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_(2)/Ar流量比对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魏永强 张华森 +5 位作者 张晓晓 顾艳阳 刘畅 吕怿东 韦春贝 钟素娟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92-104,共13页
目的 通过改变N2/Ar流量比,研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电弧离子镀(Arc Ion Plating,AIP)和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gh Power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Hi PIMS)复合方法,通过调节N_(2)/Ar流量比,... 目的 通过改变N2/Ar流量比,研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电弧离子镀(Arc Ion Plating,AIP)和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gh Power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Hi PIMS)复合方法,通过调节N_(2)/Ar流量比,分别在M2高速钢和单晶硅片(100)上制备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研究N2/Ar流量比对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形貌结构、元素成分、相结构、纳米硬度、膜基结合力、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在N2/Ar流量比为35/65时,薄膜表面粗糙度最低达到0.298μm;在N2/Ar流量比为40/60时,薄膜总厚度最高达574 nm;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均以(111)晶面为择优取向,硬度在22.95~27.15 GPa。在N2/Ar流量比为25/75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离子轰击作用最强,Zr/(Ti+Zr)的值较大(0.088),硬度和弹性模量最高分别达到27.15 GPa和271.14 GPa。在N_(2)/Ar流量比为25/75和30/70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的膜基结合力最好,达到HF1等级。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稳定摩擦系数均在0.8左右,磨损率先增大后减小。N_(2)/Ar流量比为25/75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的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0.546 V和1.167μA/cm^(2),薄膜对M2高速钢基体的保护率最高达到87.9%。结论采用电弧离子镀和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复合方法,大幅改善了薄膜表面质量;N_(2)/Ar流量比可改变离子轰击强度的强弱,随着N_(2)/Ar流量比的增加,沉积离子轰击强度逐渐减弱,薄膜硬度和耐腐蚀性能逐渐下降;在N_(2)/Ar流量比为25/75时,薄膜综合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 电弧离子镀 TiZrN/TiN纳米多薄膜 N_(2)/Ar流量比 纳米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Ti-WC纳米多层薄膜结构设计及其宽温域摩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高臻荣 候果源 任思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0-89,170,共11页
目的探究环境温度对MoS_(2)/Ti-WC纳米多层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讨并揭示薄膜在高温环境下的损伤机理。方法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制备MoS_(2)/Ti-WC纳米多层薄膜,评价Ti、WC双功能组元以及纳米多层结构设计对薄膜表面形貌和微观... 目的探究环境温度对MoS_(2)/Ti-WC纳米多层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讨并揭示薄膜在高温环境下的损伤机理。方法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制备MoS_(2)/Ti-WC纳米多层薄膜,评价Ti、WC双功能组元以及纳米多层结构设计对薄膜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等表征手段对薄膜的晶体结构、表截面形貌以及表面粗糙度进行分析,利用原位纳米压痕仪对薄膜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估,利用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薄膜在不同温度环境(25~300℃)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进一步通过激光共聚焦对磨痕和磨斑进行光学形貌分析,并利用能谱仪(EDS)和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Micro-Raman)对钢配副表面的摩擦转移膜进行成分分析。最终揭示MoS_(2)/Ti-WC纳米多层薄膜在不同温度下的磨损机理。结果MoS_(2)/Ti-WC纳米多层的结构设计可以诱导MoS_(2)(002)晶面的择优生长,获得表面平整光滑、结构致密的薄膜。相比于MoS_(2)/Ti薄膜,WC纳米层的引入,赋予薄膜更高的硬度和硬/弹比。MoS_(2)/Ti-WC纳米多层薄膜在潮湿空气中的平均摩擦因数为0.07,平均磨损率为6.14×10^(-7)mm^(3)/(N·m)。结论MoS_(2)/Ti-WC纳米多层薄膜在宽温域(100~300℃)内保持稳定的摩擦性能,这得益于薄膜纳米多层的结构设计、高的硬/弹比以及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同时在钢配副表面形成了连续且致密的转移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mos_(2)/ti-wc纳米多薄膜 环境适应性 高温润滑性能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少层MoS_(2)纳米片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癌症标志物ctDNA的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卫瑚玥 李杜娟 +6 位作者 崔治莲 樊凯 杨伟煌 刘红英 李丽丽 吴薇 王高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5,共13页
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作为一种实用的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因此,本课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少层MoS_(2)纳米片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癌症标志物... 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作为一种实用的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因此,本课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少层MoS_(2)纳米片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癌症标志物ctDNA的高灵敏检测。首先,采用剪切剥离法制备少层MoS_(2)纳米片,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以制备横向尺寸较大、厚度均匀的少层MoS_(2)纳米片;其次,通过分散液吸光度的变化研究少层MoS_(2)纳米片在高浓度盐溶液中的加速聚集沉淀行为;然后,基于MoS_(2)纳米片对单链DNA的吸附力,研究了单链DNA对于盐诱导沉淀少层MoS_(2)纳米片的抑制作用;最后,利用杂交形成的双链DNA从少层MoS_(2)纳米片上脱落而导致的分散液吸光度的变化构建光学生物传感器,并通过cpDNA与不同浓度的ctDNA杂交对该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当cpDNA浓度为100 nM时,浓度范围在25~100 nM的ctDNA与少层MoS_(2)纳米片分散液的吸光度呈反比线性关系。在401和448 nm波长处时,少层MoS_(2)纳米片分散液的吸光度与ctDNA浓度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23557-0.00070X,R^(2)=0.94222和Y=0.21253-0.00050X,R^(2)=0.95141。所构建的光学生物传感器成功地实现了对癌症标志物ctDNA的检测;为未来的体外癌症检测和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传感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纳米 CTDNA 生物传感器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SILAR)法制备AgGaS_2纳米薄膜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毅 张建军 尔古打机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33-1337,共5页
采用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SILAR)法,通过500℃退火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AgGaS2纳米薄膜。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紫外可见(UV-Vis)谱和光致发光(PL)谱等对纳米薄膜的物相、形貌、化学配比和光学性能进行了定... 采用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SILAR)法,通过500℃退火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AgGaS2纳米薄膜。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紫外可见(UV-Vis)谱和光致发光(PL)谱等对纳米薄膜的物相、形貌、化学配比和光学性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XRD测试结果表明,实验获得产物为黄铜矿结构AgGaS2,并观测到(112)面和(224)面。使用Scherrer公式估算了AgGaS2产物的晶粒平均粒度大小约为30 nm。SEM观测到的AgGaS2纳米薄膜外形均匀一致,沉积紧密,薄膜沉积的纳米平均颗粒直径约为18~26 nm。EDS测试结果显示AgGaS2纳米薄膜中Ag、Ga和S三元素的原子相对百分含量为25.12%,26.66%和49.93%,其化学计量比几近于1:1:2物质的量比。通过紫外可见透过光谱得到截止波长为470.1 nm,禁带宽度为2.64 eV。室温PL测试发现发光中心在456 nm,与AgGaS2晶体发光中心相比产生了约40 nm的蓝移。以上结果充分表明SILAR法是一种制备AgGaS2纳米薄膜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离子吸附反应法 AgGaS2纳米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镶嵌单层MoS_(2)的生物质基硼氮共掺杂碳纳米片合成与储钠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毅舟 吴籼虹 +1 位作者 王治宇 邱介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371-6379,共9页
基于可再生生物质在二维层状晶体表面的自组装及其与四硫代钼酸铵的化学配位作用,发展了一种镶嵌单层MoS_(2)纳米片的超薄硼氮共掺杂碳纳米片的制备策略。此结构中,二维纳米碳结构利于提供更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连续的电子传导通路... 基于可再生生物质在二维层状晶体表面的自组装及其与四硫代钼酸铵的化学配位作用,发展了一种镶嵌单层MoS_(2)纳米片的超薄硼氮共掺杂碳纳米片的制备策略。此结构中,二维纳米碳结构利于提供更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连续的电子传导通路并大幅缩短电子传输路径,同时实现单层MoS_(2)纳米结构的均匀分散;均匀镶嵌其内的单层MoS_(2)纳米结构则显著提升了钠离子存储容量,并加速其在充放电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速率。应用于钠离子负极材料时,此类二维复合结构表现出了优异的储钠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纳米结构 mos_(2) 生物质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流下MoS_(2)/Ag纳米复合薄膜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苏煜 郑韶先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4-162,共9页
MoS_(2)基纳米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但较差的导电性能限制了其在载流条件下作为润滑材料的应用。为提高MoS_(2)基纳米复合薄膜的导电性能,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系统沉积2种不同Ag含量的MoS_(2)/Ag纳米复合薄膜,并在不同的电流条... MoS_(2)基纳米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但较差的导电性能限制了其在载流条件下作为润滑材料的应用。为提高MoS_(2)基纳米复合薄膜的导电性能,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系统沉积2种不同Ag含量的MoS_(2)/Ag纳米复合薄膜,并在不同的电流条件下研究MoS_(2)/Ag纳米复合薄膜与GCr15钢球对摩时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载流下2种MoS_(2)/Ag纳米复合薄膜表现出相似的摩擦性能,而低掺杂MoS_(2)/Ag薄膜具有更佳的耐磨性能,这归因于低掺杂MoS_(2)/Ag薄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无载流时,MoS_(2)/Ag纳米复合薄膜在摩擦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物颗粒增加了磨损、降低了润滑性,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电流小于0.5 A时,电流促进了转移膜形成,使得摩擦因数降低,但磨损率增加,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当电流大于0.5 A时,由于电弧烧蚀加速了薄膜的磨损,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黏着磨损和电弧腐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薄膜 纳米复合薄膜 载流 磨损 摩擦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原位压痕技术表征原子层沉积Al2O3超薄纳米薄膜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律宏 刘燕萍 +3 位作者 马晋遥 桑利军 程晓鹏 张跃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026-3030,共5页
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在Si基片上制备厚度为20~60nm的Al2O3薄膜,采用三维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分析了它们的表面粗糙度和微观形貌;采用自主研发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SEM/SPM)联合测试系统对样品薄膜进行了原... 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在Si基片上制备厚度为20~60nm的Al2O3薄膜,采用三维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分析了它们的表面粗糙度和微观形貌;采用自主研发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SEM/SPM)联合测试系统对样品薄膜进行了原位纳米压痕实验,基于Hertz弹性接触理论对其弹性模量进行分析,利用Hay模型消除基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对模型中由于压头形状不同产生的误差进行了修正,最终计算出薄膜的实际弹性模量值。实验结果表明:ALD制备的Al2O3薄膜为非晶态,表面粗糙度不随厚度的增大而增大。薄膜弹性模量值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小尺寸效应,去基底效应后得到的弹性模量值为(175±10)GPa。同一压入比条件下,薄膜厚度越小基底效应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沉积 AL2O3薄膜 原位纳米压痕 力学性能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TiB_2纳米多层膜的共格外延生长
8
作者 戴嘉维 岳建岭 李戈扬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75-275,共1页
关键词 纳米多 共格界面 外延生长 TIB2 TiN 超硬效应 纳米多薄膜 调制周期 生长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薄层MoS_(2)可饱和吸收体的被动调Q固体Nd∶YAG激光器 被引量:4
9
作者 付鑫鹏 付喜宏 +5 位作者 姚聪 杨飞 张俊 彭航宇 秦莉 宁永强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8-673,共6页
利用超声剥离法制备了超薄层MoS_(2)纳米片分散液可饱和吸收体,以石英池为容器插入Nd∶YAG激光器的平凹谐振腔中,调节谐振腔镜的位置并增大泵浦功率,成功实现了Nd∶YAG激光器被动调Q脉冲输出。实验结果显示,泵浦功率为2.46 W时,激光器... 利用超声剥离法制备了超薄层MoS_(2)纳米片分散液可饱和吸收体,以石英池为容器插入Nd∶YAG激光器的平凹谐振腔中,调节谐振腔镜的位置并增大泵浦功率,成功实现了Nd∶YAG激光器被动调Q脉冲输出。实验结果显示,泵浦功率为2.46 W时,激光器开始调Q运转。泵浦功率为14.55 W时,实现了485 mW的脉冲激光输出功率,重复频率为189.75 kHz,脉冲宽度为1.2μs,对应的最大脉冲能量为2.56μJ。结果表明,超薄层MoS_(2)分散液是适用于1064 nm波长固体激光器被动调Q运转的可饱和吸收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mos_(2)纳米片分散液 可饱和吸收体 Nd∶YAG激光器 被动调Q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气压和基底偏压对ZrB_2/AlN纳米多层膜结构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龚杰 刘孟寅 +5 位作者 王海媛 薛凤英 颜景岳 张帅 王晖 李德军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3-458,共6页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不同工作气压和不同基底偏压条件下在Si(100)基底上设计合成了ZrB2/AlN纳米多层膜。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和表面轮廓仪分析了工作气压和基底偏压对薄膜的微结构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不同工作气压和不同基底偏压条件下在Si(100)基底上设计合成了ZrB2/AlN纳米多层膜。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和表面轮廓仪分析了工作气压和基底偏压对薄膜的微结构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ZrB2/AlN多层膜的纳米硬度与弹性模量值高于两种个体材料的混合值。当工作气压为0.4Pa,基底偏压为-60 V时,制备的薄膜具有最高的硬度(36.8 GPa)、最高的弹性模量(488.7 GPa)和最高的临界载荷(43.6 mN)。基底偏压的升高和工作气压的降低会使沉积粒子的动能提高,引起薄膜表面原子迁移率提高,导致薄膜的原子密度提高,起到位错钉扎的作用,晶粒尺度也被限制在纳米尺度,这些均对提高薄膜的硬度和抗裂强度起到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磁控溅射 ZrB2/AlN纳米多薄膜 工作气压 基底偏压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rGO多层复合薄膜的构筑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密永娟 杨志刚 +2 位作者 王赵锋 王金清 杨生荣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7-481,共5页
将层层自组装(LBL)技术与原位还原过程相结合在单晶硅片表面成功构筑了与基底结合牢固、性能优异的氧化锆/还原氧化石墨烯(ZrO2/rGO)多层纳米复合薄膜.试验中,引入了具有强附着性和还原性的物质-多巴胺,使得氧化石墨烯(GO)片的表面锚固... 将层层自组装(LBL)技术与原位还原过程相结合在单晶硅片表面成功构筑了与基底结合牢固、性能优异的氧化锆/还原氧化石墨烯(ZrO2/rGO)多层纳米复合薄膜.试验中,引入了具有强附着性和还原性的物质-多巴胺,使得氧化石墨烯(GO)片的表面锚固和原位还原可以一步完成.另外,ZrO2粒子的表面组装通过简单、温和的溶液沉积过程来实现.结果证明:复合薄膜中rGO和ZrO2的引入以及多层结构的构筑赋予复合薄膜许多优异的性能.在不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所构筑的ZrO2/rGO多层薄膜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硬度:11.54 GPa)和摩擦学性能(摩擦系数:0.12~0.17),可作为减摩抗磨涂层被用于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的表面保护和其他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2/rGO多层纳米复合薄膜 聚多巴胺 自组装 摩擦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洋大气环境二硫化钼纳米多层薄膜摩擦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商克栋 郑韶先 +4 位作者 鞠鹏飞 蒲吉斌 张广安 王立平 薛群基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7-429,共13页
MoS_2薄膜在湿热大气环境长期存储后,由于严重的氧化导致其摩擦学性能大幅劣化,通常表现出较高的摩擦系数和较短的使用寿命.为了改善MoS_2薄膜在湿热大气环境下的抗氧化和摩擦学性能,通过非平衡闭合场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MoS_2/Pb-Ti纳... MoS_2薄膜在湿热大气环境长期存储后,由于严重的氧化导致其摩擦学性能大幅劣化,通常表现出较高的摩擦系数和较短的使用寿命.为了改善MoS_2薄膜在湿热大气环境下的抗氧化和摩擦学性能,通过非平衡闭合场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MoS_2/Pb-Ti纳米多层薄膜,首次研究了MoS2纳米多层复合薄膜与纯MoS_2薄膜在恶劣的南海海洋大气环境暴露储存6个月后的薄膜成分、摩擦学性能的衍化行为.结果表明:与纯MoS_2薄膜相比,MoS_2/Pb-Ti纳米多层薄膜具有更好的抗湿热氧化性能,其摩擦学性能几乎未受到南海储存环境的影响,依然表现出较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借助XRD、XPS、TEM和纳米压痕硬度等分析手段发现其摩擦学性能的大幅改善是由于薄膜中大量的异质界面对其晶面结构、薄膜致密性和机械性能的改善,以及Pb/Ti金属复合相对MoS_2氧化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 S2/Pb-Ti纳米多薄膜 海洋大气环境 抗氧化性能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三维有序介孔少层MoS_(2)/C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析氢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博文 韩乔 +1 位作者 余宗宝 杨占旭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88-1298,共11页
本研究通过液相纳米铸造法,以SBA-15为硬模板,蔗糖为碳源,四硫代钼酸铵(ATTM)为MoS_(2)前驱体,合成了三维有序介孔结构少层MoS_(2)/C复合材料。该催化剂的三维有序介孔结构提供了较高的比表面积并为电化学析氢反应(HER)提供了物质和电... 本研究通过液相纳米铸造法,以SBA-15为硬模板,蔗糖为碳源,四硫代钼酸铵(ATTM)为MoS_(2)前驱体,合成了三维有序介孔结构少层MoS_(2)/C复合材料。该催化剂的三维有序介孔结构提供了较高的比表面积并为电化学析氢反应(HER)提供了物质和电子传输的通道,无定形碳的限制作用使少层MoS_(2)薄片均匀分散,暴露大量MoS_(2)的边缘活性位点,避免MoS_(2)团聚的发生,并增加了材料的导电性。在酸性条件下实现高效析氢,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过电位为165 mV,Tafel斜率为91.1 mV/dec。本研究为构建高比表面积和少层MoS_(2)均匀分散的三维结构HER催化剂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铸造 三维有序介孔结构 mos_(2) 高比表面积 析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1%光电转换效率的全固态致密PbS量子点薄膜敏化TiO_2纳米棒阵列太阳电池(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军军 史成武 +3 位作者 张正国 肖冠南 邵章朋 李楠楠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29-2034,共6页
利用TiO_2纳米棒阵列和在旋涂辅助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过程中使用乙二硫醇的策略,成功地在TiO_2纳米棒阵列上获得了致密PbS量子点薄膜,组装了新颖结构的全固态致密PbS量子点薄膜敏化TiO_2纳米棒阵列太阳电池。研究了TiO_2纳米棒阵列长度... 利用TiO_2纳米棒阵列和在旋涂辅助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过程中使用乙二硫醇的策略,成功地在TiO_2纳米棒阵列上获得了致密PbS量子点薄膜,组装了新颖结构的全固态致密PbS量子点薄膜敏化TiO_2纳米棒阵列太阳电池。研究了TiO_2纳米棒阵列长度对全固态致密PbS量子点薄膜敏化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发现TiO_2纳米棒阵列长度为290、540和1040 nm时,相应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是2.02%、4.81%和1.95%。对于组装全固态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综合考虑空穴传输长度和量子点担载量的平衡是获得较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PbS量子点薄膜 TiO2纳米棒阵列 乙二硫醇 连续离子吸附反应 全固态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原子层外延制备Bi—Se系薄膜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承京 杨君友 +4 位作者 朱文 段兴凯 张亲亲 李凯 李良彪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10期4058-4060,共3页
采用电化学原子层外延(electrochemical atomic layer epitaxy,ECALE)方法尝试在Pt电极上沉积Bi2Se3纳米热电薄膜。利用循环伏安扫描研究了Bi^3+、Se^4+在Pt电极上的欠电势沉积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动电沉积系统交替沉积400个Bi... 采用电化学原子层外延(electrochemical atomic layer epitaxy,ECALE)方法尝试在Pt电极上沉积Bi2Se3纳米热电薄膜。利用循环伏安扫描研究了Bi^3+、Se^4+在Pt电极上的欠电势沉积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动电沉积系统交替沉积400个Bi、Se原子层。采用电量分析、XRD、EDX对沉积物进行表征。电量分析表明沉积物中存在硒的富余,XRD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除了Bi2Se3化合物外还有单质Se的富余。EDX分析沉积物的硒铋原子比为4:1,与XRD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原子外延 UPD Bi2Se3纳米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催化多孔SiO_2/PI杂化薄膜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
16
作者 田晶 张瑾 +1 位作者 赵鹤云 柳清菊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3,共5页
采用碱催化正硅酸乙酯(TEOS)的溶胶-凝胶法与分子模板法相结合,通过旋转涂覆在硅衬底上制备掺杂聚酰亚胺(PI)的纳米多孔SiO2薄膜,并在其表面制备致密过渡膜。利用差热分析(DSC-TGA)、原子力显微镜(AFM)、台阶仪(Atomic-Profiler)、微纳... 采用碱催化正硅酸乙酯(TEOS)的溶胶-凝胶法与分子模板法相结合,通过旋转涂覆在硅衬底上制备掺杂聚酰亚胺(PI)的纳米多孔SiO2薄膜,并在其表面制备致密过渡膜。利用差热分析(DSC-TGA)、原子力显微镜(AFM)、台阶仪(Atomic-Profiler)、微纳力学性能测试仪(Universal Nano+Micro Mechanical Tester)等对薄膜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O2/PI杂化多孔薄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一层膜和两层膜的平均厚度分别为917和1288nm;镀有过渡膜的样品具有最为平整的表面形貌和最小的表面动摩擦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催化 纳米多孔SiO2/PI杂化薄膜 表面过渡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气热处理对TiO2自组装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陈顺利 刁训刚 +2 位作者 孙裔 张俊英 王天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F10期77-80,共4页
利用静电自组装工艺制备了结构有序的TiO2/PSS纳米多层膜,并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薄膜进行热处理。利用UV—ViS吸收光谱、XRD、α台阶膜厚测试仪等手段对薄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工艺条件对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 利用静电自组装工艺制备了结构有序的TiO2/PSS纳米多层膜,并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薄膜进行热处理。利用UV—ViS吸收光谱、XRD、α台阶膜厚测试仪等手段对薄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工艺条件对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PSS纳米多层膜在450℃氨气气氛中热处理后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性能,薄膜的响应深度约为120nm,热处理过程中氨气流量小所得薄膜光催化性能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性能 TIO2 自组装薄膜 纳米多 工艺条件 热处理过程 组装工艺 吸收光谱 氨气气氛 PSS VIS XRD 测试仪 450 气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Pt纳米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肉桂醛加氢反应性能研究
18
作者 可望 王婉人 汪杨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51-358,363,共9页
负载型Pt纳米催化剂具有高反应活性和选择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相催化反应中。使用大比表面积的介孔材料SBA-15作为载体,不仅为催化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同时也能够约束Pt纳米颗粒,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通过引入TiO_(2)薄膜,利用Pt与TiO... 负载型Pt纳米催化剂具有高反应活性和选择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相催化反应中。使用大比表面积的介孔材料SBA-15作为载体,不仅为催化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同时也能够约束Pt纳米颗粒,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通过引入TiO_(2)薄膜,利用Pt与TiO_(2)之间的金属-氧化物相互作用,提高催化剂对于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同时稳定Pt纳米颗粒,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t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SBA-15孔道之中,加入TiO_(2)薄膜能够显著提高肉桂醇的选择性,并且经过3次连续反应测试后,催化剂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型Pt纳米催化剂 Pt纳米颗粒 原子沉积 TiO_(2)薄膜 肉桂醛加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TiO_(2)复合膜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19
作者 牛海红 邵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85-1190,共6页
文章通过Stober法合成粒径为300 nm的SiO_(2)纳米球,将该纳米球以乙醇为溶剂配置成一定浓度的悬浮液,通过旋涂法使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的光阳极P25上形成一层薄膜,再将形成的P25-SiO_(2)复合膜放... 文章通过Stober法合成粒径为300 nm的SiO_(2)纳米球,将该纳米球以乙醇为溶剂配置成一定浓度的悬浮液,通过旋涂法使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的光阳极P25上形成一层薄膜,再将形成的P25-SiO_(2)复合膜放入TiO_(2)溶胶中浸泡一定时间,使得光阳极上的SiO_(2)纳米球被TiO_(2)纳米粒子包裹,形成SiO_(2)-TiO_(2)核壳结构薄膜。与没有散射层的DSSCs相比,以该核壳结构薄膜作为DSSCs的光散射层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纳米 旋涂法 SiO_(2)-TiO_(2)核壳结构薄膜 散射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光阳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