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土壤好氧氨氧化和甲烷氧化交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潘红 李江叶 +4 位作者 冯浩杰 娄燕宏 杨全刚 王会 诸葛玉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从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硝化和甲烷氧化的研究意义、氨氧化和甲烷氧化的功能微生物演替规律,以及二者交互作用机制三个方面综述了现阶段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壤碳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研究的科学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从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硝化和甲烷氧化的研究意义、氨氧化和甲烷氧化的功能微生物演替规律,以及二者交互作用机制三个方面综述了现阶段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壤碳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研究的科学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未来研究应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结合宏观结果和土壤微观动态过程,揭示土壤中不可培养微生物代谢能力及其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对土壤生态过程的预测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 甲烷氧化 交互作用 氨氧化细菌(AOB) 氨氧化古菌(AOA) 甲烷氧化菌(mo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土好氧甲烷氧化菌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适应规律
2
作者 曹伟伟 严陈 +3 位作者 钟文辉 朱春梧 朱建国 贾仲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5-1065,共11页
CH4是仅次于CO_(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而稻田是CH4的主要排放源,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情景下(elevatedCO_(2),eCO_(2)),水稻土好氧甲烷氧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群落适应规律尚不清楚。依托中国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水稻田试... CH4是仅次于CO_(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而稻田是CH4的主要排放源,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情景下(elevatedCO_(2),eCO_(2)),水稻土好氧甲烷氧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群落适应规律尚不清楚。依托中国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水稻田试验平台,通过13C-CH4示踪的室内微宇宙培养实验,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SIP)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土甲烷氧化活性及其功能微生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大气CO_(2)浓度(ambient CO_(2),aCO_(2))相比,eCO_(2)条件下的甲烷氧化活性显著增加,从243 nmol·g^(-1) d.w.s·h^(-1)增加至302 nmol·g^(-1) d.w.s·h^(-1),增幅高达24.3%,甲烷氧化菌数量则增加了1.1倍~1.2倍。通过超高速离心获得活性甲烷氧化菌同化13CH4后合成的13C-DNA,高通量测序发现,未来大气CO_(2)升高情景下水稻土活性好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极可能发生明显演替,与对照相比,类型I甲烷氧化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的相对丰度增加16.2%~17.0%,而甲基八叠球菌属Methylosarcina的相对丰度下降4.7%~11.1%;同时刺激了食酸菌属Acidovorax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非甲烷氧化菌的活性。综上所述:未来大气CO_(2)升高情景下,水稻土好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分异,促进了甲烷氧化通量,而甲烷氧化的代谢产物可能引发土壤中微生物食物网的级联反应,是土壤碳储存和周转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升高 水稻土 甲烷氧化菌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SIP)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甲烷氧化菌产生聚-β-羟基丁酸酯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宋增武 王贵儒 +3 位作者 孙立瑞 李越 锁博海 辛嘉英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5-593,共9页
聚-β-羟基丁酸酯(PHB)是原核微生物产生的一种生物聚酯,主要作为储能物质以颗粒形式在细胞内积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非线性光学活性、成膜性、气体相隔性、抗凝血性等高附加值性能,被认为是化石聚合物的可再生与可生... 聚-β-羟基丁酸酯(PHB)是原核微生物产生的一种生物聚酯,主要作为储能物质以颗粒形式在细胞内积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非线性光学活性、成膜性、气体相隔性、抗凝血性等高附加值性能,被认为是化石聚合物的可再生与可生物降解替代品,对缓解世界化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有积极作用。系统总结了目前可生产PHB的甲烷氧化菌种、PHB在菌体内的合成途径、影响甲烷氧化菌累积PHB的因素,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菌 聚-β-羟基丁酸酯 生物塑料 生物反应器 微生物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埋场生物炭-甲烷氧化菌改性覆层的甲烷氧化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明玉 孙文静 +3 位作者 丁梧秀 何朋立 王晓强 王艳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9-246,共8页
填埋场覆盖层是一种控制甲烷逃逸的最简单可行办法,然而一般的土质覆盖层工程特性差,与微生物甲烷氧化菌的甲烷氧化效能低。生物炭施加到土体中能够改变土体的微环境和微生物活性,进而可影响生物氧化甲烷的效能。为了研究生物炭-甲烷氧... 填埋场覆盖层是一种控制甲烷逃逸的最简单可行办法,然而一般的土质覆盖层工程特性差,与微生物甲烷氧化菌的甲烷氧化效能低。生物炭施加到土体中能够改变土体的微环境和微生物活性,进而可影响生物氧化甲烷的效能。为了研究生物炭-甲烷氧化菌改性土的甲烷氧化效率,该研究使用甲烷检测仪,测定不同pH、甲烷浓度、土样干密度和生物炭掺量下,有菌和无菌土样的甲烷降低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无机盐培养液的pH值为7时,甲烷氧化菌具有较高的氧化效能;pH值为9时,甲烷氧化菌的甲烷降低率小于pH值为7时。在一定初始甲烷浓度下,甲烷氧化菌的氧化效能随着初始甲烷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初始甲烷浓度超过一定值时会抑制甲烷氧化菌的氧化效能,生物炭掺量和干密度均会影响甲烷氧化菌甲烷削减效能。随着生物炭掺量的增加,生物炭-甲烷氧化菌改性土的甲烷氧化效率是逐渐增大的;在干密度和生物炭掺量为1.20 g/cm3和15%时,无菌和有菌两种工况的甲烷降低率降幅较明显,分别为10.38%和39.72%。由此表明添加生物炭改变了填埋场覆盖层土体的微环境,提高了甲烷氧化菌的甲烷氧化效能,该研究对填埋场温室气体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及土体固碳减排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微观结构 垃圾填埋场 甲烷氧化菌 甲烷降低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amo细菌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遗传多样性和潜在功能研究
5
作者 丁昊 李长鑫 +1 位作者 丁静 兰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DAMO)是自然环境中减少甲烷排放的关键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n-damo)细菌在湖泊、河流、稻田和生物反应器等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和群落格局。然而,以往的环境调研主要集中在单一... 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DAMO)是自然环境中减少甲烷排放的关键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n-damo)细菌在湖泊、河流、稻田和生物反应器等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和群落格局。然而,以往的环境调研主要集中在单一生态环境或样本类型,使得n-damo细菌在全球生态格局中的总体作用和分布特征仍然存在一定的未知。此外,在描述不同生态环境中n-damo细菌多样性时,16S rRNA和pmoA基因之间的具体区别或偏好性尚不清楚。因此,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基于n-damo细菌的两个关键基因,即16S rRNA和pmo 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来评估不同生态系统中n-damo细菌的多样性特征。研究发现,16Sr RNA和pmoA基因所揭示的n-damo细菌遗传多样性和潜在功能存在差异。保守性更高的16S r RNA基因在湿地环境中多样性最高,而在人工富集环境中多样性最低。pmo A基因则在淡水环境中表现出最高的多样性,但也同样在人工富集环境中表现出最低的多样性。热图和韦恩图显示,淡水环境和湿地环境中n-damo细菌的相似性最高,但人工富集和咸水环境下的n-damo细菌与其他环境差异显著。此外,系统发育分析显示,16S rRNA与pmoA基因具有不同的同源模式,16S r RNA因其保守性而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pmo A基因则表现出更多的簇族分化。这些结果为了解DAMO微生物对不同生态系统中甲烷减排和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贡献提供了重要见解。此外,未来n-damo细菌的环境调研工作应同时分析16S rRNA和pmo A基因,从而对n-damo细菌的分布和功能进行更加科学地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DAMO) 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细菌(n-damo细菌) 16S rRNA基因 pmo A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微生物勘探法 被引量:55
6
作者 梅博文 袁志华 王修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年第3期42-43,共2页
本文叙述了油气微生物勘探(MPOG)的发展历史,系统总结了MPOG的理论基础,包括MPOG的原理、物理-化学基础、微生物学基础及其理论模型,简述了MPOG的方法流程。根据国内外MPOG实践经验,论述了MPOG不受地下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特别适合于非... 本文叙述了油气微生物勘探(MPOG)的发展历史,系统总结了MPOG的理论基础,包括MPOG的原理、物理-化学基础、微生物学基础及其理论模型,简述了MPOG的方法流程。根据国内外MPOG实践经验,论述了MPOG不受地下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特别适合于非构造油气藏等的主要特点,详细讨论了MPOG受油气藏性质、地层压力等影响因素,并列举了德国、美国及中国的成功实例,最后论述了MPOG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采用国外研究机构—高校—油田三结合的方式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有效途径。同时,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批地质学—微生物学或微生物学、地质学多学科专门人才,发展中国自己的成套地质生物技术,必将对我国大幅度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微生物勘探 MPOG 甲烷氧化菌 烃氧化菌 微生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及其与甲烷氧化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中云 闵航 +1 位作者 吴伟祥 陈美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46-550,共5页
采用 Hungate厌氧滚管计数技术和气相层析仪检测土样甲烷含量 ,研究分析了不同植被下黄松泥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土壤的甲烷氧化活性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的黄松泥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在 10 7~ 10 8cfu/ g干土之间 ,... 采用 Hungate厌氧滚管计数技术和气相层析仪检测土样甲烷含量 ,研究分析了不同植被下黄松泥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土壤的甲烷氧化活性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的黄松泥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在 10 7~ 10 8cfu/ g干土之间 ,变化范围不超过 2个数量级 .水稻田土壤和水稻分蘖期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其它植被下土壤的甲烷氧化菌种群 ,但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而它们的甲烷氧化速率却差异显著 .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对土壤氧化甲烷速率有影响但不显著 .在氧化甲烷活性很低的土样中加入外源甲烷 ,可刺激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增殖 ,并可诱导甲烷氧化速率达到最大值 ,但不同植被的土壤达到氧化甲烷最大速率所需的诱导时间不同 .不同植被土壤间的甲烷氧化最大速率略有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松土 甲烷氧化菌 氧化速率 种群数量 甲烷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和石化微生物细菌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0
8
作者 陈多福 黄永样 +2 位作者 冯东 苏正 陈光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85-189,共5页
通过对2002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海域拖网采集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岩石、矿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证实在南海水合物远景区发育有冷泉碳酸盐岩。冷泉碳酸盐岩形态类似于烟囱,主要由方解石、伊利石、石英、黄铁矿和一... 通过对2002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海域拖网采集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岩石、矿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证实在南海水合物远景区发育有冷泉碳酸盐岩。冷泉碳酸盐岩形态类似于烟囱,主要由方解石、伊利石、石英、黄铁矿和一种未知的矿物组成。保存了很可能是石化的甲烷氧化和硫酸盐还原细菌。碳酸盐岩矿物的δ13CPDB为-51.24‰--51.757‰。碳酸盐岩矿物的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无Ce和Eu异常、微弱的轻稀土亏损和中稀土富集特征,表明形成于还原的缺氧环境,显示了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指示在南海北部水合物远景分布区内冷泉活动的近海底可能发育有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碳酸盐岩 甲炕氧化古细菌 硫酸盐还原细菌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微生物勘探研究——以蠡县斜坡西柳构造为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袁志华 梅博文 +1 位作者 佘跃惠 向廷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30,共4页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以其直接、有效、快速和经济等优势日益受到全球油气勘探界的重视。本文采用油气微生物勘探新技术中的天然气微生物勘探法 ,在蠡县斜西柳构造近地表采样并对所采样品进行甲烷氧化菌培养 ,根据经验确定了本研究区的 3...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以其直接、有效、快速和经济等优势日益受到全球油气勘探界的重视。本文采用油气微生物勘探新技术中的天然气微生物勘探法 ,在蠡县斜西柳构造近地表采样并对所采样品进行甲烷氧化菌培养 ,根据经验确定了本研究区的 3个微生物异常区 ,北部异常区、西南异常区和东南异常区。通过研究区内现有的已钻 12口井对比 ,其油气微生物勘探结果的符合率为 83% ,远远高于本区勘探的成功率 4 4 % ,因此其效果是良好的。同时 ,通过天然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实践 ,总结并讨论了该技术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地表及断层的影响因素 ,以及导致部分结果不相符的原因 ,这对我国的复杂地下地质条件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 ,在天然气微生物勘探结论的基础上 ,结合圈闭、油源等条件对试验区进行了含油性预测 ,并提出了最有利的井位建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微生物勘探 研究 甲烷氧化菌 含油气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安凹陷富安油气区微生物异常分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帆 汤玉平 +2 位作者 许科伟 任春 贾仲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87,11,共5页
为探索油气藏上方的微生物分布,采集了苏北海安凹陷已知区块油气藏上方的地表土壤样品,并对甲烷氧化菌、丁烷氧化菌和烃氧化菌3种油气指示微生物进行了MPN法培养计数。指出了土壤样品采样的合理深度,并通过该区A、B两剖面上的油气指示... 为探索油气藏上方的微生物分布,采集了苏北海安凹陷已知区块油气藏上方的地表土壤样品,并对甲烷氧化菌、丁烷氧化菌和烃氧化菌3种油气指示微生物进行了MPN法培养计数。指出了土壤样品采样的合理深度,并通过该区A、B两剖面上的油气指示菌数量的分布,结合化探指标,对剖面上微生物异常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3种油气指示微生物在油藏上方地表土壤中都有发育,与地下油气藏的分布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其中丁烷氧化菌是本区块比较理想的油气勘探指示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勘探 甲烷氧化菌 丁烷氧化菌 烃氧化菌 微生物异常 富安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诱导下甲烷厌氧氧化及碳酸盐矿物生成实验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肖 许天福 +3 位作者 魏铭聪 温玉娟 金光荣 曹玉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73-1479,共7页
从淤泥样品中,培育甲烷氧化菌并对其进行DNA测序;进而在自行研制的反应系统中开展甲烷氧化菌-水-岩石相互作用实验,检测微生物的数量和HCO_3^-质量浓度的变化,最后对岩石样品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培养的淡水甲烷氧化菌为... 从淤泥样品中,培育甲烷氧化菌并对其进行DNA测序;进而在自行研制的反应系统中开展甲烷氧化菌-水-岩石相互作用实验,检测微生物的数量和HCO_3^-质量浓度的变化,最后对岩石样品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培养的淡水甲烷氧化菌为假单胞菌属;微生物注入反应器后有HCO_3^-的生成,HCO_3^-质量浓度变化与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有关;石英砂表面生成无定形铁白云石、亮白色菱柱状碳酸盐和长石类矿物的中间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菌 甲烷厌氧氧化 碳酸盐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菌种类及其与各类功能菌在ANAMMOX系统内的协作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权 王少坡 +3 位作者 李博洋 张鹏达 于静洁 孙力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16,共7页
对目前所发现并报道的共计6个属27种厌氧氨氧化菌进行了总结,结合厌氧氨氧化与短程硝化、短程反硝化、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以及硫自养反硝化5类耦合脱氮工艺,介绍了厌氧氨氧化菌与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反硝化菌、硫自养反硝化菌... 对目前所发现并报道的共计6个属27种厌氧氨氧化菌进行了总结,结合厌氧氨氧化与短程硝化、短程反硝化、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以及硫自养反硝化5类耦合脱氮工艺,介绍了厌氧氨氧化菌与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反硝化菌、硫自养反硝化菌以及厌氧甲烷氧化菌之间的相互协作过程,比较了各工艺的优势与不足,归纳了5类耦合工艺的研究重点与难点。认为可以通过多参数在线监测技术的开发及各耦合工艺模型的建立,以达到对反应工况实时控制;同时随着对各生化反应电子传递链,以及基于厌氧氨氧化的污水处理工艺内各功能菌群的协作关系的深入了解,存在问题将迎来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菌 短程硝化 短程反硝化 反硝化 厌氧甲烷氧化 硫自养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氧化菌分类及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3
作者 蔡朝阳 何崭飞 胡宝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281,共9页
甲烷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2号温室气体,是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之一。甲烷氧化菌是一类可以直接以甲烷作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不仅能减少土壤甲烷排放量,在含水量不饱和的土壤中还能利用空气中的甲烷,对于减缓全球... 甲烷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2号温室气体,是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之一。甲烷氧化菌是一类可以直接以甲烷作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不仅能减少土壤甲烷排放量,在含水量不饱和的土壤中还能利用空气中的甲烷,对于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具有显著效果。甲烷氧化菌可分为好氧甲烷氧化菌和厌氧甲烷氧化菌2大类,均在环境中分布广泛。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甲烷氧化菌分类及其代谢途径2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甲烷氧化菌在环境中的生态分布研究及甲烷氧化菌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菌 分类 核酮糖单磷酸盐(RuMP)循环 丝氨酸(serine)循环 卡尔文(CBB)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能利用甲烷的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中云 吴伟祥 +2 位作者 闵航 陈美慈 赵宇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4-388,共5页
分别从杭州华家池黄松田稻田土和浙江金华老黄筋泥稻田土中分离得到能利用甲烷的Z5 6 菌株和J2 6 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初步认为 2菌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吸水类群(Hygroscopicus)的能氧化甲烷的菌株,暂命名... 分别从杭州华家池黄松田稻田土和浙江金华老黄筋泥稻田土中分离得到能利用甲烷的Z5 6 菌株和J2 6 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初步认为 2菌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吸水类群(Hygroscopicus)的能氧化甲烷的菌株,暂命名为吸水链霉菌甲烷氧化菌株S.hygroscopicusstrainmethane oxidizingZ5 6 和S.hygroscopicusstrainmethane oxidizingJ2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菌 吸水链霉菌 吸水链霉菌甲烷氧化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对冻土区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和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超 王宪伟 +4 位作者 宋艳宇 马秀艳 宋长春 董星丰 赵光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4-193,共10页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及底物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寒区湿地生态系统甲烷循环过程。选取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区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两种典型植被群落泥炭沼泽,设置开顶箱(Open Top Chambe...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及底物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寒区湿地生态系统甲烷循环过程。选取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区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两种典型植被群落泥炭沼泽,设置开顶箱(Open Top Chamber,OTC)增温实验。于生长季(6月、7月、8月和9月)采集土壤孔隙水样品,对比分析OTC内外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甲烷氧化菌数量及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探究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与DOC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温提高了生长季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和DOC浓度,而对甲烷氧化菌数量的影响因月份而异。生长季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的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54.52%和44.97%,DOC浓度的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34.16%和28.33%。增温使得生长季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甲烷氧化菌平均数量分别降低了46.20%和31.4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孔隙水中DOC浓度可分别解释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变化的29.00%和24.10%(P<0.01),而对两种植被群落下土壤孔隙水中甲烷氧化菌数量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土壤孔隙水 产甲烷菌 甲烷氧化菌 溶解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展望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璐 金龙哲 陈东科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97-99,共3页
目前,我国的煤矿瓦斯防治技术主要为通风、抽放等物理方法,该类方法仍不能完全满足防治煤矿瓦斯灾害的安全要求。笔者提出一种治理煤矿瓦斯的新思路,采用一种新的控制方法,试图通过生物技术使瓦斯涌出量减少,防治煤矿瓦斯灾害。为此,对... 目前,我国的煤矿瓦斯防治技术主要为通风、抽放等物理方法,该类方法仍不能完全满足防治煤矿瓦斯灾害的安全要求。笔者提出一种治理煤矿瓦斯的新思路,采用一种新的控制方法,试图通过生物技术使瓦斯涌出量减少,防治煤矿瓦斯灾害。为此,对应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简单介绍了甲烷氧化菌的氧化机理及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初步试验对甲烷氧化菌降解煤样瓦斯的效果进行了测定,从而对其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已有的对甲烷氧化菌的研究和初步试验的基础上,对应用甲烷氧化菌解决煤矿瓦斯危害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瓦斯 防治技术 微生物技术 甲烷氧化菌 治理 展望 瓦斯防治技术 瓦斯灾害 初步试验 瓦斯涌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泉渗漏区海底微生物作用及生物标志化合物 被引量:13
17
作者 管红香 陈多福 宋之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83,共9页
在有冷泉活动和水合物产出的海底环境中,甲烷氧化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十分发育,它们主导着海底天然气(主要是甲烷)的缺氧氧化作用,并在海底碳循环和生物种群繁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底天然气渗漏活动区的甲烷氧化古细菌使渗漏CH4缺... 在有冷泉活动和水合物产出的海底环境中,甲烷氧化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十分发育,它们主导着海底天然气(主要是甲烷)的缺氧氧化作用,并在海底碳循环和生物种群繁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底天然气渗漏活动区的甲烷氧化古细菌使渗漏CH4缺氧氧化为HCO3-,硫酸盐还原细菌使SO42-转化为HS-,从而使细菌微生物获得生命所需的能量,生物种群得以发育和繁衍。甲烷氧化古细菌有ANME-1、ANME-2、ANME-3三个种群,形成相应的醚类异戊二烯类和类异戊二烯烃类生物标志物。硫酸盐还原细菌有Desulfosarcina和Desulfococcus两个主要的细菌群落,形成二烃基甘油二醚和脂肪酸生物标志化合物。这种天然气渗漏区内微生物活动产生的生物标志化合物都具有特别负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为-41.1‰^-95.6‰,说明微生物群落在生命代谢过程中摄取了来自甲烷的碳,同时也反映了天然气渗漏系统缺氧带存在的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冷泉 甲烷氧化古细菌 硫酸盐还原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水体好氧甲烷氧化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秦宇 黄璜 +4 位作者 李哲 鲁伦慧 汤琼 苏友恒 李欣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4-1017,共14页
内陆水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大气中甲烷(CH 4)的重要来源,每年从内陆淡水与自然湿地排放进入大气的CH 4约为185-357 Tg/a.通常,内陆水体中CH 4主要由分布于水层底部的厌氧区或沉积层内的产甲烷菌介导产生,其向水层表面传输... 内陆水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大气中甲烷(CH 4)的重要来源,每年从内陆淡水与自然湿地排放进入大气的CH 4约为185-357 Tg/a.通常,内陆水体中CH 4主要由分布于水层底部的厌氧区或沉积层内的产甲烷菌介导产生,其向水层表面传输的过程中易被甲烷氧化菌所氧化.甲烷氧化菌可分为好氧甲烷氧化菌和厌氧甲烷氧化菌,有氧条件下,由好氧甲烷氧化菌介导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是水体中甲烷氧化过程的主要形式,湖泊底部产生的CH 4总量中约有99%可以被上覆水体中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所消耗.本文收集文献综合分析阐明,好氧甲烷氧化过程是由水环境因子、水文条件以及不同内陆水体的生态系统特征共同调控,同时也表现在了好氧甲烷氧化菌的生境偏好上.复杂的调控过程构建了内陆水体向大气输送CH 4的动态平衡,并最终反映在内陆水体对全球CH 4循环、碳循环作出的贡献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水体 好氧甲烷氧化菌 好氧甲烷氧化速率 生境偏好 水体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土壤甲烷氧化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生芳 陶秀祥 +2 位作者 朱红威 侯彤 许宁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8-100,共3页
从苏徐州夹河煤矿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好氧型甲烷氧化细菌,命名为ZMH。此菌摇床培养10d后甲烷浓度由35.94%下降到10.00%,甲烷的利用率达64.18%。除甲烷以外,该菌还能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作为碳源进行生长;另外,此菌可... 从苏徐州夹河煤矿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好氧型甲烷氧化细菌,命名为ZMH。此菌摇床培养10d后甲烷浓度由35.94%下降到10.00%,甲烷的利用率达64.18%。除甲烷以外,该菌还能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作为碳源进行生长;另外,此菌可利用多种化合物作为氮源,如NO3^- -N、NH4^+-N和酵母膏,还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对该菌的培养条件研究发现其生长的pH范围为5.5—9.0,最适pH值为6.5;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菌 分离纯化 甲烷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陈家庄油田陈22块微生物异常分布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帆 沈忠民 +2 位作者 汤玉平 许科伟 顾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46,共6页
为探索油气藏上方微生物异常分布,按照从线到面的研究思路,采集渤海湾盆地陈家庄油田陈22块油气藏上方土壤样品469个,采用MPN法检测出样品中油气指示微生物的数量并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联井剖面上,甲烷氧化菌和烃氧化菌2种油气... 为探索油气藏上方微生物异常分布,按照从线到面的研究思路,采集渤海湾盆地陈家庄油田陈22块油气藏上方土壤样品469个,采用MPN法检测出样品中油气指示微生物的数量并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联井剖面上,甲烷氧化菌和烃氧化菌2种油气指示微生物异常区与对应油井位置有很高的吻合度,呈顶端异常,剖面南北两端具有明显的背景区,表明了2种油气指示微生物对油气藏烃类微渗漏的指示性是有效的。进一步对本区块油气微生物进行了面上精查,结合地质和钻井信息,解析了微生物异常与下覆油气藏分布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地表土壤中油气微生物对下覆油气藏的分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同时对钻井部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菌 烃氧化菌 热释烃 微生物勘探 陈家庄油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