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镜泊湖地区杏山火山群的火山岩特征及其岩浆演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可欣 刘永顺 +5 位作者 聂保锋 郭磊 张辉 黄志聪 侯鹏 李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54,共18页
镜泊湖火山区是我国陆内新生代玄武岩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东南部的杏山火山群研究不足且前人的研究否定了其岩浆经历过同化混染作用。笔者等对杏山火山群的玄武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研究,认为杏山... 镜泊湖火山区是我国陆内新生代玄武岩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东南部的杏山火山群研究不足且前人的研究否定了其岩浆经历过同化混染作用。笔者等对杏山火山群的玄武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研究,认为杏山火山群主要为碧玄岩和粗面玄武岩,原生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并在上地壳区域发生了同化混染作用,但同化混染—分离结晶作用较为微弱。将杏山火山群与同期的镜泊湖玄武岩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玄武岩都来源于石榴子石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杏山火山群的部分熔融程度略低于同期的镜泊湖玄武岩。在岩浆源区方面,杏山火山群的岩浆源区为普通地幔与全硅酸盐地球端元的混合源。岩浆源区的不均一性和岩浆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同化混染作用是造成杏山火山群和镜泊湖火山群的岩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山火山群 中新世—更新世玄武岩 岩石化学 同化混染 地幔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91
2
作者 葛肖虹 任收麦 +3 位作者 马立祥 吴光大 刘永江 袁四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8-130,共13页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当时,受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中国西北地区为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大面积准平原化、泛盆地化,在构造上处于伸展-夷平的拉张环境,与现今亚洲大陆东部相似;(2)青藏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因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阻隔,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逐渐转变为中亚季候风,古黄土(22Ma)、三趾马动物群的发育,说明高原北缘当时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同时,这次隆升引起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地形-构造面貌的变化;(3)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0.9~O.8Ma。早更新世晚期,印度洋快速扩张,印度板块向中亚大陆脉冲式(A型)陆内俯冲,使得高原快速挤压隆升。这次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同时,高原隆升使高原内部和周边出现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如柴达木、河西走廊、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诸盆地内几万米厚度中-新生界的构造变形与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挤出式双向推覆隆升,形成了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 古近纪 中新世 早更新世末 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吉隆盆地中新世—早更新世沉积演化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奋宁 徐亚东 +1 位作者 陈锐明 江尚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4-164,共11页
位于喜马拉雅北麓的吉隆盆地中新统旦增竹康组,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沃马组沉积演化自下而上依次为扇三角洲-滨浅湖-扇三角洲,总体上表现为进积-退积-进积的沉积旋回。沃马剖面在10~7.4Ma期间,古流向主体为SEE向;7.4~1.67Ma,古水流... 位于喜马拉雅北麓的吉隆盆地中新统旦增竹康组,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沃马组沉积演化自下而上依次为扇三角洲-滨浅湖-扇三角洲,总体上表现为进积-退积-进积的沉积旋回。沃马剖面在10~7.4Ma期间,古流向主体为SEE向;7.4~1.67Ma,古水流方向主体为SWW向,说明7.4Ma以后,吉隆盆地古地理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古地势由原来的西高东低转变为后期的东高西低。根据沉积学、磁性地层学、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将10Ma以来吉隆盆地的湖盆演化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10~7.4Ma,湖盆裂陷形成期;7.4~3.6Ma,湖盆扩展与稳定发展期;3.6~1.67Ma,湖盆萎缩消亡期,代表了盆地周围喜山的3次隆升期,即10~7.4Ma、7.4~3.6Ma和3.6~1.67Ma,其中3.6~1.67Ma为强烈隆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盆地 中新世-早更新世 古流向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晚中新世-早更新世介形类群落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奋宁 陈锐明 +4 位作者 郭岐明 张克信 周修高 徐亚东 江尚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2-886,共15页
本文在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新生代沉积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根据介形类动物群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8个介形类群落,自下而上为:Leucocytherella trinoda-Ilyocypris群落;Ilyocypris pentanada-Leucocytherella hyalina群落;Cand... 本文在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新生代沉积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根据介形类动物群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8个介形类群落,自下而上为:Leucocytherella trinoda-Ilyocypris群落;Ilyocypris pentanada-Leucocytherella hyalina群落;Candoniella zadaensis-Leucocytherella群落;Eucypris subgyrongensis-Candoniella zadaensis群落;Leucocytherella-Cadoniella zadaensis群落;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 hyalina群落;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 glabra群落和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 trinoda群落。通过对介形类群落进行详细的特征分析,并结合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将吉隆盆地7.2~1.67Ma的古气候划分为5个期次:①7.2~6.7Ma为暖湿期;②6.7~5.8Ma为凉湿期;③5.8~3.6Ma为暖湿期;④3.6~2.6Ma为凉湿期;⑤2.6~1.67Ma为冷干期。将研究区的7.2Ma以来的气候演化特征与全球气候演变对比认为:吉隆盆地7.2~5.8Ma间的气候以暖湿为主,可能与来自印度的东南季风加强有关;5.8~3.6Ma间吉隆盆地古气候分析显示为相对暖湿期,可能与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再次加强有关;3.6Ma后,由于是受全球气候变冷、冬季风加强及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影响,吉隆盆地气候向更寒冷干旱的环境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早更新世 介形类群落 古气候演化 吉隆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淮南晚新生代鬣狗类化石(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曾志杰 金昌柱 +2 位作者 刘金毅 郑龙亭 孙承凯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3-146,共14页
记述了安徽淮南地区晚新生代洞穴、裂隙堆积中发现的鬣狗化行。材料系2003年至2006年间由本文作者之一(金昌柱)等在淮南市八公山区进行地层古生物调查时,于大居山老洞、西裂隙及大顶山裂隙的堆积物中采集到的。与鬣狗伴生的其他哺乳动... 记述了安徽淮南地区晚新生代洞穴、裂隙堆积中发现的鬣狗化行。材料系2003年至2006年间由本文作者之一(金昌柱)等在淮南市八公山区进行地层古生物调查时,于大居山老洞、西裂隙及大顶山裂隙的堆积物中采集到的。与鬣狗伴生的其他哺乳动物属种多样,并具有一定的地质断代意义。大居山老洞有Pliopentalagus huainanensis、Kowalskia sp.、Nan- nocricetus mongolicus等,西裂隙有Sericolagus sp.、Mimomys sp.、Equus sanmeniensis等,大顶山裂隙则有Lepus sp.、Ailuropoda sp.、Homotherium ultima等。所发现的鬣狗化石包括Adcrocuta extmta、Chasmaporthetes lunensis和Crocuta crocuta三种其中Crocuta crocuta至少包括三个个体;其他两种则只有一个个体。淮南的鬣狗种类跨越了晚中新世至晚更新世。Adcrocuta eximia为欧亚大陆晚中新世的特有种,为鬣狗科中朝食骨方向演化的类群;体型和前臼齿主尖与晚中新世较原始的属种(如Hyaenictitherium)相比,都有壮大的趋势。Chasmaporthetes地理分布最广,除欧亚大陆有多处化石记录外,还出现于北美洲的晚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动物群中。修长的肢骨与尖利的颊齿表明了其擅长奔跑的能力和主动猎食的习性。该属在淮南的出现突出反映了一种相对开阔的古地理环境。Crocuta crocuta在大居山西裂隙与大顶山裂隙中都有发现。斑鬣狗分布于中国多处的中-晚更新世地点,包括台湾的澎湖列岛。在前臼齿的形态上,C.crocuta与Pachycrocuta相似,比A.eximia的宽大,具有更为进步的特征。这说明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Crocuta极可能完全取代了Pachycrocuta。迄今在安徽Pachycrocuta仅发现于和县与繁昌的洞穴堆积中,由于目前确定高分辨率的洞、裂隙堆积物的地层年代较为困难,安徽的有关动物群足否记录了这个替代事件有待于进一步工作。淮南的鬣狗化石至少涉及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动物群:一为Adcrocuta eximia所代表的晚中新世动物群,二为Crocuta所代表的晚上新世-更新世动物群。Chasma- porthetes lunensis的出现对于年代的确定并无太大帮助,但具有草原习性的Chasmaporthetes却为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分析和重建提供了一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淮南 晚中新世-更新世 鬣狗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左云火山岩剖面的系统K-Ar年代测定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大明 李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9-562,共4页
左云火山岩面积超过 15 0 0km2 ,但是一直是年代学研究的空白地区 ,本文利用K Ar年代学方法对山西 内蒙古交界的新生代火山岩进行了较系统的年代测定 ,岩浆活动时代为中新世 ,火山岩剖面顶部年龄为 15 .13± 0 .0 8Ma ,底部年龄为2... 左云火山岩面积超过 15 0 0km2 ,但是一直是年代学研究的空白地区 ,本文利用K Ar年代学方法对山西 内蒙古交界的新生代火山岩进行了较系统的年代测定 ,岩浆活动时代为中新世 ,火山岩剖面顶部年龄为 15 .13± 0 .0 8Ma ,底部年龄为2 3.90± 0 .33Ma,因此该火山岩应与大同、集宁地区的火山岩一样 ,同属于广义的中新世“汉诺坝玄武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中新世 火山岩 汉诺坝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羊应乡地热田形成特点及评价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家振 孙善平 +1 位作者 张有瑜 骆红羿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1期49-56,T001,共9页
羊应乡地热田内出露的有关岩石,在地表以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地表以下则有大量黑云母花岗斑岩分布。热田的形成与火成岩有较密切的关系,地表热显示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热泉、沸泉、沸喷泉、喷气孔、冒气地面和泉华等。根据其出... 羊应乡地热田内出露的有关岩石,在地表以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地表以下则有大量黑云母花岗斑岩分布。热田的形成与火成岩有较密切的关系,地表热显示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热泉、沸泉、沸喷泉、喷气孔、冒气地面和泉华等。根据其出露特征可分为四个区。经铀系法测定其水热活动的同位素年龄为14.6Ma左右,结合地层对比,认为水热活动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区内近S—N向的主要大断裂和两组次一级的断裂是水热活动的主要通道和主要控热构造裂隙。初步认为热田应属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地热田、目前热田处于产热与散热大致平衡或散热略大于产热的基本平衡状态,探明的热水温度已高达2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应乡 地热田 中更新世 形成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东部新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登红 李天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2-289,共8页
新疆三大山系均有新生代火山岩,其中南部西昆仑、阿尔金山及天山托云等地的新生代火山岩比较发育,在新疆东北部地区的阿尔泰哈拉乔拉一带也发育新生代的陆内喷发火山岩。这套火山岩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具有大陆溢流玄武岩的特点。在地... 新疆三大山系均有新生代火山岩,其中南部西昆仑、阿尔金山及天山托云等地的新生代火山岩比较发育,在新疆东北部地区的阿尔泰哈拉乔拉一带也发育新生代的陆内喷发火山岩。这套火山岩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具有大陆溢流玄武岩的特点。在地球化学上也具有典型热点成因洋岛玄武岩或其它地幔柱成因玄武岩的特点,如TiO2含量高大于2%、轻稀土元素和不相容元素显著富集等。表明新疆北部特别是阿尔泰造山带东部演化到新生代以后,有向裂陷拉张方向演化的趋势,标志着一个新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大陆溢流玄武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新疆 阿尔泰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区二道白河流域早更新世玄武质熔岩的成因 被引量:6
9
作者 马晗瑞 杨清福 +2 位作者 盘晓东 武成智 陈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484-3494,共11页
采用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二道白河流域早更新世玄武质熔岩的成因。玄武质熔岩由钠质拉斑玄武岩和钾质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组成。它们的REE分配形式比较相近,表明它们来自共同的源区。Sr、Nd、Pb同位素示踪表明,二... 采用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二道白河流域早更新世玄武质熔岩的成因。玄武质熔岩由钠质拉斑玄武岩和钾质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组成。它们的REE分配形式比较相近,表明它们来自共同的源区。Sr、Nd、Pb同位素示踪表明,二道白河流域早更新世玄武质熔岩岩浆源区接近于似原始地幔。它们的Mg#=100Mg O/(Mg O+Fe O)低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原始岩浆的Mg#(60~68),Ni(27.76×10-6~200.6×10-6)低于原始地幔,Rb/Sr(0.05~0.09)、Ba/Rb(15.64~264)高于原始地幔,说明这些岩石不是源自原始地幔。玄武质熔岩的DI变化于42~67,具有高Ca、高Sr、Eu正异常,微量元素图解显示玄武岩保留部分熔融趋势,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安岩具有结晶分异趋势,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玄武质熔岩的Nb/Ta之比为14.8~15.8,与勘察加半岛深俯冲带火山类似。Nb/Ta-(Na2O-K2O)关系图解显示研究区玄武质岩浆的形成与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玄武质熔岩 岩浆源区性质 岩浆成因 构造环境 长白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rphology through ontogeny of Chinese Proboscidipparion and Plesiohipparion and observations on their Eurasian and African relatives 被引量:3
10
作者 Raymond L. BERNOR SUN Bo-Yang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92,共20页
分析了来自贺风近三趾马(Plesiohipparion houfenense)、原始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pater)和中国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个种的共计18颗经过切片处理的颊齿,总结了颊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并揭示出这... 分析了来自贺风近三趾马(Plesiohipparion houfenense)、原始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pater)和中国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个种的共计18颗经过切片处理的颊齿,总结了颊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并揭示出这些中国类群与其他欧亚大陆以及非洲的三趾马门类之间可能存在近裔共征。在形态特征上,Pl.houfenense的上下颊齿很可能与西班牙的Pl.crusafonti,土耳其的Plesiohipparion aff.P.huangheense以及非洲的Eurygnathohippus类群有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这些欧亚大陆和非洲类群事实上很可能起源于西瓦利克的Sivalhippus类群。Proboscidipparion属中的两个种,P.pater和P.sinense之间有着明显的亲缘关系,并且可能与土耳其的'Proboscidipparion'heintzi也有亲缘关系。另外,以前的学者曾提出Proboscidipparion与Sivalhippus支系存在亲缘关系,本文对P.pater和P.sinense上、下颊齿的分析支持了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古脊椎动物学 研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