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测度及区域时空差异研究
1
作者 纪逗 白烨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4,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011—2022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测算方式,实证检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演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及各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重点来自地区内差异,且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呈逐步增长的态势。全国及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均不具有σ收敛特征,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区域时空差异 收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河湖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与路径创新——基于巢湖综合治理的案例考察
2
作者 董玮 许玉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1-219,共9页
流域作为国土空间中的基本生态单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时代河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应有之义。在学界现有研究基础上,论文重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予以河湖流域更为细微化、焦点化的... 流域作为国土空间中的基本生态单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时代河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应有之义。在学界现有研究基础上,论文重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予以河湖流域更为细微化、焦点化的治理指引。通过阐明生态文明建设映射在河湖治理中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解析生态自然观、经济观、民生观、系统观、法治观对于河湖治理的指导思路,引入巢湖综合治理这一重要案例,揭示巢湖综合治理的三阶段演化格局及其在生态安全、经济、法治、技术等体系方面存在的现实症结,结合日本琵琶湖—淀川流域的治理历程及其对我国河湖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构建兼具流域治理特点、蕴含区域发展特色的河湖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生态文明建设 巢湖综合治理 流域治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红娟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F0002,共9页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第一,建构人与自然共同体,重塑“人-自然”互生逻辑,从本体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二,强化“人”的主观能动性,重构“人-自然”平等格局,从认识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三,扬弃“天”的内在价值,深化“人-自然”价值统一,从价值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传统自然观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依据、价值诉求、行动路向 被引量:2
4
作者 汪金英 张明月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8,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要求,是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布局上主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一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要求,是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布局上主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一致,在贡献上提倡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坚持走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的科学统筹,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落实,在宏观规划、战略方向、具体行动以及回应全球性议题等方面共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生态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新”解
5
作者 曹家宁 刘吉发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共10页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自古秉持的生态智慧。在新一轮科学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引发的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新质变化,能够明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意涵、逻辑“新”理路和实践“新...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自古秉持的生态智慧。在新一轮科学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引发的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新质变化,能够明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意涵、逻辑“新”理路和实践“新”进路。从时代意涵看,当前新质生产力变革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高维和谐,既是先进生产力的显著标识,也是人类现代化的生态升维,彰显着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生态适宜性。从逻辑理路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会带来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交互方式、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建构范式和人类道德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上产生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有机和谐的积极变化。从实践进路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当积极把握生产力发生新质变化的时代契机,集中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加快构建人与自然新型关系,克服传统现代化中生态自反性限制,渐进式地迈向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创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特质的学理阐释 被引量:2
6
作者 孔德生 董冰蕾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F0003,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质。从哲学基础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质。从哲学基础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产物。从实践模式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对以发展主义和生态主义对立为表征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批判反思,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按照文明观念变革、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型的思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从价值指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环境民生的高度,而且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提出要共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统一中走向历史纵深,为人类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两个结合 环境民生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生态文明:当代出场、内涵面相与实践展陈 被引量:1
7
作者 景池 冯明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一体推进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数智时代的独特文明形态,在文明发展范式绿色化转型、科学技术变革数智化趋势与数字中国建设生态化要求同期交...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一体推进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数智时代的独特文明形态,在文明发展范式绿色化转型、科学技术变革数智化趋势与数字中国建设生态化要求同期交叠的复合语境下出场,整体呈现出“人—数字—自然”互构共生系统、“数字化”和“绿色化”交融耦合过程及“传统生态文明”数智化进阶样态的三维内涵面相,旨在通过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与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化 数字化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制度优势”到“文明范式”: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认知革命与经验重构
8
作者 赵晓宇 张丽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69,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工人阶级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是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并... 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工人阶级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是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并提出通过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来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我国一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经济建设中的急躁冒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露,我国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附属品,而是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普遍挑战。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同样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认知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步形成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方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颜值”何以转化为经济“产值”: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9
作者 余敏江 贾德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0,共12页
生态产品是联结自然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对A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案例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转化效能受到“资源要素行动者结构”及其过程化机制的多重影响。其中... 生态产品是联结自然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对A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案例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转化效能受到“资源要素行动者结构”及其过程化机制的多重影响。其中,以生态资源禀赋、制度政策环境为核心的基础性要素体系与以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村民共同参与的行动者结构构成了“生态价值变产值”的核心序参量。要素体系的匹配程度和聚合效应促使不同行动者围绕生态“颜值”与经济“产值”之间的套现机制,形成平等参与和有序协同的内生关系,进而激活和共享各类要素资源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构建支撑实现“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金”货币化转变的要素体系和“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的内在机制与关键环节。基于此,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一个主体结构和资源要素长程互动的“连续谱”。生态价值的可持续转化有赖于两大要素体系之间相互适配,需要构建基础性资源要素的确权核算机制、“行动者资源”要素体系的耦合协同机制和“资源资产资金”制度套利机制,从而为生态价值可持续转化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论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路径研究
10
作者 李美琪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146-149,共4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深入探讨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该文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出发,一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深入探讨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该文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出发,一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生态文化教育,提升村民的生态意识;四是完善生态治理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通过以上路径,促进乡村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推动乡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乡村振兴 生态 乡村生态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南昌实践
11
作者 周依楠 华启和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5期51-57,共7页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载体,南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以湿地修复与生态治理为突破口,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现路径。通过以河湖长制为制度...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载体,南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以湿地修复与生态治理为突破口,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现路径。通过以河湖长制为制度抓手,结合智慧管理技术的创新应用,系统推进河湖治理与保护工作,构建了一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制度创新、绿色发展和公众参与的南昌经验,还通过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突破与系统治理相统一、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协同的路径,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南昌样本,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南昌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湿地合理利用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2
作者 钱逸凡 魏姿芃 刘道平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26-33,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湿地合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探索出“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农业+”“湿地健康疗养+”“湿地文创产品+”“湿地自然教育+”和湿地多元利用等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合理利用模式。然而,我国湿地合理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湿地合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探索出“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农业+”“湿地健康疗养+”“湿地文创产品+”“湿地自然教育+”和湿地多元利用等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合理利用模式。然而,我国湿地合理利用当前仍面临着绿色发展理念薄弱、科技创新赋能不足、科学经营水平不高、引导示范推广不够等问题。应通过着力培育湿地新质生产力、增强科技创新赋能、提升湿地精细管理水平、强化龙头示范效应等措施,持续创新并推广湿地合理利用模式,为推进新时期湿地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合理利用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绿色发展 被引量:33
13
作者 胡鞍钢 黄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共2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其显著特征和突出品质。中国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地从生态赤字缓慢扩大期、生态赤字快速扩大期、再进入生态赤字缩小期、局部生态盈余期,未来将转向生态盈余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其显著特征和突出品质。中国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地从生态赤字缓慢扩大期、生态赤字快速扩大期、再进入生态赤字缩小期、局部生态盈余期,未来将转向生态盈余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转型、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特色制度体系创新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基础性问题,结构性压力、根源性压力、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为此,中国必须坚持长期主义,避免短期机会主义,坚持绿色增长,追求绿色发展的长期价值,并以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即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整体推进与重点攻坚协同并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双向发力,多元参与与协同治理并行不悖,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绿色发展 生态盈余 长期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艳波 丁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它强调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为当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前提和哲学基础。从人类生态文明思想...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它强调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为当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前提和哲学基础。从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视野来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总结历史又立足当下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主要包括3个维度: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思想;二是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整体性原则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在对西方生态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二者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的理论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党内法规的治理逻辑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震 刘栋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6-227,共12页
建设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法治化是必然要求,其中环境法治不可或缺。中国式的环境法治必然要重视党内法规的特殊法治和治理功能。可从着力发挥党内法规在环境法治中的特殊作用、统筹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的规范功能、... 建设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法治化是必然要求,其中环境法治不可或缺。中国式的环境法治必然要重视党内法规的特殊法治和治理功能。可从着力发挥党内法规在环境法治中的特殊作用、统筹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的规范功能、推动构建人类环境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文明三方面,揭示出环境党内法规所秉持环境系统观、环境效能观、环境文明观的政理法理。环境党内法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环境党内法规所承载上述治理逻辑的规范样态,不仅包括符合《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严格形式要件的狭义党内法规,也包括引领环境法治发展的环境政策、起到监督保障等作用的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从环境党内法规的政治功能和规范效力来讲,将以决议、决定、意见、通知等为主要载体的环境政策视为广义的环境党内法规,符合新形势下环境党内法规体系构筑的核心要义。从目前党内法规体系的构成情况看,起到监督保障作用的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成为了主力军,但其数量庞杂又单线作战的实践困境使其亟需完善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应进一步探讨党的环境政策和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向狭义党内法规的有机转化,使狭义的环境党内法规成为环境党内法规体系的主体部分。广义视阈下的环境党内法规,在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发挥着规范、治理与重塑的制度功能。环境党内法规通过将党的不成文的环境文明提炼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形态,从而使其获得长远的效能力和长期的执行力。环境党内法规通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赋能,从而全面发挥其环境治理的政治效能、预防效能和发展效能。环境党内法规以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的政治结构为环境文明奠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理念为环境文明铸魂、以党规国法共治为保障的外部制度为环境文明塑形,使其实质上具备了打造人类环境文明新形态的重塑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完备的环境党内法规体系对上述功能的系统发挥尤为重要,因此,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党内法规,还有待进一步体系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党内法规 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领新时代水土保持之科技前瞻 被引量:8
16
作者 姜德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对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是新时代水土保持攻坚的目标与任务。新时代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支撑十分重要和紧迫...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对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是新时代水土保持攻坚的目标与任务。新时代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支撑十分重要和紧迫,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快科技创新和应用: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减量降级目标与评价,实行水土保持率不同阈值的区域水土保持分类指导,构建水土保持功能分析指标体系,探索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提升技术;建立水土保持重点区域空间管控制度,实施差别化管理,探索并推广不同类型农林开发活动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智慧管理,水土流失风险评价与智能预警,建立绿色设计绿色施工标准,探索视频监控与跟踪管理;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技术支撑,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探索水土流失治理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升技术,推进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智慧指导与智能管理;加快水土保持碳汇研究与市场交易,建立水土保持生态损害价值评估体系,深化水土流失测报与动态监测等基础研究。以创新理论、技术、机制的新探索,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服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科学技术 新质生产力 创新 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理论内涵、内在特质与世界贡献 被引量:5
17
作者 钟贞山 赵晓芳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36,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核心理念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在实践形态上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核心理念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在实践形态上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同发展观,在根本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在致思方式上体现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在治理方略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具有独特的文化根基、理论根源、思维方法和使命意识等内在特质,正有机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拓宽了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为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提供价值启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为推动全球环境共治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独特生态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世界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西方现代化的四重超越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7-222,共6页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地球生命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慧 汪筠茹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0,共8页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理论根基,从“和合共生”的中华智慧中汲取营养,立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实践,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明确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理论根基,从“和合共生”的中华智慧中汲取营养,立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实践,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明确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强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以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担当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指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实践方向。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其重要启示在于: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全球气候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秩序迈向公正合理;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生态文化观的时代回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邹广文 李晓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8,共10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诉求,是马克思生态文化观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基于生态世界观、生态批判观、生态重建观三重论域,马克思揭示出自然与社会辩证交互、双向建构的对象性关联,在历史与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诉求,是马克思生态文化观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基于生态世界观、生态批判观、生态重建观三重论域,马克思揭示出自然与社会辩证交互、双向建构的对象性关联,在历史与价值维度上阐明自然异化的深层成因,探寻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整体性变革路径。马克思的生态文化观拓展了感性-人化-历史贯穿融合的生态哲学视野,确立了哲学-经济学视域复合统一的生态批判范式,指明人-社会-自然协同发展的生态治理路径,树立起科学与人文交融互构的思想航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文化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