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体间融合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合并Modic Ⅱ型改变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0
1
作者 贺宪 黄东生 +2 位作者 梁安靖 彭焰 孔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07-1012,共6页
目的 :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合并ModicⅡ型改变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1月因合并ModicⅡ型改变的单节段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且需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椎体间融合术组(... 目的 :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合并ModicⅡ型改变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1月因合并ModicⅡ型改变的单节段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且需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椎体间融合术组(A组)和单纯髓核摘除术组(B组)。A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26-58岁,平均40.77±10.27岁,病变节段L4/5 17例,L5/S1 14例,采用后路单侧开窗、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入融合内固定术(简称椎体间融合术)。B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25-56岁,平均38.48±9.77岁,病变节段L4/5 15例,L5/S1 16例,采用传统的后路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简称单纯髓核摘除术)。两组病例数、男女构成比、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病变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6、12个月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并完成术后6、12个月的Macnab疗效评估。结果:术后共54例患者(A组28例,B组26例)获得随访,腰腿痛均明显减轻。每组术后6、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A组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B组(P〈0.05),但腿痛VAS评分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Macnab标准评价,术后6个月,A组优20例、良6例、可2例,B组优10例、良12例、可4例;术后12个月,A组优22例、良5例、可1例,B组优13例、良10例、可3例;A组优良率大于B组(P〈0.05)。结论: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合并ModicⅡ型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髓核摘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modic型改变 椎体间融合术 髓核摘除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c 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核因子-κB、白介素18和P物质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贺宪 黄东生 +3 位作者 彭焰 梁安靖 孔畅 曾巧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F-κB)、白介素-18(IL-18)和P物质(SP)在Modic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因单节段腰间盘退变性疾病行椎体间融合术的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20-70...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F-κB)、白介素-18(IL-18)和P物质(SP)在Modic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因单节段腰间盘退变性疾病行椎体间融合术的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20-70岁,平均47.1±13.7岁。根据手术节段终板有无ModicⅡ型改变,将其分为ModicⅡ型改变组(A组)和无Modic改变组(B组)。同时收集因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前路手术治疗的5例年轻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男3例,女2例,年龄20-29岁,平均24.2±3.7岁。对术中取出的软骨终板标本行HE染色观察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IL-18和SP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指数。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C组软骨终板无明显退变,A组退变程度重于B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B、C组NF-κB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55.39±17.74、36.01±14.80、4.42±2.84,IL-18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45.23±12.95、30.22±12.01、5.22±3.46,SP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38.29±19.26、25.83±16.52、0.97±1.32。A、B组NF-κB、IL-18和SP阳性细胞指数均明显高于C组(P〈0.05),A组明显高于B组(P〈0.05),NF-κB与IL-18的表达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Modic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NF-κB、IL-18和SP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显著性升高,可能是ModicⅡ型改变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型改变 腰痛 核因子-κB 白介素-18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伴ModicⅡ型改变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赢 杨小政 +3 位作者 朱翔 车荟 路康 任永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16-1119,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伴ModicⅡ型改变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7月,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的12例同节段同侧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伴ModicⅡ型改变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7月,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的12例同节段同侧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伴ModicⅡ型改变的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8条简明量表(SF-8)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3~6个月。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前ODI评分为(53.11±13.10)分,术后3个月为(13.11±5.97)分,术后半年为(5.00±4.07)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前与术后半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VAS评分为(6.30±2.00)分,术后为(2.10±0.88)分,术后3个月为(1.10±0.74)分,术后半年为(1.13±0.83)分,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前与术后半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SF-8评分为(26.15±11.49)分,术后3个月为(61.61±14.44)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Quadrant通道系统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伴ModicⅡ型改变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术后出血少,显著减少软组织损伤,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并发症较少等优势,术后症状缓解明显,随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modic Quadrant微创系统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Modic改变与终板缺损体积和形态的联系及二者与腰痛相关性的研究
4
作者 施能超 宋昊 +3 位作者 曹录民 刘栋 王啸 华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1-718,共8页
目的:分析腰椎Modic改变的体积与终板缺损的体积、形态的相关性,探究相关终板病变与腰痛症状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腰椎MRI检查有终板缺损的40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是否合并Mo... 目的:分析腰椎Modic改变的体积与终板缺损的体积、形态的相关性,探究相关终板病变与腰痛症状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腰椎MRI检查有终板缺损的40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是否合并Modic改变分为两组:Modic改变组(204例)和无Modic改变组(197例),测量并计算两组患者终板缺损的体积分数并评估两组患者腰椎终板缺损的形态,分为典型形态组(凹陷形、三角形、圆形)和非典型形态组(矩形、不规则形)。测量Modic改变204例患者Modic改变的长、宽、高,并计算体积分数。分析Modic改变的体积分数与终板缺损的体积分数、形态的相关性。根据所有患者椎间盘退变等级分组,对每组患者分别进行Modic改变的体积分数与终板缺损的体积分数、形态分组的相关性分析。随访患者腰痛情况,对不同终板缺损形态与是否合并Modic改变患者腰痛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典型形态组共369个椎体,152个椎体合并Modic改变;非典型形态组共191个椎体,149个椎体合并Modic改变。Modic改变组的腰椎终板缺损体积分数为0.017±0.014,无Modic改变组的腰椎终板缺损体积分数为0.008±0.007。非典型形态组终板缺损患者的Modic改变体积分数0.20±0.13,典型形态组终板缺损患者Modic改变体积分数0.1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腰椎Modic改变的体积分数与终板缺损体积分数的变化呈线性正相关(P<0.001)。椎间盘轻度与中度退变的患者中,Modic改变的体积与终板缺损的体积与形态有着相关性(P<0.05);在椎间盘重度退变的患者中,Modic改变的体积与终板缺损的体积有着相关性(P<0.001),Modic改变的体积分数与终板缺损的形态之间未见相关性(P>0.05)。共随访65例患者腰痛情况,有30例患者出现腰痛症状(Modic改变组24例,无Modic改变组6例),终板缺损合并Modic改变的患者腰痛患病率高于单纯终板缺损患者(P<0.05),不同终板缺损形态患者腰痛患病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Modic改变的体积分数与终板缺损的体积分数呈现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椎间盘轻度与中度退变的患者中,非典型组形态的终板缺损患者的Modic改变体积分数普遍大于典型形态组;合并Modic改变患者中腰痛的比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终板缺损 MRI 腰痛 腰椎退行性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其与腰椎不稳的关系 被引量:26
5
作者 谢冬晓 丁文元 +5 位作者 申勇 张英泽 马铮 王辉 胡彬欣 胡静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90-1095,共6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腰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2011年12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MRI和常规X线片检查的年龄≥40岁的患者430例,男210例,女220例,年龄40~73岁。观察...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腰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2011年12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MRI和常规X线片检查的年龄≥40岁的患者430例,男210例,女220例,年龄40~73岁。观察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根据腰椎是否稳定分为腰椎稳定组和腰椎不稳定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腰椎稳定组患者分为腰椎曲度正常组和异常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430例共计2150个腰椎椎间盘中,124例(28.84%)154个(7.16%)椎间盘终板存在Modic改变,其中Ⅰ型34例(7.91%)、34个椎间盘(1.58%),Ⅱ型72例(16.74%)、100个椎间盘(4.65%),Ⅲ型18例(4.19%)、20个椎间盘(0.93%);L2/3 14个,L3/4 24个,L4/5 50个,L5/S1 66个,其发生率分别为0.65%、1.12%、2.32%、3.07%;其中Modic改变位于终板前部79个,后部31个,整个终板44个;仅累及上终板52个,仅累及下终板41个,累及上、下终板61个。腰椎不稳定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36.68%,腰椎稳定组为19.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ic Ⅰ、Ⅱ、Ⅲ型中腰椎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82.35%、69.44%、33.3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曲度正常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11.11%,腰椎曲度异常组为23.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以Ⅱ型最多见,以L4/5和L5/S1节段多发;其与腰椎不稳和腰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Ⅰ型改变与腰椎不稳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modic改变 腰椎不稳 腰椎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Modic改变与轴性疼痛的关系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新伟 汤俊君 +4 位作者 袁文 顾韬 韩竹 张颖 林秋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病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各节段分布及各分布节段类型,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与颈部轴性疼痛的关系。结...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病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各节段分布及各分布节段类型,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与颈部轴性疼痛的关系。结果:136例颈椎病患者中有23例存在Modic改变,发生率为16.9%;男性患者中发生率为17.7%,女性为15%;最常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C5/6;Modic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4%、7.4%、5.1%。存在Modic改变的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为56.5%,术后缓解率为76.9%;无Modic改变者轴性疼痛的发生率为20.4%,术后缓解率为73.9%,两者轴性疼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odic改变Ⅰ、Ⅱ、Ⅲ型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3.3%、60%和28.6%,术后缓解率分别为100%、66.7%和50%;Modic改变Ⅰ型患者轴性疼痛发生率和术后缓解率均较其他两型为高(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中Modic改变以Ⅱ型最多,以C5/6节段最为常见。Modic改变患者轴性疼痛发生率较高,其中以ModicⅠ型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轴性疼痛 颈椎 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上腰椎终板信号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性别、体重、劳动量及吸烟与Modic改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7
作者 韩超 马信龙 +3 位作者 马剑雄 王涛 田鹏 臧加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上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10例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及类型,并评估Modic改变与性别、体重、劳动量及吸烟等因素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上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10例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及类型,并评估Modic改变与性别、体重、劳动量及吸烟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47例患者共58个椎间盘邻近椎板存在Modic改变,占入选患者的22.4%。其中男16例;女31例,ModicⅠ型、Ⅱ型和Ⅲ型的人数分别为16例、25例、6例,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L5/S1(28个)、L4/5(17个)、L3/4(9个)、L2/3(4个)。在肥胖人群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和超重人群(P<0.05),重体力劳动者的发生率高于一般劳动者(P<0.05),劳动量和体重与ModicⅢ型改变有相关性(P<0.05),与其他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吸烟与Modic改变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体重及劳动量等因素与Modic改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生物力学损伤可能在Modic改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modic改变 椎间盘 终板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c改变与腰痛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冰 王沛 +3 位作者 冯世庆 马信龙 李晖 阮文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21-926,共6页
目的:探讨MRI上Modic改变与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等电子数据库,搜集符合要求的关于Modic改变的临床研究。提取的主要数据为(1)椎间盘造影术... 目的:探讨MRI上Modic改变与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等电子数据库,搜集符合要求的关于Modic改变的临床研究。提取的主要数据为(1)椎间盘造影术后发生疼痛(与原腰痛症状相似)的椎间盘数和其中发生Modic改变的椎间盘数;(2)椎间盘造影术后未发生疼痛(无腰痛和未发生与原腰痛症状相似的疼痛)的椎间盘数和其中发生Modic改变椎间盘数。将其带入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4.2(下载自Cochrane Libirary)中,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 model)下,用优势比(oddsratio,OR)计算结果,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然后对Modic改变的不同亚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筛选,共6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6篇文献共纳入患者966例,椎间盘3026个。椎间盘造影术后疼痛组和无疼痛组相比,OR值为3.66(95%CI,1.46~9.15)。椎间盘造影术后疼痛组1型Modic改变与2型Modic改变相比,OR值为1.31(95%CI,0.35~4.96)。结论:和无腰痛患者相比,腰痛患者的Modic改变发生率更高;与2型Modic改变相比,尚没有证据表明1型Modic改变更易引起腰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腰痛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痛患者下腰椎MRI上Modic改变与高信号区的发生情况及意义 被引量:14
9
作者 贺宪 彭焰 +2 位作者 梁安靖 张新亮 黄东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下腰椎MRI上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的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对511例腰痛患者(男263例,女248例;年龄20~70岁,平均48岁)腰椎MRI上L4,5和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H1Z...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下腰椎MRI上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的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对511例腰痛患者(男263例,女248例;年龄20~70岁,平均48岁)腰椎MRI上L4,5和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H1Z进行评估,统计两者及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的发生率。将有Modic改变和,或HIZ的椎间盘分为Modie组、Modie—HIZ组、HIZ组,比较3组的年龄、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程度、腰痛VAS和ODI评分。结果:511例患者中,190例(37.18%)209个节段有Modie改变,127例(24.85%)142个椎间盘有HIZ.18例(3.52%)18个节段出现Modie改变和HIZ共存的现象。HIZ组、Modie—HIZ组和Modic组分别为89例(124个节段)、18例(18个节段)、152例(191个节段),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6.0±11.0岁、49.2±9.2岁和53.5±10.6岁,仅HIZ组和Mo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平均高度分别为9.93±2.46mm、8.73±2.45mm和7.57±2.21mm,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椎间盘退变分级均≥Ⅲ级,其中Ⅳ级+V级退变率分别为48.39%、72.22%和75.92%,仅HIZ组与Modie组、Modie—HI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VAS分别为8.39±0.32分、8.45±0.30分、8.61±0.54分,ODI评分分别为38.22±4.23分、38.45±4.16分、39.18±3.53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痛患者下腰椎Modic改变和HIZ的发生率较高,但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的发生率低,当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时腰痛并不会明显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MRI modic改变 高信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海龙 丁文元 +5 位作者 申勇 张为 刘西斌 郭金库 曹来震 梁昌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比较存在Modic改变与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VAS评分;分析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756个腰椎间盘中,69例(54.8%)124(18.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存在Modic改变。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5.5±2.0,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3.0±1.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分型:Ⅰ型有15例患者(11.9%)19个椎间盘退变(2.5%),Ⅱ型48例(38.1%)97个椎间盘退变(12.8%),Ⅲ型6例(4.8%)8个椎间盘退变(1.1%)。退变终板节段:L5/S1椎间盘32个(25.8%),L4/5椎间盘26个(21.0%),L3/4椎间盘9个(7.3%),L2/3椎间盘47个(37.9%),L1/2椎间盘6个(4.8%),T12/L1椎间盘4个(3.2%)。Modic改变发生于终板凹侧99(13.1%)个,发生于终板凸侧25(3.3%)个;凹侧与凸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多发生于终板的凹侧,以L2/3、L5/S1和L4/5节段多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间盘退变 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微创治疗伴终板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富海 吴小涛 +5 位作者 洪鑫 王邵清 刘磊 王锋 蒋赞利 惠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7-451,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内窥镜下微创治疗伴腰椎终板信号改变(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5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经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男43例、女35例... 目的:探讨经后路内窥镜下微创治疗伴腰椎终板信号改变(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5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经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男43例、女35例,平均年龄44.3岁(2367岁),平均随访36.7个月(762个月),根据有无终板改变分为A、B两组。A组:MRI影像显示终板无信号改变,共33例;B组:MRI影像示终板有信号改变,共45例,其中ModlcⅠ、Ⅱ、Ⅲ型分别为13、25、7例。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及最终随访时的VAS、OD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A、B组的VAS、OD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DI值改善率分别为A组86.2%、B组81.3%,VAS改善率分别为A组89.2%、B组77.2%,A组ODI值及VAS改善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终板不同Modic改变类型间疗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终板Modic改变可能是引起术后腰痛的一个原因,并影响术后腰痛的缓解,且MED术对治疗不同类型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 腰痛 modic改变 腰椎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滑脱与终板Modic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吕晓艳 石媛媛 +4 位作者 关春爽 李莉 秦宝琦 蔡玉 李学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0-404,共5页
目的 :观察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腰椎终板的Modic改变情况,分析退变性滑脱与终板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MRI资料,观察腰椎滑脱节段与非滑脱节段终板Modic改变各型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分析终板Mo... 目的 :观察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腰椎终板的Modic改变情况,分析退变性滑脱与终板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MRI资料,观察腰椎滑脱节段与非滑脱节段终板Modic改变各型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分析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540个椎体中,Ⅰ度滑脱149个,Ⅱ度滑脱17个;L1椎体滑脱10个,L2椎体26个,L3椎体41个,L4椎体46个,L5椎体43个。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计1080个腰椎终板,351个终板存在Modic改变,其中ModicⅠ型172个(15.93%),Ⅱ型144个(13.33%),Ⅲ型3个(0.28%),混合型32个(2.96%);L1/2节段34个(3.15%),L2/3节段61个(5.65%),L3/4节段65个(6.02%),L4/5节段77个(7.13%),L5/S1节段114个(10.56%)。腰椎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发生率为75.30%,非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发生率为1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滑脱程度呈正相关(r=0.613,P<0.05)。结论 :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多见,各型中以Ⅰ型多发,Modic改变的发生与滑脱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滑脱 modic改变 MRI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2WI压脂序列在Modic改变分型中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许凤 邹月芬 +1 位作者 徐磊 冯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09-1613,共5页
目的 :评价在1.5T的MR系统成像仪中T2WI压脂序列在Modic改变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3月间因腰腿痛行腰椎MRI检查的276例患者的MRI资料,进行Modic分型的对比研究。通过双盲法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分型。分... 目的 :评价在1.5T的MR系统成像仪中T2WI压脂序列在Modic改变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3月间因腰腿痛行腰椎MRI检查的276例患者的MRI资料,进行Modic分型的对比研究。通过双盲法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分型。分别是方法 1:T1WI、T2WI序列;方法 2:T1WI、T2WI、T2WI-FS序列。2位医师分别采用方法 1、2将Modic改变分型。结果:两位医师分型结果一致率分别为方法 1:98.66%,Kappa=0.925(P〈0.001);方法 2:99.49%,Kappa=0.975(P〈0.001)。采用方法 1、2将终板退变分为ModicⅠ型、Ⅱ型、Ⅲ型、混合型,且两种方法检出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对混合型进一步分析亚型,分7个亚型,分别为Ⅰ/Ⅱ、Ⅱ/Ⅰ、Ⅲ/Ⅱ、Ⅱ/Ⅲ、Ⅰ/Ⅲ、Ⅲ/Ⅰ、Ⅰ/Ⅱ/Ⅲ型,其中Ⅰ/Ⅱ型和Ⅱ/Ⅰ型最多。结论:磁共振T2WI压脂序列联合T1WI、T2WI序列能在影像学上提高对ModicⅠ型、混合型的检出率,对Modic改变分型优于传统的T1WI和T2WI序列,还可依改变区域MR信号对混合型进一步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modic改变 分型 T2WI压脂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c改变分型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推拿近期疗效 被引量:9
14
作者 袁仕国 张志伟 +4 位作者 徐明奎 周理 黄坚 陈美雄 李义凯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02-210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Modic改变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推拿治疗CNLBP患者82例,根据MRI中Modic改变分4组:A组Modic 0型43例;B组Modic I型13例,C组Modic域型20例,D组Modic芋型6例。所有患...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Modic改变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推拿治疗CNLBP患者82例,根据MRI中Modic改变分4组:A组Modic 0型43例;B组Modic I型13例,C组Modic域型20例,D组Modic芋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统一的推拿治疗。同时采集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采用IBM 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组间患者性别、年龄、腰痛时间、治疗前OD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组ODI明显减小(P<0.01)。A和B之间、C和D之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LBP Modic改变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原因之一。无Modic改变和Modic I型CNLBP比Modic域、芋型患者的推拿近期疗效好,提出Modic域、芋型患者需要考虑叠加其他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推拿 modic改变 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odic改变及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浩 孙鹏 +4 位作者 周炜 凡进 王维东 万博文 殷国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73-976,共4页
目的:探讨需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MRI图像上Modic改变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9年5月-2013年3月在本院住院手术的133例CSM患者,收集术前MRI及颈椎过伸过屈位片,评判Modic改变的发生情况,并测算椎管有效容积(... 目的:探讨需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MRI图像上Modic改变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9年5月-2013年3月在本院住院手术的133例CSM患者,收集术前MRI及颈椎过伸过屈位片,评判Modic改变的发生情况,并测算椎管有效容积(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测量颈椎动力位片上颈椎总活动度(total angle of motion,TAM)和病变节段活动度(segmental angle of motion,SAM)。用秩和检验做临床相关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需要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Modic改变发生率为51.1%。高龄(〉60岁),后伸活动度增加,椎管狭窄较严重的患者,Modic改变的发生率较高。病史长短和性别与Modic改变无相关性。结论:高龄、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较严重椎管狭窄以及颈椎局部过伸位活动度增加,和颈椎Modic改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脊椎病 modic改变 活动度 颈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Ⅱ抑制型除草剂Atrazine诱导白菜幼苗叶绿体蛋白质组的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雪梅 张维佳 +2 位作者 王艳 王振英 彭永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8-242,共5页
为了分析除草剂的作用机理,用PSⅡ抑制型除草剂阿特拉津处理白菜幼苗,用2-DE技术和生物质谱方法分析叶绿体蛋白质组的变化,结果表明,23种叶绿体蛋白质斑点表现出明显且可重复的改变,其中4个下调,5个上调,14个表现出质的变化;在被处理植... 为了分析除草剂的作用机理,用PSⅡ抑制型除草剂阿特拉津处理白菜幼苗,用2-DE技术和生物质谱方法分析叶绿体蛋白质组的变化,结果表明,23种叶绿体蛋白质斑点表现出明显且可重复的改变,其中4个下调,5个上调,14个表现出质的变化;在被处理植株中10个蛋白质斑点是新合成的;14个蛋白质斑点中的4个在高浓度(10mgL-1)Atrazine处理后消失了,但在低浓度(0.01、0.1和1mgL-1)Atrazine处理下没有变化。对14个发生了质变的蛋白质斑点进行了MALDI-TOFMS分析,其中7个分别被鉴定是糖基转移酶-Ⅰ、异戊二烯合成酶、一个经推测的蛋白质、脯氨酸脱氢酶、推测的6-果糖磷酸激酶异构酶Ⅱ、钙转运ATP酶和尿素酶K。同时也分析了阿特拉津处理对白菜幼苗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阿特拉津处理后叶绿素a含量下降,叶绿素b含量有上升趋势,但不显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抑制剂阿特拉津 叶绿体蛋白质组 质变 MALDI-TOFMS 白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帽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患者软硬组织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吕冬 顾鑫宇 +4 位作者 李琥 邵胜 王震东 林汤毅 侯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2-546,共5页
目的 :分析头帽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的颌骨生长以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3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平均分为3组,每组12例;第1组(R组)使用头帽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2组(T组)使用传统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3... 目的 :分析头帽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的颌骨生长以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3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平均分为3组,每组12例;第1组(R组)使用头帽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2组(T组)使用传统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3组(C组)为对照组,选择同样条件的初诊检查后未治疗者。3组纳入标准相同: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4.5°,前牙覆盖≥6 mm,覆≥3 mm,下颌后缩。分别于治疗前后或观察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与T组相比,R组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上唇审美平面距(Ls-E)、下唇审美平面距(Li-E)、上切牙露齿度(U1-Stms)、上颌6到FHp距离(U6-FHp)的减少量△R更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6到CFH距离(U6-CFH)、下颌平面角(SN-MP)、上颌平面角(PP-SN)的增加量更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帽Twin-block矫治器能促进下颌骨生长,同时能够有效抑制上颌骨发育,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改善上下颌骨关系,改善患者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帽-Twin-block矫治器 骨性类错[牙合] 骨骼变化 软组织侧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电极上醋酸-醋酐溶液中Mn(Ⅲ)/Mn(Ⅱ)电对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湛昌 陈启元 黄慧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067-1071,共5页
平衡电极电势实验确定了25℃,1.5 mol.L~(-1)醋酸钾+醋酸-醋酐(3:l体积比)溶液中Mn(Ⅲ)/Mn(Ⅱ)的条件电极电势为0.719 V(vs SCE);采用电势扫描和旋转圆盘电极技术研究了醋酸-醋酐溶液... 平衡电极电势实验确定了25℃,1.5 mol.L~(-1)醋酸钾+醋酸-醋酐(3:l体积比)溶液中Mn(Ⅲ)/Mn(Ⅱ)的条件电极电势为0.719 V(vs SCE);采用电势扫描和旋转圆盘电极技术研究了醋酸-醋酐溶液中铂电极上Mn(Ⅲ)/Mn(Ⅱ)电对的阳极氧化动力学.结果表明:Mn(Ⅱ)阳极氧化成Mn(Ⅲ)的电极反应控制步骤属电荷传递过程,阳极传递系数β=0.347,交换电流密度i0=5.84×10^(-6)A·cm~(-2),阳极标准反应速率常数ka=1.35×10~(-8)m·s~(-1).Mn(Ⅱ)和OAc-的反应级数均为一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Ⅲ)/Mn()电对 醋酸 条件电极电势 山梨酸 阳极氧化 电荷传递动力学参数 中间体 醋酐 合成 铂电极 锰()锰(Ⅲ) 乙酰氧基已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溪河ToxScreen-Ⅱ测试法水体毒性沿程变化特征分析
19
作者 周贤杰 魏星 +2 位作者 罗固源 周贤波 蔡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9-102,共4页
应用ToxScreen-Ⅱ毒性分析仪发光细菌法对盘溪河水样进行毒性测试,分析其毒性沿程变化特征以及对嘉陵江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污染物、流速、溶解氧等因素的影响,盘溪河水体生物毒性沿程表现出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变化过程;虽然d3、d4、d... 应用ToxScreen-Ⅱ毒性分析仪发光细菌法对盘溪河水样进行毒性测试,分析其毒性沿程变化特征以及对嘉陵江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污染物、流速、溶解氧等因素的影响,盘溪河水体生物毒性沿程表现出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变化过程;虽然d3、d4、d5水体为微毒性,但入河口d7无毒性水体对嘉陵江水质影响较低。鉴于该仪器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测试速度快、抗干扰力强等优点,建议在我市污染事故水体急性毒性分析及区域水质毒性变化预警监测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xScreen-毒性仪 盘溪河 嘉陵江 毒性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对应关系及二者与下腰痛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倪婷 徐磊 +1 位作者 冯阳 邹月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7-241,共5页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Modic改变类型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及二者与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12月间行腰椎MRI检查且合并Modic改变的患者200例。Pfirrmann分级评估腰椎间盘退变。通过电话随访,采用VAS法评估LBP...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Modic改变类型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及二者与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12月间行腰椎MRI检查且合并Modic改变的患者200例。Pfirrmann分级评估腰椎间盘退变。通过电话随访,采用VAS法评估LBP。统计Modic改变及邻近椎间盘退变在下腰段(L4/5及L5/S1水平)的分布情况及关系,及二者与LBP的关系。结果:ModicⅡ型与Ⅱ-Ⅰ型均与轻度椎间盘退变相关(P <0.05)。ModicⅠ-Ⅱ型与轻度及严重椎间盘均相关(P <0.05),而ModicⅠ型与严重椎间盘退变相关(P <0.05)。ModicⅠ型、Ⅱ型及Ⅰ-Ⅱ型与LBP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后,严重椎间盘退变(4级)与LBP相关性消失(P> 0.05)。结论:退变程度较高的腰椎间盘易合并ModicⅠ型,ModicⅡ型更常见于退变程度较低的腰椎间盘;退变初始阶段,ModicⅡ型可能向Ⅰ型转换。虽然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退变均与LBP相关,Modic改变的影响可能更直接,而腰椎间盘退变通过Modic改变间接产生影响,因此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椎间盘退变 下腰痛 下腰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