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中的精准判定及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祝意青 赵云峰 +2 位作者 隗寿春 张国庆 刘芳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5,共11页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替出现,呈现出的显著重力异常变化具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文中回顾了对这2次地震成功的中期预测和预测依据,2次地震的实际震中与2022年度的预测地震危险区中心距离均≤56km,尤其是2021年度对震中位置的精准判定,实际震中与预测震中距离均≤10km。流动重力测量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主要观测手段,建立高密度的原子重力仪绝对重力观测网络或具有良好绝对重力控制的相对重力观测网络,开展密集的强化监测,有可能揭示高风险区震中附近的地下结构分布特征,提取强震、大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变化伴随的绝对重力变化信号,发展其地震短临预测应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泸定地震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态矢量异常研究
2
作者 张小涛 余怀忠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2,共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存在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异常,利用态矢量方法回溯性研究其震前异常,通过遍历3°×3°至12°×12°的研究区域发现,选取8°×8°的研究范围能更好地反映震前...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存在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异常,利用态矢量方法回溯性研究其震前异常,通过遍历3°×3°至12°×12°的研究区域发现,选取8°×8°的研究范围能更好地反映震前异常;震前门源地震存在态矢量的模(M)、态矢量增量的模(ΔM)、态矢量之间的夹角变化(φ)和态矢量与单位矢量的转角变化(φ_(c))4个参量的异常;4个参量中的M和ΔM映震效果要优于φ和φ_(c)。总体来看,门源地震前态矢量异常变化平稳,震前异常突出,属于中短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矢量 门源地震 回溯性研究 地震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新高铁门源地震新建简支梁桥减隔震设计研究
3
作者 李伟龙 徐斌 +2 位作者 李侠 何涛 杨少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8-95,共8页
近断层地震动具长持时、大脉冲、高能量等特点,对铁路桥梁的危害性极强。由于其引起的永久地面位移并不连续,很可能造成桥梁支座剪断、桥墩倾斜、梁体坠落等灾害。以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运... 近断层地震动具长持时、大脉冲、高能量等特点,对铁路桥梁的危害性极强。由于其引起的永久地面位移并不连续,很可能造成桥梁支座剪断、桥墩倾斜、梁体坠落等灾害。以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运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普通减隔震支座与新型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两种减隔震体系的减隔震效果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后纵横向地震位移均能控制在300 mm以内,较普通减隔震支座降低约50%,桥墩纵桥向剪力及横桥向弯矩降低20%以上,其余内力变化不大,桥墩整体内力有所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对近断层高烈度地震区简支梁具有良好的减隔震效果。最后结合兰新高铁震后桥梁复旧技术成果和经验提出近断层高地震烈度区铁路桥梁应采取多道防线、分级破坏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结构自重,以及采用可以有效控制地震位移的减隔震体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门源地震 简支梁桥 近断层 减隔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门源 MS6.4地震前跨断层短水准短期异常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希 白卓立 刘峡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4-650,共7页
2016年门源M S6.4地震发生前6个月,祁连山断裂带上距震中200 km内的跨断层流动短水准场地异常剧增;震前2个月观测到以正断为主的协同性群体异常变化。通过分析跨断层短水准异常的时空演变与提炼灰色关联度指标,结合定点连续形变与小震... 2016年门源M S6.4地震发生前6个月,祁连山断裂带上距震中200 km内的跨断层流动短水准场地异常剧增;震前2个月观测到以正断为主的协同性群体异常变化。通过分析跨断层短水准异常的时空演变与提炼灰色关联度指标,结合定点连续形变与小震活动等辅助信息,探讨其异常机理。结果显示:祁连山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在门源地震前短期阶段至少呈现出偏离线性阶段的亚稳态特征,应力释放与断层协同活动已经开始;同时也存在显示亚失稳状态特征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跨断层形变 短期前兆 亚稳态—亚失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前重力段差指标量分析及场源特征反演
5
作者 郑秋月 黄江培 +3 位作者 吴宇琴 陈政宇 刘东 王青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基于2016-2021年云南地区流动重力重复观测资料,利用流动重力段差变化可视化方法及重力场变化显著性程度指标量G和C值研究了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前的重力变化,并反演了其与地震孕育相关的场源分布特征,开展了对研究区重力变化及场源... 基于2016-2021年云南地区流动重力重复观测资料,利用流动重力段差变化可视化方法及重力场变化显著性程度指标量G和C值研究了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前的重力变化,并反演了其与地震孕育相关的场源分布特征,开展了对研究区重力变化及场源特征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段差表示法的大小和方向对地下物质的运移方向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震前重力指标量呈显著上升,震后又迅速回落,重力变化指标量G和C值可作为评价测网区域重力变化显著性程度的定量依据;②反演得到的重力变化场源位置主要集中在红河断裂带北段至滇西北一带,且表现出与维西-乔后断裂及红河断裂带走向较为一致的分布特征,这可能与地震前中上地壳的深部物质运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段差 定量分析 重力变化指数 场源反演 漾濞M_(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法的门源MS6.4地震前震中附近地震热点图像异常变化研究
6
作者 余娜 张晓清 +1 位作者 袁伏全 杨晓霞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4-729,742,共7页
基于1980年以来青海省和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的定位地震目录,分析了研究区最小完备震级,选取空间网格尺度为0.2°×0.2°、地震活动异常学习时间段和预测时间段均为3 a,应用图像信息(PI)法,分析了门源MS6.4地震发生前震中附... 基于1980年以来青海省和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的定位地震目录,分析了研究区最小完备震级,选取空间网格尺度为0.2°×0.2°、地震活动异常学习时间段和预测时间段均为3 a,应用图像信息(PI)法,分析了门源MS6.4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震热点图像的异常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的预测时间窗内,冷龙岭断裂和祁连山北缘断裂附近存在明显的地震热点,且地震热点图像颜色偏深,发震概率较高,向前滑动至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和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3个预测时间窗,此两断裂附近仍存在地震热点,地震热点图像颜色逐渐由深变浅,而门源MS6.4地震就落在PI法得到的地震热点内。门源MS6.4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地震热点,且地震热点相对集中,地震热点图像颜色由深变浅,震后消失;在祁连山北缘断裂附近,地震热点持续存在,分布较集中,地震热点图像颜色也呈由深变浅的过程。未来需关注祁连山北缘断裂,附近有发生强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PI)法 最小完备震级 地震热点 门源m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中的共轭走滑断层研究
7
作者 黑贺堂 王光明 +3 位作者 匡泳庄 茶文剑 杨建文 张源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基于全国地震编目系统提供的地震编目报告和地震事件波形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序列(2021年5月18日至10月31日,M_(L)0.0以上)进行重新定位,得到7138次地震事件的精确震源位置;同时,利用震源机制波形反演(C... 基于全国地震编目系统提供的地震编目报告和地震事件波形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序列(2021年5月18日至10月31日,M_(L)0.0以上)进行重新定位,得到7138次地震事件的精确震源位置;同时,利用震源机制波形反演(CAP)方法,获得了序列中39次M 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以此勾勒出更多的构造细节和清晰的共轭断层形迹,并结合地震序列分布区域的野外地质调查,对此次走滑型地震的破裂过程与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漾濞M_(S)6.4地震主震断层为一组宽度约5 km、长度约60 km、走向约130°,向西南陡倾的右旋走滑断裂;该断裂属简单剪切模式,主断层两侧发育与其相交呈斜列式排列的R剪切破裂、R′剪切破裂、伸展破裂等次级共轭断层,地震序列的分布明显受到简单剪切的约束,呈现出单斜对称特征(整个地震序列北端东侧与南端西侧呈现出扫帚状、马尾状分布,而南端东侧与北端西侧则存在明显的地震平静区),其中M_(S)≥5的强震均发生在共轭断层与主断层相交的区域。(2)整个地震序列均分布于维西—乔后断裂西侧中生代沉积地层之上,主震断层的延伸方向与维西—乔后断裂存在一定的夹角,断层性质则与左白达断裂差异较大。研究认为,此次漾濞M_(S)6.4地震的发震构造为一组位于维西—乔后断裂与左白达断裂之间相对独立且未出露地表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共轭断层 简单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伽师MS6.4地震前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邓世广 蒋海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22-3334,共13页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发生M_(S)6.4地震,震前约45小时震源区曾发生M_(S)5.4地震,构成典型的前-主-余型地震序列,显著且丰富的前震活动为研究主震成核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本文收集了M_(S)6.4地震震中100km范围内6个地震台站的波...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发生M_(S)6.4地震,震前约45小时震源区曾发生M_(S)5.4地震,构成典型的前-主-余型地震序列,显著且丰富的前震活动为研究主震成核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本文收集了M_(S)6.4地震震中100km范围内6个地震台站的波形数据,以重定位后的地震目录作为模板,利用匹配定位方法(Match&Locate)对M_(S)6.4地震前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的小地震进行了检测和定位,检测得到4664个地震事件,其中261个事件发生在伽师M_(S)6.4地震之前,序列目录的完备震级从M_(L)1.6降低到M_(L)1.1.基于检测目录,利用修正的大森公式计算M_(S)5.4前震序列的p值偏低,表明前震序列衰减缓慢.根据地震活动时空分布,伽师M_(S)5.4地震前26天内和伽师M_(S)6.4地震前2天内,发震断层附近存在由地震活跃转为相对平静的过程.另外,伽师M_(S)6.4主震前2天内的地震活动存在向主震位置迁移、收缩的现象,可能标志着断层已进入亚失稳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M_(S)6.4地震 前震活动 地震检测与定位 微震迁移 序列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及破裂过程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庆山 张伟恒 +1 位作者 郭忻怡 王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9-363,共15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36秒,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S6.4地震。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2021年5月18日至8月22日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漾濞MS6.4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序列呈NW向优势分布,破裂长约20...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36秒,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S6.4地震。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2021年5月18日至8月22日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漾濞MS6.4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序列呈NW向优势分布,破裂长约20 km,宽约7 km,对重新定位结果进行误差分析,水平方向定位误差约为0.8 km,垂直方向定位误差约为1.0 km,定位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依据震中分布的走向将序列划分为NW向的主断层与NNW向的分支断层,主断层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段现象,分支断层呈雁列状分布。根据小震丛集性发生在大震断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利用重新定位后的小震震源位置反演得到漾濞MS6.4序列主断层走向约320°,倾角约89°,深度范围3~13 km。根据拟合得到的断层在地表的投影位置,推测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维西-乔后断裂西侧的草坪断裂。基于断层滑动量分布识别出3个凹凸体,结合序列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漾濞MS6.4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断层中段的凹凸体发生初始破裂,触发相邻的凹凸体发生主震,随后破裂沿断层走向传播,最终导致相邻的数个凹凸体全部发生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S 6.4地震 断层面解 发震构造 草坪断裂 破裂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M6.9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2 位作者 殷翔 李鑫 刘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49,共10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并在硫磺沟—大西沟一带形成规模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地表破裂。地表调查显示,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23 km,整体走向N40°~85°W,地表破裂主要由雁列的地震鼓包、张裂缝、剪切裂缝等形式组合而成,而且地表伴生了较多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根据地表破裂的规模、走向及破裂特点等,可将其分为3段:东段(硫磺沟段),长约10 km,走向N40°~60°W,破裂规模较小,以伴有重力作用的拉张裂缝为主;中段(道沟段),长约9 km,走向N70°W,破裂规模较大,以发育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和剪切裂缝为主,而且左旋位移较大;西段(大西沟段),长约4 km,走向N85°W,此段规模最小,以雁列的拉张裂缝为主。其中—东段一起组成了该破裂带的东支,而西段构成了西支,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并自东向西破裂整体呈左阶展布,在G227国道以东形成了具有拉张特征的左阶阶区。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块体的祁连-海原活动构造带,发震断裂应为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的冷龙岭-托莱山断裂段。结合对祁连-海原构造带1900年以来强地震序列及托莱山断裂的初步研究认为,该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整体具有不断向西发展的趋势,但在哈拉湖和托莱山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地震空区,因而推断托莱山断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有增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6.9级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祁连块体 海原断裂带 托莱山断裂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联合InSAR、GPS和地表位错的贝叶斯建模
11
作者 路珍 王丽凤 +1 位作者 黄伟亮 刘传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1796,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东段和冷龙岭断裂西段的交汇部位,其运动学特征关系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动力学行为,同时也是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中的基础数据.本研究针对该地震,综合InSAR和GPS观测的同震位移场,以及...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东段和冷龙岭断裂西段的交汇部位,其运动学特征关系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动力学行为,同时也是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中的基础数据.本研究针对该地震,综合InSAR和GPS观测的同震位移场,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的同震位错数据,采用贝叶斯反演方法,构建同震滑动分布,断层模型采用三角网格更好地刻画断层的不规则几何形态.结果显示,本次左旋走滑型地震的主要滑动发生在冷龙岭断裂西段,深度范围约2~6 km,计算的地震矩为0.95×10^(19)N·m,对应矩震级M_(W)6.65.利用多数据的联合反演解析出,沿走向存在两个滑动集中区,东侧的最大滑动达约4.8 m.震间亏损能量和库仑应力分析表明,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仍存在未来发震潜能;该地震造成的应力变化,对长期地震空区金强河—毛毛山段落有加载作用,因此,该段未来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门源地震 同震滑动分布 多数据联合反演 贝叶斯方法 冷龙岭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漾濞6.4级地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见 陈佳 +4 位作者 叶泵 李孝宾 杨建文 金明培 番邵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2,共7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2021年漾濞6.4级地震震源机制,并基于云南地区2015~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漾濞6.4级地震前后不同时段的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云南地区2013~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 利用CAP方法反演2021年漾濞6.4级地震震源机制,并基于云南地区2015~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漾濞6.4级地震前后不同时段的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云南地区2013~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震源区附近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漾濞6.4级地震性质为右旋走滑型,矩震级M_(W)6.03,矩心深度5.8 km,节面Ⅰ走向39°、倾角75°,滑动角-16°;节面Ⅱ走向133°、倾角75°、滑动角-164°。应力张量方差空间演化特征显示,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应力张量方差经历了一个低值-显著升高-震前下降形成新低值-震后显著升高的变化过程。应力张量方差时间演化特征显示,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应力张量方差在地震前1~2 a达到最高值,后持续下降,下降至最低值后发生转折并趋势回升,整体呈正“V”字型,地震发生在正“V”字型转折后趋势回升阶段。应力张量方差的时空演化特征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6.4级地震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张量方差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W)6.6地震InSAR三维同震形变估计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甜 朱武 +1 位作者 刘晓宇 郝小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5-731,共7页
采用覆盖门源地区的C波段Sentinel-1卫星与L波段ALOS-2卫星遥感数据,运用差分干涉(D-InSAR)、像素偏移量追踪(POT)以及多孔径InSAR(MAI)技术,获取2022年青海门源M_(W)6.6地震同震视线向和方位向地表形变场。结合地表应力应变模型与方差... 采用覆盖门源地区的C波段Sentinel-1卫星与L波段ALOS-2卫星遥感数据,运用差分干涉(D-InSAR)、像素偏移量追踪(POT)以及多孔径InSAR(MAI)技术,获取2022年青海门源M_(W)6.6地震同震视线向和方位向地表形变场。结合地表应力应变模型与方差分量估计(SM-VCE)方法,推导出地震三维同震位移。采用非线性和线性方法反演断层倾角、走向等几何参数和同震滑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型地震,断层自震中向北西-南东方向延伸,最大水平位移达1.58 m,且主要滑动集中在地下0~8 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3.54 m,反演的矩震级为M_(W)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门源地震 三维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 S_(6.9)地震灾害致灾机理
14
作者 牛鹏飞 韩竹军 +2 位作者 郭鹏 李科长 吕丽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1-782,共22页
2022年门源M S_(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的阶区部位。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南侧大梁隧道被完全毁坏,致使高铁干线首次因地震破坏而完全中断。在地处极震区的硫磺沟内未见大规模地震滑坡和崩塌,... 2022年门源M S_(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的阶区部位。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南侧大梁隧道被完全毁坏,致使高铁干线首次因地震破坏而完全中断。在地处极震区的硫磺沟内未见大规模地震滑坡和崩塌,只有规模较小的滚石和滚石堆积体及局部河床存在砂土液化现象,显然很不合常理。此次地震除形成2条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外,还在冷龙岭断裂西段北侧的硫磺沟内产生了1条长约7.9km的逆冲型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的走向不稳定,倾向S,主要由断续分布的弧形挤压破裂、挤压鼓包、张裂隙和地震陡坎组成;经统计,沿地表破裂带共获得了35个垂直位移量数据,最小位移量为(8±1)cm,最大位移量为(49±3)c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为24cm,位移沿走向分布不均匀。该条地表破裂带近垂直穿过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产生了宽泛的地表变形与位错,这可能是导致硫磺沟大桥毁坏的直接原因。这些调研成果启示我们在对跨断层重大线状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时,需要关注逆冲型地表破裂带宽泛的剪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 S_(6.9)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地震灾害 工程抗震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断层破裂模型在青海门源M_(S)6.9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的适用性研究
15
作者 罗超 曹晓雨 +3 位作者 高阳 徐飞 冯怀平 王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4-547,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附近遭受了强烈地震破坏.为验证Graves和Pitarka开发的GP断层破裂模型在震前对中国地区地震动场的预测与评估能力,本文基于GP法,考虑不同上升时间系数(rc)的影响,对门源地震进行了确定性...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附近遭受了强烈地震破坏.为验证Graves和Pitarka开发的GP断层破裂模型在震前对中国地区地震动场的预测与评估能力,本文基于GP法,考虑不同上升时间系数(rc)的影响,对门源地震进行了确定性地震动模拟.将模拟结果在地震动衰减规律、波形与幅值和烈度分布三个方面分别与青藏地区的地震动峰值预测方程、强震观测记录和根据强震记录自动产出的烈度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rc为9.0时,模拟记录与实测记录和地震动峰值预测方程基本一致.本文较好的重现了门源地震的强震动场,在合理选取rc的情况下,GP法可以应用于中国地区震前强地震动场的预测和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GP断层破裂模型 强地面运动 上升时间系数 宽频带地震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滇西北地区M_(s)≥3.0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分析
16
作者 李见 陈佳 +3 位作者 叶泵 金明 培李 孝宾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2-616,共15页
采用CAP方法得到滇西北地区2013年1月-2022年5月259次3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参数方法反演应力场,并结合漾濞M_(s)6.4地震震群对滇西北地区震源机制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显示:①滇西北地区震源机制多为走滑类型,部分为正断... 采用CAP方法得到滇西北地区2013年1月-2022年5月259次3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参数方法反演应力场,并结合漾濞M_(s)6.4地震震群对滇西北地区震源机制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显示:①滇西北地区震源机制多为走滑类型,部分为正断型,震源深度较浅,大多为高倾角地震;P轴方向自北向南显示为NNW向、NW和NE向,表现出顺时针偏转趋势,P轴、T轴均有较小的倾伏角,地震震源应力作用以水平为主。②滇西北地区应力场类型以走滑型为主;研究区北部德钦—中甸断裂附近为拉张型,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W向,该区域受到了强烈的拉张作用;东北部大理—丽江断裂附近有走滑型和拉张型分布,拉张型在西南侧,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NW向;大理地区红河断裂附近为走滑型和过渡型,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NW近NS和NNE向;区域西南瑞丽—保山腾冲地区应力场为走滑型,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E向。整体上,主压应力轴自北向南呈顺时针旋转,在大理地区红河断裂附近顺时针旋转显著转变,由NNW逐渐转变为NNE。③维西—乔后断裂附近多次5级以上地震发震构造存在相同特征,即发震构造均为维西—乔后西侧隐伏断裂或者次生断裂,2022年震源机制变化或许和断裂附近应力变化调整有关,分析认为应进一步研究和重视该区中强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滇西北 漾濞6.4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门源地震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鑫田 王世杰 +1 位作者 张兰军 高星月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规模大、范围广,由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影响明显。研究门源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对理解地震形变运动过程、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 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规模大、范围广,由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影响明显。研究门源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对理解地震形变运动过程、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获取门源地震同震形变场,根据升降轨几何关系,提取门源地震地表二维形变信息;利用覆盖研究区域的21景升轨Sentinel-1A影像,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提取门源地震震后地表形变信息,得到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的时间序列和平均形变速率。结果表明,同震形变主要分布在冷龙岭断裂与托莱山断裂的交汇处,LOS向地表形变升轨隆升形变量为0.40 m,沉降量为-0.65 m,降轨隆升形变量为0.80 m,沉降量为-0.70 m;联合升降轨视线向结果分析二维形变,得到垂直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32 m,以沉降为主,水平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87 m,以向东运动为主,说明此次地震水平方向形变显著,断层运动状态为左旋走滑作用。2022年1月17日—9月26日期间,整体形变较为稳定,部分区域形变明显,断裂带活动是影响地表形变的主要因素,平均形变速率最大值为53 mm/a,最大形变量达到77 mm。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工作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 INSAR 门源地震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和2022年青海门源强震活动的InSAR形变观测与区域强震危险性分析
18
作者 程燕 蒋亚楠 +2 位作者 侯中健 曾锐 罗袆沅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5-977,共13页
30多年来青海省门源县先后经历了3次强震,显现出活跃的地震活动。3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且震中均位于冷龙岭断层附近。为定量分析门源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利用InSAR技术测量2016年和2022年门源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详细分析了... 30多年来青海省门源县先后经历了3次强震,显现出活跃的地震活动。3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且震中均位于冷龙岭断层附近。为定量分析门源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利用InSAR技术测量2016年和2022年门源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详细分析了同震形变场的空间特征及发震断层,并据此建立了断层模型,通过最速下降法(SDM)获得2次地震的精细滑动分布,最后基于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评估了2022年门源M_(W)6.6地震对该区域及周边断层的应力扰动。研究发现2016年地震同震形变场表现为单一的椭圆隆升中心,运动属性以逆冲为主;而2022年地震形变场空间分布较为复杂,呈Y型分布,破裂走向自西向东有轻微变化,以水平形变为主。2次地震的滑动模式和深浅构造样式也存在明显差异:2016年地震活动性弱,在深部8~12 km存在一个滑动区,最大滑动量仅有0.23 m,断层面倾角低,具有深部滑动特点;而2022年地震为典型的浅源地震,存在3个明显的滑动区域,主破裂发生在冷龙岭段,集中在浅部1~7 km,最大位错量为3.22 m,冷龙岭断层向西延伸段也发生了明显滑动,最大滑动量达到2.59 m,托莱山段破裂深度集中在3~8 km,最大滑动量为2.1 m。结合1986年门源地震活动分析,推断门源地震序列受冷龙岭断层活动支配,冷龙岭断层在北东向扩展以及挤压缩短的活动趋势中,不断适应新的构造和应力调整。2022年门源M_(W)6.6地震位错影响范围较大,地震危险性需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尤其是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超过了危险性阈值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序列 冷龙岭断层 INSAR 活动特征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强地震动模拟研究
19
作者 师涵博 张元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0-691,共12页
为满足数字化时代应急处置的新要求,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发展,利用青海门源地区地下三维速度结构的模型和v S30数据,通过逐步迭代射线追踪法、格林函数位移解析相位谱和有限断层法的联合计算,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获得具有地表土... 为满足数字化时代应急处置的新要求,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发展,利用青海门源地区地下三维速度结构的模型和v S30数据,通过逐步迭代射线追踪法、格林函数位移解析相位谱和有限断层法的联合计算,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获得具有地表土层放大效应的强地震动模拟数据,进而绘制出研究区内PGA和烈度分布模拟图;并与实际台站记录的PGA和实地调查烈度结果相比,其烈度区划范围基本一致,同时也验证此联合计算方法可用于未来地震灾害的快速评估,并为灾后应急救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强地震动模拟 有限断层法 逐步迭代射线追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约束的青海门源M_(w) 6.7级地震同震断层滑动反演与三维形变场模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锐 蒋亚楠 +2 位作者 燕翱翔 程燕 罗袆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25,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M_(w) 6.7地震,地表破裂明显并导致兰新高铁停运。为研究门源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处理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得到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在InSAR形变约束下,通过两步反演...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M_(w) 6.7地震,地表破裂明显并导致兰新高铁停运。为研究门源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处理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得到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在InSAR形变约束下,通过两步反演法获取了地震断层几何参数和精细同震滑动分布,计算了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进一步分析讨论了发震构造及区域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InSAR LOS向同震形变场长轴呈WNW-ESE向,初步判断具有左旋走滑的运动特征,在其约束下的精细双断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冷龙岭破裂段与托莱山破裂段均以高倾角左旋走滑为主;为进一步阐明地震变形模式,基于弹性位错模型及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分别模拟得到同震地表三维形变场,考虑地壳分层结构模拟的三维形变更准确。同震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托莱山断裂西端、冷龙岭断裂东端及兰新高铁大梁隧道地震风险性增强,未来发生破裂的风险仍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门源地震三维地壳形变及相关地震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门源M_(w)6.7地震 断层滑动分布 同震三维形变场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兰新高铁 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