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behaviors of 21-6-9 stainless steel tube numerical control bending under different friction conditions 被引量:10
1
作者 方军 鲁世强 +1 位作者 王克鲁 姚正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864-2874,共11页
For contact dominated numerical control(NC) bending process of tube, the effect of friction on bending deformation behaviors should be focused on to achieve precision bending forming. A three dimensional(3D) elastic-p... For contact dominated numerical control(NC) bending process of tube, the effect of friction on bending deformation behaviors should be focused on to achieve precision bending forming. A three dimensional(3D) elastic-plastic finite element(FE) model of NC bending process was established under ABAQUS/Explicit platform, and its reliability was validated by the experiment. Then, numerical study on bending deformation behaviors under different frictions between tube and various dies was explored from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wrinkling, wall thickness change and cross section de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rge friction of wiper die-tube reduces the wrinkling wave ratio η and cross section deformation degree ΔD and increases the wall thinning degree Δt. The large friction of mandrel-tube causes large η, Δt and ΔD, and the onset of wrinkling near clamp die. The large friction of pressure die-tube reduces Δt and ΔD, and the friction on this interface has little effect on η. The large friction of bending die-tube reduces η and ΔD, and the friction on this interface has little effect on Δt. The reasonable friction coefficients on wiper die-tube, mandrel-tube, pressure die-tube and bending die-tube of 21-6-9(0Cr21Ni6Mn9N) stainless steel tube in NC bending are 0.05-0.15, 0.05-0.15, 0.25-0.35 and 0.25-0.35,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guideline for applying the friction conditions to establish the robust bending environment for stable and precise bending deformation of tube be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6-9 stainless steel tube FRICTION deformation behaviors numerical control bendi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钢管桩-锚支护受力特性现场试验
2
作者 葛玉宁 王永洪 +8 位作者 姜领发 杨昆 张玉垒 张东 孙俊亮 张启军 黄永峰 张硕 王东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8,共10页
为了研究微型钢管桩-锚支护在土岩结合地层中的受力特性,以及钢管桩在不同开挖深度和锚索、锚杆施工完毕后的内力变化,在青岛地铁某车站进行现场试验,采用3阶微型钢管桩结合锚索、锚杆的方式对基坑进行加固,并对基坑第1阶内排两根测试... 为了研究微型钢管桩-锚支护在土岩结合地层中的受力特性,以及钢管桩在不同开挖深度和锚索、锚杆施工完毕后的内力变化,在青岛地铁某车站进行现场试验,采用3阶微型钢管桩结合锚索、锚杆的方式对基坑进行加固,并对基坑第1阶内排两根测试桩进行内力测试。结果表明:开挖面附近与桩顶处弯矩较大,测得弯矩最大值超过15 kN·m;锚索锁定能有效抑制弯矩发展,桩身内力变化规律与土岩地质条件相关性明显,土岩边界易出现弯矩极值,正弯矩最大值为32.43 k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钢管桩 土岩结合地层 受力特性 基坑 内力 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氟赤硝基咪唑micro PET/CT评价裸鼠乳腺癌早期放疗疗效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苏晓雨 徐慧琴 +3 位作者 汪会 余文静 张丹 谯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18)F-氟赤硝基咪唑micro PET/CT评价裸鼠MDA-MB231乳腺癌早期放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建立16只裸鼠MDA-MB231乳腺癌模型,将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放疗组(B组),每组8只。每组裸鼠行micro PET/CT显像,测定每只... 目的探讨^(18)F-氟赤硝基咪唑micro PET/CT评价裸鼠MDA-MB231乳腺癌早期放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建立16只裸鼠MDA-MB231乳腺癌模型,将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放疗组(B组),每组8只。每组裸鼠行micro PET/CT显像,测定每只裸鼠肿瘤SUVmax值。完成显像后,常规HE染色观察每组肿瘤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每组肿瘤细胞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放疗前,对照组与放疗组SUV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375,P> 0. 05)。放疗组放疗后48 h裸鼠肿瘤组织SUVmax值较放疗前(t=9. 958,P <0. 05)、放疗后24 h(t=16. 506,P <0. 05)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 860,P <0. 05)。放疗后24 h SUVmax值也低于放疗前24 h(t=5. 405,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结果显示放疗组肿瘤细胞坏死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放疗组放疗后HIF-1α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放疗前(t=14. 802,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肿瘤SUVmax与HIF-1α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性(r=0. 865,P <0. 05)。结论^(18)F-氟赤硝基咪唑micro PET/CT可以监测肿瘤内部的乏氧状态,并且可以评价裸鼠MDA-MB231乳腺癌的早期放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氟赤硝基咪唑 micro PET/CT 放疗疗效 乏氧诱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P-9对Aβ_(25-35)导致bEnd.3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4
作者 孟悦 姚思远 +1 位作者 高向东 陈松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3-339,共7页
为了研究来源于丝素蛋白水解物的神经保护活性多肽SNP-9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血脑屏障损伤的作用,使用Aβ_(25-35)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建立AD损伤模型,并给药干预。通过MTT实验检测SNP-9和Aβ_(25-35)对... 为了研究来源于丝素蛋白水解物的神经保护活性多肽SNP-9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血脑屏障损伤的作用,使用Aβ_(25-35)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建立AD损伤模型,并给药干预。通过MTT实验检测SNP-9和Aβ_(25-35)对细胞活力的影响;RT-qPCR法检测SNP-9和Aβ_(25-35)对细胞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s,TJs)相关的ZO-1、occludin和claudin-5 mRNA水平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SNP-9和Aβ_(25-35)对细胞TNF-α、磷酸化NF-κB、NF-κB、IκBα和RAGE蛋白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SNP-9给药减少了Aβ_(25-35)诱导的bEnd.3细胞损伤,改善了模型细胞中ZO-1、occludin和claudin-5 mRNA水平的异常情况,缓解了Aβ_(25-35)导致的TNF-α、磷酸化NF-κB、IκBα和RAGE蛋白水平异常。研究结果表明,SNP-9可能通过影响RAGE/NF-κB通路,调控模型细胞炎症因子TNF-α水平,改善TJs相关指标异常,缓解Aβ_(25-35)诱导的bEnd.3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P-9 阿尔茨海默病 血脑屏障 bend.3 Aβ_(25-35)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面基层混合料煤矸石掺配方式及耐久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汪德才 魏家伟 +4 位作者 胡磊 张庆 董是 杨澜 成凯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67-176,共10页
煤矸石作为筑路材料应用于公路基层是固废绿色高值化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针对豫北地区生产的掘进煤矸石材料,研究了煤矸石与碎石粗细集料间的差异性;通过重复冻融试验、干缩试验、四点弯曲疲劳等试验分析了煤矸石比例替换和粒径替换天... 煤矸石作为筑路材料应用于公路基层是固废绿色高值化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针对豫北地区生产的掘进煤矸石材料,研究了煤矸石与碎石粗细集料间的差异性;通过重复冻融试验、干缩试验、四点弯曲疲劳等试验分析了煤矸石比例替换和粒径替换天然碎石两种方式对煤矸石混合料耐久性能的影响;基于XRD物相分析试验、SEM微观试验探讨了水泥稳定煤矸石-碎石混合料强度形成与失效的内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比例替换后的四组混合料相较于100%掘进煤矸石(TCG)的抗压强度,分别提升了7.7%、37.8%、45.6%和61.8%,强度损失率和干缩系数排序为100%碎石(LF)<40%TCG<60%TCG<100%TCG,而冻融残留强度比(BDR)和疲劳寿命的排序则与之相反;混合料中煤矸石含量越高,其强度降幅越大,抗冻性能越弱,疲劳寿命降幅更大,干缩应变越大。粒径替换方式下,替换粗、细集料均可增大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和BDR值,降低强度损失率,混合料疲劳寿命排序为100%TCG<T4<T1~2<T1~3<100%LF,而T1~2、T1~3的干缩应变最小,T4的干缩应变最大。煤矸石细集料对混合料的干缩起到了增益作用,更显著地影响混合料的抗冻性能,9.5~31.5 mm集料对混合料的强度影响更显著,而4.75~9.5 mm集料对混合料的强度、抗冻性能、疲劳寿命影响较小。粒径替换制备的混合料在低应力比下具备更优异的疲劳性能,而比例替换制备的混合料更适用于高应力比场景。煤矸石集料增加会抑制凝胶的产生,延缓水化反应,40%TCG和T4产生较多的水化硅酸钙(C-S-H)凝胶和钙钒石(AFt)晶体相胶结物,形成了致密的凝胶网络,具有更强的密实性和整体性。推荐40%TCG作为高等级公路基层的掺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基层 掘进煤矸石 掺配方式 四点弯曲疲劳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累-卡-佩斯病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马玉捷 刘玥 +3 位作者 郭婧雯 李茗瑜 陈丰伟 汤小朋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9-31,I0001,共4页
本试验旨在对临床上患累-卡-佩斯病犬的股骨头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对该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描述。收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患有累-卡-佩斯病并采取手术切除治疗的犬的股骨头以及正常犬的股骨头,对其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观察股骨... 本试验旨在对临床上患累-卡-佩斯病犬的股骨头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对该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描述。收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患有累-卡-佩斯病并采取手术切除治疗的犬的股骨头以及正常犬的股骨头,对其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观察股骨头三维微观结构,取股骨头负重区组织进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股骨头骨显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病变组较正常组股骨头结构破坏严重,组织结构疏松、易于凿切,髓腔脂肪细胞增大增多,骨小梁在塌陷、溶解的同时,伴有新小梁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斯病 micro—CT 组织形态学 扫描电镜观察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镁系微叠层复合材料一体化制备与性能研究
7
作者 耿立国 孟令刚 +4 位作者 景栋 郭倩 孙兆霞 亚斌 张兴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3-118,123,共7页
以纯铝片、AZ31镁合金和铜箔为原材料,探究铝镁微叠层复合材料一体化制备技术,研究不同层厚比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场发射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元素分布、裂纹扩展等方面... 以纯铝片、AZ31镁合金和铜箔为原材料,探究铝镁微叠层复合材料一体化制备技术,研究不同层厚比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场发射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元素分布、裂纹扩展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良好,随着铝/镁层厚比增大力学性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当铝镁层厚比为1∶3时材料综合性能最佳,其抗弯强度为365.58 MPa,弯曲比强度为149.2×10^(3)N·m/kg,抗拉强度为210.2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叠层复合材料 真空热压 界面扩散 抗弯强度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弯型科氏质量流量计测量气-液两相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董帅 徐科军 +2 位作者 侯其立 陶波波 刘铮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72-1977,共6页
与普通U形和△形科氏质量流量计相比,微弯型科氏质量流量计固有频率更高、相位差更小,测量气-液两相流时误差更大。为此,设计气-液两相流实验方案,采用课题组研制的科氏质量流量变送器进行气-液两相流实验,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对测... 与普通U形和△形科氏质量流量计相比,微弯型科氏质量流量计固有频率更高、相位差更小,测量气-液两相流时误差更大。为此,设计气-液两相流实验方案,采用课题组研制的科氏质量流量变送器进行气-液两相流实验,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对测量误差进行建模,得到误差模型,实现对气-液两相流测量误差的在线实时修正。实验结果表明,当密度降在0%~30%范围内变化时,通过在线修正,气-液两相流测量误差从原来的最大为-50%减小到-5%~3%以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弯型科氏质量流量计 -液两相流测量 人工神经网络 误差建模 在线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芯棒内支撑的管材自由弯曲起皱失稳特性预测研究
9
作者 潘志国 丁潼 +4 位作者 舒送 崔前林 钟琪平 郭训忠 程诚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0-193,共14页
目的基于内支撑作用下三维自由弯曲成形过程中铝合金和不锈钢薄壁管起皱失稳等缺陷,通过理论推导、有限元仿真、物理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基于芯棒内支撑的管材自由弯曲起皱失稳特性预测研究。方法首先,基于失稳起皱能量预测模型,... 目的基于内支撑作用下三维自由弯曲成形过程中铝合金和不锈钢薄壁管起皱失稳等缺陷,通过理论推导、有限元仿真、物理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基于芯棒内支撑的管材自由弯曲起皱失稳特性预测研究。方法首先,基于失稳起皱能量预测模型,构建内支撑作用下管材失稳起皱的能量预测模型;其次,构建了纯弯和轴向压缩条件下的几何微缺陷,通过能量最小原理,合理选取了几何微缺陷的形式、屈曲模态及缩放系数;再次,基于AA5052和SS304管材力学性能实验及有限元物理模拟实验验证有限元模拟的准确性;最后,探讨管材失稳起皱特性的预测方法,结合0.618搜索方法研究管材起皱敏感区的变化规律。结果实现了管材自由弯曲成形过程失稳起皱的高效准确预测,揭示了管材自由弯曲失稳起皱特性。结论AA5052管最大起皱因子所对应的起皱敏感区越大,与直线段相比,弯曲段的起皱可能性越大;随着弯曲角度的增加,弯曲段的起皱敏感区越大,管材抵抗起皱的能力越低。当成形比为100%时,SS304管材直线段敏感区的长度最短;随着管材弯曲成形的进行,管材最大轴向压应力在成形比为70%时达到最大,当成形比达到70%后,最大轴向压应力减小,从而使起皱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薄壁管 自由弯曲 几何微缺陷 起皱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微针裁剪过程研究
10
作者 谭心玥 倪常茂 +4 位作者 程霖远 杨邓飞 童贝 黄玉钊 黄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在高密度阵列型微针植入大脑的过程中,由于尖端覆盖面积较大,为避免植入时刺破大血管,需要对阵列中相应位置的微针进行裁剪,同时确保其余微针不受影响。为确定裁剪机构最佳的放置点、推动速度等参数,采用实验与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 在高密度阵列型微针植入大脑的过程中,由于尖端覆盖面积较大,为避免植入时刺破大血管,需要对阵列中相应位置的微针进行裁剪,同时确保其余微针不受影响。为确定裁剪机构最佳的放置点、推动速度等参数,采用实验与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裁剪过程进行研究。首先,设计了三点弯曲实验,获取仿真计算需要的微针力学参数;其次,基于实验结果,在仿真软件Abaqus 2021中建立简化的阵列型微针与裁剪机构模型,探究了裁剪机构的放置位置、运动速度和对齐偏差对裁剪效果的影响;最后,采用仿真优化后的参数进行微针裁剪实验。结果显示,裁剪机构放置时距微针根部的距离为1 mm,裁剪速度为7.5 mm/s为最优参数;采用该参数进行的实际微针裁剪成功率达到97.9%,且裁剪操作未对阵列中其他微针造成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后续不同类型高密度微针阵列裁剪机构的结构和运动参数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裁剪机构 有限元 三点弯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T3铝合金板材电磁V弯成形实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龙 王文平 +2 位作者 万敏 陈晓伟 熊威人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101,共5页
通过电磁V弯成形实验,研究不同电磁参数下2024-T3态铝合金试样成形后V型区最小弯曲半径、V型回弹角度及成形深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同时,对比分析机械V弯试样和电磁V弯试样的形状和表面质量。结果显示,随着放电能量的升高,电磁V弯试件的... 通过电磁V弯成形实验,研究不同电磁参数下2024-T3态铝合金试样成形后V型区最小弯曲半径、V型回弹角度及成形深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同时,对比分析机械V弯试样和电磁V弯试样的形状和表面质量。结果显示,随着放电能量的升高,电磁V弯试件的最小弯曲半径减小,回弹角减小,成形深度增大;电磁V弯成形试件的表面质量明显优于机械V弯成形试件,没有局部橘皮现象及回弹翘曲缺陷;电磁V弯成形试件的V型区外侧显微硬度值,介于原始态2024-T3铝合金和机械V弯成形试件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V弯 回弹角 表面质量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钢铆接件的拉伸性能测试及微观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孟鹤 魏文静 +3 位作者 朱伟 左涵彧 丁鹏程 宋凯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2,26,共5页
研究了不同孔径下铆钉组织演变、屈服强度和失效位移。结果表明:铆钉断裂为主要失效形式;当铆钉孔径为Φ10.3~Φ11 mm时,铆钉屈服强度逐渐降低;当铆钉孔尺寸增大到Φ12 mm时,屈服强度略有增大;当孔径为Φ10.3~Φ12 mm时,随着铆钉孔径... 研究了不同孔径下铆钉组织演变、屈服强度和失效位移。结果表明:铆钉断裂为主要失效形式;当铆钉孔径为Φ10.3~Φ11 mm时,铆钉屈服强度逐渐降低;当铆钉孔尺寸增大到Φ12 mm时,屈服强度略有增大;当孔径为Φ10.3~Φ12 mm时,随着铆钉孔径的增大,试样的失效位移不断增大。断口分析表明,铆钉钉体的断裂表面主要是宏观脆性的微孔型断裂,铆体的断裂表面为典型的宏观塑性的微孔型断裂,结合能谱分析印证了铆钉钉体材料为高强合金钢,铆体为镀Zn的纯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铆钉孔 剪切 弯矩 屈服强度 失效位移 微孔型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桩-连梁组合结构的边坡加固机理与内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3
13
作者 马华 雷国平 +4 位作者 苏栋 李华林 吴泽雄 杨伟鸿 张院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6,28,共7页
微型桩在滑坡位移作用下发生纵横弯曲变形,在滑面处产生轴力和剪力共同进行抗滑,其加固效果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微型桩-连梁组合结构的加固机理进行了总结,讨论了微型桩倾角、桩顶约束、嵌固长度、桩间距等因素... 微型桩在滑坡位移作用下发生纵横弯曲变形,在滑面处产生轴力和剪力共同进行抗滑,其加固效果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微型桩-连梁组合结构的加固机理进行了总结,讨论了微型桩倾角、桩顶约束、嵌固长度、桩间距等因素的影响,分析了微型抗滑桩内力计算的平面钢架法、基于弹塑性p-y、t-z模型的计算方法以及数值仿真等方法的优缺点。由于微型桩的纵横弯曲变形,加上连梁作用带来的多排桩协调受力的复杂性,目前还不能准确计算其内力和抗滑承载力,对微型桩临界嵌固长度的分析还停留在单桩极限分析阶段,有必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加固 微型抗滑桩 连梁 内力计算 纵横弯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动态加载条件下岩石断裂特性及断口形貌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满轲 刘晓丽 +5 位作者 宋志飞 宋小软 程海丽 郭占峰 柳宗旭 于云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876-2886,共11页
采用直切槽半圆盘弯曲型试件,对北京房山花岗岩样品进行静态断裂韧性和动态断裂韧性试验,获得其静态断裂韧度与动态断裂韧度的定量关系;采用不同表面形貌刻画技术,对破坏岩样的表面形貌进行观测与表征,获得岩石表面的三维重构及其粗糙... 采用直切槽半圆盘弯曲型试件,对北京房山花岗岩样品进行静态断裂韧性和动态断裂韧性试验,获得其静态断裂韧度与动态断裂韧度的定量关系;采用不同表面形貌刻画技术,对破坏岩样的表面形貌进行观测与表征,获得岩石表面的三维重构及其粗糙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中高应变率条件下,动态断裂韧度一般为静态断裂韧度的1.3~2.6倍,动态传播韧度为动态起裂韧度的3~4倍,静态断裂韧度的8~10倍;其静态和动态断裂都呈Ⅰ型裂纹拉伸破坏模式。同时,在静态韧性测试中,裂纹断裂模式主要为沿晶断裂,穿晶断裂相对较少;而在动态韧性测试中,裂纹断裂模式主要为沿晶和穿晶耦合断裂。裂纹传播过程均经历了加速阶段和减速阶段,裂纹传播速度与其表面三维形貌重构的相对高度变化趋势一致,同样与表面粗糙度变化规律相吻合。岩石静态行为与动态行为的本质区别是,材料在动态加载时所表现出来的率效应(惯性效应)与材料自身由物理、几何引起的结构效应存在相互抵消、此消彼长的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断裂韧度 动态断裂韧度 动态传播韧度 NSCB 细观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 arc oxidation and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effect on damping and sound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Z31B magnesium Alloy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智 郝志勇 +2 位作者 蒋百灵 葛延峰 郑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3419-3425,共7页
Micro arc oxidation(MAO) and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EPD) process are employed to fabricate a dense coating on magnesium alloy to protect it from corrosion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 EPD film changes the dampi... Micro arc oxidation(MAO) and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EPD) process are employed to fabricate a dense coating on magnesium alloy to protect it from corrosion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 EPD film changes the damping characteristic of magnesium alloy, and both the MAO and EPD process change the bending stiffness of samples being treated. Damping loss factor(DLF) test and sound transmiss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AZ31 B magnesium alloy with coating fabricated by MAO and EPD proces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LF is improved in frequency range from 0-850 Hz. Bending stiffness of the samples is improved with MAO and EPD treatment. As a result, the sound transmission loss(LST) is improved in the stiffness control stage of the sound transmission verse frequency curve. To the samples by electrophoresis process, the LST is improved in frequency range from 2500-3200 Hz, because the damping loss factor is improved with EPD process. The results are useful for the surface treatment to enhance the damping loss factor, LST an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magnesium alloy while improving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alloy micro arc oxidation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damping loss factor sound transmission loss bending stiff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微型抗滑桩极限抗滑力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泽雄 雷国平 +4 位作者 张院生 苏栋 杨伟鸿 马华 程马遥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81,共11页
对多排微型桩群在土体水平位移作用下的响应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微型桩的建模充分考虑了其塑性变形的特性,并通过对已有的桩抗弯试验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获得了桩体参数。在分析微型抗滑桩响应的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微型抗滑桩的简化极... 对多排微型桩群在土体水平位移作用下的响应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微型桩的建模充分考虑了其塑性变形的特性,并通过对已有的桩抗弯试验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获得了桩体参数。在分析微型抗滑桩响应的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微型抗滑桩的简化极限抗滑力计算公式,研究了微型桩排距和滑动面摩擦因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排桩能调动相对单排桩更大深度范围的桩土相互作用,结构整体刚度更高,但同时群桩效应降低了桩土相互作用力,多排桩中单桩抗滑力仅为单排桩情况下的50%~70%;滑动面摩擦因数对多排桩的影响大于单排桩,增加该系数明显降低了桩土相互作用力,提高了桩的影响深度范围,导致抗滑力降低;增大排距可整体上提高多排微型桩的抗滑力,当排距小于7倍桩径时,增大排距主要降低了桩的影响深度范围,而当排距大于7倍桩径时,则主要是通过改变桩土相互作用力的分布来增加抗滑力;所提出的桩抗滑承载力计算公式较好地反映了微型桩的受力特征,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抗滑桩 多排桩 弯曲破坏 极限抗滑力 桩排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钢管桩内接于灌注桩围护结构计算方法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军舰 张勇 隋倩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7-877,共11页
针对土岩结合二元地层深基坑工程中“吊脚桩”围护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灌注桩内接微型钢管桩围护结构。考虑微型钢管桩与桩间岩土的“纽结效应”和开挖后桩间岩石与带裂缝混凝土相似性,将该结构等效为上部灌注桩+下部带裂缝的钢筋混... 针对土岩结合二元地层深基坑工程中“吊脚桩”围护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灌注桩内接微型钢管桩围护结构。考虑微型钢管桩与桩间岩土的“纽结效应”和开挖后桩间岩石与带裂缝混凝土相似性,将该结构等效为上部灌注桩+下部带裂缝的钢筋混凝土无腹筋等效梁阶梯变截面桩(梁)模型,下部等效梁中微型钢管为纵向钢筋,桩间岩石为带裂缝混凝土。用侧向刚度折减来定量表征围护结构截面减少和岩体裂缝对围护结构刚度影响,提出基于侧向刚度折减的弹性支点法来计算围护结构内力,并考虑纵筋销栓作用计算等效梁抗剪承载力。工程实例计算表明,侧向刚度折减系数β由0.85减至0.12,上部灌注桩弯矩增大55.8%,下部等效梁弯矩减少48.7%,上部灌注桩剪力减少13.6%,下部等效梁剪力减少22.0%,桩顶水平位移增加39.5%。开挖至土岩结合面处该结构相对于“吊脚桩”围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竖向沉降没有明显突增,桩顶最终水平位移、竖向沉降仅为“吊脚桩”围护结构的43%、69%。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值为5.5mm,仅为计算包络值的35%,说明刚度折减系数可适当提高。本研究可为土岩结合二元地层深基坑支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组合二元地层 灌注桩内接钢管桩 纽结效应 纵筋销栓作用 带裂缝混凝土 侧向刚度折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径单模光纤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广哲 李伯中 +5 位作者 周红燕 雷汉林 张儒依 田照宇 苏晓帆 吴俊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7,共5页
为了提升电力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纤芯容量,研制了180 μm细径单模光纤,从光纤剖面结构设计、优化涂层技术2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对180 μm细径OPGW光缆进行衰减、应力-应变、环境等性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180 μm细径光纤在成缆过... 为了提升电力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纤芯容量,研制了180 μm细径单模光纤,从光纤剖面结构设计、优化涂层技术2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对180 μm细径OPGW光缆进行衰减、应力-应变、环境等性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180 μm细径光纤在成缆过程中整体光纤的衰减平稳;光缆拉伸应力-应变性能以及光缆环境性能满足且优于OPGW光缆的电力行业标准要求,具备稳定可靠性及实际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180μm 细径光纤 微弯 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薄板微成形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单德彬 郭斌 周健 《塑性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3-99,共7页
文章阐述了金属薄板微成形的基本概念和金属微成形中的尺寸效应,综述了微拉深、增量成形、微弯曲和冲裁等薄板微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并简单介绍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展望了薄板微成形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 微成形 微拉深 增量成形 微弯曲 微冲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显微硬度压痕法测量微区残余应力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超 潘春旭 傅强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1,共4页
测量材料微区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对于研究微观断裂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尝试利用常规的维氏显微硬度压痕法研究和测量了材料中微米级微区的残余应力,推导出了残余应力与压痕面积比之间的理论公式,并选取... 测量材料微区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对于研究微观断裂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尝试利用常规的维氏显微硬度压痕法研究和测量了材料中微米级微区的残余应力,推导出了残余应力与压痕面积比之间的理论公式,并选取低碳钢、紫铜和铝合金等三种具有不同性能的薄板材料,利用“三点弯曲”人为“原位”引入应力,通过试验测量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并与原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法测量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应力 显微硬度 压痕 弯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