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杨爽 库丽霞 +4 位作者 孟庆雷 侯本军 李家富 张君 陈彦惠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以半姊妹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豫综5号5个轮次群体为材料,通过2点产量比较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群体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6.36%,其中,半姊... 以半姊妹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豫综5号5个轮次群体为材料,通过2点产量比较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群体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6.36%,其中,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6.30%,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5.51%,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下降到12.8%,基本符合选择预期效果,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说明2种选择方法对群体单株产量的改良是有效的.对改良群体穗部性状的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分别提高5.27%和9.96%.说明穗长和行粒数的改良效果明显,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还对相互轮回选择的方法和豫综5号群体改良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群体 群体改良 轮回选择 产量 改良群体 配合力 改良效果 选择方法 效果分析 穗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不同玉米合成群体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8
2
作者 邹超英 李芦江 +2 位作者 杨克诚 潘光堂 荣廷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84,共9页
基于田间试验的统计分析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参数评估,分析了3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GP3、GP4和GP5经4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多数性状在不同群体及不同轮回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粒深遗传增益以GP4>GP5>GP3,穗行... 基于田间试验的统计分析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参数评估,分析了3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GP3、GP4和GP5经4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多数性状在不同群体及不同轮回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粒深遗传增益以GP4>GP5>GP3,穗行遗传增益以GP3>GP5>GP4,各个群体C4的粒深、穗行均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大于C0,直接选择效应显著;株高和穗位高随选择周期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且GP4的增幅显著大于GP3和GP5,单株产量及穗粗的遗传增益以GP4大于GP3和GP5,各群体多数产量性状的均值以C4显著大于C0,相关选择效应显著;除株高、穗位高外,其他性状GCA变异群体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GP5多数产量性状的GCA优于GP3和GP4,各群体多数产量性状的GCA效应值随改良进展呈增加趋势,对照优势大于8%的大部分测交组合均为各群体C4所配组合,间接选择效应显著;随改良世代进行,群体部分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虽有所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基于SSR分子标记估算的群体内遗传相似系数,GP3和GP4改良后代呈略增趋势,GP5变化不大,对于群体基因型数,GP3和GP4随改良代数增加呈略减趋势,GP5呈略增趋势。上述结果说明,适度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在有效改良群体的同时,还能较好地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但不同基础群体及不同性状间,其改良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选择效应 遗传多样性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S_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应用的研究 Ⅱ.群体方差、配合力及杂交优势 被引量:8
3
作者 彭泽斌 刘新芝 +1 位作者 陈彦惠 刘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65-469,共5页
用改良S_1轮回选择完成了对中综3号三轮改良,并选择5个测验种,通过NCⅡ交配设计,对改良群体的遗传方差,配合力,杂种优势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克服了S_1选择法遗传方差下降过快的缺点,对一般配合力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经三... 用改良S_1轮回选择完成了对中综3号三轮改良,并选择5个测验种,通过NCⅡ交配设计,对改良群体的遗传方差,配合力,杂种优势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克服了S_1选择法遗传方差下降过快的缺点,对一般配合力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经三轮选择后,遗传方差仅下降20.8%,且从第三轮开始遗传方差下降已趋缓慢,仅减少4.0%,一般配合力从C_0的-45.15增加到C_3的44.95。但该法对改良群体的特殊配合力及其与测验种的杂种优势无效。表明改良S_1选择法对显性、超显性、上位性效应无能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轮回选择 育种 配合力 杂交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法对两个玉米群体的改良 被引量:13
4
作者 彭泽斌 田志国 刘新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04-1209,共6页
对MZZ3(改良中综 3号 )、MZZS4 (经 4轮MS1改良的中综 4号群体 )完成了 2轮改良半同胞 (HS)相互轮回选择。结果表明 ,两群体以籽粒产量为主要选择目标 ,经两轮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 ,与各测验种间的测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都获得了逐轮提... 对MZZ3(改良中综 3号 )、MZZS4 (经 4轮MS1改良的中综 4号群体 )完成了 2轮改良半同胞 (HS)相互轮回选择。结果表明 ,两群体以籽粒产量为主要选择目标 ,经两轮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 ,与各测验种间的测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都获得了逐轮提高。测交组合产量每轮增益 (ΔG)在 2 85kg hm2 (5 .5 % )到 6 88kg hm2 (13.0 % )之间。同时 ,两群体ΔG都以MZZS4C2×MZZ3Cn和MZZ3C2×MZZS4Cn最大 ,其次为掖 4 78×MZZ3Cn、P178×MZZ3Cn及黄早四×MZZS4Cn、丹 340×MZZS4Cn ;杂种优势每轮增益 (ΔG)在 193kg hm2 到 4 2 1kg hm2 之间。两群体一般配合力均得到了显著改良 ,MZZ3从C0的 - 5 17提高到C2的 5 10 ,MZZS4从C0的 - 5 0 9提高到C2的 4 94。同时 ,两群体间的特殊配合力也逐轮提高。不仅如此 ,还改良了群体与测交种 (含同类种质 )的特殊配合力。从特殊配合力的获得量看 ,MZZS4C2×MZZ3Cn、MZZ3C2×MZZS4Cn最大 ,其次为掖 4 78×MZZ3Cn、P178×MZZ3Cn及黄早四×MZZS4Cn、丹 340×MZZS4Cn。杂种优势、测交组合产量的变化与配合力完全一致。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可同时改良群体S1、S2后代的产量 ,MZZ3每轮群体S1后代获得 10 2 %的增益 ,S2后代获得 12 .7%的增益 ;MZZS4每轮群体S1后代获得 11.8%的增益 ,S2后代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姊妹轮回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新芝 彭泽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70-676,共7页
用半姊妹轮回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2号三轮改良。结果表明:该法对群体产量和配合力均有显著的改良效果。经三轮选择后平均每周期获得量为7.4%;一般配合力从C_0的-10.081增长到C_3的15.924。二者每周期的获得量与选择轮数之间均呈显著的... 用半姊妹轮回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2号三轮改良。结果表明:该法对群体产量和配合力均有显著的改良效果。经三轮选择后平均每周期获得量为7.4%;一般配合力从C_0的-10.081增长到C_3的15.924。二者每周期的获得量与选择轮数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第一轮的选择用遗传基础广泛的非亲缘综合种做测验种,二、三轮的选择用自交系做测验种,结果表明用自交系做测验种对改良群体的一般配合力同样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半姊妹轮回选择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S_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应用的研究 Ⅰ.直接响应与相关响应 被引量:17
6
作者 彭泽斌 刘新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95-701,共7页
以玉米群体中综3号为材料,研究改良S_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的应用。通过对中综3号三轮改良S_1后代选择群体的二年三点比较试验,研究改良S_1后代轮回选择的直接响应与相关响应。结果表明:以籽粒产量为主要目标的改良S_1选择,每... 以玉米群体中综3号为材料,研究改良S_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的应用。通过对中综3号三轮改良S_1后代选择群体的二年三点比较试验,研究改良S_1后代轮回选择的直接响应与相关响应。结果表明:以籽粒产量为主要目标的改良S_1选择,每轮群体自身产量可获得8%-10%的遗传增益,群体S_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近14%的增益。单穗籽粒产量的提高,从穗部性状看,主要是穗长的增加和千粒重提高的结果。每行粒数有所增加,但不显著,穗行数趋于减少,穗粗变化不大。应用改良S_1选择对产量性状进行选择时,若兼顾抗性,则效果更佳。本研究中综3号群体经三轮改良S_1选择后,抗倒性、抗青枯性得到了极显著改良,每轮倒伏率下降16.5%-18.2%,青枯病株下降10.1%-10.3%。但在选择籽粒产量时,若同时想降低株高、穗位,将难以奏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S1后代 轮回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黄金”群体产量等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评价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海英 库丽霞 +4 位作者 李家富 侯本军 张君 郭书磊 陈彦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利用群体改良方法,充分挖掘地方优异种质的遗传潜力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金群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材料,通过1年2点产量比较试验,分析了混合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黄金群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结... 利用群体改良方法,充分挖掘地方优异种质的遗传潜力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金群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材料,通过1年2点产量比较试验,分析了混合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黄金群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法对群体产量改良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黄金群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3.78%,其中,混合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4.27%,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2.07%;虽然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3%下降到12.80%,但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通过改良群体穗部性状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改良效果显著,分别提高14.71%和17.62%,说明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轮回选择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1与MS1-HS两种选择方法在玉米群体ZZ4中的改良效果比较 Ⅰ .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彭泽斌 田志国 刘新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02-1107,共6页
对中综 4号 (ZZ4 )完成了 4轮改良S1 半同胞联合家系选择 (简称MS1 HS)和 4轮改良S1后代选择 (简称MS1 )。结果表明 ,以籽粒产量为主要目标的MS1 HS选择 ,每轮群体自身产量获得 3 .6 %的遗传增益 ,群体S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 6 .6 %... 对中综 4号 (ZZ4 )完成了 4轮改良S1 半同胞联合家系选择 (简称MS1 HS)和 4轮改良S1后代选择 (简称MS1 )。结果表明 ,以籽粒产量为主要目标的MS1 HS选择 ,每轮群体自身产量获得 3 .6 %的遗传增益 ,群体S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 6 .6 %的增益 ;MS1选择每轮群体则可获得 4 .0 %的遗传增益 ,群体S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 7.3 %的增益。单穗籽粒产量的提高 ,从穗部性状看 ,主要来自穗长和每行粒数的提高 ,其次是穗粗和穗行数的改良。两种方法对出籽率虽都有显著改良 ,但每轮遗传增益只有 0 .5 %。两种方法对千粒重均未明显改良。在产量性状得到改良的同时 ,抗倒伏性、抗青枯性、植株保绿度等性状也获得了极显著的相关改良 ,每轮倒伏率下降 1 5 .5 %(MS1 HS)和 1 4 %(MS1 ) ,青枯病株率下降8 3 %(MS1 HS)和 1 0 .4 %(MS1 ) ,保绿度均下降 5 %。在改良产量的同时 ,两种方法均伴随着株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改良MS1-HS联合家系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群体改良在创造新种质资源和选系中的效应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庆华 邓尔超 +3 位作者 王延波 张喜华 李哲 李景昕 《辽宁农业科学》 1998年第2期3-8,共6页
通过24年持续选育研究,先后组配出各类群体,并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改良,从“辽综”群体选育出一批推广及区试品种的亲本系,在较广泛遗传基础上,改良和保存了我国主要玉米杂种优势群体种质之一的“旅大红骨”;在地方品种“哈大顶”... 通过24年持续选育研究,先后组配出各类群体,并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改良,从“辽综”群体选育出一批推广及区试品种的亲本系,在较广泛遗传基础上,改良和保存了我国主要玉米杂种优势群体种质之一的“旅大红骨”;在地方品种“哈大顶”种质中改良育出大穗型“辽巨”群体,并从中育出成为国家发明奖品种“辽原1号”亲本和具有多基因高赖氨酸珍贵性状的自交系“辽巨311”;利用地方品种“大洋白”种质,经导入热带种质育出成为获奖青贮玉米新品种的“洋墨”群体改良后代“辽洋白”;新组配出多抗型“辽锋”群体等。作者肯定地评价了混合选择和辐射诱变的作用,特别是论证了密植选择在群体改良和选系中的良好效果,并提出采用动态的群体改良方式来进一步提高育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自交系 种质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玉米群体的构建及其改良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坤 张述宽 +6 位作者 杨耀迥 苏琪 刘亚利 滕辉升 侯青光 陈辉云 韦德斌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33-1637,共5页
【目的】通过群体的创建和改良,扩大玉米种质基础,为广西玉米杂交育种提供新的优良种质。【方法】根据配合力测定和自交系的系谱分析结果和育种目标要求,分别应用37、26个优良自交系创建两个玉米基础群体GZPA和GZPB,应用经简化后的改良H... 【目的】通过群体的创建和改良,扩大玉米种质基础,为广西玉米杂交育种提供新的优良种质。【方法】根据配合力测定和自交系的系谱分析结果和育种目标要求,分别应用37、26个优良自交系创建两个玉米基础群体GZPA和GZPB,应用经简化后的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法对两个群体进行遗传改良,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和遗传增益分析。【结果】经改良后,两群体杂交组合4个试点的平均产量增益为7.70%,其吐丝天数、开花间隙天数、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千粒重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有利增益。GZPA和GZPB平均产量增益分别为5.37%和4.85%;群体GZPA的吐丝天数、开花间隙天数、出籽率为负增益,其他性状为正增益,且株高、穗粗、穗行数的增益达显著水平;群体GZPB的吐丝天数、开花间隙天数、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为正增益,其他性状为负增益。两个群体改良前后性状变异系数变化较小。【结论】简化后的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法对两个群体的改良效果明显,两个群体内仍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可作进一步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群体构建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 增益 改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1与MS1-HS两种选择方法的比较研究 Ⅱ.遗传方差、配合力及杂种优势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泽斌 田志国 刘新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5,共7页
对ZZ4完成了 4轮MS1 HS和MS1选择。结果表明 ,经 4轮选择的群体 ,两种方法均有效地保留了各主要性状的遗传方差。MS1 HS选择的群体遗传方差下降速率更慢 ,C4群体的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方差仅减少 3 7%。穗长、穗粗、粒行数、行粒数、出... 对ZZ4完成了 4轮MS1 HS和MS1选择。结果表明 ,经 4轮选择的群体 ,两种方法均有效地保留了各主要性状的遗传方差。MS1 HS选择的群体遗传方差下降速率更慢 ,C4群体的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方差仅减少 3 7%。穗长、穗粗、粒行数、行粒数、出籽率、百粒重的遗传方差的变化与单株籽粒产量一致 ,MS1C4的遗传方差减少了 8%~ 15 % ,MS1 HSC4的遗传方差仅减少了 4 %~ 15 %。株高、穗位高、抽丝期、植株保绿度、抗倒性等相关选择性状的遗传方差的变化与产量性状基本一致。MS1 HS法对改良玉米群体籽粒产量与测验种间的特殊配合力十分有效 ,呈逐轮上升的趋势 ;改良群体与测验种综系 14 0间的杂交后代产量平均每轮提高 6 % ,杂种优势平均每轮提高 6 9%。两种方法在改良群体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方面 ,均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 ,穗部性状及株高、穗位、抽丝期、散粉期、抗性等田间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也获得了同步改良。通过ZZ4改良群体与 6个测验种间杂交组合产量及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 ,得出ZZ4与黄早四类种质为杂种优势模式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改良MS1-HS联合家系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彦惠 张传贞 高素玲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79-383,共5页
本研究完成了玉米群体中综3号的5轮混合选择。结果表明,中综3号群体本身产量平均每轮增益2.1%,群体测交种产量平均每轮增益1.7%。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明显提高,这表明混合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是有效的。群体其它农艺性状随... 本研究完成了玉米群体中综3号的5轮混合选择。结果表明,中综3号群体本身产量平均每轮增益2.1%,群体测交种产量平均每轮增益1.7%。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明显提高,这表明混合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是有效的。群体其它农艺性状随着选择轮数的进展,发生了相应变化,穗长、行粒数、千粒重、穗位高均有提高,穗粗、穗行数、雄穗分枝数下降,脱粒率、株高、雄穗长度、生育期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混合选择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群体改良的改良S_1综合选择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彭泽斌 刘新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2年第1期26-31,共6页
玉米群体改良的方法很多,但均有不足。60年代人们提出了S_1选择法,因其克服了混合选择法和测交选择法的主要缺点,故得到普遍关注和广泛应用。但这个方法具有选择周期长(三季一轮),遗传方差下降快的缺点。1988年我们提出了改良S_1综合选... 玉米群体改良的方法很多,但均有不足。60年代人们提出了S_1选择法,因其克服了混合选择法和测交选择法的主要缺点,故得到普遍关注和广泛应用。但这个方法具有选择周期长(三季一轮),遗传方差下降快的缺点。1988年我们提出了改良S_1综合选择法(MS_1)。此后B.S.Dhillon(1989)亦提出了与之类似的改良S_1选择法。MS_1选择法缩短了选择周期,改S_1选择法三季一轮为二季一轮,同时克服了S_1选择法遗传方差下降过快的缺点。MS_1选择法可以和半同胞(HS)选择法交替进行。通过比较,MS_1选择法、MS_1—HS交替选择法可望比其它群体内改良方法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MS_1选择法还可与半同胞(HS)选择法联合进行,简称MS_1—HS联合鉴定法。此法比Lonnquist(1967)提出的HS—S_1联合鉴定法有更大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改良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群体半姊妹与全姊妹轮回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玉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4期399-406,共8页
对玉米沈综(330)C_1群体分别完成了一轮半姊妹家系和全姊妹家系选择改良。经半姊妹家系选择改良得到的沈综(M_(17))C_2(HC_2)群体和经全姊妹家系选择改良得到的沈综(FS)C_2(FC_2)群体的产量分别比沈综C_0群体提高了12.15%和10.40%,均... 对玉米沈综(330)C_1群体分别完成了一轮半姊妹家系和全姊妹家系选择改良。经半姊妹家系选择改良得到的沈综(M_(17))C_2(HC_2)群体和经全姊妹家系选择改良得到的沈综(FS)C_2(FC_2)群体的产量分别比沈综C_0群体提高了12.15%和10.40%,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两种改良方法的C_2群体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FC_2群体主要产量性状比HC_2群体保持了较大的变异范围改良前后群体的变化趋势是:穗部和植株各性状基本上向着有利于产量提高的方向进展;群体内优良个体频率逐轮增加;各性状变异系数有逐轮减少的趋势。群体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间如行粒数与百粒重,行粒数与穗长间等的关系得到改善,各性状在改良后得到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轮回选择 选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沈综C_0群体的产量及植株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的研究
15
作者 姚占军 王守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16,26,共5页
应用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 (ZeamaysL .)基础群体C0 及SC1实施轮回选择。根据调查和考种结果 ,对各群体的产量及植株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选择强度为 30 %的条件下 ,FC2 群体比基础群体提高了2 5 93% ,FC3 群体比基础群体... 应用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 (ZeamaysL .)基础群体C0 及SC1实施轮回选择。根据调查和考种结果 ,对各群体的产量及植株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选择强度为 30 %的条件下 ,FC2 群体比基础群体提高了2 5 93% ,FC3 群体比基础群体提高了 35 38%。单株粒重、穗重、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分别获得了 12 5 7、13 0 6、1 2 3、6 77、1 5 4和 2 71的遗传增益 ,这些性状基本上是朝着对产量有利的方向发展 ,而今后的选择必须注意穗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选择强度 遗传增益 轮回选择 产量 植株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群体混合选择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祥 胡必德 +2 位作者 毛建昌 刘绚霞 杨新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S2期38-41,共4页
用增广NCⅡ设计,测定中综3号改良群体的配合力,分析5轮混合选择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混合选择对群体产量、穗长、结实性、行位数和千粒重及其相应一般配合力的改良均有良好效果,中综3号经5轮选择,改良群体产量平均每轮增益2.23%,一般... 用增广NCⅡ设计,测定中综3号改良群体的配合力,分析5轮混合选择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混合选择对群体产量、穗长、结实性、行位数和千粒重及其相应一般配合力的改良均有良好效果,中综3号经5轮选择,改良群体产量平均每轮增益2.23%,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提高1.031。混合选择对产量等性状的改良与相应一股配合力的改良有同步性,多数性状前3轮改良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群体 混合选择 改良效果 玉米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