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天山镜儿泉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质含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郝泽江 张强 +9 位作者 龚胜平 赵克强 李勇 陆桂福 苏文利 付燕刚 段壮 高健翁 林鲁军 王振亮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7-427,共11页
为了研究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构造特征,并为其成矿机制提供电性依据,在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完成了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获得了可靠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1)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浅部存在低... 为了研究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构造特征,并为其成矿机制提供电性依据,在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完成了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获得了可靠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1)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浅部存在低阻薄层,在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下,浅地表岩层可能比较破碎松散,容易赋存流体。(2)雅满苏断裂为流体向深部运移提供了通道,使断裂下方表现为低阻异常。(3)葫芦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符合岩浆通道成矿模型,康古尔断裂为幔源岩浆提供了向上侵入的通道,携带铜镍硫化物的岩浆在通道转折、岩浆房或膨大部位发生重力沉降和聚集成矿;推测在2 km深的地方可能存在富含硫化物的基性岩体,暗示深部可能存在铜镍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镜儿泉地区 大地电磁探测 地壳电性结构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2
作者 徐盛林 邵兆刚 +7 位作者 李冰 陈宣华 王振东 徐大兴 马英 丁伟翠 周鹏超 王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07-1920,共14页
柴达木盆地油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其成因演化、物质组成和深部结构特征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更是举足轻重。大地电磁测深作为研究岩石圈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为盆地动力学、资源勘查、矿床成因研究等提供重要支撑。在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油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其成因演化、物质组成和深部结构特征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更是举足轻重。大地电磁测深作为研究岩石圈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为盆地动力学、资源勘查、矿床成因研究等提供重要支撑。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泉子—花海子地区,布设了一条长约255 km的(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测线,并获得二维反演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已有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研究区岩石圈尺度各重点电性层的构造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发育上、下2个变形强度不同的电性层,上部变形较弱的电性层含一套低于2Ω·m的超低阻层,与盆地深层优质卤水层对应,指示了良好的深层卤水找矿前景;下部电性层变形较强烈,底部可见一套生长电性层,推测盆地深部存在的主柴达木拆离断层在新生代控制了盆地的新生界沉积与构造变形。研究区深部电性结构差异明显,深部约50 km处有一条高低起伏的电性莫霍面,柴达木和苏干湖盆地深部以中低阻体为主,赛什腾山地区为有根的高阻体,油泉子—碱山地区中—下地壳为一套低阻体,昆特依地区深部可能存在软流圈物质的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赛什腾山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深层卤水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海原大震区西安州—韦州剖面大地电磁探测与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詹艳 赵国泽 +3 位作者 陈小斌 汤吉 王继军 邓前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4-281,T005,共9页
对穿过宁夏海原大震区西安州 (N36 .5°,E10 5 .5°)北至同心县韦州 (N37.2 8°,E10 6 .4 8°)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 ,采用远参考道大地电磁方法进行测量和资料处理 ,得到高精度的数据如视电阻率、阻抗相位、二维偏离度... 对穿过宁夏海原大震区西安州 (N36 .5°,E10 5 .5°)北至同心县韦州 (N37.2 8°,E10 6 .4 8°)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 ,采用远参考道大地电磁方法进行测量和资料处理 ,得到高精度的数据如视电阻率、阻抗相位、二维偏离度、最佳主轴方位角等 .依据这些数据 ,对测区的电性结构进行了定性分析和二维定量反演解释 .结果表明 ,沿剖面可以分成 5个电性区块 ,与西、南华山隆起 (Ⅰ )、兴仁堡—海原盆地 (Ⅱ )、中卫—清水河盆地 (Ⅲ )、中宁—红寺堡盆地 (Ⅳ )和鄂尔多斯西缘带 (Ⅴ )对应 ,各区块的边界由大断裂构成 .地表到深度 10km左右 ,西、南华山隆起和鄂尔多斯西缘带呈高阻特性 ,兴仁堡—海原、中卫—清水河、中宁—红寺堡三个盆地的电阻率较低且呈盆地凹陷形状 ,盆地基底显示为西南深东北浅的簸箕状起伏形态 ,基底最深约为 8km .西、南华山隆起、中卫—清水河盆地和鄂尔多斯西缘带的下地壳为“正常”电阻率结构 .兴仁堡—海原和中宁—红寺堡盆地的下地壳上部为“异常”低电阻率带 .192 0年的海原大震区存在明显的电性结构差异 ,震区西南侧和上部区域为相对高阻 ,东北侧和下部区域为相对低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探测 地震剖面 电性结构 海原地震区 视电阻率 阻抗相位 二维偏离度 最佳主轴方位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河-平谷8级大震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邓前辉 王继军 +6 位作者 汤吉 詹艳 孙洁 李国深 肖思东 洪飞 叶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8-185,共8页
用电磁阵列剖面法 (EMAP)、大地电磁测深方法 (MT) ,沿三河 -平谷 8级大震震源区 ,作了 31 8km长的EMAP探测和两条总长 150 0 5km共 36个点的MT探测。获得了研究范围内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高导层特征和陡变带、高导异常体、断裂展... 用电磁阵列剖面法 (EMAP)、大地电磁测深方法 (MT) ,沿三河 -平谷 8级大震震源区 ,作了 31 8km长的EMAP探测和两条总长 150 0 5km共 36个点的MT探测。获得了研究范围内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高导层特征和陡变带、高导异常体、断裂展布、岩石圈结构等结果 ,为搞清地震危险区的深浅构造关系、从电性结构特征推测发震模式和预测未来强震的可能地点提供了介质电性的多种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测深方法 电性结构特征 三河-平谷地震 资料处理 电磁阵列剖面法 发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电性结构研究与孕震环境 被引量:46
5
作者 张继红 赵国泽 +1 位作者 肖骑彬 汤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5-611,共7页
穿过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36°N)所做的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长约150km.使用Robust技术和远参考道大地电磁方法处理观测数据.通过分析视电阻率、阻抗相位、Swift二维偏离度和区域走向,定性确定测区的电性结构.二维反演解释中... 穿过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36°N)所做的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长约150km.使用Robust技术和远参考道大地电磁方法处理观测数据.通过分析视电阻率、阻抗相位、Swift二维偏离度和区域走向,定性确定测区的电性结构.二维反演解释中选择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方法,使用TE、TM两种模式资料联合反演,沿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显示:自西向东,鲁西隆起、郯庐断裂带、胶莱坳陷及鲁东隆起4个电性区块分别对应,鲁东和鲁西隆起区为高阻,郯庐断裂带电性结构复杂,高、低阻相间,胶莱坳陷为低阻(高导)区.沿MT剖面附近曾发生3个地震,其震源区处在电性变化剧烈部位,并在震源区附近存在高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高导层 郯庐断裂带 震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6
作者 王绪本 余年 +2 位作者 高嵩 罗威 蔡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50-2370,共21页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缘的主要构造和断裂分布特征,本文重点对龙门山构造带、川滇构造带和三江构造带三个构造带分区进行研究,主要依据大地电磁探测工作成果和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系统地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扬子西缘接触关系、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电性孕震环境及弱物质流通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一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表层岩块和物质沿壳内高导层向龙门山造山带仰冲推覆,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的薄皮构造;二是高原东部地壳中下部及上地幔顶部向龙门山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西缘岩石圈深部俯冲,呈现刚性的上扬子地块西缘高阻楔形体向西插入柔性青藏块体的楔形构造;三是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震源投影到大地电磁剖面上,发现震源位于剖面下方的高阻块体与低阻体之间靠近高阻体的一侧,龙门山构造带岩石圈表现出高阻、高密度和高速的"三高"特征,这种非均匀电性结构可能构成地震孕育发生条件;四是川滇和三江地区的多条大地电磁剖面探测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存在下地壳流和局部管道流,大地电磁结果对其空间分布形态、位置及大小进行了较好的刻画.根据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的构造解析和综合实例分析,总结了青藏高原东缘六类壳幔电性结构模型,提出了下一步重点研究领域和目标.总之,青藏高原东缘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对揭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油气及矿产资源远景评价提供了背景资料,对"Y"型多地震区的构造关系和发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扬子地块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电性结构 强震源区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洱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发震构造初析(一) 被引量:10
7
作者 汪晓 赵国泽 +4 位作者 汤吉 肖骑彬 陈小斌 王继军 蔡军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6-524,共9页
在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区进行了宽频带(1000~1/4096Hz)大地电磁观测,采用了远参考道技术和Robust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了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及区域电性结构方向,采用非线性共扼梯度(NLCG)二维反演技术对实... 在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区进行了宽频带(1000~1/4096Hz)大地电磁观测,采用了远参考道技术和Robust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了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及区域电性结构方向,采用非线性共扼梯度(NLCG)二维反演技术对实测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了与实测曲线拟合程度较高的反演模型。从二维解释结果可以看出:横向上,以12号测点为界,明显地划分为2个不同的电性分区,推测存在具一定延伸的断裂构造。纵向上,30km深度以上大致可分为4个电性层:1)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层(Mz—Cz),厚约1km。2)古生代沉积层(Pz),厚约5km。3)壳内高导层(HCL)。4)中、下地壳(MLC)。其中壳内高导层埋深在12号点左右存在较大的差异,推测在12—13号点下高导层顶部存在壳内的滑脱构造。宁洱地震震源深度为5km,文中所推测的滑脱构造位于这一层位上。认为该滑脱构造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视电阻率 电性结构 发震构造 宁洱地震 二维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地壳电性结构探测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詹艳 赵国泽 +5 位作者 王继军 汤吉 陈小斌 邓前辉 宣飞 赵俊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1-440,共10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105°~107°E,36°~37.5°N)的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处理分析和二维反演,得到研究区内东西宽约160km、深约60km范围的地壳电性细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呈现南西—北东的带状分布特...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105°~107°E,36°~37.5°N)的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处理分析和二维反演,得到研究区内东西宽约160km、深约60km范围的地壳电性细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呈现南西—北东的带状分布特征.由南西—北东可分为6个电性区块,依次为西吉盆地(Ⅰ)、西、南华山隆起(Ⅱ)、兴仁堡-海原盆地(Ⅲ)、中卫-清水河盆地(Ⅳ)、中宁-红寺堡盆地(Ⅴ)和鄂尔多斯西缘带(Ⅵ).各区块在平面上呈北西撒开、南东收缩的“扫帚状”形态;弧形构造区弧顶附近构造完整、规模大,自弧顶向北西、南东两端构造规模逐渐减小.地表到深度10km左右,西、南华山隆起和鄂尔多斯西缘带呈高阻特性,西吉、兴仁堡-海原、中卫—清水河和中宁-红寺堡4个盆地的电阻率较低且呈盆地凹陷形状.其中兴仁堡-海原盆地电性基底最深,显示为南西深北东浅的“簸箕状”起伏形态.研究区发育不连续的壳内低阻带,与该区中、强震活动密切相关.1920年海原大震区存在明显的电性结构差异,震区南西侧和上部区域为相对高阻,北东侧和下部区域为相对低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弧形构造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谭捍东 魏文博 +4 位作者 Martyn Unsworth 邓明 金胜 John Booker Alan Jones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5-690,共6页
为了探测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浅部和深部构造沿东西和南北方向的变化特征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布设了三条南北向剖面 (错那—墨竹工卡、亚东—雪古拉、吉隆—措勤 ) ,采用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方法进行了地壳、上... 为了探测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浅部和深部构造沿东西和南北方向的变化特征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布设了三条南北向剖面 (错那—墨竹工卡、亚东—雪古拉、吉隆—措勤 ) ,采用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方法进行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研究 ,发现该区主要电性结构特征为 :1.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表层发育大规模的高阻体 ,岩体延伸最深达 30km以上 ,是冈底斯花岗岩体的反映 .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南部有小规模的良导体 ,在其下方和北侧发育有大规模良导体 .3.沿剖面从南往北壳内普遍发育良导体 ,各良导体主体间是不连续的 ,规模逐渐增大 ,总体北倾 ,在缝合带附近产状较陡 .4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良导体由西往东规模逐渐增大 ,导电性逐渐变好 ,相对雅鲁藏布江在剖面上的位置逐渐南移 .这些重要的电性特征可能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所形成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性结构 大地电磁测深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西藏高原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台震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邓前辉 张木生 +8 位作者 詹艳 汤吉 赵国泽 刘铁胜 朱佐权 刘宝勤 贾政 李柱国 屈健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3-163,共11页
用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在邢台地震区作了4条观测剖面,资料解释结果表明探测区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主要特征为:震源区复杂,周边区简单;发震深度复杂,非发震深度简单;震源区电性突变,显示隐伏高角度断裂;高导层代表10k... 用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在邢台地震区作了4条观测剖面,资料解释结果表明探测区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主要特征为:震源区复杂,周边区简单;发震深度复杂,非发震深度简单;震源区电性突变,显示隐伏高角度断裂;高导层代表10km和20km深度的滑脱面;地幔上隆可能意味着地幔物质向上运移。这些观测结果对于了解测区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电阻率 壳幔构造 邢台地震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东部吉安—福州剖面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胡祥云 毕奔腾 +4 位作者 刘国兴 韩江涛 蔡建超 彭荣华 徐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56-2766,共11页
为了研究华南东部地区岩浆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对吉安一福州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处理,并利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进行二维反演,得到了武夷隆起带及周缘地区的岩石圈电性结构;结合区域重磁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内... 为了研究华南东部地区岩浆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对吉安一福州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处理,并利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进行二维反演,得到了武夷隆起带及周缘地区的岩石圈电性结构;结合区域重磁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内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地质含义.结果表明:华南东部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存在明显的分区性,并且壳内普遍发育不同成因的高导层,揭示出华南东部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岩浆活动具有不同的成岩构造背景.其中,东南沿海褶皱带深部热侵蚀活跃,岩石圈物质和结构被强烈改造,电阻率普遍较低,软流圈上涌并伴随玄武岩浆底侵,导致岩石圈、地壳剧烈减薄;而武夷隆起带岩石圈电阻率相对较高,印支-燕山早期陆内挤压变形的构造形迹明显,晚中生代岩石圈拉张伸展作用对该地区岩石圈的物质结构有一定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东部 大地电磁测深 岩石圈 电性结构 高导层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矿集区及其西缘深部结构初探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振威 张昆 +1 位作者 严加永 陈向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60-4168,共9页
为了探查宁(南京)—芜(湖)矿集区及其西缘地区上地壳结构及其与区域成矿作用的关系,在宁芜矿集区及其西缘布设两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江宁区—姑山,巢湖—当涂),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和反演,获得了宁芜矿集区10km以内地壳电性结构模型.大... 为了探查宁(南京)—芜(湖)矿集区及其西缘地区上地壳结构及其与区域成矿作用的关系,在宁芜矿集区及其西缘布设两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江宁区—姑山,巢湖—当涂),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和反演,获得了宁芜矿集区10km以内地壳电性结构模型.大地电磁测深及重力多尺度边缘检测结果表明:(1)宁芜矿集区自南向北表现为低—高—低的电性结构特征,南段深部存在低阻体,向上延伸至浅部,中段深部发育巨型高阻体上隆至浅部,倾向南西,推测可能是巨型花岗岩体,北段低阻体发育深度大,向上延伸至浅部时分叉并上升至地表;(2)揭示了滁河断裂和长江断裂带的存在;3线剖面东段与2线南段的低阻体位置较为一致,推测为岩浆喷发通道,在含山附近发现两条电性梯度带,3线剖面的电性结构特征可能反映了区域经历了先挤压、后拉伸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宁芜矿集区 电性结构 岩浆喷发通道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景谷MS6.6地震震源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孕震环境 被引量:10
13
作者 程远志 汤吉 +1 位作者 邓琰 董泽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2-369,共18页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地区发生MS6.6地震,震源机制显示此次地震为逆走滑型,地震断层面走向140°,同时余震分布显示破裂面走向也为NNW向。文中对1条横穿景谷震区,与地震破裂面垂直的大地电磁测线数据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的全面分析,...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地区发生MS6.6地震,震源机制显示此次地震为逆走滑型,地震断层面走向140°,同时余震分布显示破裂面走向也为NNW向。文中对1条横穿景谷震区,与地震破裂面垂直的大地电磁测线数据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的全面分析,通过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反演得到了震源区较为详细的地壳电性结构。结果表明:1)震源区电性结构可以分为4层:地表以下约4km为相对低阻层,主要由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岩组成,电阻率10~100Ω·m;地下5~10km为相对高阻层,可能由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电阻率〉1000Ω·m;15~30km为中下地壳低阻层,电阻率〈10Ω·m;30km以下为壳幔过渡层,电阻率值约为30Ω·m。2)景谷地震主震发生在高阻层和壳内低阻层的分界面上。3)对余震的震源深度统计发现5km和10km两个深度范围内余震较多,与电性梯度带的位置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电性梯度带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山火山群深部“拱桥式”岩浆系统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韩江涛 王天琪 +3 位作者 刘文玉 刘国兴 韩松 刘立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0-610,共21页
阿尔山火山群自更新世至近代持续活动,具有潜在喷发的危险,因此加强对阿尔山火山群岩浆系统的研究,评价火山群的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获得阿尔山火山群地区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经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 阿尔山火山群自更新世至近代持续活动,具有潜在喷发的危险,因此加强对阿尔山火山群岩浆系统的研究,评价火山群的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获得阿尔山火山群地区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经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成像,发现阿尔山地区岩石圈内部存在大规模的"拱桥式"中、低阻异常(电阻率<320Ω·m),并在伊尔施镇西侧和柴河镇东侧分别存在明显的高导异常(电阻率<40Ω·m);前者体积相对较小,埋藏深度在40~60km,后者体积较大,埋藏深度在60~90km,甚至更深。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推断"拱桥式"异常为新生代来自两侧盆地软流圈的玄武质岩浆运移的通道,其所包含的2处高导异常,极可能为未冷凝或正在聚集的岩浆房,因此阿尔山岩浆系统由"拱桥式"通道和来自软流圈的玄武质岩浆组成,火山群具有统一的岩浆系统。进一步分析表明,"拱桥式"通道物质熔融百分比≥0.5%,岩石圈结构总体趋于稳定,其所包含的2处岩浆房熔融程度为2.5%~11.5%,颗粒边界可能已被溶体全部润湿,岩石的流动强度相对较低,岩石圈结构稳定性较差。区域地震分布、温泉的形成与阿尔山火山群岩浆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迹象表明阿尔山群正处于休眠期,并非死火山,有再次喷发的可能,应密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山火山群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岩浆系统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奉城--浙江湖州长周期MT剖面揭示的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11
15
作者 于鹏 吴健生 +3 位作者 王家林 张新兵 章振铨 姚保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03-510,共8页
利用GMS-06电磁观测系统对上海奉城—浙江湖州剖面进行了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获得了超过4000s的高质量长周期观测数据,为沪浙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反演处理,综合倾子解释结果和重磁资料以及最新的地震解释结果,在电性... 利用GMS-06电磁观测系统对上海奉城—浙江湖州剖面进行了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获得了超过4000s的高质量长周期观测数据,为沪浙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反演处理,综合倾子解释结果和重磁资料以及最新的地震解释结果,在电性和断裂结构上获得了新的认识,对湖州—苏州、乌镇—马金、枫泾—川沙以及太仓—奉贤这几条深大断裂带的展布以及对区域构造格架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新的评价,其中枫泾—川沙断裂是上海断隆和湖州—南通台拱之间推覆构造过渡带的控制断裂,太仓—奉贤断裂带的主体位置推断在亭林附近.同时,对高阻基底以上电性层进行了解释,揭示了岩石圈底界面的结构和构造形态,推断湖州—苏州断裂西侧存在壳内高导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深部断裂 壳内高导层 倾子 岩石圈 沪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火山岩盆地及邻区上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昆 严加永 +1 位作者 吕庆田 赵金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505-4521,共17页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宁芜矿集区上地壳电性结构,研究"玢岩铁矿"成矿规律与深部地球物理、地质结构的对应关系,为探索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提供物性参数,我们完成了6条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分析各剖面电性成...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宁芜矿集区上地壳电性结构,研究"玢岩铁矿"成矿规律与深部地球物理、地质结构的对应关系,为探索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提供物性参数,我们完成了6条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分析各剖面电性成像结果,讨论了"长江断裂带"与矿集区成矿的关系,并且认为围岩、岩浆及其上侵通道是区内矿床的控矿因素.此外,结合姑山铁矿床的位置以及铁矿床成矿规律判断宁芜火山岩盆地南部低阻条带为矿集区姑山火山-岩浆旋回的岩浆(导矿)通道,而盆地东部邻区的倾斜"叠瓦状"电性特征说明该区在经历了印支期褶皱构造运动后发育了逆冲推覆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芜火山岩盆地 宽频大地电磁测深 上地壳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分布特征——基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被引量:8
17
作者 韩江涛 康建强 +6 位作者 刘财 刘文玉 张雅晨 王天琪 郭振宇 袁天梦 刘立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8-1158,共11页
中亚造山带东段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多重作用,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地形地貌、岩石圈结构,同时也改造了软流圈分布,因此对软流圈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揭示复杂多重构造体系下软流圈... 中亚造山带东段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多重作用,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地形地貌、岩石圈结构,同时也改造了软流圈分布,因此对软流圈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揭示复杂多重构造体系下软流圈的分布特征,完成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约1800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并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中亚造山带东段岩石圈内部存在多处低阻异常,地表多对应第四纪火山群或古缝合带,表明这些低阻异常与软流圈上侵有关.软流圈呈现高导特征,南部略薄,电阻率值为10~30Ωm,北部厚度较大,电阻率值为10~0.1Ωm,这种电性结构特征体现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南北两侧厚度、部分熔融程度的不均一性.而已有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中亚造山带软流圈东西向则呈现东厚西薄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提出软流圈与岩石圈一样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厚度、部分熔融程度也会随之变化的动力学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主要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和太平洋构造体系三阶段的构造事件影响,因此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的南北向差异,推断为古亚洲洋闭合早于鄂霍茨克洋闭合的时限差异所致,东西向差异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流圈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中亚造山带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北缘卡拉先格尔断裂带深部结构的MT探测 被引量:4
18
作者 符超 梁光河 +4 位作者 徐兴旺 蔡新平 武炜 李志远 杜世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007-3016,共10页
卡拉先格尔断裂是1931年8月富蕴8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也是阿尔泰造山带重要的多期活动断裂和阿尔泰地区晚古生代火山盆地向东延伸的限制性断裂。通过在卡拉先格尔地区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测量与资料分析,获得了关于沿剖面的地壳二维电... 卡拉先格尔断裂是1931年8月富蕴8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也是阿尔泰造山带重要的多期活动断裂和阿尔泰地区晚古生代火山盆地向东延伸的限制性断裂。通过在卡拉先格尔地区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测量与资料分析,获得了关于沿剖面的地壳二维电性结构。结果显示卡拉先格尔断裂在深部表现为向南西陡倾的低阻异常带。卡拉先格尔断裂地表走向与磁异常梯度带走向一致,呈北北西向展布。新的结果还发现在卡拉先格尔断裂西南侧存在一条北西走向北东倾向的次级断裂。结合卡拉先格尔断裂地表变形特征,指出该断裂不仅是走滑断裂、还是斜滑断裂,其正断活动可能造成卡拉先格尔断裂带东侧地质体的隆升与剥蚀,从而造成断裂带两侧地质体剥蚀程度与成矿特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卡拉先格尔 断裂带 准格尔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廊坊-天津大港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新学 陈宇坤 +2 位作者 刘俊昌 张宝华 夏训银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370,共7页
在河北廊坊-天津大港一线部署了110 km的MT勘探剖面,通过资料远参考与Robust估算处理及反演解释,对剖面的构造维数及构造方向做了分析;揭示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三个不同构造单元及边界接触关系;对地壳、上地幔电性构造层进... 在河北廊坊-天津大港一线部署了110 km的MT勘探剖面,通过资料远参考与Robust估算处理及反演解释,对剖面的构造维数及构造方向做了分析;揭示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三个不同构造单元及边界接触关系;对地壳、上地幔电性构造层进行了划分和分析。MT成果显示岩石圈体现为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沧东及大城断裂是区内重要的深大断裂,控制了隆起两侧坳陷的沉积和形成;断裂深部对应上地幔高导层的局部隆起,两侧存在中下地壳高导层的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静海-廊坊 大地电磁测深 地壳上地幔 电性构造层 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S-06等大地电磁仪采集数据的对比分析与实测资料的处理解释 被引量:7
20
作者 于鹏 吴健生 +1 位作者 王家林 张新兵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4-557,共4页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GMS-06大地电磁系统 V5-2000大地电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