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象因素对中国大陆手足口病影响的时空异质特征探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庚 张辉国 黄蕊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目的 探究气象因素对中国大陆手足口病(HFMD)发病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和季节演变特征,为不同省份应对季节变化制定HFMD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HFMD发病率数据... 目的 探究气象因素对中国大陆手足口病(HFMD)发病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和季节演变特征,为不同省份应对季节变化制定HFMD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HFMD发病率数据和相应的气象数据,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气象因素影响HFMD发病率的区域差异和季节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2011-2020年中国大陆HFMD年发病率具有周期性,且偶数年发病率高于奇数年,整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各省份HFMD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5-7月和9-10月为高发月份。HFMD的高发省份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并且各省份的HFMD发病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GTWR模型的结果表明,平均风速对内蒙古、北京以及东北地区的HFMD发病率具有促进作用,对其他省份发病率具有抑制作用,且在区域上呈现出由西南地区向外发散减弱的演变特征,在季节上呈现出“抛物线”型的变化趋势。除黑龙江和吉林外,平均气温和累计降水对各省份HFMD发病率均具有促进作用,在区域上均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的变化特征,在季节上平均风速的影响呈现出“M”型的变化特征,累计降水的影响呈现出“W”型的变化特征。累计日照对各省份HFMD发病率的影响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在区域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变化特征,在季节上呈现出“U”型的变化特征。结论 气象因素对中国大陆HFMD发病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特征,建议不同省份制定不同的HFMD防控措施应对季节变化,以有效降低HFMD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手足口病 区域差异性 季节特征 GT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卫沙坡头机场昆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2
作者 徐志昭 刘宇嘉 +4 位作者 闫鹏 沈哲 王旭 张建英 贾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221,230,共10页
【目的】探究中卫沙坡头机场飞行区草坪昆虫分布及变化特征有助于从食物链角度控制机场鸟类数量,降低鸟击事件发生风险。【方法】采用灯诱法、网捕法和陷阱法于2022年5~11月调查中卫沙坡头机场飞行区草坪昆虫物种组成,并运用灰色系统关... 【目的】探究中卫沙坡头机场飞行区草坪昆虫分布及变化特征有助于从食物链角度控制机场鸟类数量,降低鸟击事件发生风险。【方法】采用灯诱法、网捕法和陷阱法于2022年5~11月调查中卫沙坡头机场飞行区草坪昆虫物种组成,并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和通径分析研究了气象因子与昆虫群落特征间的关系。【结果】共采集昆虫标本8630头,隶属于9目39科59属85种,以鞘翅目、膜翅目为优势类群。不同月份物种、个体数和昆虫群落特征指数总体均呈单峰型变化,Shannon-Wiener指数、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9、0.34和0.75,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6.49,且7月与8月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高,达0.72,为极相似;不同月份昆虫群落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昆虫群落特征指数受月降水量变化影响最大,表现为正相关的变化趋势,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风速次之。【结论】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风速与中卫沙坡头机场飞行区草坪昆虫群落特征的关联度较大,是影响群落特征月际变化的主要因素。且月降水量、月平均风速和月平均风向对中卫沙坡头机场飞行区草坪昆虫数量动态影响的直接作用大于通过其他气象因子影响的间接作用,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气温对中卫沙坡头机场飞行区草坪昆虫数量动态影响的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卫沙坡头机场 昆虫多样性 气象因子 群落特征 相似性分析 多元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2年成都市复合污染时段气象要素、PM_(2.5)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3
作者 冯小琼 尹寒梅 +2 位作者 徐雪梅 郭家秀 姜涛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3-485,共13页
为了解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特征和污染成因,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和PM_(2.5)组分观测数据,在开展成都市2019−2022年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时间变化特... 为了解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特征和污染成因,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和PM_(2.5)组分观测数据,在开展成都市2019−2022年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时间变化特征、污染气象特征、PM_(2.5)组分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①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日均出现在3−5月,当相对湿度为50%~60%,温度为25~30℃,风速为1~2 m/s时,O_(3)和PM_(2.5)小时浓度同时超标率较高。②2019−2022年成都市在不同空气质量类型(PM_(2.5)-O_(3)复合污染日、单PM_(2.5)污染日、单O_(3)污染日、清洁日)情况下,PM_(2.5)中主要组分均为硝酸根(NO_(3)^(−))和有机碳(OC),占比分别为15%~24%和18%~24%,二次有机碳(SOC)在OC中的占比变化与O_(3)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不同空气质量类型下,NO_(3)^(−)和OC占比差异较大,硫酸根(SO_(4)^(2−))、铵根(NH_(4)^(+))、元素碳(EC)等其他组分在PM_(2.5)中的占比无明显差异。③OC、SO_(4)^(2−)和NH_(4)^(+)浓度随着氧化性的增强以及PM_(2.5)污染等级加重而上升,其中SO_(4)^(2−)浓度尤为明显。PM_(2.5)轻度污染时SO_(4)^(2−)浓度是良时的1.1~1.7倍,是优时的2.3~3.2倍;强氧化性水平时SO_(4)^(2−)浓度是其他氧化性水平的1.2~2.1倍(下午至夜间时段)。④PM_(2.5)-O_(3)复合污染日、单PM_(2.5)污染日、清洁日PM_(2.5)来源类似,二次硝酸盐对PM_(2.5)贡献率均为最高,为21%~27%,其次为机动车、燃煤源、二次硫酸盐、二次有机碳和扬尘源;单O_(3)污染日,扬尘源、二次硝酸盐对PM_(2.5)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8%和17%。研究显示,OC、SO_(4)^(2−)和NH_(4)^(+)是影响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PM_(2.5)的关键组分,应加大相应排放源管控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组分特征 气象要素 成都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秀萍 赵松婷 +2 位作者 李新宇 李嘉乐 王行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目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在维持生命支持和环境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地固碳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部分,量化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以探明城市绿地在助力“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 [目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在维持生命支持和环境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地固碳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部分,量化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以探明城市绿地在助力“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ASA模型,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和气象数据,对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分布格局、固碳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相比2014年增加了10.89%,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2014、2017、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年固碳总量分别为5.23×10^(4)tC、7.09×10^(4)tC、7.45×10^(4)tC,各年度公园绿地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分别为2.46 tC/hm^(2)、3.19 tC/hm^(2)、3.29 tC/hm^(2),2014-2020年有82.15%的公园绿地固碳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2014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以中等和中高等级为主,2017和2020年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均转变为以中高和高等级为主,其中大型公园绿地斑块在提高固碳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空间分布来看,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呈现出边缘高、中间低的特征。公园绿地固碳能力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年降雨量、斑块面积、相似邻近比例、斑块结合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周长面积比、平均斑块分维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014—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明显提升;公园绿地斑块面积越大、聚合度指数越高、连通性越好、斑块形状越简单,固碳能力越高。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 CASA模型 固碳能力 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因素 景观格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大风天气事件对风力发电的影响
5
作者 张元赫 杨明 +2 位作者 王勃 李梦林 于一潇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3,共9页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风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逐年增加,由此导致风机停机、切出、发电功率突变等事故不断增多,给风电功率预测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现阶段对大风天气的研究分析大多停留在单风机层面,多从物理层面分析风...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风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逐年增加,由此导致风机停机、切出、发电功率突变等事故不断增多,给风电功率预测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现阶段对大风天气的研究分析大多停留在单风机层面,多从物理层面分析风电出力异常变化原因。但是随着风电大规模接入电网,大风天气对电网运行的影响愈发显著,研究大风天气事件对风电场站出力的影响尤为重要。聚焦台风和寒潮大风天气事件,基于风速-功率曲线对大风产生机理和整体影响进行分析。基于高斯检索和灰色关联加权方法得到台风和寒潮大风天气下影响发电的关键气象影响因子。进一步扩展研究时空尺度,基于典型台风和寒潮大风实例,对风电场站功率-距离模型以及大风事件对风电场站的影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预测模型未能识别大风导致的切机事件,结合切机情况做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导致极端天气预测误差较大。针对风电场站乃至省域范围内功率预测结果出现极端偏差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探究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寒潮大风 风电场站 关键气象影响因子 出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市射阳县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6
作者 孙中学 张洁 +4 位作者 王丽玮 陈东林 王海玲 张萍 路艳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7,共10页
针对射阳县O_(3)质量浓度波动上升,O_(3)污染愈加严重的问题,利用射阳县近地面监测数据及潜在源分析综合探讨了射阳县2017—2022年O_(3)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射阳县O_(3)的日最大8 h平均质量浓度(MDA8 O_(3))中第90百... 针对射阳县O_(3)质量浓度波动上升,O_(3)污染愈加严重的问题,利用射阳县近地面监测数据及潜在源分析综合探讨了射阳县2017—2022年O_(3)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射阳县O_(3)的日最大8 h平均质量浓度(MDA8 O_(3))中第90百分位数(MDA8 O_(3)-90th)呈现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变化规律,在2022年达到最高值。MDA8 O_(3)月度分布特征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高值主要集中在5—6月份。O_(3)质量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型”变化,谷值出现在06:00,峰值出现在14:00。O_(3)小时质量浓度(O_(3)-1 h)与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当温度由低于5℃升至35℃以上时,O_(3)-1 h均值由49.0μg/m^(3)升至142.3μg/m^(3);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当相对湿度由小于30%升至90%以上时,O_(3)-1 h均值由141.3μg/m^(3)降至66.4μg/m^(3)。海陆风发生时大气条件较为静稳,O_(3)及前体物质量浓度要高于非海陆风日。对射阳县2017—2022年O_(3)连续污染天后向轨迹聚类和潜在源分析中发现,O_(3)污染过程中气团轨迹主要来自省内西南方向,传输距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阳县 臭氧 污染特征 气象因素 海陆风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2次PM_(2.5)重污染过程逆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邓敏君 张卫红 +2 位作者 田林锋 顾驭程 左正艳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6,共12页
文章选取银川市2020年和2022年1月2次典型PM_(2.5)重污染过程,利用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及欧洲中心(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数理统计和流场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2次过程积累、持续和清除阶段近地... 文章选取银川市2020年和2022年1月2次典型PM_(2.5)重污染过程,利用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及欧洲中心(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数理统计和流场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2次过程积累、持续和清除阶段近地层逆温及风、相对湿度、混合层高度、垂直风切变、垂直速度等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和高低空环流场配置特点。结果显示,2次过程最大逆温强度分别达3.6℃/hm和2.6℃/hm,逆温厚度达525 m和368 m,且存在多层逆温。地面至近地层小风、高湿、低混合层高度、偏南转偏西的垂直风切变,上升-下沉的垂直速度分布及不利于扩散的高低空环流场配置,是造成逆温维持加强进而导致银川市冬季PM_(2.5)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市 PM_(2.5)重污染过程 逆温特征 气象因子 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洁 姚怀柱 +4 位作者 梁森 侯新蕊 张脉然 胡家珍 杨士红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为实现江苏省冬小麦科学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明晰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及气候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全省冬小麦灌溉管理及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江苏省共计12个地区2013-2022年冬小麦季相关气象资料,通过Penman-Mon... 为实现江苏省冬小麦科学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明晰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及气候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全省冬小麦灌溉管理及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江苏省共计12个地区2013-2022年冬小麦季相关气象资料,通过Penman-Montieth法计算近十年来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近十年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需水特性以及气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近十年间江苏省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湿度、地表温度、降水量、蒸发量、平均日照时数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太阳总辐射量呈减小趋势。近十年来江苏省冬小麦本田期的需水量平均值为451.82~692.50 mm,年际变化范围在540.19~646.70 mm,不同年份间呈现减小的趋势,空间上则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冬小麦需水强度最小值出现在1月,5-6月抽穗期与灌浆期需水强度最大。江苏省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与年均降雨量、日均湿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水面蒸发量、年均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其中以日均湿度、年均水面蒸发量、年均气温对冬小麦需水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并且,近十年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的总体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其与日均湿度明显更高的负相关性所导致。总之,近十年来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逐年有下降趋势,且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此外全省日均湿度、年均水面蒸发量、年均气温是近年来冬小麦需水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冬小麦 作物需水量 需水特性 时空分布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重点地区臭氧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16
9
作者 米艺华 杜惠云 +3 位作者 李杰 杨文夷 王涛 王自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94-1904,共11页
利用2015~2019年历史数据,分析我国臭氧(O_(3))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结合同期气象数据研究重点区域臭氧污染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9年我国O_(3)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国O_(3)浓度年均值由83.8μg/m3增至92.4μg/m^(3).O_(3... 利用2015~2019年历史数据,分析我国臭氧(O_(3))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结合同期气象数据研究重点区域臭氧污染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9年我国O_(3)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国O_(3)浓度年均值由83.8μg/m3增至92.4μg/m^(3).O_(3)浓度变化主要呈"双峰型",2017年呈"单峰型".5~9月为O_(3)浓度的高值时段.1~3月、10~11月O_(3)浓度波动比4~9月大.我国O_(3)浓度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O_(3)浓度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最高温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象要素对O_(3)浓度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O_(3)浓度与温度的正相关性较强(r>0.5),而青藏地区O_(3)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0.2<r<0).大部分地区O_(3)浓度随风速先升高后降低,青藏地区O_(3)浓度随风速升高而升高.当温度高于25℃、相对湿度在45%~60%、风速在3~6m/s时更容易出现O_(3)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变化特征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五个产区‘赤霞珠’和‘美乐’干红葡萄酒的香气特征差异解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游蕴竹 张亚蕾 +6 位作者 杨薇熹 张波 范雪梅 李进 石英 段长青 兰义宾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8,共10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和固相萃取(SPE)-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QqQ-MS/MS)联用技术分析中国西部河西走廊产区、天山北麓产区、贺兰山东麓产区和东部胶东半岛产区、碣石山产区共5个产区的‘赤霞...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和固相萃取(SPE)-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QqQ-MS/MS)联用技术分析中国西部河西走廊产区、天山北麓产区、贺兰山东麓产区和东部胶东半岛产区、碣石山产区共5个产区的‘赤霞珠’和‘美乐’干红葡萄酒的香气物质,分析其挥发性组分的差异,并与气候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东西产区干红葡萄酒香气轮廓差异明显,主要差异香气物质是萜烯、降异戊二烯、呋喃酮和内酯。通过综合分析香气物质含量和气候因子相关性发现,萜烯和降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含量总体呈现出东部产区高、西部产区低的特征,与东部产区较高的降水量和平均温度以及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光照和昼夜温差相关;而内酯、呋喃酮类物质含量总体呈现出西部产区高、东部产区低的特征,与西部产区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光照和昼夜温差以及较低的降水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香气特征 风土 气象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前湖区域黑碳的分布特征与光学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燕 黄虹 +2 位作者 杨心怡 王嘉怡 邹长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9-1009,共11页
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对南昌市前湖区域大气中黑碳(BC)进行连续观测,研究BC的分布特征与光学特性.结果显示,南昌前湖区域eBC浓度2021年均值为(1.93±1.13)μg·m^(-3),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高(2.10±1.28)μg·m... 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对南昌市前湖区域大气中黑碳(BC)进行连续观测,研究BC的分布特征与光学特性.结果显示,南昌前湖区域eBC浓度2021年均值为(1.93±1.13)μg·m^(-3),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高(2.10±1.28)μg·m-3,春季最低(1.69±1.14)μg·m^(-3);eBC浓度日分布表现为明显的双峰特征,峰值出现在07:00—09:00和22:00—23:00.BC吸收系数、大气消光系数年均值为18.42、137.67 Mm^(-1).eBC与NO_(2)的相关性强于eBC与SO_(2)、CO、O_(3)的相关性,反映区域内BC受机动车尾气影响显著.eBC与风速呈负显著性相关(*P<0.05),eBC与气象因子相关性按从大到小顺序为风速>温度>相对湿度,较大的风速更利于BC的扩散稀释.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碳气溶胶的污染防控及其辐射强迫的科学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光学性质 时空分布特征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黄桃气候品质等级评价模型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天颖 李民华 +4 位作者 吴重池 黄安凤 杨昌顺 杨嫔玲 汪天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6-466,共11页
利用2019—2023年罗霄山脉中段和雪峰山西侧221~1300 m海拔高度间的黄桃品质观测数据,采用加权求和、相关系数、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分析等方法,构建黄桃气候品质评价指标及主要品质要素气象因子回归模型,并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基于模型... 利用2019—2023年罗霄山脉中段和雪峰山西侧221~1300 m海拔高度间的黄桃品质观测数据,采用加权求和、相关系数、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分析等方法,构建黄桃气候品质评价指标及主要品质要素气象因子回归模型,并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基于模型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和采收日期条件下黄桃气候品质等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桃品质要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形指数对应主要气象影响因子分别为采收前80 d平均气温、采收前40 d总降水量、5月上旬至6月上旬平均气温及总降水量与采收前10 d平均气温及总降水量,对应气象因子模型的验证样本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397%、0.093%、0.01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72%、0.014%、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9(p=0.05)、0.718(p=0.01)、0.957(p=0.01),品质评价等级验证完全一致的模型准确率为75%。由模型得到黄桃品质等级为特优及优的总频率随海拔升高、采收日期推移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600~820 m海拔地区与7月底至8月上旬采收的特优品质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黄桃品质 气象影响因子 定量模拟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云芸 唐杰 +2 位作者 王璐 王晓雷 李蔚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6,共8页
为深入探究湖南省大气污染过程变化特征及气象条件对不同首要污染物的影响,利用2015—2021年湖南省14个市州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68次污染过程的持续时长、分布特征等,并根据污染来源分析结果、传输路径分析结果... 为深入探究湖南省大气污染过程变化特征及气象条件对不同首要污染物的影响,利用2015—2021年湖南省14个市州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68次污染过程的持续时长、分布特征等,并根据污染来源分析结果、传输路径分析结果,结合地形特征,进行了污染影响区域划分,对不同首要污染物的气象因子反馈机制进行了细致剖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大气污染过程以颗粒物污染为主,年变化特征呈现为单峰形,单次污染过程持续时长一般不超过3 d;3条主要的污染物传播路径均是由湘北地区进入长株潭城市群;污染来源以本地积累为主,外来输送与本地污染叠加次之;颗粒物污染主要受边界层稳定程度、逆温情况和近地面空气湿度的影响,臭氧污染则主要受紫外辐射、前体物浓度和扩散条件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过程 气象因子 变化特征 区域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锦水稻田碳通量变化特征研究
14
作者 邹旭东 李荣平 +3 位作者 曹士民 蔡福 米娜 王笑影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2,97,共10页
为了揭示我国北方水稻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动态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利用盘锦市水稻田生态系统观测站2018—2020年净碳交换量(NEE)观测数据,分析盘锦市水稻田NEE年变化、日变化特征,以及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对比... 为了揭示我国北方水稻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动态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利用盘锦市水稻田生态系统观测站2018—2020年净碳交换量(NEE)观测数据,分析盘锦市水稻田NEE年变化、日变化特征,以及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对比NEE与风向、净辐射关系,最后按季节对比地温对植被呼吸(Reco)的影响,计算生态系统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结果表明,NEE的年总量都为负值,其中2018年NEE总量最大,为-574.09 g C/(m^(2)·y);NEE的年变化与风速呈正相关,与日照呈负相关;NEE的日变化为“U”型,GPP的日变化为倒“U”型,中午达到峰值,日变化值在夏季最大;NEE高值对应的风向是W、WSW、SW和NE、ENE;NEE低值对应的风向是SSE、S和NNW、NW;NEE绝对值随净辐射的增加而增大,有时出现NEE峰值滞后于净辐射的情况。GPP年值呈下降趋势,Reco年际变化较小。夏季Reco比其他季节高2.0~6.0倍。2019夏季呼吸强度随地温增值达到0.85 g C/(m^(2)·d)。计算2019年夏季Q_(10)值达到4.84。2018年夏季平均气温较高、温度日较差较小、风速较大共同促成了NEE2018年高值。而2020年6—7月降水量偏少造成2020年NEE值偏低。Reco与土壤温度存在明显的指数关系。Q_(10)值在夏季最高,是其他季节的1.9~2.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 碳通量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盘锦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近地面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小珍 刘诚 +2 位作者 邓力琛 钱悦 冯钰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1-390,共10页
基于2015—2020年江西省11设区市臭氧(O_(3))浓度数据、其他气态污染物和气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江西近地面O_(3)时空污染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江西O_(3)日最... 基于2015—2020年江西省11设区市臭氧(O_(3))浓度数据、其他气态污染物和气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江西近地面O_(3)时空污染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江西O_(3)日最大8小时浓度(O_(3) MDA8)年均增长率为3.95%,浓度增长2.57μg/(m^(3)·a),O_(3)在5、9月达到峰值,O_(3)小时浓度在15∶00达到峰值;11设区市中鹰潭O_(3) MDA8浓度最高(147.6μg/m^(3)),而新余增幅最大(9.94%);利用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日照长、高温、低湿、少雨、低压等气象条件下易促进O_(3)积累;污染天时,O_(3) MDA8、光化学总氧化剂浓度和日照分别是清洁天的2.13倍、1.79倍和2.22倍,O_(3)与其前体物NO_(2)、CO等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RH)、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O_(3)污染受大气氧化性、前体物排放和气象因子(日照、RH和降水量)等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时空污染特征 气态污染物 气象因素 大气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期小龙虾品质评价与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16
作者 黄永平 方明丹 +2 位作者 刘凯文 刘志雄 杨青青 《农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62-69,共8页
通过4—10月小龙虾不同养殖期的对比试验,对25~30 g小龙虾虾肉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等34种品质因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期小龙虾有32种品质因子差异性显著(P<0.05,下同)。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大... 通过4—10月小龙虾不同养殖期的对比试验,对25~30 g小龙虾虾肉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等34种品质因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期小龙虾有32种品质因子差异性显著(P<0.05,下同)。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6—8月虾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氨基酸总量(TAA)16.57%~19.72%,以4月虾最高,7月虾次之,10月虾最低,整体呈下降趋势;必需氨基酸(EAA)与TAA比32.63%~36.58%、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比59.67%~73.51%,以9—10月虾最高,呈上升趋势;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68.34~90.14,以4月虾最高,8月虾最低,呈下降趋势。对32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3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显著相关,其中与阴天数、日照时数、温度适宜指数显著相关的品质因子最多,且与阴天数大多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大多呈负相关,与温度适宜指数均呈正相关;与常规营养成分相关的温度适宜指数的最适温度为22℃,质构特性为24~26℃,氨基酸为20℃。因此适宜的温度下,适当的遮阴挡阳有利于提高小龙虾品质。分析不同时段的气象因子与品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前期是气象因子对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关键影响期,养殖中后期是气象因子对质构特性的关键影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龙虾 营养成分 气象条件 评价 质构特性 氨基酸 气象因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合区负氧离子时空特征及其与多种气象因子的模型构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琳焓 赵虹 +3 位作者 张寅 车宇轩 徐山山 欧阳源源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0期93-98,104,共7页
以南京市六合区3个负氧离子观测点作为监测对象,研究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温度、相对湿度对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止马岭负氧离子含量日变化呈“双峰型”特征,最大值出现在后半夜到早晨、下午到夜晚... 以南京市六合区3个负氧离子观测点作为监测对象,研究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温度、相对湿度对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止马岭负氧离子含量日变化呈“双峰型”特征,最大值出现在后半夜到早晨、下午到夜晚时段,日最高值出现在07:00,日最低值出现在15:00;巴山负氧离子浓度为较规律的“波峰波谷交替变化”特征,白天每隔4 h出现一次峰值;金牛湖负氧离子浓度呈“单峰型”特征,夜间到早晨低,傍晚高,日最高值出现在18:00,日最低值出现在10:00。②六合区负氧离子浓度从12月开始逐月增加,3-4月份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③止马岭、巴山负氧离子浓度均为冬、春高,夏、秋低,而金牛湖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④3个站点负氧离子浓度的年均值均在1500个/cm^(3) 以上,符合我国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康养标准。⑤气温、相对湿度仅对止马岭站春季及全年负氧离子浓度有显著影响,而其他站点和时段影响尚不明晰,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氧离子 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山县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18
作者 高琳 严啟蕾 +1 位作者 张芊 朱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0期39-44,52,共7页
基于霍山县内白马尖、仙人湖和与儿街3个大气负氧离子浓度监测站监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霍山县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以及温度降水等气象因子对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霍山地区生态资源丰富,负氧离子浓度年平均... 基于霍山县内白马尖、仙人湖和与儿街3个大气负氧离子浓度监测站监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霍山县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以及温度降水等气象因子对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霍山地区生态资源丰富,负氧离子浓度年平均在2500个/cm^(3) 以上,其中山区负氧离子浓度高于城郊和畈区。冬季负氧离子浓度最低,其他季节各地变化不一。负氧离子浓度与温度、降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无降水晴天,逐时负氧离子浓度与气温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降水期间,负氧离子浓度受降水影响较大,与冬季弱降水相比,夏季强降水对负氧离子浓度增强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氧离子浓度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经济区森林火险气象预报技术研究
19
作者 林璐 赵若雷 黄一航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38-142,共5页
根据川南经济区(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自贡市)20个国家气象站1990~2022年逐日气象数据、1990~2022年森林火灾资料,通过计算林火分类条件概率,完善20个国家站12个气象要素单因子贡献度数学模型的参数调整,最终构建出适用于川南经济... 根据川南经济区(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自贡市)20个国家气象站1990~2022年逐日气象数据、1990~2022年森林火灾资料,通过计算林火分类条件概率,完善20个国家站12个气象要素单因子贡献度数学模型的参数调整,最终构建出适用于川南经济区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模型。经验证,模型计算得到的火灾发生时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均在3级以上,表明森林火灾风险高,与川南经济区林火的出现较为吻合,适用于川南经济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实际预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险 单因子贡献度 气象要素特征 等级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近地面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4
20
作者 齐冰 牛彧文 +5 位作者 杜荣光 于之锋 应方 徐宏辉 洪盛茂 杨焕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3-451,共9页
利用2012~2016年杭州市近地面臭氧(O_3)的连续观测资料以及气象数据,分析了杭州市近地面O_3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杭州市O_3年平均浓度较10年前升高10μg/m^3左右,光化学污染形势日趋严重.O_3浓度冬季较低... 利用2012~2016年杭州市近地面臭氧(O_3)的连续观测资料以及气象数据,分析了杭州市近地面O_3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杭州市O_3年平均浓度较10年前升高10μg/m^3左右,光化学污染形势日趋严重.O_3浓度冬季较低,其余季节均较高,日平均浓度大于100pg/m^3主要分布在4~10月.O_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5:00~7:00出现最低值,14:00出现峰值,超标时段主要出现在11:00~18:00.O_3浓度变化与紫外辐射、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紫外辐射大于0.02MJ/m^2、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低于70%时,O_3浓度会出现超标情况.风向风速对O_3浓度有一定影响,当风向为北风或偏北风时,O_3浓度较低;当风向为东风或偏东风时,O_3浓度较高,说明影响杭州O_3浓度升高的污染源也主要来自东部,南部和北部地区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变化特征 气象要素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