量如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风垂直切变难以区分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形态和趋势,探空资料的代表性将影响诸如"配料法"等暴雨客观预报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利用华南区域中心GRAPES(GRAPES_GZ)数值模式对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的模拟预报结果表明,采用数值模式对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进行显式预报已成为可能。比较而言,3 km水平分辨率模式可以更好地预报出暴雨的发生,但结果对是否调用对流参数化(CP)方案敏感。尽管不依靠对流参数化方案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报出中尺度对流系统初始降水的发生,但会过度预报发展成熟后的降水。模式中如何描述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的组织发展机制、如何处理对流参数化方案的"灰色区分辨率"问题需要仔细考虑。
关键词
季风槽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诊断分析
数值预报试验
对流参数化方案
灰色区分辨率
Keywords
monsoon trough rainstorm
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
Diagnostic analysis
Numerical prediction experiments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Grey-zone resolution
分类号
P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季风槽影响下热带气旋暴雨增幅的研究
被引量:
29
3
作者
卢山
吴乃庚
薛登智
机构
广州中心气象台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59,共7页
基金
广东省科技厅项目"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台风的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编号:2007B30604016)资助
文摘
使用NASA的热带测雨卫星TRMM资料、常规气象观测降水资料、NCAR/NCEP-2再分析资料及NCEP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资料,分析研究南海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华南而导致热带气旋暴雨强烈增幅的事实,并根据观测事实提出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华南的定义。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导致热带气旋降水强烈增幅的天气现象发生在盛夏季节;(2)环流背景表现为副热带高压带状西伸,稳定控制华中一带;同时,西南季风活跃,南海季风槽位于南海北部之时;(3)热带气旋登陆后的填塞消亡时间因为季风槽的伴随而大大延长,热带气旋云系有再生、加强和扩展现象;(4)伴随登陆的季风槽对热带气旋暴雨无论是空间,时间,还是强度上均有强烈增幅作用,热带气旋暴雨在季风槽南侧延伸,尺度可达1500~2500km。
关键词
季风槽
热带气旋
TRMM
暴雨
增幅
Keywords
monsoon
trough
tropical cyclone
TRMM
rainstorm
enhancement
分类号
P457.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26.6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10年海南岛后汛期特大暴雨环流配置及其异常特征
被引量:
25
4
作者
冯文
符式红
赵付竹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海南省气象台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5004)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306009)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132)共同资助
文摘
通过对2000年10月11—14日、2008年10月12—14日和2010年10月1—8日3次持续性特大暴雨典型个例的对比分析,总结了近10年来后汛期特大暴雨的环流配置和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后汛期特大暴雨个例的天气系统配置都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在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位于南海北部上空,高层存在稳定的辐散区。在对流层中、低层,热带低值系统、中纬槽后冷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南海北部地区南北向和东北—西南向气压梯度加大,海南岛上空锋区结构建立,涡旋增强和维持,同时诱发偏东低空急流;南海北部存在强盛的偏东风低空急流是后汛期特大暴雨的天气学特征中最显著的强信号,其由热带低值系统东北侧的东南风,冷高压前缘的东北风和副热带高压南缘的偏东风汇合而成。最强降水发生前急流核的变化呈现出自东向西移动,高度逐日上升,风速脉动剧烈三个明显的特征。后汛期特大暴雨过程中大尺度环流相对气候同期平均态的异常特征也很显著:北半球亚洲区内热带辐合带(ITCZ)异常活跃,南海季风槽和印度季风槽南撤速度缓慢,比常年平均异常偏北偏强。南亚高压的位置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东偏南,东亚中纬槽,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也比常年明显偏强。异常偏强的天气系统配置为强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造成暴雨增幅的水汽主要来自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
关键词
后汛期
特大暴雨
偏东风低空急流
季风槽
Keywords
post-flood period
extreme
rainstorm
low-level easterly jet
monsoon
trough
分类号
P4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2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南季风槽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
22
5
作者
陈见
梁维亮
高安宁
陈伟斌
唐文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6-548,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65002)
中国气象局华南区域气象中心科技攻关项目(GRMC2014M10)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EC再分析资料(2.5°×2.5°)及华南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71—2011年的5—9月145次南海季风槽活动过程与华南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发生区域性以上暴雨过程与不明显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场进行多样本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槽活动于5—9月,年平均3.6次及19.8天,一次季风槽活动的天数平均为5.4天;(2)季风槽暴雨落区存在两个主中心和一个次中心,主中心分别位于广东和广西沿海,次中心位于广西东北部;(3)南海季风槽可划分为西南季风扰动型和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辐合扰动型两类;(4)区域性以上暴雨过程与不明显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共同点是环流系统配置相似,不同点是环流系统位置、强度及干湿特征存在差异;(5)利用这些特征差异按类归纳,建立两类季风槽暴雨预报着眼点,可作为日常天气预报业务中,判别华南是否出现区域性以上季风槽暴雨过程的参考依据,为华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提供基本技术参考。
关键词
天气学
季风槽暴雨
合成分析
环流特征
预报着眼点
Keywords
synoptic meteorology
monsoon trough rainstorm
composite analysis
feature of circulation
forecasting guidance
分类号
P42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1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
12
6
作者
黄威
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78-1184,共7页
文摘
2011年6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为单一极涡,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欧亚中高纬环流较平直,多短波槽活动,季风槽较常年略偏弱,槽前西南气流明显。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2.8mm,比常年同期(97.1mm)偏多5.9%。全国平均气温为20.5℃,比常年同期(19.5℃)偏高1.0℃。月内,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北地区东南部、川渝地区、华北、黄淮、东北南部等地发生暴雨洪涝;有3个热带气旋生成并登陆我国;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西北东部、华北、黄淮、江淮北部等地上中旬气象干旱持续发展,下旬干旱缓解;全国23个省(市、区)遭受风雹灾害。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季风槽
暴雨
热带气旋
高温
Keywords
subtropical high
monsoon
trough
rainstorm
tropical cyclone
high temperature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海季风槽准双周振荡对广东夏季暴雨的影响
纪忠萍
谷德军
于玲玲
高晓容
梁巧倩
梁伟杰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季风槽环境中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与数值预报试验
蒙伟光
张艳霞
吴亚丽
徐道生
陈德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南海季风槽影响下热带气旋暴雨增幅的研究
卢山
吴乃庚
薛登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近10年海南岛后汛期特大暴雨环流配置及其异常特征
冯文
符式红
赵付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华南季风槽暴雨特征分析
陈见
梁维亮
高安宁
陈伟斌
唐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2011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黄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