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7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under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被引量:1
1
作者 GAO Ming-zhong GAO Zheng +6 位作者 YANG Ben-gao XIE Jing WANG Ming-yao HAO Hai-chun WU Yan ZHOU Lang WANG Jing-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765-2779,共15页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mechanical behavior,and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under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formations and preventing ...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mechanical behavior,and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under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formations and preventing gas outburst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uniaxial tests,and triaxial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under different soaking times.Moreover,by restoring the stress path and water injec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otective layer indoors,we explored the coal mining dynamic behavior and the evolution of permeabil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water causes the micro-surface of coal to peel off and cracks to expand and develop.With the increase of soaking time,the uniaxial and triaxial strengths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nonlinear trend,and decreased by 63.31%and 30.95%after soaking for 240 h,respectively.Under different water injection pressure conditions,coal permeability undergoes three stages during the mining loading process and ultimately increases to higher values.The peak stress of coal,the deviatoric stress and strain at the permeability surge point all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water injection pressure.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can help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eepage evolution law under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water intrus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PERMEABILITY macro and micro featu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and micro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no-SiO_2 strengthened composite coatings towards remanufacturing
2
作者 王红美 刘存龙 +1 位作者 史佩京 徐滨士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5年第S2期190-194,共5页
Nano-SiO2 particles strengthened Ni-based composite coating was designed and prepared on steel substrate. The structures and nanoparticle content of the nano-SiO2/Ni composite coating were determined by SEM, EDS and T... Nano-SiO2 particles strengthened Ni-based composite coating was designed and prepared on steel substrate. The structures and nanoparticle content of the nano-SiO2/Ni composite coating were determined by SEM, EDS and TEM; and the micro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tested by nano-indentat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56% of particles in the solution are dispersed in size of less than 100nm, the content of nanoparticles co-deposited in the coating doubles and structure of the coating is more compact and uniform than that of Ni coating. Nano-SiO2/Ni coating exhibits excellent micro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 nanohard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are 7.81GPa and 198GPa, respectively, which are attributed to finer crystal strengthening,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and high-density dislocation strengthening of nano-SiO2 particles to the composite coa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ANUFACTURING NANO-COMPOSITE coating nano-indentation micro mechanic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 parameter optimal tuning method based on annealing-genetic algorithm for complex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被引量:1
3
作者 贺建军 喻寿益 钟掘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年第4期359-363,共5页
A new searching algorithm named the annealing-genetic algorithm(AGA) was proposed by skillfully merging GA with SAA. It draws on merits of both GA and SAA ,and offsets their shortcomings.The difference from GA is that... A new searching algorithm named the annealing-genetic algorithm(AGA) was proposed by skillfully merging GA with SAA. It draws on merits of both GA and SAA ,and offsets their shortcomings.The difference from GA is that AGA takes objective function as adaptability function directly,so it cuts down some unnecessary time expense because of float-point calculation of function conversion.The difference from SAA is that AGA need not execute a very long Markov chain iteration at each point of temperature, so it speeds up the convergence of solution and makes no assumption on the search space,so it is simple and easy to be implemented.It can be applied to a wide class of problems.The optimizing principle and the implementing steps of AGA were expounded. The example of the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a typical complex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named temper mill shows that AGA is effective and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GA and SAA.The control system of temper mill optimized by AGA has the optimal performance in the adjustable ranges of its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ALGORITHM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annealing-genetic ALGORITHM complex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PARAMETER tuning OPTIMAL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ni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ith a cavity geometry in precombustion chamber for applications in micro/nano satellite hybrid rocket motors
4
作者 Zhiyuan Zhang Hanyu Deng +2 位作者 Wenhe Liao Bin Yu Zai Y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5-66,共12页
The arc ignition system based on charring polymers has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low ignition power consumption and multiple ignitions,which bringing it broadly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of... The arc ignition system based on charring polymers has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low ignition power consumption and multiple ignitions,which bringing it broadly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of micro/nano satellite.However,charring polymers alone need a relatively high input voltage to achieve pyrolysis and ignition,which increases the burden and cost of the power system of micro/nano satellit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Adding conductive substance into charring polymer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conducting voltage which can realize low voltage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 repeated ignition of arc ignition system.In this paper,a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 ignition grain with a cavity geometry in precombustion chamber,which is composed of PLA and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MWCNT)was proposed.The detailed ignition processes were analyzed and two different ignition mechanisms in the cavity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ere revealed.The i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input voltages,ignition grain structures,ignition locations and injection schemes in a visual ignition combustor.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gnition delay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were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oltages applied to ignition grain.Moreover,the incremental depth of cavity shortened the ignition delay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while accelerated the propagation of flame.As the depth of cavity increased from 2 to 6 mm(at 50 V),the time of flame propagating out of ignition grain changed from 235.6 to 108 ms,and values of mean ignition delay time and mean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decreased from 462.8 to 320 ms and 16.2 to 10.75 J,respectively.The rear side of the cavity was the ideal ignition position which had a shorter ignition delay and a faster flame propagation speed in comparison to other ignition positions.Compared to direct injection scheme,swirling injection provided a more favorable flow field environment in the cavity,which was beneficial to ignition and initial flame propagation,but the ignition position needed to be away from the outlet of swirling injector.At last,the repeated ignition characteristic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as also investigated.The ignition delay time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decreased with repeated ignition times but the variation was decreasing grad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nano satellite hybrid propulsion Arc ignition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 Ignition mechanism Ignition characteristic Repeated ign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N基Micro-LED反向漏电流失效机理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伟 张腾飞 王绶玙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9-1546,共8页
针对GaN基蓝光Micro-LED芯片,采用温度应力和电压应力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其反向漏电流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在温度应力下,Micro-LED芯片退化前的反向漏电流主要由多步热辅助隧穿电流构成,且受Poole-Frenkel(PF)隧穿机制影响;电压应力(-85V... 针对GaN基蓝光Micro-LED芯片,采用温度应力和电压应力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其反向漏电流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在温度应力下,Micro-LED芯片退化前的反向漏电流主要由多步热辅助隧穿电流构成,且受Poole-Frenkel(PF)隧穿机制影响;电压应力(-85V)退化后,反向漏电流会随着应力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此时由多步热辅助隧穿电流转换为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机制(SCLC)。通过分析退化前后的能带图得知,长时间的电压应力会发生击穿现象,导致Micro-LED芯片内部电场剧烈变化,电子能够以高能量碰撞到晶格原子,产生大量的载流子,从而增加了非辐射复合率,使得反向漏电流由原来的1.9766×10^(-7)A增大到1.5834×10^(-4)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LED 失效机制 非辐射复合 遂穿通道 反向漏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湖页岩油甜点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洪 冯有良 +7 位作者 杨智 何文军 高之业 李嘉蕊 丁立华 蒋文琦 马国明 赵辛楣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550,共16页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层状含云粉砂岩、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四种岩相类型。层状含云粉砂岩,全孔径储集空间、宏孔体积均最大,分别为1.81 cm^(3)/g、0.51 cm^(3)/g,发育微晶石英晶间孔、长石与碱性矿物溶蚀孔,伴生大量溶蚀缝与构造缝,孔-缝连通性最好;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全孔径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1.32 cm^(3)/g、0.34 cm^(3)/g,以滑石与云母等矿物球形溶蚀孔、有机质孔为主要类型,溶蚀缝局部发育,孔-缝连通性一般;纹层状灰云质页岩与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发育粒内孔、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均以小孔为主,前者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0.49 cm^(3)/g、0.13 cm^(3)/g,后者相应为0.41 cm^(3)/g、0.08 cm^(3)/g,孔-缝连通均较差。风城组岩相储集空间与长英质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云质矿物含量呈负相关,层状含云粉砂岩为优势岩相,其形成受控于沉积-成岩作用:细粒重力流沉积作用保障了高孔渗粉砂质沉积物向深湖输入;碱湖环境硅质的溶蚀、重结晶与成缝作用塑造晶间孔-溶蚀缝优质储集空间。研究结果为类似湖盆页岩油甜点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页岩油储层 微观结构 优势岩相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CT建模的小麦籽粒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任广跃 张帅 +5 位作者 李琳琳 刘文超 曹伟伟 卫新雨 吴向天 段续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0-89,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粒型小麦在挤压破碎过程中的力学行为,探索粒型对小麦力学特性、应力、应变及总变形规律的影响,该研究以含水率为16%的小麦籽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微CT(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建模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精确... 为探究不同粒型小麦在挤压破碎过程中的力学行为,探索粒型对小麦力学特性、应力、应变及总变形规律的影响,该研究以含水率为16%的小麦籽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微CT(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建模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精确构建小麦籽粒的三维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粒型小麦在挤压破碎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应力、应变及总变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粒型与力学响应行为密切相关,较大小麦籽粒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且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籽粒腹沟区域。整体挤压分析表明,不同粒型的小麦裂纹生成规律相似;在腹式和侧式压缩下,裂纹均沿腹沟处产生,并延腹沟向内部延伸,这一结果通过微CT扫描模型的精确建模与有限元模拟得到了验证,同时将小麦颗粒受挤压时的应力应变及总变形分布情况可视化,以表征小麦颗粒在挤压过程中的力学行为。通过微CT扫描小麦压缩后的裂纹与有限元模拟后腹沟处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行对比,从试验与仿真双重角度验证了腹沟区域其特有的结构特征。本研究通过微CT扫描与有限元分析的结合,揭示了小麦腹沟作为力学薄弱区域的结构特性,构建了精准的挤压模型,为优化制粉工艺参数、实现小麦精准低损加工提供了理论模型与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籽粒 力学特性 抗压强度 微CT扫描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高过载硅基差压敏感元件的研制
8
作者 杜立群 李奥奇 +3 位作者 李蒙 杨晓臣 孟祥悦 邱汇烽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为了提高差压传感器的双向过载能力,本文设计了一种梁-群岛错位膜结构差压敏感元件。该敏感元件由梁-群岛硅膜结构和玻璃基底键合而成。其中,梁结构降低了应力集中,群岛结构提高了结构刚度;玻璃基底键合面设计有方形凹槽和圆形通孔,硅... 为了提高差压传感器的双向过载能力,本文设计了一种梁-群岛错位膜结构差压敏感元件。该敏感元件由梁-群岛硅膜结构和玻璃基底键合而成。其中,梁结构降低了应力集中,群岛结构提高了结构刚度;玻璃基底键合面设计有方形凹槽和圆形通孔,硅膜结构和玻璃基底的方形凹槽形成的错位结构进一步降低了最大应力。首先,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双向高过载硅基差压敏感元件的应力分布、敏感元件的满量程输出及最大应力。其次,分析了结构尺寸与爆破压力的关系,采用尺寸优化求解出最大爆破压力下的结构尺寸。最后,通过MEMS硅工艺制作了具有双向高过载的硅基差压敏感元件。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制得的双向高过载硅基差压敏感元件的爆破压力为8.5倍量程,与传统C型膜结构差压敏感元件(爆破压力6.5倍量程)相比,过载能力提高了30.7%。实验结果证明梁-群岛错位膜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差压敏感元件的双向过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 差压敏感元件 有限元 尺寸优化 过载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靶点网络的抗感合剂干预急性肺损伤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9
作者 黄赫 管仲莹 +8 位作者 王德成 朱竟赫 靖博宇 张瑜 刘小虎 关铁发 范英兰 甘雨 赵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7-1460,共14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探究抗感合剂干预急性肺损伤(ALI)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抗感合剂(Kanggan mixture,KGM)干预ALI的靶基因和主要通路;脂多糖(LPS)诱导ALI大鼠模型,运用micro-CT评估活体大鼠体内肺损伤程度,实...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探究抗感合剂干预急性肺损伤(ALI)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抗感合剂(Kanggan mixture,KGM)干预ALI的靶基因和主要通路;脂多糖(LPS)诱导ALI大鼠模型,运用micro-CT评估活体大鼠体内肺损伤程度,实验验证KGM对ALI大鼠的干预作用机制。结果结果显示从KGM中共筛选出190种化学成分、预测出KGM干预ALI的579个潜在靶点,通路204条。抗感合剂中的核心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白桦脂醇、羽扇豆酮,通过作用于TP53、AKT1、SRC、EP300和STAT3等靶点,调控FoxO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展现出抗病毒、抗炎及免疫调节的能力,对急性肺损伤具有干预作用。micro-CT结果提示,抗感合剂可改善ALI大鼠肺纹理增强以及肺损伤,且(吸气相-呼气相)末端肺体积上升。HE和W/D比值结果表明,KGM可改善肺组织损伤,降低肺组织湿/干重比(P<0.01),血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抗感合剂可使ALI大鼠血液WBC(白细胞计数)和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减少(P<0.01),淋巴细胞增加(P<0.05)。实时定量PCR、WES和免疫组化结果提示,KGM可减少ALI大鼠肺组织TP53、AKT1、SRC、EP300和STAT3 mRNA表达量、蛋白分布和蛋白表达量(P<0.05)。结论抗感合剂对急性肺损伤有一定干预作用,主要通过核心靶点STAT3、EP300、SRC、AKT1、TP53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合剂 网络药理学 micro-CT 急性肺损伤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压痕实验的藻白云岩力学参数跨尺度评价方法
10
作者 李皋 上官自然 +4 位作者 杨旭 李红涛 冯佳歆 李明昊 李泽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5,共12页
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内部发育着不同尺度的孔、洞、缝结构,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常规力学实验难以全面评估其内部结构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为此,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灯四段藻白云岩为例,利用微米C... 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内部发育着不同尺度的孔、洞、缝结构,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常规力学实验难以全面评估其内部结构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为此,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灯四段藻白云岩为例,利用微米CT扫描和纳米压痕实验,系统表征了孔洞、藻凝块及白云石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力学属性,然后结合均匀化理论提出了一种藻白云岩的岩石力学性质跨尺度评价方法,并揭示了白云石与藻凝块在力学性能上的差异及其对宏观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白云石矿物展现出更高的微观强度、更低的塑性变形以及更强的抗裂缝扩展能力,而藻凝块的微观力学参数具有更强的分散性;②白云石与藻凝块在微观层面的弹性模量、硬度及断裂韧性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通过均匀化方法预测得到的藻白云岩宏观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分别是单轴实验测得值的1.90和1.39倍;③藻白云岩弹性模量随孔洞发育程度增加逐渐降低,其预测范围逐渐收窄,而泊松比与之相反,孔洞纵横比和微裂纹进一步控制宏观力学性质,当孔洞纵横比为0.087~0.202或裂缝线密度为0.30~0.63条/m时,均匀化预测结果与实验值一致。结论认为,该方法不仅避免了传统岩心采集中成本高昂和实验重复性差的问题,还有效降低了传统均匀化方法导致的高估现象,为复杂碳酸盐岩储层的精细力学参数表征提供了新思路,为复杂储层的力学建模与参数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微米CT扫描 藻白云岩 多尺度力学性质 岩石力学 灯四段 均匀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接触网融冰机理及关键技术:系统性综述
11
作者 吴广宁 王敏 +2 位作者 郭裕钧 肖嵩 张血琴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3,共14页
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线路将延伸至线路易覆冰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会引发绝缘子冰闪、导线舞动、受电弓取流异常、弓网电弧等安全问题,甚至导致断线、倒杆倒塔等重大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接触网频繁发生的覆冰事故严重影... 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线路将延伸至线路易覆冰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会引发绝缘子冰闪、导线舞动、受电弓取流异常、弓网电弧等安全问题,甚至导致断线、倒杆倒塔等重大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接触网频繁发生的覆冰事故严重影响高速铁路运行速度与安全,解决接触网覆冰问题愈发迫切,接触网防冰、除冰问题将成为铁路安全稳定运营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热力融冰技术以其方便快捷、融冰效率高、可大规模除冰等优点在解决接触网覆冰问题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简述接触网结构与覆冰特点,说明接触网与输电线路覆冰的不同之处。调研目前接触网交直流融冰技术及其应用情况,阐明接触网热力融冰过程中电-热传播机理,为今后提出更具实用性的高速铁路除冰技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除冰技术 热力融冰 电-热传播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非匹配扰动的飞机EMA伺服系统的改进滑模复合控制
12
作者 常雨芳 张闯闯 +2 位作者 高鹏 严怀成 黄文聪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7-1416,共10页
飞机机电作动器(EMA)伺服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非匹配扰动会降低系统状态的跟踪精度.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改进非奇异全局终端滑模和非匹配扰动估计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方法.首先,在对非匹配扰动进行精确定义... 飞机机电作动器(EMA)伺服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非匹配扰动会降低系统状态的跟踪精度.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改进非奇异全局终端滑模和非匹配扰动估计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方法.首先,在对非匹配扰动进行精确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优化数学模型,设计了级联扩张状态观测器对非匹配和匹配扰动进行实时估计;其次,基于扰动估计信息设计了改进非奇异全局终端滑模面和控制律,使系统制动压力可以精确跟踪其期望输出值;再次,通过非匹配扰动估计反馈补偿抵消了系统转子角速度输出的跟踪误差,抑制了非匹配扰动对系统状态的负面影响;最后,在3类期望输出制动压力下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飞机EMA伺服系统复合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处理非匹配扰动的影响,使系统状态获得更快的收敛速度以及更高的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作动器 非匹配扰动 级联扩张状态观测器 非奇异全局终端滑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杠杆-复桥式3D压电微定位平台设计与分析
13
作者 金俊杰 王硕 +3 位作者 孙凤 郝岩松 徐方超 张晓友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目的】针对目前微定位平台体积大、小行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杠杆-复桥式的新型位移放大机构,设计了可实现大行程运动的三自由度压电微定位平台。【方法】首先,提出压电微定位平台的结构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压电驱动器产生初始位移,... 【目的】针对目前微定位平台体积大、小行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杠杆-复桥式的新型位移放大机构,设计了可实现大行程运动的三自由度压电微定位平台。【方法】首先,提出压电微定位平台的结构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压电驱动器产生初始位移,该位移先被复桥结构放大,再通过杠杆机构进行二次放大,将最终放大的位移输出到动平台。其次,设计并优化杠杆位移放大机构和复桥位移放大机构,根据静力学、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理论建立杠杆位移放大机构和复桥位移放大机构的刚度模型和位移放大比数学模型。根据理论模型对杠杆位移放大器和复桥位移放大器的尺寸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总体放大倍数为20.6。再次,对柔性铰链进行结构优化,针对4种典型的切口形状进行有限元仿真研究,在分析4种柔性铰链输出位移与输入力的关系后确定采用直梁型柔性铰链。对整体压电驱动微定位平台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压电陶瓷制动器变形放大后的位移输出性能和绕x轴、y轴的转动输出性能。最后,对所设计的压电驱动微定位平台进行输出测试,并对位移放大器的z轴方向位移输出性能和绕x轴、y轴的转动输出性能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有限元仿真结果显示,压电驱动微定位平台的动平台在z轴方向的输出位移最大约为740μm,仿真放大倍数为15,绕x轴、y轴的最大输出转动角度分别为0.83°和0.86°。压电驱动微定位平台的输出测试结果显示升压曲线与降压曲线不重合,具有迟滞现象,z方向的最大输出位移为706μm,当电压为30 V时,迟滞位移最大为65μm。绕x轴方向最大输出角度为0.8°,绕y轴方向最大输出角度为0.79°。当电压为30 V时,绕x轴方向迟滞角度最大为0.062°;当加载电压为45 V时,绕y轴方向迟滞角度最大为0.047°。与仿真结果对比,沿z轴方向移动以及绕x轴和y轴方向旋转的最大误差分别为34μm、0.03°和0.07°,其对应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4.6%、3.6%和8.1%。【结论】基于杠杆-复桥式新型位移放大机构的压电微定位平台能有效解决压电陶瓷输出位移小的问题,实现了大行程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定位平台 小行程 三自由度 柔性铰链 杠杆机构 复桥机构 有限元 最大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盐冻环境下玄武岩纤维增强磷酸镁水泥基材料孔隙特征分析
14
作者 乔宏霞 栾帅 +1 位作者 杨天霞 刘昊信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1-2009,共9页
磷酸镁水泥(MPC)因其高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被应用于盐渍土地区,但由于其脆性高,在工程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微裂缝,从而影响MPC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玄武岩纤维(BF)作为新型纤维被添加到MPC中,以进一步提高MPC在盐碱土地区... 磷酸镁水泥(MPC)因其高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被应用于盐渍土地区,但由于其脆性高,在工程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微裂缝,从而影响MPC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玄武岩纤维(BF)作为新型纤维被添加到MPC中,以进一步提高MPC在盐碱土地区的应用效果和耐久性能。因此,通过掺加不同体积掺量的BFRMPC在复合盐溶液(5%Na_(2)SO_(4)+3.5%NaCl)中进行冻融加速试验,借助XRD、SEM-EDS能谱分析、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微细观孔隙结构来揭示BFRMPC的腐蚀劣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复合盐冻融耦合环境下,BF的掺入可以显著加强MPC的耐腐蚀性能,而掺入0.09%体积掺量的BF使得MPC强度提升最为明显且腐蚀程度最低,同时BF的添加减弱了水泥侵蚀后孔隙的劣化,较普通MPC凝胶孔占比增大了5.74%,大孔占比降低了26.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RMPC 核磁共振 孔隙特征 耐久性 微观机理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弧氧化改性对Ti6Al4V合金电子束接头耐蚀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王晓波 俞臻 +7 位作者 胡永辉 吴鹏 梅锦辉 蔡智会 许建平 马英鹤 郑文健 杨建国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目的提高Ti6Al4V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耐蚀性能。方法采用电子束焊接方法水平对接获得接头。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对接头进行陶瓷化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腐蚀测试和浸泡腐蚀测试,分别评价未覆膜... 目的提高Ti6Al4V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耐蚀性能。方法采用电子束焊接方法水平对接获得接头。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对接头进行陶瓷化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腐蚀测试和浸泡腐蚀测试,分别评价未覆膜接头及覆膜接头涂层的组织、结构和耐蚀性能。结果与母材相比,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发生较大变化,由初生α相与晶间β相混合相转变为针状α'马氏体集束,在晶界周围呈羽毛状分布。对接头与母材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后,接头与母材区域表面特征相似,熔融状凸起较多且分布大小不均匀的微孔。然而,接头涂层孔径与孔隙率较小。与母材涂层相比,接头涂层厚度、完整性和连续性较低。接头涂层与母材涂层的主要组成均为金红石(Rutile)TiO_(2)相和锐钛矿(Anatase)TiO_(2)相。虽然与含涂层母材相比,含涂层接头耐蚀性较低,但其与不含涂层接头相比,自腐蚀电位(E_(corr))提升290mV,自腐蚀电流密度(J_(corr))降低1个数量级,且在2mol/LHCl溶液中浸泡腐蚀速率大幅降低。结论微弧氧化处理可以有效提升接头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电子束焊接 微弧氧化 耐蚀性 微观结构 腐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RP材料对微水头水车叶片结构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陈小翠 崔煜崑 +1 位作者 郑源 米渊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15,共8页
在单向流固耦合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模拟叶片在不同旋转角度下所承受的流体压力,将得出的流体压力数据作为结构分析的边界条件,输入到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分析.考虑环氧S玻璃纤维和环氧E玻璃纤维的复合材料,将两种复合材料进行水车叶片结... 在单向流固耦合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模拟叶片在不同旋转角度下所承受的流体压力,将得出的流体压力数据作为结构分析的边界条件,输入到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分析.考虑环氧S玻璃纤维和环氧E玻璃纤维的复合材料,将两种复合材料进行水车叶片结构设计,探究复合材料中不同铺层角度对水车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得出最佳铺层方案,并将复合材料叶片的结构分析结果与实体结构叶片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应用环氧E玻璃纤维材料并采用铺层角度θ为15°的铺层方案对微水头水车叶片结构性能的改善最显著;在相同工况下相比于实体钢叶片,复合材料叶片的最大变形量比结构钢叶片减少了53.4%,有效缓解了应力集中的现象,同时,复合材料叶片的质量也大幅减轻,达到了80.7%的减重效果,为微水头水车叶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水头水车 叶片 玻璃纤维增强材料 复合材料 铺层角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乡村小微权力有效监督的互构逻辑与困境纾解——基于浙江Y县“三资”智慧监管平台的分析
17
作者 付翠莲 胡朝晖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5,共12页
数字技术为破解乡村小微权力监督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数字赋能乡村小微权力监督包含“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技术维度聚焦监督信息挖掘,组织维度解析结构转型,环境维度关注生态构建。技术理性与基层治理情境复杂性之间存在张力,造... 数字技术为破解乡村小微权力监督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数字赋能乡村小微权力监督包含“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技术维度聚焦监督信息挖掘,组织维度解析结构转型,环境维度关注生态构建。技术理性与基层治理情境复杂性之间存在张力,造成数字赋能乡村小微权力监督面临技术悬浮与基层策略性应对下数字形式主义凸显,技术刚性与乡村治理弹性间的张力导致适应性困境,跨部门数据共享与权责配置间的矛盾增加协同难度。耦合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情境,强化权责共担与协同机制,构建跨层级监督网络,推动数字赋权与制度增能双向互构,突破乡村小微权力监督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小微权力 监督机制 监督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测距的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方法
18
作者 林舒萍 李惠玲 张铃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0-245,共6页
微小结构件在工作状态下容易受到机械设备其他结构件的外部扰动,导致调姿控制过程中产生的过调量较大。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激光测距的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方法。首先,标记结构件激光测距的初始位置,通过激光测距的方式捕... 微小结构件在工作状态下容易受到机械设备其他结构件的外部扰动,导致调姿控制过程中产生的过调量较大。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激光测距的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方法。首先,标记结构件激光测距的初始位置,通过激光测距的方式捕捉结构件运动状态,得到调姿控制响应点;然后,将激光测距得到的数值处理为矢量,针对多个控制响应点设置调姿动态补偿条件;最后,结合结构件单位阶跃响应周期,设计含有左右死区补偿参数的死区补偿控制器,控制调姿过程产生的过调量,实现对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搭建机械设备测试平台后,通过分析结构件的位移可知,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新方法调姿过程中产生的超调量最少,实际的动态控制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距 机械设备 微小结构件 调姿控制 补偿条件 响应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镁矿尾矿粉联合EICP加固粉土的试验研究
19
作者 原华 丁仕兵 +3 位作者 朱紫琪 左可成 韩智光 朱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9-1440,共12页
提出利用废弃菱镁矿尾矿粉联合脲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胶结粉土的方法,通过试样尺度的宏观测试和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的微观测试,分析菱镁矿尾矿粉掺量和固化时间对固化土体力学性能、成分组成、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菱镁矿... 提出利用废弃菱镁矿尾矿粉联合脲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胶结粉土的方法,通过试样尺度的宏观测试和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的微观测试,分析菱镁矿尾矿粉掺量和固化时间对固化土体力学性能、成分组成、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菱镁矿尾矿粉联合EICP固化粉土的机理。结果表明:与常规EICP相比,菱镁矿尾矿粉联合EICP处理粉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和碳酸钙含量,分别提高了14.22%~56.86%、27.42%~59.68%、0.882%~10.29%和6.79%~14.71%。当菱镁尾矿粉的掺量为12%时,被固化粉土具有较好的强度、刚度和韧性以及较高的碳酸钙含量,故粉土中菱镁矿尾矿粉的掺量宜为12%;土体强度的提高,不仅仅与碳酸钙含量的增大有关,还与所沉淀碳酸钙晶体结构的优化有关。掺入菱镁矿尾矿粉后,除常规EICP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外,Ca^(2+)与MgCO_(3)反应析出CaCO_(3)和Mg^(2+),碳酸钙沉淀量和沉淀率增大;且Mg^(2+)促使碳酸钙主要以文石和方解石晶型形式存在,增强了固化土体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镁矿尾矿粉 粉土 脲酶诱导碳酸盐沉淀 固化效果 晶体结构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对农机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微观数据
20
作者 刘辉 岳欧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40,54,共12页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22年数据,利用IV-Heckman两阶段模型、IV-Tobit模型等方法,从农机采纳概率、方式、程度3个维度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农机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22年数据,利用IV-Heckman两阶段模型、IV-Tobit模型等方法,从农机采纳概率、方式、程度3个维度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农机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率上升促进农户农机技术采纳,经多种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显著。互联网使用每提升1个单位,农机技术采纳程度将会提升0.115%。机制方面,互联网通过拓宽信息渠道、改善社会网络显著提升农机技术采纳程度,在此过程中,社会网络渠道在农户选择农机服务的决策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6.9%;异质性方面,中西部、非平原地区及兼业型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机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更大。基于此,提出强化农村互联网信息能力建设,发挥互联网社群及村民组织作用,着力推广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机,助力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机技术采纳 农机服务 农业机械化 CFPS微观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