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缺氧吸磷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穗贤杰 韩青青 +2 位作者 刘小英 赵红梅 彭党聪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1-33,39,共4页
以经过NO3-诱导的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了NO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过程中,当NO2-≤6.0mg/L时,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可利用NO2-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聚磷,消耗单位N的最大聚磷量为3.45mg;NO2-≥10.0mg/L... 以经过NO3-诱导的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了NO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过程中,当NO2-≤6.0mg/L时,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可利用NO2-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聚磷,消耗单位N的最大聚磷量为3.45mg;NO2-≥10.0mg/L时,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聚磷产生较强抑制,消耗单位N的聚磷量仅为1.00mg;NO2-对反硝化聚磷的抑制主要与HNO2有关,HNO2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聚磷的抑制阈值为0.0008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泥 反硝化聚磷 NO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2颗粒分散液浓度对建筑结构钢锌系复合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翔 李秋艺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14,共5页
通过硫酸铜点滴实验、静态浸泡实验以及电化学阻抗谱测试,以变色时间、电荷转移电阻、低频阻抗模值等作为指标,研究了SiO2颗粒分散液浓度对锌系复合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颗粒分散液浓度对磷化膜的耐蚀性有较显著的影响,随... 通过硫酸铜点滴实验、静态浸泡实验以及电化学阻抗谱测试,以变色时间、电荷转移电阻、低频阻抗模值等作为指标,研究了SiO2颗粒分散液浓度对锌系复合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颗粒分散液浓度对磷化膜的耐蚀性有较显著的影响,随着SiO2颗粒分散液浓度从10 mL/L增加到60 mL/L,磷化膜变色时间从116 s逐渐延长到170 s,电荷转移电阻从1.170 kΩ·cm2逐渐增大到4.580 kΩ·cm2,低频阻抗模值从0.635 kΩ·cm2逐渐增大到3.845 kΩ·cm2,说明磷化膜的耐蚀性有较大幅度提高。随着SiO2颗粒分散液浓度从60 mL/L继续增加到80 mL/L,磷化膜变色时间、电荷转移电阻和低频阻抗模值都变化不大,其耐蚀性未进一步提高。但SiO2颗粒分散液浓度超过80 mL/L后,磷化膜的耐蚀性明显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蚀性 锌系复合磷化膜 建筑结构钢 SiO2颗粒分散液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MoS_(2)/TiO_(2)复合膜层的减磨机理
3
作者 宁炳坤 杨泽慧 +3 位作者 钱伟峰 姜超平 赵秦阳 陈永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13-3023,共11页
通过研究MoS_(2)/TiO_(2)复合膜层与金刚石磨球摩擦界面的相互作用及摩擦过程界面位错变化,揭示原位合成MoS_(2)/TiO_(2)复合膜层的减磨机理。结果显示:原位合成的MoS_(2)/TiO_(2)复合膜层在分子动力学模拟摩擦过程中磨屑原子分散堆积... 通过研究MoS_(2)/TiO_(2)复合膜层与金刚石磨球摩擦界面的相互作用及摩擦过程界面位错变化,揭示原位合成MoS_(2)/TiO_(2)复合膜层的减磨机理。结果显示:原位合成的MoS_(2)/TiO_(2)复合膜层在分子动力学模拟摩擦过程中磨屑原子分散堆积在膜层表面,减小了膜层所受切向应力,并将应力分散到膜层,从而缓解磨痕处应力集中。MoS_(2)-S10%膜层原子堆积最少,摩擦因数稳定在0.2左右,具有良好的摩擦性能;由于摩擦过程中膜层表面形成MoS_(2)润滑膜,该膜在受到破坏后下层MoS_(2)逐渐向上迁移修复该膜,使膜层保持低摩擦因数,因而MoS_(2)-S10%膜层具有较好的减磨性能。同时,原位合成的MoS_(2)/TiO_(2)界面为非共格界面,可以湮灭位错降低位错密度,促进位错运动,从而提高膜层的减磨性能。该研究结果为揭示减磨材料减磨机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TiO_(2)复合膜层 硫源浓度 摩擦磨损 分子动力学 位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颗粒浓度对钕铁硼Ni-P/ZrO_(2)复合镀层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杜涌涛 王杰杰 +1 位作者 杨苗 王宏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35,共6页
采用化学镀技术在钕铁硼表面制备出Ni-P/ZrO_(2)复合镀层,并研究了ZrO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中ZrO_(2)颗粒含量、复合镀层的形貌、孔隙率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rO_(2)颗粒浓度在0.5~4.0 g/L范围内时,复合镀层的耐蚀性随着ZrO_(2)颗... 采用化学镀技术在钕铁硼表面制备出Ni-P/ZrO_(2)复合镀层,并研究了ZrO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中ZrO_(2)颗粒含量、复合镀层的形貌、孔隙率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rO_(2)颗粒浓度在0.5~4.0 g/L范围内时,复合镀层的耐蚀性随着ZrO_(2)颗粒浓度增加逐步改善,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平均腐蚀速率都呈现减小的趋势,主要归因于复合镀层中ZrO_(2)颗粒含量升高以及复合镀层表面趋于光滑平整,且孔隙率明显降低。但ZrO_(2)颗粒浓度超过一定限度后,复合镀层中ZrO_(2)颗粒含量下降,加之孔隙率升高和表面平整度有所下降,导致耐蚀性变差。ZrO_(2)颗粒浓度为4.0 g/L制备的复合镀层具有良好的耐蚀性,但在不同腐蚀介质中其耐蚀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该复合镀层腐蚀前后的形貌差异不太明显,而钕铁硼腐蚀前后的形貌有明显的差异,表明该复合镀层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明显好于钕铁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蚀性 Ni-P/ZrO2复合镀层 ZrO2颗粒浓度 钕铁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l_2浓度对植物还原法制备钯颗粒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贺媛媛 傅吉全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8年第2期59-62,68,共5页
以银杏叶提取液为还原剂,采用植物还原法制备钯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并考察了PdCl_2溶液浓度对钯颗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PdCl_2溶液的浓度可以调控钯颗粒的尺寸和形貌,生... 以银杏叶提取液为还原剂,采用植物还原法制备钯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并考察了PdCl_2溶液浓度对钯颗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PdCl_2溶液的浓度可以调控钯颗粒的尺寸和形貌,生成的钯颗粒具有球状/近球状、线状和棒状的形貌。PdCl_2溶液浓度较低时,有利于制备线状钯颗粒;而PdCl_2溶液浓度较高时,有利于制备棒状钯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还原法 颗粒 PdCl2浓度 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检测脂蛋白颗粒大小和浓度可预测女性2型糖尿病的发生
6
作者 谭志学(摘译)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6期483-483,共1页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特点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和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美国Brigham女子医院预防医学系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磁共振波谱(MRS)检测到的脂蛋白颗粒大小及浓度与妇女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相关,...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特点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和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美国Brigham女子医院预防医学系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磁共振波谱(MRS)检测到的脂蛋白颗粒大小及浓度与妇女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相关,在校正目前已确定的风险因素(包括HDL—C和TG)后仍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型糖尿病 颗粒大小 浓度 检测 MRI 女性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有机碳对气候变化响应的Meta分析
7
作者 陈晓慧 黎艳 +5 位作者 李玥洋 于新鹏 屈久祁 杨光 王明筱 刘琳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2,共11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与土壤固碳能力的关系,揭示气温、二氧化碳(CO_(2))浓度和降水增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库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汇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共筛选44篇相关文献,收集281个样...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与土壤固碳能力的关系,揭示气温、二氧化碳(CO_(2))浓度和降水增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库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汇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共筛选44篇相关文献,收集281个样本数据,利用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 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表征土壤活性与惰性有机碳组分,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储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大气CO_(2)浓度与土壤POC和MA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气温升高使土壤POC含量降低,而土壤MAOC含量略有升高,POC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土壤POC与降水量增加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减少呈负相关,而土壤MAOC含量则与之相反。②气温,CO_(2)浓度增加和降水量减少会伴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而降水量增加则会导致总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③土层深度和地类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对气候变化因子的响应有重要影响。[结论]不同气候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变化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或其稳定性,削弱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CO_(2)浓度升高 全球变暖 降水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纳米颗粒与SDS对CO_2泡沫的协同稳定作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兆敏 王鹏 +4 位作者 李松岩 孙乾 李杨 姜磊 王继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0-115,12,共6页
CO2驱油时,由表面活性剂溶液产生的CO2泡沫稳定性较差,加入纳米颗粒后可与表面活性剂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提高CO2泡沫的稳定性.通过泡沫评价实验、界面张力实验和扩张黏弹性模量实验,研究改性SiO2纳米颗粒与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 CO2驱油时,由表面活性剂溶液产生的CO2泡沫稳定性较差,加入纳米颗粒后可与表面活性剂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提高CO2泡沫的稳定性.通过泡沫评价实验、界面张力实验和扩张黏弹性模量实验,研究改性SiO2纳米颗粒与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CO2泡沫的协同稳定作用.结果表明:SiO2纳米颗粒与水的接触角大于79.83°时,能与SDS产生有效协同稳定作用,且协同稳定作用仅在SDS/SiO2混合溶液一定质量浓度比区间范围内存在,当质量浓度比为0.10~0.40时,协同稳定作用随质量浓度比增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规律;当质量浓度比为0.17左右时协同稳定作用最强;当质量浓度比大于0.40时,二者无有效协同稳定作用.SDS与SiO2纳米颗粒对CO2泡沫的协同稳定机理主要包括改善颗粒在界面的吸附位置、减弱歧化作用、改善界面性质及增大体相黏度.研究结果对提高三次采油中CO2驱的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泡沫 SiO2纳米颗粒 SDS 质量浓度 协同稳定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4钛合金表面电沉积Co-W/MoS_(2)复合镀层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安娜 花珂 +1 位作者 史洪源 李驰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3-70,共8页
为了有效改善 TC4 钛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在 TC4 钛合金表面电沉积掺杂自润滑MoS_(2)颗粒的Co-W/MoS_(2)复 合镀层。研究了镀液中的MoS_(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的物相结构、结合强度、微观形貌、成分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 响。结果表明:添... 为了有效改善 TC4 钛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在 TC4 钛合金表面电沉积掺杂自润滑MoS_(2)颗粒的Co-W/MoS_(2)复 合镀层。研究了镀液中的MoS_(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的物相结构、结合强度、微观形貌、成分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 响。结果表明:添加 2.5 g/L MoS_(2)颗粒制备的复合镀层与钛合金基体结合紧密,晶粒呈长条状与团簇胞状,主要物相 为 fcc-Co、hcp-Co 和Co_(3)W,其中MoS_(2)颗粒含量接近 3%。该复合镀层稳定状态时摩擦系数仅为 0.34,并且磨损率最 低,仅为 9.50×10^(-4 )mm^(2)/N,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能有效改善 TC4 钛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MoS_(2)颗粒参与共沉积 可能影响结晶形核过程,还会掺杂在Co 晶格间隙引起晶格畸变,有利于提高复合镀层致密度,从而改善复合镀层性 能。包覆在复合镀层中的MoS_(2)颗粒在摩擦过程中还可以起到自润滑减摩作用,从而减轻复合镀层磨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Co-W/mos_(2)复合镀层 mos_(2)颗粒浓度 磨损率 磨痕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抗溶剂法重结晶AP微细颗粒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闻利群 张景林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23-326,共4页
通过对比CO2在丙酮、乙醇、甲醇溶剂中的膨胀度,选择丙酮为溶剂,采用超临界CO2气体抗溶剂法重结晶了高氯酸铵(AP),并研究了压力、温度、溶液初始浓度、进气速率、静置时间等对GAS重结晶过程、晶粒大小和晶型的影响.在10 MPa、40 ℃、35 ... 通过对比CO2在丙酮、乙醇、甲醇溶剂中的膨胀度,选择丙酮为溶剂,采用超临界CO2气体抗溶剂法重结晶了高氯酸铵(AP),并研究了压力、温度、溶液初始浓度、进气速率、静置时间等对GAS重结晶过程、晶粒大小和晶型的影响.在10 MPa、40 ℃、35 kg·h-1条件下,可得到30~40 nm的球形AP微细颗粒.分析表明, GAS细化过程中升压操作引起的液相湍动强度是影响样品粒径、晶型的决定性因素;在GAS过程中,AP晶体生长经历球形、多面体-棒状-雪花状或树枝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高氯酸铵 超临界流体 气体抗溶剂 二氧化碳 超临界CO2抗溶剂法 微细颗粒 重结晶 AP GAS过程 CO2气体 高氯酸铵 初始浓度 结晶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抗溶剂制备无机化合物——醋酸镁纳米颗粒过程的研究
11
作者 申延明 吴静 +2 位作者 刘东斌 张振祥 田景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F10期33-35,共3页
SAS是一种涉及SCF的新兴技术,在聚合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染料、催化剂、超导体和无机化合物等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了进展,制备出了微米、甚至纳米级的颗粒。以无机化合物醋酸镁为模型化合物研究SAS制备纳米颗粒的过程... SAS是一种涉及SCF的新兴技术,在聚合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染料、催化剂、超导体和无机化合物等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了进展,制备出了微米、甚至纳米级的颗粒。以无机化合物醋酸镁为模型化合物研究SAS制备纳米颗粒的过程。利用TEM测试研究了压力、溶剂种类、初始溶剂浓度对颗粒的粒度影响。XRD、FT—IR测试表明,沉析过程后得到的颗粒晶型不完整,主要仍以醋酸镁为主,部分形成了碳酸盐颗粒。实验中得到了平均粒径在100nm以下的醋酸镁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化合物 纳米颗粒 醋酸镁 超临界CO2 制备 抗溶剂 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大分子 模型化合物 新兴技术 测试研究 溶剂浓度 平均粒径 SAS SCF 聚合物 催化剂 超导体 纳米级 TEM XRD 碳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钢电沉积Co-W-P/MoS_(2)复合镀层的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晓鑫 战再吉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30,共6页
为提高Co基镀层的耐磨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通过电沉积将具有自润滑减摩特性的MoS_(2)颗粒引入Co-W-P镀层。研究了MoS_(2)颗粒质量浓度对Co-W-P/MoS_(2)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物相结构、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oS_(2)颗粒质量... 为提高Co基镀层的耐磨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通过电沉积将具有自润滑减摩特性的MoS_(2)颗粒引入Co-W-P镀层。研究了MoS_(2)颗粒质量浓度对Co-W-P/MoS_(2)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物相结构、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oS_(2)颗粒质量浓度为5 g/L时制备的复合镀层表面结构致密,晶粒形态为胞状晶粒,表面存在细长条晶粒,物相为fccCo、hcp-Co和Co_(3)W相,硬度为594.6HV,且耐磨性能较好,稳定摩擦因数为0.32。MoS_(2)颗粒参与共沉积导致复合镀层趋向瞬时成核,进入Co晶格间隙引起晶格畸变,利于晶粒细化,增大复合镀层的硬度。嵌埋在复合镀层中的MoS_(2)颗粒在摩擦过程中易分层断裂,转移到摩擦副接触面形成固体润滑膜起减摩作用,增强复合镀层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W-P/mos_(2)复合镀层 电沉积 mos_(2)颗粒质量浓度 磨痕截面轮廓 磨痕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轮钢电沉积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毛望军 高志廷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37,共7页
采用电沉积工艺在制造齿轮常用的40Cr钢表面制备掺杂MoS_(2)颗粒的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并研究MoS_(2)颗粒对复合镀层表面形貌、晶相结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完整覆盖40Cr钢表面,... 采用电沉积工艺在制造齿轮常用的40Cr钢表面制备掺杂MoS_(2)颗粒的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并研究MoS_(2)颗粒对复合镀层表面形貌、晶相结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完整覆盖40Cr钢表面,主要成分为Ni、W、Mo和S元素,存在4个Ni的衍射峰并且都呈现(220)晶面择优取向。镀液中MoS_(2)颗粒质量浓度变化导致镀层的晶粒形态及致密性显现出差异,MoS_(2)颗粒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造成显微硬度先增大后减小,耐磨性能先改善后变差。当镀液中MoS_(2)颗粒质量浓度为5 g/L,Ni-W/MoS_(2)复合镀层中MoS_(2)颗粒含量达到4.17%,形成条状与乳突状不同形态的晶粒,结合更紧密,其硬度达到607.5 HV,表面磨痕宽度仅为420μm,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能,能起到较理想的减摩作用,从而显著提高40Cr钢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 电沉积 齿轮钢 mos_(2)颗粒质量浓度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PM_(2.5)浓度年均降5% 被引量:1
14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84-1784,共1页
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北京市积极响应,日前发布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到2017年,北京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要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控制在60μg/m^3左右.其中,怀柔、密云、延庆3个区县空气中... 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北京市积极响应,日前发布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到2017年,北京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要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控制在60μg/m^3左右.其中,怀柔、密云、延庆3个区县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25%以上,控制在50μg/m^3左右;顺义、昌平、平谷3个区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25%以上,控制在55μg/m^3左右;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6区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30%以上,控制在60μg/m^3左右;门头沟、房山、通州、大兴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区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30%以上.控制在65μg/m^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PM2 5 浓度 空气 经济技术开发区 颗粒 大气污染防治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蚊香类散发污染物排放因子及颗粒物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春 李景广 +3 位作者 姚小龙 沈嗣卿 张亚雷 王丽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2,共5页
应用大型空气质量实验舱平台,分别测试盘式固体蚊香、片型电蚊香和液体电蚊香的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散发量。采用定释放浓度法,获得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结果显示,盘式固体蚊香、液体电蚊香、片型电蚊香的PM2.5排放因子分... 应用大型空气质量实验舱平台,分别测试盘式固体蚊香、片型电蚊香和液体电蚊香的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散发量。采用定释放浓度法,获得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结果显示,盘式固体蚊香、液体电蚊香、片型电蚊香的PM2.5排放因子分别为12.9、1.3、2.6mg/h,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排放因子分别为103.4、69.5、58.8mg/h,甲醛排放因子分别为16.0、8.9、12.5mg/h,3种蚊香排放的主要苯系污染物排放水平相当,此外盘式固体蚊香还散发CO,排放因子为925.4mg/h。对盘式固体蚊香散发颗粒物的数浓度谱分布进行了拟合分析,发现数浓度谱分布具有良好的自模性,拟合得出计数中位径(CMD)为90nm,几何标准差(GSD)为1.65;假设蚊香释放颗粒物为密度1.4g/cm3的球形颗粒,利用质量浓度和数浓度谱分布特征反算得出各类蚊香散发颗粒物的数浓度排放因子。通过案例计算,发现房间在正常通风条件(换气次数为2.0次/h)下使用各类蚊香时散发的TVOC浓度将超标1.8~3.2倍,甲醛超标1.5~3.0倍;盘式固体蚊香散发的PM2.5超标近1.5倍,CO超标1.7倍。对封闭环境下,通风条件很差(换气次数为<0.5次/h),此时所有污染物浓度将增大4倍,污染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香类排放因子(EF)PM2 5 颗粒物数浓度TVOC粒径分布 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监测近地表细颗粒物多元回归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贾松林 苏林 +3 位作者 陶金花 王子峰 陈良富 尚华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5-573,共9页
对地基监测PM2.5和气象数据、MODISAOD卫星数据与NCEP FNL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在与一元简单线性模型(模型1)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遥感监测近地面颗粒物(PM2.5)浓度的多元线性(模型2)和非线性(模型3)回归模型,... 对地基监测PM2.5和气象数据、MODISAOD卫星数据与NCEP FNL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在与一元简单线性模型(模型1)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遥感监测近地面颗粒物(PM2.5)浓度的多元线性(模型2)和非线性(模型3)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验证和遥感监测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模型1,2,3分别能够解释PM2.5 32.5%,56.1%,62.7%的变异.反演的PM2.5浓度与站点监测值相关性分别为0.5488(R2=0.3012),0.7449(R2=0.5549),0.7431(R2=0.5523).对于站点监测PM2.5浓度63.1652μg/m3的均值,反演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43.5562,35.3321,36.8450μg/m3.模型2和3中气象因子分别能够解释PM2.5 23.6%和12.6%的变异,说明了气象因子影响北京地区春季PM2.5-AOD关系的显著性.3种模型整体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值高估和高值低估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细颗粒浓度(PM 2 5 ) 卫星遥感监测 多元回归模型 气象要素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 5)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庆市2007~2013年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余光明 王磊 +1 位作者 安乐生 顾洪亮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81-85,共5页
以安庆市2007~2013年空气污染日值资料为基础,分析了3种大气污染物( PM10、SO2、NO2)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安庆市地面气象日观测资料,研究了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子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2007~2013年,安庆市首要大气污... 以安庆市2007~2013年空气污染日值资料为基础,分析了3种大气污染物( PM10、SO2、NO2)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安庆市地面气象日观测资料,研究了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子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2007~2013年,安庆市首要大气污染物为PM10,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载荷顺序为PM10(82.77μg/m3)>SO2(47.61μg/m3)>NO2(33.95μg/m3);冬季和春季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夏季最低;相关分析表明风、降水、气温和湿度等是与安庆大气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线性相关的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污染物浓度 气象因子 可吸入颗粒物(PM10) SO2 N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燃烧时亚微米颗粒物的生成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科 徐明厚 +2 位作者 于敦喜 姚洪 温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68-72,共5页
将纯黄铁矿在O2/N2与O2/CO2条件下进行沉降炉燃烧实验,采用低压撞击器(dekati low pressure impactor,DLPI)收集燃烧生成的亚微米颗粒物(PM1),并获得质量粒径分布。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X-ray fluorescence,XRF)和配备了能谱仪的环境扫... 将纯黄铁矿在O2/N2与O2/CO2条件下进行沉降炉燃烧实验,采用低压撞击器(dekati low pressure impactor,DLPI)收集燃烧生成的亚微米颗粒物(PM1),并获得质量粒径分布。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X-ray fluorescence,XRF)和配备了能谱仪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quipped with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SEM-EDS)对PM1的物化特性进行深入表征,研究黄铁矿在不同燃烧气氛下所生成的PM1的质量粒径分布、浓度、元素组成、形貌和成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燃烧对PM1的生成具有重要贡献。相同O2浓度时,相比于O2/N2燃烧条件,O2/CO2燃烧条件下黄铁矿燃烧过程中PM1的生成量与峰值粒径均减小。在O2/N2或O2/CO2燃烧条件下,随着O2浓度的增加,PM1的生成量与峰值粒径呈增大趋势。PM1的组成主要以S元素为主。在O2/N2燃烧条件下,O2浓度对不同含S化合物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低O2浓度下,PM1中的S元素主要以S单质的形式存在,而在高O2浓度下,PM1中的S元素主要以硫酸或硫酸盐的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亚微米颗粒 O2/CO2燃烧 O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TiO_2纳米管复合电极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鹏 李轻舟 +1 位作者 陆遥 景友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2,共4页
利用计时电流法制备了纳米金属Zn/TiO2纳米管(Zn/TNT)复合电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纳米管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Mott-Schottky分析法研究了复合电极的载流子浓度与平带电势的变化。结果表明,Zn负载... 利用计时电流法制备了纳米金属Zn/TiO2纳米管(Zn/TNT)复合电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纳米管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Mott-Schottky分析法研究了复合电极的载流子浓度与平带电势的变化。结果表明,Zn负载促使纳米管平带电势负移,适量Zn沉积可以提高载流子浓度,而在160W高压汞灯光照条件下,Zn/TNT光电流响应亦明显优于T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纳米颗粒 TIO2纳米管阵列 Mott—Schottky图 载流子浓度 平带电势 光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沙颗粒表面电荷特性及其对干容重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荣敏 陈立 卢炜娟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7-811,共5页
采用黄河及长江中的沙样在不同Ca2+浓度下分别进行电位滴定试验和干容重试验,得到以下结论:①随Ca2+浓度的增加,泥沙颗粒表面负电荷先不断减少然后趋于不变。②Ca2+对泥沙淤积干容重的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干容重减小;第二阶段... 采用黄河及长江中的沙样在不同Ca2+浓度下分别进行电位滴定试验和干容重试验,得到以下结论:①随Ca2+浓度的增加,泥沙颗粒表面负电荷先不断减少然后趋于不变。②Ca2+对泥沙淤积干容重的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干容重减小;第二阶段增加并达到最大值;第三阶段减小最后趋于不变。③在Ca2+浓度相同条件下,泥沙浓度对淤积干容重的影响根据所加Ca2+浓度不同也呈现不同的变化。④Ca2+浓度、泥沙浓度相同时,中值粒径越大干容重越大,且中值粒径大的泥沙干容重达到最大值所需Ca2+少。⑤在不同Ca2+浓度下泥沙颗粒由于表面电荷不同造成静电斥力不同,同时表面水膜作用力也不同,二者共同作用使得干容重体现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颗粒 电位滴定 表面电荷 CA^2+浓度 干容重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