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精神资源与现代性的相关性——关于启蒙反思的学术对话 被引量:12
1
作者 杜维明 衣俊卿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8,共14页
对于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这个我们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的学术传统具有不同的回应方式。"第三代新儒家"从构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新人文精神出发,发掘儒家文化传统对于解决人类当前困境的现实意义。马克... 对于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这个我们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的学术传统具有不同的回应方式。"第三代新儒家"从构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新人文精神出发,发掘儒家文化传统对于解决人类当前困境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则立足于中国的当下现实,审慎地看待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并出于文化安全的考虑,对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相关性提出全面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传统 启蒙反思 现代性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3,共9页
中国现代性诗学是从文化现代性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普遍问题的研究。它以中国现代学为文化理论依托 ,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审美特征、主导文类、大众传播媒介和形象系统等问题 ,由此为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一种新的眼光。
关键词 中国现代性诗学 文化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 小说 典型 意境 修辞论美学 大众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普通中学文理科分合的文化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叶波 范蔚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108,共17页
文理科分合问题是我国普通中学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其历史进行考察。鉴于近代社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意义,以及课程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在近代社会背景中,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文理科分合的影响... 文理科分合问题是我国普通中学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其历史进行考察。鉴于近代社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意义,以及课程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在近代社会背景中,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文理科分合的影响因素既显得必要,又具有可能。基于课程、文化、人的分析框架,通过考察近代文理科分合的基本历程,探讨影响文理科分合的文化因素,指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于文理科分合的不同影响,课程改革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理分科 近代 文化研究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建构: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谭贤楚 刘伦文 龙永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9-34,共6页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深化,民族文化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基于社会学的视角,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在分析"民族文化发展与现代化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基础上,指出"继承与创新"是民族文化适应社会发...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深化,民族文化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基于社会学的视角,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在分析"民族文化发展与现代化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基础上,指出"继承与创新"是民族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认为民族文化只有经过"现代建构"才可真正得到有效发展,进而提出了发展的可持续、积极参与现代化、协同与互动、找准有效的市场支点、创新人文社会环境等建设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发展 现代化 现代建构 对策研究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城市书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要素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世伟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27,共5页
文章总结近年来“城市书房”的成功经验,认为空间选址、主题定位、创意设计、体系布局、活动策划、技术赋能和以文塑旅是面向未来城市书房高质量发展的七大要素。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城市书房 图书馆设计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视野中的近现代出版文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国功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4-98,共5页
随着史料整理的相对完成、跨学科研究的介入以及域外理论的引进,近年的出版文化研究借鉴现代性理论,对近现代出版物的内容及其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包含的现代性特征进行考察。这种研究视角深化了近现代出版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深度,但也存... 随着史料整理的相对完成、跨学科研究的介入以及域外理论的引进,近年的出版文化研究借鉴现代性理论,对近现代出版物的内容及其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包含的现代性特征进行考察。这种研究视角深化了近现代出版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深度,但也存在简单挪用西方学术话语、泛化、先入为主、夸大、定量化研究不足等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出版文化研究 现代性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 被引量:9
7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43,共13页
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分别服膺生命哲学与新人文主义,代表了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同中有异。其同,包括反对"科学万能"论、肯定宗教的价值、倡言"合理的人生观"和主张中西文化融合等。其异,则包括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分别服膺生命哲学与新人文主义,代表了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同中有异。其同,包括反对"科学万能"论、肯定宗教的价值、倡言"合理的人生观"和主张中西文化融合等。其异,则包括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有认同、参与和公开立异之分;于"合理的人生观"的具体内涵,存在强调个性发展、本能发舒与强调"以理制欲"的深刻分歧;于中西文化融合,又有着眼于东西文化之别与突出人类共同的人文主义精神之不同。20世纪初年国人追求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并存,正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其同进一步扩大了反省现代性思潮的整体声势与影响,其异同样形成了某种张力,从而使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获致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东方文化派 学衡派 反省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近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特点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兴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8,共6页
经世致用之所以是近代湖湘文化的特点 ,一是因为它的始终一贯 ,即使在汉学盛行时 ,也未中断 ;二是在近代中国提倡最早 ;三是有理论、有纲领。近代湖南经世致用的学派有三个 :一是以陶澍、曾国藩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 ,二是以魏源、王运... 经世致用之所以是近代湖湘文化的特点 ,一是因为它的始终一贯 ,即使在汉学盛行时 ,也未中断 ;二是在近代中国提倡最早 ;三是有理论、有纲领。近代湖南经世致用的学派有三个 :一是以陶澍、曾国藩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 ,二是以魏源、王运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 ,三是以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永嘉功利之学。这种经世致用的学风既有积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湖湘文化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教育现代化 被引量:6
9
作者 阎凤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共5页
教育现代化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含义,它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过程,因此可以分别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审视之。从历史角度看,现代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过程,并不全是进步意义的,而是会出现退步的情况。从文化互动的角... 教育现代化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含义,它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过程,因此可以分别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审视之。从历史角度看,现代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过程,并不全是进步意义的,而是会出现退步的情况。从文化互动的角度看,把文化区分为先进和落后、把现代化视为先进替代落后的看法也是有所偏误的。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告诉我们,要避免对现代化不加审辨的盲目推崇。虽然现代化是对传统的反动,但也要珍视传统中有价值的内容;虽然现代化是强大文化力量对于弱小文化的影响过程,但也要对弱小文化持珍重和保护的态度。具有很强文化内涵的中国教育需关注社会内涵和特色,使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不同区域特色、具有中国特色,以避免对教育现代化不加置辩地接纳,而缺少一种必要的反思和审问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反思 传统 异文化 认识偏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发展历程的文化学审视 被引量:7
10
作者 范本祁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17,21,共5页
在总结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用文化学的观点对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进行剖析,认为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是两种发展水平不同的体育形态,价值观的现代转型是传统体育现代化的核心,传统体育在逐步的现代转型中实... 在总结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用文化学的观点对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进行剖析,认为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是两种发展水平不同的体育形态,价值观的现代转型是传统体育现代化的核心,传统体育在逐步的现代转型中实现了与现代体育的融合发展。最后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对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体育 民族地区 传统体育 文化学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性语境下韩少功文化立场的嬗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如春 张倩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7-102,共6页
"寻根文学"时期,韩少功的作品明显体现出现代性启蒙话语的影响,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处于潜隐的层面; 1990年代以降,韩少功对现代性的反思视角凸显,开始以多元化的包容眼光发掘传统和民间文化的价值,注重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创... "寻根文学"时期,韩少功的作品明显体现出现代性启蒙话语的影响,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处于潜隐的层面; 1990年代以降,韩少功对现代性的反思视角凸显,开始以多元化的包容眼光发掘传统和民间文化的价值,注重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同时,韩少功将批判的锋芒转移到了当代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上,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媚俗和同质化倾向采取激进的批判立场,推崇有灵魂、有信仰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现代性 文化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意识到方法:“文化研究”对现代性学术体系的批判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睿 何开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6,共4页
"文化研究"应被理解为对20世纪后半期西方知识运动的一次整合,从意识到方法,"文化研究"都突破了现代性学术体系的限制,在人文知识中破除了独立性、专业性、客观性三大神话,突出经验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重视跨学科... "文化研究"应被理解为对20世纪后半期西方知识运动的一次整合,从意识到方法,"文化研究"都突破了现代性学术体系的限制,在人文知识中破除了独立性、专业性、客观性三大神话,突出经验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重视跨学科研究对人文知识整体性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现代学术体系 人文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毕苑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1,共3页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研究 近代中国 教育体制 文化权势 知识结构 国家认同 社会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文学”到底研究什么?——澄清关于“民国文学”研究的三个误解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维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9-96,共8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困局中的一个突破口,"民国文学"的丰富内涵不是人为赋予,而是与当下文学史研究的种种问题联系在一起。了解"民国文学"到底研究什么,可以从三组关系入手清理:"民国文学"与当前其他民...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困局中的一个突破口,"民国文学"的丰富内涵不是人为赋予,而是与当下文学史研究的种种问题联系在一起。了解"民国文学"到底研究什么,可以从三组关系入手清理:"民国文学"与当前其他民国文化现象的关系;"民国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民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的关系。透过这三组关系,"民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史学逻辑可以自然呈现,而关于"民国文学"不必要的误解也可以得到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 民国文化现象 现代性 重写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仲实与茅盾交往若干史实考略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积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106,共14页
张仲实是我国早期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他与杰出的现代作家、文艺评论家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相识相交,历经数年生活书店工作上的相互支持,三四十年代之交辗转新疆,40年代同赴延安,建国以后频繁往来,其友谊经过了近半个... 张仲实是我国早期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他与杰出的现代作家、文艺评论家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相识相交,历经数年生活书店工作上的相互支持,三四十年代之交辗转新疆,40年代同赴延安,建国以后频繁往来,其友谊经过了近半个世纪时间的考验。他们的真挚感情、深厚生动地反映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风范,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社会内涵。由于岁月的流逝,两人交往过程中许多史实或因当事人回忆文字中的错漏,或因研究资料发掘的欠缺,出现了不少与历史真实不符的记述,值得重新加以考察、研究。深化茅盾、张仲实等现代文化名人的研究,需要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及党史办、地方志、档案馆等单位进一步开放档案资料,以为研究工作提供相应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实 茅盾 现代文化名人研究 资料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反思思潮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先初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58,共6页
19世纪中叶开始,国人关于中国问题的文化思考逐渐展开,继而形成一股社会性的文化反思思潮。文化反思在晚清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严复的《原强》和谭嗣同的《仁学》,梁启超的《新民说》,新青年派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乃是不同阶段的主要标志... 19世纪中叶开始,国人关于中国问题的文化思考逐渐展开,继而形成一股社会性的文化反思思潮。文化反思在晚清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严复的《原强》和谭嗣同的《仁学》,梁启超的《新民说》,新青年派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乃是不同阶段的主要标志。近代中国的文化反思具有与社会政治运动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有利于明确文化反思的目标指向和强化其实际效果,但也容易导致反思的转向、中断以及绝对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传统文化 文化反思 “新民” “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之检讨与反思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昭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2,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文化史在学科建设、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暴露出理论讨论不足等问题。分阶段看,1980年代比较重视学科建设,通过创建专门性研究机构、编纂丛书、召开会议等形式,奠定了学科基础;1990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文化史在学科建设、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暴露出理论讨论不足等问题。分阶段看,1980年代比较重视学科建设,通过创建专门性研究机构、编纂丛书、召开会议等形式,奠定了学科基础;1990年代,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学科建设的速度明显放缓;21世纪前20年,文化史研究蓬勃发展,但整体性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40多年来,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所涉问题相当广泛,其中关于改良与革命、激进与保守的关系问题以及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探讨较具代表性。从学科理论看,如何深化文化史与唯物史观关系的研究,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提出本土问题,以及重新理解文化、文化史及其与其他专史关系的研究,均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化史 学科建设 学科理论 检讨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话语的诗性阐释及其现代性审视”方法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宏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9-144,共6页
根据对中西诗学(文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内在价值理路及其知识学进路三大环节的理解,以及时下“话语—模子研究”范式的方法论残缺及其“泛文化”危机倾向,提出将“异质性话语理解”、“诗性阐释”与“现代性审视”三者结合起来的方法论... 根据对中西诗学(文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内在价值理路及其知识学进路三大环节的理解,以及时下“话语—模子研究”范式的方法论残缺及其“泛文化”危机倾向,提出将“异质性话语理解”、“诗性阐释”与“现代性审视”三者结合起来的方法论新范式,粗略勾画并说明了这种“异质话语的诗性阐释及其现代性审视”方法论具体运作的三个内在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研究 诗性阐释 话语 现代性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1,共17页
"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由庇护人转为正面和积极的"疏导"者。他与陈独秀的珠联璧合,既奠定了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依托、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使自己立足北大,发展教育,独... "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由庇护人转为正面和积极的"疏导"者。他与陈独秀的珠联璧合,既奠定了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依托、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使自己立足北大,发展教育,独具个性的新文化抱负得以从容施展。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主张,意义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为新文化运动提示了思想解放应有的和更高的境界。他引入欧洲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也使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愈趋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 发展教育 反省现代性 科学与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开明派的文化出版实践——以面向青少年的出版物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姜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180,共9页
开明派的启蒙主义文化观念和平民主义文化立场,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自身的文化使命,决定了他们将文化出版实践集中于为青少年服务,着重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方式、独立健全的精神人格和现代科学知识素养。本文主要以数据分析的方式论述... 开明派的启蒙主义文化观念和平民主义文化立场,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自身的文化使命,决定了他们将文化出版实践集中于为青少年服务,着重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方式、独立健全的精神人格和现代科学知识素养。本文主要以数据分析的方式论述他们在中学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青少年课外读物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明派 文化出版 青少年教育 现代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