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6篇文章
< 1 2 1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上浮力正态分布的盾构管片上浮变形半解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维正 师嘉文 +2 位作者 谭际鸣 董军 豆小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9-1052,共14页
针对盾构管片上浮计算中上浮力变化的假设形式与实际存在差异,导致上浮量计算不准确,从而引发管片错台、渗水等工程问题,建立三维管片上浮数值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提出一种符合实际的上浮力正态分布函数,并将上浮力作... 针对盾构管片上浮计算中上浮力变化的假设形式与实际存在差异,导致上浮量计算不准确,从而引发管片错台、渗水等工程问题,建立三维管片上浮数值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提出一种符合实际的上浮力正态分布函数,并将上浮力作用范围视为置信水平为99.7%的置信区间。假设盾构隧道为置于Pasternak地基上的Euler-Bernoulli梁,考虑土体剪切变形,建立基于上浮力正态分布的管片上浮变形半解析方法,将解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及已有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适用性,并采用该方法分析地层参数、浆液参数对管片上浮及内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次注浆作用下,瞬时上浮量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距盾尾21m处,弯矩最大值出现在盾尾处;剪力先增大后减小,在距盾尾9m处达到最大;在持续注浆作用下,累计上浮量、弯矩及剪力不断增大,距盾尾54m处上浮量达到最大值并趋于稳定,弯矩与剪力分别在距盾尾36m、54m处达到最大值;管片上浮量随埋深h、地层等效弹性模量Es增大而减小,随浆液初凝时间t延长呈非线性增大,随注浆压力P的变化呈线性变化;增大h与Es、减小P与t能有效减小管片上浮量、上浮范围及内力;距离盾尾36m至54m为管片最易发生错台区域,Es、t增大会使错台区域首端更接近盾尾。研究成果可为盾构隧道施工参数选取及管片上浮预测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态分布 上浮力 盾构隧道 管片上浮 半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煤层气成藏条件与选区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余琪祥 田蜜 +5 位作者 罗宇 杨帆 陈彦鄂 王烽 高玉巧 郭涛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层连井剖面和煤层厚度分布图;分析了研究区内煤层气气源、煤岩基本特征、储层物性、含气性和保存条件等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1)西山窑组煤层在沙奇凸起以北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连片分布,在沙奇凸起以南则主要分布于吉木萨尔凹陷—吉南凹陷;八道湾组煤层分割性较强,主要分布于凹陷内部分地区。(2)区内存在自源型煤层生物成因气、低成熟热成因气和深部外源型高成熟气条件。(3)煤岩有机组分以惰质组为主,镜质组次之,壳质组少量;煤岩镜质组反射率低(0.39%~0.47%),为低煤级煤;煤岩瓦斯气体成分主要为N_(2)、CO_(2)和CH_(4),其中N_(2)占绝对优势;煤岩总含气量中可燃气体(CH_(4))含量低。(4)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分为山前断陷富集成藏模式、深部凹陷富集成藏模式和开放斜坡逸散模式。(5)建立了煤层气评价参数和划分标准,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吉木萨尔凹陷和吉南凹陷为煤层气勘探有利区;沙帐断褶带和石钱滩凹陷为较有利区;石树沟凹陷和古城凹陷为不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评价 成藏主控因素 富集成藏模式 煤层气 东部隆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及控储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勇 刘永旸 +5 位作者 赵圣贤 尹美璇 李博 陈雷 吴帅材 谢圣阳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9,共11页
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岩矿鉴定、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资料研究,运用印模法重建了研究区的沉积古地貌,并探讨其对优质页岩储层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岩矿鉴定、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资料研究,运用印模法重建了研究区的沉积古地貌,并探讨其对优质页岩储层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时期,泸州—渝西地区为“一隆起、一洼陷、两缓坡”的古地貌格局,沉积区可划分为水下隆起区、水下斜坡带和水下低洼区。②页岩的矿物组成以硅质矿物为主,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黄铁矿次之。可识别出10种页岩岩相类型,主要发育硅质页岩相组合(S)和混合质页岩相组合(M),其中硅质页岩相组合(S)在水下隆起区更为发育,且纵向上更具连续性,是优质岩相组合。③不同地貌单元的页岩岩相的发育程度及储层参数(TOC、孔隙度、含气量)存在明显差异,水下隆起区页岩TOC值为3.03%~5.06%,平均值为4.25%;孔隙度为4.81%~6.30%,平均值为5.46%;含气量为1.70%~7.62%,平均值为5.05%,其页岩储层品质优于水下斜坡带和水下低洼区。平面上,优质页岩具有高TOC、高孔隙度和高含气量的特征,呈带状分布于水下隆起区及其周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模法 硅质页岩岩相 储层品质 水下隆起区 水下斜坡带 水下低洼区 沉积古地貌 龙马溪组 志留系 泸州—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峰隆起西南缘深部构造特征
4
作者 张鹏辉 何梅兴 +2 位作者 王通 刘建勋 何大双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9-60,共2页
雪峰隆起处于华南陆内复合构造系统,以多种多期多层次穿时推滑和冲褶构造为特征,不同于其他以冲断叠瓦状构造为其典型标志的造山带,因此,该区域长期是地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近年来,学者围绕雪峰隆起的深部构造、成因机制和... 雪峰隆起处于华南陆内复合构造系统,以多种多期多层次穿时推滑和冲褶构造为特征,不同于其他以冲断叠瓦状构造为其典型标志的造山带,因此,该区域长期是地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近年来,学者围绕雪峰隆起的深部构造、成因机制和资源环境效应等等问题已取得大量的成果认识(张进等,2010;颜丹平等,2018),但由于雪峰隆起西南缘地区缺乏地球物理资料,对造山带深部结构、构造变形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动力学机制的解析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隆起 深反射地震 电性结构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背斜上新世—第四纪右旋压扭变形解析及地质意义
5
作者 张关龙 王大华 +7 位作者 陈乾威 肖永军 杨帅 刘俊民 陈云锋 张俊锋 王勇 毛黎光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3-959,共7页
柴达木盆地具有克拉通结晶基底,其内部变形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析。南八仙背斜位于马海隆起西北角,呈东西走向。地震剖面揭示其不同部位断裂系... 柴达木盆地具有克拉通结晶基底,其内部变形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析。南八仙背斜位于马海隆起西北角,呈东西走向。地震剖面揭示其不同部位断裂系统特征各异,相干水平切片显示断裂系统有4组样式,分别为轴向伸展相关正断层、斜列式正断层、滑脱逆冲断层和基底右旋压扭断层。研究认为南八仙背斜形成于基底断裂的右旋压扭作用,西部地区滑脱面阻隔基底走滑应变的向上传导,使之转换为滑脱褶皱及褶皱长轴方向伸展,东部地区则为负花状右旋走滑断裂控制的垮塌背斜。本研究印证了柴达木盆地中新世晚期以来盆内变形受控于右旋剪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马海隆起 南八仙背斜 右旋走滑变形 滑脱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性土地基中水平条形锚板上拔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6
作者 胡伟 曾攀煜 +3 位作者 王辉 刘顺凯 陈秋南 PUIG DAMIANS I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31-1744,共14页
当前水平锚板上拔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理论研究仅限于砂土地基和饱和软黏土地基,且存在需要人为区分浅埋、深埋类型的问题,尚无既适用于不同埋深,又适用于黏性土地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成果。基于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对黏性土地基中... 当前水平锚板上拔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理论研究仅限于砂土地基和饱和软黏土地基,且存在需要人为区分浅埋、深埋类型的问题,尚无既适用于不同埋深,又适用于黏性土地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成果。基于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对黏性土地基中水平条形锚板上拔极限承载时滑动面的刻画表征、力学模型和承载力计算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埋深比一定时,随着黏聚力的增大,滑动面趋于外扩;黏聚力一定时,随着埋深比的增大,滑动面则趋于内收;对于每一个埋深比(黏聚力),都存在一个相应的黏聚力(埋深比),滑动面在其两侧发生形态上的转化。(2)滑动面的演化可用一长短轴比随埋深比、土体力学参数变化的椭圆圆弧来刻画。长短轴比k随埋深比的增大而减小,随黏聚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几乎不受内摩擦角的影响,内摩擦角只决定滑动面起始处的初始角度,据此规律提出了长短轴比k和初始角度的计算公式。(3)结合滑动面形态倾向,根据埋深、椭圆顶点(或椭圆位置最高点)与锚板的位置关系分5种工况构建了黏性土地基中水平锚板的上拔极限承载力学模型,基于极限平衡分析推导建立了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无需人为引入临界埋深比区分浅埋与深埋,同时可考虑土体内摩擦角和黏聚力两个指标的变化。(4)在与其他4种方法对3个试验案例的计算对比中,所提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均取得了最好的计算效果,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形锚板 黏性土 滑动面 力学模型 上拔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轮南古潜山北部轮南断裂带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构造背景的响应
7
作者 罗慎超 李洪 +8 位作者 彭鹏 张博 陈元勇 秦雪 晏楠 张月 曹明月 卓婉婷 李兴安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359,共15页
为了明确塔北轮南古潜山北部轮南断裂带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对轮南断裂带几何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精细解析,进一步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的演化规律,探讨了轮南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轮南断裂带由近东西走向的主干断裂和次级北东... 为了明确塔北轮南古潜山北部轮南断裂带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对轮南断裂带几何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精细解析,进一步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的演化规律,探讨了轮南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轮南断裂带由近东西走向的主干断裂和次级北东向断裂组成,断裂特征、性质在垂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为一典型的多期活动、继承改造型断裂。轮南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受控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特提斯洋开启与闭合、南天山洋开启与闭合以及印度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等区域构造事件。轮南断裂带主干断裂在新元古代开始活动,表现为控制伸展断陷的正断层,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轮南地区的构造响应;寒武纪—石炭纪早期轮南断裂处于停滞阶段,主干断层的逆冲活动发生在石炭纪末期或二叠纪,为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洋闭合导致强烈构造挤压的响应;三叠纪早期南天山洋仍处于闭合造山阶段,轮南断裂主干断裂以继承性逆断发育为主,三叠纪中-晚期塔北地区进入南天山造山后作用阶段,在局部伸展作用下轮南断层的正断活动取代了逆断活动;侏罗纪—白垩纪塔北隆起仍处于南天山碰撞造山后应力松弛阶段,NWW-SEE向区域伸展,斜向伸展导致轮南断裂带发生张扭活动;古近纪早期轮南断裂带以次级断裂活动为主,受控于塔里木盆地相对于南天山向东偏南方向的逃逸,以及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派生的局部NW-SE向伸展应力场;古近纪中-晚期—新近纪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全面碰撞,持续挤压,古近纪早期活动的张扭性质断层停止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演化过程 轮南断裂带 区域构造背景 塔北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东沙隆起北缘晚始新世构造裂点迁移及其源-汇效应
8
作者 刘强虎 彭光荣 +4 位作者 刘培 余雄飚 熊万林 周子强 朱红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6-859,共14页
为验证超覆背景下的残余地貌能否为沉积物产出提供有效信息,以珠江口盆地内最大凸起单元——东沙隆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全覆盖地震数据及钻井约束,提取了晚始新世恩平组残余地貌上关键流域的河道纵向剖面,刻画了边界断裂的活动性,量化... 为验证超覆背景下的残余地貌能否为沉积物产出提供有效信息,以珠江口盆地内最大凸起单元——东沙隆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全覆盖地震数据及钻井约束,提取了晚始新世恩平组残余地貌上关键流域的河道纵向剖面,刻画了边界断裂的活动性,量化了砂体粒度及沉积通量的时-空变化。研究评估了残余地貌特征与沉积区粒度和通量变化间的匹配程度。研究表明:两大关键流域的河道剖面均存在构造裂点,且与晚始新世活跃的边界断层相匹配。裂点溯源迁移时可能沟通了内流水系,与汇区粒度整体变细,通量变大规律一致。源区地貌特征和汇区沉积记录在地貌演化的视角下指示遭受后期改造较弱的残余地貌很可能仍然保存着深-时的源-汇信息。精细解剖残余地貌、源区地形坡度、基岩岩性与裂点迁移,有助于深-时源-汇系统不同期次重建及砂体性质与规模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点 沉积响应 源-汇系统 晚始新世 东沙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坝扬压力异常测值成因的多测点分区智能诊断方法
9
作者 程琳 韩嘉勋 +1 位作者 杨杰 马春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1,103,共6页
针对传统异常值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空聚类和环境变量分离的混凝土坝扬压力异常测值成因分析方法,首先采用DBSCAN聚类算法对大坝不同部位的扬压力测点进行空间聚类,然后根据聚类结果进行分区,采用概率主成分分析(PPCA)对... 针对传统异常值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空聚类和环境变量分离的混凝土坝扬压力异常测值成因分析方法,首先采用DBSCAN聚类算法对大坝不同部位的扬压力测点进行空间聚类,然后根据聚类结果进行分区,采用概率主成分分析(PPCA)对每个区域的扬压力测点提取环境变量效应,最后基于平方预测误差(S_(SPE))控制图和贡献图进行异常值识别和异常测值成因分析。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测点的分类结果主要由测点所处位置和环境变量影响规律决定;当监测数据异常时,基于S_(SPE)控制图和贡献图可以定性地推断出最可能的异常原因,能够为识别大坝的运行性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压力 异常测值 分区 概率主成分分析(PPCA) 环境变量 平方预测误差(SS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中段侏罗系头屯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10
作者 石新朴 刘泽民 +2 位作者 张长瑞 刘成 仇丽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1,共11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中段主要目的层系侏罗系头屯河组天然气勘探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基于对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储层样品的测试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区头屯河组油气成藏条件,探讨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明确了勘探有利目标。结果表明:滴南... 针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中段主要目的层系侏罗系头屯河组天然气勘探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基于对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储层样品的测试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区头屯河组油气成藏条件,探讨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明确了勘探有利目标。结果表明:滴南凸起中段侏罗系头屯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南部东道海子凹陷和研究区下伏的石炭系烃源岩可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发育于研究区中部的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构造圈闭为天然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通源断裂是头屯河组天然气成藏的基础,岩性-构造圈闭控制着天然气的分布;有利目标优选结果认为,DX149井区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可作为有利增储上产目标,DX121井西区圈闭较为落实可作为潜在勘探目标。研究成果可为滴南凸起中段侏罗系头屯河组下步的天然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控藏因素 有利目标 侏罗系头屯河组 滴南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震波速的三维图像看上扬子岩石圈变化
11
作者 刘晓宇 杨文采 瞿辰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5-902,共8页
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印度板块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大陆碰撞和陆—陆俯冲不仅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和加厚,而且导致高原周围广大地域的地貌环境和深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是否有大量物质从高原下方蠕动向华南和华北?是否... 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印度板块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大陆碰撞和陆—陆俯冲不仅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和加厚,而且导致高原周围广大地域的地貌环境和深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是否有大量物质从高原下方蠕动向华南和华北?是否引起云贵高原隆升?笔者等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层析成像,对从高原下方物质蠕动与云贵高原隆起问题进行研究。地震层析成像表明,在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和俯冲期间,有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物质受挤压向上扬子下方挤出,挤出发生在深度73~113 km的岩石圈地幔的中部,路线沿义敦—西昌—东川—安顺。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中部物质受挤压向上扬子下方挤出的后果之一,就是云贵高原的岩石圈体量增加和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作用 中国西南部 地震波速度 三维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活动门试验中的土拱效应演化规律
12
作者 芮瑞 LIN A H +1 位作者 杨俊超 杨硕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57-1666,共10页
土拱效应广泛存在于岩土工程中,通常采用活动门试验进行研究。传统的活动门试验较少关注隧道抗浮、锚板拉拔等被动活动门的工况。有鉴于此,研发了伺服升降的阵列式活动门试验装置,采用密实砂土作为填料开展了平面应变被动活动门试验,采... 土拱效应广泛存在于岩土工程中,通常采用活动门试验进行研究。传统的活动门试验较少关注隧道抗浮、锚板拉拔等被动活动门的工况。有鉴于此,研发了伺服升降的阵列式活动门试验装置,采用密实砂土作为填料开展了平面应变被动活动门试验,采集了活动门上升过程中的全阵列竖向荷载变化以及断面位移,得到了被动土拱效应演化的荷载−位移反应曲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填料高度增加,荷载重分布更加明显,最大土拱率、极限土拱率及对应的归一化位移量均增大。断面位移与滑移面呈喇叭口形向填料表面发展,剪应变集中分布在活动门两侧形成显著的弧形滑移面,滑移面底部与竖直方向夹角接近于0º,并随路堤高程增加而增大。当填土高度较高时,随着活动门上升量的增加,外侧滑移面的内部发展出新的滑移面。依据实测得到的剪切带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得到了修正的极限平衡法计算公式,计算出的最大土拱率与试验结果较为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门试验 隧道抗浮 土拱效应 剪切带 土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西兰可控摇摆提离高墩桥梁设计建造综述——以南兰吉提克铁路桥为例
13
作者 贾俊峰 郦炎森 +2 位作者 郭彬立 郭河 庞伟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1011,共11页
可控摇摆提离桥梁是新型桥梁抗震体系中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双柱式高墩在横桥向交替升降,使桥墩产生横向提离摇摆以控制传递到细长钢筋混凝土桥墩上的地震作用,同时在桥墩底部摇摆界面处设置消能器以限制墩柱摇摆提升及相应桥台面横向... 可控摇摆提离桥梁是新型桥梁抗震体系中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双柱式高墩在横桥向交替升降,使桥墩产生横向提离摇摆以控制传递到细长钢筋混凝土桥墩上的地震作用,同时在桥墩底部摇摆界面处设置消能器以限制墩柱摇摆提升及相应桥台面横向移位。文章首先介绍了自复位摇摆桥梁结构和可控摇摆系统设计理念,对采用可控摇摆提离技术的南兰吉提克铁路桥的设计思想、构造及连接设计、实验研究,以及摇摆桥梁动力行为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和总结;然后,概括总结了南兰吉提克铁路桥筒体、桥墩及箱梁等主要构件的施工过程;最后总结了典型可控摇摆提离高墩桥梁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摇摆结构的自振周期与振幅相关联且非固定,自振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且非平稳存在,不能利用模态正交性分解结构的运动;可控提离高墩桥梁具有较好的地震稳定性,摇摆提离过程中的滞变阻尼效果相当明显,墩柱提离摇摆碰撞及附加消能减震装置可进一步抑制桥梁的地震响应,减小残余位移,增强桥墩自复位能力。该研究可为我国强震区韧性抗震桥梁设计及建造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摆抗震 可控摇摆提离桥梁 自复位摇摆 阻尼器 韧性抗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成矿与红层盆地关系再讨论——以湘赣边界鹿井铀矿田为例
14
作者 陈柏林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4,共18页
鹿井铀矿田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硬岩型铀矿田之一,矿田内铀矿床围绕丰州盆地分布,红层盆地与铀成矿的关系已经讨论并争议了近40年。本文开展了铀矿带与丰州盆地红层盖层相关性研究,结合鹿井矿田隆升剥露历史和南雄盆地北缘断裂变形特... 鹿井铀矿田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硬岩型铀矿田之一,矿田内铀矿床围绕丰州盆地分布,红层盆地与铀成矿的关系已经讨论并争议了近40年。本文开展了铀矿带与丰州盆地红层盖层相关性研究,结合鹿井矿田隆升剥露历史和南雄盆地北缘断裂变形特点,认为丰州盆地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底部沉积的残留,是一个规模大很多的红层盆地的一小部分,其上有约1.5~2.5 km厚的红层沉积物已经被剥蚀了。铀成矿与红层盆地没有必然的成因关系,热液型铀矿床早期成矿作用发生于红层盆地形成之前,成矿后在约95~75 Ma被抬升剥露至地表;然后被红层盆地覆盖保存,至65~55 Ma被埋藏至最深(约1.5~2.5 km);约55~45 Ma再次被隆升剥露降温,至40 Ma左右已至近地表常温状态,40 Ma以来一直稳定在近地表常温状态。而遂川断裂NW侧在约15 Ma的中新世中期才开始快速隆升剥露,北西盘比南东盘隆升幅度更大,反映了遂川断裂的左行走滑特征,该断裂与热水断裂的叠接带以拉分盆地性质减缓隆升剥露幅度,才得以保存现有的丰州盆地。丰州盆地对早于盆地沉积所形成的铀矿床起到了保矿作用。因此,其找矿方向是除了丰州盆地周边以外,丰州盆地底下是铀矿找矿的非常有利区段,极大地拓宽了鹿井铀矿田的找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成矿 丰州盆地 隆升剥露历史 保矿构造 找矿方向 鹿井铀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法和二维地震勘探在太康隆起西部地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胥博文 朱怀亮 +7 位作者 杨忠彦 叶高峰 张德森 闻爽 邵炳松 郭充 闫晋龙 孙健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42,共12页
为探明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西部地区深部地层结构及隐伏断裂分布情况,在研究区布设了两条大地电测探测(MT)剖面和两条二维地震勘探测线,其中MT剖面共获得63个测深点,二维地震测线共布设16.24 km。MT数据和地震资料运用不同的数据处理和... 为探明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西部地区深部地层结构及隐伏断裂分布情况,在研究区布设了两条大地电测探测(MT)剖面和两条二维地震勘探测线,其中MT剖面共获得63个测深点,二维地震测线共布设16.24 km。MT数据和地震资料运用不同的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分别得到了可靠的地下介质二维地电模型和较明显的反射波组。探测结果表明,本次勘探精细标定出了新近系热储层底板和奥陶系热储层顶板构造形态和埋深,解译断裂5条。结合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以及钻孔勘探资料,绘制了研究区新近系底板埋深等值线图和奥陶系顶板埋深等值线图。WR-1井深3306.80 m,钻遇地层为第四系、新近系、三叠系、石炭系—二叠系和寒武系—奥陶系,钻探结果与物探预测较一致。通过对新近系馆陶组降压试验,其最大出水量为100.39 m3/h,出水温度为55℃,达到了本次勘查工作的目标,为后续地热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新的证据与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二维地震勘探 地热资源 勘探远景 太康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胜 杨业 +5 位作者 张茂亮 邵延秀 李云帅 徐海 刘静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4,共12页
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表层地球系统的核心动力学框架。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体现了系统科学的属性:构造运动首先塑造了大地地貌格局,并与气候和生态系统形成了相互作用系统;气候因子驱动地貌演变和生态系统... 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表层地球系统的核心动力学框架。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体现了系统科学的属性:构造运动首先塑造了大地地貌格局,并与气候和生态系统形成了相互作用系统;气候因子驱动地貌演变和生态系统变化;生态系统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反馈于地貌和气候。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是表层地球系统演化的核心内容。从地质时间尺度看,板块运动和地貌重组引发了区域气候变化和生物群落更替;在现代尺度上,这种耦合关系塑造了地球表层环境的动态平衡。对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的系统研究对揭示表层地球系统过程和功能以及服务机理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构造与气候和地貌、地貌和气候与生态系统变化的耦合关系,旨在探索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系统动力学和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系统性思路。同时,青藏高原是研究这一主题的天然实验室,其独特的构造活动、复杂的地貌形态、多样化的气候带和敏感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系统研究的关键平台。围绕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将帮助解决青藏高原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借鉴。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发展需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定量耦合关系与协同演化,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利用先进的实验测试与观测/监测技术,强调大数据驱动的多尺度整合与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构建地球系统动态耦合模型,以期达到对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并为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构造抬升 地貌演化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 风化剥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燕山隆起-华北断陷盆地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热学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厚云 马峰 +3 位作者 朱喜 余鸣潇 陈自然 卫晓锋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1-1742,共32页
地热流体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地球化学信息,对揭示地热水深部循环模式及地热形成机制,指导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冀北燕山隆起-华北断陷盆地区域构造和地热地质背景,本文通过全区91件地热温泉水样与59件浅层地下水样品的水化... 地热流体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地球化学信息,对揭示地热水深部循环模式及地热形成机制,指导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冀北燕山隆起-华北断陷盆地区域构造和地热地质背景,本文通过全区91件地热温泉水样与59件浅层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地热系统区划、地热水起源与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计算了不同分区地热系统热储温度与地热水循环深度及地热流体升流过程中冷水混入比例,建立了不同分区地热系统成因概念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坝上高原地幔坳陷带、燕山台褶带上地幔幔坎带和华北裂陷盆地上地幔隆起带三个地热地质区,地热成因模式分别为火山沉积盆地深凹陷层控型、隆起山地断裂深循环对流型和山间沉积盆地对流-传导复合型,与沉积盆地潜山热水对流-传导型。由燕山隆起至华北断陷盆地内,地热流体水化学演化在宏观盆地尺度上具有连续性,深部水化学场受地下水径流运动制约,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HCO_(3)-Na型演化为HCO_(3)·SO_(4)-Na、SO_(4)-Na型,再变化为Cl·SO_(4)-Na、Cl-Na·Ca和Cl-Na型,区域地热流体的深循环具盆地地下水系统水化学演化特征。坝上地区地热热储温度为63.44~137.44℃,循环深度为1800~3770 m,升流过程中冷水混入比例为51.0%~92.2%。燕山台褶带地热热储温度为79.26~148.62℃,循环深度为2050~4817 m,地热流体升流过程中冷水混入比例为11.5%~94.5%。华北断陷盆地中北部地热热储温度为71.41~144.49℃,循环深度在2658.2~3444.6 m,地热流体升流过程中冷水混入比例为43.0%~97.50%。不同地热分区内未受冷水混合影响的深部地热流体温度相当,总体在162~172℃。深部构造变异明显的地幔陡坎和幔阶处,大地热流高异常中心的深大断裂与及次级断裂交汇带为研究区内温度较高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水化学 同位素 燕山隆起 华北断陷盆地 冀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片上浮模型试验平台研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海涛 王悦 孙九春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8,共7页
为深入探究盾构施工中管片上浮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浆液性质对管片上浮的影响规律,设计管片上浮荷载感知测量结构,自主研发具有可视化特性的管片上浮模型试验平台。通过数值分析和注水测试,验证该试验平台结构的安全性和功能的可实施性,... 为深入探究盾构施工中管片上浮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浆液性质对管片上浮的影响规律,设计管片上浮荷载感知测量结构,自主研发具有可视化特性的管片上浮模型试验平台。通过数值分析和注水测试,验证该试验平台结构的安全性和功能的可实施性,得到管片受浮力大小的系统测量误差。试验结果表明:1)注浆过程中管片受上浮荷载的变化与注浆体积呈线性关系,R^(2)值均大于93%,管片平均上浮荷载线性变化率是理论上浮荷载线性变化率的62.6%,与理论计算值相差28.79N/cm。2)浮动密封内油脂对管片上浮存在抑制作用,产生的阻力约为理论上浮荷载的41.1%,实际上浮荷载与理论上浮荷载最大误差约2.1%,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管片上浮的受力情况。3)截面荷载增长率随注浆体积的变化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管片的横向位移约束对管片受倾覆荷载产生的姿态偏移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施工 管片上浮 模型试验平台 注浆 上浮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引调水工程典型渠道衬砌失稳成因及防控措施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霞 魏凯 +2 位作者 郝泽嘉 李少龙 崔皓东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3,共6页
大型引调水渠道工程高地下水位挖方段在运行期易发生衬砌失稳,合理设置渗控措施是保障渠道衬砌安全的关键。针对河南省2021年“7·20”特大暴雨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某渠段衬砌失稳问题,通过监测资料和三维渗流模拟对渠道衬砌板失稳... 大型引调水渠道工程高地下水位挖方段在运行期易发生衬砌失稳,合理设置渗控措施是保障渠道衬砌安全的关键。针对河南省2021年“7·20”特大暴雨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某渠段衬砌失稳问题,通过监测资料和三维渗流模拟对渠道衬砌板失稳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三维模型分析了增设渠坡竖向减压井和横向排水管措施的效果。研究表明:渠基存在的透水地层为降雨入渗和地下水侧向补给提供了渗透通道,极端降雨导致地下水位升高是渠道衬砌板失稳的关键诱因,增设排水措施可有效消减衬砌板下扬压力。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渠段险情分析和整治及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调水挖方渠道 高地下水位 扬压力 衬砌失稳 渗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性质及运聚富集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昶 王彭 +3 位作者 刘小钰 王伟 赵星星 孙冲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7,共15页
以构造、断裂分布、生产动态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对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性质与产能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油气充注、输导体系、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等3个方面对油气富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塔中地区... 以构造、断裂分布、生产动态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对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性质与产能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油气充注、输导体系、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等3个方面对油气富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塔中地区奥陶系原油以轻质原油为主,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含硫的特征,密度为0.75~0.85 g/m^(3),油气藏气油比为119~82367 m^(3)/m^(3),多相态油气藏并存,且油气相态无明显边界;天然气干燥系数为0.70~0.98,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为-35.7‰~-61.4‰,变化范围大;不同区域金刚烷指数(MDI)差异较大,为0.33~0.64;8个主要油气充注点具有原油密度低、气油比高、天然气甲烷同位素及MDI高的特征,沿走滑断裂带向南或远离断裂带方向密度变大,气油比、甲烷碳同位素及MDI均变小,不同区块气侵强度不同造成变化规律存在局部差异。②研究区油气分布格局主要受点状油气充注影响,8个油气充注点周缘油气井通常具有较高的产量,受储层发育规模影响会出现低产井,产能分布具有“北气南油”、“中间气、两边油”及“普遍富气、局部含油”3种类型;远离充注点的低产井及水井大范围分布。③研究区奥陶系油气富集模式为张扭性大断裂控制油气垂向充注,不整合面及走滑断裂控制油气的侧向调整,断裂破碎带叠加层间岩溶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局部构造高部位及平台区为油气聚集有利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原油 金刚烷指数 张扭性大断裂 走滑断裂 不整合面 断裂破碎带 岩溶作用 奥陶系 塔中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