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Mg同位素测定的分离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世珍 朱祥坤 +3 位作者 何学贤 杨淳 赵新苗 唐索寒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9-456,共8页
利用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进行同位素组成的准确测定,必须首先对待测样品中元素进行分离纯化。目前,用于分离Mg的主要方法为阳离子树脂交换方法。然而,利用阳离子树脂不能有效除去Mg接收液中的Fe、Al,而溶液中Fe、Al会明... 利用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进行同位素组成的准确测定,必须首先对待测样品中元素进行分离纯化。目前,用于分离Mg的主要方法为阳离子树脂交换方法。然而,利用阳离子树脂不能有效除去Mg接收液中的Fe、Al,而溶液中Fe、Al会明显干扰样品中Mg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本研究结合离子交换法和共沉淀法,探讨了针对不同种类样品的Mg分离纯化方法,分离提取了实际样品中Mg并进行了同位素组成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①对于m(Fe)/m(Mg)≤0.1、m(Al)/m(Mg)≤0.2、m(Na)/m(Mg)≤1的样品,经过AG50 W-X12树脂一次交换分离,即可用于Mg同位素组成的测定;②对于m(Fe)/m(Mg)≤0.1、m(Al)/m(Mg)≤0.2、m(Na)/m(Mg)>1的样品,利用AG50 W-X12树脂二次交换分离,可以满足MC-ICP-MS对Mg同位素测定的要求;③对于含有m(Fe)/m(Mg)>0.1、m(Al)/m(Mg)>0.2、m(Na)/m(Mg)≤1的样品,可先利用稀释50倍的稀氨水沉淀除去样品中的Fe、Al后,再经过AG50 W-X12树脂一次交换分离,可以满足MC-ICP-MS对Mg同位素测定的要求;④对于含有m(Fe)/m(Mg)>0.1、m(Al)/m(Mg)>0.2、m(Na)/m(Mg)>1的样品,可先利用稀释50倍的稀氨水滴定沉淀除去样品中的Fe、Al后,再经过AG50 W-X12树脂二次交换分离,可以满足MC-ICP-MS对Mg同位素测定的要求;⑤运用所建立方法对海水和地幔样品进行了Mg的分离和同位素组成的测定,其中,青岛附近海水的同位素组成为:δ25MgDSM3=-0.43‰,δ26MgDSM3=-0.84‰;葫芦岛附近海水的同位素组成为:δ25MgDSM3=-0.44‰,δ26MgDSM3=-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ICP-MS mg同位素组成 分离纯化 共沉淀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对恢复深时海水镁同位素组成的启示 被引量:5
2
作者 夏攀 甯濛 +1 位作者 文华国 郎咸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46-1564,共19页
镁(Mg)作为主要的造岩元素及生物营养元素,是连接大陆、海洋和地球内部循环的重要纽带。碳酸盐岩作为Mg的主要储库,是全球Mg循环的重要组成环节,利用Mg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是有效反演深时海水Mg同位素组成(δ^(26)Mg_(海... 镁(Mg)作为主要的造岩元素及生物营养元素,是连接大陆、海洋和地球内部循环的重要纽带。碳酸盐岩作为Mg的主要储库,是全球Mg循环的重要组成环节,利用Mg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是有效反演深时海水Mg同位素组成(δ^(26)Mg_(海水))、恢复全球Mg循环的基本前提。近二十年来,Mg同位素在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1)不同类型碳酸盐矿物形成过程中的Mg同位素分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到完善;2)建立了Mg同位素地球化学模型,对不同白云石化过程进行半定量—定量模拟;3)初步探索了利用Mg同位素反演早期成岩流体体系的方法。以上研究进展为利用碳酸盐岩恢复δ26Mg_(海水)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选择有效的碳酸盐岩载体恢复δ26Mg_(海水)时,需充分考虑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过程及其对Mg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并适当结合地球化学模型,消除沉积—成岩因素的影响,进而恢复δ26Mg_(海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同位素 海相碳酸盐岩 沉积—成岩过程 白云石化过程 海水mg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