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 被引量:73
1
作者 周涛发 王世伟 +4 位作者 袁峰 范裕 张达玉 常印佛 Noel CWHITE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1-288,共18页
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发现对斑岩成矿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陆内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发育多个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如铜山口Cu-Mo矿床、鸡冠嘴Cu-Au矿床、白云山Cu矿、城门山Cu-Mo矿床、武山Cu-Mo矿... 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发现对斑岩成矿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陆内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发育多个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如铜山口Cu-Mo矿床、鸡冠嘴Cu-Au矿床、白云山Cu矿、城门山Cu-Mo矿床、武山Cu-Mo矿床、丰山洞Cu-Au矿床、丁家山Cu矿、洋鸡山Au矿、沙溪Cu-Au矿床、冬瓜山Cu-Au矿床、舒家店Cu矿床和安基山Cu矿床等。本文选取成矿带内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对其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含矿斑岩、脉体特征和围岩蚀变)、成岩成矿年代、成矿岩体的岩石化学和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于燕山期陆内造山过程,成矿斑岩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149~105Ma之间,进一步可以分为早、中、晚三阶段:149~135Ma、133~125Ma和123~105Ma,三阶段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成矿带中的断隆区,早阶段(149~135Ma)和晚阶段(123~105Ma)多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化,中阶段(133~125Ma)矿化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化。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斑岩型矿床的含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大部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源自富集地幔的岩浆和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源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对成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混入使得混合岩浆富水、硫和金属(Cu、Au)等。进一步通过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对比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斑岩型矿床一般不发育高级泥化岩帽(advanced argillic liithocaps)以及浅部的高-中硫矿化蚀变系统,含矿岩浆源区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成岩成矿作用 成岩成矿模式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陆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被引量:139
2
作者 周涛发 范裕 +1 位作者 王世伟 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353-3372,共20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成矿带之一,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的相关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形成了一系列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重点论述了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成矿带的...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成矿带之一,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的相关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形成了一系列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重点论述了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成矿带的成矿模式。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总结工作:(1)将成矿带的构造要素突破以往按构造单元分解的做法,确立跨构造单元的"复合构造系统",结合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特点,重新确定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范围,并对成矿亚带进行了重新划分;(2)收集汇总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最新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3)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总结归纳了沿基底结合带复活的网状断裂系统,阐明了成矿带的控矿构造格架,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成因规律;(4)补充和完善了断隆区和断凹区的成矿模式,并初步构筑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综合成矿模式。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主体成岩成矿作用总体上分为走滑挤压阶段(146~135Ma)、走滑引张阶段(135~126Ma)和拉张伸展阶段(126~123Ma)等三个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作用导致的壳幔过程,引发含元古代弧岩浆岩源区活化和中生代的构造活化("双活化")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成矿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卫星数据的南陵—宣城矿集区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3
作者 殷梦杰 赵萍 +2 位作者 朱翠翠 申鹏举 赵月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54-1262,共9页
文章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南陵—宣城矿集区为研究区,分析Sentinel-2卫星数据波段和研究区主要蚀变矿物光谱特征对应关系,在对植被、水体、建筑物等干扰信息去除的基础上,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和波段比... 文章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南陵—宣城矿集区为研究区,分析Sentinel-2卫星数据波段和研究区主要蚀变矿物光谱特征对应关系,在对植被、水体、建筑物等干扰信息去除的基础上,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和波段比值法进行铁染异常、Al—OH异常、Mg—OH异常及碳酸盐异常信息提取,并通过与研究区已知矿点的叠加分析,与Landsat 8卫星遥感数据提取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在植被覆盖度较高区域,Sentinel-2卫星数据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受混合像元影响更小,对于高密度植被信息提取具有较大优势,在干扰信息去除的过程中保留的有效信息更多;从Sentinel-2、Landsat 8卫星数据提取的蚀变异常信息与已知矿点的相关比率分别为69.14%、47.43%,Sentinel-2卫星数据蚀变提取精度优于Landsat 8卫星数据。研究结果可为植被覆盖度较高区域矿产资源遥感调查提供参考,为南陵—宣城矿集区找矿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卫星数据 Landsat 8卫星数据 蚀变信息 主成分分析(PCA)法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