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载钯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氢强化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洪建成 孙彦丽 +4 位作者 刘喆 严舒 王瑞琪 张慧 白红存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0,共10页
基于氧化还原结合浸渍法,制备得到Pd负载的氧化石墨烯。进一步以NaBH 4为还原剂,室温环境下一步还原制备获得不同Pd负载量的还原氧化石墨烯(Pd-rGO)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Raman、TEM和N 2吸附-脱附等分析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明确不... 基于氧化还原结合浸渍法,制备得到Pd负载的氧化石墨烯。进一步以NaBH 4为还原剂,室温环境下一步还原制备获得不同Pd负载量的还原氧化石墨烯(Pd-rGO)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Raman、TEM和N 2吸附-脱附等分析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明确不同Pd负载量的Pd-rGO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Pd-rGO复合材料具有高的缺陷程度以及比表面积,孔径均匀分布于3.9~4.2 nm范围内,Pd纳米粒子粒径平均为5 nm,粒径小且分散均匀;通过对材料进行氢气吸附性能测试,获得了Pd-rGO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经过Pd负载的石墨烯基于氢溢出效应,使得石墨烯的储氢容量提高最大达到64.7%。此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该复合体系强化储氢机理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复合材料 储氢 石墨烯 钯金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氢化钠水解制氢及其催化剂
2
作者 李雨彤 夏永鹏 +4 位作者 邱树君 邹勇进 徐芬 孙立贤 褚海亮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56-672,共17页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发展氢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满足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优先选择。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是氢能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硼氢化钠(NaBH_(4))的理论储氢密度高、生产成本较低,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固态储...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发展氢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满足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优先选择。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是氢能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硼氢化钠(NaBH_(4))的理论储氢密度高、生产成本较低,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固态储氢材料。利用NaBH_(4)水解反应而发展起来的可控制/储氢技术具有典型的“制—储—运”一体化特征,为突破目前传统制/储氢技术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车载、便携式氢源系统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NaBH_(4)催化水解制氢存在水解动力学性能差、催化剂成本高、水解产物再生困难等问题。介绍了NaBH_(4)的理化性质及水解制氢的机理,综述了NaBH_(4)水解制氢催化剂、副产物再生回收的研究现状及其水解制氢装置的研制进展,展望了NaBH_(4)水解制氢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硼氢化钠 水解 催化剂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基储氢材料纳米化研究进展
3
作者 熊亮 高秉阳 +6 位作者 刘聪 尹东明 张振华 韩直亚 丁南 程勇 王立民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312,共20页
氢能被认为是一种可替代化石燃料,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理想载体。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开发、利用和改性是氢能经济发展的关键。氢化镁(MgH_(2))具有质量储氢密度高、成本低廉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然而,MgH_(2)缓... 氢能被认为是一种可替代化石燃料,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理想载体。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开发、利用和改性是氢能经济发展的关键。氢化镁(MgH_(2))具有质量储氢密度高、成本低廉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然而,MgH_(2)缓慢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和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聚焦于镁基储氢材料的热/动力学改性,并取得了大量成果。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改善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储氢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纳米化研究方法对Mg/MgH_(2)体系不同维度纳米结构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开发性能卓越的先进镁基氢储存材料提供见解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基储氢材料 纳米材料 储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板限域原位制备镁基纳米复合材料进展
4
作者 王佳丽 刘芳 +6 位作者 陈伟 张晓英 李生廷 田甜 信翔宇 刘光 宋宇飞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72-3184,共13页
MgH_(2)作为一种具有高储氢容量[7.6%(质量分数),110 kg·m^(-3)]和低成本优势的固态储氢材料,其高热力学稳定性(脱氢焓值-74.7 kJ·mol^(-1))及缓慢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严重制约了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原位合成法通过自下而上... MgH_(2)作为一种具有高储氢容量[7.6%(质量分数),110 kg·m^(-3)]和低成本优势的固态储氢材料,其高热力学稳定性(脱氢焓值-74.7 kJ·mol^(-1))及缓慢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严重制约了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原位合成法通过自下而上的组装策略,成功实现了Mg/MgH_(2)体系纳米化,有效调控其粒径从而改善储氢性能。本文综述了化学还原、热氢化、气相沉积等原位合成镁基储氢材料的原理,重点阐述了模板限制材料对Mg/MgH_(2)体系粒径调节、吸放氢热/动力学性能与催化机理的影响,同时针对当前原位合成技术中存在的制备成本高、容量衰减大及空气稳定性差等挑战进行了探讨,展望了在纳米限域材料作用下原位制备高性能高储量镁基储氢材料的可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镁 固态储氢 纳米限域材料 解吸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彪 白海强 +3 位作者 康玲 侯博方 任文琛 王帅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35,144,共12页
随着能源问题不断恶化,氢气因具有绿色环保、资源丰富和单位质量能量密度大等优势,成为最佳新能源之一。氢气储运是氢能推广的关键,其中固态储氢材料具有储氢量大、储氢密度大和安全性能好的优点,使其成为最有前景的储氢材料。综述了各... 随着能源问题不断恶化,氢气因具有绿色环保、资源丰富和单位质量能量密度大等优势,成为最佳新能源之一。氢气储运是氢能推广的关键,其中固态储氢材料具有储氢量大、储氢密度大和安全性能好的优点,使其成为最有前景的储氢材料。综述了各类固态储氢材料(碳基储氢材料、有机多孔储氢材料、金属基储氢材料和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以及目前国内外固态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各类固态储氢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以进一步提高固态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固态储氢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可集中在合成多元多功能储氢材料、采用先进表征手段深入分析材料特性与储氢机理,以及完善行业标准和安全评价体系以推动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固态储氢材料 储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氮温区固体吸附储氢系统实验研究
6
作者 金苏柯 黄轩 +3 位作者 邵东亮 余萌 谢军龙 陈建业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38,共7页
通过搭建低温吸附储氢系统实验平台,研究系统级的低温吸附储氢规律,探究低温吸附储氢的动力学、热力学特性及整个系统的储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液氮温区条件下,吸附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储氢能力,吸附材料在充气压力为5 MPa,最终压力为3.... 通过搭建低温吸附储氢系统实验平台,研究系统级的低温吸附储氢规律,探究低温吸附储氢的动力学、热力学特性及整个系统的储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液氮温区条件下,吸附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储氢能力,吸附材料在充气压力为5 MPa,最终压力为3.04 MPa的工况下,系统的吸附质量比达到5.02%,总储氢密度达到16.63 kg/m^(3),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储氢容量。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影响储氢性能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吸附材料的微观结构特性、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效应以及实验操作条件等,为优化储氢系统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吸附 储氢性能 多孔材料 液氮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制备MIL-101(Cr)多孔材料及其储氢性能
7
作者 孙彦丽 石恒杰 +4 位作者 王瑞琪 李娴 吴建波 白红存 张慧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7-517,共11页
以Cr^(3+)为金属离子、对苯二甲酸(H_(2)BDC)为配体,采用微波水热技术合成MIL-101(Cr)材料,探索传统加热方式及微波法对MIL-101(Cr)结构的影响。基于微波水热法,考察晶化温度、时间、氢氟酸调节剂对MIL-101(Cr)结构、形态的调控,研究了M... 以Cr^(3+)为金属离子、对苯二甲酸(H_(2)BDC)为配体,采用微波水热技术合成MIL-101(Cr)材料,探索传统加热方式及微波法对MIL-101(Cr)结构的影响。基于微波水热法,考察晶化温度、时间、氢氟酸调节剂对MIL-101(Cr)结构、形态的调控,研究了MIL-101(Cr)材料对氢气的吸附情况,并采用XRD、SEM和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Cr^(3+)/H_(2)BDC/氢氟酸摩尔比为1/1/0.2、晶化温度483 K和时间1.0 h时,制备的MIL-101(Cr)材料结晶度最优,并呈现出规整的八面体形状,其比表面积高达3536 m^(2)/g。在温度77 K、压力0~5 MPa的条件下,MIL-101(Cr)材料的氢气吸附量达到5.79%(质量分数)。此外,对MW-5储氢的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探究,通过LDF模型计算得到其晶内扩散系数为9.62×10^(-17)m^(2)/s,说明氢分子在MW-5材料中有较快的扩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合成 金属有机框架 MIL-101(Cr)材料 储氢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氢洞室模型试验中花岗岩相似材料的配合比试验研究
8
作者 陈祎 李树忱 +1 位作者 张博钦 袁超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0,共9页
为了满足地下储氢洞室模型试验中花岗岩相似材料容重、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内摩擦角均应较大的要求,以石英砂、重晶石粉、铁精粉为骨料,石膏为胶结材料,聚羧酸减水剂、粉煤灰为调节材料,水为拌合剂,制备花岗岩相似材料,通过正交设计开... 为了满足地下储氢洞室模型试验中花岗岩相似材料容重、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内摩擦角均应较大的要求,以石英砂、重晶石粉、铁精粉为骨料,石膏为胶结材料,聚羧酸减水剂、粉煤灰为调节材料,水为拌合剂,制备花岗岩相似材料,通过正交设计开展花岗岩相似材料配合比试验,测定不同配合比条件下花岗岩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分析各正交设计因素对花岗岩相似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花岗岩相似材料密度主要受铁精粉含量的影响,并且随着铁精粉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花岗岩相似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拉强度受各正交设计因素影响的规律相近,并且随着重晶石粉、铁精粉与骨料的质量比以及石膏与骨料的质量比即胶骨比的增大而增大;各正交设计因素对花岗岩相似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均不显著,不同配合比条件下泊松比的波动范围较小;花岗岩相似材料的黏聚力主要受胶骨比的影响,并且随着胶骨比的增大而增大;花岗岩相似材料的内摩擦角主要受石英砂与骨料的质量比以及胶骨比的影响,并且随着以上2个正交设计因素的增大而增大,石英砂与骨料的质量比对内摩擦角的影响极其显著,胶骨比对内摩擦角的影响显著;不同配合比条件下花岗岩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分布较广,可以满足大部分地下储氢洞室模型试验对花岗岩相似材料的要求,同时可作为硬岩质类相似材料的选择和配合比优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氢 花岗岩 相似材料 配合比试验 极差分析 方差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多酸H_(3)PW_(12)O_(40)高效催化MgH_(2)储氢
9
作者 于冉 胡晨 +4 位作者 郭锐利 刘若男 夏力行 杨岑玉 水江澜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7,共10页
本文研究了杂多酸对储氢材料的催化效应,通过机械球磨法制备MgH_(2)-xH_(3)PW_(12)O_(40)(x=7%、10%、13%,质量分数)复合物样品,与纯的球磨MgH_(2)对比,展示了杂多酸H_(3)PW_(12)O_(40)对MgH2储氢动力学的提升作用。其中,MgH2-10H3PW12... 本文研究了杂多酸对储氢材料的催化效应,通过机械球磨法制备MgH_(2)-xH_(3)PW_(12)O_(40)(x=7%、10%、13%,质量分数)复合物样品,与纯的球磨MgH_(2)对比,展示了杂多酸H_(3)PW_(12)O_(40)对MgH2储氢动力学的提升作用。其中,MgH2-10H3PW12O40的放氢活化能比纯MgH_(2)降低了46.23 kJ∙mol^(−1),可在250°C、1 min内吸收6.25%的氢,在300°C、15 min内释放6.54%的氢气,而同等温度下MgH_(2)在30 min内仅释放1.2%氢。即使是在较低的温度100°C,MgH_(2)-10H_(3)PW_(12)O_(40)也可在1 h内吸收5%的氢,而MgH_(2)只能吸收0.9%的氢。结构表征结果表明H_(3)PW_(12)O_(40)分子在球磨和储氢过程中被转变为WO3和W簇,其作用一方面是催化Mg―H键、H―H键的断裂,另一方面是促进MgH2颗粒在球磨过程中细化并抑制其团聚长大。该研究开创了多酸分子在储氢领域的催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氢化镁 磷钨酸 催化 动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液氢储运的绝热材料优选及绝热结构设计
10
作者 杨浩楠 殷靓 +1 位作者 李相乐 巨永林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3,83,共11页
综述了全球液氢储运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低温绝热材料的性能及其在大规模液氢储存中的应用潜力。研究对比了膨胀珍珠岩、中空玻璃微球(HGM)、硬质聚氨酯、真空绝热板(VIP)等材料的绝热特性及工程适用性,优选出4种材料作为大规模... 综述了全球液氢储运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低温绝热材料的性能及其在大规模液氢储存中的应用潜力。研究对比了膨胀珍珠岩、中空玻璃微球(HGM)、硬质聚氨酯、真空绝热板(VIP)等材料的绝热特性及工程适用性,优选出4种材料作为大规模液氢存储的候选材料。针对8000 m3液氢球罐的绝热需求,提出了3种复合绝热结构:(1)“膨胀珍珠岩/HGM+抽真空”方案,基于成熟应用但需优化防沉降措施;(2)“VIP+硬质聚氨酯”方案,具备良好绝热效果但需优化热桥效应;(3)“真空绝热板+硬质聚氨酯+膨胀珍珠岩”的多材料复合方案,兼顾性能与成本。通过理论分析与工程案例验证,为中国液氢储运技术的规模化发展提出了技术参考路线,并指出未来需针对绝热方案的长期稳定性验证及真空绝热板的阻隔膜材料优化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氢 储运 绝热材料 绝热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改性提高轻金属氢化物储氢性能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海花 马宁 +2 位作者 张猛 石哲 曹志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共5页
固态储氢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储氢方式之一。铝氢化锂(LiAlH_(4))、铝氢化钠(NaAlH_(4))和氢化镁(MgH_(2))等轻金属氢化物具有储氢容量高、成本低等优点,是固态储氢材料研究的重点,但较高的吸/放氢温度、缓慢的动力学性能阻碍了其实际... 固态储氢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储氢方式之一。铝氢化锂(LiAlH_(4))、铝氢化钠(NaAlH_(4))和氢化镁(MgH_(2))等轻金属氢化物具有储氢容量高、成本低等优点,是固态储氢材料研究的重点,但较高的吸/放氢温度、缓慢的动力学性能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掺杂催化剂可以有效降低LiAlH_(4)、NaAlH_(4)和MgH_(2)等轻金属氢化物的动力学能垒,是改善吸/放氢性能的有效途径。介绍了轻金属氢化物LiAlH_(4)、NaAlH_(4)和MgH_(2)的基本性质、储氢原理、掺杂改性及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轻金属氢化物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轻金属氢化物 铝氢化锂 铝氢化钠 氢化镁 掺杂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_(24)Y_(3)Mn合金微观结构及储氢性能研究
12
作者 欧修龙 吕海涛 +1 位作者 王梁锐 杨泰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21,共8页
镁基材料具有可逆储氢容量高、原材料成本低廉等优势,在氢能储运领域极具应用潜力,但较高的吸放氢温度和较差的动力学性能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用真空感应熔炼法制备了Mg_(24)Y_(3)Mn合金,研究了合金的微观结构及储氢性能。结果表明:... 镁基材料具有可逆储氢容量高、原材料成本低廉等优势,在氢能储运领域极具应用潜力,但较高的吸放氢温度和较差的动力学性能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用真空感应熔炼法制备了Mg_(24)Y_(3)Mn合金,研究了合金的微观结构及储氢性能。结果表明:合金为典型的多相结构,主要由Mg24Y5、Mg、Mn构成。合金首次吸氢时完全分解并氢化形成MgH2及YH2/YH3,经4次吸放氢循环后可达到最佳储氢状态,可逆储氢容量质量分数约为5.39%。合金中的Mn未参与氢化反应,但明显提升了合金的放氢动力学性能。热分析合金氢化物在5℃/min升温速率下的放氢峰值温度为350.7℃,放氢反应活化能降至74 kJ/mol。测试了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P-C-T曲线,并用van’t Hoff方程计算了合金的吸放氢反应熵变和焓变值,结果表明,Mn的加入未影响合金的吸放氢热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镁基合金 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碱NLi_(4)团簇修饰DHQ石墨烯的储氢性能研究
13
作者 戴小乐 王允辉 黄欣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1,共7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超碱NLi_(4)团簇修饰在DHQ石墨烯表面上的几何结构及吸附能等性质,并深入探索了其储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超碱NLi_(4)团簇可以稳定均匀地吸附在DHQ石墨烯表面,Li原子与N原子的强结合能有效避免了Li原子发...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超碱NLi_(4)团簇修饰在DHQ石墨烯表面上的几何结构及吸附能等性质,并深入探索了其储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超碱NLi_(4)团簇可以稳定均匀地吸附在DHQ石墨烯表面,Li原子与N原子的强结合能有效避免了Li原子发生团聚.每个NLi_(4)团簇周围最多可吸附11个氢气分子,平均吸附能为0.20 eV,最大储氢容量为12.05 wt%,达到美国能源部制定的2025年储氢目标5.5 wt%.最后,基于相对能量计算,发现当压强大于84 bar时,该储氢体系可以在室温下稳定存在.以上结果表明经超碱NLi_(4)团簇修饰的DHQ石墨烯是一种有潜力的储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材料储氢 超碱NLi_(4)团簇 DHQ石墨烯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改善轻金属氢化物储氢性能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旭阳 石哲 +3 位作者 张海花 夏誉豪 李晓磊 曹志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7-62,共6页
MgH_(2)、NaAlH_(4)和LiAlH_(4)等轻金属氢化物具有储氢量高、可逆性好、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吸放氢温度较高、动力学缓慢,限制了其在储氢方面的应用。通过掺杂催化剂能够改善轻金属氢化物的吸放氢性能。其中... MgH_(2)、NaAlH_(4)和LiAlH_(4)等轻金属氢化物具有储氢量高、可逆性好、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吸放氢温度较高、动力学缓慢,限制了其在储氢方面的应用。通过掺杂催化剂能够改善轻金属氢化物的吸放氢性能。其中,单原子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循环稳定性等优点,可有效降低轻金属氢化物的动力学能垒,进而提高动力学速率,降低吸放氢温度。重点阐述了单原子催化剂改善轻金属氢化物储氢性能的研究进展,并对单原子催化剂未来在这方面应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基于轻金属氢化物的固态储氢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轻金属氢化物 催化性能 单原子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drogen sorption properties of nanocrystalline Mg_2FeH_6-based complex and catalytic effect of TiO_2
15
作者 刘燚 汤盛龙 +3 位作者 方于虎 刘怀菲 崔建民 李松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876-880,共5页
The diversities of hydrogen sorption properties of Mg2FeH6-based complexes with and without TiO2 were investigated. Mg2FeH6-based complexes with and without TiO2 were synthesized respectively by reactive mechanical al... The diversities of hydrogen sorption properties of Mg2FeH6-based complexes with and without TiO2 were investigated. Mg2FeH6-based complexes with and without TiO2 were synthesized respectively by reactive mechanical alloying,and hydrogen 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complexes were examined by Sieverts-type apparatu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mple without TiO2 releases 4.43 % (mass fraction) hydrogen in 1.5 ks at 653 K under 0.1 MPa H2 pressure and absorbs 90% of the total 4.43 % (mass fraction) hydrogen absorbed in 85 s at 623 K under 4.0 MPa H2 pressure. But for the sample with TiO2 addition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it only needs 400 s to release all of the stored hydrogen and 60 s to absorb 90% of the total hydrogen absorbed.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for desorption process of the samples with and without TiO2 are determined to be 71.2 and 80.3 kJ/(mol.K),respectively. The improvement in hydrogen sorption rate and and reduction in activation energ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addition of Ti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reactive mechanical alloying hydrogen sorption properties KINETICS activation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硼烷催化水解制氢综合实验设计
16
作者 武美霞 杨肖萌 +2 位作者 王俊丽 张三兵 李作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1,共5页
根据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需求,设计了氨硼烷催化水解制氢综合探索性实验。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新型镍硼纳米催化剂,将其用于氨硼烷水解催化反应,考察催化剂用量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根据阿雷尼乌斯公式测定反应的活化能。通过探索... 根据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需求,设计了氨硼烷催化水解制氢综合探索性实验。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新型镍硼纳米催化剂,将其用于氨硼烷水解催化反应,考察催化剂用量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根据阿雷尼乌斯公式测定反应的活化能。通过探索性操作完成整个实验流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催化剂的化学还原法制备技术,还可以强化和巩固利用化学动力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硼烷 储氢材料 制氢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材料在镁基固态储氢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润晨 刘美佳 +3 位作者 薛欣萌 范银宇 王守娟 孔凡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6,共14页
镁基储氢材料因其理论储氢密度高(MgH_(2),7.6%(质量分数))、来源广、成本低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固态储氢材料之一。但MgH_(2)的放氢焓值高(75 kJ/mol)、放氢温度高(>380℃),造成其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差,限制了在固态储氢... 镁基储氢材料因其理论储氢密度高(MgH_(2),7.6%(质量分数))、来源广、成本低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固态储氢材料之一。但MgH_(2)的放氢焓值高(75 kJ/mol)、放氢温度高(>380℃),造成其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差,限制了在固态储氢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近年来,碳材料因结构多样化、可调控性强、比表面积大、力学性能高和电子传输能力强等优势,在镁基储氢材料的掺杂改性、纳米限域等方面应用广泛,可以有效改善吸放氢温度、循环性能和吸放氢活化能等性能指标,并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主要针对碳材料在镁基储氢材料中的研究现状,归纳了碳材料的合成和改性方法,重点阐述了不同维度碳材料在镁基储氢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 碳材料 镁基储氢材料 吸放氢性能 热力学 动力学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模板剂合成CO_(2)P纳米片及其催化氨硼烷水解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佳丽 郑君宁 +4 位作者 花俊峰 邱小魁 许立信 叶明富 万超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2,共7页
开发一种在温和条件下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是实现氨硼烷水解制氢应用的关键。以构建具有P掺杂材料为出发点,以两种不同比例的金属盐作为模板剂,以过渡非贵金属Co为中心金属,合成出制作方法简便、性能优异的催化剂。通过乙酸钴... 开发一种在温和条件下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是实现氨硼烷水解制氢应用的关键。以构建具有P掺杂材料为出发点,以两种不同比例的金属盐作为模板剂,以过渡非贵金属Co为中心金属,合成出制作方法简便、性能优异的催化剂。通过乙酸钴和氨水制备出Co_(3)O_(4)前躯体,将Co_(3)O_(4)前躯体与NaH_(2)PO_(2),NaCl,LiCl混合,在N_(2)气氛下焙烧,然后进行水洗将两种盐模板剂去除,得到纳米片催化剂CO_(2)P-NaLi。试验结果表明,当n(NaCl)∶n(LiCl)=1∶0.15时制备的催化剂CO_(2)P-NaLi_(0.15)催化活性最高,其在298 K、光照条件下催化氨硼烷水解反应的初始转化率(TOF)为31.2 min^(-1),且该催化剂上氨硼烷分解的活化能(E_(a))为60.8 kJ/mol。循环5次后,催化剂依然保持良好活性,表明其拥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钴 氨硼烷 储氢材料 盐模板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梁宸曦 王振斌 +2 位作者 张明锦 马存花 梁宁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824,共37页
氢能有望成为脱碳时代的“理想燃料”。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发现、开发和改性是未来发展固态储氢和氢能源利用的关键。而氢化镁(MgH2)具有储氢能力强、自然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但是氢化镁较高的热力学... 氢能有望成为脱碳时代的“理想燃料”。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发现、开发和改性是未来发展固态储氢和氢能源利用的关键。而氢化镁(MgH2)具有储氢能力强、自然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但是氢化镁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缓慢的动力学性能,以及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团聚和粗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大规模投产和实际应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聚焦于镁基储氢材料的热/动力学改性,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改善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储氢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合金化、纳米化、引入催化剂等改性策略,阐述了不同策略具体的改性机理。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高性能镁基储氢材料的研发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储氢材料 氢化镁 合金化 纳米化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氢容器用金属材料的氢脆敏感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车行 俞益峰 +2 位作者 金宸 王利 王新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8-863,共6页
由于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导致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开发高效、清洁新能源。氢能被认为是未来重要的清洁二次能源,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氢的高效和安全储运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储氢容器临氢材料的... 由于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导致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开发高效、清洁新能源。氢能被认为是未来重要的清洁二次能源,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氢的高效和安全储运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储氢容器临氢材料的氢脆敏感性是氢能的制造、运输、储存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介绍了氢脆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于304不锈钢、316不锈钢、Cr-Mo钢、6016铝合金等主流储氢容器用金属材料的研究现状。最后,针对储氢容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容器 氢脆敏感性 储氢 金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