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baking processes on properties of TiB_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晓军 李劼 +1 位作者 赖延清 方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429-433,共5页
Pitch and TiB2/C green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we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with simultaneous DSC-TGA, and effects of three baking processes of TiB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i.e. K25, K5 and M5, on properties of... Pitch and TiB2/C green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we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with simultaneous DSC-TGA, and effects of three baking processes of TiB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i.e. K25, K5 and M5, on properties of TiB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mogravimetrie behavior of pitch and TiB2/C green composite cathode is similar, and appears the largest mass loss rate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from 200 to 600 ℃. The bulk density variation of sample K5 before and after baking is the largest (11.9%), that of sample K25 is the second, and that of sample M5 is the smallest (6.7%). The crushing strength of sample M5 is the biggest (51.2 MPa), that of sample K2.5 is the next, and that of sample K5 is the smallest (32.8 MPa). But, the orders of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and electrolysis expansion of samples are just opposite with the order of crushing strength. The heating rate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sample. The faster the heating rate is, the bigger the pore size and porosity of sample are. Compared with the heating rate between 200 and 600℃ of samples K25 and K5, that of sample M5 is slower and suitable for baking process of TiB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electrolysis TiB2/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baking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W-Nb_(2)O_(5)/C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亚婷 李黎兵 +3 位作者 李欣欣 苗永霞 陈俊利 杨新丽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70,共8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Nb_(2)O_(5)/C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技术对该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证明,5%W-Nb_(2)O_(...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Nb_(2)O_(5)/C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技术对该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证明,5%W-Nb_(2)O_(5)/C-9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佳,在0.01~3 V的电压区间、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100周循环以后放电比容量仍有191.0 mA·h/g,容量保持率为70.2%;在5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有130.7 mA·h/g。W6+掺杂可以提升电极材料的比容量,碳复合可以增强Nb_(2)O_(5)纳米片材料的电子电导率,使得该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_(2)O_(5) 钨掺杂碳复合材料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桂酸-石蜡二元共晶和纳米SiO_(2)气凝胶新型建筑储能材料的研制和性能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闻静 张红婴 +1 位作者 张屹东 许润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8-397,共10页
以月桂酸(LA)和石蜡(PS)为原料制备了月桂酸-石蜡(LA-PS)二元共晶混合物,通过真空吸附法将二元共晶混合物吸附到纳米SiO_(2)气凝胶中形成复合相变材料月桂酸-石蜡/纳米SiO_(2)气凝胶。泄漏实验表明,纳米SiO_(2)气凝胶对LA-PS的最大吸附... 以月桂酸(LA)和石蜡(PS)为原料制备了月桂酸-石蜡(LA-PS)二元共晶混合物,通过真空吸附法将二元共晶混合物吸附到纳米SiO_(2)气凝胶中形成复合相变材料月桂酸-石蜡/纳米SiO_(2)气凝胶。泄漏实验表明,纳米SiO_(2)气凝胶对LA-PS的最大吸附率为70%;傅里叶红外光谱的结果显示,LA-PS/纳米SiO_(2)气凝胶具有优异的化学相容性;DSC测试结果显示,LA-PS/纳米SiO_(2)气凝胶的相变温度为35.19℃,相变潜热为115.89J/g。此外,LA-PS/纳米SiO_(2)气凝胶的储能效率为98.99%,说明LA-PS/纳米SiO_(2)气凝胶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因此,制备的复合相变材料在玻璃窗透明围护结构利用方面,具有合适的相变温度、较高的相变潜热和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久性,从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相变材料 脂肪酸 石蜡 纳米二氧化硅气凝胶 建筑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TiB_2/C composite cathode coating for aluminum electrolysis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劼 吕晓军 +2 位作者 李庆余 赖延清 杨建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3期209-213,共5页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TiB2/C cathode composite coat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as measured with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est device; the effects of TiB2 content and kinds of carbonaceous fillers as well...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TiB2/C cathode composite coat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as measured with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est device; the effects of TiB2 content and kinds of carbonaceous fillers as well as their mean particle size on their electrical resistivi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the coating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iB2 content and the decrease of its mean particle size. When the mass fraction of TiB2 increases from 30% to 60%,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the coating at room temperature decreases from 31.2μΩ·m to 23.8μΩ·m.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the coating at 960℃ lowers from 76.1μΩ· m to 38.4μΩ·m with the decrease of TiB2 mean particle size from 12μm to 1μm. The kinds of carbonaceous filler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TiB2/C composite coating at 960℃, when the graphite, petroleum coke and anthracite are used as fillers,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ies of the coating are 20.3μΩ·m, 53.7μΩ·m and 87.2μΩ·m, respectively. For the coating with petroleum coke filler, its electrical resistivit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ean particle size of petroleum coke filler.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at 960℃ decreases from 56.2μΩ·m to 48.2μΩ·m with the mean particle size of petroleum coke increasing from 44μm to 1200μm. However, too big carbonaceous particle size has adverse influence on the abrasion resistance of coating. Its proper mean particle size is 42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electrolysis composite material TiB2 coating electrical resis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TiB_2 content on resistance to sodium penetration of TiB_2/C cathode composites for aluminium electrolysis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劼 方静 +1 位作者 李庆余 赖延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4年第4期400-404,共5页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with various contents of TiB2 were prepared and their characteriz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expansion of samples due to sodium and bath penetration was tested with a modified labo...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with various contents of TiB2 were prepared and their characteriz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expansion of samples due to sodium and bath penetration was tested with a modified laboratory Rapoport apparatus and the appearances of the cut sections of specimens after electrolysi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 of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with mass fraction of TiB2 less than 70% appreciably increases, but that of the composites with mass fraction of TiB2 more than 70% decreases slightly after being baked. The resistance to sodium and bath penetration of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iB2 content, especially in the composites with high TiB2 content.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have high resistance to the penetration of sodium and bath as well as good wettability by molten aluminum, and keep integrality and have little change of appearance after electrolysis, which indicates that TiB2/C cathode composites can be used as inert wettable cathode for aluminum electro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ium electrolysis TiB_2 CATHODE composite material sodium penet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_(2)Si_(2)O_(7)基复合材料的高温自愈合行为研究
6
作者 刘玥豆 王旭 +2 位作者 刘玲 马壮 杨茗佳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5,共9页
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满足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高推重比的发展要求,但在发动机内部高温恶劣环境下,需用环境障涂层对该复合材料进行防护。目前环境障涂层在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裂纹,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具有自愈合能力的环境障涂... 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满足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高推重比的发展要求,但在发动机内部高温恶劣环境下,需用环境障涂层对该复合材料进行防护。目前环境障涂层在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裂纹,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具有自愈合能力的环境障涂层,在裂纹出现时及时修复。以Yb_(2)Si_(2)O_(7)材料为基础,分别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和无压烧结制备了Yb_(2)Si_(2)O_(7)-SiC和Yb_(2)Si_(2)O_(7)-Yb_(2)SiO_(5)复合陶瓷,开展了Yb_(2)Si_(2)O_(7)基复合材料的自愈合行为研究,并探究了该复合材料作为自愈合环境障涂层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向Yb_(2)Si_(2)O_(7)陶瓷中添加SiC第二相时,含5%和10%(质量分数,下同)SiC的Yb_(2)Si_(2)O_(7)-SiC复合材料在空气中1100℃热处理1 h后,由于表面的SiC氧化形成SiO_(2),SiO_(2)的填充作用以及反应引起的体积膨胀促进了裂纹愈合;而在1300℃下热处理,SiC大量氧化产生较大体积膨胀,含5%和10%SiC的Yb_(2)Si_(2)O_(7)-SiC复合材料内部反而出现新的裂纹。而向Yb_(2)Si_(2)O_(7)陶瓷中添加Yb_(2)SiO_(5)第二相可以促进材料致密化和裂纹愈合,当Yb_(2)SiO_(5)添加量为50%时,复合材料的裂纹愈合效率最高,约为78%,主要可归因于具有较高热膨胀系数的Yb 2SiO 5受热膨胀,对Yb_(2)Si_(2)O_(7)产生压应力,促进了裂纹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b_(2)Si_(2)O_(7) 复合材料 自愈合 裂纹 环境障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布增强空心SiO_(2)球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研究
7
作者 张伟 冯春明 +2 位作者 张立欣 李强 靳绍贤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1,48,共4页
采用沉淀聚合、溶胶-凝胶反应、高温灼烧、硅烷偶联剂改性制备了表面键联有碳碳双键的空心SiO_(2)微球;然后将其加入聚烯烃胶液中,搅拌分散均匀;将玻纤布浸入复合胶液,经烘干叠层热压后,制备了玻纤布增强空心SiO_(2)微球填充聚烯烃复合... 采用沉淀聚合、溶胶-凝胶反应、高温灼烧、硅烷偶联剂改性制备了表面键联有碳碳双键的空心SiO_(2)微球;然后将其加入聚烯烃胶液中,搅拌分散均匀;将玻纤布浸入复合胶液,经烘干叠层热压后,制备了玻纤布增强空心SiO_(2)微球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空心微球含量的增加,聚烯烃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吸水率逐渐升高,抗剥离强度逐渐降低。当空心微球与聚烯烃的质量比为3:1时,聚烯烃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最小,分别为2.75和2.62×10^(-3),吸水率为0.066%,抗剥离强度为0.86 N/mm,可满足微波基板材料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纤布 空心SiO_(2) 微球 聚烯烃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TiO_(2)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研究进展
8
作者 马骏杰 李伟 +3 位作者 蓝晓琪 刘峥 周烽海 陈远志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6,共12页
综述了近年来层状二维二氧化钛(TiO_(2))及其复合材料在钠离子电池(SIBs)负极材料中的应用。阐述了层状二维TiO_(2)因为其结构的稳定性、更高的比表面积及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SIBs负极材料应用上的优势,阐述了层状二维TiO_(2)的制备方法... 综述了近年来层状二维二氧化钛(TiO_(2))及其复合材料在钠离子电池(SIBs)负极材料中的应用。阐述了层状二维TiO_(2)因为其结构的稳定性、更高的比表面积及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SIBs负极材料应用上的优势,阐述了层状二维TiO_(2)的制备方法,如化学剥离法、模板支撑法等。介绍了层状二维TiO_(2)的掺杂及复合的方法,以及通过调控TiO_(2)(001)晶面的暴露、设计氧空穴,增加电化学活性的方法。介绍了层状二维TiO_(2)复合材料在SIBs负极材料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证明二维结构以及与其他材料复合可以提高TiO_(2)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导率,从而获得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TiO_(2) TiO_(2)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储钠性能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润土复合材料对水中Cd^(2+)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唐丽群 梁斌珺 +4 位作者 何春林 樊丽琳 张凤懿 王燕华 李妍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9,共6页
以膨润土为原料,高分子聚合物为载体,采用气流膨化技术制备膨润土复合材料,并通过XRD和SEM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考察膨化度、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Cd^(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研究... 以膨润土为原料,高分子聚合物为载体,采用气流膨化技术制备膨润土复合材料,并通过XRD和SEM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考察膨化度、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Cd^(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研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气流膨化显著提高了膨润土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当膨化度为2.197时吸附效果最佳。在最佳工艺条件(吸附时间6 h,pH值7,Cd^(2+)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下,对Cd^(2+)的去除率达98.43%,吸附量为9.77 mg/g。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该材料对Cd^(2+)的吸附过程主要遵循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属于多分子层吸附,材料表面存在不均匀的吸附位点。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该材料对Cd^(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主要取决于吸附剂表面的化学吸附过程。气流膨化膨润土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吸附性能优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化 膨润土复合材料 Cd^(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废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发强 夏培蓓 +2 位作者 张新华 黄蕾 吴咏梅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5-2109,2142,共6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RGO-TiO_(2)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FT-IR、Raman及光催化测试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水热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形貌、结构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RGO-TiO_(2)复合材料为锐钛矿TiO_...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RGO-TiO_(2)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FT-IR、Raman及光催化测试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水热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形貌、结构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RGO-TiO_(2)复合材料为锐钛矿TiO_(2)结构,水热温度的变化和石墨烯的负载均没有改变复合材料的物相结构,RGO-TiO_(2)复合材料为球状颗粒,颗粒尺寸分布在200~650 nm之间,TiO_(2)负载于RGO的表面,当水热温度为200℃时,复合材料的颗粒最为密实,尺寸均匀性最佳。RGO与TiO_(2)之间存在键合作用,RGO-TiO_(2)复合材料在合成过程中GO被还原成了RGO。以罗丹明B(RhB)溶液为光催化降解对象,随着水热反应温度的提高,复合材料对RhB溶液的降解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水热反应温度为200℃时,复合材料在180 min时的降解效率达到了最大值93.51%。综合可知,最佳水热反应温度为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O TiO_(2) 复合材料 光催化降解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镀铜Ti_(3)SiC_(2)和石墨双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11
作者 易美荣 刘子钲 +3 位作者 雷锦 覃靖国 冯柏晨 郭烈恩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7-547,共11页
采用电化学镀方法在石墨和钛碳化硅(Ti_(3)SiC_(2))颗粒表面镀覆铜层以提高其与铜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进一步,通过热压烧结制备了镀铜石墨和镀铜Ti_(3)SiC_(2)单相或双相增强的铜基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能和摩... 采用电化学镀方法在石墨和钛碳化硅(Ti_(3)SiC_(2))颗粒表面镀覆铜层以提高其与铜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进一步,通过热压烧结制备了镀铜石墨和镀铜Ti_(3)SiC_(2)单相或双相增强的铜基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镀铜石墨单相增强的铜基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摩擦系数(0.26),但物理力学性能和耐磨性[1.86×10^(-6) cm^(3)/(N·m)]较差.添加镀铜Ti_(3)SiC_(2)能显著提高铜基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磨性[0.88×10^(-6) cm^(3)/(N·m)],但摩擦系数降低程度较小(0.49).镀铜Ti_(3)SiC_(2)和镀铜石墨双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减摩耐磨性.此外,研究发现:小尺寸石墨(40μm)使材料的均匀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基体中的石墨在摩擦过程中均匀的向摩擦接触面提供润滑介质,从而提高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而大尺寸石墨在摩擦过程中,石墨易发生剥落形成三体磨损,从而增加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摩擦过程中,Ti_(3)SiC_(2)氧化分解与石墨一起在摩擦表面形成润滑膜从而起到较好的减摩耐磨效果,但当载荷过高时,摩擦表面的润滑膜遭到破坏,磨损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 复合材料 Ti_(3)SiC_(2) 石墨 润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纤维-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靳艳萍 乔宏霞 马永炯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86-8192,共7页
以原位聚合法结合超临界干燥法制备了聚丙烯腈纤维-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研究了聚丙烯腈(PAN)纤维掺杂量对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物相结构、光谱性能和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凝胶复合材料为无定型结构,具有海绵状多... 以原位聚合法结合超临界干燥法制备了聚丙烯腈纤维-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研究了聚丙烯腈(PAN)纤维掺杂量对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物相结构、光谱性能和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凝胶复合材料为无定型结构,具有海绵状多孔网络,聚丙烯腈纤维被SiO_(2)气凝胶紧密包裹。在800℃进行高温裂解测试时,复合材料中Si-O-Si特征峰依旧存在,气凝胶骨架结构保持较好,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裂解性能。随着纤维掺杂量的增多,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容、抗压强度和最大变形量均先增大后减小,孔径和导热系数先降低后增大。PAN-5%试样的比表面积、孔容、抗压强度和最大变形量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30.85 m^(2)/g,0.1132 cm^(3)/g,1.051 MPa和5.05 mm;孔径和导热系数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4.05 nm和0.0196 W/(m·K)。可见,PAN-5%试样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保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纤维 SiO_(2)气凝胶 复合材料 导热系数 建筑保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色生长态LiInSe_(2)晶体组分调控与生长坩埚材质选择
13
作者 郑植 张哲人 +2 位作者 张睿 朱孟花 徐亚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77,共5页
LiInSe_(2)(LIS)晶体是一种可以在室温下使用的直接型热中子探测用半导体材料,为此,提出采用垂直布里奇曼法生长LiInSe_(2)晶体,通过对合料工艺及生长用坩埚材质的优化,成功制备出红色以及黄色生长态LiInSe_(2)晶体,并对晶体的结构特征... LiInSe_(2)(LIS)晶体是一种可以在室温下使用的直接型热中子探测用半导体材料,为此,提出采用垂直布里奇曼法生长LiInSe_(2)晶体,通过对合料工艺及生长用坩埚材质的优化,成功制备出红色以及黄色生长态LiInSe_(2)晶体,并对晶体的结构特征、元素相对摩尔分数、光学特性以及宏观夹杂相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进的低温合料技术,并额外添加3%(质量分数)的Li以及0.0027 mol的Se可以稳定获得组分可控的黄色LiInSe_(2)多晶料;同时发现利用石墨坩埚并且引入合适的坩埚加速旋转技术(ACRT)可以得到高质量的中子探测用LiInSe_(2)晶体;利用透过光谱计算得到不同方法生长的黄色晶体的光学禁带宽度接近,约为2.8 eV;生长得到的黄色晶体中夹杂相的尺寸为5~10μm,密度约为3.50×10^(3)/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InSe_(2) 黄色生长态 组分调控 晶体生长 坩埚材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2新型压电复合材料的有限元仿真
14
作者 黄仁海 夏丽莉 +2 位作者 王宏伟 杨鹏飞 兰宇丹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18,共7页
为了提升发射电压响应和机电耦合系数以提高压电性能,基于1-3型压电复合材料设计了一种3-2-2陶瓷-空气-聚合物新型复合材料。通过分析压电陶瓷阵列的理论机电特性,结合有限元仿真软件对敏感元件进行建模和物理场计算,确定敏感元件的发... 为了提升发射电压响应和机电耦合系数以提高压电性能,基于1-3型压电复合材料设计了一种3-2-2陶瓷-空气-聚合物新型复合材料。通过分析压电陶瓷阵列的理论机电特性,结合有限元仿真软件对敏感元件进行建模和物理场计算,确定敏感元件的发射电压响应和谐振频率,并对比不同尺寸对应的频率差异以确定聚合物最优尺寸。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1-3型压电复合材料,3-2-2型新型复合材料换能器的机电耦合系数提高了0.02,发射电压响应提高了2 dB。因此,3-2-2型新型复合材料有望开发出高性能压电换能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型压电复合材料 有限元 发射电压响应 3-2-2型新型压电复合材料 有效机电耦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GO-RuO_(2)复合材料的超疏水全固态硝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制
15
作者 邓锋 赵敏 +2 位作者 鲍彦舟 胡杰 颜家保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1-266,共6页
以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钌(RGO-RuO_(2))复合材料作为固态接触层,经疏水修饰后构建了一种超疏水全固态硝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GC/RGO-RuO_(2)-PFDTES/NO^(-)_(3)-ISE。RGO-RuO_(2)的SEM和XPS表征结果表明,RGO和RuO_(2)成功复合后... 以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钌(RGO-RuO_(2))复合材料作为固态接触层,经疏水修饰后构建了一种超疏水全固态硝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GC/RGO-RuO_(2)-PFDTES/NO^(-)_(3)-ISE。RGO-RuO_(2)的SEM和XPS表征结果表明,RGO和RuO_(2)成功复合后作为固态接触层可以改善彼此单独存在时易团聚的情况。电极的硝酸根离子检测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极在1×10^(-1)~1×10^(-5)mol/L的硝酸根离子浓度范围呈现良好的近能斯特响应,响应斜率为-56.91±1.07 mV/dec,检测限为3.46±1.18μmol/L。电极不仅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及pH适用能力,更展现出优异的抗水层干扰性。电极对黄家湖、汤逊湖和东湖三种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为97.18%~103.28%,使用寿命可达90 d,在实际湖水中的硝酸盐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 硝酸根 RGO-RuO_(2) 复合材料 超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蜡/SiO_(2)/mEG相变材料的制备与热性能探究
16
作者 张豪 曹姗姗 +1 位作者 齐承英 吴向东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00-204,209,共6页
为了提高石蜡(PW)的导热性能和改善泄露问题,研究了一种混合尺寸膨胀石墨(mEG)和纳米二氧化硅(SiO_(2))协同的体系。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形状稳定的PW/SiO_(2)/mEG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性能、微观结构、循环稳定性等... 为了提高石蜡(PW)的导热性能和改善泄露问题,研究了一种混合尺寸膨胀石墨(mEG)和纳米二氧化硅(SiO_(2))协同的体系。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形状稳定的PW/SiO_(2)/mEG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性能、微观结构、循环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PW/SiO_(2)/EG-20目-18μm具有丰富的三维吸附网络,对PW吸附效果显著;在110℃及以下温度可实现无泄漏储热,并具有良好的形态稳定性;mEG极大地提高了相变材料的传热性能;10%EG-20目-18μm的加入使得PW/SiO_(2)/mEG的导热系数提升为4.05 W/(m·K),较纯石蜡提高了约13.1倍;此外,还观察到PW/SiO_(2)/EG-20目-18μm在经历300次熔融和凝固循环后相变温度仅变化了0.3℃,潜热降低了2.20 J/g,表现出良好的热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定型相变材料 石蜡 纳米二氧化硅 混合尺寸膨胀石墨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还原CO_(2)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沈萌萌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0,共8页
通过构建异质结的策略,利用光催化材料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和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耦合制备了g-C_(3)N_(4)/PANI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 通过构建异质结的策略,利用光催化材料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和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耦合制备了g-C_(3)N_(4)/PANI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稳态/瞬态光致发光光谱(PL和TRPL)、瞬态光电流谱(TPC)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等技术手段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元素组成和光电化学等性质进行了表征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g-C_(3)N_(4)/PANI复合材料的结构是PANI均匀地覆盖在g-C_(3)N_(4)表面,并且g-C_(3)N_(4)和PANI之间存在异质结结构。经PANI包裹后,g-C_(3)N_(4)的比表面积从21.31 m^(2)/g显著提升至66.13 m^(2)/g,增大了约2.10倍,有效地提升了光催化性能。通过优化PANI添加量,g-C_(3)N_(4)/PANI(3%,质量分数,下同)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可见光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CH_(3)OH的时空产率达到3.12μmol/(g·h),是纯g-C_(3)N_(4)的4.27倍。异质结的构建拓宽了g-C_(3)N_(4)/PANI(3%)复合材料在可见光区光谱响应的范围,有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交流阻抗显著降低,电荷转移速率明显提升,从而使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气相色谱分析表明,反应的主要产物为CH_(3)OH,同时伴有少量的CO生成,证实了g-C_(3)N_(4)/PANI(3%)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循环5次后,CH_(3)OH的时空产率仍高于2.97μmol/(g·h),保持了95%以上的活性。最后,通过价带X射线光电子能谱(VB-XPS)表征和Mott-Schottky曲线分析得到了能带结构,g-C_(3)N_(4)/PANI复合材料可见光光催化还原CO_(2)机理遵循Type-Ⅱ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CO_(2)还原 异质结 复合材料 氮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HPO_(4)·12H_(2)O少辅料新型复合相变材料制备与性能分析
18
作者 汪永杰 曹士博 +3 位作者 罗孝学 韩晓春 王强强 王天任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52-6158,共7页
Na_(2)HPO_(4)·12H_(2)O具有35~36℃相变温度,与人类体温相近,且具有较高的潜热为230~280 J/g,运用于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领域具有较大潜力。为了制备成核剂和增稠剂等辅料含量较低的Na_(2)HPO_(4)·12H_(2)O复合相变材料,通... Na_(2)HPO_(4)·12H_(2)O具有35~36℃相变温度,与人类体温相近,且具有较高的潜热为230~280 J/g,运用于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领域具有较大潜力。为了制备成核剂和增稠剂等辅料含量较低的Na_(2)HPO_(4)·12H_(2)O复合相变材料,通过对成核剂筛选找到一种新型成核剂磷酸二氢钾(PDP),并进一步研究了添加较低含量为的纳米TiO_(2)能有进一步改善过冷;通过分析研究增稠剂种类与添加量对基材性能影响,并进行筛选;制备出了一种以Na_(2)HPO_(4)·12H_(2)O为基材,质量分数配比为Na_(2)HPO_(4)·12H_(2)O+1.25%PDP+1.5%纳米TiO_(2)+1%PSSA(聚丙烯酸钠)的新型热稳定良好的复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改性后复合Na_(2)HPO_(4)·12H_(2)O体系,相变温度为35℃,过冷度为1.5℃,潜热值为203.19 J/g;100次循环后过冷度与相变温度无明细变化,潜热值下降为192.85 g/J,约为初始的97.5%,表现出优良的热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2)HPO_(4)·12H_(2)O 纳米TiO_(2) 复合相变材料 过冷度 潜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101(Cr)@SBA-15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吸附金属矿山CO_(2)特性研究
19
作者 范文涛 杨思奥 +2 位作者 朱泉霖 牟宏伟 张永亮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低碳环保的绿色矿山体系,通过原位合成法成功地组装了一种由MIL-101和介孔二氧化硅组成的新型杂化材料,并研究其CO_(2)吸附性能和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SBA-15与MIL-101复合并未改变彼此的基本结构,如骨架构... 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低碳环保的绿色矿山体系,通过原位合成法成功地组装了一种由MIL-101和介孔二氧化硅组成的新型杂化材料,并研究其CO_(2)吸附性能和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SBA-15与MIL-101复合并未改变彼此的基本结构,如骨架构型和孔道结构等;SBA-15中均匀细长孔道的引入可以增大孔容和孔径,复合材料的孔容由MOF基材料的0.428 cm^(3)/g增加至0.54 cm^(3)/g,平均孔径由3.059 nm增加至7.817 nm;在温度为298 K和压力为100 kPa的条件下,复合材料具有1.53962 mmol/g的吸附容量,对纯CO_(2)气体具有良好的存储能力;由于复合材料表面吸附能的非均匀分布,相比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能够更好地描述吸附结果,其R2值为0.9997,说明材料发生的吸附行为符合非均匀表面上的多层非理想吸附行为;材料经5次循环后的吸附量最大差值小于3%,说明其可以经过温和条件处理后循环使用,且在工程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介孔二氧化硅 协同作用 CO_(2)捕获 吸附等温线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2)-MIL-125(Ti)/C_(3)N_(5)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热催化还原CO_(2)性能
20
作者 胡红丹 赵鑫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2-1119,共8页
采用溶剂热法构建了S型富氮氮化碳(C_(3)N_(5))负载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NH_(2)-MIL-125(Ti)[NH_(2)-MIL-125(Ti)/C_(3)N_(5)]异质结复合材料,通过XRD、XPS、SEM、TEM、UV-vis DRS和PL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物相晶型、元素组成、微观形貌、... 采用溶剂热法构建了S型富氮氮化碳(C_(3)N_(5))负载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NH_(2)-MIL-125(Ti)[NH_(2)-MIL-125(Ti)/C_(3)N_(5)]异质结复合材料,通过XRD、XPS、SEM、TEM、UV-vis DRS和PL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物相晶型、元素组成、微观形貌、光谱吸收和光电子-空穴重组进行了表征。评价了复合材料光热催化还原CO_(2)活性和稳定性,同时讨论了光热催化还原CO_(2)的机理。结果表明,相比单一组分材料,NH_(2)-MIL-125(Ti)/C_(3)N_(5)表现出显著提升光热催化还原CO_(2)的活性,CH3OH和CO的产率分别为3.33和0.34μmol/(g·h)。显著提升的光热催化还原CO_(2)活性得益于复合材料高达674.916 m^(2)/g的比表面积以及高效的光电子-空穴分离效率。通过原位XPS和普通XPS谱结合能位置的变化证明了NH_(2)-MIL-125(Ti)和C_(3)N_(5)之间S型异质结的构建,电荷由NH_(2)-MIL-125(Ti)向C_(3)N_(5)转移,弯曲能带和内建电场实现了光电子-空穴的高效分离,在C_(3)N_(5)的导带和NH_(2)-MIL-125(Ti)的价带保留高还原和氧化活性的电子和空穴,在电子和热效应的作用下CO_(2)被还原为CH3OH,同时生成了少量的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2)-MIL-125(Ti) 富氮氮化碳 S型异质结 光热催化 CO_(2)还原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