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书院与历史教育 被引量:7
1
作者 邓洪波 宗尧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29,共7页
明代时,历史教育在书院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内容而言,主要以“五经”和通鉴类、纲目体史书为主;就方式而言,自学、引导和督查应相结合,在学习中着重强调力所能及和由主到次,依托讲会是其在形式上一大特色。由于王、湛之学在明中后期有着... 明代时,历史教育在书院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内容而言,主要以“五经”和通鉴类、纲目体史书为主;就方式而言,自学、引导和督查应相结合,在学习中着重强调力所能及和由主到次,依托讲会是其在形式上一大特色。由于王、湛之学在明中后期有着广泛传播,故书院的历史教育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心学烙印。从总体上看,科举与理学始终是明代书院历史教育围绕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育 明代书院 科举 讲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童试及生员中举率再探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兵 李志明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84,共7页
童试自明英宗正统元年创立以来,不但招收生员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且各项制度也不断完善,逐渐成为明代科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读书应试人数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原有的招收廪生、增生的基础上,自正统十二年起始设附生之制。因附生录取无定... 童试自明英宗正统元年创立以来,不但招收生员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且各项制度也不断完善,逐渐成为明代科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读书应试人数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原有的招收廪生、增生的基础上,自正统十二年起始设附生之制。因附生录取无定额,生员人数急剧膨胀,其结果是生员的中举率与乡试的录取率都随着生员人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这也凸显出了生员应试科举之路的艰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童试 附生 中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举的发展与关陇作家群的兴起——明代中期关陇作家群形成原因探析之一 被引量:7
3
作者 师海军 张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5,共8页
明代中期兴起的关陇作家群在当时有着全国性的影响,详细分析其崛起的原因,可以看到在王恕、杨一清等人推广、影响之下,关陇地区教育与科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当时全国教育发达各省相比也不遑多让,这成为关陇作家群在当时能够形成的一... 明代中期兴起的关陇作家群在当时有着全国性的影响,详细分析其崛起的原因,可以看到在王恕、杨一清等人推广、影响之下,关陇地区教育与科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当时全国教育发达各省相比也不遑多让,这成为关陇作家群在当时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期 关陇作家群 教育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朝提学官与各省乡试 被引量:6
4
作者 三浦秀一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74,共10页
正统元年明朝创办了督学制度,但也一直存在着将此新设的提学官视为"冗官"的人士。因此,弘治年间的提学官以及其周边人士试图创造出更合适的提学官像:彭韶期待作为"名辈"的提学官能够在万物一体的思想中进行督学活动... 正统元年明朝创办了督学制度,但也一直存在着将此新设的提学官视为"冗官"的人士。因此,弘治年间的提学官以及其周边人士试图创造出更合适的提学官像:彭韶期待作为"名辈"的提学官能够在万物一体的思想中进行督学活动,杨一清更重视提学官拥有司法官的一面,要求他们公正地行使权力。随着提学官自我认识的成熟,他们在地方官僚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各省的乡试活动中。从嘉靖初期以后,提学官与一部分外帘官同样得以代作乡试程文,并根据与自己思想倾向的异同选择乡试考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提学官 各省乡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乡试录取率考述 被引量:5
5
作者 郭文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4-141,共8页
明代全国的乡试平均录取率为4.71%。从明初至明末,全国以及各地的乡试平均录取率不断下降,充分反映出士子仕进难度逐渐增大、科举上行流动日渐壅滞的长期趋势。就地域比较而言,明前期各省直间的乡试录取率差异显著。中期以后,朝廷开始... 明代全国的乡试平均录取率为4.71%。从明初至明末,全国以及各地的乡试平均录取率不断下降,充分反映出士子仕进难度逐渐增大、科举上行流动日渐壅滞的长期趋势。就地域比较而言,明前期各省直间的乡试录取率差异显著。中期以后,朝廷开始制订固定统一的乡试录取率,并由两直隶推广到全国,使各政区间实际录取率差距大为缩小,从而进一步维护了科举的区域公平。该政策的推行,强化了科举"公平选士"的核心理念,为解决高招录取区域失衡问题提供了些许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乡试 科举 录取率 公平选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地方学校生员考试制度考述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宝良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87-90,共4页
学校生员学业 ,可分课、试二法。本文从学校教官的日课、月考 ,府、州、县提调官的季考 ,提学院道官的岁考、科考、类考或吊考等几个方面 ,对明代地方学校的考试制度给以综合的考辨与梳理 ,藉此说明明代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地方教育与... 学校生员学业 ,可分课、试二法。本文从学校教官的日课、月考 ,府、州、县提调官的季考 ,提学院道官的岁考、科考、类考或吊考等几个方面 ,对明代地方学校的考试制度给以综合的考辨与梳理 ,藉此说明明代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地方教育与考试制度 ,进而指出自明代中期以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地方学校 生员 考试制度 教育 季考 提学院道官 提调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与书院发展关系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9-43,共5页
明初统治者在健全科举考试制度的同时,将官学纳入科举体系之中,形成了科举-官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运作模式。在官学能够满足科举应试需要的时期,书院被排斥在科举-官学模式之外。然而,当官学的教学功能日渐式微,在官方的认可和扶植下,... 明初统治者在健全科举考试制度的同时,将官学纳入科举体系之中,形成了科举-官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运作模式。在官学能够满足科举应试需要的时期,书院被排斥在科举-官学模式之外。然而,当官学的教学功能日渐式微,在官方的认可和扶植下,书院再次承担起了教授科举人才的重任,科举-官学模式转变为科举-书院模式,书院因此而兴起,其数量与规模都远逾前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官学 书院 关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郑时期台湾的教育与科举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新宪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1-54,共4页
明郑政权存在了20余年时间,在这一短暂的历史时期,郑成功、郑经父子及其后裔,在移植并推行大陆封建生产方式的同时,还兴学校、开科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改善了台湾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明郑时期 台湾 教育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南京乡试对南京旅店、娱乐、图书业的影响
9
作者 刘明鑫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1-258,共8页
明代南京乡试总应试人数至少应为112328余人,平均每科应试人数至少应为3209余人,再加应试者所雇随从,每科南京乡试带来的流动人口自然十分庞大。这些人口以三年为循环周期,不断为南京旅店、娱乐、图书业带去大量消费和商机,对明代南京... 明代南京乡试总应试人数至少应为112328余人,平均每科应试人数至少应为3209余人,再加应试者所雇随从,每科南京乡试带来的流动人口自然十分庞大。这些人口以三年为循环周期,不断为南京旅店、娱乐、图书业带去大量消费和商机,对明代南京经济的发展、兴盛与繁荣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这又反过来为士子的备考和乡试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彼此互动中,得以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南京 乡试 应试人数 经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南直疫灾:“大变迁”下的环境脆弱与社会拯救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文浩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80,共9页
在晚明"大变迁"的背景下,南直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脆弱,成为了疫灾的高发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南直隶的疫灾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就发生时间而言,崇祯年间疫灾发生密度最高;在发生地区上,以苏州府、扬州府、应天府... 在晚明"大变迁"的背景下,南直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脆弱,成为了疫灾的高发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南直隶的疫灾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就发生时间而言,崇祯年间疫灾发生密度最高;在发生地区上,以苏州府、扬州府、应天府、淮安府、凤阳府等地区疫灾暴发次数为多。频繁的疫灾不仅直接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而以各级政府为代表的官方力量和以士绅、宗族、医家为主体的民间力量都进行了积极应对,形成了社会性的防疫救灾网络。这些举措包括开仓赈粮、捐赀救济、施医送药、施棺助葬等方面,为当地的疫灾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南直隶 疫灾 环境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南直隶乡试试经流变考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7-141,共15页
明代科举考试中对儒家经典的测试,集中体现于乡试、会试试经,采用“专试一经”的政策,命士子从儒家五经中自由选择一经应试。对明代举人数量最多的直省——南直隶(约今苏、皖、沪三地)——共64科、8904名举人的试经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 明代科举考试中对儒家经典的测试,集中体现于乡试、会试试经,采用“专试一经”的政策,命士子从儒家五经中自由选择一经应试。对明代举人数量最多的直省——南直隶(约今苏、皖、沪三地)——共64科、8904名举人的试经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试经中五经分布不均,偏经现象严重,中式《诗》者最多,中式《春秋》《礼记》者最少。从流变上看,明前期各经的试经占比波动较大;明中后期中式《易》者渐增,各经占比趋于稳定。南直隶乡、会的试经分布、流变情况高度关联,与全国会试试经情况类似。试经分布与流变受习经人数、社会思潮、地域学风等因素影响。为防止五经偏废,科举设计者对试经进行了配额录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乡试研究 科举试经 南直隶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