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s of microbubble vibration in water-gas dispersion system enhancing microscopic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1
作者 ZHANG Moxi CHEN Xinglong +1 位作者 LYU Weifeng HAN Haishu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4年第6期1574-1586,共13页
Two etching models,the spherical-rod standard pore channel and the pore structure,were used to conduct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in the water-gas dispersion system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movement char... Two etching models,the spherical-rod standard pore channel and the pore structure,were used to conduct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in the water-gas dispersion system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ubbles.Additionally,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were employe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phenomena and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s.In the experiment,it was observed that microbubble clusters can disrupt the pressure equilibrium state of fluids within the transverse pores,and enhancing the overall fluid flow;bubbles exhibit a unique expansion-contraction vibration phenomenon during the flow process,which is unobservable in water flooding and gas flooding processes.Bubble vibration can accelerate the adsorption and expansion of oil droplets,and promote the emulsification of crude oil,thereby improving microscopic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Combining experimental data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bubble vibration effects,it was found that microbubble vibrations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of a sine function,and the energy release process follows an exponential decay pattern;compared to the gas drive front interface,microbubbles exhibit a significant“rigidity”characteristic;the energy released by microbubble vibrations alters the stability of the seepage flow field,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changes to the flow lines;during the oil displacement process,the vast number of microbubbles can fully exert their vibrational effects,facilitating the migration of residual oil and validat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water-gas dispersion system enhancing microscopic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gas dispersion system micro-etching model microbubble vibration elastic energy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快速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现场试验 被引量:4
2
作者 姚红生 高玉巧 +3 位作者 郑永旺 邱伟生 龚月 钱洋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9,共10页
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着CO_(2)与页岩储层及流体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缺乏规模注采及低成本回收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主控机理,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 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着CO_(2)与页岩储层及流体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缺乏规模注采及低成本回收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主控机理,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为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实验,分析了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矿物溶蚀作用及其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并通过注CO_(2)恒质膨胀实验、最小混相压力测试评价了地层超压条件下注CO_(2)后原油高压物性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考虑多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优化了设计注入参数,最终通过矿场试验验证了技术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 CO_(2)水岩反应以碳酸质矿物溶蚀占主导,长英质矿物部分溶解,生成中大孔隙;(2)在地层原油中注入适量的CO_(2),显著萃取了原油中间烃组分,原油黏度从5.151 mPa·s下降到1.250 mPa·s,且CO_(2)首先萃取轻烃组分,随生产时间增加萃取组分逐渐变为重烃;(3)基于人工压裂与天然缝网混合介质组分数模模型,优化设计单井吞吐注气量1.7×10~4 t,注气速度500~600 t/d,焖井时间50 d;(4)低压侧加热的页岩油CO_(2)吞吐地面工艺,可依据CO_(2)注入地面工艺多参数数据模型,实现精准控温,避免注入管线冻堵及井下油管和套管材料低温脆断问题;(5)产出气CO_(2)浓度高于80%时,采用气相回收直注工艺,实现产出气回收成本降至104元/t。结论认为,CO_(2)快速吞吐有效提高了页岩油采收率,形成的机理认识和技术系列可为页岩油注CO_(2)吞吐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注CO_(2) 水岩反应 机理 混合介质组分数模 快速吞吐 地面工艺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扰动作用下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力学特性和微观机理研究
3
作者 张炳晖 刘帅宇 +2 位作者 谢艳华 汤斌 韩伟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5-175,共11页
【目的】为研究振动扰动作用下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演变机制,【方法】利用电动调频振动台对原状土施加不同的振动频率、振动时间,制备出扰动度不同的黏土试样,对试样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扫描电镜(SEM)试验,获... 【目的】为研究振动扰动作用下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演变机制,【方法】利用电动调频振动台对原状土施加不同的振动频率、振动时间,制备出扰动度不同的黏土试样,对试样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扫描电镜(SEM)试验,获取土体的力学特征和微观损伤规律。【结果】结果显示:振动扰动后,土体无侧限抗压强度下降显著,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为应变软化型;扰动土的破坏应变随振动时间和振动频率的增加而降低,且都大于原状土的破坏应变;振动频率一定时,扰动度整体随着振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且振动前期扰动度增速较快,振动后期扰动度增速渐趋缓慢;当振动频率为20 Hz时,振动60 min后,延长振动时间,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无显著变化,振动频率为35 Hz和50 Hz的试样并未出现类似结果;对于不同振动频率的曲线,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曲线整体发生上移;微观参数分形维数和孔隙概率熵与扰动度的关系为正相关,面积概率分布指数与扰动度的关系为负相关,扰动后孔隙表面形态更复杂,扭曲程度更高,大面积孔隙增多,孔隙定向排列更加趋于无序。【结论】结果表明: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在经历振动扰动作用后,土体强度会显著降低。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可发现强度下降的本质是土样微观结构的改变,振动扰动作用使得黏土微观结构从蜂窝—紧密絮凝组合结构变成松散的絮凝结构,黏土颗粒单元体之间的接触方式、排列规则均发生改变,土体强度折损的主要因素是黏土颗粒之间胶质联结键的断裂。研究成果能为解释土体扰动损伤过程中所产生的宏观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 振动扰动 应力-应变曲线 扰动度 微观机理 力学性能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试验的双缆多塔悬索桥力学特性研究
4
作者 柴生波 王克文 +1 位作者 王秀兰 吴骞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0-1028,共9页
为验证双缆多塔悬索桥力学特性,基于理论公式和数值分析开展了双缆多塔悬索桥模型试验。根据设计参数分别建立了传统体系和双缆体系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种体系结构变形和桥塔应力;模型试验验证了双缆体系塔梁变形公式精度和动力特... 为验证双缆多塔悬索桥力学特性,基于理论公式和数值分析开展了双缆多塔悬索桥模型试验。根据设计参数分别建立了传统体系和双缆体系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种体系结构变形和桥塔应力;模型试验验证了双缆体系塔梁变形公式精度和动力特性。研究表明,双缆体系试验模型塔梁变形理论值与实测值及模拟值吻合良好,说明试验模型整体精度较好,验证了理论公式精度。实测与有限元模拟发现第一阶振型模态均为加劲梁一阶反对称竖弯,结构固有频率实测值与模拟值误差为6.97%,验证了模型结构振型模态和固有频率。传统体系中塔位移和加载跨加劲梁挠度是双缆体系的3倍左右,非加载跨加劲梁挠度为4倍左右;传统体系中塔塔底应力是双缆体系的3倍左右,证明双缆体系较传统体系能够有效减小中塔位移、加劲梁挠度和中塔塔底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力学特性 模型试验 多塔悬索桥 双缆 振型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断面隧道受侧方沉桩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5
作者 吴长官 刘俊伟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33-42,共10页
打桩施工产生的冲击荷载和挤土效应可通过地层传递到隧道结构,需进行控制和监测来保证地铁隧道的正常运营。基于青岛地区的地层工况,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复合断面隧道受旁侧沉桩施工的影响。试验中考虑了单桩、群桩、沉桩深度与桩隧间... 打桩施工产生的冲击荷载和挤土效应可通过地层传递到隧道结构,需进行控制和监测来保证地铁隧道的正常运营。基于青岛地区的地层工况,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复合断面隧道受旁侧沉桩施工的影响。试验中考虑了单桩、群桩、沉桩深度与桩隧间距等因素,研究沉桩对既有隧道附加弯矩和振动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桩隧间距的增大,隧道的附加弯矩逐渐减小,附加弯矩的分布形态基本呈现出了隧道顶部和底部远离中心点位、左右两端靠近中心点位的趋势。当沉桩深度超过某一定值时,沉桩深度和桩隧间距对隧道振速有明显的影响。模型试验揭示了复合地层中沉桩施工对临近既有隧道的受力变形和动力响应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况下隧道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沉桩 模型试验 附加弯矩 振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仿真测试场景生成方法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伟男 王宇 +3 位作者 李林润 孟祥哲 王超 刘迪 《汽车工程师》 2024年第7期1-10,共10页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仿真测试场景生成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综述了自动驾驶汽车仿真测试场景定义、场景解构、数据驱动式场景生成、机理建模式场景生成等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测试场景的相关评价与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应...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仿真测试场景生成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综述了自动驾驶汽车仿真测试场景定义、场景解构、数据驱动式场景生成、机理建模式场景生成等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测试场景的相关评价与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应重点考虑融入中国驾驶场景特征,深化边缘场景生成策略,加速场景构建的标准体系化建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测试场景 数据驱动 机理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气分散体系中微气泡振动提高微观驱油效率机理
7
作者 张墨习 陈兴隆 +1 位作者 吕伟峰 韩海水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3-1373,共11页
采用球-棍标准孔道和孔隙结构两种刻蚀模型开展水气分散体系驱替实验,观察微气泡形态变化和运动特点,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现象及驱油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中观察发现:微气泡群可以打破横向孔隙内流体的压力平衡状态,增强流体整... 采用球-棍标准孔道和孔隙结构两种刻蚀模型开展水气分散体系驱替实验,观察微气泡形态变化和运动特点,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现象及驱油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中观察发现:微气泡群可以打破横向孔隙内流体的压力平衡状态,增强流体整体的流动性;气泡在渗流过程中呈现特有的膨胀-收缩的振动现象,该现象在水驱和气驱过程中几乎观察不到,气泡振动可加速油滴吸附、加快油滴膨胀和促进原油乳化,进而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结合实验数据进行气泡振动作用的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微气泡振动具有正弦函数特点,能量释放过程满足指数衰减规律;与气驱前缘界面相比较,微气泡表现出明显的“刚性”特点;微气泡振动所释放的能量改变渗流流场的稳定性,使流线显著变化;在驱油过程中,数量巨大的微气泡能充分发挥振动作用,促使剩余油运移,验证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微观刻蚀模型 微气泡振动 弹性能量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列双矩形断面涡振特性与机理试验研究
8
作者 仇法梅 赵仁燕 +1 位作者 张德旺 刘小兵 《市政技术》 2024年第7期146-152,160,共8页
为研究串列双矩形断面涡振特性规律及其发生机理,采用刚性模型同步测振测压风洞试验的方法,测试并分析了宽厚比为4∶1的双矩形断面在不同间距比下的涡振响应与表面风压分布特性。同时,对比了单矩形断面的试验结果,以便分析两者之间的差... 为研究串列双矩形断面涡振特性规律及其发生机理,采用刚性模型同步测振测压风洞试验的方法,测试并分析了宽厚比为4∶1的双矩形断面在不同间距比下的涡振响应与表面风压分布特性。同时,对比了单矩形断面的试验结果,以便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在间距比D/B(双矩形断面的净间距与单矩形断面的宽度之比)的变化范围为0.1~6.0的工况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串列双矩形断面之间发生明显涡振现象,迎风侧断面的涡振响应得到了显著增强,而背风侧断面的涡振响应则受到了明显抑制,特别是在D/B=0.4时,迎风侧断面的涡振最为明显,最大振幅是单矩形断面的1.7倍,涡振区间长度是单矩形断面的1.2倍;当D/B=0.4时,表面压力脉动在迎风侧断面下游区域表现最为显著,导致局部气动力与总体气动力之间的相关性增强,进而引起了最大涡振振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列双矩形断面 模型试验 间距比 涡振特性 涡振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启动水驱后剩余油微观机理 被引量:19
9
作者 吴晨宇 侯吉瑞 +3 位作者 赵凤兰 张凤敏 郝宏达 刘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88,共5页
为了提高水驱后原油采收率,三元复合驱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大庆油区萨尔图油田二类油层中。为明确三元复合体系启动水驱后剩余油机理,根据研究区二类油层天然岩心铸体薄片的真实孔喉制作微观仿真模型,并进行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 为了提高水驱后原油采收率,三元复合驱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大庆油区萨尔图油田二类油层中。为明确三元复合体系启动水驱后剩余油机理,根据研究区二类油层天然岩心铸体薄片的真实孔喉制作微观仿真模型,并进行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剩余油主要以簇团状、膜状和孤岛状分布为主,少部分以喉道状和盲端/角隅状分布;三元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和高粘弹特性,能够乳化油滴,将油珠拉成油丝,并能剥离油膜,驱替出盲端油,进而大幅度降低水驱后簇团状、膜状剩余油,增加孤岛状油滴的数量,从而提高驱油效率。驱油效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驱驱油效率为50%,复合驱驱油效率最高可达38.68%;2种微观模型的最终驱油效率最高可达88.68%,4种三元复合体系的最终驱油效率均在7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模型 二类油层 三元复合驱 剩余油形态 启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生泡沫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蒲万芬 彭陶钧 +2 位作者 龚蔚 尹晓煜 楮媛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8-120,共3页
泡沫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三次采油方法之一,它既能显著地提高波及系数,又能提高驱油效率。与常规泡沫驱油相比,自生泡沫驱最大的优越性是提供了气源,它不用专门的供气设备和专门的注气设备。因而该技术施工简便,经济高效,在油田开发中具... 泡沫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三次采油方法之一,它既能显著地提高波及系数,又能提高驱油效率。与常规泡沫驱油相比,自生泡沫驱最大的优越性是提供了气源,它不用专门的供气设备和专门的注气设备。因而该技术施工简便,经济高效,在油田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微观模型实验着重研究了自生CO2泡沫复合体系的驱油机理,为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泡沫 形成机理 微观模型实验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发电机组传动链振动特性研究及试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萍 杨军 +2 位作者 肖加余 曾竟成 李晓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88-2094,共7页
建立风力发电机组主传动链振动特性全实物仿真分析模型。模型包括叶片、轮毂、主轴、齿轮箱、连轴器和发电机等,其中叶片、轮毂、主轴、齿轮箱内的行星架、各级旋转轴等以超单元模型的型式导入总模型。根据风力机设计参数计算得到风力... 建立风力发电机组主传动链振动特性全实物仿真分析模型。模型包括叶片、轮毂、主轴、齿轮箱、连轴器和发电机等,其中叶片、轮毂、主轴、齿轮箱内的行星架、各级旋转轴等以超单元模型的型式导入总模型。根据风力机设计参数计算得到风力机的激励频率,分别在切入、额定和切出的3种动平衡状态基础上计算风力机运行时的特征频率,并结合激励频率和特征频率绘制坎贝尔图及能量分布图,找出风力机的潜在共振点,最后对风力机进行时域扫频分析,结合三维坎贝尔图、傅里叶变换对潜在共振点进行排除或确认。分析结果表明:该款自主设计的风力发电机组具有良好的振动特性,可避免共振,并得到试验结果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超单元模型 传动链 振动特性 振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输绞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分析模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建武 李炳文 +1 位作者 渠俐 王海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6-78,共3页
JY型运输绞车的传动系统是三级齿轮传动系统。结合该绞车传动系统的具体结构,通过简化和假设,忽略系统的弯扭耦合效应,利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绞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力学模型,并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得到其数学模型,对于进行系统的动力学分... JY型运输绞车的传动系统是三级齿轮传动系统。结合该绞车传动系统的具体结构,通过简化和假设,忽略系统的弯扭耦合效应,利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绞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力学模型,并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得到其数学模型,对于进行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输绞车 传动系统 扭转振动 力学模型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数学模型发展现状 被引量:9
13
作者 谷建伟 姜汉桥 +1 位作者 王增林 王学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7,共3页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描述微生物采油的几种数学模型 ,分析了微生物采油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 ,指出描述各种增产机理和生物特性的实验参数是制约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现场应用的关键 ,并给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数学模型和一套取得相关参数的方法。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数学模型 发展现状 实验参数 增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热采有限多井试井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永良 贾永禄 +1 位作者 霍进 康毅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8-61,共4页
根据稠油的渗流特征,建立了邻井为注汽井考虑热损失的稠油热采有限多井试井模型。应用拉氏空间叠加方法,得到了压力在Laplace空间的解析解,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绘制了样板曲线,并对样板曲线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热损失时,... 根据稠油的渗流特征,建立了邻井为注汽井考虑热损失的稠油热采有限多井试井模型。应用拉氏空间叠加方法,得到了压力在Laplace空间的解析解,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绘制了样板曲线,并对样板曲线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热损失时,油井受邻井的影响不明显;而不考虑热损失时,油田开发的中后期油井受邻井的影响将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吞吐 蒸汽驱 数学模型 多井试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6
15
作者 郭小美 孙雷 +2 位作者 周涌沂 潘毅 董卫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09-111,141,共3页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设计制作了裂缝不充填和裂缝充填形式的2组大尺度可视化模型。采用油藏实际油样和相似地层水进行水驱油机理模拟实验。观测到由于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残...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设计制作了裂缝不充填和裂缝充填形式的2组大尺度可视化模型。采用油藏实际油样和相似地层水进行水驱油机理模拟实验。观测到由于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残余油分布形式多种多样。其存在方式各有不同,主要形式有柱状、角隅状和膜状,每种残余油的形成机理也有所不同。结合实验结果,对2组可视化模型水驱油效率以及含水率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常规孔隙介质水驱油特征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碳酸盐岩 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 模拟实验 剩余油分布 水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径精密光学调整架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建增 刘铁根 +3 位作者 池伟 任晓明 孟昭荣 刘常春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1-304,共4页
针对大功率激光检测技术发展中精密光学调整架存在的刚度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合装调大口径光学镜片的精密光学调整架结构,并建立其力学模型,分析其动力学性能,通过Ф420mm大口径球关节调整架结构俯仰模态理论的分析和实验测试数据... 针对大功率激光检测技术发展中精密光学调整架存在的刚度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合装调大口径光学镜片的精密光学调整架结构,并建立其力学模型,分析其动力学性能,通过Ф420mm大口径球关节调整架结构俯仰模态理论的分析和实验测试数据之间对比,找出导致调整架结构谐振频率变差的原因。采用优化设计后的大口径调整架第一阶俯仰模态的频率为157.788Hz,能够很好满足在强振源下的工作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光学 调整架 力学模型 谐振频率 振动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橡胶弹性元件实验建模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冬伟 白鸿柏 +1 位作者 杨建春 唐伟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0,共4页
基于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精确的位移加载控制,对圆环形金属橡胶弹性元件进行了静态与动态力学试验,结果表明金属橡胶材料具有明显的高次弹性非线性以及迟滞非线性性质,根据动态试验结果建立迟滞回线拟合分解的高次弹性复合阻尼模型,该模... 基于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精确的位移加载控制,对圆环形金属橡胶弹性元件进行了静态与动态力学试验,结果表明金属橡胶材料具有明显的高次弹性非线性以及迟滞非线性性质,根据动态试验结果建立迟滞回线拟合分解的高次弹性复合阻尼模型,该模型用非线性刚度和非线性复合阻尼机理构造,模型中的参数由试验数据辨识。用所建模型重构恢复力一位移迟滞回线,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描述这类非线性振动系统的特性,为进一步实验建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橡胶 力学实验 数学建模 迟滞振动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油脂与氯化钠热反应模型中氯丙醇的生成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继红 黄明泉 +2 位作者 孙培培 孙宝国 杨绍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46,共5页
以猪脂和鸡脂为原料,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油脂与NaCl热反应模型,并结合气质联机对模型热反应中生成的氯丙醇进行了分析。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不同油脂用量、NaCl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氯丙醇生成量的影响,并探究了氯丙醇的生成... 以猪脂和鸡脂为原料,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油脂与NaCl热反应模型,并结合气质联机对模型热反应中生成的氯丙醇进行了分析。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不同油脂用量、NaCl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氯丙醇生成量的影响,并探究了氯丙醇的生成机理。研究表明:温度对氯丙醇的产生影响较大,当高于140℃时可以极大地促进氯丙醇的生成;NaCl的浓度足够大时会使氯丙醇的生成量下降而生成二氯衍生物;随油脂用量的增加,氯丙醇的产生呈下降趋势;随反应时间的延长,氯丙醇的产生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氯化钠 氯丙醇 模型反应 生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节流阀的失效与受力分析 被引量:40
19
作者 王德玉 刘清友 何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96,共3页
节流阀是节流压井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成96本和质量。在高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多次因节流阀失效而发生井喷失控险情,甚至导致井喷事故。文章分析了现场普遍使用的高压针形节流阀的失效形式主要是冲蚀... 节流阀是节流压井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成96本和质量。在高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多次因节流阀失效而发生井喷失控险情,甚至导致井喷事故。文章分析了现场普遍使用的高压针形节流阀的失效形式主要是冲蚀磨损、阀芯脱落和阀杆断裂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些失效形式产生的原因;以锥形阀为例分析了导致针形节流阀阀芯受轴向液压推力和横向振动原因,得出了阀芯受轴向液压推力计算公式,提出了结构改进和使用方面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节流阀 节流压井 失效形式 冲蚀磨损 阀芯脱落 阀杆断裂 轴向液压推力 横向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理论模型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顾明 李寿英 杜晓庆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9-174,共6页
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的机理研究是国际风工程和桥梁工程领域的著名难题。本文设计、制作了可方便调节拉索模型倾角和风向角的试验装置以及用于测压试验的带人工雨线的拉索模型,并在风洞中进行了细致的试验。试验得到了具有典型倾角的拉... 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的机理研究是国际风工程和桥梁工程领域的著名难题。本文设计、制作了可方便调节拉索模型倾角和风向角的试验装置以及用于测压试验的带人工雨线的拉索模型,并在风洞中进行了细致的试验。试验得到了具有典型倾角的拉索在不同风向角下,拉索和水线模型上的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系数,以及气动力系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拉索风雨激振新的理论模型,计算分析了节段三维拉索的风雨激振响应及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拉索 风雨激振 气动力系数 风洞试验 理论模型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