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辅助SiO_(2)纳米颗粒强化铝/铜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
1
作者 樊丁 张欢 +2 位作者 黄健康 李岩 谢宇航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1,共9页
利用超声波辅助纳米强化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成功实现了铝/铜异种金属的连接,并获得了形态良好的铝/铜搭接接头。使用SEM、EDS、XRD、拉伸实验和导电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对搭接接头的宏观和微观形貌、组织... 利用超声波辅助纳米强化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成功实现了铝/铜异种金属的连接,并获得了形态良好的铝/铜搭接接头。使用SEM、EDS、XRD、拉伸实验和导电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对搭接接头的宏观和微观形貌、组织结构、力学性能以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耦合作用下得到的搭接接头,液态铝在铜表面的铺展和润湿效果更好,焊缝正面成形良好,接头主要由金属间化合物层区和Al-Cu共晶区组成,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明显减小,接头力学性能显著提高,采用了SiO_(2)纳米颗粒和超声波的铝/铜接头的相对电导率为153.527%IACS,导电性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 SiO_(2)纳米颗粒 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纳米ZrB_(2)颗粒与稀土Sc协同增强7N01铝合金的微观组织与拉伸性能
2
作者 怯喜周 陈锐崐 +1 位作者 彭艳杰 赵玉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8-112,共5页
在7N01铝合金中同时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元素Sc,通过原位纳米颗粒和稀土元素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塑性。研究表明,向铝合金中单独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的含量超过3wt%后,其团聚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 在7N01铝合金中同时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元素Sc,通过原位纳米颗粒和稀土元素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塑性。研究表明,向铝合金中单独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的含量超过3wt%后,其团聚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引入稀土Sc后,原位ZrB_(2)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得到显著改善。同时,Sc的加入还可有效改善粗大的含铁析出相,细化基体晶粒;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Sc的协同引入使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塑性较7N01基体的性能大幅提高,当ZrB_(2)和Sc的引入量分别为3wt%和0.2wt%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匹配最优,分别为447 MPa、481 MPa和9.6%,相比7N01铝合金基体的性能分别提高16.1%、11.3%和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N01基复合材料 原位纳米ZrB_(2)颗粒 稀土Sc 微观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Fe_(2)O_(4)纳米颗粒影响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型黑腹果蝇的寿命和发育 被引量:1
3
作者 闫汶浩 唐雯聪 +4 位作者 喻琪 白珠君 牛津 杨进军 孙永彦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7-806,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ZnFe_(2)O_(4)纳米颗粒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型(Rye)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寿命和发育的影响。【方法】针对Rye黑腹果蝇设置了3组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处理(分别含200,400和600μg/mL ZnFe_(2...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ZnFe_(2)O_(4)纳米颗粒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型(Rye)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寿命和发育的影响。【方法】针对Rye黑腹果蝇设置了3组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处理(分别含200,400和600μg/mL ZnFe_(2)O_(4)),并监测其成虫寿命,同时收集产生的F_(1)代记录其发育情况,检测亲代Rye果蝇成虫的氧化应激水平。【结果】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后黑腹果蝇亲代成虫寿命缩短,F_(1)代化蛹进程加快、羽化的成虫数减少、雌雄比例上升。与无ZnFe_(2)O_(4)的对照组相比,400和600μg/mL 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下,雌成虫寿命分别缩短了9%和24%,雄成虫寿命分别缩短了7%和31%;F_(1)代在暴露于200-600μg/mL ZnFe_(2)O_(4)纳米颗粒时前3 d化蛹率提升了34%~109%;暴露于400和600μg/mL ZnFe_(2)O_(4)纳米颗粒后羽化的雌成虫数分别减少了33%和53%,羽化的雄成虫数分别减少了21%和59%,雌雄性别比分别上升40%和71%。对亲代Rye黑腹果蝇的氧化应激水平分析结果显示,200-600μg/mL 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引起氧化损伤,显著提高雌雄成虫体内抗氧化酶包括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引起雌雄成虫体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显著增强,并造成雄成虫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显著积累。【结论】200-600μg/mL 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可引发Rye黑腹果蝇产生氧化应激响应,缩短成虫寿命,减少后代数量,造成氧化损伤,同时发现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对Rye黑腹果蝇雄成虫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丰富了对昆虫响应锌铁氧体纳米材料暴露的机制的认识,为合理评估锌铁氧体纳米材料对昆虫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腹果蝇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型 纳米颗粒 ZnFe_(2)O_(4) 发育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MnO_(2)活化PMS降解聚合物冻胶的研究
4
作者 邱世泽 邵文博 +2 位作者 李翔 丁名臣 王业飞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118,共5页
针对油田调剖堵水过程中由于对出水层的定位不准造成的封堵失效及地层堵塞问题,采用铬冻胶、酚醛树脂冻胶模拟地层堵塞物,通过纳米MnO_(2)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对其进行降解。结果表明,纳米MnO_(2)能够有效活化PMS降解聚合物冻胶,降解过... 针对油田调剖堵水过程中由于对出水层的定位不准造成的封堵失效及地层堵塞问题,采用铬冻胶、酚醛树脂冻胶模拟地层堵塞物,通过纳米MnO_(2)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对其进行降解。结果表明,纳米MnO_(2)能够有效活化PMS降解聚合物冻胶,降解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物质是硫酸根自由基。在35℃下,PMS/纳米MnO_(2)体系降解铬冻胶的最佳实验条件为:MnO_(2)质量分数为0.03%,PMS质量分数为3.6%,该条件下铬冻胶在20 h内完全降解。增加PMS质量分数、MnO_(2)质量分数及提高温度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PMS/纳米MnO_(2)体系对酚醛树脂冻胶的降解。在相同条件下,PMS/纳米MnO_(2)体系的破胶性能明显优于常规解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堵塞 纳米mno_(2) 过一硫酸盐 聚合物冻胶 硫酸根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添加纳米颗粒抑制沥青质沉积的可行性
5
作者 尚养兵 魏波 +2 位作者 张迪 黄凡 李凯凯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3,共9页
针对常规液基化学剂抑制沥青质沉淀效果有限且现场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提出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溶剂在高压下溶解纳米颗粒制备无液抑制剂的方法,在明确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流体状态及浊点压力的基础上,开展了混相压力测定、静态沥青质... 针对常规液基化学剂抑制沥青质沉淀效果有限且现场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提出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溶剂在高压下溶解纳米颗粒制备无液抑制剂的方法,在明确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流体状态及浊点压力的基础上,开展了混相压力测定、静态沥青质沉淀量测定和气驱岩心实验,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二氧化硅(SiO_(2))和四氧化三铝(Fe_(3)O_(4))3种纳米颗粒对CO_(2)注入原油后的混相压力、沥青质沉淀量和沥青质颗粒粒径的影响,验证了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抑制气驱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在目标储层温度和压力下为单相流体,浊点压力随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相比注入纯CO_(2),在CO_(2)中添加1%的GO、SiO_(2)和Fe_(3)O_(4),能够使混相压力分别降低16.4%、12.2%和14.7%,沥青质沉淀量减少55.4%、32.1%和37.5%,沉淀沥青质颗粒平均粒径由11.3μm分别降至1.3、8.3和5.8μm。气驱过程中沥青质沉淀量占比由0.81降至0.16、0.53和0.36,岩心渗透率降低幅度由88.7%下降至25.2%、60.4%和47.1%,原油采收率由36.7%分别提高至47.4%、39.6%和42.7%。尤其是GO可以显著吸附沥青质分子,强化沥青质分子在胶体中的稳定性,抑制其聚集生长,延缓沉淀和沉积,避免了孔喉堵塞。研究成果为改善沥青质油藏注气开发效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沥青质沉淀 CO_(2)驱替 浊点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郑立辉 杜博奥 +1 位作者 冯薪宇 郭富斌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81,共8页
选用CeO_(2)颗粒作为增强相添加到镀液中,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并探讨CeO_(2)颗粒添加量对复合镀层的成分、物相结构、形貌、耐腐蚀性能与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eO_(2)颗粒添加量从4 g/L增加... 选用CeO_(2)颗粒作为增强相添加到镀液中,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并探讨CeO_(2)颗粒添加量对复合镀层的成分、物相结构、形貌、耐腐蚀性能与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eO_(2)颗粒添加量从4 g/L增加至12 g/L,复合镀层表面缺陷减少,致密性改善,CeO_(2)颗粒含量由1.52%升高到3.41%,耐腐蚀性能与高温抗氧化性能逐步提高,但物相结构未发生改变。当CeO_(2)颗粒添加量为12 g/L,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出平均晶粒尺寸为48.2 nm且成分为Co、Mo、P、Ce和O元素、表面无明显缺陷、致密性良好的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其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速率仅为6.58×10^(‒7)A/cm^(2)、1.06 g/(cm^(2)·d),并且在高温环境中表面氧化程度最轻,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优于Co-Mo-P合金镀层以及CeO_(2)颗粒添加量较低或过高情况下制备的Co-Mo-P/CeO_(2)复合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 CeO_(2)颗粒 电沉积 耐腐蚀性能 高温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Ag掺杂对MNO_(2)纳米棒和海胆微球形貌及其甲苯氧化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鲁美娟 方汉孙 +4 位作者 黄华军 李丹萍 吴玮玲 屈小路 喻成龙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9-1246,共8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MNO_(2)纳米棒和海胆微球,并原位掺杂5%Ag制备了Mn-Ag复合氧化物,利用SEM、XRD、BET、Raman等表征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不同催化剂对甲苯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NH_(4))_(2)S_(2)O_(8)的掺入量会对MNO_(2)的形...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MNO_(2)纳米棒和海胆微球,并原位掺杂5%Ag制备了Mn-Ag复合氧化物,利用SEM、XRD、BET、Raman等表征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不同催化剂对甲苯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NH_(4))_(2)S_(2)O_(8)的掺入量会对MNO_(2)的形貌产生影响,当其掺入量为2.28 g时,形成MNO_(2)纳米棒,当其掺入量为6.84 g时,形成MNO_(2)海胆微球;MNO_(2)纳米棒掺杂5%的Ag后,形貌未发生变化,但当MNO_(2)海胆微球掺杂5%Ag时,表面的纳米线较MNO_(2)海胆微球有所增长,且出现了缠绕现象,形成了空心鸟巢状结构;5%Ag掺杂后,对MNO_(2)纳米棒和MNO_(2)海胆微球的晶型未产生影响,均为α-MNO_(2),但5%Ag-MNO_(2)纳米棒出现了Mn2O_(3)的衍射峰;MNO_(2)海胆微球较MNO_(2)纳米棒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均增大,且Ag的掺杂进一步提高了MNO_(2)海胆微球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MNO_(2)海胆微球比MNO_(2)纳米棒具有更好的甲苯去除性能,且5%Ag掺杂后,MNO_(2)海胆微球对甲苯的去除性能达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o_(2)纳米 mno_(2)海胆微球 AG掺杂 形貌影响 甲苯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S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研究
8
作者 贾寒 谢秋宇 +2 位作者 李传錡 孙涵 齐宁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4,共7页
制备了一种两亲SiO_(2)纳米颗粒,借助红外光谱及接触角测量证实了相关基团在SiO_(2)纳米颗粒表面的成功接枝,探究了其界面活性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通过动态界面张力测量及小幅正弦振荡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相比亲水和疏水SiO_... 制备了一种两亲SiO_(2)纳米颗粒,借助红外光谱及接触角测量证实了相关基团在SiO_(2)纳米颗粒表面的成功接枝,探究了其界面活性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通过动态界面张力测量及小幅正弦振荡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相比亲水和疏水SiO_(2)纳米颗粒能够更稳定地吸附在界面形成一层吸附膜,降低界面张力,同时由于其扩散交换速度较慢,界面扩张模量大于亲水和疏水SiO_(2)纳米颗粒。进一步的大幅线性压缩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在表面比为0.35时其界面吸附量会发生激增,扩张模量迅速增大,其形成的界面膜具有抵抗较大程度形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SiO_(2)纳米颗粒 界面扩张模量 界面张力 界面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纳米颗粒增强MnO_2纳米棒对CO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氧化活性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小琴 宗瑞隆 朱永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7-444,共8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纯相的α-MnO2和δ-MnO2纳米棒,并利用溶胶固定化工艺制备了负载铂纳米颗粒的Pt/MnO2材料.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技术研究了...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纯相的α-MnO2和δ-MnO2纳米棒,并利用溶胶固定化工艺制备了负载铂纳米颗粒的Pt/MnO2材料.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技术研究了样品的微观结构和吸附活性位,探查了CO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苯和甲苯)在催化剂上的催化发光(CTL)性质.结果表明:铂颗粒在α-MnO2和δ-MnO2载体上以高分散状态存在,负载过程不会影响α-MnO2纳米棒的晶相结构,但会导致δ-MnO2纳米棒产生结构变化.经XPS证实不是Pt与其发生了反应.α-和δ-MnO2纳米棒对CO、苯和甲苯的催化氧化都具有很高的活性,δ-MnO2的活性略高于α-MnO2相.虽然N2吸附-脱附实验结果证实Pt负载会导致MnO2纳米棒比表面积的下降,但H2-TPR结果显示Pt和MnO2之间会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其催化活性,且Pt/δ-MnO2活性高于Pt/α-MnO2.催化氧化发光研究表明,这四种催化剂活性顺序是α-MnO2≤δ-MnO2<Pt/α-MnO2<Pt/δ-MnO2,与H2-TPR结果一致.铂的负载可以显著增强α-MnO2和δ-MnO2纳米棒对CO、苯和甲苯催化氧化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活性 mno2纳米 Pt纳米颗粒 催化发光 CO 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纳米SiO_(2)对三元混合熔盐比热容和导热率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宝光 吴玉庭 +2 位作者 张灿灿 鹿院卫 娜荷芽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8,共10页
通过高温熔融-机械搅拌制备方法,将20 nm SiO_(2)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到三元混合熔盐(KNO_(3)-NaNO_(2)-Na2CO_(3))中,制备含有不同质量分数SiO_(2)纳米颗粒(0.1%、0.5%、1.0%、1.5%、2.0%)的熔盐纳米流体,以研究SiO_(2)纳米颗粒添加量对... 通过高温熔融-机械搅拌制备方法,将20 nm SiO_(2)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到三元混合熔盐(KNO_(3)-NaNO_(2)-Na2CO_(3))中,制备含有不同质量分数SiO_(2)纳米颗粒(0.1%、0.5%、1.0%、1.5%、2.0%)的熔盐纳米流体,以研究SiO_(2)纳米颗粒添加量对熔融盐比热容和导热率的影响。采用同步热分析仪和激光热导率仪测试并分析三元混合熔盐及熔盐纳米流体的比热容和导热率,使用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实验表明,当SiO_(2)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为1.0%时,熔盐纳米流体的平均比热容达到2.09 J/(g·K),平均导热率达到1.073 W/(m·K),相较于三元混合熔盐分别提高29.6%和97.9%,这归因于三元混合熔盐表面形成的高密度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拥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高表面能,进而可增强熔融盐的比热容和导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纳米颗粒 比热容 导热系数 熔融盐 纳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响应型预交联凝胶颗粒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11
作者 邓佳男 郑昊 +5 位作者 高源鲜 毕文良 赵鸿浩 贺甲元 卢贵武 张潇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针对在CO_(2)驱替过程中,地层水形成酸性环境后导致凝胶颗粒(PPG)降解脱水的问题,以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乙烯基咪唑(VIZ)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3种CO_(2)响应型单体为主要原料,添加有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和纳米... 针对在CO_(2)驱替过程中,地层水形成酸性环境后导致凝胶颗粒(PPG)降解脱水的问题,以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乙烯基咪唑(VIZ)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3种CO_(2)响应型单体为主要原料,添加有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和纳米交联剂VSNPs,通过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三重交联网络的CO_(2)响应型凝胶颗粒(CR-PPG),并开展了体系优化、CO_(2)响应性测试、电导率测试、流变测试和岩心驱替实验。研究表明:单体DMAA、VIZ、NVP的最佳配比为2∶2∶1;CR-PPG具有优异的CO_(2)响应特性和力学强度,其在CO_(2)驱替过程中具有高效的封堵调剖能力;CR-PPG的CO_(2)响应机理为其结构中叔胺基团在CO_(2)酸性环境下的质子化效应。该研究为CO_(2)驱替过程中的调堵作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非均质储层 三重交联 预交联凝胶颗粒 纳米交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寸纳米颗粒的SEM高分辨成像模式探究——以Ni_(2)P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邢宏娜 高文莉 +3 位作者 常帅 冯伟 李兴华 彭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5-703,共9页
相比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具有批量进样、成本低、三维成像的优势,但小尺寸纳米颗粒在进行SEM成像时存在容易积碳、分辨率不足、形貌结构信息弱等技术难题。文章以超小空心(34.4 nm)、实心(13.3 nm)Ni_(2)P纳米颗粒... 相比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具有批量进样、成本低、三维成像的优势,但小尺寸纳米颗粒在进行SEM成像时存在容易积碳、分辨率不足、形貌结构信息弱等技术难题。文章以超小空心(34.4 nm)、实心(13.3 nm)Ni_(2)P纳米颗粒为例,重点探究了如何通过调控工作模式、工作距离、加速电压、束流等参数获得分辨率高、形貌结构清晰的SEM图像。研究表明,高分辨模式下T2和超高分辨模式下T3探头所成二次电子(SE)像的分辨率明显优于标准模式下ETD探头的,且SE像表面形貌信息多、立体感较好。其中由于T3探头位置最高且仅收集高位二次电子信号,这部分二次电子信号进入透镜的角度准直且能量较低。因此超高分辨模式-T3探头所成SE像分辨率和信噪比最高、形貌衬度良好,但几乎观察不到颗粒内部结构。而高分辨和超高分辨模式下T1(背散射信号)探头所成BSE像成分衬度好,虽景深较小但最有利于观察空心结构。同时探究发现工作距离太小,所得SE像分辨率好但景深差,工作距离太大,SE像分辨率稍弱但景深较好。结合图像质量测量结果,对于文中的Ni_(2)P纳米颗粒,选择适中的工作距离(~8 mm)可获得质量较高的SE像。提升加速电压可有效提高图像分辨率(空心Ni_(2)P在30 kV下可达2.3 nm)。信噪比会随束流的增大而增强,其过大会导致颗粒边缘模糊,选择适中的束流(~0.2 nA)成像效果较好。以上研究结果对小尺寸及中空结构纳米颗粒的SEM成像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_(2)P 纳米颗粒 空心结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 成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生成纳米MnO_(2)胶体对Mn^(2+)的吸附机理实验研究
13
作者 张欣宇 唐玉朝 +6 位作者 王坤 黄显怀 尹翠琴 高和气 伍昌年 黄健 李卫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5,共10页
该文用Mn^(2+)离子与KMnO4溶液反应,得到原位生成纳米MnO_(2)胶体,用该胶体颗粒对水中Mn^(2+)离子进行吸附。对原位生成MnO_(2)胶体采用光学显微镜、能谱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粒度和Zeta电位分析仪进行表征,探究了原位生成MnO_(2... 该文用Mn^(2+)离子与KMnO4溶液反应,得到原位生成纳米MnO_(2)胶体,用该胶体颗粒对水中Mn^(2+)离子进行吸附。对原位生成MnO_(2)胶体采用光学显微镜、能谱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粒度和Zeta电位分析仪进行表征,探究了原位生成MnO_(2)胶体对Mn^(2+)离子吸附机理,考察了原位生成MnO_(2)胶体浓度、吸附温度、吸附时间以及pH对原位生成的MnO_(2)胶体对Mn^(2+)离子吸附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原位生成MnO_(2)胶体对Mn^(2+)离子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R^(2)>0.97),说明发生了多层次吸附,最佳吸附时间为30 min,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8);低浓度原位生成的MnO_(2)胶体吸附容量相较于高浓度更大,1 mg/L原位生成的MnO_(2)胶体在25℃下吸附容量能达到2 022.19 mg/g;低温有利于原位生成的MnO_(2)胶体对Mn^(2+)离子的物理吸附,高温有利于其表面羟基与Mn^(2+)离子络合;pH=8.03时原位生成的Mn O_(2)胶体对Mn^(2+)离子的吸附容量约为p H=4.56时的4倍且表面Mn-OH和羟基增多,45 mg/L的MnO_(2)胶体吸附容量达到1 647.13 mg/g;pH=4.56和pH=8.03条件下原位生成的MnO_(2)胶体吸附Mn^(2+)离子后Zeta电势值分别为-12.6、-1.10 m V,原位生成纳米MnO_(2)胶体对水中Mn^(2+)离子的吸附实际上是物理吸附、静电吸引、表面配位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成 纳米mno_(2) 吸附除锰 影响因素 吸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nO_(2)的开关型荧光碳点纸基微流控芯片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
14
作者 乐薇 杨宝菊 +2 位作者 马奕婷 万碧琴 高倩智子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25-1031,共7页
MnO_(2)纳米颗粒可使柠檬酸与尿素制备的碳点荧光猝灭,体系被“关闭”;加入绿原酸后,绿原酸可与MnO_(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碳点的荧光恢复,体系被“打开”,恢复的荧光强度与绿原酸的质量浓度呈相关性。以滤纸为纸基材料,采用剪切粘贴法... MnO_(2)纳米颗粒可使柠檬酸与尿素制备的碳点荧光猝灭,体系被“关闭”;加入绿原酸后,绿原酸可与MnO_(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碳点的荧光恢复,体系被“打开”,恢复的荧光强度与绿原酸的质量浓度呈相关性。以滤纸为纸基材料,采用剪切粘贴法获得亲疏水区,于亲水区滴加碳点溶液和MnO_(2)纳米颗粒溶液,干燥后获得基于MnO_(2)的开关型荧光碳点纸基微流控芯片,直接点样后,在365 nm紫外光下拍照,分析显色斑点的红(R)、绿(G)、蓝(B)值,优化上述纸基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条件和检测条件。结果表明,在碳点质量浓度0.50 g·L^(-1)、MnO_(2)质量浓度0.087 g·L^(-1)、点样体积4μL、显色时间25 min的优化条件下,绿原酸的质量浓度在0.06~0.70 g·L^(-1)内与样品显色斑点的B/(B+G+R)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059 mg·L^(-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0.8%~99.6%。采用本方法对实际金银花样品平行分析5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6.5%,所得的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o_(2)纳米颗粒 碳点 纸基微流控芯片 绿原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米颗粒形貌对热管工作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牛艳芳 蒋丽丽 +2 位作者 王冬至 杜润生 赵蔚琳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为了研究介质形貌对热管工作过程的影响,利用水热法制备棒状、片状、菱状3种形貌的TiO_(2)纳米颗粒,采用两步法制备3种形貌TiO_(2)-水纳米流体,对热管内不同形貌工作介质的导热性能、热管工作过程的启动性能、等温性能和热阻进行试验研... 为了研究介质形貌对热管工作过程的影响,利用水热法制备棒状、片状、菱状3种形貌的TiO_(2)纳米颗粒,采用两步法制备3种形貌TiO_(2)-水纳米流体,对热管内不同形貌工作介质的导热性能、热管工作过程的启动性能、等温性能和热阻进行试验研究,分析TiO_(2)纳米颗粒形貌对热管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管内片状TiO_(2)-水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大于菱状、棒状TiO_(2)-水纳米流体和基液水的;当加热功率相同时,片状TiO_(2)-水纳米流体热管启动温度最低,为(38.2±0.5)℃,并且相对于棒状、菱状TiO_(2)-水纳米流体热管,片状TiO_(2)-水纳米流体热管稳定工作时蒸发段与冷凝段的平均温度差减小2~3℃,总热阻减小4.4%~2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纳米颗粒 热管 工作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颗粒稳定非水相泡沫的排液行为研究
16
作者 高婷婷 燕永利 +2 位作者 张随望 陈钰 贺炳成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1-758,共8页
非水相泡沫在石油化工、食品化工、日用化工和生物医药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非水相溶剂本身的低表面张力和低介电常数决定了其难以形成稳定的泡沫,而纳米Si O_(2)颗粒在发泡及稳泡领域的独特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二氯... 非水相泡沫在石油化工、食品化工、日用化工和生物医药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非水相溶剂本身的低表面张力和低介电常数决定了其难以形成稳定的泡沫,而纳米Si O_(2)颗粒在发泡及稳泡领域的独特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二氯二甲基硅烷(DCDMS)对14 nm的Si O_(2)颗粒进行表面润湿性改性,研究纳米Si O_(2)颗粒润湿性对非水相泡沫排液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纳米Si O_(2)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增大,在非水相溶剂中形成的泡沫体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非水相溶剂极性的增强,其发泡性能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但在非极性溶剂中不能形成有效的泡沫。所形成的非水相泡沫排液过程分为排液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随纳米Si O_(2)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增大,泡沫消泡半衰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强极性溶剂泡沫排液半衰期可达45 min,中等极性溶剂泡沫排液半衰期可达60 min,且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随排液时间的增加,泡沫粒径逐渐增大,形状逐渐趋于多边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颗粒 润湿性 非水相泡沫 排液曲线 排液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纳米颗粒修饰黑色Ti^(3+)/TiO_(2)纳米管用于高效光催化制氢研究
17
作者 汤振国 张楠 +2 位作者 刘晓燕 王开鹰 余志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08,114,共6页
使用高效分级的半导体光催化剂进行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是解决目前面临的能源和环境危机的一个很有前景的策略。在这项工作中,通过阳极氧化法和NaBH 4氢化还原TiO_(2)纳米管阵列以及溶热法设计并制备立方稳态闪锌矿CdS NPs修饰于黑色Ti^(3+... 使用高效分级的半导体光催化剂进行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是解决目前面临的能源和环境危机的一个很有前景的策略。在这项工作中,通过阳极氧化法和NaBH 4氢化还原TiO_(2)纳米管阵列以及溶热法设计并制备立方稳态闪锌矿CdS NPs修饰于黑色Ti^(3+)/TiO_(2)纳米管的三元复合光催化剂。从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确认CdS NPs在Ti^(3+)/TiO_(2)纳米管中的负载情况。样品BTC-1∶1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性能(氢气生成率为2.77mmol/(g·h),明显高于B-TiO_(2)和CdS,分别约13倍和3.6倍)。构建异质结可以拓宽可见光的响应范围,也可以分离电子-空穴对,同时保留较高的电子-空穴氧化还原电位用于光催化反应。该研究为制备高效光解水产氢材料提供了合理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TiO_(2)纳米管阵列 Ti^(3+) 缺陷 CdS纳米颗粒 异质结 光催化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表面活性剂和纳米SiO2颗粒协同稳定的双重响应型O/W乳状液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佩 潘婷 +4 位作者 裴晓梅 宋冰蕾 蒋建中 崔正刚 Bernard P.Binks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合成了一种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智能表面活性剂,通过pH-响应可以在非离子型CH_(3)O(EO)_(5)-R_(11)-COOH(pHpKa)之间转换。单独使用时,非离子型和Bola型分别表现为不良乳化剂和优良乳化剂。与纳米SiO_(2)颗粒复配使用时,非离子型能与SiO... 合成了一种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智能表面活性剂,通过pH-响应可以在非离子型CH_(3)O(EO)_(5)-R_(11)-COOH(pHpKa)之间转换。单独使用时,非离子型和Bola型分别表现为不良乳化剂和优良乳化剂。与纳米SiO_(2)颗粒复配使用时,非离子型能与SiO_(2)颗粒协同稳定O/W(正癸烷)型Pickering乳状液,其中表面活性剂通过氢键作用吸附到颗粒表面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提高了颗粒的表面活性,并且这种Pickering乳状液具有pH-和温度-双重响应性,能够通过改变pH或者温度使乳状液在稳定和破乳之间实现多次转换。另一方面,Bola型CH_(3)O(EO)5-R_(11)-COONa能够与纳米SiO_(2)颗粒协同稳定分散液包油(oil-in-dispersion)乳状液,该乳状液具有良好的耐温性,但对调节pH时产生的盐较为敏感。然而与破乳后能完全返回水相便于回收再利用的同系物CH_(3)O(EO)7-R_(11)-COOH相比,具有较短EO链的CH_(3)O(EO)_(5)-R_(11)-COOH无论处于非离子型还是Bola型状态仍具有相当的油溶性,破乳后不能完全返回水相,表明EO数大小对这类新型智能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表面活性剂 纳米SIO2颗粒 Pickering乳状液 pH-响应 温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靶向重活化剂酰胺磷定脂质纳米颗粒对有机磷脑损伤小鼠的救治研究
19
作者 林芮汁 王建宇 +5 位作者 魏雅婧 赵欣然 王淋 杨军 王永安 喻翠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41-650,共10页
目的构建新型中枢神经系统靶向的脂质纳米颗粒,并探讨其对有机磷脑损伤小鼠的救治作用。方法(1)脂质纳米颗粒制备、筛选与表征:①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以不同摩尔比(1∶6∶3、3∶4∶3、5∶2∶3和7∶0∶3)1-棕榈酰基-2-油酰基-sn-磷脂酰丝氨... 目的构建新型中枢神经系统靶向的脂质纳米颗粒,并探讨其对有机磷脑损伤小鼠的救治作用。方法(1)脂质纳米颗粒制备、筛选与表征:①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以不同摩尔比(1∶6∶3、3∶4∶3、5∶2∶3和7∶0∶3)1-棕榈酰基-2-油酰基-sn-磷脂酰丝氨酸(POPS)、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和胆固醇(CHOL)的混合物(PDC)为脂质载体,酰胺磷定(HI-6)为治疗药物的脂质纳米重活化剂(HI-6@PDC 1∶6∶3、3∶4∶3、5∶2∶3和7∶0∶3)。②用荧光素钠(FLU)染料标记脂质纳米载体得到FLU@PDC 1∶6∶3、3∶4∶3、5∶2∶3和7∶0∶3,并将各制剂与磷脂酶A2(PLA2)溶液物理混合(PLA2终浓度10 kU·L-1)得到FLU@PDC+PLA2;将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FLU组、FLU@PDC+PLA21∶6∶3、3∶4∶3、5∶2∶3和7∶0∶3组,每组7只,iv给药,FLU给药剂量为1 mg·kg^(-1),相应载体量为80 mg·kg^(-1),1 h后,取脑组织,匀浆离心,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上清液的荧光值,筛选中枢靶向效果最佳的纳米脂质载体组成。③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HI-6@PDC 5∶2∶3的形态,Zeta电位粒径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和Zeta电位,超滤离心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包封率与载药量,采用透析袋扩散法结合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I-6@PDC 5∶2∶3和HI-6@PDC+PLA25∶2∶3的体外释放率。(2)中枢靶向性验证:①用花青素7(Cy7)标记PDC 5∶2∶3得到Cy7@PDC 5∶2∶3,将其与PLA2溶液物理混合(PLA2终浓度10 kU·L-1)得到Cy7@PDC+PLA25∶2∶3;将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y7组、Cy7@PDC 5∶2∶3组和Cy7@PDC+PLA25∶2∶3组,每组3只,iv给药,Cy7给药剂量为1 mg·kg^(-1),相应载体量为80 mg·kg^(-1),3 h后,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脑组织中Cy7的荧光。②花青素3(Cy3)标记PDC 5∶2∶3得到Cy3@PDC 5∶2∶3,将其与PLA2溶液物理混合(PLA2终浓度10 kU·L-1)得到Cy3@PDC+PLA25∶2∶3;将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Cy3@PDC 5∶2∶3组和Cy3@PDC+PLA25∶2∶3组,每组3只,iv给药,Cy3给药剂量为1 mg·kg^(-1),相应载体量为80 mg·kg^(-1),2 h后,取脑组织进行荧光染色并观察Cy3荧光。(3)救治效果验证:①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脑损伤组、HI-6治疗组和HI-6@PDC+PLA25∶2∶3治疗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所有小鼠颈部sc给予梭曼(soman)120μg·kg^(-1);随后立即iv给药,HI-6给药剂量为22 mg·kg^(-1),相应载体量为80 mg·kg^(-1)。10 min后,摘眼球取血,取脑组织并记录重量,采用Ellman法测定小鼠血液与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的重活化率;②分组和处理同①,每组3只。24 h后,取脑组织,经HE染色后,观察小鼠脑组织损伤情况;③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脑损伤组和HI-6@PDC+PLA25∶2∶3治疗组,每组10只,梭曼剂量为220μg·kg^(-1),其他处理同①。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死亡情况,绘制生存曲线;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的肌颤、流涎等神经中毒症状与惊厥潜伏期。结果(1)当PDC 5∶2∶3时,小鼠脑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荧光值最高,药物靶向进入中枢的效果最好。HI-6@PDC 5∶2∶3呈规则球形,带负电,粒径为(219.4±3.1)nm、多分散指数为0.4±0.02;包封率为72.9%,载药量为49.7%;HI-6@PDC+PLA25∶2∶3在60 min时的累积释放率为43.5%,虽低于罗丹明B水溶液,但该释放速率经体内实验验证可有效满足中枢神经系统救治的时效性要求。(2)活体荧光结果和病理荧光结果显示,PDC摩尔比为5∶2∶3在PLA2介导下实现了药物的中枢递送。(3)重活化实验结果表明,与HI-6相比,HI-6@PDC+PLA25∶2∶3可显著提高小鼠外周血与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的重活化率。HE染色结果显示,HI-6@PDC+PLA25∶2∶3可改善梭曼中毒引起的脑组织病理损伤;经HI-6@PDC+PLA25∶2∶3治疗的脑损伤小鼠生存周期显著延长,惊厥率降低,神经系统症状减轻,惊厥潜伏期延长。结论HI-6@PDC 5∶2∶3在PLA2介导下可有效穿透血脑屏障,具有良好的中枢靶向能力,能显著提升梭曼中毒小鼠外周及中枢乙酰胆碱酯酶重活化率,对有机磷脑损伤小鼠救治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化合物 脂质纳米颗粒 重活化 磷脂酶A2 血脑屏障 酰胺磷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对背面照射半透明超薄Cu(In,Ga)Se_(2)太阳能电池电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裴寒宁 李航瑜 +1 位作者 许保良 殷官超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29-4638,共10页
本文使用太阳能电池电容模拟中器(SCAPS-1D)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研究了SiO_(2)纳米颗粒对半透明超薄Cu(In,Ga)Se_(2)(CIGSe)太阳能电池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背面照射时,CIGSe/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背界面附近会产生大量的光... 本文使用太阳能电池电容模拟中器(SCAPS-1D)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研究了SiO_(2)纳米颗粒对半透明超薄Cu(In,Ga)Se_(2)(CIGSe)太阳能电池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背面照射时,CIGSe/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背界面附近会产生大量的光生载流子,导致光生电子的背复合对电池性能的影响非常显著。高背复合速率(Sb=1.0×10^(7)cm/s)下,在CIGSe/TCO背界面引入SiO_(2)纳米颗粒对光生载流子浓度降低的影响大于对空间电荷区移动的影响,这导致电池的背复合电流呈下降趋势。然而,此时空穴传输带来的性能改善被高额的背复合电流所掩盖,因此对于背面照射的半透明超薄CIGSe太阳能电池来说,低背复合速率(钝化背界面)能够提高电池性能,这与正面照射时高Sb提升电池性能的结论完全相反。因此,降低背复合对光捕获的消耗来增加短路电流密度是提升电池性能的有效手段。这些发现代表了背面入射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提高半透明超薄CIGSe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提供了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透明超薄CIGSe太阳能电池 SiO_(2)纳米颗粒 背面照射 CIGSe/TCO背界面复合 仿真模拟 光捕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