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Si_(2)含量对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抗烧蚀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刘莹 李红 +4 位作者 姚彧敏 杨敏 陶银萍 任慕苏 孙晋良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5-243,共9页
Ta_(0.8)Hf_(0.2)C具有良好的热防护性能,适合在高温烧蚀环境中使用,MoSi_(2)是一种优异的烧结助剂且常用于抗烧蚀涂层中。为了研究MoSi_(2)含量对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抗烧蚀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料浆刷涂法在含有SiC... Ta_(0.8)Hf_(0.2)C具有良好的热防护性能,适合在高温烧蚀环境中使用,MoSi_(2)是一种优异的烧结助剂且常用于抗烧蚀涂层中。为了研究MoSi_(2)含量对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抗烧蚀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料浆刷涂法在含有SiC过渡涂层的C/C复合材料上制备了不同MoSi_(2)含量的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并研究了不同涂层的相组成、微观形貌和烧蚀行为。结果表明,当MoSi_(2)质量分数为10%时,涂层的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1.24 mg·s^(-1)、0.02μm·s^(-1),表现出较好的抗烧蚀性能。这是因为涂层中MoSi_(2)的存在抑制了SiC的主动氧化,减少了SiC的消耗,在烧蚀过程中形成的液相层黏度较高,抵抗高温火焰的冲蚀的能力较强,有效地阻止了氧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 料浆刷涂 烧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4钛合金表面电沉积Co-W/MoS_(2)复合镀层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安娜 花珂 +1 位作者 史洪源 李驰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3-70,共8页
为了有效改善 TC4 钛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在 TC4 钛合金表面电沉积掺杂自润滑MoS_(2)颗粒的Co-W/MoS_(2)复 合镀层。研究了镀液中的MoS_(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的物相结构、结合强度、微观形貌、成分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 响。结果表明:添... 为了有效改善 TC4 钛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在 TC4 钛合金表面电沉积掺杂自润滑MoS_(2)颗粒的Co-W/MoS_(2)复 合镀层。研究了镀液中的MoS_(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的物相结构、结合强度、微观形貌、成分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 响。结果表明:添加 2.5 g/L MoS_(2)颗粒制备的复合镀层与钛合金基体结合紧密,晶粒呈长条状与团簇胞状,主要物相 为 fcc-Co、hcp-Co 和Co_(3)W,其中MoS_(2)颗粒含量接近 3%。该复合镀层稳定状态时摩擦系数仅为 0.34,并且磨损率最 低,仅为 9.50×10^(-4 )mm^(2)/N,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能有效改善 TC4 钛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MoS_(2)颗粒参与共沉积 可能影响结晶形核过程,还会掺杂在Co 晶格间隙引起晶格畸变,有利于提高复合镀层致密度,从而改善复合镀层性 能。包覆在复合镀层中的MoS_(2)颗粒在摩擦过程中还可以起到自润滑减摩作用,从而减轻复合镀层磨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co-W/mos_(2)复合镀层 mos_(2)颗粒浓度 磨损率 磨痕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MoS_(2)/TiO_(2)复合膜层的减磨机理
3
作者 宁炳坤 杨泽慧 +3 位作者 钱伟峰 姜超平 赵秦阳 陈永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13-3023,共11页
通过研究MoS_(2)/TiO_(2)复合膜层与金刚石磨球摩擦界面的相互作用及摩擦过程界面位错变化,揭示原位合成MoS_(2)/TiO_(2)复合膜层的减磨机理。结果显示:原位合成的MoS_(2)/TiO_(2)复合膜层在分子动力学模拟摩擦过程中磨屑原子分散堆积... 通过研究MoS_(2)/TiO_(2)复合膜层与金刚石磨球摩擦界面的相互作用及摩擦过程界面位错变化,揭示原位合成MoS_(2)/TiO_(2)复合膜层的减磨机理。结果显示:原位合成的MoS_(2)/TiO_(2)复合膜层在分子动力学模拟摩擦过程中磨屑原子分散堆积在膜层表面,减小了膜层所受切向应力,并将应力分散到膜层,从而缓解磨痕处应力集中。MoS_(2)-S10%膜层原子堆积最少,摩擦因数稳定在0.2左右,具有良好的摩擦性能;由于摩擦过程中膜层表面形成MoS_(2)润滑膜,该膜在受到破坏后下层MoS_(2)逐渐向上迁移修复该膜,使膜层保持低摩擦因数,因而MoS_(2)-S10%膜层具有较好的减磨性能。同时,原位合成的MoS_(2)/TiO_(2)界面为非共格界面,可以湮灭位错降低位错密度,促进位错运动,从而提高膜层的减磨性能。该研究结果为揭示减磨材料减磨机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TiO_(2)复合膜层 硫源浓度 摩擦磨损 分子动力学 位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C异质复合薄膜的真空超滑行为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煊禹 吉利 +2 位作者 刘晓红 孙初锋 李红轩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0-1150,共11页
采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MoS_(2)-C异质复合薄膜,利用多环境可控摩擦试验机测试了薄膜在真空环境中的摩擦学性能,通过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薄膜摩擦前后结构的变化,探... 采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MoS_(2)-C异质复合薄膜,利用多环境可控摩擦试验机测试了薄膜在真空环境中的摩擦学性能,通过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薄膜摩擦前后结构的变化,探讨了超润滑机理.结果表明:复合薄膜呈现致密的“纳米晶/非晶”结构,在真空中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保持了超低摩擦系数(0.006~0.009)和磨损率[1.026×10^(-7)mm^(3)/(N·m)],达到了超润滑状态.摩擦过程中碳选择性转移到钢球表面形成非晶碳转移层,薄膜磨痕表面形成有序的MoS_(2)(002)晶面,摩擦发生在MoS_(2)有序晶体和非晶碳转移膜之间,形成非公度异质接触,降低摩擦系数实现超润滑.钢球/MoS_(2)-Ti、a-C:H/MoS_(2)-Ti摩擦配副在相同条件下的不同摩擦行为,也证明了上述超润滑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c复合薄膜 超润滑 真空 摩擦学性能 非公度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M铝合金表面喷射电沉积Ni-MoS_(2)自润滑复合涂层
5
作者 柏华文 成海霞 +3 位作者 陈亚 娄桂宾 沈理达 田宗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68,共6页
采用喷射电沉积在SLM铝合金表面制备Ni-MoS_(2)自润滑复合涂层。用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镀液中MoS_(2)浓度对Ni-MoS_(2)自润滑复合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沉积MoS_(2)微粒能有效降低Ni-MoS_(2)自润滑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和磨... 采用喷射电沉积在SLM铝合金表面制备Ni-MoS_(2)自润滑复合涂层。用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镀液中MoS_(2)浓度对Ni-MoS_(2)自润滑复合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沉积MoS_(2)微粒能有效降低Ni-MoS_(2)自润滑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与纯Ni涂层相比,Ni-MoS_(2)自润滑复合涂层与316L钢球对磨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显著降低,摩擦系数从0.51降至0.12,磨损率从0.41 mg/m降至0.11 mg/m,为SLM铝合金表面改善摩擦学性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mos_(2)自润滑复合涂层 喷射电沉积 增材制造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MAO耐磨减摩复合涂层的制备和摩擦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秀芳 罗鑫 +3 位作者 齐玉明 崔学军 曾山山 眭剑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99,共10页
目的采用两步法在铝合金表面制备MoS_(2)/MAO耐磨减摩复合涂层,并考察其摩擦磨损行为特点。方法通过微弧氧化(MAO)技术和原位水热法在7075铝合金表面构筑MoS_(2)/MAO耐磨减摩复合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Rama... 目的采用两步法在铝合金表面制备MoS_(2)/MAO耐磨减摩复合涂层,并考察其摩擦磨损行为特点。方法通过微弧氧化(MAO)技术和原位水热法在7075铝合金表面构筑MoS_(2)/MAO耐磨减摩复合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Raman光谱对膜层的微观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利用摩擦试验机测试试样的摩擦性能,并通过三维轮廓仪分析磨痕形貌。结果MAO膜层主要由Al_(2)O_(3)构成,含有少量SiO_(2),表面为典型的多孔结构,存在大量微孔,粗糙度较大。MoS_(2)/MAO耐磨减摩复合涂层中的MoS_(2)颗粒较均匀地填充在MAO微孔中,并覆盖在凹陷内,使得表面平整光滑而致密。摩擦测试结果表明,MAO涂层能够提高基体的承载能力,但其摩擦因数较大,波动较大。MoS_(2)膜层为MAO提供了良好的润滑改性作用,使其摩擦因数减小。结论MoS_(2)/MAO耐磨减摩复合涂层能够显著提高基体的摩擦磨损性能。在低载荷下,MAO硬质涂层起着很好的承载作用,MoS_(2)颗粒层起着润滑减磨作用,使摩擦因数始终较低且平稳;在高载荷下,MAO层表面的微凸体在应力作用下破碎,硬质磨粒和MoS_(2)颗粒分布在磨损面,部分被挤出磨痕区,导致摩擦因数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二硫化钼 耐磨 减摩 复合涂层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气喷涂MoS_(2)/Cu/C复合涂层对海上管柱螺纹抗粘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殷启帅 杨进 +4 位作者 李振坤 啜广山 沈国华 杨富贵 宋宇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31,共8页
目的采用无污染的无气喷涂表面处理工艺,制备MoS_(2)/Cu/C复合涂层,提高海上管柱螺纹抗粘扣性能。方法在MoS_(2)/C涂层中掺杂纳米级Cu粉末,采用无气喷涂+高温固化+喷砂处理工艺,制备MoS_(2)/Cu/C复合涂层。通过显微组织、硬度测定和摩... 目的采用无污染的无气喷涂表面处理工艺,制备MoS_(2)/Cu/C复合涂层,提高海上管柱螺纹抗粘扣性能。方法在MoS_(2)/C涂层中掺杂纳米级Cu粉末,采用无气喷涂+高温固化+喷砂处理工艺,制备MoS_(2)/Cu/C复合涂层。通过显微组织、硬度测定和摩擦试验,分别评价MoS_(2)/Cu/C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和摩擦系数,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MoS_(2)/Cu/C复合涂层进行形貌分析。最后,在实物试样上进行上卸扣试验,测试其抗粘扣性能。结果无气喷涂+高温固化过程中,半熔融粉末经过多次叠加,沉积形成致密的结构,未见明显孔隙。对MoS_(2)/Cu/C复合涂层进行喷砂预处理,可明显提高涂层的均匀度,增加涂层的粘结强度。涂层与基体之间呈锯齿形紧密机械结合,喷砂无气喷涂前后,基体硬度未发生改变,未对金属基体造成不利影响。MoS_(2)/Cu/C复合涂层在螺纹表面结合形成光滑的保护膜,螺纹表面摩擦系数降低,上扣扭矩降低幅度为19%~23%。结论在MoS_(2)/C涂层中掺杂纳米级Cu粉末,形成MoS_(2)/Cu/C复合涂层,可有效降低螺纹表面的摩擦系数,同时不降低本体强度。采用无气喷涂+高温固化得到MoS_(2)/Cu/C复合涂层,可有效提高石油管螺纹的抗粘扣性能,在海上钻完井现场已取得成功应用,该技术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cu/c 复合涂层 无气喷涂 螺纹 抗粘扣 管柱 油套管 海上钻完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C复合涂层在不同对磨副下的冲击磨损行为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邹浪 丁原 蔡振兵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37,共7页
在基于动能控制的冲击磨损设备上,以球-平面接触的方式,探究304不锈钢基体和MoS2/C复合涂层在不同对磨副冲击下的磨损行为,并分析摩擦界面响应及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冲击副材料的弹性模量增加,冲击接触峰值力以及能量吸收率逐渐上升... 在基于动能控制的冲击磨损设备上,以球-平面接触的方式,探究304不锈钢基体和MoS2/C复合涂层在不同对磨副冲击下的磨损行为,并分析摩擦界面响应及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冲击副材料的弹性模量增加,冲击接触峰值力以及能量吸收率逐渐上升,对应的磨损量及磨损率也随之提高;MoS2/C复合涂层的接触应力、能量吸收率以及磨损均要低于304不锈钢基体;涂层的冲击磨损形式主要为材料的剥落与磨屑堆积,磨损机制为塑性变形以及摩擦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c复合涂层 冲击磨损 对磨副 界面响应 磨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钢电沉积Co-W-P/MoS_(2)复合镀层的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晓鑫 战再吉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30,共6页
为提高Co基镀层的耐磨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通过电沉积将具有自润滑减摩特性的MoS_(2)颗粒引入Co-W-P镀层。研究了MoS_(2)颗粒质量浓度对Co-W-P/MoS_(2)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物相结构、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oS_(2)颗粒质量... 为提高Co基镀层的耐磨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通过电沉积将具有自润滑减摩特性的MoS_(2)颗粒引入Co-W-P镀层。研究了MoS_(2)颗粒质量浓度对Co-W-P/MoS_(2)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物相结构、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oS_(2)颗粒质量浓度为5 g/L时制备的复合镀层表面结构致密,晶粒形态为胞状晶粒,表面存在细长条晶粒,物相为fccCo、hcp-Co和Co_(3)W相,硬度为594.6HV,且耐磨性能较好,稳定摩擦因数为0.32。MoS_(2)颗粒参与共沉积导致复合镀层趋向瞬时成核,进入Co晶格间隙引起晶格畸变,利于晶粒细化,增大复合镀层的硬度。嵌埋在复合镀层中的MoS_(2)颗粒在摩擦过程中易分层断裂,转移到摩擦副接触面形成固体润滑膜起减摩作用,增强复合镀层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W-P/mos_(2)复合镀层 电沉积 mos_(2)颗粒质量浓度 磨痕截面轮廓 磨痕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12MoV模具钢电沉积不同Co基镀层的抗磨损性能研究
10
作者 孙艳 任伟和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78,共9页
为有效提高Cr12MoV模具钢的抗磨损性能,采用电沉积工艺在Cr12MoV模具钢表面制备Co-W合金镀层、Co-W/ZrO_(2)复合镀层、Co-W/MoS_(2)复合镀层和Co-W/ZrO_(2)+MoS_(2)复合镀层。分析了不同Co基镀层的形貌特征、成分和物相结构,并检测了不... 为有效提高Cr12MoV模具钢的抗磨损性能,采用电沉积工艺在Cr12MoV模具钢表面制备Co-W合金镀层、Co-W/ZrO_(2)复合镀层、Co-W/MoS_(2)复合镀层和Co-W/ZrO_(2)+MoS_(2)复合镀层。分析了不同Co基镀层的形貌特征、成分和物相结构,并检测了不同Co基镀层的厚度、硬度和抗磨损性能。结果表明:Co-W合金镀层、Co-W/ZrO_(2)复合镀层、Co-W/MoS_(2)复合镀层和Co-W/ZrO_(2)+MoS_(2)复合镀层的形貌特征存在差异,平均晶粒尺寸依次减小,硬度依次增大,抗磨损性能依次增强;但不同Co基镀层的厚度基本相同,并且都呈现Co3W相(200)晶面择优取向。ZrO_(2)颗粒和MoS_(2)颗粒共同参与电沉积过程起到明显的细晶强化作用,还可能引起晶格畸变,促进形成晶粒细小(平均晶粒尺寸为54.2nm)、结构致密的Co-W/ZrO_(2)+MoS_(2)复合镀层,具有高硬度(543.2HV)以及更强的抗塑性变形能力和抗刮擦损伤能力,其抗磨损性能明显好于Co-W合金镀层、Co-W/ZrO_(2)复合镀层、Co-W/MoS_(2)复合镀层。Co-W/ZrO_(2)+MoS_(2)复合镀层作为功能性镀层能有效减轻Cr12MoV模具钢表面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磨损性能 电沉积 co-W合金镀层 co-W/ZrO_(2)复合镀层 co-W/mos_(2)复合镀层 co-W/ZrO_(2)+mos_(2)复合镀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表面SiC-ZrB_(2)涂层的缺陷修复与抗烧蚀性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蔚言 付前刚 +2 位作者 胡逗 谢薇 刘天宇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4-221,共8页
碳/碳(C/C)复合材料表面涂层在制备与服役过程中易出现裂纹、凹坑和孔洞等缺陷,使涂层失去完整性而极易导致防护失效,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为更换整体涂层,成本高、工艺复杂、耗时长,因此快速高效的涂层轻微缺陷修复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 碳/碳(C/C)复合材料表面涂层在制备与服役过程中易出现裂纹、凹坑和孔洞等缺陷,使涂层失去完整性而极易导致防护失效,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为更换整体涂层,成本高、工艺复杂、耗时长,因此快速高效的涂层轻微缺陷修复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大气等离子焰流在C/C复合材料表面SiC-ZrB_(2)(SZ)涂层表面预先构造缺陷,采用异丙醇以及高温下性能稳定的含硼聚氮硅烷胶粘剂作为修复剂,以SiC-ZrB_(2)粉末作为改性填料,Al_(2)O_(3)作为烧结助剂,对SZ涂层缺陷进行修复,研究修复前后涂层的微观结构演变与烧蚀防护性能。结果表明:经等离子焰流烧蚀后,未修复的SZ涂层试样中心出现圆形凹坑缺陷,裸露出C/C复合材料基底;而对于修复后的涂层试样,修复剂热解生成的SiBCN陶瓷和改性陶瓷填料均匀覆盖于缺陷处,使涂层保持较高完整性,且在氧乙炔烧蚀下生成致密的SiO_(2)玻璃膜可有效阻挡氧扩散,保护C/C复合材料免受机械冲蚀;修复后的涂层试样在氧乙炔焰流下烧蚀60s后线烧蚀率与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65μm/s和-0.28mg/s,相比于未修复涂层试样分别降低了83.54%和129.47%,修复后涂层的抗烧蚀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Sic-ZrB_(2)涂层 缺陷修复 抗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Al薄膜涂层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土旗 贺福强 +1 位作者 蔡家斌 唐正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143,共5页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双元复合涂层MoS_(2)/Al。采用ED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三维表面轮廓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备对涂层的摩擦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的平均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载荷为2N时...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双元复合涂层MoS_(2)/Al。采用ED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三维表面轮廓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备对涂层的摩擦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的平均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载荷为2N时涂层的摩擦系数最高,达到0.34左右,载荷为20N时涂层的摩擦系数最低,约为0.21。对比单元MoS_(2)涂层可以发现,铝元素的加入提高了涂层的韧性与涂层的摩擦性能,MoS_(2)/Al复合涂层的破坏机制主要为裂纹的萌生和涂层的片状剥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双元复合涂层 mos2/Al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子京 樊坤阳 +3 位作者 黄淙 姜文煌 万维财 李玉和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81,共13页
ZrB_(2)基超高温陶瓷因其优异的高温抗氧化和烧蚀等性能,成为C/C复合材料理想的热防护涂层材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C/C复合材料表面用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体系的主要制备技术... ZrB_(2)基超高温陶瓷因其优异的高温抗氧化和烧蚀等性能,成为C/C复合材料理想的热防护涂层材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C/C复合材料表面用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体系的主要制备技术,并对比了其制备的涂层抗氧化性和抗烧蚀性,总结了各制备方法的优点与不足;从单元、双元、三元材料掺杂改性的角度,详述了ZrB_(2)基复合涂层常见的材料体系,总结了其改性思路;介绍了ZrB_(2)基涂层在多层结构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简要展望了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超高温陶瓷涂层 ZrB_(2) 抗氧化 多层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苯胺改性MoS_(2)及其环氧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晓丹 刘小平 +4 位作者 刘宏宇 何瑞 王锋 胡心雨 凌贤长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26,共9页
为提高环氧涂料的防腐性能,本文引入MoS_(2)纳米片作为阻隔剂,并在MoS_(2)纳米片表面原位聚合聚苯胺(PANI),制备了夹层结构i-PANI@MoS_(2)纳米片,利用PANI提高涂层的导电性,达到阳极钝化的效果。研究发现,当PANI与MoS_(2)的摩尔配比增大... 为提高环氧涂料的防腐性能,本文引入MoS_(2)纳米片作为阻隔剂,并在MoS_(2)纳米片表面原位聚合聚苯胺(PANI),制备了夹层结构i-PANI@MoS_(2)纳米片,利用PANI提高涂层的导电性,达到阳极钝化的效果。研究发现,当PANI与MoS_(2)的摩尔配比增大到7∶1时,MoS_(2)片层表面被PANI均匀覆盖,改性效果最好。与环氧树脂复合后,i-PANI@MoS_(2)-7纳米片在环氧树脂中均匀分散,复合涂层导电率提高,PANI与MoS_(2)起到了协同防腐作用,此时i-PANI@MoS_(2)纳米片既作为涂层中的阻隔剂,又作为电化学腐蚀保护剂,因此复合涂层具有最大的阻抗值、最大腐蚀电压以及最小的腐蚀电流密度,防腐性能优异。但PANI与MoS_(2)配比进一步增大,MoS_(2)纳米片表面的聚苯胺会发生团聚,导致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腐 聚苯胺 mos_(2) 环氧 复合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轮钢电沉积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毛望军 高志廷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37,共7页
采用电沉积工艺在制造齿轮常用的40Cr钢表面制备掺杂MoS_(2)颗粒的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并研究MoS_(2)颗粒对复合镀层表面形貌、晶相结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完整覆盖40Cr钢表面,... 采用电沉积工艺在制造齿轮常用的40Cr钢表面制备掺杂MoS_(2)颗粒的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并研究MoS_(2)颗粒对复合镀层表面形貌、晶相结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完整覆盖40Cr钢表面,主要成分为Ni、W、Mo和S元素,存在4个Ni的衍射峰并且都呈现(220)晶面择优取向。镀液中MoS_(2)颗粒质量浓度变化导致镀层的晶粒形态及致密性显现出差异,MoS_(2)颗粒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造成显微硬度先增大后减小,耐磨性能先改善后变差。当镀液中MoS_(2)颗粒质量浓度为5 g/L,Ni-W/MoS_(2)复合镀层中MoS_(2)颗粒含量达到4.17%,形成条状与乳突状不同形态的晶粒,结合更紧密,其硬度达到607.5 HV,表面磨痕宽度仅为420μm,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能,能起到较理想的减摩作用,从而显著提高40Cr钢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W/mos_(2)自润滑复合镀层 电沉积 齿轮钢 mos_(2)颗粒质量浓度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沉积ZnO薄膜对ZnO−MoS_(2)/ZnO复合涂层结构与性能影响
16
作者 曹明 赵岚 +3 位作者 余健 唐平 许欢 钟珮瑶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6-234,243,共10页
目的通过优化原子层沉积工艺获取不同厚度ZnO薄膜,研究ZnO薄膜晶体取向对ZnO−MoS_(2)涂层生长结构的影响,获得具有优异摩擦学性能的ZnO−MoS_(2)/ZnO复合涂层。方法采用原子层沉积法在不锈钢基体上预沉积不同厚度的ZnO薄膜,再用射频磁控... 目的通过优化原子层沉积工艺获取不同厚度ZnO薄膜,研究ZnO薄膜晶体取向对ZnO−MoS_(2)涂层生长结构的影响,获得具有优异摩擦学性能的ZnO−MoS_(2)/ZnO复合涂层。方法采用原子层沉积法在不锈钢基体上预沉积不同厚度的ZnO薄膜,再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继续沉积ZnO−MoS_(2)涂层,制备ZnO−MoS_(2)/ZnO固体润滑复合涂层。结果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预沉积ZnO薄膜有诱导后续ZnO−MoS_(2)涂层沉积生长的作用,预沉积100 nm厚ZnO薄膜的ZnO−MoS_(2)/ZnO复合涂层显示出宽化的MoS_(2)(002)馒头峰,其截面形貌显示为致密的体型结构,获得的摩擦因数最低(0.08),纳米硬度最高(2.33 GPa),硬度/模量比显示该复合涂层的耐磨损性能得到提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涂层表面游离S与空气中水发生反应程度大约为原子数分数5%,显示复合涂层耐湿性能较好;基于原子层沉积ZnO薄膜生长及其对后续ZnO−MoS_(2)涂层生长的影响分析,提出了ZnO−MoS_(2)/ZnO复合涂层磨损模型,阐明了ZnO薄膜对复合涂层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以该模型解释了200 nm厚ZnO薄膜上沉积ZnO−MoS_(2)涂层出现的摩擦因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及最终磨损失效现象。结论合适的原子层沉积制备的ZnO薄膜有利于MoS_(2)(002)取向生长,可有效提升ZnO−MoS_(2)/ZnO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控制ZnO薄膜厚度,可实现ZnO薄膜与基底及ZnO−MoS_(2)层间界面之间的优化结合,以制得具有较好摩擦学性能及使用寿命的ZnO−MoS_(2)/ZnO复合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沉积 ZNO薄膜 ZnO-mos_(2)/ZnO复合涂层 晶化 润滑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拉曼光谱鉴定碳化钨涂层材料的物相结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丁丁 马贤 +1 位作者 王筠 安晓娇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1,51,共6页
以热压烧结碳化钨(WC)和气体渗碳WC涂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电子背散射衍射仪、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表征材料的显微形貌、元素组成、晶体取向、物相结构及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涂层截面含有WC、W_(2)C和非晶... 以热压烧结碳化钨(WC)和气体渗碳WC涂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电子背散射衍射仪、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表征材料的显微形貌、元素组成、晶体取向、物相结构及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涂层截面含有WC、W_(2)C和非晶相。WC主相晶粒尺寸约3μm,厚度约15μm,呈六方多晶状,其拉曼光谱主峰位与WC特征峰位(A_(1)110cm^(-1)、A_(2)166cm^(-1))相吻合,峰形和峰位与热压烧结WC一致;WC晶粒沿(101)晶面生长,出现择优取向,在拉曼光谱中表现为75cm^(-1)峰强度变大,与XRD结果相吻合。W_(2)C晶体结构为六方相,在涂层中存在两种形貌,靠近表层为细小晶粒均匀分布区,靠近基体为单晶异常生长区;W_(2)C区拉曼光谱的主峰位与W_(2)C拉曼特征峰位(E_(g)128.5cm^(-1)、A_(1g)220cm^(-1))吻合,并与WC主峰无干扰。非晶带位于W_(2)C细晶区与基体之间,宽度约2μm,含有摩尔分数约2%的Fe杂质元素,其拉曼光谱表现为无峰的鼓包,与其他相较好地区分开。涂层的拉曼光谱分析验证了电子背散射衍射获得的物相分布结果,丰富了涂层材料截面的物相结构信息。由于电子背散射衍射制样复杂,拉曼光谱在快速鉴定WC、W_(2)C和非晶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物相结构 涂层材料 Wc W_(2)c 非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