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壁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复涡黏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郭爱东 姜楠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在湍流相干结构动力学方程中,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的模型为涡黏性模型,即涡黏性系数乘以相干结构平均速度变形率的形式.基于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与相干结构速度变形率之间存在相位差的事实,在理... 在湍流相干结构动力学方程中,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的模型为涡黏性模型,即涡黏性系数乘以相干结构平均速度变形率的形式.基于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与相干结构速度变形率之间存在相位差的事实,在理论上提出了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复涡黏性模型的假设.应用热线测速技术,在低速风洞中对湍流边界层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与相干结构法向速度变形率之间的相位关系进行了实验测量.通过分析湍流相干结构猝发过程中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与相干结构速度变形率之间的相位关系,研究了相干结构雷诺应力分量与流向速度法向梯度之间的相位差沿湍流边界层法向的变化规律,肯定了湍流相干结构复涡黏性系数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边界层 多尺度相干结构 复涡黏性模型 雷诺应力 相位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链段长度的微观黏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娄燕 裴九龙 +2 位作者 何培乾 柯昌星 伍晓宇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9-635,共7页
借鉴传统流体Cross_Law宏观黏度模型,引入基于分子链段长度的尺寸修正因子,建立反映微尺度流动特性的微观黏度模型.通过对比厚度为70和80μm薄板注塑填充率的实验与数值仿真结果,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分析微观黏度对微流动的影响规律.... 借鉴传统流体Cross_Law宏观黏度模型,引入基于分子链段长度的尺寸修正因子,建立反映微尺度流动特性的微观黏度模型.通过对比厚度为70和80μm薄板注塑填充率的实验与数值仿真结果,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分析微观黏度对微流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流道特征尺寸减小,微观黏度值减小,但维持相同流动速度的注射压力增大,流体剪切速率增大,而流道中心流速基本不变,熔体黏度最大值位置逐渐偏离流道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制造 微观黏度模型 微注塑 填充率 分子链段长度 流动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局部本构的一种改造形式及内尺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纪生 陶夏新 +1 位作者 欧进萍 师黎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36-2040,共5页
在Lagrange运动学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非局部效应本构关系的改造形式,它对每一个经过验证的本构都适用。这样处理既可以利用本构模型的研究成果,又计入了应变梯度对应力的贡献。以截面为单位尺寸正方形、无限长、小变... 在Lagrange运动学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非局部效应本构关系的改造形式,它对每一个经过验证的本构都适用。这样处理既可以利用本构模型的研究成果,又计入了应变梯度对应力的贡献。以截面为单位尺寸正方形、无限长、小变形描述为例,讨论了理想弹塑性柱体内的P波行进特征,分析了梯度项、黏滞阻尼和滞变阻尼等效的材料内部尺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局部效应本构模型 内部尺寸 应变局部化 P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涡黏性模型方程中相位差的测量 被引量:1
4
作者 郭爱东 姜楠 贾永霞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共8页
基于理论上湍流相干结构复涡黏性模型对涡黏性系数的分析,应用热线测速技术测量了平板湍流边界层多尺度相干结构动力学方程中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分量与相干结构流向速度流向变形率之间的相位差。分析了湍流边界层... 基于理论上湍流相干结构复涡黏性模型对涡黏性系数的分析,应用热线测速技术测量了平板湍流边界层多尺度相干结构动力学方程中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分量与相干结构流向速度流向变形率之间的相位差。分析了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猝发过程中,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分量与相干结构流向速度流向变形率之间的相位差沿湍流边界层法向的变化规律,为建立更加符合实际的湍流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边界层 多尺度相干结构 涡黏性模型 雷诺应力 速度变形率 相位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鞍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主航道桥桥塔混凝土抗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龙勇 刘爱林 +2 位作者 董继红 黄斌 盖珂瑜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5,共8页
马鞍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主航道桥为千米级三塔钢桁梁斜拉桥,边塔高308 m、中塔高345 m,桥塔采用钢-混组合结构,中、下塔柱采用C60混凝土结构,塔柱横截面壁厚1.4~3.0 m。为提高该桥桥塔混凝土抗裂性能,在优选原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添加降... 马鞍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主航道桥为千米级三塔钢桁梁斜拉桥,边塔高308 m、中塔高345 m,桥塔采用钢-混组合结构,中、下塔柱采用C60混凝土结构,塔柱横截面壁厚1.4~3.0 m。为提高该桥桥塔混凝土抗裂性能,在优选原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添加降黏剂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比选;优选分别掺加16%减缩型和12%抗裂型降黏剂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1.4 m(未设冷却水)和3.0 m(设置冷却水)壁厚塔柱的足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降黏剂的掺入可显著降低混凝土的塑性粘度和开裂温度,提升混凝土的应力储备,延缓混凝土到达温峰的时间,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足尺模型混凝土表面外观质量均良好、均未出现有害裂纹。由于掺加16%减缩型降黏剂配合比混凝土的性价比更优,因此该桥Z3号、Z4号桥塔最终采用该配合比方案,提高了混凝土外观质量及抗裂性能,拆模后的塔柱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色泽一致,无有害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铁路两用桥 斜拉桥 桥塔 混凝土 抗裂技术 降黏剂 配合比 足尺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烃类混合物气液两相流格子玻尔兹曼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龚斌 刘玄 秦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3-640,共8页
针对传统格子玻尔兹曼模型无法处理真实多组分混合物气液两相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四参数(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偏心因子、体积修正因子)状态方程的多组分格子玻尔兹曼模型。模型首先使用烃类混合物状态方程计算混合流体间作用力... 针对传统格子玻尔兹曼模型无法处理真实多组分混合物气液两相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四参数(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偏心因子、体积修正因子)状态方程的多组分格子玻尔兹曼模型。模型首先使用烃类混合物状态方程计算混合流体间作用力,并提出一种将混合流体作用力分配给各流体组分的方法,从而计算出混合流体中各组分所受作用力,再使用精确差分方法将组分作用力引入格子玻尔兹曼模型。同时为正确反应黏度变化对多相体系流动过程的影响,引入LBC(Lorentz-Bray-Clark)黏度模型计算混合流体的黏度。利用该模型,分别模拟了甲烷、乙烷、丙烷等多组分气液两相共存问题。新模型计算结果与使用逸度平衡方法获得的理论解吻合度较高,验证了新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玻尔兹曼 多组分烃类混合物 气液两相流 黏度模型 相平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微观尺度黏度模型的微注塑成型工艺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5
7
作者 巫兴悦 刘泓滨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103,共5页
选取微泵泵体为研究对象,采用Moldflow有限元软件,修正其黏度模型为宏-微观尺度黏度模型,以优化翘曲变形量为目标,对其微注塑成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设计基于信噪比的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结合灰色关联度和均值极差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选取微泵泵体为研究对象,采用Moldflow有限元软件,修正其黏度模型为宏-微观尺度黏度模型,以优化翘曲变形量为目标,对其微注塑成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设计基于信噪比的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结合灰色关联度和均值极差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模具温度50℃,熔体温度270℃,注射速度80 mm/s,保压压力110 MPa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优化后的最小翘曲变形量为0.0795 mm。并得出各因素对微泵泵体质量的影响程度,可排序为保压压力>模具温度>熔体温度(注射速度),为实际微注塑成型提供了加工工艺方面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注塑成型 宏-微观尺度黏度模型 微泵泵体 信噪比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