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中的精准判定及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祝意青 赵云峰 +2 位作者 隗寿春 张国庆 刘芳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5,共11页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替出现,呈现出的显著重力异常变化具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文中回顾了对这2次地震成功的中期预测和预测依据,2次地震的实际震中与2022年度的预测地震危险区中心距离均≤56km,尤其是2021年度对震中位置的精准判定,实际震中与预测震中距离均≤10km。流动重力测量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主要观测手段,建立高密度的原子重力仪绝对重力观测网络或具有良好绝对重力控制的相对重力观测网络,开展密集的强化监测,有可能揭示高风险区震中附近的地下结构分布特征,提取强震、大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变化伴随的绝对重力变化信号,发展其地震短临预测应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泸定地震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态矢量异常研究
2
作者 张小涛 余怀忠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2,共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存在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异常,利用态矢量方法回溯性研究其震前异常,通过遍历3°×3°至12°×12°的研究区域发现,选取8°×8°的研究范围能更好地反映震前...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存在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异常,利用态矢量方法回溯性研究其震前异常,通过遍历3°×3°至12°×12°的研究区域发现,选取8°×8°的研究范围能更好地反映震前异常;震前门源地震存在态矢量的模(M)、态矢量增量的模(ΔM)、态矢量之间的夹角变化(φ)和态矢量与单位矢量的转角变化(φ_(c))4个参量的异常;4个参量中的M和ΔM映震效果要优于φ和φ_(c)。总体来看,门源地震前态矢量异常变化平稳,震前异常突出,属于中短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矢量 门源地震 回溯性研究 地震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刘栋梁 李超 刘富财 吴琼 卢海建 焦利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性质,总长约27 km。破裂带呈NWW—SEE走向,可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南支沿托莱山断裂东端分布,与北支间隔3 km呈左阶雁行排列。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破裂带分为三段:西段、中段和东段,与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较为吻合。西段为破裂带的南支,呈N93°E走向,长约4.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85 cm;中段为北支破裂带西侧部分,主要呈N102°E走向,长约7.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7 m;东段为北支破裂带东侧部分,走向呈N110~120°E走向,长约1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0 m。门源地震震级与地表破裂带分布规模和变形强度的对比,表明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可能远小于10 km深。这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海原断裂带呈挤压弯曲部分的冷龙岭断裂,具有花状构造特征。由于本次地震余震向SE方向扩展,表明具有应力向东迁移趋势,因此,冷龙岭断裂东侧处在海原断裂带上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2022年门源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的金强河、毛毛山和老虎山断裂未来强震危险性升高,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海原断裂带 冷龙岭断裂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地震检测的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序列活动性分析
4
作者 高雅 张晓东 +2 位作者 周连庆 张元生 张盛峰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9-494,共16页
本研究收集了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M_(S)6.9地震震中200 km范围内,主震前129天至震后235天的高密度观测台网资料,利用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微震检测定位对此次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进一步进行解剖。使用深度学习拾取模型DiTingPicker从连续... 本研究收集了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M_(S)6.9地震震中200 km范围内,主震前129天至震后235天的高密度观测台网资料,利用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微震检测定位对此次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进一步进行解剖。使用深度学习拾取模型DiTingPicker从连续原始地震波形数据中自动检测事件并拾取震相,然后利用REAL模型进行震相关联,再利用Hypoinverse和HypoDD程序分别进行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最终得到2021年9月1日到2022年8月31日的地震目录3637条,检测到的地震数量为台网正式观测目录的两倍。地震在深度方向的投影显示: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倾角近乎垂直,大多数余震位于10—20 km的深度范围内。通过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TAS)对序列进行分析表明,此次门源地震无明显前震。同时,地震序列b值的时空分布显示,门源地区处于应力作用增强区域,其中冷龙岭断裂东侧和托莱山断裂西侧应力未完全释放,未来具有一定的强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门源M_(S)6.9地震 AI地震检测 地震精定位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新高铁门源地震新建简支梁桥减隔震设计研究
5
作者 李伟龙 徐斌 +2 位作者 李侠 何涛 杨少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8-95,共8页
近断层地震动具长持时、大脉冲、高能量等特点,对铁路桥梁的危害性极强。由于其引起的永久地面位移并不连续,很可能造成桥梁支座剪断、桥墩倾斜、梁体坠落等灾害。以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运... 近断层地震动具长持时、大脉冲、高能量等特点,对铁路桥梁的危害性极强。由于其引起的永久地面位移并不连续,很可能造成桥梁支座剪断、桥墩倾斜、梁体坠落等灾害。以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运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普通减隔震支座与新型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两种减隔震体系的减隔震效果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后纵横向地震位移均能控制在300 mm以内,较普通减隔震支座降低约50%,桥墩纵桥向剪力及横桥向弯矩降低20%以上,其余内力变化不大,桥墩整体内力有所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对近断层高烈度地震区简支梁具有良好的减隔震效果。最后结合兰新高铁震后桥梁复旧技术成果和经验提出近断层高地震烈度区铁路桥梁应采取多道防线、分级破坏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结构自重,以及采用可以有效控制地震位移的减隔震体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门源地震 简支梁桥 近断层 减隔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2016年M_(W)5.9和2022年M_(W)6.72次地震的库仑应力触发作用及其对周边发震断裂的影响
6
作者 牛鹏飞 韩竹军 +3 位作者 郭鹏 刘冠伸 罗佳宏 郭钊吾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5-344,共20页
分析地震之间的应力传递有助于分析及评估未来强震危险性。2016年门源M_(W)5.9地震和2022年门源M_(W)6.7地震都发生在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段,研究2次地震对西侧“托莱山地震空区”的库仑应力影响可为更深入认识区域强震危险性提供... 分析地震之间的应力传递有助于分析及评估未来强震危险性。2016年门源M_(W)5.9地震和2022年门源M_(W)6.7地震都发生在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段,研究2次地震对西侧“托莱山地震空区”的库仑应力影响可为更深入认识区域强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文中基于库仑应力理论、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有限断层模型及现场调查确定的主要发震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参数,分析探讨了2016年地震对2022年地震的触发机制、2022年地震对区域强余震的库仑应力作用及2次地震对空区内主要发震断裂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地震对2022年地震具有触发作用。其中,2022年1月8日和1月12日M_(W)5.1、M_(W)5.2和M_(W)4.7强余震明显受到1月8日M_(W)6.7主震的应力触发,2022年1月12日发生的M_(W)4.8余震位于库仑应力卸载区,主震产生的破裂延迟了M_(W)4.8地震的发生;2016年和2022年2次门源地震对托莱山断裂带东段和肃南-祁连断裂带东段有显著的库仑应力加载作用,后者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量为0.3891bar和0.1658bar,高于一般认为的地震触发阈值(0.1bar)。综合分析强震空间迁移趋势、余震空间分布、应变分配、古地震研究等资料,发现托莱山断裂带东段和肃南-祁连断裂带东段的应力积累可能处于较高的状态,2次门源地震的库仑应力加载将进一步增加2条发震断裂带东段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W)5.9地震 门源M_(W)6.7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肃南-祁连断裂带 托莱山断裂带 冷龙岭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 6.9地震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7
作者 王润妍 万永魁 +4 位作者 关兆萱 黄少华 顾培苑 宋泽尧 周明月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库仑应力变化是研究地震触发效应和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工具。为研究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 6.9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对周围的触发作用,通过确定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滑动性质,分析地震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地表应变场,评估主震对余震及... 库仑应力变化是研究地震触发效应和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工具。为研究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 6.9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对周围的触发作用,通过确定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滑动性质,分析地震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地表应变场,评估主震对余震及周围断层的触发效应,揭示了该地震对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影响。首先,利用“中心解”算法确定该地震可能发生的2个节面,并将当地应力场投影到这2个节面上,选择库仑应力较大的节面作为发震断层面;并基于统计公式,确定该发震断层面的滑动性质;在均匀弹性半空间理论模型下,构建地震作用下区域同震位移场及地表应变场。其次,假定接收断层的余震震源机制与主震一致,计算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最后,计算主震在周围断层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评估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震中物质向外涌出,南北两侧物质向内涌入,震中表现为隆升,南北两侧略微沉降;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大部分浅层余震的发生,大量余震处于库仑应力变化高值区;此外,南阿特拉斯断层西段—西南段、北阿特拉斯断层南段以及南苏斯断层西段的库仑应力高值区均超过0.01 MPa阈值,地震危险性极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洛哥M 6.9地震 应力触发 库仑应力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W)6.6地震震源动力学破裂过程
8
作者 谢张迪 于湘伟 章文波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6,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W)6.6地震在地表产生了较强的破坏,为研究门源地震产生强地表破裂及阻碍托莱山东段应力释放的构造背景,本文采用谱元法模拟了门源地震曲面分支断层在实际地形下的动力学破裂过程。结果显示,破裂自初始破裂点沿...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W)6.6地震在地表产生了较强的破坏,为研究门源地震产生强地表破裂及阻碍托莱山东段应力释放的构造背景,本文采用谱元法模拟了门源地震曲面分支断层在实际地形下的动力学破裂过程。结果显示,破裂自初始破裂点沿断层上倾方向同时发生双侧破裂;受震源区上方高速P波异常体的影响,断层产生非连续破裂。在破裂传播到托莱山东段时,断层的滑动速度和滑动量发生明显的阶跃式下降;此外,近地表处滑动速率约3.6 m/s的区域可能为强地面运动生成区。以上两者产生的高频辐射共同作用可能是此次门源地震同震地表形变较强的主要原因。由动力学模拟结果计算得到的应变空间分布显示,托莱山东段南西侧与冷龙岭西段北东侧的应变以拉张为主,而冷龙岭西段南西侧的应变以挤压为主,这与门源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门源地震所处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北东向主压转为南西向迁移所处的构造背景以及ENE和WSW的震源区应力场方向一致。托莱山断裂东段受分支断层破裂过程的强烈抑制作用,其累积应力未完全释放,残留震级约为M_(w)5.1,在门源地震库仑应力的触发作用下,未来有进步破裂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门源地震 动力学破裂 谱元法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源MS6.9地震中大梁隧道地震动响应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妍 王谦 +1 位作者 钟秀梅 邓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5-1323,1332,共10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造成震中附近的兰新高铁大梁隧道受损,导致高铁长时停运。文章通过建立二维平面应变模型,加载双向门源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了大梁隧道的地震动响应结果,并对模型在震后的受力变形及震害特...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造成震中附近的兰新高铁大梁隧道受损,导致高铁长时停运。文章通过建立二维平面应变模型,加载双向门源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了大梁隧道的地震动响应结果,并对模型在震后的受力变形及震害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源波双向加载下,大梁隧道的地震动响应受水平地震荷载影响很大;沿着y轴正向,隧道的截面形状对纵向位移和加速度的地震动响应有加强作用;拱顶处地震动响应最大,其竖向及横向地震动响应加速度分别为5.206 4 m/s2、4.534 8 m/s2,竖向及横向位移分别为7.070 9 cm、0.641 5 cm;拱底处地震动响应最小,其竖向及横向地震动响应加速度分别为3.287 6 m/s2、4.511 2 m/s2,竖向及横向位移分别为4.851 6 cm、0.625 2 cm;拱肩、拱脚处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拱顶、拱底、拱肩及拱脚处内力的受力形式发生变化,但是衬砌应力和内力的极值均发生在拱腰及拱脚处,说明拱腰及拱脚处为震害严重区,震后修复时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大梁隧道 数值模拟 地震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对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及后续地震库仑应力触发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汤大委 葛伟鹏 +2 位作者 袁道阳 郑文俊 胡才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72-2795,共24页
本文采用Burgers黏弹性模型计算1125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单独和累积的库仑应力变化,分析历史强震对此次门源地震黏弹性触发作用及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结果表明:(1)1920年海原M8½级地震、... 本文采用Burgers黏弹性模型计算1125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单独和累积的库仑应力变化,分析历史强震对此次门源地震黏弹性触发作用及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结果表明:(1)1920年海原M8½级地震、1927年古浪M8.0级地震和1954年山丹M7¼级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加载最为显著,分别相当于使门源地震提前7.6年、5.3年和5.2年;(2)1986年门源M_(S)6.4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卸载作用最明显,使其发生延迟14.4年左右,2016年门源M_(S)6.4地震使2022年门源地震延迟0.4年左右;(3)2021年玛多M_(W)7.3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有较为显著的触发作用,门源M_(S)6.9地震对2022年1月23日哈拉湖M5.8级地震有触发作用,哈拉湖M5.8级地震对2022年3月17日肃南M5.1级地震及2022年3月26日哈拉湖M6.0级地震有较强的触发作用,而哈拉湖M6.0级地震又触发了2022年4月15日哈拉湖M5.4级地震.综合分析历史强震库仑应力演化结果和断层受历史地震库仑应力作用的影响,认为该区域应力积累处于较高水平,祁连山内部断层受到应力扰动时容易失稳滑动,其中门源地震区附近、祁连山西段哈拉湖北部、老虎山断裂西段、祁连山北缘断裂中段、昌马—俄博断裂中段、阿尔金断裂阿克塞段、托莱山断裂西段、鄂拉山断裂和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东段等断层段都处于库仑应力高值区域,应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历史强震 门源M_(S)6.9地震 Burgers黏弹性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M6.9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2 位作者 殷翔 李鑫 刘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49,共10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并在硫磺沟—大西沟一带形成规模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地表破裂。地表调查显示,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23 km,整体走向N40°~85°W,地表破裂主要由雁列的地震鼓包、张裂缝、剪切裂缝等形式组合而成,而且地表伴生了较多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根据地表破裂的规模、走向及破裂特点等,可将其分为3段:东段(硫磺沟段),长约10 km,走向N40°~60°W,破裂规模较小,以伴有重力作用的拉张裂缝为主;中段(道沟段),长约9 km,走向N70°W,破裂规模较大,以发育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和剪切裂缝为主,而且左旋位移较大;西段(大西沟段),长约4 km,走向N85°W,此段规模最小,以雁列的拉张裂缝为主。其中—东段一起组成了该破裂带的东支,而西段构成了西支,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并自东向西破裂整体呈左阶展布,在G227国道以东形成了具有拉张特征的左阶阶区。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块体的祁连-海原活动构造带,发震断裂应为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的冷龙岭-托莱山断裂段。结合对祁连-海原构造带1900年以来强地震序列及托莱山断裂的初步研究认为,该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整体具有不断向西发展的趋势,但在哈拉湖和托莱山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地震空区,因而推断托莱山断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有增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6.9级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祁连块体 海原断裂带 托莱山断裂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联合InSAR、GPS和地表位错的贝叶斯建模 被引量:1
12
作者 路珍 王丽凤 +1 位作者 黄伟亮 刘传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1796,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东段和冷龙岭断裂西段的交汇部位,其运动学特征关系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动力学行为,同时也是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中的基础数据.本研究针对该地震,综合InSAR和GPS观测的同震位移场,以及...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东段和冷龙岭断裂西段的交汇部位,其运动学特征关系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动力学行为,同时也是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中的基础数据.本研究针对该地震,综合InSAR和GPS观测的同震位移场,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的同震位错数据,采用贝叶斯反演方法,构建同震滑动分布,断层模型采用三角网格更好地刻画断层的不规则几何形态.结果显示,本次左旋走滑型地震的主要滑动发生在冷龙岭断裂西段,深度范围约2~6 km,计算的地震矩为0.95×10^(19)N·m,对应矩震级M_(W)6.65.利用多数据的联合反演解析出,沿走向存在两个滑动集中区,东侧的最大滑动达约4.8 m.震间亏损能量和库仑应力分析表明,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仍存在未来发震潜能;该地震造成的应力变化,对长期地震空区金强河—毛毛山段落有加载作用,因此,该段未来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门源地震 同震滑动分布 多数据联合反演 贝叶斯方法 冷龙岭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与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牛鹏飞 韩竹军 +2 位作者 郭鹏 李科长 吕丽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8-570,共23页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理的活断层"避让带"提供了有利条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与托莱山断裂阶区部位产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基于震后获取的高精度无人机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文中在门源地震地表破裂带全段精细解译的基础上,沿走向间隔100 m测量了251个宽度数据,R1破裂带最大宽度为209.78±14 m,平均宽度为42 m,R2破裂带最大宽度为115.31±15.72 m,平均宽度为26.14 m.宽度沿走向具有差异性,这主要受控于同震变形强度、破裂带几何结构以及地表第四系松散层发育状况;具体表现为同震位移量大、阶区等复杂几何结构以及穿过第四系松散层区段的破裂带比同震位移量小、平直段以及基岩区段的破裂带要宽.通过对去除离散值后的破裂带宽度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出95.4%和68.2%置信区间的有效宽度分别是70或50 m.在工程抗震设防中,若走滑型活断层评估的最大潜在震级与此次门源地震震级相近(~M 7.0),根据建(构)筑物类别,建议确定"避让带"宽度时参考本文获得的破裂带有效宽度(70或50 m).对于单一走滑型错动面发育地段,按建(构)筑物类别向两侧各扩展35或25 m即可;而对于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和双陡倾角错动面发育地段,在这些复杂几何结构分布范围的基础上需要各向两侧扩展35或25 m.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建(构)筑物选址避让走滑型断层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型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活断层"避让带"宽度 门源M_(S)6.9地震 工程抗震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W)6.6地震InSAR三维同震形变估计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甜 朱武 +1 位作者 刘晓宇 郝小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5-731,共7页
采用覆盖门源地区的C波段Sentinel-1卫星与L波段ALOS-2卫星遥感数据,运用差分干涉(D-InSAR)、像素偏移量追踪(POT)以及多孔径InSAR(MAI)技术,获取2022年青海门源M_(W)6.6地震同震视线向和方位向地表形变场。结合地表应力应变模型与方差... 采用覆盖门源地区的C波段Sentinel-1卫星与L波段ALOS-2卫星遥感数据,运用差分干涉(D-InSAR)、像素偏移量追踪(POT)以及多孔径InSAR(MAI)技术,获取2022年青海门源M_(W)6.6地震同震视线向和方位向地表形变场。结合地表应力应变模型与方差分量估计(SM-VCE)方法,推导出地震三维同震位移。采用非线性和线性方法反演断层倾角、走向等几何参数和同震滑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型地震,断层自震中向北西-南东方向延伸,最大水平位移达1.58 m,且主要滑动集中在地下0~8 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3.54 m,反演的矩震级为M_(W)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门源地震 三维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断层破裂模型在青海门源M_(S)6.9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的适用性研究
15
作者 罗超 曹晓雨 +3 位作者 高阳 徐飞 冯怀平 王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4-547,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附近遭受了强烈地震破坏.为验证Graves和Pitarka开发的GP断层破裂模型在震前对中国地区地震动场的预测与评估能力,本文基于GP法,考虑不同上升时间系数(rc)的影响,对门源地震进行了确定性...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附近遭受了强烈地震破坏.为验证Graves和Pitarka开发的GP断层破裂模型在震前对中国地区地震动场的预测与评估能力,本文基于GP法,考虑不同上升时间系数(rc)的影响,对门源地震进行了确定性地震动模拟.将模拟结果在地震动衰减规律、波形与幅值和烈度分布三个方面分别与青藏地区的地震动峰值预测方程、强震观测记录和根据强震记录自动产出的烈度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rc为9.0时,模拟记录与实测记录和地震动峰值预测方程基本一致.本文较好的重现了门源地震的强震动场,在合理选取rc的情况下,GP法可以应用于中国地区震前强地震动场的预测和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GP断层破裂模型 强地面运动 上升时间系数 宽频带地震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 S_(6.9)地震灾害致灾机理
16
作者 牛鹏飞 韩竹军 +2 位作者 郭鹏 李科长 吕丽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1-782,共22页
2022年门源M S_(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的阶区部位。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南侧大梁隧道被完全毁坏,致使高铁干线首次因地震破坏而完全中断。在地处极震区的硫磺沟内未见大规模地震滑坡和崩塌,... 2022年门源M S_(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的阶区部位。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南侧大梁隧道被完全毁坏,致使高铁干线首次因地震破坏而完全中断。在地处极震区的硫磺沟内未见大规模地震滑坡和崩塌,只有规模较小的滚石和滚石堆积体及局部河床存在砂土液化现象,显然很不合常理。此次地震除形成2条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外,还在冷龙岭断裂西段北侧的硫磺沟内产生了1条长约7.9km的逆冲型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的走向不稳定,倾向S,主要由断续分布的弧形挤压破裂、挤压鼓包、张裂隙和地震陡坎组成;经统计,沿地表破裂带共获得了35个垂直位移量数据,最小位移量为(8±1)cm,最大位移量为(49±3)c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为24cm,位移沿走向分布不均匀。该条地表破裂带近垂直穿过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产生了宽泛的地表变形与位错,这可能是导致硫磺沟大桥毁坏的直接原因。这些调研成果启示我们在对跨断层重大线状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时,需要关注逆冲型地表破裂带宽泛的剪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 S_(6.9)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地震灾害 工程抗震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门源地震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鑫田 王世杰 +1 位作者 张兰军 高星月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规模大、范围广,由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影响明显。研究门源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对理解地震形变运动过程、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 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规模大、范围广,由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影响明显。研究门源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对理解地震形变运动过程、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获取门源地震同震形变场,根据升降轨几何关系,提取门源地震地表二维形变信息;利用覆盖研究区域的21景升轨Sentinel-1A影像,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提取门源地震震后地表形变信息,得到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的时间序列和平均形变速率。结果表明,同震形变主要分布在冷龙岭断裂与托莱山断裂的交汇处,LOS向地表形变升轨隆升形变量为0.40 m,沉降量为-0.65 m,降轨隆升形变量为0.80 m,沉降量为-0.70 m;联合升降轨视线向结果分析二维形变,得到垂直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32 m,以沉降为主,水平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87 m,以向东运动为主,说明此次地震水平方向形变显著,断层运动状态为左旋走滑作用。2022年1月17日—9月26日期间,整体形变较为稳定,部分区域形变明显,断裂带活动是影响地表形变的主要因素,平均形变速率最大值为53 mm/a,最大形变量达到77 mm。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工作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 INSAR 门源地震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和2022年青海门源强震活动的InSAR形变观测与区域强震危险性分析
18
作者 程燕 蒋亚楠 +2 位作者 侯中健 曾锐 罗袆沅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5-977,共13页
30多年来青海省门源县先后经历了3次强震,显现出活跃的地震活动。3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且震中均位于冷龙岭断层附近。为定量分析门源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利用InSAR技术测量2016年和2022年门源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详细分析了... 30多年来青海省门源县先后经历了3次强震,显现出活跃的地震活动。3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且震中均位于冷龙岭断层附近。为定量分析门源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利用InSAR技术测量2016年和2022年门源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详细分析了同震形变场的空间特征及发震断层,并据此建立了断层模型,通过最速下降法(SDM)获得2次地震的精细滑动分布,最后基于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评估了2022年门源M_(W)6.6地震对该区域及周边断层的应力扰动。研究发现2016年地震同震形变场表现为单一的椭圆隆升中心,运动属性以逆冲为主;而2022年地震形变场空间分布较为复杂,呈Y型分布,破裂走向自西向东有轻微变化,以水平形变为主。2次地震的滑动模式和深浅构造样式也存在明显差异:2016年地震活动性弱,在深部8~12 km存在一个滑动区,最大滑动量仅有0.23 m,断层面倾角低,具有深部滑动特点;而2022年地震为典型的浅源地震,存在3个明显的滑动区域,主破裂发生在冷龙岭段,集中在浅部1~7 km,最大位错量为3.22 m,冷龙岭断层向西延伸段也发生了明显滑动,最大滑动量达到2.59 m,托莱山段破裂深度集中在3~8 km,最大滑动量为2.1 m。结合1986年门源地震活动分析,推断门源地震序列受冷龙岭断层活动支配,冷龙岭断层在北东向扩展以及挤压缩短的活动趋势中,不断适应新的构造和应力调整。2022年门源M_(W)6.6地震位错影响范围较大,地震危险性需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尤其是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超过了危险性阈值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序列 冷龙岭断层 INSAR 活动特征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约束下的2022年台湾地区M_(W)6.9地震破裂滑动分布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晓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6,共4页
利用9个GPS站水平和垂直向形变数据反演2022年台湾地区M_(W)6.9地震破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破裂至地表,滑移以走滑为主兼逆冲分量,主要沿NNE向延伸,有2个破裂集中区,共释放地震矩约5.73×10^(19) Nm。基于GPS观测和位错理... 利用9个GPS站水平和垂直向形变数据反演2022年台湾地区M_(W)6.9地震破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破裂至地表,滑移以走滑为主兼逆冲分量,主要沿NNE向延伸,有2个破裂集中区,共释放地震矩约5.73×10^(19) Nm。基于GPS观测和位错理论模型对此次地震的地表形变进行分析,认为同震形变整体上符合台湾岛东海岸区域构造运动特征,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欧亚板块是中央山脉断裂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M_(W)6.9地震 GPS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约束的青海门源M_(w) 6.7级地震同震断层滑动反演与三维形变场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锐 蒋亚楠 +2 位作者 燕翱翔 程燕 罗袆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25,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M_(w) 6.7地震,地表破裂明显并导致兰新高铁停运。为研究门源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处理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得到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在InSAR形变约束下,通过两步反演...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M_(w) 6.7地震,地表破裂明显并导致兰新高铁停运。为研究门源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处理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得到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在InSAR形变约束下,通过两步反演法获取了地震断层几何参数和精细同震滑动分布,计算了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进一步分析讨论了发震构造及区域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InSAR LOS向同震形变场长轴呈WNW-ESE向,初步判断具有左旋走滑的运动特征,在其约束下的精细双断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冷龙岭破裂段与托莱山破裂段均以高倾角左旋走滑为主;为进一步阐明地震变形模式,基于弹性位错模型及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分别模拟得到同震地表三维形变场,考虑地壳分层结构模拟的三维形变更准确。同震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托莱山断裂西端、冷龙岭断裂东端及兰新高铁大梁隧道地震风险性增强,未来发生破裂的风险仍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门源地震三维地壳形变及相关地震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门源M_(w)6.7地震 断层滑动分布 同震三维形变场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兰新高铁 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