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Progress of Magnetically-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echnology 被引量:127
1
作者 赵争鸣 张艺明 陈凯楠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I0001-I0022,21,共22页
近些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中等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自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7年发表其研究成果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就成为了研究热点问题。该文在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总体介绍的基础... 近些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中等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自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7年发表其研究成果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就成为了研究热点问题。该文在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总体介绍的基础上,主要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概括论述。首先分析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了目前运用于分析该技术的主要理论;接着对该技术目前的传输水平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分类阐释,主要分为传输特性、新材料的应用、干扰问题和实际应用,介绍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最后在当前研究热点问题的基础之上,对该技术有待研究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技术 电力传输 耦合共振 无线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WPT 传输功率 传输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with multiple resonators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新 张桂香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127-2136,共10页
The equivalent two-port network model of a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 system was presented based on strongly coupled multiple resonators.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WPT system include self-inductance, re... The equivalent two-port network model of a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 system was presented based on strongly coupled multiple resonators.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WPT system include self-inductance, resistance, parasitic capacitance, mutual inductance and S-parameters of coils & resonators were analyzed. The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was used to optimize load power and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the multi-resonator WPT system, and the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was realized through adjusting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coils and resonators.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oad power and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for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with multiple resonators, at distances up to 3 times the coil radius with efficiency more than 70% and load power also close to 3.5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iddle range multiple resonators S-PARAMETERS two-port network impedance mat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磁耦合多频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波 王汉卿 +1 位作者 李江南 李锐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0,共7页
为了适应多频多负载无线供电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单发射双接收磁耦合多频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方案。首先,基于互感理论和耦合模理论,建立了单发射双接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等效电路模型;其次,通过分析脉宽调制对系统无线电能传输... 为了适应多频多负载无线供电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单发射双接收磁耦合多频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方案。首先,基于互感理论和耦合模理论,建立了单发射双接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等效电路模型;其次,通过分析脉宽调制对系统无线电能传输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极性控制的多频复合脉宽调制策略;然后,针对单发射双接收磁耦合多频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圆角矩形的同轴异侧单发射双接收平面螺旋形磁耦合线圈及相应的高频控制电路和谐振补偿电路;最后,搭建系统样机进行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磁耦合谐振频率无线电能的有效传输,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单发射多接收 脉宽调制 磁耦合多频谐振 实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谐振式无线供能四匹配电容无功屏蔽
4
作者 陈伟华 刘岳鹏 +2 位作者 闫孝姮 曹鹤译 黄志石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382-4394,共13页
为减少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的漏磁场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工作频率为120 kHz的四匹配电容无功屏蔽心脏起搏器谐振式无线供能系统。首先建立LCC-LCC补偿电路模型,对电路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并对电感比值进行计算。然后分析谐振... 为减少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的漏磁场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工作频率为120 kHz的四匹配电容无功屏蔽心脏起搏器谐振式无线供能系统。首先建立LCC-LCC补偿电路模型,对电路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并对电感比值进行计算。然后分析谐振式无功屏蔽结构原理,通过仿真研究五种不同无功屏蔽结构的磁场分布和传输效率,以及人体上半身模型的温升、感应电场、磁场强度以及比吸收率。实验结果表明,在四匹配电容最优无功屏蔽结构下,距离线圈中心45 mm处测量磁通密度值减小28.5%,系统传输效率增加3%,此时体内温升为0.87℃,符合ICNIRP2020准则标准。与以往的工作相比,在保证屏蔽效果的前提下,传输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在无线供能系统中没有加入高磁导率及温升敏感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为生物医学植入装置无线供能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振式 无功屏蔽 生物医学植入物 无线供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耦合无人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轻量化抗偏无线输电耦合机构研究
5
作者 张鑫 杨帅鑫 +1 位作者 王文杰 范兴明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343-4354,共12页
由于目前无人机WPT系统中存在耦合机构机载端质量大、体积大、抗偏能力差以及电磁干扰大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轻量化抗偏无线输电耦合机构和一种基于F-LCCL型单侧谐振补偿网络的无人机WPT系统。首先,分析了无人机对于耦合机构的设计需求... 由于目前无人机WPT系统中存在耦合机构机载端质量大、体积大、抗偏能力差以及电磁干扰大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轻量化抗偏无线输电耦合机构和一种基于F-LCCL型单侧谐振补偿网络的无人机WPT系统。首先,分析了无人机对于耦合机构的设计需求,提出一种具备轻量化和抗偏特性的电场耦合机构设计思路,从结构设计、电场分布和抗偏能力三方面展开分析。然后,设计F-LCCL型单侧谐振补偿网络,对系统进行理论建模及输出特性分析,并基于该谐振补偿网络设计无人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最后,搭建仿真及实验平台,对系统的无线电能传输能力、抗偏特性和输出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案机载侧具备较强的轻量化抗偏水平,且在一定负载变化范围内具备变负载恒压输出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无线电能传输 耦合机构 轻量化 抗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数阶磁耦合谐振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优化
6
作者 李若琼 翁源 李欣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磁耦合谐振双向无线电能传输(BD-WPT)系统的参数多,导致系统影响程度不一致和参数配置困难,为此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和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OPSO)算法提出分数阶磁耦合谐振BD-WPT系统多目标参数优化方法.在分析系统传输特性和线圈参... 磁耦合谐振双向无线电能传输(BD-WPT)系统的参数多,导致系统影响程度不一致和参数配置困难,为此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和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OPSO)算法提出分数阶磁耦合谐振BD-WPT系统多目标参数优化方法.在分析系统传输特性和线圈参数解析式的基础上,采用GRA进行系统各个参数的影响评估,确定了5个核心参数.为了提高系统传输效率和线圈功率密度,采用MOPSO算法优化系统参数,结果表明通过GRA有选择性地优化核心参数,可使算法输出的解集优于未采用GRA的解集.结合电动汽车实际需求,选取最优解用于BD-WPT系统的设计参考.仿真结果显示,相校于国标参数对称系统,BD-WPT系数的传输效率提高了4.5个百分点,线圈功率密度提高了0.42 k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无线电能传输(BD-WPT) 磁耦合谐振 灰色关联度分析(GRA) 多目标优化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OPSO)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无线传能的柔性可穿戴发射天线设计
7
作者 徐琦 冯辰语 孙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2,共9页
双向外周神经接口有助于截肢患者的感觉功能重建。本研究设计的柔性可穿戴发射天线可为植入式外周神经接口进行中场聚焦无线供能。采用在尺寸60 mm×60 mm对称四馈天线表面开槽得到最优表面电流分布的方法,实现聚焦传能。仿真结果表... 双向外周神经接口有助于截肢患者的感觉功能重建。本研究设计的柔性可穿戴发射天线可为植入式外周神经接口进行中场聚焦无线供能。采用在尺寸60 mm×60 mm对称四馈天线表面开槽得到最优表面电流分布的方法,实现聚焦传能。仿真结果表明,天线谐振频率为1.524 GHz,绝对带宽为1.385~1.726 GHz,天线弯曲(曲率半径60~110 mm)的谐振频率偏移小于0.2 GHz。采用同相位、时间反转相位和正交相位激励时,体内接收位置处磁场强度分别为0.012、0.058、0.065 A/m。实验测得天线谐振频率为1.531 GHz,绝对带宽为1.401~1.765 GHz,天线弯曲(曲率半径为60、80、100 mm)的频率偏移小于0.3 GHz。采用模拟组织凝胶进行离体测试,发现使用时间反转相位和正交相位激励的天线在接收位置处产生的磁场强度(0.045和0.049 A/m)远大于同相位激励产生的磁场强度(0.003 5 A/m),表明时间反转相位和正交相位激励的对称四馈天线具有明显的聚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接口 中场无线能量传输 柔性可穿戴天线 磁偶极子阵列 时间反转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单相矩阵变换器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调制策略
8
作者 张欣 魏祥宇 +2 位作者 高佳鑫 王龙龙 高鹏翔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166,共10页
针对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使用多级功率转换结构存在的传输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结构复杂的问题,使用矩阵变换器替代传统多级功率转换结构,提出一种基于三相-单相矩阵变换器的调制策略,实现AC-AC直接功率变化。电网侧的三相工频交流电... 针对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使用多级功率转换结构存在的传输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结构复杂的问题,使用矩阵变换器替代传统多级功率转换结构,提出一种基于三相-单相矩阵变换器的调制策略,实现AC-AC直接功率变化。电网侧的三相工频交流电通过矩阵变换器的功率调制,实现能量注入状态和自由振荡状态之间的切换,直接输出高频可控电流。矩阵变换器共有十二种工作模式,基于调制策略调节谐振电流,无需中间储能元件,减少开关的操作次数,使功率开关管工作在零电流软开关(ZCS)状态,提高变换器的可靠性和效率。构建实验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将50 Hz工频交流电直接转换为20 kHz的高频交流电,矩阵变换器输出功率为51.3 W,转换效率为92.9%,所使用的调制策略简单,便于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 三相-单相矩阵变换器 调制策略 零电流软开关 谐振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医疗设备无线供电技术综述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浩 丘东元 +2 位作者 张波 肖文勋 陈艳峰 《电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9,共12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植入式医疗设备IMD(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传统的电池供电方式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组织损伤和手术成本,采用无线电能传输WPT(wireless power transfer)技术对IMD供电将成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植入式医疗设备IMD(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传统的电池供电方式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组织损伤和手术成本,采用无线电能传输WPT(wireless power transfer)技术对IMD供电将成为今后的趋势。然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出高效率的IMD-WPT系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为此,对比了5种适用于IMD的WPT技术的性能特点;然后以磁谐振式WPT技术为例,具体介绍了磁谐振式IMD-WPT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最后结合部分磁谐振式WPT技术在一些典型IMD中的应用现状,讨论了IMD-WPT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植入式医疗设备 磁谐振 电磁兼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对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影响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得安 张剑韬 +2 位作者 朱春波 别致 崔淑梅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3-675,共23页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因其能够以非电气接触的形式在海域中实现能源供给,为解决水下无人设备的传统拔插式充电方式所存在的安全性差、寿命低、维护困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然而,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因复杂的海洋环境使其相比于...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因其能够以非电气接触的形式在海域中实现能源供给,为解决水下无人设备的传统拔插式充电方式所存在的安全性差、寿命低、维护困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然而,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因复杂的海洋环境使其相比于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陆基无线电能传输面临更多的挑战。该文首先围绕海水介质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影响机理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其次,针对海洋环境和海水介质存在的附加涡流损耗、极间分布电容、深海压磁效应、海底洋流扰动等典型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对目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水下无人装备应用存在的潜在问题和挑战进行说明;最后,对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 海洋环境 涡流损耗 无人潜航器 磁耦合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称-时间对称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思睿 丘东元 +2 位作者 张波 陈艳峰 谢帆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787-3802,共16页
为解决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传输特性易受耦合系数和负载变化影响的问题,宇称-时间(PT)对称原理被引入WPT系统。基于PT对称原理的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简称PT-WPT)技术可在中等距离传输范围内实现恒功率、恒高效率的电能传输,自... 为解决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传输特性易受耦合系数和负载变化影响的问题,宇称-时间(PT)对称原理被引入WPT系统。基于PT对称原理的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简称PT-WPT)技术可在中等距离传输范围内实现恒功率、恒高效率的电能传输,自提出后受到广泛关注。该文首先分析PT-WPT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对比耦合模模型和电路模型两种建模方法的异同;然后分别讨论负电阻的构造、耦合机构的类型以及充电功能的实现,为PT-WPT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最后总结PT-WPT系统的研究成果,讨论PT-WPT技术亟待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磁耦合 宇称-时间对称 非线性饱和负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坡印廷定理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能流与耦合特性研究
12
作者 王奉献 周依桐 +2 位作者 张献 杨庆新 厉光耀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56-3070,共15页
无线电能传输是以电磁理论为核心的多学科强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为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空间内电磁能量变换过程,并针对目前电磁能流研究由于采用复杂高阶数学手段导致其难以通过实验验证、缺乏合理的模型和分析手段描述空间能流分... 无线电能传输是以电磁理论为核心的多学科强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为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空间内电磁能量变换过程,并针对目前电磁能流研究由于采用复杂高阶数学手段导致其难以通过实验验证、缺乏合理的模型和分析手段描述空间能流分布特性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基础电气元件电磁能流的共性特点,基于坡印廷定理搭建了正弦激励下无线电能传输电磁能流模型,采用降阶数学模型定性探索无线电能传输空间能量耦合本质,从能量流动机理的角度划清了与其他电磁变换技术的界限。讨论了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电感耦合与电容耦合的共存现象,表明增强近区电磁场耦合是提升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通过电磁能流的观点统一表述了电磁近场区域内无线电能传输的工作模式。最终搭建实验平台对其电感耦合方式与电容耦合方式进行了原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电磁能流 电磁近区 感性耦合 容性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三层正交双向抗偏移线圈结构设计与优化
13
作者 程宇 石伟 +3 位作者 熊鑫博 周鑫 甘子玥 李中启 《电工电能新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0,共12页
在电动汽车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当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产生偏移时,系统整体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就会相应地降低。本文提出了一种三层正交双向抗偏移线圈结构来减小耦合系数的波动,从而实现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的稳定。并且本文... 在电动汽车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当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产生偏移时,系统整体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就会相应地降低。本文提出了一种三层正交双向抗偏移线圈结构来减小耦合系数的波动,从而实现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的稳定。并且本文分析了该线圈结构的耦合系数特性,给出了一种耦合系数优化方法,运用提出的优化方法,得到了满足设计要求的各线圈参数。最后,通过搭建150 mm间距的样机装置,在X方向和Y方向偏移±170 mm时,样机的耦合系数达到0.1093且波动率维持在5%以下,系统的传输效率均不低于94.8%,证明了结构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动态无线充电 双向抗偏移 耦合系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谐振网络控制策略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14
作者 潘星星 李光平 陈宇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为了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工作距离范围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谐振网络控制策略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方案。该方案采用谐振电容控制电路和谐振电感控制电路来实现系统谐振频率的自适应匹配,进一步,通过对线圈的结构进行重构,优化线圈结构... 为了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工作距离范围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谐振网络控制策略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方案。该方案采用谐振电容控制电路和谐振电感控制电路来实现系统谐振频率的自适应匹配,进一步,通过对线圈的结构进行重构,优化线圈结构设计,调节不同距离下的互感和耦合系数,提高工作距离范围及功率传输性能。为了验证系统方案的可行性,首先通过磁场仿真和电路仿真进行验证,然后搭建无线电能传输样机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通用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所提方案工作距离范围增加了50%,全距离范围内效率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谐振网络 谐振电容控制 谐振电感控制 传输效率 串联拓扑 线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R-WPT系统输出功率优化控制研究
15
作者 万小波 周子梦 +1 位作者 刘宝泉 娄建勇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过程中,传输距离的变化会导致线圈间的互感发生变化,进而使系统的反射阻抗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系统无法以最大输出功率输出。因此,提出了利用反射阻抗理论的两种功率优化控制策略,即在发射端通过移相控制优化... 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过程中,传输距离的变化会导致线圈间的互感发生变化,进而使系统的反射阻抗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系统无法以最大输出功率输出。因此,提出了利用反射阻抗理论的两种功率优化控制策略,即在发射端通过移相控制优化功率和在接收端添加DC/DC变换控制优化功率。首先,研究了反射阻抗与输出功率的关系,并阐明了两种功率优化控制策略的原理;然后,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了研究和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传输距离在5 cm、25 cm时,通过调节移相角或DC/DC变换,传输功率分别至少增加了1.17 W、0.19 W;实验与仿真之间输出功率的最大误差不超过3%,证明了这两种利用反射阻抗理论的优化控制策略均能有效实现输出功率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反射阻抗 功率优化 移相控制 DC/DC变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面中继线圈的水下无线电能与信息并行传输系统
16
作者 邓仁为 苏玉刚 +2 位作者 胡宏晟 杨雪峰 费迎军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759-3769,3786,共12页
为了提升海水环境中共享通道式磁场耦合无线电能与信息并行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并且实现水下环境中较大功率电能传输条件下信息的高速双向传输,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共面中继线圈的水下无线电能与信息并行传输系统,给出了系统的电路拓扑;并... 为了提升海水环境中共享通道式磁场耦合无线电能与信息并行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并且实现水下环境中较大功率电能传输条件下信息的高速双向传输,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共面中继线圈的水下无线电能与信息并行传输系统,给出了系统的电路拓扑;并通过建模分析,给出电能传输通道与信息传输通道的等效电路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系统的参数设计方法;最后搭建模拟海水环境下的实验装置,验证该文所提出的系统及方法能够较好地提升系统在水下环境中的传输距离、传输功率和信息的双向传输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模拟海水环境中实现了传输距离50 cm,输出功率5.33 kW,信息传输速度5.68 Mb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与信息并行传输 水下环境 磁场耦合 共面中继线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进展与展望
17
作者 王馨语 周王球 +1 位作者 周颢 李向阳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55,共24页
无线充电技术具有非接触、自动化以及易维护的供能特性,可以有效解决未来智能物联网(AIoT)在大规模应用时的能量供应难题.在现有无线充电技术中,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在能量传输效用与空间自由度上有着更为均衡的技术优势,已成为当今无线... 无线充电技术具有非接触、自动化以及易维护的供能特性,可以有效解决未来智能物联网(AIoT)在大规模应用时的能量供应难题.在现有无线充电技术中,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在能量传输效用与空间自由度上有着更为均衡的技术优势,已成为当今无线充电领域的研究热点,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大致回顾了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其相关背景概念进行了简要概述.对近年的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基于设计动机和技术实现从反馈通信、优化调度、感知应用、安全保障4个角度出发,详细总结了对应工作的基本原理、实施方法等核心内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有效参考.其中,根据传输方式将反馈通信方面工作分为两大类,根据系统结构将优化调度方面工作分为两大类,根据应用场景从三大类介绍感知应用方面工作,根据保障对象将安全保障方面工作分为三大类.最后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讨论了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现有工作的可改进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无线充电 反馈通信 优化调度 感知应用 安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替代模型的旋转磁耦合器磁心结构优化
18
作者 丰宇宸 孙跃 +2 位作者 邓德强 胡宏晟 胡韩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7-1008,共12页
旋转磁耦合器作为一种适用于各类旋转应用场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耦合机构,与传统接触式集电环相比,具有使用寿命长、无磨损、安全可靠等优点。其中,磁心的结构设计与旋转磁耦合器的性能、成本和可靠性息息相关。针对旋转磁耦合器... 旋转磁耦合器作为一种适用于各类旋转应用场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耦合机构,与传统接触式集电环相比,具有使用寿命长、无磨损、安全可靠等优点。其中,磁心的结构设计与旋转磁耦合器的性能、成本和可靠性息息相关。针对旋转磁耦合器的磁心结构优化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替代模型的磁心结构优化方法,该方法能够在确保耦合系数稳定的同时减少磁心的使用量。首先确定了旋转磁耦合器的结构参数,并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不同结构参数进行随机抽样,并根据结果创建了数据集。在此数据集的基础上,利用极端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替代模型,用于预测不同磁心结构下的系统耦合系数,并通过测试数据集验证了该替代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结合替代模型和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给出了旋转磁耦合器的磁心结构优化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在考虑磁心使用量和保证耦合系数稳定前提下的最优磁心结构设计方案。搭建了实验样机以验证该优化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系统的传输功率为3.2 kW,传输效率为97%,磁心用量得到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旋转磁耦合器 磁心结构优化 极端随机森林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中心对称单元矩阵线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聚焦增强及空间传输能力评估方法
19
作者 蒋金橙 洪晔 +1 位作者 邓棚亓 付仕明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742-3758,共17页
在近场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中,磁场的紧凑性可以更好地增加能量传输距离。该文以提高中心区域的磁通密度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非中心对称激励单元(NEU)的矩阵耦合机构设计方法,该方法在几乎不削弱自身抗偏移能力的情况下,仅依托二维平... 在近场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中,磁场的紧凑性可以更好地增加能量传输距离。该文以提高中心区域的磁通密度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非中心对称激励单元(NEU)的矩阵耦合机构设计方法,该方法在几乎不削弱自身抗偏移能力的情况下,仅依托二维平面结构增强了磁聚焦性能,而且无需额外的辅助线圈或电路。此外,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在相同尺寸和匝数下该设计方法中的初级线圈自感值更小,其互感利用率更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耦合热度矩阵的空间有效充电面/体积计算方法,用以评估不同矩阵耦合机构的空间供电能力。最后,以LCL-LCC补偿WPT系统作为实例,验证所提出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根据提供的磁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设计方法相较于传统设计方法在最佳位置处可使感应电压提高2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多激励单元 磁聚焦增强 空间传输能力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低漏磁通干扰及全方位传能特性的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
20
作者 冯天旭 彭宇翔 +2 位作者 史可 蒋金橙 王佩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822-4832,I0025,共12页
针对传统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漏磁通干扰强以及抗位置和角度偏移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低漏磁通干扰及全方位传能特性的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发射机构由三相螺线管线圈组成,接收机构缠绕在无人机起落架上。首先,通过COMSOL仿真对比... 针对传统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漏磁通干扰强以及抗位置和角度偏移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低漏磁通干扰及全方位传能特性的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发射机构由三相螺线管线圈组成,接收机构缠绕在无人机起落架上。首先,通过COMSOL仿真对比分析提出的三相螺线管线圈与传统圆形线圈在无人机机身处产生的磁场强度,从三相螺线管线圈主要产生水平磁场分布及圆形线圈主要产生竖直磁场分布的角度揭示漏磁通干扰抑制原理;然后,分析三相螺线管线圈在120°激励电流相位差下的磁场分布特性,从旋转磁场的角度揭示全方位无线传能机制;随后,构建基于三相半桥逆变及LCC-S谐振补偿网络的系统电路模型,推导系统输出功率与等效互感的关系;最后,搭建实验装置以验证提出的系统具有低漏磁通干扰及全方位传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无线充电 全方位无线电能传输 漏磁通干扰 旋转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