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支柱调控与银行风险承担——微观机制及结构-时序异质性
1
作者 顾海峰 于家珺 《管理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147,共32页
双支柱政策是危机后金融稳定治理框架的顶层设计,深入考察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对于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及防控银行业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双支柱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微观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选取2007年-2020年中国262家银行... 双支柱政策是危机后金融稳定治理框架的顶层设计,深入考察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对于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及防控银行业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双支柱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微观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选取2007年-2020年中国262家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均能抑制银行风险;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产生风险溢出,宏观审慎监管则能削弱这一风险溢出,由此发挥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治理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减弱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负向冲击及减弱银行顺周期杠杆,削弱了宽松货币政策的风险溢出,由此形成政策互补.在结构维度,同业关联对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治理效应具有非对称影响,其弱化了宏观审慎监管对宽松货币政策风险溢出的抑制作用,放大了宏观审慎监管对紧缩性货币政策风险治理效果的削弱作用.此外,双支柱政策对规模更大、非利息业务占比更低的银行具有更好的协同治理效应.在时间维度,利率市场化推进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治理效应分别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柱调控 银行风险承担 宏观审慎监管 货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结构优化与“双支柱”政策有效性研究
2
作者 丁华 李茗 胡德宝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9,80,共19页
金融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双支柱”政策在不同金融结构下的调控效果差异仍未得到充分讨论。通过构建包含金融结构的DSGE模型,并纳入银行资本金、贷款和资产价格为金融稳定目标,研究发现:由银行主导型金融结... 金融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双支柱”政策在不同金融结构下的调控效果差异仍未得到充分讨论。通过构建包含金融结构的DSGE模型,并纳入银行资本金、贷款和资产价格为金融稳定目标,研究发现:由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转向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会弱化金融系统抵御系统性风险冲击的能力。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能增强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市场顺周期机制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提高金融稳定性。此外,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时需要权衡不同金融稳定目标之间的关系。社会福利分析表明,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下“双支柱”宏观调控具有更强的经济与金融稳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结构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银行资本监管及其最优规则--基于“双重道德风险”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建强 《金融监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9,共19页
随着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落实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如何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在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的同时,增强银行体系韧性、防范系统性风险,已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双重道德风险"的动... 随着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落实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如何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在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的同时,增强银行体系韧性、防范系统性风险,已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双重道德风险"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银行资本监管及其最优规则。研究发现:逆周期银行资本要求体现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具有稳定宏观经济的"压舱石"作用。作为事前成本,其可约束银行过度放贷,抑制金融失衡的风险积累;作为风险补偿工具,其可提高银行吸收损失和应对冲击的能力,缓解传统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避免纯粹资产缩减造成的深度经济衰退。在实体经济冲击下,宏观审慎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存在矛盾冲突,需要加强二者政策的协调配合;而在金融冲击下,宏观审慎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相互补充、彼此强化。从社会福祉角度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银行资本监管协调配合时,社会福利改善最显著。鉴此,本文提出健全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银行资本监管,不断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及强化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监管的协调与配合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 资本监管 双重道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天气冲击下的风险传导与“双支柱”调控策略研究
4
作者 郝大鹏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共21页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本文首先构建了我国2006—2023年的极端天气风险指数,并利用SVAR模型和包含极端天气风险冲击、企业碳排放与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探究了极端天气风险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具体...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本文首先构建了我国2006—2023年的极端天气风险指数,并利用SVAR模型和包含极端天气风险冲击、企业碳排放与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探究了极端天气风险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具体影响及其机理,并讨论了“双支柱”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极端天气风险的效果。研究发现:极端天气风险冲击不仅会带来我国实体经济活动的显著下滑,还会推升金融风险;极端天气风险的上升会带来信用风险溢价和不确定性的上升,进而会加剧极端天气风险对实体经济的紧缩效应;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降低金融摩擦或实施盯住产出的逆周期绿色技术创新支持政策,不仅有利于缓解极端天气风险带来的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也可以避免金融风险的过度积累,有利于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双重目标。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坚持“稳增长”和“防风险”双底线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 DSG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工具与相关制度安排 被引量:61
5
作者 陈雨露 马勇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5,共11页
最近40年的金融危机史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日渐发达和复杂化,金融失衡不仅周期性地发生,而且与宏观经济的失衡彼此强化,这种强化使得经济和金融长期持续、显著地偏离长期标准。在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负面效应日渐明显的情况下,为确保宏... 最近40年的金融危机史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日渐发达和复杂化,金融失衡不仅周期性地发生,而且与宏观经济的失衡彼此强化,这种强化使得经济和金融长期持续、显著地偏离长期标准。在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负面效应日渐明显的情况下,为确保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在传统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大势所趋。强调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认为,仅凭微观层面的努力难以实现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监管当局需要从经济活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行为之间相互关联的角度,从整体上评估金融体系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健全金融体系的制度设计并作出政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目标 工具 制度安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及逆周期资本监管研究——基于宏观审慎的视角 被引量:17
6
作者 冯科 刘静平 何理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1-96,81,共7页
金融系统固有的顺周期性导致金融失衡的累积与释放,放大了经济的波动,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不稳定,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机制,成为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VEC模型及互谱分析,探讨了中国商业... 金融系统固有的顺周期性导致金融失衡的累积与释放,放大了经济的波动,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不稳定,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机制,成为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VEC模型及互谱分析,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行为现状,结果显示,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顺周期行为,经济繁荣时扩张信贷,衰退时惜贷,针对该现象,本文提出了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逆周期资本监管建议,包括动态资本监管、前瞻的贷款损失拨备、全周期信用评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贷 顺周期 宏观审慎 逆周期监管 互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压力测试新理念 被引量:8
7
作者 彭建刚 易昊 童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7-43,共7页
宏观审慎管理反映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赋予金融压力测试新的理念。宏观压力测试是实现宏观审慎管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应重点考虑金融业的顺周期效应、金融机构的资产相关性和系统... 宏观审慎管理反映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赋予金融压力测试新的理念。宏观压力测试是实现宏观审慎管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应重点考虑金融业的顺周期效应、金融机构的资产相关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生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压力测试 系统性金融风险 逆周期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审慎框架下通道套利监管的有效性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瞿凌云 许文立 钱国军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2,共13页
构建含有影子银行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设定满足中国实践的宏观审慎监管规则和同业资管产品的违约概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全面宏观审慎监管既能有效防止信贷和同业资管的通道转换,缩短融资链条,又能增强金... 构建含有影子银行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设定满足中国实践的宏观审慎监管规则和同业资管产品的违约概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全面宏观审慎监管既能有效防止信贷和同业资管的通道转换,缩短融资链条,又能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仅对商业银行进行的单向监管容易衍生新的通道,弱化监管的预期稳定作用,造成杠杆率高企、资金周转复杂;打破同业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资管产品利率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全面监管或者打破刚性兑付在实施过渡期均会加剧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长期来看,这种负向影响会逐渐消退,宏观经济将平稳增长。建议在宏观审慎监管调控中充分考虑影子银行的替代作用,同时把握兼容监管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子银行 宏观审慎监管 反事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影响机制的迁移性检验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金全 刘达禹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7-63,共7页
从宏观审慎监测的视角出发,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拟合了宏观金融稳定指数,并使用STR模型对样本期间内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影响机制的迁移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发生了结构性迁移,结构迁移时... 从宏观审慎监测的视角出发,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拟合了宏观金融稳定指数,并使用STR模型对样本期间内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影响机制的迁移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发生了结构性迁移,结构迁移时段恰好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期间;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指数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特性;相比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宏观金融稳定指数在危机过后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监管 ST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4
10
作者 潘林伟 吴娅玲 《南方金融》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40,共4页
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后金融危机时期,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对金融监管的缺陷提出了改革方案,强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提高风险监管和危机处置能力。我国应借鉴... 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后金融危机时期,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对金融监管的缺陷提出了改革方案,强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提高风险监管和危机处置能力。我国应借鉴欧美国家的改革措施,从宏观审慎的要求入手,关注可能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风险因素,从更为全局的角度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和提高我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监管 系统重要性 宏观审慎管理 大而不能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增长的诱因与趋势:1978~2015年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一 张运才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108,共14页
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比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创造更多的货币是理解高M2/GDP的关键。中国新兴加转型的经济特征是高投资的原因,高投资是高信贷的原因,高信贷是高M2或者高货币增长的原因。我国较高的"潜在货币"即准货币在信贷综合... 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比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创造更多的货币是理解高M2/GDP的关键。中国新兴加转型的经济特征是高投资的原因,高投资是高信贷的原因,高信贷是高M2或者高货币增长的原因。我国较高的"潜在货币"即准货币在信贷综合平衡原则下最终使得信贷与货币增长大于GDP成为现实。根据中国的实际经济运行状况,计量模型显示影响我国M2/GDP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潜在货币率、信贷货币比率与通货膨胀率。在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直接融资的增加与外汇占款的下降,除非发生严重通货紧缩与或资产泡沫,我国M2/GDP难以有大幅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经济运行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金融监管架构的变迁与启示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承惠 王刚 《金融监管研究》 2016年第10期69-78,共10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金融危机前日本金融监管架构的变迁史,指出从组织架构考量,日本是典型的金融厅一体化监管模式,并分析了日本金融监管架构中金融厅与央行和财务省分工与合作关系的具体形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加... 本文系统梳理了金融危机前日本金融监管架构的变迁史,指出从组织架构考量,日本是典型的金融厅一体化监管模式,并分析了日本金融监管架构中金融厅与央行和财务省分工与合作关系的具体形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措施。最后,本文提出了借鉴日本金融监管架构改革的四点启示:一是金融监管体制设计应尽可能避免职能冲突;二是完善监管制度应注意提高监管透明度,及时评估并适时披露监管制度改革的效果;三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重视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宏观审慎应于法有据、明确分工、加强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管架构 改革 宏观审慎 微观审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P网络借贷、流动性风险与宏观审慎政策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建强 张淑翠 赵大伟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51,共14页
目前,P2P网络借贷平台合法合规发展已成为重要问题。本文依据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特征事实,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P2P网络借贷经济影响、风险机理及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P2P网络借贷在提高金融渗透率、促... 目前,P2P网络借贷平台合法合规发展已成为重要问题。本文依据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特征事实,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P2P网络借贷经济影响、风险机理及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P2P网络借贷在提高金融渗透率、促进金融普惠的同时,也放大了信贷波动,增加了银行体系外的金融脆弱性;(2)P2P网络借贷行业存在适度最优规模边界,无序发展不利于社会福祉提高;(3)与P2P网络借贷行业规模过度相比,平台债权转让模式流动性风险更严重;(4)在监管非对称下,P2P网络借贷削弱了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因此,扩大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覆盖范围,将P2P网络借贷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P2P网络借贷行业可持续发展并非对立关系,一定程度上可平抑信贷波动,提高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P网络借贷 流动性风险 宏观审慎 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审慎监管对传染性银行风险的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静婷 孟繁旺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4,共8页
针对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传染性银行风险对金融稳定危害增大的现象,通过分析宏观审慎工具对于不同风险传染渠道的控制作用,以Rochet模型为基础建立宏观审慎模型,从理论和模型的角度论证了宏观审慎监管对传染性银行风险的控制作用并分析了... 针对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传染性银行风险对金融稳定危害增大的现象,通过分析宏观审慎工具对于不同风险传染渠道的控制作用,以Rochet模型为基础建立宏观审慎模型,从理论和模型的角度论证了宏观审慎监管对传染性银行风险的控制作用并分析了作用机制,同时选取中国商业银行合并数据,对不同政策工具组合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监管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控制效果最显著,应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组合对传染性银行风险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传染性银行风险 银行间市场 政策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对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晓燕 何德旭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基于将所有金融科技活动全面纳入金融监管中来的思路,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为切入点,分析了“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监管框架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内在机理,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中的有效性提供经验证据。研究表... 基于将所有金融科技活动全面纳入金融监管中来的思路,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为切入点,分析了“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监管框架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内在机理,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中的有效性提供经验证据。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而更具统一性和标准性的微观审慎监管则在盈利端发挥更强的促进作用,但其中杠杆率存在门槛效应;“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提高盈利方面的作用,与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相比相形见绌。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深化“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金融科技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稳步实现将金融科技活动纳入监管、有效统筹好“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职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性,并在金融监管与金融科技创新博弈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根据商业银行创新行为适时灵活调整杠杆率,充分发挥杠杆监管的作用,为监管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微观审慎监管 行为监管 商业银行 金融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准备、风险分担与金融风险防范及化解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锡良 苗文龙 《金融监管研究》 2013年第5期22-39,共18页
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当前的金融稳定制度不能有效约束金融机构冒险获利的冲动,甚至可能激励微观机构选择短期行为,引发道德风险。本文根据风险—收益对称原理,建立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金融机构三部门模型,剖析金融衍生过... 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当前的金融稳定制度不能有效约束金融机构冒险获利的冲动,甚至可能激励微观机构选择短期行为,引发道德风险。本文根据风险—收益对称原理,建立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金融机构三部门模型,剖析金融衍生过程与风险积累机理,探索一种风险防范机制——结合项目风险水平从决策者当期薪酬中计提风险准备金,以约束金融机构管理者任职期内的短期冒险行为,防范未来金融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准备机制的条件是,通过微观审慎监管督促金融机构准确披露风险信息,提交风险准备资金;通过宏观审慎监管实时监测金融体系风险状况,准确预测风险发展态势,并有效管理风险准备资金。在风险准备金机制下,即使部分金融机构发生偿付风险,政策当局也可根据其对金融体系当前及未来稳定运行的影响,结合风险准备规模、存款保险及最后贷款人救助等采取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 风险准备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蒋海 魏巍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91,共12页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式"将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这一实践问题内化为监管部门平衡政策效果,强化沟通搭配的制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业 宏观审慎监管 货币政策 协调 金融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演化与监管研究——基于实体经济视角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利琴 王艺 郭微微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53,共15页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国际形势恶化的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金融稳定遭遇挑战。为探究金融体系潜在风险与实体经济发展困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内嵌金融分层网络的多主体模型,从实体经济视角分析中国金融风险的演化特征和作用路...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国际形势恶化的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金融稳定遭遇挑战。为探究金融体系潜在风险与实体经济发展困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内嵌金融分层网络的多主体模型,从实体经济视角分析中国金融风险的演化特征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系统性风险根源于缺乏消费基础的企业信贷的过度扩张,而这种过度负债的违约极易带来风险在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双向传染与负向反馈;金融机构底层资产的高度同质化、金融网络的高连通度均会加剧风险传染的程度与范围;单一的严格控杠杆政策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结合逆周期监管的适度杠杆监管能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实现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实体经济 银行间网络 杠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45,共11页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监管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银行业监管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27
20
作者 彭建刚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共5页
宏观审慎监管应视所有金融机构为一有机整体。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以宏观审慎监管为基点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行专业化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设计需要运用系统科学方法从制度建... 宏观审慎监管应视所有金融机构为一有机整体。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以宏观审慎监管为基点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行专业化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设计需要运用系统科学方法从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两方面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金融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 监管制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