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situ synthesis,crystal structure,and mag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trinuclear copper complex based on a multi-substituted imidazo[1,5-a]pyrazine scaffold
1
作者 WANG Zhaodong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604,共8页
A trinuclear copper complex [Cu_(3)(L2)_(2)(SO_(4))_(2)(H_(2)O)_(7)]·8H_(2)O(1)(HL2=1-hydroxy-3-(pyrazin-2-yl)-N-(pyrazin-2-ylmethyl)imidazo[1,5-a]pyrazine-8-carboxamide) with a multi-substituted imidazo[1,5-a]py... A trinuclear copper complex [Cu_(3)(L2)_(2)(SO_(4))_(2)(H_(2)O)_(7)]·8H_(2)O(1)(HL2=1-hydroxy-3-(pyrazin-2-yl)-N-(pyrazin-2-ylmethyl)imidazo[1,5-a]pyrazine-8-carboxamide) with a multi-substituted imidazo[1,5-a]pyrazine scaffold was serendipitously prepared from the reaction of the pro-ligand of H_(2)L1(N,N'-bis(pyrazin-2-ylmethyl)pyrazine-2,3-dicarboxamide) with CuSO_(4)·5H_(2O) in aqueous solution at room temperature.Complex 1 was characterized by IR,single-crystal X-ray analysis,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Single-crystal X-ray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complex consists of three Cu(Ⅱ) ions,two in situ transformed L2~-ligands,two coordinated sulfates,seven coordinated water molecules,and eight uncoordinated water molecules.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obvious ferromagnetic coupl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djacent Cu(Ⅱ) ions in 1.CCDC:1852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de ligand copper complex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C-N coupling magnetic character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hombic Dy_(4)-based complex showing remarkable single-molecule magnet behavior
2
作者 HOU Yinling JI Jia +5 位作者 YU Hong BIAN Xiaoyun GUAN Xiaofen QIU Jing REN Shuyi FANG Ming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5-612,共8页
A tetranuclear Ln(Ⅲ)-based complex:[Dy_(4)(dbm)_(4)(L)_(6)(μ_(3)-OH)_(2)]·CH_(3)CN(1)(HL=5-[(4-methylbenzylidene)amino]quinolin-8-ol,Hdbm=dibenzoylmethane)was manufactured and its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in... A tetranuclear Ln(Ⅲ)-based complex:[Dy_(4)(dbm)_(4)(L)_(6)(μ_(3)-OH)_(2)]·CH_(3)CN(1)(HL=5-[(4-methylbenzylidene)amino]quinolin-8-ol,Hdbm=dibenzoylmethane)was manufactured and its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in detail.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complex 1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crystal system and its space group is P2_1/n,which contains a rhombic Dy_(4)core.Magnetic measurements of 1 suggest it possesses extraordinary single-molecule magnet(SMM)behavior.Its energy barrier U_(eff)/k_(B)was 116.7 K,and the pre-exponential coefficient τ_(0)=1.05×10~(-8)s.CCDC:23593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ranuclear Dy(Ⅲ)complex Schiff base ligand crystal structure magnetic property single⁃molecule mag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酰胺的三齿羧酸Zn(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3
作者 赵红昆 王倩 +3 位作者 王修光 杨翰文 郑朝阳 李来仪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2,31,共5页
为了探究含酰胺的羧酸配体Zn(Ⅱ)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以3,3′,3″-[1,3,5-苯三基三(羰基亚氨基)]三苯甲酸(H3BTCTB)、六水合硝酸锌以及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金属配合物{[Zn6(μ_(3)-OH)_(2)(BTCTB)_(4)]... 为了探究含酰胺的羧酸配体Zn(Ⅱ)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以3,3′,3″-[1,3,5-苯三基三(羰基亚氨基)]三苯甲酸(H3BTCTB)、六水合硝酸锌以及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金属配合物{[Zn6(μ_(3)-OH)_(2)(BTCTB)_(4)]·3DMF}_(n),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和荧光光谱法探究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①Zn(Ⅱ)离子以五配位的配位模式使配合物呈现扭曲的四面体构型,形成具有μ_(3)-OH桥连的[Zn_(3)(COO)_(6)]次级结构单元的(3,6)-连接的二维双层结构,之后通过π…π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②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可作为良好的荧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羧酸配体 Zn(Ⅱ)配合物 晶体结构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基于吡啶基配体的Cu(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4
作者 沈洪杰 苗皓喆 +3 位作者 杨雨荷 李影华 黄德光 张晓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5-863,共9页
成功合成了2个新型吡啶基配体:4-[4-(9,9-二甲基-9H-芴-2-基)苯基]吡啶(dmfpp)和9-[4-(吡啶-4-基)苯基]-9H-咔唑(ppcbz),并通过^(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表征。将2个吡啶基配体分别与[Cu_(4)(PPh_(3))_(4)I_(4)]按化学计量比反应,合... 成功合成了2个新型吡啶基配体:4-[4-(9,9-二甲基-9H-芴-2-基)苯基]吡啶(dmfpp)和9-[4-(吡啶-4-基)苯基]-9H-咔唑(ppcbz),并通过^(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表征。将2个吡啶基配体分别与[Cu_(4)(PPh_(3))_(4)I_(4)]按化学计量比反应,合成了2个双核Cu(Ⅰ)配合物[Cu_(2)(dmfpp)_(2)(PPh_(3))_(2)I_(2)]·2CH_(2)Cl_(2)(1)和[Cu_(2)(ppcbz)_(2)(PPh_(3))_(2)I_(2)](2),并进行了元素分析、荧光光谱、热重、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a=1.85343(3)nm,b=1.26634(2)nm,c=1.83348(3)nm,β=106.3193(18)°,V=4.08224(12)nm^(3)。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4107(4)nm,b=1.12886(4)nm,c=1.69777(6)nm,α=87.775(3)°,β=79.622(3)°,γ=71.418(3)°,V=1.68126(11)nm^(3)。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当温度超过220℃时结构才开始分解。荧光分析显示,在激发波长为370 nm时,配合物1和2均发出绿色荧光。配合物1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为0.02,配合物2的PLQY高达0.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Ⅰ)配合物 吡啶基配体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功能铁配合物激发态调控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潘庆君 龚忠亮 钟羽武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8,共14页
许多具有d^(6)和d^(8)电子构型的第二和第三周期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长寿命的金属中心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激发态,表现出优异的光化学和光物理性能。然而,这类金属普遍昂贵且在地壳中的丰度很低。因此,开发新型廉价和丰产第一周期过... 许多具有d^(6)和d^(8)电子构型的第二和第三周期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长寿命的金属中心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激发态,表现出优异的光化学和光物理性能。然而,这类金属普遍昂贵且在地壳中的丰度很低。因此,开发新型廉价和丰产第一周期过渡金属光功能配合物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其中,具有3d^(6)电子构型的Fe(Ⅱ)和3d^(5)电子构型的Fe(Ⅲ)光功能配合物引起了众多关注。其主要挑战为通过有效的配体设计调控Fe(Ⅱ)配合物的MLCT激发态,以及实现Fe(Ⅲ)配合物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LMCT)激发态发光。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具有较长MLCT激发态寿命的Fe(Ⅱ)配合物和LMCT发光的Fe(Ⅲ)配合物被陆续开发出来,并成功应用于光化学领域。在此,我们从配合物和配体设计出发,总结了Fe(Ⅱ)和Fe(Ⅲ)配合物激发态调控的最新进展。此外,我们还讨论了Fe(Ⅱ)/Fe(Ⅲ)配合物在光化学领域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产金属 铁配合物 配体设计 激发态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膦蒽基Au(Ⅰ)和Ir(Ⅲ)配合物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与发光行为调控
6
作者 王旭宇 谢欣然 曹登科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3-1522,共10页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6)(1-O)和[Ir(tpy)(bdpa-OH)](PF_(6))_(2)(2-OH)。通过核磁、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讨论了化合物Hbdpa及其配合物1和2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以及相关的发光行为调控。研究结果表明,Au(Ⅰ)和Ir(Ⅲ)的配位显著提高了配体Hbdpa的光反应活性。化合物2是首例能发生蒽基去芳构化反应的铱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膦蒽配体 Au(Ⅰ)配合物 Ir(Ⅲ)配合物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配体的两个同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磁性研究
7
作者 李佳 冯婧 苗萌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3-699,共7页
本文以3,6-二-2-吡啶基-1,2,4,5-四嗪(DPTZ)和4,4′-氧化二苯甲酸(H_(2)OBA)作为双配体,分别与Co(Ⅱ)离子和Cd(Ⅱ)离子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得到配合物[Co(OBA)(DPTZ)]·(DMF)_(0.5)(1)、[Cd(OBA)(DPTZ)]·(DMF)_(1.5)(2)。通过... 本文以3,6-二-2-吡啶基-1,2,4,5-四嗪(DPTZ)和4,4′-氧化二苯甲酸(H_(2)OBA)作为双配体,分别与Co(Ⅱ)离子和Cd(Ⅱ)离子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得到配合物[Co(OBA)(DPTZ)]·(DMF)_(0.5)(1)、[Cd(OBA)(DPTZ)]·(DMF)_(1.5)(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同构,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c,每个不对称单元由1个金属离子(Co/Cd)、1个3,6-二-2-吡啶基-1,2,4,5-四嗪配体和1个4,4′-氧化二苯甲酸配体组成。每个中心金属离子(Co/Cd)具有扭曲的八面体构型,两个相邻的金属离子(Co/Cd)与羧酸配体连接,形成双核风车次级结构单元。双核风车次级结构单元与OBA配体和DPTZ配体连接构成了具有无限延展的波浪形二维层状结构。由于V型配体OBA作为柔性配体的引入,结构中形成了左手和右手的螺旋链及螺旋孔道。磁性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Ⅱ)配合物 Cd(Ⅱ)配合物 混合配体 溶剂热法 晶体结构 磁性 螺旋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齿氨基酚氧基锌络合物催化外消旋β-丁内酯开环聚合研究
8
作者 王真 马海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06,共12页
聚-3-羟基丁酸酯(P3HB)的立体规整性对其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设计合成高效催化剂实现外消旋β-丁内酯立体选择性开环聚合成为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具悬垂苯并咪唑结构的氨基酚氧基锌络合物Zn1~Zn7,并对Zn4的分子结... 聚-3-羟基丁酸酯(P3HB)的立体规整性对其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设计合成高效催化剂实现外消旋β-丁内酯立体选择性开环聚合成为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具悬垂苯并咪唑结构的氨基酚氧基锌络合物Zn1~Zn7,并对Zn4的分子结构进行X-ray单晶衍射表征。在异丙醇存在下,该系列锌络合物对外消旋β-丁内酯开环聚合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周转频率(TOF)最高达116 h^(-1),并具有一定的间规立体选择性,其间规度(P_(r))范围为0.58~0.66。配体的各取代基,尤其是酚氧基邻位取代基,对络合物催化活性影响显著,但对立体选择性的影响不明显。基于活性中心结构、聚合物端基的分析结果,推测该系列络合物通过配位-插入机理催化外消旋β-丁内酯,聚合得到异丙氧基和羟基封端的线性P3HB。此外,在不影响立体规整度判断的情况下,开发了一种利用核磁氢谱评价P3HB规整度的方式,该方式较传统定量碳谱的表征方式更加便捷、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咪唑取代氨基酚类配体 锌络合物 外消旋β-丁内酯 开环聚合 间规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齿磷-零价镍复合物用于催化单端烯烃氢氰化研究进展
9
作者 孙洪飞 李国旺 +1 位作者 姚斌 汪松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05-1609,1615,共6页
综述了镍复合物催化剂中的双齿磷基配体在烯烃氢氰化反应中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对于单端烯烃的氢氰化反应。在模型反应方面,主要讨论了以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为底物的氢氰化反应。仅含有P—C键的双齿磷作为配体时,其对应的镍复合物催化剂... 综述了镍复合物催化剂中的双齿磷基配体在烯烃氢氰化反应中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对于单端烯烃的氢氰化反应。在模型反应方面,主要讨论了以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为底物的氢氰化反应。仅含有P—C键的双齿磷作为配体时,其对应的镍复合物催化剂对单端烯烃的氢氰化区域选择性高,P—O键的存在可以使氢氰化反应更加迅速或在更加温和的温度下进行。配体中同时含有P—C键和P—O键在一定程度上能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协同提高氢氰化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由于零价镍复合物的催化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由配体结构决定,因此对配体构效关系的基本理解对开发更加高效的催化体系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磷配体 烯烃氢氰化 零价镍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例Sm_(4)^(Ⅲ)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10
作者 陈雨鑫 凌妍妮 +6 位作者 姚宇晴 王可怡 李琳哪 张欣 王勤 李弘道 王文敏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1-1150,共10页
以双齿席夫碱5-[(4-ethylbenzylidene)amino]quinolin-8-ol(HL1)、5-{[(1,1'-biphenyl)-4-ylmethylene]amino}quinolin-8-ol(HL_(2))为配体,与Sm(acac)_(3)·2H_(2)O反应,通过溶剂热法,设计与构筑了2例结构新颖的Sm_(4)配合物[S... 以双齿席夫碱5-[(4-ethylbenzylidene)amino]quinolin-8-ol(HL1)、5-{[(1,1'-biphenyl)-4-ylmethylene]amino}quinolin-8-ol(HL_(2))为配体,与Sm(acac)_(3)·2H_(2)O反应,通过溶剂热法,设计与构筑了2例结构新颖的Sm_(4)配合物[Sm_(4)(L1)_(6)(acac)_(4)(μ_(3)-OH)_(2)]·CH_(3)CN(1)和[Sm_(4)(L2)6(acac)_(4)(μ_(3)-OH)_(2)]·CH_(3)CN(2),其中Hacac=乙酰丙酮。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结构相似,其结构主要由4个Sm(Ⅲ)离子、4个acac^(-)、6个L_(1)-或L_(2)-以及2个μ_(3)-OH-组成。中心的4个Sm(Ⅲ)离子通过6个μ_(2)-O和2个μ_(3)-OH-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菱形的Sm_(4)核心。采用紫外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1和2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配合物1和2与CTDNA的相互作用是插入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_(4)配合物 席夫碱配体 晶体结构 DNA的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new functionalized heteroleptic iridium complex
11
作者 梁波 王磊 +1 位作者 张勇 曹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63-67,共5页
A new functionalized heteroleptic iridium complex coordinated with 1-phenylisoquinoline (1-piq) and a functionalized fl-diketone (G1), Ir(1-piq)2G1,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1H-NMR, mass spectrometry... A new functionalized heteroleptic iridium complex coordinated with 1-phenylisoquinoline (1-piq) and a functionalized fl-diketone (G1), Ir(1-piq)2G1,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1H-NMR, mass spectrometry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he larger conjugation of the replacement of acetylacetone (acac) by a functionalizedβ-diketonate ligand led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HOMO level toward vacuum level, while Ir(1-piq)2G1 and Ir(1-piq)2(acac) showed red phosphorescent emissions of about 620 nm in dichloromethane solution. The phosphorescent polymer light-emitting devices were achieved, with the complexes incorporated with polyfluorene (PFO) as a host polymer doped with 30% of 5-(4-biphenylyl)-2-(4-tert-butylphenyl)-1,3,4-oxadiazole (PBD) as electron transport material. The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of the devices was also discussed. The lower EL performance of Ir(1-piq)2G1 is ascribed to the inter-ligand energy transfer, indicating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energy level of the cyclometalated and ancillary lig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idium complex PHOSPHORESCENCE energy transfer ancillary ligan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gand substitution of diiron hexacarbonyl complex with aminodiphosphine to prepare diiron aminophosphine complexes relevant to[FeFe]-hydrogenases
12
作者 LIU Xufeng WANG Shaojie ZHAO Peihua 《无机化学学报》 2025年第9期1851-1858,共8页
To extend a new family of aminophosphine-coordinated[FeFe]-hydrogenase mimics for catalytic hydro-gen(H_(2))evolution,we carried out the ligand substitutions of diiron hexacarbonyl precursors[Fe_(2)(μ-X_(2)pdt)(CO)_(... To extend a new family of aminophosphine-coordinated[FeFe]-hydrogenase mimics for catalytic hydro-gen(H_(2))evolution,we carried out the ligand substitutions of diiron hexacarbonyl precursors[Fe_(2)(μ-X_(2)pdt)(CO)_(6)](X_(2)pdt=(SCH_(2))_(2)CX_(2),X=Me,H)with aminodiphosphines(Ph_(2)PCH_(2))_(2)NY(Y=(CH_(2))_(2)OH,(CH_(2))_(3)OH)to obtain two new diiron aminophosphine complexes[Fe_(2)(L1)(μ-Me_(2)pdt)(CO)_(5)](1)and[Fe_(2)(L2)(μ-H_(2)pdt)(CO)_(5)](2),where L1=3-[(diphe-nylphosphaneyl)methyl]oxazolidine,L2=3-[(diphenylphosphaneyl)methyl]-1,3-oxazinane.Moreover,the structures of 1 and 2 have been fully confirmed by elemental analysis,spectroscopic techniques,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Using cyclic voltammetry(CV),we investigated the electrochemical redox performance and proton reduc-tion activities of 1 and 2 in acetic acid(HOAc).The CV study indicates that diiron aminophosphine complexes 1 and 2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hydrogenase-inspired diiron molecular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reduction of protons into H 2 gener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HOAc.CCDC:2443967,1;244396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Fe]-hydrogenases diiron model complexes aminophosphine ligand structur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氮氧自由基配体的锰和钴双核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磁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勋 方海鹏 +3 位作者 安杨 张策 陈雪怡 郭博文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1-429,共9页
合成了2个基于氮氧自由基配体且结构类似的双核配位化合物,其分子式分别为[Mn_(2)(hfac)_(4)(NIT-mo-pmy)_(2)](1)和[Co_(2)(hfac)_(4)(NIT-mo-pmy)_(2)](2),其中hfac=六氟乙酰丙酮,NIT-mo-pmy=2-(2-甲氧基-5’-嘧啶基)-4,4,5,5-四甲基... 合成了2个基于氮氧自由基配体且结构类似的双核配位化合物,其分子式分别为[Mn_(2)(hfac)_(4)(NIT-mo-pmy)_(2)](1)和[Co_(2)(hfac)_(4)(NIT-mo-pmy)_(2)](2),其中hfac=六氟乙酰丙酮,NIT-mo-pmy=2-(2-甲氧基-5’-嘧啶基)-4,4,5,5-四甲基咪唑啉基-3-氧-1-氧自由基。2个配合物均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双核配位单元进一步构筑为中心对称的平行四边形分子阵列。变温磁化率的测试表明,在2个配合物中,中心离子和氮氧自由基单元之间存在反铁磁交换作用。借助构效关系研究,分析了磁作用强度的差异。通过适当近似的磁化学模型,对Mn(Ⅱ)配合物的磁性行为进行了定量拟合,并与相关化合物磁作用强度进行了比对、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Ⅱ)配合物 钴(Ⅱ)配合物 晶体结构 NIT-mo-pmy自由基配体 反铁磁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U-Ag杂金属半刚性羧酸配体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14
作者 仝小兰 陈瑶 +5 位作者 罗巧琳 田婧睿 林剑桥 刘淑娟 辛建华 熊剑波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500,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锕系元素的配位行为,基于半刚性羧酸配体3-(羧基甲氧基)苯甲酸(H_(2)L),合成了一个三维结构的U-Ag杂金属配合物[(L)(HL)Ag(UO_(2))](简称UAgL)。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晶体结构进行... 为了深入研究锕系元素的配位行为,基于半刚性羧酸配体3-(羧基甲氧基)苯甲酸(H_(2)L),合成了一个三维结构的U-Ag杂金属配合物[(L)(HL)Ag(UO_(2))](简称UAgL)。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配合物UAgL中铀原子处于稍变形的五角双锥配位环境中,银原子则处于五配位的四方锥配位环境中。铀酰离子中的氧原子参与配位且处于轴向位置,完全脱质子的配体L和部分脱质子的配体HL则采取两种配位模式将铀中心与银中心连接成二维层状结构,层状结构之间又通过铀酰氧原子连接成三维的网络结构。进一步探讨了配合物UAgL的热稳定性和在室温下的固态荧光性质,认为其可作为潜在的光致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刚性羧酸配体 U-Ag杂金属配合物 晶体结构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配体对铝-锆配合物鞣制性能及环境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鹏博 李奇军 +2 位作者 余跃 汪徽 王亚楠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8,共9页
采用氧化木质素磺酸钠(OSL)、酒石酸(TA)和氧化淀粉(OST)与铝锆盐(AZ)进行配位鞣制,并与传统铬(Cr)鞣进行对比,评估了4种鞣制技术的鞣革性能、坯革性能和环境效益。OSL-AZ与皮胶原以配位键结合为主,辅以OSL的磺酸基、羧基、酚羟基和苯... 采用氧化木质素磺酸钠(OSL)、酒石酸(TA)和氧化淀粉(OST)与铝锆盐(AZ)进行配位鞣制,并与传统铬(Cr)鞣进行对比,评估了4种鞣制技术的鞣革性能、坯革性能和环境效益。OSL-AZ与皮胶原以配位键结合为主,辅以OSL的磺酸基、羧基、酚羟基和苯环与皮胶原间的离子键、氢键和疏水键作用,促使OSL-AZ在皮胶原间形成大分子刚性交联网络,鞣革的收缩温度高达88.4℃,等电点达到7.54,对染整化学品吸收率超过84%,最终获得的坯革物理性能优良,仅次于Cr鞣坯革。TA和OST无磺酸基、酚羟基和刚性苯环,与皮胶原的相互作用弱,故其铝-锆配合物的鞣制性能不及OSL-AZ。OSL-AZ鞣革和废水的生物降解性明显优于传统Cr鞣革和废水。综上,OSL-AZ鞣制技术是一种实用环保的制革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铬鞣 氧化木质素磺酸钠 铝鞣剂 锆鞣剂 配体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体-金属电子转移强化类芬顿技术的破络特性与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荆世超 李杰 +2 位作者 王赟 宋丽 刘福强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0-230,共11页
为有效分解近中性废水中典型难降解强络合物Ni-EDTA,构建配体-金属电子转移强化类芬顿技术(LFGR),基于Ni(Ⅱ)去除效能等系统分析其在近中性条件下对Ni-EDTA的破络特性,重点探究Fe(Ⅲ)与H2O2投加量、pH值、浊度、常见有机酸与常规无机盐... 为有效分解近中性废水中典型难降解强络合物Ni-EDTA,构建配体-金属电子转移强化类芬顿技术(LFGR),基于Ni(Ⅱ)去除效能等系统分析其在近中性条件下对Ni-EDTA的破络特性,重点探究Fe(Ⅲ)与H2O2投加量、pH值、浊度、常见有机酸与常规无机盐对LFGR破络特性的影响。结合H2O2消耗观测、自由基淬灭实验、自由基信号检测与降解产物分析等科学识别LFGR体系中主要活性氧物种,并进一步剖析Ni-EDTA的破络过程与主导机制。定量比较分析LFGR与其他UV活化氧化技术去除多种重金属EDTA络合物(M-EDTA)的特性,并进一步阐明LFGR的运行成本优势。对于络合物浓度为1.0 mmol/L的近中性模拟废水,LFGR的优化反应条件为:Fe(Ⅲ)投加量为0.1 mmol/L,H2O2投加量为50 mmol/L,UV光照时间为20 min。该条件下,EDTA可完全转化,且经碱沉淀后Ni(Ⅱ)去除率可高达99.40%;LFGR对水中常见有机酸与常规无机盐呈现出良好的抗干扰性;H_(2)O_(2)主要通过与配体-金属电子转移产生的Fe(Ⅱ)发生类芬顿反应消耗;LFGR的主要作用过程是Fe(Ⅲ)置换Ni(Ⅱ)并激发配体-金属电子转移反应从而促进EDTA光解,UV进一步驱动Fe(Ⅲ)还原并加快Fe物种循环,进而强化类芬顿技术活性氧自由基(主要为·OH和·O_(2)^(-))的催化作用。LFGR可在近中性条件下实现多种M-EDTA的良好破络效果,水处理费用合计为4.21元/t,具有良好技术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物 破络 配体-金属电子转移 类芬顿 近中性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例Ln_(3)~Ⅲ配合物的构筑、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海堂 凌妍妮 +5 位作者 马夏清 陈雨鑫 张瑞 王可怡 张莹 王文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74-1482,共9页
利用多齿席夫碱配体H_(2)L(H_(2)L=(E)-6-(羟甲基)-N'-((6-甲氧基吡啶-2-基)亚甲基)吡啶酰肼)与Ln(dbm)_(3)·2H_(2)O反应,通过溶剂热法,设计与构筑了2例新的三核稀土配合物[Ln_(3)(dbm)_5(L)_(2)(CH_(3)OH)_(2)]·CH_(2)Cl... 利用多齿席夫碱配体H_(2)L(H_(2)L=(E)-6-(羟甲基)-N'-((6-甲氧基吡啶-2-基)亚甲基)吡啶酰肼)与Ln(dbm)_(3)·2H_(2)O反应,通过溶剂热法,设计与构筑了2例新的三核稀土配合物[Ln_(3)(dbm)_5(L)_(2)(CH_(3)OH)_(2)]·CH_(2)Cl_(2),其中Ln=Pr(1)、Ho(2),Hdbm=二苯甲酰甲烷。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与2同构,其结构由3个Ln(Ⅲ)离子、5个二苯甲酰甲烷阴离子(dbm^(-))、2个席夫碱配体L^(2-)、2个配位的CH_(3)OH及1个结晶CH_(2)Cl_(2)分子组成。3个中心Ln(Ⅲ)离子通过4个μ_(2)-O原子相互连接,形成折线形的Ln_(3)核。生物活性研究表明,配体H_(2)L、Ln(dbm)_(3)·2H_(2)O及配合物1和2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与配体H_(2)L及Ln(dbm)_(3)·2H_(2)O相比较,稀土配合物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此外,采用紫外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1和2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主要以插入键合的方式与ctDNA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配合物 席夫碱配体 晶体结构 生物活性 DNA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蒽基取代含酚单茂催化剂在乙烯聚合中的应用
18
作者 郭钦生 韩书亮 +1 位作者 宋文波 董泽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2-809,共8页
以蒽基取代的含酚单茂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为助催化剂进行了乙烯均聚和乙烯/α-烯烃共聚反应,利用DSC,GPC等方法考察了该催化体系在不同聚合条件下的聚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催化乙烯均聚的活性最高... 以蒽基取代的含酚单茂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为助催化剂进行了乙烯均聚和乙烯/α-烯烃共聚反应,利用DSC,GPC等方法考察了该催化体系在不同聚合条件下的聚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催化乙烯均聚的活性最高可达到3.36×10^(6)g/(mol·h)。适宜的聚合条件为:催化剂用量10μmol,n(Al)∶n(Ti)=150,n(B)∶n(Ti)=1.5,反应温度20℃,反应压力0.4 MPa,聚合时间10 min,液体总体积200 mL。在该条件下还可催化乙烯与α-烯烃共聚,其中,与1-辛烯共聚时,聚合活性最高可达2.00×10^(6)g/(mol·h),共聚物密度在0.859~0.876 g/cm3之间,玻璃化转变温度均低于-52℃,符合乙烯共聚弹性体的结构性能特征,且通过调节共聚单体浓度能有效控制乙烯共聚物链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茂金属配合物 苯酚配体 乙烯聚合 乙烯共聚物 聚烯烃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醛席夫碱Pd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皇秋燕 罗志雄 丁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96,102,共6页
以水杨醛和2-氯-4-氟苯胺合成的席夫碱为配体,采用溶剂热法生成新型Pd(Ⅱ)配合物(Ⅰ)。利用傅里叶红外、热重、PXRD、X-射线单晶衍射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Ⅰ)在P2_(1)/c空间群中属于单斜晶系,通过亚... 以水杨醛和2-氯-4-氟苯胺合成的席夫碱为配体,采用溶剂热法生成新型Pd(Ⅱ)配合物(Ⅰ)。利用傅里叶红外、热重、PXRD、X-射线单晶衍射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Ⅰ)在P2_(1)/c空间群中属于单斜晶系,通过亚胺N和酚O供体原子以双齿方式与1个钯(Ⅱ)中心配合。以制备的Pd(Ⅱ)配合物为催化剂,考察其催化溴苯与苯硼酸Suzuki偶联反应的反应条件,当催化剂摩尔分数为2%、K_(2)CO_(3)为助催化剂、EtOH为溶剂、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 h时催化产率高达99.6%。考察不同反应底物的催化反应效果,结果表明,含吸电子基团的卤代芳烃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且溴苯与苯硼酸反应的催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醛席夫碱配体 PD配合物 催化 SUZUKI偶联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蛋白质环境引起的实际变化中剖析配体结构的误差 被引量:1
20
作者 乔琳琳 李永乐 +1 位作者 郭聪 BICZYSKO Malgorzata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42,共14页
配体构象应变能(ligand conformational strain energy,LCSE)是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中考虑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al,QM)方法对自由态配体和蛋白质口袋中的结合态配体的结构进行计算并比较,可以获得配体构象应变能... 配体构象应变能(ligand conformational strain energy,LCSE)是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中考虑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al,QM)方法对自由态配体和蛋白质口袋中的结合态配体的结构进行计算并比较,可以获得配体构象应变能.然而,对配体构象应变能的合理范围以及计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选择8个柔性较大、特征结构模式多样的配体,这些结构的分辨率在高分辨率(0.86×10^(−10))与中等分辨率(3.10×10^(−10))之间,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量子力学方法:密度泛函(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M062XD3、Hartree-Fock和GFN1-xTB,对8个配体进行逐步优化并计算配体能量,分析在结合态配体逐步优化到局域能量最小的自由态配体的过程中配体在结构和能量上的差异.量子力学计算结果显示,配体构象应变能小于6.0 kcal/mol,结合态配体结构中显著的几何参数误差是结合态和自由态配体结构的主要能量差异.因此,在分析配体构象应变能之前,对结合态配体结构进行精确实验测定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配体复合物 应变能 势能面 密度泛函 HARTREE-FOCK GFN1-xT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