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pagation of shock waves in dry and wet sandstone: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meso-scale modeling 被引量:1
1
作者 Chuang Liu Yang Wu +4 位作者 Xian-feng Zhang Jia-jie Deng Chen-yang Xu Wei Xiong Meng-ting T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13-521,共9页
Methods of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meso-scale modeling were used to study the propagation processes of shock waves in dry and wet sandstone under dynamic impact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 Methods of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meso-scale modeling were used to study the propagation processes of shock waves in dry and wet sandstone under dynamic impact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rom the dynamic impact experiments with velocity of 0.2-0.5 km/s, it was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of shock wave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water content. Additionally, the velocity of the shock wave in the sandstone showed a linearly increased regularity with the increasement of the impact velocity, which was proved by theory in this paper. Furthermore, meso-scale simulation models were perform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sandstone's porosity reduced the shock waves velocity compared to nonporous materials. Pore space filled with water counteracts the effects of porosity, resulted in larger shock wave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impact Shock wave meso-scale simulation SANDST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dynamic properties of rubberised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rubber contents 被引量:1
2
作者 Lei Pan Hong Hao +1 位作者 Jian Cui Thong M.Pham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228-240,共13页
As a gree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material,rubberised concrete(Ru C),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elastic modulus,large deformation capacity,high damping,good energy dissipation and good crack resistance,has... As a gree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material,rubberised concrete(Ru C),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elastic modulus,large deformation capacity,high damping,good energy dissipation and good crack resistance,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However,most of existing studies are based on experimental tests on Ru C material properties,and there has been no numerical study based on meso-scale modelling of Ru C yet.To mo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 the Ru C dynamic material properties without conducting intensive experimental tests,this study developed a high-fidelity meso-scale model considering coarse and fine aggregates and rubber crumbs to numerically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ubberised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s.The meso-scale model was verified against both quasi-static compressive testing data and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dynamic testing data.Using the verified numerical model,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rubberised concrete with various rubber content(0%-30%)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s were studied.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ed meso-scale model can use to predict the static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rubberised concrete with high accuracy.The dynamic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rubberised concre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ment of the strain rate,and the strain rate sensitivity increases with the rubber content ranging from 0 to 30%.Based on intensive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empirical DIFs is used as a function of strain rate and rubber content to predict the dynamic strength of rubberised concre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berised concrete meso-scale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Strain rate effect dynamic increase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秋末初冬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张晓慧 盛立芳 张红岩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56,共6页
本文利用天气学和动力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渤海秋末初冬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渤海冷空气大风发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天气学 动力诊断 渤海 大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30号台风海燕强烈发展和快速移动原因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玲 许映龙 黄奕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64-1480,共17页
本文运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垂直层次26层)和各种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定位定强数据对2013年全球最强台风海燕的特点和极端性展开分析,并运用天气学分析和动力学诊断的方法探讨"海燕&qu... 本文运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垂直层次26层)和各种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定位定强数据对2013年全球最强台风海燕的特点和极端性展开分析,并运用天气学分析和动力学诊断的方法探讨"海燕"强度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快速移动的原因,同时发掘预报着眼点,以提高中央气象台对类似台风的综合预报能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1)"海燕"在登陆菲律宾之前的持续加强和高强度维持发生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压和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各层低纬东风同时加强的条件下。(2)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压是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和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各层低纬东风加强及"海燕"高速靠近并登陆菲律宾的重要原因。(3)"海燕"的水平风速分布存在明显不对称,呈现台风北侧东风大于南侧西风、台风东侧南风大于西侧北风的特点,其中纬向风的不对称更显著。而由台风海燕东西两侧经向风和南北两侧纬向风的不对称分布导致的切变正涡度的增加可能是台风强度持续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4)对流层低层水平辐合的显著加强和台风海燕南北两侧经向垂直环流圈的加强和建立也是"海燕"强度持续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5)台风海燕持续加强和高强度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为内核区对流层低层水平辐合和对流层中低层涡度的持续增长以及台风所处环境的高层辐散的明显增加和高低层垂直切变的减小。(6)预报启示为:对于秋冬季的台风而言,除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对流层低层偏东风、越赤道气流外,还需关注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偏西行台风而言,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加强南压可能会导致台风移速的加快和强度的明显加强。另外对流层上层不光是台风的出流层,能影响台风高层出流的变化,对流层上层的环流还可能对台风移动造成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台风海燕 强度强 移速快 天气分析 动力学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场对近海热带气旋突然增强与突然减弱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黄荣成 雷小途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7,共9页
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法对近海突然加强(RITC)和突然减弱(RWTC)两类热带气旋(TC)的环境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两类TC形势场差异较明显,且影响RITC的南亚高压比影响RWTC的南亚高压强。(2)突变前后RITC有充足水汽供应配合较强辐合及上... 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法对近海突然加强(RITC)和突然减弱(RWTC)两类热带气旋(TC)的环境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两类TC形势场差异较明显,且影响RITC的南亚高压比影响RWTC的南亚高压强。(2)突变前后RITC有充足水汽供应配合较强辐合及上升运动,TC不断获得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得损耗的能量得到补充和加强,高层辐散突变后减弱,使得TC能量得以保存和聚集,暖心结构被不断增加的潜热能所加强,有利于TC强度的爆发。(3)RWTC突变前后中低层上升运动减弱,中低层辐合变化不大,且由于水汽供应不足,TC获得的凝结潜热不足以补充TC自身的能量损耗,并且高层的上升运动及辐散突变后均加强,这些均有利于TC中心高层暖心热量不断减少,从而促使TC强度快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热带气旋 动态合成法 强度 突然增强 突然减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致“7.21”特大暴雨过程中水汽异常充沛的天气尺度动力过程分析研究 被引量:81
6
作者 廖晓农 倪允琪 +1 位作者 何娜 宋巧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7-1011,共15页
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最大累计降水量达到541 mm,最大雨强100.3 mm/h,强降水持续10多个小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在讨论环境大气湿度条件与特大暴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实现充沛... 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最大累计降水量达到541 mm,最大雨强100.3 mm/h,强降水持续10多个小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在讨论环境大气湿度条件与特大暴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实现充沛的水汽远距离输送到华北并在北京上空积累的天气尺度动力过程及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7.21"特大暴雨产生在大气异常潮湿的环境中。在暴雨发生时,比湿最大值达到19 g/kg,而且,对流层中下层的比湿比北京区域性暴雨历史个例高40%。产生长时间强降水的重要原因是边界层以上高湿的特征在暴雨产生的过程中一直维持。充沛的水汽被一支从低纬度一直贯通到40°N附近的低空偏南气流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向北输送。偏南风持续增大形成低空急流,增大了水汽的输送。而且,随着急流核向东北方向移动逐渐靠近北京,在北京上空对流层低层产生了-17.7 g/(hPa·m^2·s)异常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同时,高空强烈辐散与低空辐合的耦合不断加强,不仅增加了低层水汽在暴雨区汇集,而且也通过增强垂直速度将更多的潮湿空气向上输送,使高层大气湿度增大。通过上述两个天气尺度动力过程,实现了水汽的远距离输送,并在暴雨区上空强烈辐合,导致北京地区水汽异常充沛。输送水汽的偏南风持续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台风外围环流的影响;二是在海上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的情况下,大陆上低压加强、东移,造成东西向气压梯度增大,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南风增强。最后,得到了实现水汽远距离输送的天气尺度动力过程机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天气尺度动力过程 水汽远距离输送 超强水汽辐合 低空急流持续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气学的发展概要——关于锋面气旋学说的四个阶段 被引量:17
7
作者 陶祖钰 熊秋芬 +1 位作者 郑永光 王洪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0-947,共8页
参照流体力学发展的4个阶段,以锋面气旋模型为例将天气学也分为:"古代"、经典、近代和现代4个发展阶段。"古代"天气学的代表是1863年航海家Fitz-Roy绘制的第一个风暴概念模型,它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但不失其科学性;... 参照流体力学发展的4个阶段,以锋面气旋模型为例将天气学也分为:"古代"、经典、近代和现代4个发展阶段。"古代"天气学的代表是1863年航海家Fitz-Roy绘制的第一个风暴概念模型,它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但不失其科学性;100年前挪威气象学派锋面气旋模型是基于牛顿力学的经典天气学代表,确立了斜压性是天气变化机理的核心,但将锋面视为物质面是其有悖流体连续性原则的重大缺陷;50年前芝加哥学派的锋面气旋三维模型是基于对准地转动力学理论深刻物理洞察力的近代天气学代表;20世纪末暖锋后弯卷入爆发性气旋模型是高科技时代基于大规模数值计算的现代天气学代表。在大数据时代,现代天气学需要学习和继承近代天气学用深刻的物理洞察力来分析天气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锋面气旋 斜压性 准地转动力学 暖锋后弯卷入 数值模拟 视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西太平洋夏半年ISO传播特征及其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联系的观测事实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何洁琳 万齐林 +2 位作者 管兆勇 林爱兰 王黎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4-732,共9页
利用1979—2007年夏半年(5—10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亚洲-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半年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的联系。结... 利用1979—2007年夏半年(5—10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亚洲-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半年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的联系。结果表明:(1)夏半年AWP区域的对流ISO存在东西传播特征,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在整个AWP区域,以沿赤道东传且周期约30~60 d的扰动为主,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则以在10~20°N西传且周期约20~40 d的扰动为主;在初夏ISO以沿赤道东传为主,晚夏ISO向西传播加强,主要活动区域也向北转移,西传波在晚夏西北太平洋区域活动最强;(2)ISO强对流伴随低层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首先生成在印度洋区域,之后沿赤道东传到西太平洋日界线附近,当对流传播到西太平洋时具有西北传播的特征;(3)ISO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关系密切。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对流在西北太平洋同时加强,ISO促进了热带气旋(TC)的群发,而TC群发对流也成为ISO对流在西太平洋西北向传播中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动力学 季节内振荡 有限区域波数-功率谱 滞后线性回归 热带天气尺度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天气动力学角度看云物理过程在降水预报中的作用 被引量:43
9
作者 孙继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文章讨论了深湿对流过程中的天气动力学过程(宏观过程)与云物理过程(微观过程)对云的形态特征、天气现象演变的影响和它们在降水过程中的作用,从天气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雷暴移动发展过程,比较了不同性质云的降水量估算等基本问题。
关键词 天气动力学 云物理 云的形态 降水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副高-季风非线性动力模型的动力特性讨论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丹丹 张韧 +1 位作者 洪梅 程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9-437,共9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动力系统反演思想,采用遗传算法从1998年实际观测资料中,客观合理地反演重构了副高特征指数与东亚夏季风因子的非线性动力模型,并结合1998年天气实况,讨论了模型中外参数的变化对副高系统平衡态失稳和分岔...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动力系统反演思想,采用遗传算法从1998年实际观测资料中,客观合理地反演重构了副高特征指数与东亚夏季风因子的非线性动力模型,并结合1998年天气实况,讨论了模型中外参数的变化对副高系统平衡态失稳和分岔的影响。从而为副高等难以准确构建动力模型的复杂天气系统的物理机理分析和动力行为讨论,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手段。研究发现,副高指数平衡态的分布和变化与实际副高的中短期异常活动相对应,副高系统由高值稳定平衡态向低值稳定平衡态跳跃的突变行为对应副高的异常南落过程,副高系统由双稳定平衡态向单稳定平衡态并入的分岔行为对应副高"双脊线"并存到消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非线性动力模型 遗传算法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过程环境涡散场能量转换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汪钟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5-191,共7页
本文计算和讨论4个不同类型暴雨过程各层次时空平均涡散场能量转换函数.指出其基本特征为:(1)对流层下层为最大正转换层,其转换强度和方向受C1+C2项制约,当暴雨发展时,能量转换急剧增长;而对流层上层的负转换强度则受控于C3项.但就对流... 本文计算和讨论4个不同类型暴雨过程各层次时空平均涡散场能量转换函数.指出其基本特征为:(1)对流层下层为最大正转换层,其转换强度和方向受C1+C2项制约,当暴雨发展时,能量转换急剧增长;而对流层上层的负转换强度则受控于C3项.但就对流层整层而言,能量转换函数C(K_χ,K_Ψ)均为正值,即势流动能向涡流动能转换,促使暴雨系统的维持和发展.(2)能量转换函数的水平分布,在对流层下层其正转换区与过程降水区较为一致,而在对流层上层的负转换区则位于过程降水区的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动力学 暴雨 能量 环境 涡散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MCC的云图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范俊红 王欣璞 +2 位作者 孟凯 李宗涛 侯瑞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88-1398,共11页
使用风云2号红外云图和TBB资料、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资料及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造成河北中部区域性暴雨的MCC云图特征、天气尺度环境场和动力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构成MCC的α中尺度对流云团,在其成熟时期,在... 使用风云2号红外云图和TBB资料、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资料及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造成河北中部区域性暴雨的MCC云图特征、天气尺度环境场和动力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构成MCC的α中尺度对流云团,在其成熟时期,在均匀的α中尺度砧状系统中仍有2~3个β中尺度的对流活动;MCC发生、发展在对流层中层的短波槽、高低空急流有利配置以及大气层结为中性或弱对流不稳定的环境条件下,暖湿平流成为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强迫因子;MCC形成阶段,中层出现暖中心并且气旋性涡度增大,辐合辐散运动随高度交替出现,量级相当,上升运动的层次较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C 云图特征 天气尺度环境 物理量诊断 动力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冬季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对平均流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丽 谭言科 夏淋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在中纬度北太平洋大气强斜压区,存在频繁的天气尺度涡旋活动,通过水分、动量和能量输送维持大气环流。为了进一步研究天气尺度涡旋发生发展与大尺度环流之间的联系,利用1981—2013年再分析资料,筛选出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114个偏强日... 在中纬度北太平洋大气强斜压区,存在频繁的天气尺度涡旋活动,通过水分、动量和能量输送维持大气环流。为了进一步研究天气尺度涡旋发生发展与大尺度环流之间的联系,利用1981—2013年再分析资料,筛选出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114个偏强日和87个偏弱日,给出了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异常导致的动力和热力强迫的变化,同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与平均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与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通过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影响平均流,其中动力强迫主要造成北太平洋中纬度上空的西风气流加速并向北移动;热力强迫的作用则是减弱中纬度大气斜压性。同时,强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有利于西北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低层斜压有效位能向扰动动能的转化增大和扰动动能向平均流的转化增大,有利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层平均流向扰动动能的转化增大。此外,西部发展型天气尺度涡旋通过与平均流的作用,对维持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负位相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尺度涡旋 西太平洋遥相关型 动力强迫 热力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气动力学组合因子在MOS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永刚 李彰俊 +2 位作者 孟雪峰 刘增良 孔令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7-30,共4页
利用我国的数值产品HLAFS格点场资料,结合内蒙古地区降水系统的天气动力学演变特征,构造出能反映降水系统的天气动力学发展机制的结构特征因子,采用MOS方法建立预报方程。用较短的样本资料建立MOS预报方程,提高了MOS... 利用我国的数值产品HLAFS格点场资料,结合内蒙古地区降水系统的天气动力学演变特征,构造出能反映降水系统的天气动力学发展机制的结构特征因子,采用MOS方法建立预报方程。用较短的样本资料建立MOS预报方程,提高了MOS预报方程的预报能力和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该MOS预报方程计算稳定并具有很好的预报能力和效果,易于业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产品 动力学 MOS预报 组合因子 降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中部大气重力波活动的天气气候学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彩 田英 周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20-426,共7页
使用贵阳市1994年以来16个月连续的大气重力波单测点探测资料及动态谱分析技术,对贵州中部大气重力波活动进行了天气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重力波在冬春季明显强于夏秋季;(2)重力波日变化的特点是长周期波中午较... 使用贵阳市1994年以来16个月连续的大气重力波单测点探测资料及动态谱分析技术,对贵州中部大气重力波活动进行了天气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重力波在冬春季明显强于夏秋季;(2)重力波日变化的特点是长周期波中午较强,短周期波午夜较强;(3)重力波谱分布特点是周期小于20min和140~160min的波强度较小,周期在50~60min和320min以上的波强度较大;(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气重力波强度的主要因子是冷空气活动和强对流活动;(5)大气潮汐产生的气压波动在长周期段上也有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重力波 动态谱分析 天气气候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州“8·10”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成秀 张淑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04-108,共5页
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及物理量产品,对临夏州2013年"8·10"区域性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雹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型,过程前期,副高西伸北... 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及物理量产品,对临夏州2013年"8·10"区域性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雹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型,过程前期,副高西伸北抬且稳定,进退频繁,导致较强冷空气在副高外围堆积,副高东退时爆发,促使能量释放而造成的暴雨降水过程。综合分析了"8·10"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强降水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机制,寻求对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物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物理机制 天气动力学 湿位涡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年美国特大暴雨成因问题
17
作者 李宪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3-76,共4页
对1993年美国特大暴雨成因问题,美国科学家一般认为:主要是厄尔尼诺(EN)影响;本文利用实测资料与统计结果以及1993年7月特殊反常现象。
关键词 美国 暴雨 厄尔尼诺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