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nsity functional investigation on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small bimetallic Pb_(n)Ag_(n)(n=2–12)clusters 被引量:1
1
作者 LI Gao-feng WANG Jia-ju +4 位作者 CHEN Xiu-min YANG Hong-wei YANG Bin XU Bao-qiang LIU Da-ch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72-782,共11页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Pb_(n)Ag_(n)(n=2–12)clust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with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at BLYP level in DMol3 program package.The optimized bimetal...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Pb_(n)Ag_(n)(n=2–12)clust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with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at BLYP level in DMol3 program package.The optimized bimetallic Pb_(n)Ag_(n)(n=2–12)clusters were viewed as the initial structures,then,those were calculated by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AIMD)to search possible global minimum energy structures of Pb_(n)Ag_(n)clusters,finally,the ground state structures of Pb_(n)Ag_(n)(n=2–12)clusters were achieved.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lowest energy structures,Ag atoms prefer gather in the central sites while Pb atoms prefer external positions in Pb_(n)Ag_(n)(n=2–12)clusters,which is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literatur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metallurgy.The average binding energies,HOMO-LUMO gaps,vertical ionization potentials,vertical electron affinities,chemical hardnessη,HOMO orbits,LUMO orbits and density of states of Pb_(n)Ag_(n)(n=2–12)clusters were calculat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alues of HOMO-LUMO gaps,vertical ionization potentials,vertical electron affinities and chemical hardnessηshow obvious odd-even oscillations when n≤5,Pb_(n)Ag_(n)(n=2–12)clusters become less chemically stable and show insulator-to-metal transition with the variation of cluster size n,Pb_(n)Ag_(n)(n≥9)cluster are good candidates to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PbAg alloys.Those can be well explained by the density of states(DOS)distributions of Pb atoms and Ag atoms between–0.5 Ha and 0.25 Ha in Pb_(n)Ag_(n)(n=2–12)clu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Pb_(n)Ag_(n)(n=2–12)clusters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ground state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含量对FeO-SiO_(2)-Al_(2)O_(3)体系熔体结构及输运性质的影响
2
作者 胡金 李田玉 +6 位作者 严康 林嘉豪 姚明灿 范鹤林 李明周 王瑞祥 徐志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192,共9页
富氧熔炼技术能够强化熔炼过程和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也导致了铜渣含铜量高的问题。铜渣熔体的输运性质(黏度、扩散系数等)对铜渣含铜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Al_(2)O_(3)含量对FeO-SiO_(2)-Al_(2)O_(3... 富氧熔炼技术能够强化熔炼过程和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也导致了铜渣含铜量高的问题。铜渣熔体的输运性质(黏度、扩散系数等)对铜渣含铜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Al_(2)O_(3)含量对FeO-SiO_(2)-Al_(2)O_(3)体系熔体结构及输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i和Al都是以4配位为主,且[SiO4]4-四面体比[AlO_(4)]^(5-)四面体更稳定。此外,当Al_(2)O_(3)含量从2%增加到17%,O—Si—O键角基本保持不变,O—Al—O键角从104.11°降到101.03°;NBO/T从3.32下降到2.51,体系聚合程度增加,黏度从0.17 Pa·s增加到0.45 Pa·s。研究结果将为降低强化熔炼过程铜渣含铜量和提高铜的直收率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 熔体结构 黏度 输运性质 造锍熔炼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O-SiO_(2)体系熔体的结构及输运性质
3
作者 姚明灿 李田玉 +5 位作者 胡金 付芳忠 林嘉豪 范鹤林 王瑞祥 徐志峰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4,共8页
针对铜冶炼过程中铜的损失,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FeO-SiO_(2)体系的结构及输运性质。结果表明:当FeO含量(指质量分数,下同)从50%增加到85%,Si-O的键长保持1.60A(1A=0.1 nm)不变,Fe-O的键长从2.08A降低到2.07A;O-Si-O的键角保持108... 针对铜冶炼过程中铜的损失,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FeO-SiO_(2)体系的结构及输运性质。结果表明:当FeO含量(指质量分数,下同)从50%增加到85%,Si-O的键长保持1.60A(1A=0.1 nm)不变,Fe-O的键长从2.08A降低到2.07A;O-Si-O的键角保持108.00°不变,而Si-O-Si键角从144.98°降低到140.00°;自由氧的比例从1.74%增加到42.64%,桥氧的比例从42.60%降低到1.84%。NBO/T从0.25增加到2.42,结构的聚合度随着FeO含量(指质量分数,下同)的升高而降低,黏度从0.74 Pa·s降低到0.02 Pa·s。[SiO_(4)]4-四面体是FeO-SiO_(2)体系的主要结构单元,[SiO_(4)]4-四面体之间通过共顶角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 熔体结构 FeO-SiO_(2) 输运性质 分子动力学模拟 径向分布函数 自扩散系数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氯化钠水溶液的微观结构与析出晶体之间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白世玉 赵兴宇 +2 位作者 林佳玮 权国强 王丽娜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0-707,共8页
为了探究无机电解质水溶液的微观结构与析出晶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对高浓度氯化钠水溶液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并结合低浓度氯化钠水溶液及氯化钾水溶液的结果进行了讨论。离子团簇的分析结果表明电解质水溶液析出的晶体在组成和几何... 为了探究无机电解质水溶液的微观结构与析出晶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对高浓度氯化钠水溶液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并结合低浓度氯化钠水溶液及氯化钾水溶液的结果进行了讨论。离子团簇的分析结果表明电解质水溶液析出的晶体在组成和几何关系上都与溶液中的离子团簇是对应的,说明溶液能够析出的晶体的组成方式和几何结构已经存在于母相溶液之中,析出的晶体与溶液的微观结构具有对应关系。径向分布函数、离子间距和瞬态图像的结果显示,高浓度氯化钠水溶液中只存在着直接接触离子对和部分间隔离子对,分别对应于Na^(+)-Cl^(-)径向分布函数上的第一峰和第二峰。与低浓度氯化钠水溶液相比,直接接触离子对的比例显著提高,而部分间隔离子对的比例则大幅下降,完全间隔离子对消失,表明溶液中离子间的结合方式会随浓度发生转变;离子间结合方式的变化是导致溶液微观结构及所析出晶体结构变化的原因。溶液中水分子构成的纯水团簇和Na^(+)与Cl^(-)构成的离子团簇的存在,说明高浓度的氯化钠水溶液中具有自聚集效应。本文的结果将为溶液析晶与结晶过程的理解及溶液微观结构的认知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析晶 氯化钠水溶液 离子团簇 微观结构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铜纳米线的拉伸断裂分布与初始滑移分布的关系
5
作者 刘守涛 赵健伟 +1 位作者 王奋英 马汉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404,共11页
构建了系列球形中空结构的纳米线(NW),采用分子动力学(MD)对每个模型300个不同初始态的样本开展拉伸形变模拟。并利用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机器学习算法,... 构建了系列球形中空结构的纳米线(NW),采用分子动力学(MD)对每个模型300个不同初始态的样本开展拉伸形变模拟。并利用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机器学习算法,获得了初始滑移面的位置。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了初始滑移位置分布以及断裂位置分布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内部中空半径较小时,断裂位置分布形成于塑性形变阶段,初始滑移分布与断裂位置分布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对于脆性特征明显的大中空半径的NW,高能内表面诱导产生的滑移面迅速积累,产生颈缩并导致最终的断裂。因此当内部中空结构达到一定尺寸时初始滑移位置的分布与最终断裂位置的分布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中空结构 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算法 初始滑移 断裂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Ca_7Mg_3合金快速凝固过程中团簇结构的形成特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高廷红 刘让苏 +2 位作者 周丽丽 田泽安 谢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93-2100,共8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液态Ca7Mg3合金凝固过程中团簇结构的形成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双体分布函数、Honeycutt-Andersen(HA)键型指数法、原子团类型指数法(CTIM)以及遗传跟踪等方法对凝固过程中团簇结构的形成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结...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液态Ca7Mg3合金凝固过程中团簇结构的形成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双体分布函数、Honeycutt-Andersen(HA)键型指数法、原子团类型指数法(CTIM)以及遗传跟踪等方法对凝固过程中团簇结构的形成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以冷速为1×1012K·s-1的快速凝固条件下,系统形成以1551、1541、1431键型为主的非晶态结构;二十面体基本原子团(120120)在快速凝固过程中对非晶态结构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在合金凝固过程中,团簇的稳定性不仅与构成团簇的基本原子团类型有关,还与中心原子类型以及中心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关.由于(120120)基本原子团能量较低并且在低温具有较好的遗传特性,基本原子团之间很容易连接在一起组成更大的团簇.所形成的团簇结构显著不同于那些由气相沉积、离子溅射等方法所获得的团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液态Ca7Mg3合金 凝固过程 原子团类型指数法 团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Ni原子团簇演变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11
7
作者 徐延祎 王丽 边秀房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5-68,74,共5页
采用常温常压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 ,模拟了液态Ni中原子团簇在快速凝固条件下的演变过程 ,模型采用TB作用势。采用偶分布函数、键对和多面体等结构参数来描述快速凝固条件下团簇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并将团簇结构可视化。在 2 0 0 0K下 ,液... 采用常温常压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 ,模拟了液态Ni中原子团簇在快速凝固条件下的演变过程 ,模型采用TB作用势。采用偶分布函数、键对和多面体等结构参数来描述快速凝固条件下团簇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并将团簇结构可视化。在 2 0 0 0K下 ,液态Ni中团簇数量较少 ,由一定数量的 15 5 1、144 1及 16 6 1键对所形成的缺陷二十面体构成 ;在快速冷却条件下 ,团簇的数量随温度的降低不断增加 ,且出现由 12个 15 5 1键型所形成的完整二十面体团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快速冷却 二十面体团簇网络 非晶结构 计算机模拟 镍原子 液态金属 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金属Ga急冷凝固中微观结构转变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海涛 刘让苏 +3 位作者 陈晓莹 杜生海 侯兆阳 张爱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9-455,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液态金属Ga的快速凝固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跟踪研究,运用HA键型指数法和原子团类型指数法分析了金属原子Ga的成键类型和形成的基本原子团结构。发现:与通常的液态金属(如Al)相反,随着温度的降低,二十面体及与二十面...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液态金属Ga的快速凝固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跟踪研究,运用HA键型指数法和原子团类型指数法分析了金属原子Ga的成键类型和形成的基本原子团结构。发现:与通常的液态金属(如Al)相反,随着温度的降低,二十面体及与二十面体相关的1551,1541键型数目明显下降;与立方体(fcc,bcc),六角密集结构相关的1421,1422键型数目明显增加;而与菱面体相关的1321,1311键型的数目却显著增加,逐渐占据优势。最后形成一种新型的以菱面体结构为主、夹杂着立方体(fcc,bcc)、六角密集(hcp)等团簇结构所组成的非晶态结构。这正是非晶态金属Ga的g(r)曲线分裂的第二峰的顺序为前低后高,而与非晶态金属Al的g(r)曲线(其分裂的第二峰的顺序为前高后低)明显不同的微观结构上的物理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Ga 微结构转变 团簇结构 分子动力学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团簇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民 龚艳春 王广厚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2期238-246,共9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Morse相互作用势研究金属团簇Cun的结构和性质,给出不同尺寸团簇的基态结构.当团簇缓慢加热时,具有不同结构和对称性的团簇呈现不同的蒸发过程。从径向分布函数计算出平均最近邻距离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Morse相互作用势研究金属团簇Cun的结构和性质,给出不同尺寸团簇的基态结构.当团簇缓慢加热时,具有不同结构和对称性的团簇呈现不同的蒸发过程。从径向分布函数计算出平均最近邻距离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铜团簇 结构 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镓小团簇结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斌 凌俐 曹培林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70-275,共6页
用局域密度泛函近似下的全势能线性Muffin-Tin轨道组合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氮化镓小团簇GanNn(n=2~6)的结构和能量进行了计算,并和已有的报道进行了比较.除Ga2N2外,获得了所有上述团簇的新的最稳定结构.最稳定结构中存在着N2单元或N3单元... 用局域密度泛函近似下的全势能线性Muffin-Tin轨道组合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氮化镓小团簇GanNn(n=2~6)的结构和能量进行了计算,并和已有的报道进行了比较.除Ga2N2外,获得了所有上述团簇的新的最稳定结构.最稳定结构中存在着N2单元或N3单元或两者兼有,表明N—N键在GanNn(n=2~6)团簇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上述团簇的HOMO-LUMO能量间隔进行了计算.HOMO-LUMO能量间隔为1.601~2.667eV,表明上述团簇将显示像半导体一样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镓 小团簇结构 分子动力学计算 微观结构 半导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6团簇2D和3D结构的竞争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丰收 王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97-498,共2页
在距离相关紧密结合分子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对Na6两个最低能量异构体(一个具有C5v对称性,是3D结构,另一个具有D3h对称性,是2D结构)的结构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求解Hesian矩阵和对距离相关紧密结合分子动力学... 在距离相关紧密结合分子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对Na6两个最低能量异构体(一个具有C5v对称性,是3D结构,另一个具有D3h对称性,是2D结构)的结构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求解Hesian矩阵和对距离相关紧密结合分子动力学轨道所作的速度自关联函数的福里叶变换分析,得到了这些钠原子微团簇的振动频率。尽管这两种结构的能量很接近,但它们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振动性质,这反映了其几何结构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 3D 紧密结合 分子动力学 原子团簇 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3Al合金液态与非晶中的原子团簇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丽 衣粟 边秀房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7-301,共5页
采用常温常压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模拟了液态Ni3Al中原子团簇在快速凝固条件下的演变过程,模型采用的是TB(tight-binding)作用势.用偶分布函数、键对和多面体等结构参数来描述快速凝固条件下团簇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并将团簇结构可视化.在... 采用常温常压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模拟了液态Ni3Al中原子团簇在快速凝固条件下的演变过程,模型采用的是TB(tight-binding)作用势.用偶分布函数、键对和多面体等结构参数来描述快速凝固条件下团簇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并将团簇结构可视化.在2000K下,液态Ni3Al中团簇数量较少,且都是由缺陷二十面体构成;在4×1013K·S-1的冷速下,团族的数量随温度的降低不断增加,且出现完整二十面体团簇,体系最终形成了由二十面体和缺陷二十面体团簇网络所组成的非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合金 液态 非晶结构 原子团簇 分子动力学模拟 快速冷却 二十面体团簇网络 镍铝合金 凝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I)_n团簇熔化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向富 陈宏善 +1 位作者 孟凡顺 刘百幸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用遗传算法结合经验势搜索了(AgI)n(n=3-15)团簇的可能稳定结构,并用微正则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它们的熔化行为.(AgI)n团簇的稳定结构主要以四元环和六元环相接的笼状结构为主.大多数(AgI)n会在一个较大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结构不... 用遗传算法结合经验势搜索了(AgI)n(n=3-15)团簇的可能稳定结构,并用微正则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它们的熔化行为.(AgI)n团簇的稳定结构主要以四元环和六元环相接的笼状结构为主.大多数(AgI)n会在一个较大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结构不断扭曲,原子间距涨落及动能涨落不断增大,直到在某个温度下熔化,结构变得完全无序.(AgI)6的结构具有很高的对称性,熔化发生在一个较窄的温度范围.对于(AgI)5,会在熔化前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发生最稳定结构与能量较高的环状异构体之间的转化,并可能出现负热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I)n团簇 基态结构 熔化行为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铜Cu凝固过程中晶体生长与团簇微观结构演变特性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易学华 卜寿亮 +3 位作者 钟庆湖 曾辉 温建平 杨伟志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0-436,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Quantum Sutton-Chen(QS-C)多体势,对液态金属铜(Cu)凝固过程中的晶体生长规律及纳米团簇微观结构转变特性进行了模拟跟踪研究.运用Honeycutt-Andersen(HA)键型指数法和新的原子团类型指数法(CTIM-2)分析了金属Cu...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Quantum Sutton-Chen(QS-C)多体势,对液态金属铜(Cu)凝固过程中的晶体生长规律及纳米团簇微观结构转变特性进行了模拟跟踪研究.运用Honeycutt-Andersen(HA)键型指数法和新的原子团类型指数法(CTIM-2)分析了金属Cu原子的成键类型和原子团簇结构演变特性.结果发现:当以1.0×10^(13)K/s速率凝固时,系统最终形成晶体和非晶体混合共存结构;在以4.0×10^(12) K/s速度冷却时,系统从673 K就开始结晶,并形成以1421和1422二种键型为主的晶体结构;面心立方(FCC)和六角密集(HCP)结构在形成晶体铜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由1421键型构成的面心立方(12000120)基本原子团在晶体生长和纳米团簇结构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铜凝固 晶体生长 团簇结构演变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309)团簇升温过程中结构转变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绪洋 代武春 夏继宏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5-590,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具有面心立方(fcc)晶格结构的截断八面体Ag309团簇升温过程中结构演变.对团簇的能量曲线变化、快照图演变和键对分析表明:无缺陷截断八面体Ag309团簇在410K时转变为二十面体,在840K时熔化;不同缺陷诱导二十面...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具有面心立方(fcc)晶格结构的截断八面体Ag309团簇升温过程中结构演变.对团簇的能量曲线变化、快照图演变和键对分析表明:无缺陷截断八面体Ag309团簇在410K时转变为二十面体,在840K时熔化;不同缺陷诱导二十面体结构转变温度异常变化,沿晶面滑移缺陷使二十面体转变温度升高,沿晶面旋转缺陷使二十面体结构转变温度降低;不同缺陷对团簇键型和势能产生的影响是使二十面体结构转变温度异常变化的主要诱导因素.这种通过缺陷控制团簇结构转变的研究为新型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 分子动力学 结构转变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金属Cu快速凝固过程中原子团簇及非晶态结构转变特性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易学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4-252,共9页
本文采用Quantum Sutton-Chen多体势,对由5万个液态金属Cu原子组成系统的原子团簇的形成与演变特性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似研究.我们采用原子团类型指数法(CTIM)来描述复杂的微观结构转变.研究发现:系统形成以1551、1541和1431三种键型为... 本文采用Quantum Sutton-Chen多体势,对由5万个液态金属Cu原子组成系统的原子团簇的形成与演变特性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似研究.我们采用原子团类型指数法(CTIM)来描述复杂的微观结构转变.研究发现:系统形成以1551、1541和1431三种键型为主的非晶态结构;二十面体原子团(12 0 12 0)和(12 2 8 2)、(13 1 10 2)、(13 3 6 4)、(14 1 10 3)、(14 2 8 4)、(14 3 6 5)缺陷多面体基本原子团在液态转变为非晶体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系统所形成的纳米团簇是由一些基本团簇和由这些基本团簇相互连接而成的中等团簇所组成,这正是与由气相沉积法和离子溅射法所获得的团簇结构的本质差别所在.通过双体分布函数g(r)、HA键型、基本原子团、平均原子体积和比值g_(min)/g_(max)的分析,还得到液态金属Cu在冷却速率为1.0×10^(14)K/S时的非晶转变温度T_8约为673 K.同时还发现,1551、1441、1661三种键型随温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反映出体系对称性结构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Cu Q—SC多体势 分子动力学模拟 非晶态 纳米团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体金属铜凝固过程中原子团簇结构的形成与生长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易学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22-127,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液态金属Cu在两种不同冷却速率下的凝固过程中其原子团簇结构的形成与生长特性进行了模拟跟踪研究。运用双体分布函数、HA键型指数法、原子团簇类型指数法和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凝固过程中原子团簇的微观结构演变特...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液态金属Cu在两种不同冷却速率下的凝固过程中其原子团簇结构的形成与生长特性进行了模拟跟踪研究。运用双体分布函数、HA键型指数法、原子团簇类型指数法和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凝固过程中原子团簇的微观结构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冷却速率为4.0×1012 K/s和2.0×1012K/s时,系统形成以1421、1422键型或由这两种键型构成的面心立方(fcc)(12 0 0 0 12 0)和六角立方(hcp)基本原子团(12 0 0 0 6 6)为主体的晶体结构;尤其是由1421键型构成的面心立方(12 0 0 0 12 0)基本原子团在原子团簇结构的形成和晶体生长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还发现:两种冷速下的结晶温度分别为673K和773K,即冷却速度越慢,结晶温度越高;系统最终形成了fcc和hcp的混合晶体结构,但以fcc晶体结构为主;fcc(12 0 0 0 12 0)基本原子团在慢速低温时具有较好的遗传特性,基本原子团之间很容易连接在一起生长成较大的纳米级大团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Cu 原子团簇结构 分子动力学模拟 Q-SC多体势 成核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_(59)团簇在升温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18
作者 张林 孙海霞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9-912,共4页
应用基于嵌入原子势的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一个Cu59团簇在升温过程中由固态转变为熔体的结构演化过程.根据由原子密度分布函数确定的4个壳层内原子局域结构随温度升高所发生变化的分析表明,在升温过程中由于原子之间连续地交换位置,团... 应用基于嵌入原子势的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一个Cu59团簇在升温过程中由固态转变为熔体的结构演化过程.根据由原子密度分布函数确定的4个壳层内原子局域结构随温度升高所发生变化的分析表明,在升温过程中由于原子之间连续地交换位置,团簇结构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首先在团簇内部形成由13个原子组成的近二十面体结构,继之各壳层内的原子结构逐渐变得无序,并最终形成原子分布于3个壳层内的处于熔融状态的Cu59团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团簇 分子动力学 计算机模拟 表面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变率下温度对单晶铜拉伸微观变形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双磊 褚浩男 +3 位作者 韩帅 付绍祥 王振敏 胡小东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目的以单晶铜为研究对象,探究5×10^(9)s^(-1)高应变率下温度对单晶铜的应力及微观变形的影响,为设计、制备高性能单晶铜导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构建尺寸为10.8 nm×10.8 nm×10.8 nm的单晶铜模型,... 目的以单晶铜为研究对象,探究5×10^(9)s^(-1)高应变率下温度对单晶铜的应力及微观变形的影响,为设计、制备高性能单晶铜导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构建尺寸为10.8 nm×10.8 nm×10.8 nm的单晶铜模型,在应变率为5×10^(9)s^(-1),温度为100~1100 K范围内对单晶铜进行x、y、z三轴拉伸,模拟其应力应变、位错密度、晶体结构转变规律,对晶体的有序性和孔洞体积分数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单晶铜的屈服强度降低,在温度为1100 K时单晶铜的屈服强度比100 K时降低了约55%,与屈服强度相对应的应变数值会提前约5%。得到了100~1100 K温度范围内应力−应变曲线,该曲线包括3个阶段,即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应力下降阶段。对应力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当应力达到屈服点后,单晶铜内部出现孔洞形核,孔洞快速长大并合并;在变形的同时,晶格结构发生转变,在1100 K温度时FCC结构全部转变为Other结构;利用径向分布函数对晶格有序性进行分析,发现在高应变下会产生非晶结构。结论随着温度的升高,单晶铜的屈服强度降低,屈服强度的下降主要是位错密度增大、孔洞形核、快速长大和合并以及晶格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单晶铜 晶体结构 应力应变 孔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