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暴雨系统中湿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29
1
作者 高守亭 雷霆 +1 位作者 周玉淑 董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2-670,共9页
从动力上推导了热力、质量强迫下的湿位涡方程 ,阐明了在暴雨系统中引起的强降水会造成热力、质量强迫下的湿位涡异常。并用NCEP 1°× 1°的分析资料对 1 999年 6月 2 3日到6月 2 6日引起长江流域暴雨的对流系统进行了湿... 从动力上推导了热力、质量强迫下的湿位涡方程 ,阐明了在暴雨系统中引起的强降水会造成热力、质量强迫下的湿位涡异常。并用NCEP 1°× 1°的分析资料对 1 999年 6月 2 3日到6月 2 6日引起长江流域暴雨的对流系统进行了湿位涡诊断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异常高度主要出现在 70 0~ 5 0 0hPa之间 ,中心最大值可超过 1 .4PVU。从动力和资料诊断两个方面均揭示出湿位涡异常区与强降水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暴雨系统 湿位涡 热力强迫 质量强迫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5”华南前汛期暴雨的湿位涡异常诊断:质量和热力强迫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文莉娟 程麟生 +1 位作者 左洪超 隆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7-453,共7页
利用MM5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98.5”华南暴雨的湿位涡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了质量强迫和热力强迫引起的湿位涡异常。结果揭示:降水区位于负湿位涡的下方,负湿位涡的趋势走向与降水区的一致。造成本次暴雨的成因中包括湿对称不稳定和... 利用MM5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98.5”华南暴雨的湿位涡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了质量强迫和热力强迫引起的湿位涡异常。结果揭示:降水区位于负湿位涡的下方,负湿位涡的趋势走向与降水区的一致。造成本次暴雨的成因中包括湿对称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两种机制,湿位涡MPV(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的分量MPV2对MPV起主要作用,其中主要是MPV2v的贡献。质量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作用引起湿位涡异常变化,它们的作用大小相当,在研究暴雨时,不可忽略因降水造成的质量强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湿位涡 湿位涡异常 质量强迫 热力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3.7”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40
3
作者 张冰 胡隐樵 傅培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8-386,共9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研究了2003年7月4~5日(简称“03.7”)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该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有很好的模拟能力。应用假相当位温密集区定义锋面,梅雨锋锋生比暴雨早12h出现。此次暴雨过程中,急流发展比暴雨要早2h左右。低空急流的增...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研究了2003年7月4~5日(简称“03.7”)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该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有很好的模拟能力。应用假相当位温密集区定义锋面,梅雨锋锋生比暴雨早12h出现。此次暴雨过程中,急流发展比暴雨要早2h左右。低空急流的增强,负散度绝对值加大,促使低层强烈辐合,是本次暴雨的触发机制,而涡度的增强则是系统发展的结果。暴雨期间,对流层低层是平均湿位涡负值区,湿对称不稳定。然而,850hPa上湿位涡的弱正值区随暴雨中心(雨量>20mm·h-1)同步东移,说明其中心为湿对称弱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数值模拟 梅雨锋 湿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江淮梅雨暴雨与湿位涡的关系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端禹 丁治英 +1 位作者 张兴强 徐海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6-532,共7页
统计了2003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梅雨暴雨,根据暴雨中心对流稳定度及降雨性质将暴雨分为4种类型。分析湿位涡与梅雨暴雨中的惯性不稳定、对称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关系发现:第1类暴雨往往与对称不稳定有关,第2类暴雨与对流不稳定有关,且... 统计了2003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梅雨暴雨,根据暴雨中心对流稳定度及降雨性质将暴雨分为4种类型。分析湿位涡与梅雨暴雨中的惯性不稳定、对称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关系发现:第1类暴雨往往与对称不稳定有关,第2类暴雨与对流不稳定有关,且这两类暴雨高层多具有强惯性不稳定,降水相对较大;第3、第4类暴雨是稳定性降雨,高层一般不具备惯性不稳定,雨量一般较小。高层的惯性不稳定对降水的加强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暴雨 湿位涡 湿对称不稳定 惯性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梅雨期湿位涡异常诊断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邓国 周玉淑 崔晓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12-718,共7页
利用1°×1°的NCEP/NCAR格点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分析2003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及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包含降水质量强迫效应的湿位涡方程,阐明在暴雨系统中引起的强降水会造成湿位涡异常.对200... 利用1°×1°的NCEP/NCAR格点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分析2003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及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包含降水质量强迫效应的湿位涡方程,阐明在暴雨系统中引起的强降水会造成湿位涡异常.对2003年引起江淮流域暴雨的对流系统进行的湿位涡诊断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湿位涡异常区与降水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可利用湿位涡的异常分布预测降水未来可能的分布形势和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湿位涡异常 质量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一次非典型梅雨锋中尺度暴雨过程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黄永明 倪允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0-114,共15页
利用T10 6物理分析资料、地面与高空加密观测资料和TBB资料对 2 0 0 1年汛期一次非典型的梅雨锋中尺度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 ,并与 1998年典型的梅雨锋中尺度暴雨过程作一些比较。首先分析了该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背景场 ... 利用T10 6物理分析资料、地面与高空加密观测资料和TBB资料对 2 0 0 1年汛期一次非典型的梅雨锋中尺度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 ,并与 1998年典型的梅雨锋中尺度暴雨过程作一些比较。首先分析了该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背景场 ,发现与 1998年典型的梅雨锋形势不同的是 ,5 0 0hPa环流形势表现为贝加尔湖地区是阻塞高压 (阻高 ) ,南海季风涌形式不明显 ,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南 ,高空辐散气流较弱。接着对该暴雨系统的结构进行诊断分析 ,揭示了该非典型梅雨锋中尺度暴雨系统的三维结构 ,包括各物理量如涡度、散度、假相当位温、水汽的通量以及湿位涡等的结构特征。分析表明 ,总体来说 ,该次暴雨过程的强度要比 1998年典型的梅雨锋暴雨要弱 ,相应的各物理量的三维结构与 1998年典型的梅雨锋中尺度暴雨系统的三维结构相比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非典型 长江中下游 中尺度暴雨系统 1998年 500hPa 三维结构 诊断分析 2001年 TBB资料 假相当位温 梅雨锋暴雨 物理分析 T106 观测资料 阻塞高压 贝加尔湖 环流形势 南亚高压 结构特征 物理量 动力学 天气学 背景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模拟诊断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贺哲 沈桐立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7-494,共8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1998年7月28—29日发生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温湿扰动对于强对流的发展及暴雨的出现具有重要作用。低空急流核和切变线配合的存在有利于大暴雨的产生。湿位涡场结...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1998年7月28—29日发生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温湿扰动对于强对流的发展及暴雨的出现具有重要作用。低空急流核和切变线配合的存在有利于大暴雨的产生。湿位涡场结构在暴雨增幅期与暴雨增幅前期和暴雨减弱期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温湿扰动 湿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湿位涡的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的联系 被引量:1
8
作者 由丽蓉 姜继兰 +3 位作者 陈笑晨 马婷婷 刘屹岷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05-1522,共18页
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简称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和FGOALS-f3-L海气耦合模式,分析了1980~2017年梅雨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大气湿位涡(MPV)的分布特征及... 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简称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和FGOALS-f3-L海气耦合模式,分析了1980~2017年梅雨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大气湿位涡(MPV)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的联系。研究发现,梅雨期湿等熵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呈自下而上向北倾斜的分布特征,湿位涡正压项(MPV_(1))和斜压项(MPV_(2))的大值带均沿倾斜的湿等熵面分布在梅雨区上空,且随雨带的北移而北移。对流层中层MPV_(1)和MPV_(2)大值带均分布在梅雨雨带的北侧,而对流层低层MPV_(2)负值带与梅雨雨带近乎重合。这主要是由于入梅前后MPV_(2)的分布结构满足倾斜涡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暖湿空气沿湿等熵面上滑,从而导致暖湿空气的垂直涡度显著增强,造成梅雨降水。进一步分析发现MPV_(2)负值带西起青藏高原向东经过江淮地区一直延伸到西北太平洋地区。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地形条件对MPV~2负值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当去掉高原地形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MPV_(2)负值带显著减弱甚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湿位涡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