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957例Ⅰ级危重患者。其中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就诊的45...目的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957例Ⅰ级危重患者。其中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就诊的4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即由一名急诊专科护士负责转运;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就诊的49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MEWS对患者进行转运前评分、合理安排转运人员及设备。比较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处置成功率及转运护士的心理压力情况。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0%vs.27.9%),转运过程中心搏骤停、呼吸困难及窒息、管道脱落(移位)或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处置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MEWS后,护士转运时心理压力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MEWS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转运前的风险评估,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患者转运、规范转运流程,不仅有助于提高转运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能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应用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对内科急诊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方法将2008年3-10月内科急诊留观以上处置的326例患者进行MEWS评分,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便根据...目的应用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对内科急诊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方法将2008年3-10月内科急诊留观以上处置的326例患者进行MEWS评分,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便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实施不同的护理,并将MEWS评分与病情转归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MEWS 4分以下急诊留观98例,仅予一般急诊护理;5~7分125例,病情危重,急诊治疗期间实施一级护理,经救护后转入专科病房;8分以上103例,死亡危险性明显增加,实施特别护理,急诊救护后绝大多数患者入ICU进行监护。结论MEWS将急诊患者病情分值化,使护士制定护理计划依据更充分,急诊护理个性化更强,从而提升了急诊护理效果。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在急诊呼吸系统潜在危重症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急诊科2014年5-10月收治的566例呼吸系统患者进行MEWS评分,追踪患者预后,分析MEWS评分与...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在急诊呼吸系统潜在危重症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急诊科2014年5-10月收治的566例呼吸系统患者进行MEWS评分,追踪患者预后,分析MEWS评分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比较存活、死亡患者的MEWS分值和MEWS评分对患者预后鉴别的ROC曲线。结果死亡组MEWS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2,P<0.05);MEWS分值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63,P<0.05)。以死亡为预测指标时,MEWS评分的最佳截断点为3.5分、灵敏度66%、特异度74%、阳性预测值62%、阴性预测值93%、ROC曲线下面积AZ=0.743(95%CI:0.663 0.823)。结论 MEWS评分对急诊呼吸系统潜在危重症患者预后预测有中等的分辨能力,其评分方法简单、实用,可以在急诊呼吸系统患者中使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生理评分系统(PSS)及危险患者评分(PARS)对急诊科抢救室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急诊科抢救室的3 66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心率...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生理评分系统(PSS)及危险患者评分(PARS)对急诊科抢救室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急诊科抢救室的3 66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心率、收缩压、呼吸、体温(腋下温度)、血氧饱和度(SPO2)、持续4 h尿量和意识水平等,入院0 h(即刻)、2 h、4 h、24 h评价MEWS、PSS、PARS,以入院2周内生存或死亡为观察终点。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不同时间点MEWS、PSS、PARS预测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入院0、2、4、24 h MEW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21、0.939、0.938、0.833,入院24 h MEW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较入院2、4 h减小(Z=2.047,P=0.041;Z=2.020,P=0.043);入院0、2、4 h MEW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0、2、4、24 h PS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32、0.927、0.913、0.780,入院24 h PS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较入院0、2、4 h减小(Z=2.547,P=0.011;Z=2.449,P=0.014;Z=2.193,P=0.028);入院0、2、4 h PS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0、2、4、24 h PAR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33、0.947、0.936、0.813,入院24 h PAR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较入院0、2、4 h减小(Z=2.121,P=0.034;Z=2.369,P=0.018;Z=2.162,P=0.031);入院0、2、4 h PAR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0、2、4、24 h,3种评分间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WS、PSS、PARS对急诊科抢救室患者预后评估有相同的应用价值,MEWS所需观察项目较少、简便、实用,本研究对急诊科抢救室患者推荐运用MEWS,入院即刻MEWS能评估患者预后,大于4.5分则预警有早期死亡的风险,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临床生物学指标及评分系统对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病人28 d死亡的预测能力,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危重症评估方法。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救治的所有内科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病人28 ...目的探讨临床生物学指标及评分系统对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病人28 d死亡的预测能力,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危重症评估方法。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救治的所有内科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病人28 d预后。入院24 h内监测生命体征、生化全项、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乳酸、C反应蛋白等化验室指标,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Ⅱ,SAPS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及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MEDS评分)。结果纳入研究的病人2 089例,按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n=1 617)与死亡组(n=472)。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及疾病种类等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APACHEⅡ、SAPSⅡ、SOFA及MEDS评分分别为11.64±4.33 vs 20.87±5.46;25.23±8.67 vs 42.96±12.97;6.28±4.54 vs 10.98±5.89;1.86±1.80 vs 4.90±3.9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C反应蛋白及乳酸显著升高,与生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证实高血乳酸、APACHEⅡ、MEDS及SAPSⅡ评分为危重症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亦证实APACHEⅡ评分判断预后效果最佳,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8%和82.93%。结论 4种评分系统中,APACHEⅡ评分对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病人28 d预后预测价值最高,生物学指标——血乳酸可作为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病人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957例Ⅰ级危重患者。其中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就诊的4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即由一名急诊专科护士负责转运;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就诊的49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MEWS对患者进行转运前评分、合理安排转运人员及设备。比较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处置成功率及转运护士的心理压力情况。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0%vs.27.9%),转运过程中心搏骤停、呼吸困难及窒息、管道脱落(移位)或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处置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MEWS后,护士转运时心理压力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MEWS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转运前的风险评估,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患者转运、规范转运流程,不仅有助于提高转运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能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应用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对内科急诊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方法将2008年3-10月内科急诊留观以上处置的326例患者进行MEWS评分,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便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实施不同的护理,并将MEWS评分与病情转归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MEWS 4分以下急诊留观98例,仅予一般急诊护理;5~7分125例,病情危重,急诊治疗期间实施一级护理,经救护后转入专科病房;8分以上103例,死亡危险性明显增加,实施特别护理,急诊救护后绝大多数患者入ICU进行监护。结论MEWS将急诊患者病情分值化,使护士制定护理计划依据更充分,急诊护理个性化更强,从而提升了急诊护理效果。
文摘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生理评分系统(PSS)及危险患者评分(PARS)对急诊科抢救室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急诊科抢救室的3 66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心率、收缩压、呼吸、体温(腋下温度)、血氧饱和度(SPO2)、持续4 h尿量和意识水平等,入院0 h(即刻)、2 h、4 h、24 h评价MEWS、PSS、PARS,以入院2周内生存或死亡为观察终点。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不同时间点MEWS、PSS、PARS预测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入院0、2、4、24 h MEW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21、0.939、0.938、0.833,入院24 h MEW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较入院2、4 h减小(Z=2.047,P=0.041;Z=2.020,P=0.043);入院0、2、4 h MEW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0、2、4、24 h PS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32、0.927、0.913、0.780,入院24 h PS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较入院0、2、4 h减小(Z=2.547,P=0.011;Z=2.449,P=0.014;Z=2.193,P=0.028);入院0、2、4 h PS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0、2、4、24 h PAR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33、0.947、0.936、0.813,入院24 h PAR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较入院0、2、4 h减小(Z=2.121,P=0.034;Z=2.369,P=0.018;Z=2.162,P=0.031);入院0、2、4 h PARS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0、2、4、24 h,3种评分间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WS、PSS、PARS对急诊科抢救室患者预后评估有相同的应用价值,MEWS所需观察项目较少、简便、实用,本研究对急诊科抢救室患者推荐运用MEWS,入院即刻MEWS能评估患者预后,大于4.5分则预警有早期死亡的风险,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文摘目的探讨临床生物学指标及评分系统对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病人28 d死亡的预测能力,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危重症评估方法。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救治的所有内科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病人28 d预后。入院24 h内监测生命体征、生化全项、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乳酸、C反应蛋白等化验室指标,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Ⅱ,SAPS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及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MEDS评分)。结果纳入研究的病人2 089例,按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n=1 617)与死亡组(n=472)。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及疾病种类等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APACHEⅡ、SAPSⅡ、SOFA及MEDS评分分别为11.64±4.33 vs 20.87±5.46;25.23±8.67 vs 42.96±12.97;6.28±4.54 vs 10.98±5.89;1.86±1.80 vs 4.90±3.9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C反应蛋白及乳酸显著升高,与生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证实高血乳酸、APACHEⅡ、MEDS及SAPSⅡ评分为危重症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亦证实APACHEⅡ评分判断预后效果最佳,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8%和82.93%。结论 4种评分系统中,APACHEⅡ评分对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病人28 d预后预测价值最高,生物学指标——血乳酸可作为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病人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