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7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olocene activities of the Taigu fault zone, Shanxi Provinc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1303 Hongdong M=8 earthquake 被引量:22
1
作者 谢新生 江娃利 +1 位作者 王焕贞 冯西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93,共13页
The Taigu fault zone is one of the major 12 active boundary faults of the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located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Jinzhong basin. As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e fault zone ha... The Taigu fault zone is one of the major 12 active boundary faults of the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located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Jinzhong basin. As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e fault zone had dislocated gully terrace of the first order, forming fault-scarp in front of the loess mesa. It has been discovered in many places in ground surface and trenches that Holocene deposits were dislocated. The latest activity was the 1303 Hongdong earthquake M=8, the fault appeared as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ith normal faulting. During that earthquake, the Taigu fault together with the Mianshan western-side fault on the Lingshi upheaval and the Huoshan pediment fault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Linfen basin was being active, forming a surface rupture belt of 160 km in length. Moreover, the Taigu fault were active in the mid-stage of Holocene and near 7 700 aB.P. From these we learnt that, in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the run-through activity of two boundary faults of depression-basins might generate great earthquake with M=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断裂 全新世活动 1303年洪洞地震 地表破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全新世以来千年尺度海岸线变迁及沉积环境演化
2
作者 程瑜 郝社锋 +4 位作者 邹欣庆 骆丁 高丙飞 袁峰 徐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9,共14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低海拔、沉积速率大、人口密度高、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特点,也是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恢复长江三角洲全新世以来的区域海岸线变迁,有助于理解该地区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响应。本研究以长江... 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低海拔、沉积速率大、人口密度高、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特点,也是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恢复长江三角洲全新世以来的区域海岸线变迁,有助于理解该地区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响应。本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顶端YZSW4孔为研究对象,建立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地层序列,并结合已发表的钻孔,建立高程-年龄-沉积相等基本属性数据集,恢复长江三角洲古地形地貌,并探讨三角洲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红桥亚三角洲和黄桥亚三角洲在11.0~9.0、9.0~7.0、7.0~4.0、4.0~0 kaBP 4个阶段的沉积环境分别为潮汐河道、河口湾、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沉积速率呈现高-低-高-低的特征,红桥、黄桥沙坝并不是按照形成的先后相互衔接的,而是具有同期性,形成时间为7.6~4.0ka。全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堆积作用受控于古河口的位置、轮廓形状及海平面变化,11.0~9.0ka,海平面快速上升,大量沉积物在古河口附近堆积下来;9.0~7.0 ka,为强潮型的河口湾,沉积物在远离湾顶的区域堆积;7.0 ka以来,海平面趋于稳定,在古河口附近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切河谷 海岸线变迁 全新世 沉积环境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全新世砾石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区构造环境判别
3
作者 李涵 施泽明 +2 位作者 廖容 赵丛 黄曦辉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7-498,共12页
为探讨成都平原全新世沉积时期的主要物源区,并判别其构造环境,本次研究以成都平原资阳组砾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孔(D1、D2、D3、D4)的剖面样品采集,获取了地球化学特征(主量元素、痕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粒度和矿物组成。研究发现:主... 为探讨成都平原全新世沉积时期的主要物源区,并判别其构造环境,本次研究以成都平原资阳组砾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孔(D1、D2、D3、D4)的剖面样品采集,获取了地球化学特征(主量元素、痕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粒度和矿物组成。研究发现:主量元素特征反映出研究区具富铁化现象;全新世沉积物分选差和较高的水动力条件,表明沉积物来自距离该区域较远的物源区;研究区沉积物富含白云母、金云母、多硅锂云母、铁韭闪石等矿物,指示沉积物源自岩浆岩的风化搬运作用;砾石主要来源于轻度-中度风化物源区(50.69<CIA<86.10);Ni-TiO_(2)图解、La/Sc-Co/Th图解及Al_(2)O_(3)-TiO_(2)判别图表明物源区来源多样,以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主,伴有部分长英质火山岩;TFe2O3+MgO-TiO_(2)图解和La-Th-Sc图解以及前人研究显示其物源主要是来自大陆岛弧构造背景。结合以往对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全新世砾石成分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资阳组沉积时期成都平原的主要物源区为龙门山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物源区 构造环境 地球化学 砾石 资阳组 成都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桂林岩溶湿地沉积记录的中全新世以来水文气候变化
4
作者 周建超 殷建军 袁道先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1004,共14页
重建我国东部季风区全新世水文气候变化历史对于理解东亚夏季风的驱动机制及预测其未来变化十分重要,然而,迄今为止,对我国华南地区全新世水文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本文在广西桂林岩溶湿地八仙岩获取了一连续沉积剖面(BX),对其开... 重建我国东部季风区全新世水文气候变化历史对于理解东亚夏季风的驱动机制及预测其未来变化十分重要,然而,迄今为止,对我国华南地区全新世水文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本文在广西桂林岩溶湿地八仙岩获取了一连续沉积剖面(BX),对其开展了AMS^(14)C定年及粒度分析,探讨了该区域中全新世以来的水文气候变化。通过端元模型分析(EMMA)提取了具有明确环境指示意义的三个粒度端元(EM1-3),其中,EM1代表了湿地水位变化,间接指示季风降水;EM3指示极端水文事件。据此,恢复了研究区8.5 ka BP以来湿地演化及季风降水变化历史。结果表明,8.5 ka BP以来区域降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8.5~6.35 ka BP,区域降水丰富,八仙岩发育浅水湖泊;6.35~4.15 ka BP,区域气候逐渐变干,八仙岩退化为湖沼湿地,其中在6.25~6 ka BP、5.2~4.9 ka BP和~4.5 ka BP发生了三次极端水文事件;4.15~0.15 ka BP,湿地水位持续降低,但在1.3~0.7 ka BP有短暂回升。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八仙岩沉积记录的季风降水变化历史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周期分析还表明,太阳活动是我国华南地区季风降水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此外,低纬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如ENSO)对我国华南地区的季风降水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岩溶湿地 粒度 全新世 水文气候变化 极端水文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岸礁中晚全新世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5
作者 徐红飞 吴峰 +2 位作者 叶茂松 祝幼华 王静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海南岛岸礁体系是中国重要的珊瑚礁资源之一,然而针对其沉积演化过程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海南岛文昌市长圮港近岸ZK-6钻井,通过AMS14C定年、宏观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钻井沉积特征(岩性、生物组分)进行了精细刻画,建... 海南岛岸礁体系是中国重要的珊瑚礁资源之一,然而针对其沉积演化过程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海南岛文昌市长圮港近岸ZK-6钻井,通过AMS14C定年、宏观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钻井沉积特征(岩性、生物组分)进行了精细刻画,建立了研究区岸礁沉积演化序列,探讨了岸礁发育演化控制因素。AMS14C测年结果表明,岸礁发育时间为中晚全新世(7560~3410 aBP),沉积相以礁坪相与礁后相多次交替出现为特征。岸礁发育演化的控制因素包括海平面变化和古海水温度。相对较低的海平面条件下研究区主要发育礁坪相,而相对较高的海平面条件下研究区主要发育礁后相;古海水温度对岸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沉积速率上,表现为古海水温度的升高会促进岸礁沉积的速率增大。研究认为,海平面变化是海南岛东北侧岸礁在7560~3410 aBP期间发育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以此揭示了海南岛岸礁珊瑚群落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为岸礁珊瑚群落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海平面 岸礁 中-晚全新世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梅堰孔沉积记录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
6
作者 罗文菁 吴立 +2 位作者 马春梅 朱诚 路曙光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4,共11页
以太湖东南岸梅堰孔湖相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在AMS 14C测年数据建立可靠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太湖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并进行盐度与有孔虫分析以探究太湖东南岸是否受到海侵影响。结果表明:11—9.1 cal.ka BP... 以太湖东南岸梅堰孔湖相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在AMS 14C测年数据建立可靠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太湖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并进行盐度与有孔虫分析以探究太湖东南岸是否受到海侵影响。结果表明:11—9.1 cal.ka BP太湖地区气候由湿润逐渐转向干旱;9.1—6.1 cal.ka BP气候整体湿润,其中8.8—7.1 cal.ka BP阶段是最湿润时期;6.1—2.0 cal.ka BP降水最少,气候偏干;2.0—0 cal.ka BP降水逐渐增多,气候湿润。整个全新世阶段太湖东南岸受海侵影响的可能性较低。区域对比结果表明,中晚全新世太湖流域沉积记录与邻近地区其他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具体表现为中全新世气候趋于干旱,2.0 cal.ka BP以来气候湿润。进一步将太湖流域环境代用指标与太阳辐射和厄尔尼诺频次记录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气候受控于太阳辐射和厄尔尼诺频次变化,且二者存在不同的主导和耦合阶段。太阳辐射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着太湖地区早中全新世气候,2.0 cal.ka BP以来气候呈现厄尔尼诺态,厄尔尼诺频次增强平衡了太阳辐射减弱对季风区降水的影响,成为太湖地区气候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全新世 RB/SR 气候变化 太阳辐射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湘西全新世大熊猫亚化石的首次发现
7
作者 童光辉 刘立 +2 位作者 李永项 王文哲 蔡杏琳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247,共6页
报道并描述了来自湖南湘西的大熊猫头部骨骼亚化石新材料。该材料发现自海拔1200m的八面山的一个岩溶洞穴中,AMC碳十四同位素年龄测定为2800±30BP。大熊猫在更新世期间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现在则被限制并孤立在中... 报道并描述了来自湖南湘西的大熊猫头部骨骼亚化石新材料。该材料发现自海拔1200m的八面山的一个岩溶洞穴中,AMC碳十四同位素年龄测定为2800±30BP。大熊猫在更新世期间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现在则被限制并孤立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的6座山脉中。这是大熊猫现生种在湖南湘西的首次发现,将其在全新世中国南部的地理分布向东扩展到了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将其近期的海拔分布范围向下扩展到1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湘西 八面山 全新世 大熊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地貌法的滇中引水工程区全新世断裂活动强度空间差异性研究
8
作者 魏英豪 陈素娟 +5 位作者 王学良 王俊飞 金超 郭松峰 李兆 田乙茜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307,共15页
滇中引水工程是缓解滇中地区资源型缺水的重要跨区域调水工程。由于工程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深大断裂发育,确定工程区全新世断裂及其各段的空间差异性成为了工程勘察亟需回答的地质问题之一。鉴于传统活动断裂勘察存在周期长、效率低以及... 滇中引水工程是缓解滇中地区资源型缺水的重要跨区域调水工程。由于工程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深大断裂发育,确定工程区全新世断裂及其各段的空间差异性成为了工程勘察亟需回答的地质问题之一。鉴于传统活动断裂勘察存在周期长、效率低以及露头不典型、代表性差等缺点,本研究基于构造地貌法,选取5个地貌指标作为计算因子,包括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形状指数(BS)、流域不对称指数(AF)、标准化河流坡降指数(SLK)及山前曲折度(SMF)。我们选择4条沿线流域较为发育的全新世断裂进行构造活动强度空间差异性研究,并讨论了降雨、岩性等非构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同时,在野外踏勘基础上,尝试通过断层活动速率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主要结论如下:1)断裂带各段流域处于不同的地貌演化阶段,F1-1段和F3-1段流域较年轻,而F1-3段、F2-1段、F2-2段及F3-2段流域次之,F1-2段、F2-3段和F4段流域相对较老。2)通过相对构造活动强度(Iat)所揭示的4条全新世断裂的构造活动强度为:F1>F3>F2>F4。此外,F1呈现出南北强、中间弱的特点,F2则在南部基岩山段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盆地部分则较弱,而F3和F4整体呈现出中等的活动强度和弱的活动性。降雨和岩性对Iat空间分布无整体性影响,构造因素为主要因素。3)基于构造地貌法得出的断裂带沿线流域的相对构造活动强度与活动速率、地震活动性变化趋势相一致,印证了以相对构造活动强度分析断裂活动强度空间差异性的可行性。其可以用来定位构造活跃区段,快速确定典型露头,提高勘察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引水 构造地貌 全新世断裂 相对构造活动强度 空间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盆地黄土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变化
9
作者 陈杰 尹佳男 田庆春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424,共10页
选择临汾盆地陶寺遗址附近中梁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磁化率、元素含量等的变化,结合AMS14C测年,重建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EASM)演化过程。认识如下:(1)中梁剖面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变化记录了自16 ka B.P.以来一系... 选择临汾盆地陶寺遗址附近中梁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磁化率、元素含量等的变化,结合AMS14C测年,重建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EASM)演化过程。认识如下:(1)中梁剖面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变化记录了自16 ka B.P.以来一系列短尺度气候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YD)和10.2 ka B.P.、9.2 kaB.P.、4.2 ka B.P.降温事件,但8.2 ka B.P.降温事件在该区的记录并不明显,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特征,但同时也受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2)东亚夏季风EASM在(16.6—6.0) ka B.P.持续增强,(7.6—6.0) ka B.P.达到最盛,6 ka B.P.以后呈现波动减弱的趋势;(3)东亚夏季风EASM在早全新世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滞后性,全新世中期与太阳辐射变化基本一致,表明东亚夏季风总体上受太阳辐射驱动,同时也受到北高纬冰盖的调控;冰盖以及冰川融水注入大西洋引起的北大西洋径向环流(AMOC)的减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导致出现如新仙女木事件和9.2 ka B.P.东亚夏季风明显减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盆地 黄土沉积 东亚夏季风 全新世 末次冰消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GTs揭示的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夏达错晚全新世古水文波动历史
10
作者 李秀美 王芸 +4 位作者 范宝伟 刘苏涛 王一涵 闫军辉 王明达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0-1080,共11页
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导致区域水文过程和能量平衡发生显著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青藏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重建该区湖泊古水位变化,并探究... 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导致区域水文过程和能量平衡发生显著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青藏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重建该区湖泊古水位变化,并探究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对妥善应对高原地区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西部人类活动遗址边缘的夏达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湖泊沉积物中的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DGTs)进行分析,基于crenarchaeol在isoGDGTs中的相对丰度重建了夏达错地区晚全新世的古水位波动记录;结合湖芯GDGTs重建的温度记录以及粪甾烷醇重建的人类活动记录,探究晚全新世夏达错流域水文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4700—950 cal a BP期间,湖泊水位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750 cal a BP、2220 cal a BP和1000 cal a BP左右观察到了3个较高的湖平面;在950 cal a BP左右湖水位突然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约300 cal a BP达到最低值。(2)夏达错地区过去4700年的水文变化主要受控于印度夏季风强度变化,与降水和温度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3)夏达错地区湖泊水位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湖泊水位的急剧上升和频繁波动可能会导致流域人口数量的降低。本研究可以丰富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晚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资料,为人类有效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GTs 夏达错 晚全新世 古水文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中上游流域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1
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1 位作者 李瑜琴 庞奖励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6,共11页
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其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急需超长时间尺度河流洪水水文学数据资料的支撑。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的研究,为淮河流域全新世洪水水文数据发掘提供了重要途径。利用河流地貌学、沉积学、... 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其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急需超长时间尺度河流洪水水文学数据资料的支撑。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的研究,为淮河流域全新世洪水水文数据发掘提供了重要途径。利用河流地貌学、沉积学、水文学和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获取淮河中上游全新世万年来实际发生过的特大暴雨洪水事件的沉积学记录,采用多种水文模型模拟恢复与检验,获得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水位和流量数据。淮河干流桐柏东段基岩峡谷的研究发现,过去10 000 a以来发生多次特大洪水事件,尤其是发生在3.1 ka B.P.和1.5 ka B.P.时期的古洪水事件,洪峰水位最高,洪峰流量可达14 300~16 000 m^(3)/s,淮河支流汝河遂平段的调查研究和测年断代表明,在(12.0-11.2) ka B.P.、(4.2-4.0) ka B.P.和(3.2-3.0) ka B.P.,分别发生过3期古洪水事件。而支流沙河在(1.45-1.55) ka B.P.发生过特大泛滥洪水事件,对应于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严重气候恶化阶段。这些时段处在全球性气候事件、气候恶化或气候转折阶段。在这些时段,季风状态极其不稳定,变率增大,导致气候异常,极端性变化频繁,既有严重干旱,又有特大洪水事件发生。因此,在全新世来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水事件并不必然的与温暖湿润气候阶段相联系。这些研究丰富了高分辨率气候水文事件的内涵,对于深刻理解区域气候水文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全新世 古洪水事件 沉积学记录 古洪水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东海7000年以来海岸线和海底沉积物厚度的演变
12
作者 程鹏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6-460,共15页
[目的]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渤、黄、东海西部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陆架区发育了多个沉积体系,但这一区域的古岸线和海底沉积物厚度的演变还没有全面认识.[方法]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整理恢复渤、黄、东海自7000年来的12条古岸线,同时通... [目的]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渤、黄、东海西部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陆架区发育了多个沉积体系,但这一区域的古岸线和海底沉积物厚度的演变还没有全面认识.[方法]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整理恢复渤、黄、东海自7000年来的12条古岸线,同时通过收集钻孔数据,估算古岸线同时期的海底沉积厚度.[结果]渤海西部的成陆过程在宋代黄河改道后趋于稳定,自公元1855年黄河回归渤海后,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形成现代海岸线.苏北中部的成陆过程在汉代基本达到稳定,黄河在苏北入海导致岸线快速向海推进,自黄河再次改道后,废黄河口岸线受侵蚀后退,形成现代岸线.长江三角洲以江心洲并入北岸的形式向东南方向发展,河口逐渐变窄,发育速度逐渐加快.长江和黄河的入海泥沙在黄河口、山东半岛沿岸、苏北、长江口及浙闽沿岸形成了主要的沉积区,以长江三角洲的沉积厚度最大.[结论]本文构建了渤、黄、东海西部古岸线和沉积物厚度数据集,可为全新世海洋沉积过程和环境变迁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东海 海岸线演变 陆架沉积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RAPID UPLIFT AND EROSION IN TIBET: CONSTRAINTS FROM COSMOGENIC EXPOSURE AGE DATA
13
作者 Kewal K.Sharma (Wadia Institute of Himalayan Geology Gen. Mahadev Singh Road, Dehra Dun,Indi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27-328,共2页
Tibet is the largest and highest plateau on the Earth (having 82% of the world’s land surface area falling >4km above sea level) attributed to the India and Asian convergence tectonics. Recently, high\|resolution ... Tibet is the largest and highest plateau on the Earth (having 82% of the world’s land surface area falling >4km above sea level) attributed to the India and Asian convergence tectonics. Recently, high\|resolution digital topography data (Fielding et al., 1994) confirmed the earlier observations about flat erosional surface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lateau (Jujin, et al., 1995) and suggested extraordinary flatness at a wide range of scales. Muc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cross different accreted terranes has shallow slopes between 5°~10° and variation in relief of about 1 km, except in its marginal parts (Himalayan ranges; Kunlun mountains) where rough and high topography with intense fluvial dissections (variations in relief up to 7km) is quite frequent. However, in the southern and south\|central part of the plateau along the Pliocene\|Quaternary grabens, slopes generally steep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cosmogenic 10 Be exposure ages Pleistocene holoce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LOCENE SALINE SEDIMENTARY RECORD IN TIBETAN DONG CO(LAKE) AND ITS SIGNIFICANCE ON PALAEOCLIMATE
14
作者 Wei Lejun 1,2 ,Zheng Mianping 2,3 2.Open Laboratory of Saline Lake Resources &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37,China 3.Institute of M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78-378,共1页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study of Holocene borax\|bearing mirabilite beds of Dong Co(lake) two sections, DZ01 and DZ02, in the center of North\|Tibetan Plateau,combined with dating of 14 C, applied the...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study of Holocene borax\|bearing mirabilite beds of Dong Co(lake) two sections, DZ01 and DZ02, in the center of North\|Tibetan Plateau,combined with dating of 14 C, applied theory and method of comparative salinology,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palaeoclimate framework of Dong Co during early\|middle Holocene, and reckoned the range of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Furthermore, after completing regional analogue, discovered that the palaeoclimate environment is fully comparative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synchronous lake\|water retreating trace of Zhaduixiong spits in Zabuye Lake basin, with palaeoclimate changes recorded by pollen in adjacent Zabuye Lake, with Holocene plaeoclimate environment indicated by drilling\|hole in Bangong Co,with palaeoclimate significance traced by δ 18 O value in Qinghai Lake and Siling Co and with the palaeoclimate framework during the 5th Level Arid (Salinization) Extension Period of Quaternary arid center of We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 Co Tibet holocene sedimentary record palaeoclimate change 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古海岸线重建与琼州海峡演化
15
作者 王超群 莫位明 +2 位作者 胡健民 张磊 胡道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0-2410,共11页
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 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新近纪—早更新世早期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峡湾和全新世琼州海峡四个演化阶段。古近纪北部湾形成NEE向互不连通的断陷盆地并充填河—湖相沉积,渐新世晚期海水间歇性入侵北部湾古湖并连通孤立的断陷盆地;中新世早—中期(23.3~10.4 Ma)南海西北部海岸线快速后退,北部湾古湖演变为古琼州海峡,中新世晚期—上新世(10.4~2.58 Ma)海岸线继续后退形成宽阔的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早期海退及火山喷发导致古琼州海峡萎缩;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气候频繁波动控制了峡湾与陆地的不断转化,而末次盛冰期大幅度海退直接导致北部湾—雷琼地区从海转陆;15~12 ka BP以来海岸线快速后退并在12~11 ka BP期间短暂停留,北部湾再次由陆转海,之后海平面继续上升,琼州海峡于11 ka BP自西向东完全打开,至6 ka BP海平面达到现今海平面以上2 m左右,现今海陆格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岸线重建 古雷琼海峡 全新世琼州海峡 新生代 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 雷琼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以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锐 赵林 +3 位作者 谢远云 刘立新 吴少强 臧淑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991-8002,共12页
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为此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岩芯孢粉证据,利用AMS14C测年技术,重建了区域3500 cal a BP以来植被与气候历史,并与其他古气候指标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区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500—290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孕育期;2900—22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蒿属为主,气候温暖潮湿成为泥炭发育启动期;2250—16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桦属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寒冷湿润成为泥炭发育旺盛期;1650—11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和蒿属为主,气候寒冷干燥成为泥炭发育减缓和停滞期;1150—750 cal a BP阔叶林和湿地植被扩张,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发育再次启动期,完成由富营养沼泽到中营养沼泽类型的转变;750 cal a BP至今植被以松属、桤木属及莎草科为主,气候寒冷湿润成为泥炭发育再次旺盛期,中营养沼泽开始向贫营养沼泽类型过渡。造成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的主导因素并不是地质地貌变动和人类活动,而是来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下多年冻土环境的改变,因此气候变化才是影响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的主动力,未来多年冻土泥炭地变化取决于全球气候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孢粉 晚全新世 多年冻土 泥炭地演化 气候与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揭示的全新世以来水文气候演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晨晨 吴立 +8 位作者 马春梅 管后春 汪勇 徐仪红 池建宇 路曙光 杨保东 胡晓思 罗文菁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3-1665,共13页
在建立巢湖西岸古湖盆中心SZK1507孔湖相岩芯可靠地层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钻孔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F1反映了流域侵蚀能力的强弱程度,主成分F2对流域化学淋溶强弱程度反应敏感,主成分F3则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 在建立巢湖西岸古湖盆中心SZK1507孔湖相岩芯可靠地层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钻孔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F1反映了流域侵蚀能力的强弱程度,主成分F2对流域化学淋溶强弱程度反应敏感,主成分F3则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并结合Rb/Sr值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区域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水文气候演变。结果表明,水文气候演变过程可以分为7个阶段,阶段Ⅰ(约10.8 cal.ka B.P.—9.9 cal.ka B.P.)、阶段Ⅲ~V(约9.3 cal.ka B.P.—4.2 cal.ka B.P.)气候较为湿润,巢湖水位较高;阶段Ⅱ(约9.9 cal.ka B.P.—9.3 cal.ka B.P.)与阶段VI(约4.2cal.ka B.P.—2.3 cal.ka B.P.)整体上降水减少,湖面收缩,水位降低,气候偏干;阶段VII(约2.3 cal.ka B.P.以来)区域气候波动较大,干湿交替,总体呈现变干的趋势;9.3 cal.ka B.P.、8.2 cal.ka B.P.和4.2 cal.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此沉积记录中也有体现。将巢湖湖相沉积11 cal.ka B.P.以来的Ti元素强度、主成分F1和Rb/Sr值与全新世以来的30°N夏季太阳辐射量、Cariaco盆地Ti含量、ENSO活动指数等进行对比,发现研究区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热带辐合带(ITCZ)平均纬度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活动频率等因素。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降低,ITCZ南移,ENSO活动频率增加,夏季风势力减弱,促使了9.3 cal.ka B.P.等干冷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将为理解东亚季风区全新世以来季风和水文气候演变的关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湖相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全新世 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培杰 胡利民 +5 位作者 闫天浩 王厚杰 毕乃双 王楠 张洋 吴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记录连续,是重建过去周边流域变化与黄海海洋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目前围绕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有机碳的研究工作多局限于通过表层沉积物揭示其现代分布特征,对于该泥质区长时间尺度沉积有机碳埋藏...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记录连续,是重建过去周边流域变化与黄海海洋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目前围绕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有机碳的研究工作多局限于通过表层沉积物揭示其现代分布特征,对于该泥质区长时间尺度沉积有机碳埋藏过程与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北黄海西部泥质区W03岩芯的总有机碳指标,重建了全新世以来北黄海西部沉积有机碳的埋藏特征,探讨了气候及海洋环境变化对北黄海西部沉积有机碳埋藏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的停滞期(10.3~9.8 cal.kaBP),发育硬质黏土层,有机碳以陆源输入为主(60.7%),动荡的沉积环境导致总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含量仅为0.22%;海平面上升期(9.8~7.0 cal.kaBP),海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加(47.7%),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有利于该时期有机碳的埋藏;高海平面以来(7.0 cal.kaBP至今),黄海环流体系逐渐形成,陆源有机碳输入随着东亚冬季风驱动的沿岸流强度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海源有机碳的贡献继续增加(50.0%),总有机碳的含量升高至0.58%。北黄海西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和海洋环流体系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区 全新世 沉积有机碳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全新世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波动:基于NDQK5岩芯介形类化石记录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宝岩 彭博 +5 位作者 王继龙 于俊杰 周保春 赵泉鸿 李保华 王亚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5,共13页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2~6.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海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约在8.2~7.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9~7.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4~7.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海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2~7 ka BP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德 东海 MIS 1 中全新世高海平面 介形类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山不同泥炭地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信息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武政 张彦 +2 位作者 杨平 孙东耀 仝川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3-742,共10页
本文以中国西北阿尔泰山铁力沙汗和哈拉萨孜泥炭地为研究对象,结合AMS^(14)C年代框架,高分辨率测定两处泥炭地柱芯中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分析中国西北高山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历史沉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铁力沙汗和... 本文以中国西北阿尔泰山铁力沙汗和哈拉萨孜泥炭地为研究对象,结合AMS^(14)C年代框架,高分辨率测定两处泥炭地柱芯中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分析中国西北高山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历史沉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铁力沙汗和哈拉萨孜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通量分别为22.74~76.92 g/(m^(2)·a)和18.60~198.38 g/(m^(2)·a)。与铁力沙汗相比,哈拉萨孜泥炭中矿物元素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表现为早全新世和早−中全新世时期粉尘通量较高,中全新世后粉尘通量较低,更能代表区域粉尘活动历史变化。阿尔泰地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粉尘通量高于季风区,且在中全新世后通量下降的特征,与季风区泥炭记录的高粉尘通量的结论相反。粉尘来源和气候环境是导致不同区域粉尘通量变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西北干旱区粉尘源区的湿度和温度通过影响植被覆盖状况,对区域大气沉降过程产生影响,但局地环境和冻土变化差异,也会导致区域内不同载体记录的大气粉尘信息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对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区域大气环境变化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具有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阿尔泰山 泥炭 全新世 粉尘通量 大气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