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序说: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大势与相关学术问题——《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说课序列之一
1
作者 罗艺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2,I0003,共6页
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大势,由先秦建立中国学术文化的原始“模型”阶段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大开”时期,再进抵宋元明清“大合”所谓“后期封建社会”,反映了中国文化千年一次呼吸的伟大生命状态,其思想脉动和许多重要的思想现象、思想... 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大势,由先秦建立中国学术文化的原始“模型”阶段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大开”时期,再进抵宋元明清“大合”所谓“后期封建社会”,反映了中国文化千年一次呼吸的伟大生命状态,其思想脉动和许多重要的思想现象、思想典籍、思想人物,值得我们了解。与此相关,思考和研究中国音乐思想史,需要“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的历史观,生与熟、新与旧、官与民三类材料的比较结合使用的材料观,跨学科、长时段和个案化的方法观。本文还探讨了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学理建设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思想史 历史观 材料观 方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藤湖南《中国上古史》的“中学”渊源
2
作者 汤莹 李长银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上古史》则是其构建中国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学界已指出,此书的东汉部分受赵翼史学的影响。但其实内藤在此书中还大量借鉴了顾炎武、王夫之、崔述、夏曾佑、罗振玉、王国维等中...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上古史》则是其构建中国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学界已指出,此书的东汉部分受赵翼史学的影响。但其实内藤在此书中还大量借鉴了顾炎武、王夫之、崔述、夏曾佑、罗振玉、王国维等中国学者的论著。可以说,内藤就是在这些中国史学论著的基础上,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整体性考察。由此可以窥见,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兴盛,仍然受中国传统史学和近代史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藤湖南 《中国上古史》 中学渊源 日本中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东洋学的中国文学研究模式方法及成败得失
3
作者 王向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0,共9页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方(东洋)文学史”类著述一直缺乏。这种模式方法的缺陷在于偏重知识性的史料铺述,缺乏宏观视野与比较研究,缺乏分析判断与概括评价,未能超越历史叙述而提出独到的思想观点与理论主张,未能在东西方文学的大背景下揭示出中国文学的特点并突显其特殊价值与地位。对这种局限性有所超越的只有吉川幸次郎。他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若干特点做了总结阐发与评价,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认识到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借鉴日本东洋学,并在学术史的批判考察与互鉴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洋学 中国文学史 吉川幸次郎 青木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及其风险人群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4
作者 苏晴 徐曜 +3 位作者 李一航 汪丽燕 蔡业峰 倪小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3694-3702,共9页
背景脑卒中及其风险人群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是脑血管疾病辨证论治的重点与难点。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及其风险人群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 背景脑卒中及其风险人群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是脑血管疾病辨证论治的重点与难点。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及其风险人群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查找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证候演变规律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后,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含21项队列研究,中位NOS得分为5(4,5)分。得分率较高的条目依次为:条目2“非暴露队列的选择”(100.00%)、条目4“确定研究开始时没有所研究的结局发生”(100.00%)及条目3“暴露的确定”(90.91%)。得分率较低的条目依次为:条目1“暴露队列的代表性”(9.09%)、条目6“结局评估”(9.09%)及条目5“基于设计或分析的同类人群的可比性”(18.1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期刊等级是方法学质量的潜在影响因素(Z=-2.554,P=0.011)。结论脑卒中及其风险人群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等,未来应在暴露队列的代表性、结局评估的准确性及随访方面优化设计及实施,并重视中医证候相关混杂因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危险因素 证候 辨证论治 队列研究 方法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构建的概念史探究——基于党政文献的分析
5
作者 储著武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73,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并且频繁出现于党政文献之中。“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提出阶段、充实完善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两大学科的融合发展以及推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理应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政策性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科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中共党史党建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国文集日本写本的收藏、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卞东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私文库、寺院以及个人手中皆有收藏。自江户时代开始,学者就已经注意到这批文献的价值,《佚存丛书》《古逸丛书》《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景印旧钞本》等丛书中皆有收录。晚近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也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但仍有大量文献未进入研究视野。应尽快展开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全面的调查、编目与叙录,并从“东亚汉文写本学”与书籍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研究,同时深入对五山时代中国文集汉文“抄物”写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集 日本写本 东亚汉文写本学 书籍史 抄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史学在中国的回首与瞻望——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十二
7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9-206,I0003,共9页
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 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需要将理性思维处于不断变化且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系统之中,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手段的研究,来加宽学术视野,把貌似单纯的历代音乐史实,置于整个中华文化历史系统中,将中国音乐史研究放置于应有的整个文化史系统之中,加强其整体属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史 音乐史研究 音乐史学 回首 瞻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8
作者 戚学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苟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 扬州学派 汉学 阮元 缪荃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知识谱系和方法论反思 被引量:4
9
作者 宋石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艺术史研究,发端于海外博物馆鉴藏体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起步探索期到二战后的发展鼎盛期再到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历经艺术史的学科危机和新旧艺术史的分野,多元开放的艺术史格局逐渐形成... 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艺术史研究,发端于海外博物馆鉴藏体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起步探索期到二战后的发展鼎盛期再到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历经艺术史的学科危机和新旧艺术史的分野,多元开放的艺术史格局逐渐形成。百年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从风格分析、图像阐释、原境分析到艺术社会史,生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自21世纪以来,跨文化、空间转向、全球艺术史与多元文化的新趋势出现。本文回溯了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知识谱系、发展分期和方法论的演变,旨在从学理层面宏观把握其脉络走向,为当下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本土艺术史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和方法论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海外中国艺术史 知识谱系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唯物史观基础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加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4,206,207,共12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国情演变的深刻互动性,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中国”的有机统一生命体,不可逆转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创性命题和标识性话语,丰富并创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国情演变的深刻互动性,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中国”的有机统一生命体,不可逆转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创性命题和标识性话语,丰富并创新了“中国国情”的思想内涵与话语表达,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哲学基础。该命题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前提性要素的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动力性规律的遵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结构性功能的展现,以及给定性与选择性方法论精髓的吸取,充分彰显了唯物史观的当代生命力。基于唯物史观“前提-动力-结构-方法”的四维阐释,构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命题的唯物史观基础及其叙事逻辑,有利于进一步树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国情观,增进“以中国共产党为方法”和“以中国为方法”的视阈融合,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自信与实践自觉,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自主话语体系创新的唯物史观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情 中国特色 唯物史观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次历史转向
11
作者 张畅 赵雪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特征是“回归”西方话语体系的国际关系学本体;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符合时代需求,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转向目标,也应该是世界国际关系学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历史转向 国际共运史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72
12
作者 包昌火 金学慧 +3 位作者 张婧 赵芳 靳晓宏 刘彦君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41,共12页
[目的/意义]情报工作面临新需求、新任务,中国情报学亟待确立一个目标明确、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方法/过程]首先,对情报学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知史以明鉴,梳理自商周以来的中国情报学发展史;其后,以情报流程为基... [目的/意义]情报工作面临新需求、新任务,中国情报学亟待确立一个目标明确、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方法/过程]首先,对情报学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知史以明鉴,梳理自商周以来的中国情报学发展史;其后,以情报流程为基础,构建中国情报学学科内容框架;第四,分别就中国情报学五大分支学科进行论述;第五,论述中国情报学八大支撑理论,包括决策理论、竞争理论、博弈理论等;第六,从情报学方法论界定、方法论选择标准及主要方法方面论述了中国情报学方法论。[结果/结论]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框架及研究内容呈现无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情报学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制定国家情报发展战略、实行一体化的国家情报工作体制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学 中国情报学 学科体系 情报理论 情报方法论 情报历史 情报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史学的方法论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石英 吴超 阳富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0,共8页
从历史研究发展和安全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安全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安全史学的定义、安全史学认识系统结构、安全史学研究的特征进行综述,详细分析安全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基于史学方法论原则和安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总结... 从历史研究发展和安全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安全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安全史学的定义、安全史学认识系统结构、安全史学研究的特征进行综述,详细分析安全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基于史学方法论原则和安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总结了安全史学的方法论原则。分析安全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归纳方法、比较方法和综合方法在安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安全史学研究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过程提出安全史学方法学。综合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和系统论,提出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的安全史学系统研究法及其应用,为安全史学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史学 方法论原则 方法学 史学 史学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情报学论纲 被引量:58
14
作者 包昌火 刘彦君 +3 位作者 张婧 靳晓宏 赵芳 吴晨生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颁布提出了加强情报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历史、学理以及实践3个方面对中国情报学发展进行纲领性论述,以期催化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推动情报工作繁荣发展。[方法/过程]首先,梳理了中国历... [目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颁布提出了加强情报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历史、学理以及实践3个方面对中国情报学发展进行纲领性论述,以期催化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推动情报工作繁荣发展。[方法/过程]首先,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情报著作、擅于运用情报的名家和情报案例;其次,阐述了情报理论,包括情报、情报工作、历史使命、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最后,评述了中国不同时代的情报工作实践,提出新一轮全球性冲突中的中国情报事业发展建议。[结果/结论]中国情报学(Intelligence Studies)承袭中国古代兵家情报思想,融合美国安全军事情报理论,不囿于"科技",以"耳目、尖兵、参谋"为己任,服务国家安全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情报从业者的一个重大创举,它包含了信息序化和信息转化的两大议题,形成了由信息转化理论、博弈理论、竞争理论、人际网络理论等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情报需求社会化的发展,中国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必将经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 情报学 情报理论 情报工作 中国情报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史学科建设的百年求索 被引量:17
15
作者 侯怀银 王喜旺 李艳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102,共14页
受西潮东来的影响,中国教育史学科于20世纪初在中国应运而生。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经历了初创、突进、重创、徘徊、复兴等五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最终实现了"凤凰涅槃"。在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史... 受西潮东来的影响,中国教育史学科于20世纪初在中国应运而生。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经历了初创、突进、重创、徘徊、复兴等五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最终实现了"凤凰涅槃"。在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史研究者为我们在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功能、研究的方法论、学科体系、历史分期等方面留下了至为宝贵的理论结晶。今后,欲使中国教育史学科在整个教育学科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中拥有自己的学术尊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中国教育史研究者都必须从大力强化教育历史研究的实践关怀、全方位加强"元研究"、真正落实教育史研究中的跨学科、全面承接中国史学传统、强化国内外交流等方面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研究 中国教育史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体育史学的方法论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波 姚颂平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60,共5页
我国体育史研究20余年来没有方法论方面的探讨,已成为掣肘体育史学的理论瓶颈。一方面,许多体育史学研究限于史料介绍,缺少方法论反思,使得研究目的与方法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体育考古类的实证研究因无法解决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 我国体育史研究20余年来没有方法论方面的探讨,已成为掣肘体育史学的理论瓶颈。一方面,许多体育史学研究限于史料介绍,缺少方法论反思,使得研究目的与方法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体育考古类的实证研究因无法解决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而表现出局限性。当前多学科综合的体育史学研究方法已成趋势,但其理论依据无人问津。随着从文化角度对体育研究的深入,体育史学的研究亟需接通文化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创建在体育现象的历史变化中寻求文化意义的方法论。本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揭示体育史学需要运用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学 方法论 文化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百浩 韩秀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4-35,50,共3页
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思想与观点、研究内容与重难点、研究方法等方面 ,提出了如何思考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城市史 城市规划 城市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方仲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刘志伟 陈春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81,共17页
文章讨论了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奠基人梁方仲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梁方仲先生以其扎实的文史修养和良好的社会科学造诣,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大处着眼,从具体问题的深入考释入手,以"一条鞭法"研究为中心,... 文章讨论了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奠基人梁方仲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梁方仲先生以其扎实的文史修养和良好的社会科学造诣,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大处着眼,从具体问题的深入考释入手,以"一条鞭法"研究为中心,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构筑起关于中国传统经济运行的解释框架,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范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方仲 一条鞭法 中国社会经济史 社会科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时代图景(1949-1966)——马列主义方法论在法律史研究中的表达与实践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小红 张岩涛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1-144,共14页
1949年后随着教育界的院系调整,中国法律史学科几乎全面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学科建构的层面而更名为"国家与法权历史"或"国家与法的历史",同时确立了以阶级分析为主导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中国法律史学科在方法论... 1949年后随着教育界的院系调整,中国法律史学科几乎全面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学科建构的层面而更名为"国家与法权历史"或"国家与法的历史",同时确立了以阶级分析为主导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中国法律史学科在方法论意义上的转变。但是阶级分析方法在具体研究中的唯一化和教条化运用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法律史学科研究的僵化。当时的研究境况给当下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律史 国家与法权 历史阶级分析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研究趋势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犀禾 刘宇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共5页
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崛起,“中国研究”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的热点。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中国电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中国电影研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热点,呈现出国际... 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崛起,“中国研究”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的热点。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中国电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中国电影研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热点,呈现出国际化、学院化和跨文化的趋势。“重写中国电影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国际化 学院化 重写电影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