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51例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魏来 沈金强 +4 位作者 夏利民 宋凯 刘欢 朱家泗 王春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9-703,共5页
目的总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10月,共51例患者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心脏手术,其中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龄15-80岁,平均58.8岁,其中微创冠状动脉... 目的总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10月,共51例患者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心脏手术,其中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龄15-80岁,平均58.8岁,其中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DCAB)24例,二尖瓣成形术20例,房缺修补术5例,左房黏液瘤切除术2例。结果50例患者成功接收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无院内死亡;1例患者因获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mal mammary artery, LIMA)时近端出血难以控制,中转胸骨正中切口。23例患者成功完成乳内动脉获取,平均获取时间为78.3min;27例体外循环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39.1min和84.5min。所有患者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时间分别为4.2h和15.1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2天,患者住院期间平均引流量为188.4mL,46例患者(90.2%)住院期间未接受任何血制品输注。术后随访3~25个月,1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因心衰死亡,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心脏手术安全有效,既缩短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又减少住院期间血制品的使用,可选择性应用于单支病变的冠脉搭桥手术、二尖瓣成形手术、房缺修补手术、黏液瘤切除手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心脏手术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 被引量:11
2
作者 许志锋 凌云鹏 +5 位作者 崔仲奇 赵鸿 宫一辰 傅元豪 杨航 万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3-869,共7页
目的:评估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 目的:评估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患者作为实验组(MICS CABG组),同期收集接受常规正中开胸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ortic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照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体重指数、冠脉血管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史与接受MICS CABG的患者进行1∶1配对作为对照组(OP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临床资料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MICS CABG组共入选85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80.0%),女性17例(20%),平均年龄(63.8±8.7)岁;OPCABG病例45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出85例作为对照组(OPCABG组),匹配后两组基线水平一致(P均>0.05)。MICS CABG组平均搭桥(2.35±0.83)支/例,对照组平均(2.48±0.72)支/例(P=0.284),MICS CABG组无中转正中开胸者,两组均无中转体外循环手术。MICS CABG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1.17%(1/85)vs.3.52%(3/85)]、二次手术率[2.34%(2/85)vs.3.52%(3/85)]、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率[4.70%(4/85)vs.3.52%(3/85)]及新发肾功能不全率[1.17%(1/85)vs.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CS CABG组手术时间较OPCABG组长[(282.8±55.8)min vs.(246.8±56.9)min,P<0.05],但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9±7.8)h vs.(29.6±15.9)h]、术后监护病房住院时间[(29.3±20.8)h vs.(51.5±48.3)h]及住院时间[(18.3±3.2)d vs.(25.7±4.2)d]均较短(均P<0.05)。术后冠脉造影检查,MICS CABG组总体桥血管通畅率(A+B级)为96.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MACCE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1/85)vs.3.61%(3/83),P>0.05]。结论: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可行,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MICS CABG出院更早,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胸前外侧小切口 微创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脉多支病变 疗效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perPATH与直接前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学习阶段的结果比较 被引量:20
3
作者 施俊峰 王晓东 +3 位作者 万宏来 朱云华 王岩松 侯建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5-438,454,共5页
目的比较Super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学习阶段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微创技术学习阶段微创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 目的比较Super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学习阶段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微创技术学习阶段微创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41例资料,其中18例实施SuperPATH THA,23例行DAA THA。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髋臼前倾角和术后早期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手术时间SuperPATH组[(132. 9±16. 7) min]短于DAA组[(159. 9±25. 1) min](t=-3. 921,P=0. 000)。手术时间反映的学习曲线早期SuperPATH组下降率高于DAA组。术中出血量SuperPATH组[(492. 2±139. 3) ml]少于DAA组[(599. 1±126. 1) ml](t=-2. 574,P=0. 014)。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SuperPATH组(14. 9°±3. 3°)小于DAA组(19. 2°±4. 5°)(t=-3. 429,P=0. 001)。术后1周Harris髋关节评分(56. 8±4. 5vs. 55. 7±3. 7,t=0. 875,P=0. 387)及术后6周Harris髋关节评分(80. 3±3. 6 vs. 79. 8±3. 0,t=0. 480,P=0. 6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AA组1例术中大粗隆近端骨折,2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切口愈合不良、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SuperPATH与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短期临床结果良好,相比DAA,SuperPATH技术全髋关节置换在学习阶段手术时间短,学习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微创手术 SuperPATH法 直接前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持胸廓完整性的右前外胸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心脏多瓣膜病变 被引量:10
4
作者 尤斌 高峰 +4 位作者 李平 徐屹 许李力 刘硕 李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5期452-454,457,共4页
目的探讨保持胸廓完整性的右前外胸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多瓣膜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3月,不劈开胸骨,不横断肋骨,完成右前外胸部小切口多瓣膜手术10例。通过右侧第3肋间5~6 cm横行切口(距胸骨右缘3 cm),腋中线第5肋间1 cm... 目的探讨保持胸廓完整性的右前外胸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多瓣膜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3月,不劈开胸骨,不横断肋骨,完成右前外胸部小切口多瓣膜手术10例。通过右侧第3肋间5~6 cm横行切口(距胸骨右缘3 cm),腋中线第5肋间1 cm切口,腋中线第3肋间1.5 cm切口,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胸主动脉阻断完成手术。结果 10例均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同期完成三尖瓣成形术3例,射频消融术1例。体外循环时间159~291 min,(194.0±42.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192 min,(151.3±22.5)min。气管插管时间7~90 h,(22.7±25.4)h;监护室时间8~138 h,(30.1±40.6)h;术后住院时间5~13 d,(7.5±2.4)d。5例输血,2~6 U,(3.6±1.7)U。无围术期死亡。10例随访3~21个月,(9.1±6.9)月,心功能均为Ⅰ级,均无瓣周漏及心动过缓发生。结论保持胸廓完整性的右前外胸部小切口多瓣膜手术可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多瓣膜疾病 改良Port Access技术 前外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直视手术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附52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平 尤斌 +4 位作者 高峰 徐屹 许李力 刘硕 李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目的 初步评价微创直视心脏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4月~ 2012年12月,单组共完成微创直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2例.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做右胸前外侧切口3 ~~5 cm,经肋间入胸腔,剪开心包,进入心腔完成畸形矫... 目的 初步评价微创直视心脏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4月~ 2012年12月,单组共完成微创直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2例.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做右胸前外侧切口3 ~~5 cm,经肋间入胸腔,剪开心包,进入心腔完成畸形矫治.实施手术包括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29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15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PECD)矫治术2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2例,二次二尖瓣置换术(redo-MVR)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联合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例,二尖瓣成形术(MVP)1例.同期手术包括三尖瓣成形术(TVP)5例,射频消融术2例,肺动脉瓣狭窄(PS)球囊扩张术1例,MVR术1例.结果 手术均在闭式体外循环下完成,无转为传统胸正中切口开胸手术.手术时间(3.7±0.8)h.体外循环时间36 ~209 min,(76.9±31.3)min.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25例;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27例,主动脉阻断时间13 ~ 138 min,(57.6±18.2)min,术后自动复跳23例.气管插管时间3~30 h,(10.9±4.0) h;ICU时间9~41 h,(16.7±4.4)h;术后住院时间3~14d,(5.4±4.1)d;切口长度3~5 cm,(4.5±0.6)cm;术后第1天引流量(349.5±294.2)ml;34例(65.4%)未输血.无围术期及出院后死亡,无二次开胸探查止血和切口感染.出院时心功能Ⅰ级45例,Ⅱ级6例,Ⅲ级1例.25例随访时间1 ~ 24月,(7.0±4.5)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心功能均为Ⅰ级.结论 微创直视手术在成人先心病应用的近期手术效果良好,适用范围相对广泛,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无胸骨感染并发症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直视心脏手术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胸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比较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振国 于洪泉 +4 位作者 邓三明 杨学永 王韬渊 刘旭 杨晔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510-512,共3页
目的由于近年来微创手术观念和方法的普及与应用,小切口非心肺转流术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比较微创左胸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66例冠心病经左胸微创小切口实施非心肺转流... 目的由于近年来微创手术观念和方法的普及与应用,小切口非心肺转流术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比较微创左胸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66例冠心病经左胸微创小切口实施非心肺转流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对42例冠心病经传统正中切口行非心肺转流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比较术前基本情况、手术切口长度、伤口感染情况与住院时间,术后第1、2、3周及术后1、2、3、6月进行随访。结果左胸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均无手术死亡、术后出血、心绞痛症状,仅胸骨正中切口组出现1例收口感染,其余无伤口感染裂开。左胸小切口组较胸骨正中切口组手术切口小,住院时间短。随访半年无绞痛等症状发生。结论左胸微创小切口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靠,近期临床效果显著,适用于单支血管病变或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重症冠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冠脉搭桥术 左侧胸部小切口 非心肺转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FustarTM可调弯鞘封堵主动脉瓣瓣周漏手术经验总结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石雄 王小峰 +6 位作者 高秉仁 王炜 王玮璠 马麒 贺逢孝 薛羽 柳德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23-827,共5页
目的:总结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采用FustarTM可调弯鞘建立路径,非X线照射下封堵主动脉瓣瓣周漏的经验和体会。方法:于2017年1月至12月,入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并发瓣周漏、反复心力衰竭患者2例,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认无误。其中... 目的:总结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采用FustarTM可调弯鞘建立路径,非X线照射下封堵主动脉瓣瓣周漏的经验和体会。方法:于2017年1月至12月,入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并发瓣周漏、反复心力衰竭患者2例,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认无误。其中,主动脉瓣、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各1例。取胸骨右缘第2肋间4cm切口入路,经升主动脉部,穿刺置入FustarTM可调弯鞘入主动脉内,在TEE引导下,调整弯鞘头端经瓣周漏入左心室,经弯鞘置入封堵器完成瓣周漏封堵。结果:2例均封堵成功,无残余反流,无卡瓣或瓣膜损伤,无严重心律失常、无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手术时间55~70min,心内操作15~25min,术中出血量小于100ml,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Ⅰ级,左心室内径较前明显缩小。结论:在TEE引导下,采用FustarTM可调弯鞘协助建立路径,封堵器封堵瓣周漏安全、有效。FustarTM可调弯鞘在TEE下显影清晰,经胸骨旁途经操作更加可控,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避免X线照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周漏 封堵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FustarTM可调弯鞘 微创心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黄佳鑫 葛振伟 +4 位作者 钱晓亮 葛畅 姚东风 赵健 程兆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目的探究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在微创心脏手术(MICS)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成人右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29例。其中应用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MECC组)16例,采用常规体外循环方式(C... 目的探究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在微创心脏手术(MICS)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成人右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29例。其中应用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MECC组)16例,采用常规体外循环方式(CECC组)13例。分别记录两组的预充量、超滤总量、测定两组术前麻醉诱导后(T1)、停跳液灌注后5 min(T2)、超滤开始(T3)、停体外循环机后10 min(T4)、体外循环后2 h时(T5)的血浆胶体渗透压、血红蛋白、血糖、乳酸、碱剩余、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血气指标,对比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术中库血用量、转中尿量、术后库血用量、术后24 h尿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比较其他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其中MECC组有9例实现了全程无血心脏手术,无相关并发症。MECC组平均预充量(890±133)mL、转中库血用量(69±30)mL、术后库血用量(66±32)mL、术后24 h引流量(322.2±133.4)mL均较CECC组(1 550±217)mL、(224±96)mL、(176±48)mL、(740.3±198.4)mL少,超滤总量(1 280±79)mL较CECC组(708±85)mL多(P <0.05);MECC组主动脉阻断时间(60.1±13.5)min、体外循环转流时间(90.5±23.5)min、术中尿量(305±101)mL、术后24 h尿量(3 007±1 068)mL、呼吸机辅助时间(8.3±3.1)h、ICU停留时间(2.1±0.2)d与CECC组(63.1±18.1)min、(101.3±18.5)min、(321±98)mL、(2 885±891)mL、(9.5±4.7)h、(2.3±1.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ECC组各时间点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CECC组,但仅在停机后10 min时血红蛋白水平(91.3±5.8)g/dL高于CECC组(75.8±4.5)g/dL(P <0.05),乳酸(1.1±0.5)mmol/L、血糖(7.3±4.1)、COP值(20.8±1.6)mmHg与CECC组(1.8±1.3)mmol/L、(6.7±5.2)mmol/L、(22.7±0.7)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两组血红蛋白、乳酸、血糖、COP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的安装预充简单易行,转中运行简便可靠,术后实施改良超滤,能快速滤除机体水分回输全部管路内余血,可有效节约围术期用血,是微创心脏手术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化体外循环 微创心脏手术 节约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全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瑶 高长青 +4 位作者 肖苍松 杨明 王刚 王加利 沈岩松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46-124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全机器人二尖瓣(MV)置换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因风湿性心脏病重度MV狭窄行全机器人MV置换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体外循环(CPB)转机前,应用TEE明确MV狭窄发生机制(瓣叶增厚及钙化、...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全机器人二尖瓣(MV)置换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因风湿性心脏病重度MV狭窄行全机器人MV置换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体外循环(CPB)转机前,应用TEE明确MV狭窄发生机制(瓣叶增厚及钙化、交界融合或腱索融合等),评价有无其他心脏病变。根据TEE所见初步拟定手术方案(MV置换或交界分离术)。建立外周CPB时,应用TEE引导放置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心脏停搏液灌注针。心脏复跳后,应用TEE即刻评价人工瓣功能及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以外科所见为标准,TEE诊断MV狭窄发生机制的准确性为100%;所有患者MV手术均按照初步拟定方案进行。所有患者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灌注针均放置于适当位置,TEE引导置管成功率为100%。TEE证实所有患者(100%)人工瓣功能正常,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术中TEE在全机器人MV置换术中是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 微创心脏外科 二尖瓣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瑶 高长青 +2 位作者 王刚 王加利 沈岩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6-679,699,共5页
目的:探讨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体外循环转机之前、手术中及术后即刻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因左房或右房粘液瘤行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 目的:探讨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体外循环转机之前、手术中及术后即刻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因左房或右房粘液瘤行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中TEE检查。在术中于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转机前,应用TEE明确心房粘液瘤位置及瘤蒂附着部位,评价有无伴随的其它心脏病变;外科医师根据TEE所见初步拟定手术方案。建立外周CPB时,应用TEE引导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心脏停搏液灌注针的置放。心脏复跳后,应用TEE即刻评价手术效果及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以外科所见为标准,TEE诊断心房粘液瘤位置及瘤蒂附着部位的准确性均为100%;所有患者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灌注针均放置于适当位置,TEE引导置管成功率为100%;TEE证实所有患者粘液瘤均完整切除,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均获成功。结论:术中TEE在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中是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心脏肿瘤 外科学 黏液瘤 外科学 微创心脏外科 机器人 心房肿瘤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支动脉桥经左胸小切口与正中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元豪 宫一宸 +2 位作者 张鲁锋 吴松 凌云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8-215,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多支动脉桥进行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应用多支动脉桥行单纯非体外... 目的探讨应用多支动脉桥进行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应用多支动脉桥行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123例,根据患者需求及术者倾向选择正中切口(正中切口组,n=51)或左胸小切口(左胸小切口组,n=72)入路,在患者出院前利用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桥血管评估,术后随访终点指标为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左胸小切口组远端吻合口(2.7±0.7)个,正中切口组(3.0±0.8)个,差异无显著性(t=-1.885,P=0.062)。左胸小切口组全动脉化比例较高[91.7%(66/72)vs.41.2%(21/51),χ2=36.762,P=0.000],围术期输血率较低[31.9%(23/72)vs.64.7%(33/51),χ2=12.920,P=0.000]。正中切口组围术期死亡1例。出院前对100例进行桥血管评估,其中左胸小切口组70例,正中切口组30例,复查吻合口共280个,2组桥血管总体通畅率(FitzGibbon A级)差异无显著性[94.2%(179/190)vs.94.4%(85/90),χ2=0.006,P=0.937]。118例随访中位时间24个月(6~36个月),2组MACCE发生率[2.9%(2/70)vs.6.3%(3/48),χ2=0.808,P=0.369]和再次血运重建率[2.9%(2/70)vs.2.1%(1/48),χ2=0.000,P=1.000]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MICS CABG应用多支动脉桥可行,手术策略更倾向于应用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桥血管通畅率、术后早期随访结果不亚于正中切口手术,且可减少围术期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桥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溴索对微创心脏手术中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晖 赵子牛 +2 位作者 赵亮 杨雷一 程兆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00-903,共4页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微创心脏手术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2012~2016年在我院行微创心脏手术的252例患者分为A、B、C、D四组,每组63例。A、B、C三组患者从术前1d~术后第3 d分别静脉滴注低剂量[3 mg/(kg·d)]、...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微创心脏手术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2012~2016年在我院行微创心脏手术的252例患者分为A、B、C、D四组,每组63例。A、B、C三组患者从术前1d~术后第3 d分别静脉滴注低剂量[3 mg/(kg·d)]、中剂量[9 mg/(kg·d)]、高剂量[15mg/(kg·d)]氨溴索,D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以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 d、2 d及3 d四组的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血清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评价肺保护作用。结果:在术后即刻,四组的RI、SP-A、ICAM-1、TNF-α均明显高于术前;A、B、C三组患者在术后第1 d、2 d和第3 d的RI、OI、SP-A、ICAM-1、TNF-α均明显低于D组的患者;C组患者在术后第2 d的RI(0.38±0.13 vs 0.49±0.11、0.45±0.12)、OI(mm Hg,1 mm Hg=0.133 k Pa;387.05±52.50 vs 431.96±58.46、433.94±57.52)、SP-A(pmol/L;71.45±10.63 vs88.45±12.19、83.32±12.45)、ICAM-1(μg/ml;71.54±12.39 vs 102.41±18.45、97.20±16.63)、TNF-α(μg/ml;54.20±15.31vs 83.45±17.52、76.19±16.24)均明显低于A、B两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氨溴索对微创心脏手术中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大剂量氨溴索的保护作用更加快速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溴索 心脏手术 微创 肺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施展 王晓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19-1422,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与传统正中开胸心脏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6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全胸腔镜&q... 目的:对比研究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与传统正中开胸心脏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6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全胸腔镜"三孔法"的微创手术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的普通手术方式。观察组中1例患者因术中发现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而中转常规开胸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总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24 h胸液引流量、术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的差异,同时在术后1周时通过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V3.0)中文版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24 h胸液引流量、术后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周生命质量评定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上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所有入组病例均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随访3~24个月,无远期死亡,无房室缺再通。结论:对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全腔镜"三孔法"的微创手术方式安全有效,较传统手术方法具有胸廓破坏小、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早期生命质量高、对美观影响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微创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与胸骨上段小切口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俊祥 王怡轩 郭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597-2601,共5页
目的探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right mini⁃thoracotomy,RMT)与胸骨上段切口(partial upper sternotomy,PUS)手术方法在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中的应用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21年6... 目的探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right mini⁃thoracotomy,RMT)与胸骨上段切口(partial upper sternotomy,PUS)手术方法在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中的应用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直视下RMT及PUS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总共240例,其中RMT 120例,PUS 12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病史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和短期的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特征具有可比性,且均能成功有效完成瓣膜手术。RMT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P=0.02)、主动脉阻断时间偏长(P=0.03),但总输血量(P=0.02)、术后ICU停留时间(P=0.02)、术后住院时间(P=0.04)、术后并发症等短期预后指标均明显好于PUS组。术后近期随访,两组生存率及重大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右胸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可行,可结合胸腔镜辅助,相对于胸骨上段切口患者具有术后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美观等优势,可取得与胸骨上段切口完全相同的近期手术效果,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有望成为部分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中的常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外科 右胸微创切口 胸骨上段切口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芬奇外科系统在心脏外科的应用
15
作者 陈浩 于伟勇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3-317,共5页
达芬奇外科系统在心脏手术,特别是在二尖瓣重建术和冠状动脉重建术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并持续获得认可,但对其临床价值应审慎评估。达芬奇外科系统代表了微创外科技术的最新进步,心脏外科医师正在逐步采用这种技术作为复杂手术的替代方案... 达芬奇外科系统在心脏手术,特别是在二尖瓣重建术和冠状动脉重建术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并持续获得认可,但对其临床价值应审慎评估。达芬奇外科系统代表了微创外科技术的最新进步,心脏外科医师正在逐步采用这种技术作为复杂手术的替代方案。为了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需要开展长期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本文以应用、临床效果和局限性为重点,总结达芬奇外科系统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外科系统 微创 心脏外科 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龄低体重患儿经胸小切口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策略及早期疗效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小波 万亚红 +1 位作者 邬云龙 肖明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1期964-965,968,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1月,对51例经胸心脏超声选择的分流口直径4~8 mm、距主动脉瓣距离>1 mm的膜周...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1月,对51例经胸心脏超声选择的分流口直径4~8 mm、距主动脉瓣距离>1 mm的膜周部VSD患儿,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年龄4~12个月,(8.6±2.1)月,体重6~11 kg,(7.4±2.1)kg。胸骨下端4~5 cm切口,在食道超声(TEE)引导下经右心室前壁,置入导引钢丝,导入输送鞘管和装置鞘管,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并对手术方式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手术死亡。封堵成功46例(90%),5例封堵失败,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内直视修补。封堵成功患儿无残余漏、脱伞、心律失常,心彩超下无主动脉瓣反流,新增加三尖瓣轻度反流5例(13%)。3例(5.8%)输血50 ml。术后住院3~7 d,(3.9±0.7)d。46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3.6±1.4)月。无死亡,均行心电图、胸片及心脏彩超检查,无心律失常、残余漏、脱伞、血栓、出血事件,无新发瓣膜反流,心功能Ⅰ级。结论对于低龄低体重、分流口直径4~8 mm、距主动脉瓣距离>1 mm的先天性心脏病膜周VSD,实施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手术方式可行,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外科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