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n对Al-Mg-Si-Cu铝合金车身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宏 赵刚 +1 位作者 刘春明 左良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7-350,共4页
通过拉伸和埃里克森实验以及扫描电镜/能谱、透射电镜和金相分析,研究Mn的质量分数对Al Mg Si Cu铝合金汽车板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成形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Mn质量分数增加,Al Mg Si Cu汽车板铝合金不可溶结晶相及弥散相粒子数量... 通过拉伸和埃里克森实验以及扫描电镜/能谱、透射电镜和金相分析,研究Mn的质量分数对Al Mg Si Cu铝合金汽车板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成形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Mn质量分数增加,Al Mg Si Cu汽车板铝合金不可溶结晶相及弥散相粒子数量均增加,不可溶结晶相使合金组织纤维化对板材冲压成形性不利,弥散相粒子阻碍再结晶晶粒长大;提高Mn的质量分数,Al Mg Si Cu汽车板铝合金的强度增加,但延伸率和冲压成形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i—Cu—Mn铝合金 车身板 al(FeMn)Si相 弥散相 冲压成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工艺对Al/Mg/Al复合板界面结合与阻尼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敬丰 吴忠山 +3 位作者 王少华 杨文翔 马社 潘复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59-65,共7页
研究了Al/Mg/Al三明治结构复合板的退火热处理工艺,探讨了退火温度、时间对复合界面和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使得Mg层中的孪晶及变形组织消失,晶粒明显长大,且可以促进Al-Mg界面原子的相互扩散。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界面效应对... 研究了Al/Mg/Al三明治结构复合板的退火热处理工艺,探讨了退火温度、时间对复合界面和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使得Mg层中的孪晶及变形组织消失,晶粒明显长大,且可以促进Al-Mg界面原子的相互扩散。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界面效应对复合板的阻尼性能影响由不利转变为有利,在250℃下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复合板的阻尼性能有一定的提高。综合复合板的组织与性能要求,得到Al/Mg/Al复合板的最佳退火工艺为250℃×2h,在应变振幅为5×10^(-4)下复合板的阻尼值Q^(-1)达0.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al复合板 退火工艺 复合界面 阻尼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时效及预应变对Al-Mg-Si基汽车板材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关绍康 姚波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7-19,28,共4页
用显微硬度、DSC等分析手段 ,研究了不同时效工艺及预拉伸工艺对新型铝合金车身板材的强化相析出过程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预时效能够提高峰值硬度并缩短达到峰值硬度的时间 ,并且预时效对含钛量较高的合金性能的改善尤其明显 ... 用显微硬度、DSC等分析手段 ,研究了不同时效工艺及预拉伸工艺对新型铝合金车身板材的强化相析出过程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预时效能够提高峰值硬度并缩短达到峰值硬度的时间 ,并且预时效对含钛量较高的合金性能的改善尤其明显 ,因为Ti有利于预时效时G .P区和 β″相的形成。预拉伸能显著提高合金的屈服强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车身 板材 预时效 预拉伸 铝合金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Sr对Al-Mg-Si-Cu基合金车身板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卢广玺 关绍康 +1 位作者 陈海军 林敦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4-738,共5页
采用全浸腐蚀实验、盐雾实验和电化学实验研究了微量元素Sr对AlMgSiCu合金车身板腐蚀性能的影响。全浸腐蚀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加入Sr后,其质量损失速度由2.76mg/(h·cm2)降为1.39mg/(h·cm2),盐雾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加入Sr后,其质... 采用全浸腐蚀实验、盐雾实验和电化学实验研究了微量元素Sr对AlMgSiCu合金车身板腐蚀性能的影响。全浸腐蚀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加入Sr后,其质量损失速度由2.76mg/(h·cm2)降为1.39mg/(h·cm2),盐雾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加入Sr后,其质量损失速度由8.56×10-3mg/(h·cm2)降为5.90×10-3mg/(h·cm2),Sr可以明显减缓合金的腐蚀速度。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加入Sr后,合金稳定电位较负,稳定时间长,合金钝化区较短,腐蚀电位φcorr更负,且腐蚀电流密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i-Cu基合金 车身板 SR 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车身用Al-Mg-Si合金薄板织构及r值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田妮 赵刚 +4 位作者 王建军 聂波 黄涛 左良 刘春明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43-147,共5页
采用织构测定分析、TEM观察和拉伸实验研究了退火态、固溶态及T4态汽车车身用Al-0.9Mg-1.0Si-0.7Cu-0.6Mn合金薄板的再结晶晶粒取向、拉伸变形时的晶粒转动规律及其对板材塑性应变比r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copper和brass取向的冷轧铝板... 采用织构测定分析、TEM观察和拉伸实验研究了退火态、固溶态及T4态汽车车身用Al-0.9Mg-1.0Si-0.7Cu-0.6Mn合金薄板的再结晶晶粒取向、拉伸变形时的晶粒转动规律及其对板材塑性应变比r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copper和brass取向的冷轧铝板经410℃×1 h退火或540℃×0.5 h固溶处理后,其再结晶主织构均为绕板法线方向旋转20°的立方取向,即Cube+ND20,自然时效对再结晶织构无明显影响;单向拉伸过程中主织构Cube+ND20取向晶粒绕板法线ND向<100>方向旋转5°左右,成为Cube+ND15取向,同时取向密度降低;不同热处理状态铝板在拉伸变形任意应变量时的r值均大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I合金 汽车板 r值 再结晶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含量对Al-1.0Mg-1.0Si-0.6Mn薄板成形性及烤漆硬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田妮 赵刚 +2 位作者 王建军 黄涛 刘春明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33-136,142,共5页
采用拉伸、杯突实验结合DSC分析系统研究了Cu含量对汽车车身用Al-1.0Mg-1.0Si-(0.1-0.7)Cu-0.6Mn合金T4态薄板各类成形性指标及模拟烤漆处理后性能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Cu含量增加,T4态合金板材的强度单调增大,n值呈现出略... 采用拉伸、杯突实验结合DSC分析系统研究了Cu含量对汽车车身用Al-1.0Mg-1.0Si-(0.1-0.7)Cu-0.6Mn合金T4态薄板各类成形性指标及模拟烤漆处理后性能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Cu含量增加,T4态合金板材的强度单调增大,n值呈现出略有增大的趋势,延伸率、r值变化规律不明显,IE值单调下降,板材的拉胀成形性能变差;随着Cu含量增加,T4态合金板材烤漆前后的强度均单调增大,但合金板材模拟烤漆后表现出烤漆软化现象,且其软化量随Cu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说明Cu含量增加不利于铝板烘烤硬化性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I-CU合金 汽车板 成形性 烤漆硬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含量对汽车车身板用Al-1.0Mg-1.0Si-0.6Mn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7
作者 田妮 赵刚 +2 位作者 黄涛 王建军 刘春明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27-132,共6页
采用金相、SEM/EDS、XRD等研究了Cu含量对汽车车身用Al-1.0Mg-1.0Si-0.6Mn(in wt.%)铝合金结晶相及合金板材晶粒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l-1.0Mg-1.0Si-(0.1~0.7)Cu-0.6Mn合金中主要存在部分可溶的浅灰色不规则条块状Al8(FeMn)2Si... 采用金相、SEM/EDS、XRD等研究了Cu含量对汽车车身用Al-1.0Mg-1.0Si-0.6Mn(in wt.%)铝合金结晶相及合金板材晶粒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l-1.0Mg-1.0Si-(0.1~0.7)Cu-0.6Mn合金中主要存在部分可溶的浅灰色不规则条块状Al8(FeMn)2Si和黑色条块状或骨骼状结晶相Mg2Si,及完全可溶的球状或椭球状主要含Al1.9CuMg4.1Si3.3多相共晶产物;随着Cu含量增加,铸态合金中主要含Al1.9CuMg4.1Si3.3的共晶产物数量逐渐增多,而Mg2Si和Al8(FeMn)2Si结晶相变化不明显;同时,固溶后合金板材的再结晶晶粒变得越来越细,尽管Cu含量对合金冷轧板的晶粒尺寸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I-CU合金 汽车板 结晶相 晶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芯棒根数对Mg MB26/Al 7075双金属包覆挤压棒材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高鹏 胡兴 +5 位作者 张蕊 周涛 涂坚 时来鑫 胡励 陈强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1,共6页
利用包覆挤压方法成功制备了不同芯棒根数(一根、三根、五根)的MgMB26/Al7075双金属复合棒材。重点研究了不同芯部根数对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及界面质量的影响,同时对不同芯棒根数Mg/Al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比。结... 利用包覆挤压方法成功制备了不同芯棒根数(一根、三根、五根)的MgMB26/Al7075双金属复合棒材。重点研究了不同芯部根数对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及界面质量的影响,同时对不同芯棒根数Mg/Al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采用320℃挤压温度、25的挤压比制备的不同芯棒根数Mg/Al复合棒材,五芯芯部、边部晶粒细化及均匀化程度较三芯效果更佳,即多芯结构界面表面积这一因素对晶粒细化及均匀度的影响较完全轴对称这一力学因素影响更加明显。随着蕊棒数目的增加,界面层厚度略有减小且近镁层厚度减小较为明显;屈服强度变化差距不大、有轻微的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棒根数 mg/al双金属 包覆挤压 显微组织 界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Mg-Si合金板材制备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 被引量:1
9
作者 郭丰佳 麻芳 +2 位作者 迟蕊 王经涛 孙宁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6-30,共5页
采用OM、SEM、XRD等方法,研究了一种汽车用Al-Mg-Si合金在工业生产中的铸造、均匀化、热轧、退火、冷轧、固溶和预时效工序的晶粒、相结构和织构演变。结果表明,铸态晶粒近似呈等轴状,热轧后变为片层状的变形态,退火过程发生再结晶,但... 采用OM、SEM、XRD等方法,研究了一种汽车用Al-Mg-Si合金在工业生产中的铸造、均匀化、热轧、退火、冷轧、固溶和预时效工序的晶粒、相结构和织构演变。结果表明,铸态晶粒近似呈等轴状,热轧后变为片层状的变形态,退火过程发生再结晶,但保留与轧制方向平行的位向关系,冷轧后晶粒再次变为片层状,固溶和预时效之后发生完全再结晶,形成无畸变的等轴晶粒;铸态合金中主要含有β-富铁相、α-富铁相、Mg2Si相和Q相,沿晶界分布,均匀化之后Mg2Si相和Q相回溶,片层较薄的β-富铁相转变为α-富铁相,片层较厚的β-富铁相未改变,热轧之后析出相数量增多,与富铁相都平行于轧制方向分布,退火后析出相数量进一步增多,尺寸也有所增加,冷轧后析出相趋于细小弥散分布,经过固溶、预时效后,析出相回溶,基体只残留富铁相;在热轧或冷轧态下,brass、S、copper轧制织构增强,而退火或固溶+预时效下,brass、S、copper轧制织构减弱,Cube和Goss织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板 al-mg-SI合金 微观组织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Al复合涂层与镁合金基体连接界面微观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慧芳 王建宏 +2 位作者 曹亚峰 张治民 王强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2,共3页
通过LWY400P激光器,用激光熔覆的方法在镁合金表面熔覆一层Ti-C-Al复合陶瓷涂层。原料中钛碳原子比为1∶1,铝含量10%~40%(质量分数)。分别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对熔覆层的微观组织、显微形貌和成分分布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LWY400P激光器,用激光熔覆的方法在镁合金表面熔覆一层Ti-C-Al复合陶瓷涂层。原料中钛碳原子比为1∶1,铝含量10%~40%(质量分数)。分别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对熔覆层的微观组织、显微形貌和成分分布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激光熔覆Ti-C-Al复合涂层是典型的快速凝固组织,涂层组织致密,晶粒细小。原料中Al含量对熔覆效果影响很大,Al含量越高,试样致密度越好,通过试验确定了原料中Al的最佳用量。融合区域各元素相互扩散,涂层与基体发生互熔,形成冶金结合,达到强化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Ti-C-al复合涂层 镁合金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处理冷却方式对Cu/Al复合板界面微观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玉洁 蒋显全 +4 位作者 佘欣未 王浦全 冉洋 彭和 冉贞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132-10137,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冷却方式(水冷、空冷和炉冷)对Cu/Al复合板界面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显微硬度仪测试了冷却方式对铸轧Cu/Al复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铸轧复合板界面形成Al2Cu、AlCu、Cu9Al4...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冷却方式(水冷、空冷和炉冷)对Cu/Al复合板界面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显微硬度仪测试了冷却方式对铸轧Cu/Al复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铸轧复合板界面形成Al2Cu、AlCu、Cu9Al4、AlCu3四种金属间化合物,经500℃×2 h固溶处理后,界面扩散层厚度增加,形成Al2Cu、AlCu、Al2Cu3、Cu9Al4、AlCu3五种金属间化合物。水冷和空冷界面扩散层产生孔洞,炉冷孔洞基本消失,解释了孔洞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孔洞等缺陷会削弱界面层的结合强度。铸轧复合板界面扩散层厚度小、硬度低;经固溶处理后,界面扩散层厚度和硬度均增加,并随冷却速度的减小,厚度和硬度进一步增加。剥离过程中,铸轧复合板靠近Al基体断裂,而经固溶处理后的复合板断裂在界面扩散层。随冷却速度的下降,裂纹扩展能力减弱,过厚的金属间化合物不利于复合板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复合板 固溶处理 界面扩散 金属间化合物 空冷 炉冷 水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退火对铸轧Ti/Al复合板界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焘 许久健 +2 位作者 李勇 曹富荣 许光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3-112,共10页
采用SEM、EBSD、XRD、微观硬度、室温拉伸实验、T型剥离实验等手段研究高温退火对铸轧Ti/Al复合板界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退火(550℃)过程中,Ti基体的微观组织几乎不发生变化,Al基体在退火1 h时全部发生再结晶并... 采用SEM、EBSD、XRD、微观硬度、室温拉伸实验、T型剥离实验等手段研究高温退火对铸轧Ti/Al复合板界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退火(550℃)过程中,Ti基体的微观组织几乎不发生变化,Al基体在退火1 h时全部发生再结晶并开始长大;退火过程中,界面处的扩散层逐渐变厚,并在15 min时生成第二相TiAl_(3),在1 h时第二相TiAl_(3)连接成片,Ti/Al复合板界面的结合强度迅速下降。退火30 min时,铸轧Ti/Al复合板界面的结合强度达到最大值,约为23.6 N/mm;退火1 h时,铸轧Ti/Al复合板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达到峰值,分别为236 MPa和27.6%,均高于铸轧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轧复合法 Ti/al复合板 高温退火 界面结合强度 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场对水平双辊铸轧Ti/Al/Cu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13
作者 许久健 张焘 +3 位作者 付金禹 许光明 李勇 王昭东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77,共11页
利用水平双辊铸轧技术制备Ti/Al/Cu复合板,通过在铸轧过程中施加脉冲电场和电磁振荡场,研究不同外场对铸轧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场对铸轧过程的稳定性没有影响。施加脉冲电场和电磁振荡场后,Ti/Al界面和Cu/Al界面的... 利用水平双辊铸轧技术制备Ti/Al/Cu复合板,通过在铸轧过程中施加脉冲电场和电磁振荡场,研究不同外场对铸轧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场对铸轧过程的稳定性没有影响。施加脉冲电场和电磁振荡场后,Ti/Al界面和Cu/Al界面的扩散层厚度增加,界面结合强度显著提高。施加电磁振荡场后,在铸轧区的液穴内产生交变的电磁体积力。在电磁体积力的作用下,铝熔体内部产生震荡效应并对金属带表面进行冲刷,使金属带表面新形成的晶核脱离。此外,震荡效应使得金属带与铝熔体接触处的温度梯度降低,凝固速度减慢从而延长固-液接触时间。这些作用使得熔体在金属带表面铺展湿润更加充分,促进了原子间的互扩散,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冶金结合区域并增大了冶金结合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双辊铸轧 Ti/al/Cu复合板 电磁场 界面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铝复合板热轧过程轧制力和厚度预测与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军 郝平菊 +2 位作者 刘元铭 王振华 王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27-2640,共14页
热轧镁/铝复合板各层厚度直接决定了它能否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因此,研究决定各层厚度的轧制力和厚度预测模型对轧制过程控制和产品的性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AZ31B镁合金和5052铝合金在轧制过程中变形抗力的PSO-B... 热轧镁/铝复合板各层厚度直接决定了它能否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因此,研究决定各层厚度的轧制力和厚度预测模型对轧制过程控制和产品的性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AZ31B镁合金和5052铝合金在轧制过程中变形抗力的PSO-BP预测模型,高精度地表征其在不同温度、应变和应变速率下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镁合金对应模型的的R2、RMSE和AARE分别为0.99165、3.4251和0.56%,铝合金对应模型的R2、RMSE和AARE分别为0.99496、2.8092和1.43%,验证了PSO-BP模型用于描述两种金属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镁/铝复合板轧制过程中,轧制力随着压下率和入口总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入口厚比的减小,轧制力呈增大的趋势。镁/铝复合板出口厚比随着压下率和入口总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入口厚比的减小,出口厚比也呈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复合板 PSO-BP神经网络 变形抗力 轧制力 各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网添加对镁/铝复合板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达 李健 +8 位作者 冯波 黄念成 冯晓伟 欧家禹 陈焕涛 朱红梅 李建波 郑开宏 潘复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0,共10页
目的有效抑制镁/铝复合板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以钛网为中间金属夹层,研究它对镁/铝复合板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复合轧制技术制备以钛网为中间金属夹层的镁/铝-钛复合板,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仪... 目的有效抑制镁/铝复合板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以钛网为中间金属夹层,研究它对镁/铝复合板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复合轧制技术制备以钛网为中间金属夹层的镁/铝-钛复合板,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万能试验机等对复合板退火前后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系统研究中间层钛网对轧制态和退火态复合板微观组织、织构、拉伸性能、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中间层钛网均匀分布在镁/铝-钛复合板界面处,钛网的添加能有效抑制复合板退火过程中镁-铝金属间化合物的连续生长,减少金属间化合物的数量。与镁/铝复合板相比,钛网的添加对轧制态和退火态复合板中镁层和铝层的平均晶粒尺寸和织构类型的影响较小。与镁/铝复合板相比,钛网的添加降低了轧制态复合板的界面剪切强度和延伸率,但极大提升了退火态复合板的界面剪切强度、拉伸强度和延伸率。结论中间层钛网的添加可有效减少复合板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的数量,提升退火态复合板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复合板 钛网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界面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铝镁镀层钢板切口的耐蚀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商婷 蒋光锐 +1 位作者 刘全利 黎敏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9-63,共5页
采用激光切割将不同厚度的锌铝镁镀层钢板加工成不同内外径的圆环形试样,以获得不同的切口与镀层面积比值,通过中性盐雾试验、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耐蚀性和腐蚀产物进行观察分析,确定了锌铝镁镀层切口的组织特征、腐蚀产... 采用激光切割将不同厚度的锌铝镁镀层钢板加工成不同内外径的圆环形试样,以获得不同的切口与镀层面积比值,通过中性盐雾试验、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耐蚀性和腐蚀产物进行观察分析,确定了锌铝镁镀层切口的组织特征、腐蚀产物物相组成及其耐蚀性。结果表明:在中性盐雾环境中,该钢板的腐蚀产物主要是碱式碳酸锌[Zn_(4)CO_(3)(OH)_(6)·H_(2)O];随着切口与镀层面积比值增大,试样切口红锈面积逐渐增大,且当切口与镀层面积比值小于0.5时,切口耐红锈能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铝镁镀层钢板 切口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铝合金车身板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95
17
作者 关绍康 姚波 王迎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14,18,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汽车铝合金 2 0 0 0、50 0 0和 60 0 0系车身板的研究进程、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指出了新型Al Mg Si基合金是今后汽车车身板研究应用的一个重点 ,它具有强度和塑性的良好组合 ,耐蚀性优良 ,易着色等优点 ;此外 ,还列出了... 综述了国内外汽车铝合金 2 0 0 0、50 0 0和 60 0 0系车身板的研究进程、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指出了新型Al Mg Si基合金是今后汽车车身板研究应用的一个重点 ,它具有强度和塑性的良好组合 ,耐蚀性优良 ,易着色等优点 ;此外 ,还列出了汽车铝合金车身板研究应用中存在的成本高和成型性差等问题 ,提出了我国开发高性能且具有特色的汽车铝合金车身板材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al-mg-Si基合金 研究现状 铝合金 车身 板材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步轧制铜/铝双金属复合板变形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祖国胤 李小兵 +1 位作者 丁明明 于九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5-678,共4页
采用异步轧制复合工艺制备了铜/铝双金属复合板,分析了轧制工艺参数对复合板变形行为的影响,结合轧制变形区金属受力状态探讨了复合过程中的金属变形及流动规律.结果表明:异步轧制变形区内界面摩擦剪切作用直接影响母材的受力状态,共同... 采用异步轧制复合工艺制备了铜/铝双金属复合板,分析了轧制工艺参数对复合板变形行为的影响,结合轧制变形区金属受力状态探讨了复合过程中的金属变形及流动规律.结果表明:异步轧制变形区内界面摩擦剪切作用直接影响母材的受力状态,共同变形区内双金属间的搓轧作用对金属流动及结合效果影响最大.异步速比越大,硬质金属变形越大.总压下率增大时,组元金属压下率均呈正比关系增加,且软、硬两种金属的压下率差值越来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步轧制 铜/铝复合板 异步速比 受力状态 变形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铝薄板轧制复合工艺 被引量:14
19
作者 黄宏军 张泽伟 +1 位作者 王书生 袁晓光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09年第5期531-535,共5页
针对电子、散热等器件对铜铝复合材料的需求,开发了铜铝薄板复合轧制技术,采用实验方法对轧制复合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了铜铝复合薄板轧制厚比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不同的退火工艺,研究了铜铝轧制复合界面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铜铝复合临界... 针对电子、散热等器件对铜铝复合材料的需求,开发了铜铝薄板复合轧制技术,采用实验方法对轧制复合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了铜铝复合薄板轧制厚比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不同的退火工艺,研究了铜铝轧制复合界面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铜铝复合临界轧制压下率随铜厚比例的增加而减小,铜铝组元压下率与总压下率之间成正比关系,随着轧制压下率的增大,各组元压下率也成增长趋势.退火处理可以提高薄板的弯折性能,但当温度过高时,在铜铝界面会产生脆硬的金属化合物,严重影响铜铝复合板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铝复合板 轧制复合 退火强化 弯曲实验 厚比 复合界面 临界压下率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铝/镁爆炸焊复合板波形界面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婷婷 王文先 +1 位作者 魏屹 曹晓卿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3-36,共4页
文中提出以薄的铝合金板作为过渡层,采用爆炸焊接技术成功制备钛/铝/镁层状复合材料.对钛/铝接合界面、铝/镁接合界面及钛/铝/镁爆炸复合板的整体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OM和SEM试验结果表明,钛/铝接合界面和铝/镁接合界面均为波状接... 文中提出以薄的铝合金板作为过渡层,采用爆炸焊接技术成功制备钛/铝/镁层状复合材料.对钛/铝接合界面、铝/镁接合界面及钛/铝/镁爆炸复合板的整体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OM和SEM试验结果表明,钛/铝接合界面和铝/镁接合界面均为波状接合界面,在铝/镁界面出现了局部熔化区;钛/铝接合界面为小尺寸波(λ=160μm,h=26μm),铝/镁接合界面为大尺寸波(λ=1 740μm,h=406μm);拉-剪试验表明,复合板沿着铝/镁接合界面断裂;弯曲性能测试表明,钛板一侧受拉时复合板弯曲强度和塑性均优于镁合金板一侧受拉,断裂始于铝/镁接合界面,最终从镁合金板一侧剪切断裂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铝/镁爆炸焊复合板 波形界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