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e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Ni catalysts for steam methane reforming in a micro-channel reactor 被引量:4
1
作者 Bozhao Chu Nian Zhang +2 位作者 Xuli Zhai Xin Chen Yi Che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93-600,共8页
Milliseconds process to produce hydrogen by steam methane reforming (SMR) reaction, based on Ni catalyst rather than noble catalyst such as Pd, Rh or Ru, in micro-channel reactor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 Milliseconds process to produce hydrogen by steam methane reforming (SMR) reaction, based on Ni catalyst rather than noble catalyst such as Pd, Rh or Ru, in micro-channel reactor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in recent years. This work aim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nickel-based catalyst by the introduction of additives, i.e., MgO and FeO,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method on the micro-channels made of metal-ceramic complex substrate. The prepared catalysts were tested in the same micro-channel reactor by switching the catalyst pla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tested catalysts Ni-Mg catalyst had the highest activity, especially under harsh conditions, i.e., at high space velocity and/or low reaction temperature. Moreover, the catalyst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were stable during the 12 h on stream test even when the ratio of steam to carbon (SIC) was as low as 1.0. The addition of MgO promoted the active Ni species to have a good dispersion on the substrate, leading to a bett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SMR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production steam methane reforming (SMR) nickel-based catalysts MgO promoter millisecond reaction micro-channel re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sonic gas passing through a circular micro-channel under different inflow conditions
2
作者 Guang-Ming Guo Qin Luo +1 位作者 Lin Zhu Yi-Xiang Bian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70-283,共14页
Gas flow in a micro-channel usually has a high Knudsen number. The predominant predictive tool for such a microflow is the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DSMC) method, which is used in this paper to investigate primary... Gas flow in a micro-channel usually has a high Knudsen number. The predominant predictive tool for such a microflow is the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DSMC) method, which is used in this paper to investigate primary flow properties of supersonic gas in a circular micro-channel for different inflow conditions, such as free stream at different altitudes, with different incoming Mach numbers, and with different angles of attack.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ltitude and free stream incoming Mach number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whole micro-channel flow field, whereas the angle of attack mainly affects the entrance part of micro-channel flow field.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 behi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s also presen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thr free stream would be partly prevented from entering into micro-channel.Meanwhile, the gas flow in micro-channel is decelerated,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angle of attack also decelerates the gas flow. In contrast, gas flow in micro-channel is accelerated as free stream incoming Mach number increases. A noteworthy finding is that the rarefaction effects can become very dominant when the free stream incoming Mach number is low. In other words, a free stream with a larger incoming velocity is able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the rarefaction effects on gas flow in the micro-cha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fied FLOW micro-channel mass FLOW VELOCITY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ersal current observed in micro-and submicro-channel flow under non-continuous DC electric field
3
作者 段一飞 马宏伟 +7 位作者 高泽阳 王凯歌 赵伟 孙聃 王归仁 李俊杰 白晋涛 顾长志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81-490,共10页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biochips and bio-sensors, electrokinetic mechanisms are commonly employed to manipulate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bio-molecules. To accurately and flexibly control the mov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biochips and bio-sensors, electrokinetic mechanisms are commonly employed to manipulate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bio-molecules. To accurately and flexibly control the movement of single molecule within micro-/submicro-fluidic channe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signals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flow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ased on a three-electrode system. The current response of micro-/submicro-fluidic channels filled with different electrolyte solutions in non-continuous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are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ere always exists a current reversal phenomenon, which is an inherent property of the current signals in micro/submicro-fluidics Each solution has an individual critical voltage under which the steady current value is equal to zer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eady current and external applied voltage follows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All these result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overpotentials of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 on the electrodes. These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functional micro/nano-scale fluidic sensors and biochi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nano-fluidic channel reversed-current phenomenon critical voltage steady current over-potential electric double lay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半球谐振陀螺电极间隙高精度检测与调整方法
4
作者 王大志 胡鑫 +3 位作者 李义康 刘犇 王曦 梁世文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8,共7页
微半球谐振陀螺的电极间隙一致性直接影响陀螺的输出性能,为满足陀螺的高精度间隙调整,利用静电电容检测的方法对电极间隙进行表征,并通过精密位移调节陀螺电极间隙。构建了陀螺装配误差模型,仿真分析装配误差对周向静电电容的影响,设... 微半球谐振陀螺的电极间隙一致性直接影响陀螺的输出性能,为满足陀螺的高精度间隙调整,利用静电电容检测的方法对电极间隙进行表征,并通过精密位移调节陀螺电极间隙。构建了陀螺装配误差模型,仿真分析装配误差对周向静电电容的影响,设计开发了高精度多通道电容同步检测电路,测量精度误差<1.8%,重复测试偏差<6%,实现了静电电容的高精度测量。搭建了高精度陀螺装配实验平台,基于采集的周向电容,微调电极间隙,降低周向电容的离散程度。最终完成陀螺高精度装配与固定。实验结果表明,陀螺周向间隙误差≤5.6%,周向静电电容标准差为14.47fF,离散系数为5.5%,装配精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半球谐振陀螺 静电电容 间隙调整 多通道电容同步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注浆钢管桩在滑坡应急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金宏 王彤标 +1 位作者 冉章清 张波 《岩土工程技术》 2025年第1期49-54,共6页
微型钢管桩具有造价低、工期短、布置灵活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滑坡治理工程。然而由于微型钢管桩多为大面积成群布桩,注浆施工将对地下水自然排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滑坡治理效果。因此,采用微型钢管桩进行滑坡治理时,应考虑桩群后部坡... 微型钢管桩具有造价低、工期短、布置灵活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滑坡治理工程。然而由于微型钢管桩多为大面积成群布桩,注浆施工将对地下水自然排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滑坡治理效果。因此,采用微型钢管桩进行滑坡治理时,应考虑桩群后部坡体地下水排泄问题。以贵州某天然气管道滑坡应急治理工程为例,通过优化钢管桩平面布置及施工工艺,在桩群之间合理留设地下水排泄通道,有效降低了桩群后部的地下水位,减小了桩后滑坡推力。钢管桩施工完成后,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表明治理方案合理可行,可为类似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钢管桩 滑坡治理 地下水 排水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2纯钛薄板微流道液压成形工艺研究
6
作者 徐勇 高明宇 +2 位作者 解文龙 张士宏 苏宗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11-1519,共9页
双极板是氢燃料电池的重要部件之一,钛作为金属双极板基材有诸多优势,但钛的成形性能差、回弹较为严重,本文以0.1 mm TA2纯钛薄板微流道液压成形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纯钛微结构变形行为,分析工艺参数对微... 双极板是氢燃料电池的重要部件之一,钛作为金属双极板基材有诸多优势,但钛的成形性能差、回弹较为严重,本文以0.1 mm TA2纯钛薄板微流道液压成形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纯钛微结构变形行为,分析工艺参数对微流道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为液压成形钛双极板提供参考。建立了TA2纯钛薄板微流道液压成形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与试验件的轮廓及厚度分布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液体压力、加载速率和脉动加载对微流道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流道液压成形过程中材料应变路径为平面应变,且上圆角位置最容易破裂;加载速率对微流道成形影响不大,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成形深度略有下降,但是变化不大,仅有3%;脉动加载路径能够提高材料的流动变形能力,在均为临界破裂情况下,相比较线性加载路径成形深度有较高的提高,可达232.2μm,提高幅度为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2 微流道 液压成形 脉动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衍生T形槽干气密封稳态性能研究
7
作者 丁雪兴 江安迪 +2 位作者 王世鹏 丁俊华 蒋海涛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105-112,共8页
目的 设计具备双向旋转特点的动压型干气密封端面结构,并展现良好的开启性能,以T形槽为优化对象,衍生出一种新型槽型结构。方法 借助有限元软件,计算并对比经典T形槽与衍生槽型在流场特性和稳态性能方面的差异,探讨不同参数对2种槽型干... 目的 设计具备双向旋转特点的动压型干气密封端面结构,并展现良好的开启性能,以T形槽为优化对象,衍生出一种新型槽型结构。方法 借助有限元软件,计算并对比经典T形槽与衍生槽型在流场特性和稳态性能方面的差异,探讨不同参数对2种槽型干气密封稳态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衍生槽型的密封机理。结果 衍生槽型的开启力高于经典T形槽,泄漏率也会增加。随着工况参数的升高,2种槽型的稳态性能参数近似线性增加,且差异逐渐增大,最小差异达到6.6%。随着槽深的增加,泄漏率方面的差距在逐渐减小,为扩大衍生槽型的控漏效果,槽深应>5μm。开设有引流槽型结构的衍生槽型稳态性能顺序为发散型>直口型>收敛型,但在文中的工况下,数值差别较小,最大仅为1.2%。结论 相比于经典T形槽,衍生槽型具有更强的动压效应,开启性能明显提升。另外,通过开设不同形式的引流槽可以改变气膜的流动特性和干气密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形槽干气密封 微槽流动 衍生结构 仿真计算 增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内流动传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浩腾 崔凯路 +3 位作者 张子涛 吴越 何坤 晏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102,共11页
为探究微肋与二次通道复合结构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增强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雷诺数下6种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内的压降、流场结构、摩擦系数、基底温度、相对努赛尔数和综合流动换热性能,并与矩形光滑微通道和无... 为探究微肋与二次通道复合结构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增强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雷诺数下6种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内的压降、流场结构、摩擦系数、基底温度、相对努赛尔数和综合流动换热性能,并与矩形光滑微通道和无肋二次通道微通道的流动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流动特性方面,引入二次通道结构对微通道内的压降损失和相对摩擦系数没有影响,但引入微肋结构会产生节流效应并诱发漩涡结构,导致微通道内的压降损失增大3~10倍;在传热特性方面,引入二次通道结构能够强化换热,在二次通道结构基础上增加微肋结构能进一步增强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相比于矩形光滑微通道和无肋二次通道微通道,复合微通道换热器的基底温度最高下降13.52 K,相对努塞尔数最高增大35.36%;在综合性能方面,对于所研究的6种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前三角肋复合微通道具有最优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并具有高流速、低泵功率、低热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复合微通道 二次通道 微肋 流动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雷达大功率固态发射机的结构与散热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石永安 王猛 +1 位作者 刘卫刚 李世宗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1,共5页
介绍了某雷达大功率固态发射机的结构布局及散热设计,并给出了关键部件的焊接及加工工艺方法。根据功放组件、供电电源及微波合成波导的热耗大小及分布形式,确定了整机液冷散热的热控方式,并进行了散热仿真分析。首先,基于热平衡方程计... 介绍了某雷达大功率固态发射机的结构布局及散热设计,并给出了关键部件的焊接及加工工艺方法。根据功放组件、供电电源及微波合成波导的热耗大小及分布形式,确定了整机液冷散热的热控方式,并进行了散热仿真分析。首先,基于热平衡方程计算得到单独模块散热所需的冷却液流量,并据此对冷板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然后,将各自冷板等效为独立的二端口流阻器件,在Flomaster中建立整个热控系统的一维流体分配模型,得到分流板的关键结构设计变量;最后,通过FloEFD软件并结合工程实际对整机进行散热仿真分析,得到发射机各器件及组合的表面温度分布云图。结果表明,功放组件芯片的最高温度及温度一致性均满足使用要求,从而验证了整机结构和散热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射机 散热设计 微通道 流量分配 真空钎焊 手工钎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结构形式小通道液冷板散热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晟 金大元 +1 位作者 江雄 万云 《电子机械工程》 2024年第2期30-33,38,共5页
小通道冷板作为一种有效的热控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热管理领域。文中以通道特征尺寸为2 mm的串行、并行以及射流冲击/小通道混合液冷板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取这3种结构形式冷板的极限散热能力和流动阻力损失的差异。... 小通道冷板作为一种有效的热控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热管理领域。文中以通道特征尺寸为2 mm的串行、并行以及射流冲击/小通道混合液冷板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取这3种结构形式冷板的极限散热能力和流动阻力损失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冷却工质流量条件下,3种冷板的散热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串行通道、射流冲击/小通道混合液冷板、并行通道;串行通道冷板的板内阻力损失明显大于其余两者;在综合考虑压力损失和散热性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热源热流密度条件选择合适的冷板结构,有望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该研究可供小通道液冷板的设计和优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通道 液冷板 热设计 射流冲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3Al-H14薄壁微小通道扁管波形冲压成形尺寸对截面变形的作用规律
11
作者 程传峰 金明 +4 位作者 王项如 朱英霞 程一峰 盘朝奉 王园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5-272,共8页
薄壁微小通道波形扁管是建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组恒温系统的绝佳材料,成形尺寸是影响其冲压成形截面变形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实验验证的3003Al-H14微小通道薄壁扁管的波形冲压-回弹有限元模型。基于所建模型,研究了截面高度、管坯壁厚、... 薄壁微小通道波形扁管是建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组恒温系统的绝佳材料,成形尺寸是影响其冲压成形截面变形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实验验证的3003Al-H14微小通道薄壁扁管的波形冲压-回弹有限元模型。基于所建模型,研究了截面高度、管坯壁厚、内外面相对弯曲半径缩放系数等成形尺寸,对截面变形率和平均截面变形率的作用规律。研究发现:①横截面上边缘孔的截面变形率通常较大,其余孔的截面变形率相对较小且大小一致;纵截面上孔的截面变形率呈现波峰波谷高、中间段低的分布特点。②扁管的截面变形率随着截面高度增大而增大,当截面高度超过4 mm时,扁管内的筋显著弯折,横截面塌陷严重。③扁管的平均截面变形率随着壁厚增大呈指数函数下降;当壁厚等于0.1 mm时,所有截面都畸变严重,而当壁厚超过0.3 mm时,最大截面畸变率下降至24.71%。④内外面相对弯曲半径的缩放系数越大,则内外面的实际弯曲程度越小,平均截面变形率也越小。研究成果对薄壁微小通道波形扁管的精确成形具有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通道管 冲压 薄壁件 成形尺寸 截面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道冷却的水卡式量热计结构优化与试验分析
12
作者 文鹏 陈连忠 +1 位作者 陈丁 陈智铭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9-996,共8页
高声速飞行器再入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气动加热环境,最高气流温度可达上万摄氏度,常用量热计在如此高的气流温度下,缺乏良好的热流测试性能和热负荷生存能力。为解决地面试验中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表面高热流的连续、精准测量难题,研发了一... 高声速飞行器再入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气动加热环境,最高气流温度可达上万摄氏度,常用量热计在如此高的气流温度下,缺乏良好的热流测试性能和热负荷生存能力。为解决地面试验中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表面高热流的连续、精准测量难题,研发了一种基于微流道冷却的新型水卡式量热计,其内部微型流道结构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通过数值仿真,确定了新型水卡式量热计的微流道尺寸与布局,与同一冷壁热流的传统水卡式量热计相比,其核心区域温升降低近50%,验证了微流道水卡式量热计在极端热环境下的测试能力和生存能力。电弧加热射流试验结果表明:微流道水卡式量热计可以同步测量压力、温度、热流数据,实现了高温流场参数的集成化辨识,并具有良好动态响应特性;最大热流测量值超过18 MW/m^(2),测量绝对偏差和平均偏差分别控制在3.44%与±1.7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学计量 微流道冷却 水卡式量热计 3D打印 电弧加热射流 集成化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5-三碘基咪唑在微通道式反应器中的硝化反应
13
作者 冯瑞 吴静静 +4 位作者 廉鹏豹 张源 赵芦奎 闫宇民 王建龙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574,I0005,共10页
采用微通道式反应技术,以2,4,5-三碘基咪唑(2,4,5-TII)为原料,分别在20%、50%、65%、98%不同质量分数的硝酸中进行硝化反应,合成2,4,5-三硝基咪唑的咪唑盐(2,4,5-TNI咪唑盐);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光谱(NMR)、元素分... 采用微通道式反应技术,以2,4,5-三碘基咪唑(2,4,5-TII)为原料,分别在20%、50%、65%、98%不同质量分数的硝酸中进行硝化反应,合成2,4,5-三硝基咪唑的咪唑盐(2,4,5-TNI咪唑盐);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光谱(NMR)、元素分析(EA)和熔点测定法等表征了产物结构。结果表明,采用微通道式硝化反应技术时,由2,4,5-TII制备2,4,5-TNI咪唑盐最优工艺条件为:2,4,5-TII与98%硝酸摩尔比为1∶20、在微通道式反应器停留时间6min、反应液温度70~72℃,得率为21.8%。微通道式反应工艺与常规釜式反应工艺相比,具有反应时间短、硝化试剂用量降低、反应温度略有降低、得率略有提高的优点,但也无法完全避免氧化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微通道式反应器 硝化反应 氧化反应 2 4 5-三碘基咪唑 2 4 5-三硝基咪唑的咪唑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甲基-2,4,5-三硝基咪唑的微通道合成技术
14
作者 廉鹏豹 张源 +4 位作者 谷玉龙 吴静静 赵芦奎 曹彩 王建龙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1-548,I0004,共9页
采用微通道式反应技术,分别以1-甲基-2,4-二硝基咪唑(2,4-MDNI)与硝硫混酸硝化反应、2,4,5-三硝基咪唑钾盐(2,4,5-TNIK)与硫酸二甲酯(DMS)甲基化反应,合成了1-甲基-2,4,5-三硝基咪唑(MTNI);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光谱... 采用微通道式反应技术,分别以1-甲基-2,4-二硝基咪唑(2,4-MDNI)与硝硫混酸硝化反应、2,4,5-三硝基咪唑钾盐(2,4,5-TNIK)与硫酸二甲酯(DMS)甲基化反应,合成了1-甲基-2,4,5-三硝基咪唑(MTNI);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光谱(NMR)、元素分析(EA)、熔点等表征了其结构。结果表明,采用微通道反应技术,基于2,4-MDNI硝化工艺的最优条件为:2,4-MDNI和发烟硝酸摩尔比为2∶3、发烟硝酸和20%发烟硫酸体积比为1∶2、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停留时间为12min、反应器中反应液温度为75℃,得率和纯度分别为78.1%和99.2%。基于2,4,5-TNIK甲基化工艺的最优条件为:2,4,5-TNIK、DMS和K2CO3摩尔比为1∶2∶2、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停留时间为20min、反应温度为70℃,得率和纯度分别为71.3%和99.4%。由此可得,微通道式反应工艺与常规釜式反应工艺相比,具有反应时间短、硝化试剂用量少、反应温度略有降低、得率略有提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微通道式反应器 硝化反应 甲基化反应 1-甲基-2 4 5-三硝基咪唑 MTNI 2 4-MD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三维立体集成封装的微流道散热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志模 张爱兵 +1 位作者 汤莲花 朱家昌 《中国集成电路》 2024年第3期82-90,共9页
现代化三维立体集成技术的发展,对电子元器件提出了高密度、集成化和小型化的要求,其内部过高的热流密度成为影响器件长期可靠性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电子产品热管理的地位不断提升,其重要性甚至不下于芯片设计本身。自微流... 现代化三维立体集成技术的发展,对电子元器件提出了高密度、集成化和小型化的要求,其内部过高的热流密度成为影响器件长期可靠性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电子产品热管理的地位不断提升,其重要性甚至不下于芯片设计本身。自微流道散热技术诞生以来,其展现出的优异的散热效果,使其成为高密度集成器件热管理的首选方案,并受到世界范围内研究者广泛关注。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微流道技术演化出几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并出现了十数种不同结构的微流道设计方案。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日新月异的技术,本文进行了系统性的调研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集成 热管理 微流道 电子封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仿生结构的并联微细多通道蒸汽直接接触凝结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超群 李树谦 +2 位作者 周鹏程 樊凯伦 史金雨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2期69-78,共10页
为进一步丰富微细尺度条件下蒸汽直接接触凝结(DCC)流动换热现象的研究,基于哺乳动物动脉或静脉的分支血管树系统,设计了一种具有仿生结构的并联微细多通道模型。在商业软件Fluent上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和凝结双... 为进一步丰富微细尺度条件下蒸汽直接接触凝结(DCC)流动换热现象的研究,基于哺乳动物动脉或静脉的分支血管树系统,设计了一种具有仿生结构的并联微细多通道模型。在商业软件Fluent上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和凝结双阻力模型,进行并联微细多通道的蒸汽直接接触凝结数值模拟,获得了并联多通道中的汽羽形态、温度和压力分布以及凝结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汽羽在水平主管凝结过程中会发生聚并,过冷水会周期性进入各竖直支管且各进入高度接近;压力分布在各竖直支管中存在一定差异;微细尺度下凝结仍发生在汽液界面附近,且每个凝结周期中平均凝结速率在汽羽完全聚并之前达到最大值,约为220 kg/(m3·s),在过冷水进入各竖直支管的过程达到最小值,约为17 kg/(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仿生结构 直接接触凝结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道技术的电磁功能结构防除冰系统流场与传热特性分析
17
作者 陈晓宇 司源 陈龙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0,102,共6页
基于微流道技术的电磁功能结构气热防除冰系统设计与其内/外流场的流体流动行为及传热特性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微流道气热防除冰系统设计,提出了一种流场-传热耦合数值分析方法,以气热空心石英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微流道实现手段,... 基于微流道技术的电磁功能结构气热防除冰系统设计与其内/外流场的流体流动行为及传热特性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微流道气热防除冰系统设计,提出了一种流场-传热耦合数值分析方法,以气热空心石英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微流道实现手段,进行了典型翼面前缘电磁功能结构的流场与传热特性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15℃的外部条件下,基于微流道的防除冰方案具备满足防除冰需求的潜力,为后续进行气热防除冰方案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除冰 微流道 流-热耦合 传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反应器制备纳米硫酸钡的工艺研究
18
作者 武向前 李伟波 高志强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23-25,共3页
利用微通道反应器,以硫酸钠和硫化钡为原料反应并进行纳米硫酸钡粒子制备研究,考察了微通道反应器制备纳米硫酸钡粒子的影响因素,并对产品进行激光粒度检测和TEM测试。结果表明,该法可以制备出平均粒径50~80 nm、分布窄的纳米硫酸钡粒子。
关键词 微通道反应器 纳米粒子 硫酸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集成芯片散热技术研究
19
作者 吴作栋 谭公礼 张方驹 《舰船电子对抗》 2024年第5期95-100,共6页
传统外置散热器传热路径长,热阻大,容易造成热堆叠,影响芯片性能。为解决三维集成芯片功率大、局部热流密度高的问题,采用直接在芯片封装壳体内通液的方式,缩短传热途径,减少传热温差,从而实现芯片温度控制。首先,建立三维集成芯片的散... 传统外置散热器传热路径长,热阻大,容易造成热堆叠,影响芯片性能。为解决三维集成芯片功率大、局部热流密度高的问题,采用直接在芯片封装壳体内通液的方式,缩短传热途径,减少传热温差,从而实现芯片温度控制。首先,建立三维集成芯片的散热路径,进行热阻分析;然后,基于热流耦合仿真计算,对高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进行研究,优化接触热阻;最后,采用微流道技术,进行强化换热,在流量降低65%的情况下,芯片表面温度与冷却液传热温差≤25℃,芯片均温性≤1℃,实现高集成度芯片的高效散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 封装壳体 热流耦合 界面材料 微流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型微细通道内含不凝气蒸汽直接接触凝结数值模拟研究
20
作者 周鹏程 李树谦 +1 位作者 樊凯伦 张存兰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0-60,共11页
利用VOF多相流模型和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结合“双阻力”模型和Fick定律,对微细通道内含不凝气蒸汽的直接接触凝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开展了不凝气对蒸汽直接接触凝结过程中气羽形态、压力分布以及凝结速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VOF多相流模型和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结合“双阻力”模型和Fick定律,对微细通道内含不凝气蒸汽的直接接触凝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开展了不凝气对蒸汽直接接触凝结过程中气羽形态、压力分布以及凝结速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少量不凝气存在的工况,汽液相界面仍呈现周期性变化,随不凝气含量增加,其在汽液界面处聚集形成的不凝气层厚度增加,气羽无周期性变化。此外,随着不凝气含量的升高,压力振荡强度减弱,凝结形成的负压值变小,凝结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直接接触凝结 不凝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