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老挝M_(S)6.0地震序列研究
1
作者 孙楠 贺素歌 +1 位作者 刘自凤 李利波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破裂事件,破裂方向与区域构造特征一致。老挝M_(S)6.0地震序列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主震前震中附近出现3~4级地震非常活跃的现象,前震序列参数计算显示b值波动相对幅度较大,h值出现“上翘”形态,而余震序列b值和h值变化均相对平稳,主震的同震库伦应力结果表明老挝地震可能对云南地区有应力加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m_(s)6.0地震 前震序列 余震序列 序列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地磁扰动异常特征分析
2
作者 王玮铭 冯志生 +3 位作者 朱培育 廖晓峰 何畅 张致伟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39,共11页
选取四川地区3个地磁扰动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基于脉冲幅度法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的地磁扰动异常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强地震前,台站的垂直强度极化值和超阈值极化值频次... 选取四川地区3个地磁扰动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基于脉冲幅度法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的地磁扰动异常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强地震前,台站的垂直强度极化值和超阈值极化值频次逐日变化均会出现高值异常,其中频次异常呈现先增强后降低,再增强-降低的形态;(2)发生异常变化的多个台站距离震中300 km范围内,时间上属准同步变化;(3)地震多发生在异常出现的一个月后,频次异常值往往是研究时段的最高值;(4)机理上,这些异常演化形态和特征是由岩石的破裂特性决定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震的孕育过程;(5)这种震前的地磁扰动异常与外源场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扰动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 泸县m_(s)6.0地震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序列S波分裂变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春梅 吴朋 +2 位作者 李大虎 王宇航 林向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320,I0001,共19页
本文采用质点运动判别与偏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震源区10个台站于2013年4月25日至2019年7月31日记录到的波形数据进行S波分裂参数测定,其中9个台站获取4条以上有效S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震源区各台站的S波... 本文采用质点运动判别与偏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震源区10个台站于2013年4月25日至2019年7月31日记录到的波形数据进行S波分裂参数测定,其中9个台站获取4条以上有效S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震源区各台站的S波分裂参数不仅在空间上存在分区特征,还会随时间发生改变。快波偏振方向在空间上的分区特征大体为:位于震源区东南段的三个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NE向,与震源区东南段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位于研究区西北段的台站,其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EW向,与震源区西北段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到震源区地壳应力和复杂构造的共同影响,CJW,GXA和LQS三个台站都有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快波偏振方向随时间的变化为:主震后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都出现离散度增大而后又逐渐趋于一致的现象;CJW台的快波偏振方向在主震前三个月发生了改变,体现了孕震过程中随着应力的不断积累,其各向异性特征由主要受构造控制转变为受应力控制。各台站的归一化慢波时间延迟随台站距主震和余震密集区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反映了长宁地震孕震过程中余震密集区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明显强于周边区域。此外,主震发生前6个月左右CNI台的慢波时间延迟出现明显下降,地震发生后又迅速上升,反映出长宁地震震前的应力积累以及震后应力突然释放使上地壳中微裂隙的几何形态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长宁m_(s)6.0地震 s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时间延迟 地壳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InSAR技术解算四川长宁M_(S)6.0地震三维形变场及时间序列形变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于书媛 方良好 +3 位作者 宴金旭 倪红玉 陈靓 丁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9-1477,1488,共10页
运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的差分干涉影像,获取2019-06-17四川宜宾长宁M_(S)6.0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在此基础上,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条件,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得到发震断层符合走滑和逆冲特征,断层破裂尺度约... 运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的差分干涉影像,获取2019-06-17四川宜宾长宁M_(S)6.0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在此基础上,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条件,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得到发震断层符合走滑和逆冲特征,断层破裂尺度约为15 km×20 km,断层滑动角为44.37°,断层倾角为56.42°,震源深度约为10.2 km,矩震级为M_(W)5.8。最后,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该地区2019-04-05至2019-08-03各时间段的累计形变,结果认为该区域在震前近场形变波动较小,震后一段时间累积形变增长,分析原因可能是余震分布使得地表变化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过与已有研究文献的比较和对该区域断层构造的分析,推测此次长宁地震发震断层由反演出的断层滑动引起,滑动面上缘接近地表,主震引起的次级断层活动触发短期内强余震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_(s)6.0地震 sentinel-1A 三维同震 震间形变 滑动分布 时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序列特征及孕震构造环境 被引量:31
5
作者 易桂喜 赵敏 +4 位作者 龙锋 梁明剑 王明明 周荣军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49-4461,共13页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_(S)6.0地震,是继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级强震.泸县M_(S)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人受伤.M_(S)6.0主震后...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_(S)6.0地震,是继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级强震.泸县M_(S)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人受伤.M_(S)6.0主震后余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截止到9月23日,发生的最大余震为9月16日4时55分M_(S)2.8(M L3.4)地震,与主震震级差3.2,呈现孤立型地震序列特征.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CAP波形反演,获取的本次M_(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86°、倾角45°、滑动角103°,节面Ⅱ走向88°、倾角46°、滑动角77°,显示该地震为逆冲型.P轴方位187°、俯仰角1°,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近NS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南地块构造应力场NW\|SE向主压应力方向存在显著差异,揭示本次地震应受局部应力场控制.泸县M_(S)6.0地震的矩震级为M W5.36,远低于面波震级;震源矩心深度为3.5 km,与重新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5.1 km较接近,表明该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上地壳浅部沉积盖层内,符合最近3年四川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深度分布普遍较浅的特征,也反映本次地震的震源破裂尺度相对较小.其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与震中附近的华蓥山褶断带西支断裂及附近的已知地表断层几何结构不匹配,结合重新定位的前震和早期余震空间展布近NWW向优势特征,本文初步判定走向NWW的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发震断层倾角45°,推测此次泸县M_(S)6.0地震为沉积盖层内NWW向隐伏逆冲断层在近NS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序列特征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濑溪河流域地貌对泸县M_(S)6.0地震发震构造变形的响应及其指示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文英 梁明剑 +5 位作者 左洪 廖程 吴微微 王明明 宫悦 魏娅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以12.5 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字地貌分析方法提取了濑溪河流域的高程剖面和面积-高程积分(HI)等地貌参数,分析了2021年9月16日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区域地貌与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震中西侧的螺... 以12.5 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字地貌分析方法提取了濑溪河流域的高程剖面和面积-高程积分(HI)等地貌参数,分析了2021年9月16日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区域地貌与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震中西侧的螺观山和梯子崖背斜在震中的南北两端存在明显的缩短量差异;HI条带状低值区的展布方向与流域内构造的方向一致,HI高值区位于华蓥山两条断裂夹持的谷地,但在震中附近存在WNW向的HI低值带。综合分析认为,泸县地震震中附近应存在一走向为WNW的隐伏构造,它不仅调节了螺观山和梯子崖背斜在震中南北两端的缩短量差异,也使得HI值受其影响呈低值特征,该结果与震源机制解结果、等震线长轴走向以及余震空间展布的优势方向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 m_(s)6.0 地震 发震构造 华蓥山断裂带 濑溪河 流域面积-高程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泸县M_(S)6.0地震前视应力和b值以及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陈丽娟 陈学忠 +1 位作者 龚丽文 李艳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3-1137,共5页
利用波形资料及地震目录分别计算2021年泸县M_(S)6.0地震前视应力与b值,分析震源区的应力变化过程;同时,利用舒斯特(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和统计参量P对地震前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震源区的不稳定... 利用波形资料及地震目录分别计算2021年泸县M_(S)6.0地震前视应力与b值,分析震源区的应力变化过程;同时,利用舒斯特(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和统计参量P对地震前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震源区的不稳定性。结果显示,震中周边区域M_(L)3.2~3.9与M_(L)3.5~3.9震级档视应力在震前7 a多呈现上升变化趋势,主震前视应力达到早期的2倍水平。b值在震前经历7 a的下降变化,从2014年的1.2下降至2020年的0.8。视应力与b值在震前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性,反映了震中附近地区应力增强的过程。震中附近M_(L)≥2.0地震P值在2020-08~2021-02期间低于1%,表明在泸县M_(S)6.0地震前约0.5 a震源区的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显著相关,此时震源区地壳介质已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视应力 B值 P值 应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无人机影像震害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肖本夫 张露露 +3 位作者 陈波 毛利 孟凡馨 宴金旭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1-308,共8页
利用无人机平台及倾斜摄影系统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部分区域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了群体建筑物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典型建筑物震害和遇难人员周边环境进行解析,初步分析了本次房... 利用无人机平台及倾斜摄影系统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部分区域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了群体建筑物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典型建筑物震害和遇难人员周边环境进行解析,初步分析了本次房屋震害和人员遇难原因,为地震现场震害调查、地震烈度评定及灾情研判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 m_(s)6.0 地震 倾斜摄影 震害调查 三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09-16泸县M_(S)6.0地震前波速比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丽娟 陈学忠 李艳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9-533,共5页
基于2017~2022年ML≥1.5地震的初至P、S波走时数据,利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探讨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出现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持续时间约... 基于2017~2022年ML≥1.5地震的初至P、S波走时数据,利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探讨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出现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持续时间约1.25 a,回升持续时间约0.5 a,波速比低值集中在震中周边区域。2019年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西北侧约66 km处发生的威远M_(S)5.4地震、资中M_(S)5.2地震周边波速比也出现相似的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时间约2 a, 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回升阶段,地震后波速比继续上升,直至泸县地震的发生,且2次地震震中也位于波速比低值集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威远m_(s)5.4地震 资中m_(s)5.2地震 单震多台和达法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四川泸县M_(S)6.0地震震源性质及震前区域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慧敏 谢祖军 +1 位作者 李赫 熊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8-1142,1155,共6页
为了解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的发震机理,加强对四川盆地内地震活动性的认识,基于四川及周边地区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获得泸县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同时,基于震前四川盆地内155个震源机制解,利用M... 为了解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的发震机理,加强对四川盆地内地震活动性的认识,基于四川及周边地区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获得泸县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同时,基于震前四川盆地内155个震源机制解,利用MSATSI程序反演得到泸县地震震前四川盆地内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泸县地震矩心深度为3 km,矩震级为M_(W)5.3,滑动性质为纯逆冲。震中附近震前构造应力最大主压应力和中间主压应力都近乎水平,最大主压应力在震中附近走向101°,此构造应力状态下,优势滑动断层为纯逆冲性质,与泸县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根据震源位置和性质、震前构造应力场及震中附近的断层性质推测,泸县地震发震断层不是华蓥山断裂,而是其分支和余脉之间极浅的盖层滑脱型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巴基斯坦新米尔普尔M_(W)6.0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11
作者 贾蕊 张国宏 +4 位作者 解朝娣 单新建 张迎峰 李成龙 黄自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0-613,共14页
2019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北部新米尔普尔发生M_(W)6.0地震。文中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 SAR数据重建了此次地震的In SAR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呈NW-SE向非对称性地分布于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的次级断裂带南缘,最大LOS... 2019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北部新米尔普尔发生M_(W)6.0地震。文中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 SAR数据重建了此次地震的In SAR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呈NW-SE向非对称性地分布于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的次级断裂带南缘,最大LOS向形变量为10cm,升、降轨观测的同震形变场结果一致,但南盘的形变量明显大于北盘。在反演过程中,通过In SAR升降轨形变场约束出SW倾向和NE倾向2种不同的初始断层模型,通过反演并结合该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最终发现NE倾向断层模型的拟合度远高于SW倾向的断层模型。该断层模型的反演结果显示,同震破裂集中于地下2~4km深处,产生的最大滑动量约为0.64m,平均滑动角约为125°,矩震级为M_W6.0,断层的运动性质以N倾逆冲(倾角为15°)为主,兼具少量右旋走滑运动。从同震断层模型和破裂运动学特征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的次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地震 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分布 发震构造 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次级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和地震活动性统计的混合地震预测: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姚琪 王辉 +5 位作者 刘杰 王海涛 张微 杨文 赵静 姜祥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62-4175,共14页
地震数值预测是近年来最为前沿的科学研究问题之一,但是大部分地震数值预测的探索都受困于数值模拟步长的问题.本文引入混合预测方法,探索了较短预测时长的地震数值预测方法,并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中进行应用.该混合预测方法主要建... 地震数值预测是近年来最为前沿的科学研究问题之一,但是大部分地震数值预测的探索都受困于数值模拟步长的问题.本文引入混合预测方法,探索了较短预测时长的地震数值预测方法,并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中进行应用.该混合预测方法主要建立在活动块体理论和构造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推测未来长时间的应力变化量,并引入上一次7级地震之后数十年间,中等强度地震同震应力的影响,最后通过重分类和加权,在应力变化量上叠加年尺度小地震活动异常的统计,从而实现区域地震危险程度的混合评估.基于该方法,我们将地震数值预测的预测时间尺度缩短到年尺度,以年为单位滚动预测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自2021—2030年或更长时间段内可能出现中强地震的区域.2022年芦山6.1级地震、2021年漾濞6.4级地震、2021年泸州6.0级地震和2022年泸定6.8级地震均发生在危险性较高的区域,而2022年马尔康6.0级地震则不在预测区域内.本文展示的混合预测尝试为地震数值预测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例证,也为解决数值预测步长控制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探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值预测 混合方法 数值模拟 核密度估计 2022年芦山m_(s)6.1地震 2022年马尔康m_(s)6.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长宁地区地震活动及b值演化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解孟雨 孟令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4-507,共14页
利用全国统一目录和流动台站目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和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地震活动在2015年后明显增强;在空间上,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 利用全国统一目录和流动台站目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和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地震活动在2015年后明显增强;在空间上,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以28.3°N为界限的南、北2个地区,对于这2个区域的b值演化,计算结果显示出不同的分段特征。此外,研究了不同震中距下,长宁地区2018年兴文5.7级、2019年珙县5.3级和2019年长宁6.0级3次主要地震事件震前与震后的b值演化,结果表明统计范围会显著影响b值的变化特征,当计算范围为20km时,3次主震震前短期内均出现了低于背景b值90%的低b值异常,这表明在地震目录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利用低b值异常分析区域地震危险性,应采用较小范围的地震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最大曲率法 兴文5.7级地震 珙县5.3级地震 长宁6.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珙县低山区不同震源作用下斜坡地震动响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昊宸 王运生 +4 位作者 胡东雨 赵方彬 寇瑞斌 毕杨杨 唐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34-1040,共7页
在宜宾市珙县五同村布设斜坡地震动监测仪器,采集兴文县3.1级、珙县4.5级及长宁县4.6级地震数据。对监测剖面上1^(#)、2^(#)监测点采集到的珙县余震地震动响应数据进行滤波和校正处理,对比分析震级、高程、方位等因素对斜坡造成的地震... 在宜宾市珙县五同村布设斜坡地震动监测仪器,采集兴文县3.1级、珙县4.5级及长宁县4.6级地震数据。对监测剖面上1^(#)、2^(#)监测点采集到的珙县余震地震动响应数据进行滤波和校正处理,对比分析震级、高程、方位等因素对斜坡造成的地震响应后认为:(1)当地震波的半波长与山体某些特定部位之间的距离接近时,斜坡地形与地震波的波峰产生耦合作用,地形放大效应显著,达到参考点的2.765倍,此处山体更容易产生较大幅度的摇晃,造成山体地质灾害;(2)分析珙县4.5级与长宁县4.6级地震得出,当地震波沿特殊部位(如山脊等)传播时,地震加速度及阿里亚斯强度更加显著;(3)分析地震加速度变化得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随着震级的增大,斜坡的加速度响应也会增大;(4)随着高程和震级的变化,监测点的地震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随之变化,高程和震级对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具有放大效应;(5)在高程和微地貌的耦合作用下,斜坡地震加速度也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县4.5级地震 长宁县4.6级地震 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 地震加速度 阿里亚斯强度 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