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酸溶液中Mn(Ⅱ)/Mn(Ⅲ)电对的电化学氧化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赵艳茹 陈志萍 +3 位作者 杨晓峰 王高 朱鹏强 张玉莹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6-391,共6页
Mn(Ⅱ)/Mn(Ⅲ)反应在化学发光检测、有机合成以及液流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动力学特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本研究采用计时电量法测定硫酸溶液中不同温度不同阶跃电位下Mn(Ⅱ)氧化为Mn(Ⅲ)的标准反应速率常数k0(4.67... Mn(Ⅱ)/Mn(Ⅲ)反应在化学发光检测、有机合成以及液流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动力学特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本研究采用计时电量法测定硫酸溶液中不同温度不同阶跃电位下Mn(Ⅱ)氧化为Mn(Ⅲ)的标准反应速率常数k0(4.67×10^(-5)m·s^(-1)-7.712×10^(-5)m·s^(-1)),并进一步求得表观活化能(20.84 kJ·mol^(-1))。此研究不仅为Mn(Ⅱ)/Mn(Ⅲ)电对及类似反应的电化学氧化动力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还为Mn(Ⅲ)的可控制备积累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mn(Ⅲ) 计时电量法 扩散系数 反应速率常数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Mn(Ⅱ)对吸附于δ-MnO_(2)表面的Cd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
2
作者 杜晓菲 樊广萍 +6 位作者 黄琴 张雨婷 童非 张明超 邱一格 陈金林 高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为探究外源Mn(Ⅱ)对吸附于水钠锰矿(δ-MnO_(2))表面的Cd(Ⅱ)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矿物培养试验,研究了厌氧-好氧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2.5 mmol·L^(-1)和10 mmol·L^(-1))Mn(Ⅱ)以及不同的添加频率(一次性添加、... 为探究外源Mn(Ⅱ)对吸附于水钠锰矿(δ-MnO_(2))表面的Cd(Ⅱ)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矿物培养试验,研究了厌氧-好氧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2.5 mmol·L^(-1)和10 mmol·L^(-1))Mn(Ⅱ)以及不同的添加频率(一次性添加、分次添加)对δ-MnO_(2)吸附固定Cd(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n(Ⅱ)导致δ-MnO_(2)表面的Cd(Ⅱ)发生显著解吸,解吸率为20.5%~40.8%,高浓度Mn(Ⅱ)处理中Cd(Ⅱ)解吸率比低浓度处理高5.3~10.6个百分点,分次添加Mn(Ⅱ)处理中Cd(Ⅱ)解吸率比一次性添加处理高0.3~4.1个百分点。在厌氧阶段,Mn(Ⅱ)通过与Cd(Ⅱ)竞争吸附位点,使吸附于δ-MnO_(2)表面的Cd(Ⅱ)的稳定性降低并释放到溶液中。XRD、FTIR和XPS结果表明,Mn(Ⅱ)与δ-MnO_(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在活性氧(ROS)的催化作用下生成β-MnOOH,同时降低了体系pH值。进入有氧阶段后,固相中Mn(Ⅲ)比例增加,β-MnOOH特征峰增强,氧气催化氧化Mn(Ⅱ)生成了更多的β-MnOOH,β-MnOOH对Cd(Ⅱ)的吸附能力较弱,有氧阶段Cd(Ⅱ)解吸率较厌氧阶段略有升高。电子顺磁的结果表明,分次添加Mn(Ⅱ)处理通过促进厌氧阶段超氧自由基(O_(2)·^(-))的产生和延缓好氧阶段O_(2)·^(-)的衰减增加了Mn(Ⅲ)的产生,降低了Cd(Ⅱ)在固相上的稳定性,进一步导致Cd(Ⅱ)的解吸。本研究发现外源Mn(Ⅱ)导致δ-MnO_(2)表面Cd(Ⅱ)的解吸,阐明了Mn(Ⅱ)与δ-MnO_(2)共存时Cd(Ⅱ)的固定与迁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矿物 δ-mnO_(2) mn()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表层沉积物对Mn(Ⅱ)/Cd(Ⅱ)的吸附和运移特征
3
作者 李鹏飞 杨婵 +4 位作者 宋凤敏 赵航航 李巧云 齐文博 刘智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11-1622,共12页
为研究汉江上游沉积物对Mn(Ⅱ)/Cd(Ⅱ)的吸附特性和运移规律,自汉江上游某干流段采集供试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静态-动态吸附方法,结合Hydrus-1D软件进行实验。批平衡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对Mn(Ⅱ)/Cd(Ⅱ)的吸附主要受溶液pH的影响,... 为研究汉江上游沉积物对Mn(Ⅱ)/Cd(Ⅱ)的吸附特性和运移规律,自汉江上游某干流段采集供试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静态-动态吸附方法,结合Hydrus-1D软件进行实验。批平衡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对Mn(Ⅱ)/Cd(Ⅱ)的吸附主要受溶液pH的影响,随着溶液pH升高,沉积物对Mn(Ⅱ)/Cd(Ⅱ)的吸附量和吸附率均增大,当pH=7时,沉积物对Mn(Ⅱ)/Cd(Ⅱ)的吸附量与吸附率较为理想。在吸附过程中,沉积物对Mn(Ⅱ)/Cd(Ⅱ)的吸附行为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在Mn(Ⅱ)/Cd(Ⅱ)的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化学吸附,该模型下Mn(Ⅱ)的相关系数为0.9999,Cd(Ⅱ)的相关系数为0.9995,且通过吸附量和t1/2计算Mn(Ⅱ)/Cd(Ⅱ)在沉积物上的颗粒内扩散系数发现颗粒内扩散在吸附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柱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迁移主要受重金属浓度的影响,淋溶液中重金属浓度越大,穿透土柱和迁移完成的时间越短,出流液浓度峰值到达越早,Mn(Ⅱ)在40~300 mg·L^(-1)不同浓度下穿透土柱和迁移完成的时间逐渐降低,最短为132 h和540 h,Cd(Ⅱ)在50~200 mg·L^(-1)不同浓度下穿透土柱和迁移完成的时间逐渐降低,最短为94 h和556 h,表明重金属离子在水体沉积物中易迁移,造成水体中更深度的污染。沉积物吸附Mn(Ⅱ)/Cd(Ⅱ)前后的FT-IR表征结果表明,离子交换、络合反应和沉淀反应是沉积物吸附Mn(Ⅱ)/Cd(Ⅱ)的主要机制。批平衡吸附实验与柱实验的分析结果证实重金属离子在表层沉积物中易迁移,造成水体更深程度的污染,FT-IR与XPS表征分析发现Mn(Ⅱ)/Cd(Ⅱ)可与Fe氧化物和碳酸盐发生沉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mn()/Cd() 吸附实验 HYDRUS-1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气凝胶对水中Mn(Ⅱ)的吸附效果及机理
4
作者 华绍广 王文静 +2 位作者 李波 阚培赢 张玲敏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55-2963,共9页
将苯酚和甲醛为前驱体合成的典型碳气凝胶(Carbon Aerogel,CA)作为吸附剂,探讨其去除水中锰Mn(Ⅱ)的性能和机理。采用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仪对CA进行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构分布表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将苯酚和甲醛为前驱体合成的典型碳气凝胶(Carbon Aerogel,CA)作为吸附剂,探讨其去除水中锰Mn(Ⅱ)的性能和机理。采用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仪对CA进行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构分布表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FT-IR)表征吸附锰前后CA的理化性质和特征基团,探究在不同pH值、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的条件下,碳气凝胶作吸附剂对除Mn(Ⅱ)效果的影响,并进行吸附剂再生性能测试,对吸附过程采用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优化条件下,除锰率达80%以上,最大吸附质量比为2.72 mg/g,且具有可靠的吸附再生能力,吸附过程中形成了O—Mn振动峰,吸附机理主要为单层和多层吸附结构共存的化学吸附。碳气凝胶作吸附剂具有除锰的可行性和潜力,可作为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应用于含锰地下水处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碳气凝胶 除锰 吸附 机理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Mn(Ⅱ)/Mn(Ⅶ)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晓敏 杨凯 +1 位作者 李玲玲 王刚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693,共7页
阐述了含锰废水的来源及危害,以Mn(Ⅱ)和Mn(Ⅶ)为研究对象,从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处理及多技术耦合处理四个方面,详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含Mn(Ⅱ)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吸附法和螯合絮凝法对Mn(Ⅶ)的去除性能及发展趋势。对各种... 阐述了含锰废水的来源及危害,以Mn(Ⅱ)和Mn(Ⅶ)为研究对象,从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处理及多技术耦合处理四个方面,详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含Mn(Ⅱ)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吸附法和螯合絮凝法对Mn(Ⅶ)的去除性能及发展趋势。对各种除锰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含锰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废水处理 mn() mn(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HAP@nZVI对Mn(Ⅱ)的吸附性能与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彭惠靖 张卫民 +2 位作者 王玉罡 卢琪愿 王新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44-51,共8页
使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羟基磷灰石与纳米零价铁(HAP@nZVI)复合材料,采用实验室静态批试验探讨其对模拟Mn(Ⅱ)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及机理。表征结果显示,HAP@nZVI复合材料表面分布不均匀、松散多孔,nZVI不均匀分布在HAP表面及空隙中。静态... 使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羟基磷灰石与纳米零价铁(HAP@nZVI)复合材料,采用实验室静态批试验探讨其对模拟Mn(Ⅱ)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及机理。表征结果显示,HAP@nZVI复合材料表面分布不均匀、松散多孔,nZVI不均匀分布在HAP表面及空隙中。静态批试验结果表明,在溶液pH=5、复合材料用量0.36 g·L^(-1)、反应时间t=180 min条件下最有利于HAP@nZVI复合材料对Mn(Ⅱ)的吸附,在该试验条件范围内,Mn(Ⅱ)最大吸附量达到31.4 mg·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HAP@nZVI复合材料对Mn(Ⅱ)的吸附过程,吸附过程属于单层吸附且主要为化学吸附。反应后复合材料整体结构没有发生较大改变,-OH、Fe-O、P-O基团均参与了反应。XPS表征可以进一步证实HAP@nZVI对锰的吸附机理,O 1s和P_(2)p的结合能发生位移表明有表面络合作用发生;铁的溶出以及Fe^(0)消逝表明存在氧化还原反应;Ca_(2)p轨道的峰强降低说明存在离子交换。最后,将HAP@nZVI复合材料与已报道的吸附剂对锰离子的吸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材料吸附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P@nZVI复合材料 mn() 静态批试验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复合腐植酸及其对Mn(Ⅱ)的去除
7
作者 裴晓港 张鹏 +2 位作者 董珊珊 葛姗姗 赵月龙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7,共8页
以硝酸钙和磷酸氢铵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成功合成羟基磷灰石(HAP),并将其与腐植酸(HA)复合,制备出复合吸附剂HAP-HA。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差热-热重分析(TGDSC)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 以硝酸钙和磷酸氢铵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成功合成羟基磷灰石(HAP),并将其与腐植酸(HA)复合,制备出复合吸附剂HAP-HA。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差热-热重分析(TGDSC)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腐植酸成功负载到羟基磷灰石上;HAP-HA孔径主要分布在3~5 nm,比表面积较大,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HAP-HA表面粗糙不平、孔隙较多,这增大了比表面积,为重金属离子提供了大量的活性位点。以Mn(Ⅱ)为目标污染物,将Mn(Ⅱ)的去除率作为指标,通过吸附实验考察吸附剂HAP-HA对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常温、pH为8.0、投加量为0.15 g、吸附时间为150 min的条件下,吸附剂HAP-HA对Mn(Ⅱ)的去除率最高,可稳定达到99.0%以上;该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同时,对吸附后的吸附剂进行脱附及再生吸附实验,以NaOH溶液作为洗脱剂可取得较好的脱附效果,脱附效率可达78.1%,再生循环吸附6次后HAP-HA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腐植酸 吸附剂 金属m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生物炭负载锰材料对Pb(Ⅱ)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8
作者 陈文清 鲁秀国 +1 位作者 徐家义 黄绍汉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87-4095,共9页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被水环保领域研究人员所重视,如何高效去除水体中重金属问题被广泛研究。研究利用农林废弃物核桃壳作为原材料,制备出核桃壳衍生生物炭材料(WC)以及改性生物炭材料(SM-WC)。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研究材料的物...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被水环保领域研究人员所重视,如何高效去除水体中重金属问题被广泛研究。研究利用农林废弃物核桃壳作为原材料,制备出核桃壳衍生生物炭材料(WC)以及改性生物炭材料(SM-WC)。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研究材料的物理微观以及吸附特征性质,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炭材料表面孔隙中聚集较多的细小颗粒,增加了表面的粗糙程度;较改性前O—C=O、C—O和O-Mn-O基团的含量有所增加。研究了外界条件对SM-WC去除Pb(Ⅱ)的吸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98 K下,pH=5.5,SM-WC投加量为0.4 g/L,Pb(Ⅱ)浓度为20mg/L的条件下,模拟吸附水中Pb(Ⅱ)的效率最高,去除率为93.8%。根据吸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分析表明:SM-WC对Pb(Ⅱ)的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并且以化学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负载锰 重金属 吸附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Ⅱ)在铅电极上的超声电氧化 被引量:7
9
作者 阚显文 王聪 +2 位作者 陶海升 董宗木 方宾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6-188,共3页
Cyclic voltammetric behavior of electrooxidation of Mn(Ⅱ) under ultrasound and without ultrasound were compared. With the ultrasound irradiation the reduction peak potential of Pb(Ⅳ)/ Pb(Ⅱ) was found shifted negati... Cyclic voltammetric behavior of electrooxidation of Mn(Ⅱ) under ultrasound and without ultrasound were compared. With the ultrasound irradiation the reduction peak potential of Pb(Ⅳ)/ Pb(Ⅱ) was found shifted negatively about 0.14 V, initial electrolytic potential reduced 0.2 V and reduction peak current increased. At the same conditions,the conversion of Mn(Ⅱ) was increased.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electrooxidation were 0.3 mol/L solution of Mn(Ⅱ), 6 mol/L H 2SO 4, electrolysis potential 2.3 V and 44 W ultras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电极 超声电氧化 mn() 锰() 甲苯 苯甲醛 电化学有机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Ⅱ)/O_3降解草酸作用机制的定量化解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臧兴杰 张华 +2 位作者 石锐 童少平 马淳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8-434,共7页
利用Mn(Ⅱ)/O3氧化体系降解了草酸,探讨并定量化解析了Mn(Ⅱ)催化臭氧化降解草酸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加入Mn(Ⅱ)能明显提高臭氧化降解草酸的效率,体系Rct值也有所增大。Mn(Ⅱ)/O3降解草酸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3种方式:第一,臭氧的直接... 利用Mn(Ⅱ)/O3氧化体系降解了草酸,探讨并定量化解析了Mn(Ⅱ)催化臭氧化降解草酸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加入Mn(Ⅱ)能明显提高臭氧化降解草酸的效率,体系Rct值也有所增大。Mn(Ⅱ)/O3降解草酸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3种方式:第一,臭氧的直接氧化反应;第二,羟基自由基(水中溶解臭氧分解产生)的氧化反应;第三,Mn(Ⅳ)和Mn(Ⅶ)等高价锰对草酸的氧化反应。溶液pH值不但直接影响Mn(Ⅱ)/O3降解草酸的效率,而且还决定了三者的贡献大小。在本实验条件下,当pH值为2.9时,Mn(Ⅱ)/O3降解草酸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28.280×10-4s-1,三者对草酸降解的百分比贡献为fO3∶fOH∶frest=2.1∶19.0∶78.9;当pH值为5.3、8.0和10.0时,草酸降解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1.597×10-4s-1、1.535×10-4s-1和1.545×10-4s-1,三者的百分比贡献分别为fO3∶fOH∶frest=24.9∶28.4∶46.7、fO3∶fOH∶frest=23.6∶54.5∶21.9和fO3∶fOH∶frest=19.6∶74.4∶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 臭氧 降解 m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溶解砖红壤过程中Mn(Ⅱ)的释放规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杰文 钟来元 郭荣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48-1353,共6页
研究土壤Mn(Ⅱ)释放规律对揭示锰氧化物的形成机制和了解酸性土壤锰毒效应大小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柠檬酸溶解砖红壤过程中,Mn(Ⅱ)的释放速率在前4 h比较迅速,其释放数量可达24 h反应时间内总释放量的59.5%,但随后释放速率逐渐减缓.... 研究土壤Mn(Ⅱ)释放规律对揭示锰氧化物的形成机制和了解酸性土壤锰毒效应大小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柠檬酸溶解砖红壤过程中,Mn(Ⅱ)的释放速率在前4 h比较迅速,其释放数量可达24 h反应时间内总释放量的59.5%,但随后释放速率逐渐减缓.快速阶段被认为是土壤表面交换态Mn(Ⅱ)的释放,而慢速阶段则与土壤锰氧化物的缓慢溶解密切相关.低pH条件有利于Mn(Ⅱ)释放,其释放机制包含柠檬酸对土壤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A l(Ⅲ)对Mn(Ⅱ)的释放有抑制作用,而Fe(Ⅲ)则有促进作用.有机酸的解离性质及官能团活性对Mn(Ⅱ)的释放有重要影响.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Mn(Ⅱ)释放数量按柠檬酸>丙酮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的顺序下降.此外,就草酸和柠檬酸比较而言,当pH值小于4.25,草酸体系中Mn(Ⅱ)释放数量大于后者,但随着pH升高,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红壤 有机酸 mn()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Ⅱ)-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及其SOD活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廖升荣 卢其明 +2 位作者 刘小平 刘绍斌 乐学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3-177,共5页
Three complexes of Mn(Ⅱ)with L-amino acid[L-Isoleucine(L-Ile),L-Methionine(L-Met),L-Tryptophan(L-Trp)]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infrared spectra and gravithem metrical analyses.... Three complexes of Mn(Ⅱ)with L-amino acid[L-Isoleucine(L-Ile),L-Methionine(L-Met),L-Tryptophan(L-Trp)]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infrared spectra and gravithem metrical analyses.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three complexes for disproportionation of O2-was determined by NBT metho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plexes have a high SOD-like activity,and the KQ values of complexes 1,2 and 3 are 0.78×107mol-1·L·s-1,1.28×107mol-1,and 1.50×107mol-1L·s-1,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岐化酶 模拟配合物 SOD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层沉积物主要矿化组分对Mn(Ⅱ)的吸附特性与贡献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蕾 郑西来 +1 位作者 王婷 张俊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45-1350,共6页
考察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矿化组分对Mn(Ⅱ)的吸附特性,能够更清楚地解释Mn(Ⅱ)在沉积物-水界面上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山东省即墨市王圈水库表层沉积物为例,采用化学选择性萃取方法将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矿化组分(Fe氧化物、Mn氧化物、有机质和... 考察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矿化组分对Mn(Ⅱ)的吸附特性,能够更清楚地解释Mn(Ⅱ)在沉积物-水界面上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山东省即墨市王圈水库表层沉积物为例,采用化学选择性萃取方法将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矿化组分(Fe氧化物、Mn氧化物、有机质和黏土矿物)进行分离,研究这些矿化组分对Mn(Ⅱ)的吸附特性和贡献.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w(有机质)、w(TE-Fe)和w(TE-Mn)(TE-Fe、TE-Mn分别为总可萃取态Fe、Mn氧化物)分别为16.23、10.12和1.771 mg/g.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均能较好地描述表层沉积物及其主要矿化组分吸附Mn(Ⅱ)的过程,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拟合效果更好,相关系数达0.95以上.E-Mn、E-Fe(E-Mn、E-Fe分别为可萃取态、锰、铁氧化物)、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对Mn(Ⅱ)的吸附能力分别为77 852.5、38 764.0、17 704.5和44.0 mg/g.由于各主要矿化组分在表层沉积物中含量的差异,因此有机质的吸附贡献最大,为2.24 mg/g;其次是E-Fe和黏土矿物,分别为1.91和1.22 mg/g;E-Mn为0.62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沉积物 矿化组分 mn()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Ⅱ)对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雅洁 郑晓英 +2 位作者 王明阳 曹素兰 朱星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5-59,共5页
针对城市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短期超标影响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的问题,采用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研究了不同浓度Mn(Ⅱ)短期冲击下对好氧颗粒污泥污染物去除性能、外观结构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受不同浓度... 针对城市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短期超标影响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的问题,采用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研究了不同浓度Mn(Ⅱ)短期冲击下对好氧颗粒污泥污染物去除性能、外观结构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受不同浓度Mn(Ⅱ)10 d的冲击后,COD去除率受Mn(Ⅱ)影响较小,Mn(Ⅱ)会轻微促进AGS对TN的去除。Mn(Ⅱ)分别为0.5、1.0、3.0 mg/L可提高好氧颗粒污泥的活性,在相应浓度的冲击下SOUR分别提高16.0%、108.5%、51.8%,TTC-ETS分别提高了7.7%、112.4%、45.7%。5.0 mg/L Mn(Ⅱ)对SOUR和TTC-ETS的抑制率分别为13.8%和3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mn() SBR反应器 污染物去除 微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113离子交换树脂对Mn(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秀玲 刑建宇 +2 位作者 王春艳 张彩峰 钱会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15,26,共4页
在常温条件下研究D113树脂吸附Mn(Ⅱ)的过程。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6.5~7.0、吸附时间120min时,废水中Mn(Ⅱ)离子去除率可以达到99%,吸附容量为136.98mg/g。盐酸浓度为3~4mol/L时,一次解吸率均达100%。该树脂对Mn(Ⅱ)的吸附曲线符合Lan... 在常温条件下研究D113树脂吸附Mn(Ⅱ)的过程。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6.5~7.0、吸附时间120min时,废水中Mn(Ⅱ)离子去除率可以达到99%,吸附容量为136.98mg/g。盐酸浓度为3~4mol/L时,一次解吸率均达100%。该树脂对Mn(Ⅱ)的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吸附交换过程符合HO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式。内扩散系数随溶液pH、溶液中Mn(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113树脂 mn() 吸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Mn(Ⅲ)/Mn(Ⅱ)为氧化还原电对间接电合成苯甲醛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治荣 胡翔 周定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8-102,共5页
对以Mn(Ⅲ ) /Mn(Ⅱ )为氧化还原电对间接电合成苯甲醛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Mn(Ⅱ )在Pb Sb As合金电极上的氧化过程 ,并不是在电极上直接失去电子氧化成Mn(Ⅲ ) ,而是被电极上先生成的PbO2所氧化的。并研究了Mn(Ⅲ )氧化甲苯... 对以Mn(Ⅲ ) /Mn(Ⅱ )为氧化还原电对间接电合成苯甲醛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Mn(Ⅱ )在Pb Sb As合金电极上的氧化过程 ,并不是在电极上直接失去电子氧化成Mn(Ⅲ ) ,而是被电极上先生成的PbO2所氧化的。并研究了Mn(Ⅲ )氧化甲苯至苯甲醛的反应动力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电合成 mn(Ⅲ)/mn() 苯甲醛 机理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Fe_3O_4对水中Mn(Ⅱ)的快速去除 被引量:9
17
作者 布林朝克 郭婷 +4 位作者 张邦文 戴志安 俞慧涛 邢瑞光 资卢雄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7-224,共8页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继而用一步共沉淀法制备了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四氧化三铁复合物(PRGO-Fe_3O_4).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EDX)、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继而用一步共沉淀法制备了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四氧化三铁复合物(PRGO-Fe_3O_4).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EDX)、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其进行了分析表征;考察了p H值、接触时间、吸附材料用量、共存物质、GO的还原、循环使用次数等因素对Mn(Ⅱ)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RGO-Fe_3O_4中Fe_3O_4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为15~20 nm,剩磁和矫顽力均很小.因Fe_3O_4颗粒的锚定作用,石墨烯片层很薄,使PRGO-Fe_3O_4对Mn(Ⅱ)表现出高效的吸附性能和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当p H=7、PRGO-Fe_3O_4用量为500 mg/g时,对201.3211 mg/L的Mn(Ⅱ)溶液仅3 min即达吸附平衡,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为99.35%和404.49 mg/g,磁分离仅需10 s,经5次循环吸附后,容量保持率为首次的78%.机理与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为吸热、自发的单层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四氧化三铁 mn()的快速去除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Ⅲ)/Mn(Ⅱ)体系电极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国衡 刘淑兰 齐欣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89年第4期65-72,共8页
研究了用于间接有机电合成的Mn(Ⅲ)/Mn(Ⅱ)体系的电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证实Mn(Ⅲ)离子在浓H_2SO_4溶液中将形成络合离子,以MnSO_4^+形式存在。提出了Mn(Ⅲ)/Mn(Ⅱ)在浓H_2SO_4溶液中电解氧化还原时与前人不同的电极反应历程,即在阳极... 研究了用于间接有机电合成的Mn(Ⅲ)/Mn(Ⅱ)体系的电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证实Mn(Ⅲ)离子在浓H_2SO_4溶液中将形成络合离子,以MnSO_4^+形式存在。提出了Mn(Ⅲ)/Mn(Ⅱ)在浓H_2SO_4溶液中电解氧化还原时与前人不同的电极反应历程,即在阳极氧化过程中存在着前置化学转化步骤。阐明在不同过电位条件下,电子转移步骤、扩散传质步骤和前置化学转化步骤均可分别成为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过程 有机电合成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介质中Mn(Ⅲ)/Mn(Ⅱ)在铂电极上的氧化还原特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米常焕 夏熙 张校刚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85,共3页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Mn (Ⅲ)/Mn(Ⅱ)ion-pair on platinum electrode in acid media were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dox process of Mn(Ⅲ)/Mn(Ⅱ) pair was a simple pseudo-revers...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Mn (Ⅲ)/Mn(Ⅱ)ion-pair on platinum electrode in acid media were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dox process of Mn(Ⅲ)/Mn(Ⅱ) pair was a simple pseudo-reversible one-electron reaction between Mn(Ⅲ) and Mn(Ⅱ).The electrochemical kinetics of the redox reaction on static Pt electrode was a mass transfer controlled one.The calcula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Mn(Ⅱ) was 1.48×10 -6cm 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介质 铂电极 氧化还原特性 mn(Ⅲ)/mn()电对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扩散系数 循环伏安法 电位阶跃法 锰(Ⅲ) 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len Mn(Ⅱ)、Eu(Ⅲ)配合物抗O_2^(·-)活性及其与DNA作用的光谱性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花蕾 董逸帆 +2 位作者 杨运旭 邓小容 鲁毅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86-1390,共5页
合成了5种Salen Mn(Ⅱ)及2种Salen Eu(Ⅲ)配合物。以NBT/核黄素(VB2)/蛋氨酸为O2.-的产生、检测体系,对上述配合物进行了抗O2.-活性研究,发现Mn(Ⅱ)配合物对O2.-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清除活性。用荧光检测法对上述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进行... 合成了5种Salen Mn(Ⅱ)及2种Salen Eu(Ⅲ)配合物。以NBT/核黄素(VB2)/蛋氨酸为O2.-的产生、检测体系,对上述配合物进行了抗O2.-活性研究,发现Mn(Ⅱ)配合物对O2.-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清除活性。用荧光检测法对上述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均能与DNA产生结合作用,提示具有潜在抗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EN mn() SALEN Eu(Ⅲ) O2·- DNA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